金基德本身的政治立场就阻碍了本片,本片的政治导向特别韩式主旋律!
剧本紧扣男主个人的家庭情感诉求,审讯的过程表面上抨击南北双方政府对个体意志和人性的碾压,反思两国政府的政治恐慌和偏见对基层生活的影响;但对比之下,韩国方面站在了更人性化的道德立场上,而朝方官员尽是人性的黑暗面。
任何人都不能随便改变其他人的思维和生活方式,在朝鲜也许金氏家族就是生活的全部。
1.对于他者的想象,总是以异已的方式完成。
我所是的,必然是他者所不是,如此(通过划界)才能确立自己。
2.如果一部电影对另一种文化形态的展开,与我们的印象相符,那么这必然是一部相当不用心的作品。
3.金基德对北朝鲜的廉价想象与我们的印象相合,正如国人所制作的抗战片中鬼子总以同种形象呈现。
3.如果未曾展开详实的田野调查,仅以想象的方式完成对另一种政治/文化形态的塑造时,往往会陷入贴标签的尴尬境地。
4.无论是东方主义(西方人对东方的想象),还是反过来-西方主义(东方人对西方的想象)都不免陷入这种困境。
5.《巴尔扎克的小裁缝》出于一位法国人对下乡知青的廉价想象,真实的知青生活会如此美好?
(甚至李安的《推手》也简单地建立在东西二元对立上),《她们的名字叫红》中出现的那位西方友人,纯粹是对外国人可能在中国遭遇的简单想象。
6.当然也有反例,比如《迷失东京》与《如沐爱河》,虽然前者与日本文化没有太多关系。
还有可以作为典范的《德尔苏·乌扎拉》和《鬼子来了》。
一个朝鲜边境的渔夫因为渔船故障进入了韩国境内,被韩国政府一番盘查和劝服脱北之后,大义凛然面不改色,回到朝鲜。
没想到回国后同样被带到审讯室,审讯室的场景和韩国及其相似,但坐在对面的却不是一个因为政治原因失去家庭而对他是不是间谍死追着不放的调查员,这是一个贪婪好色,理直气壮凌驾于他之上的哈巴狗,掌控他呼吸的恶魔。
狗主人是一群玩弄政治的政客,在他们眼里没有民族英雄只有本国政治和他国政治,而一个无意中破坏制度的渔夫可以成为抹黑自己或者韩国的污点。
他自认为很骄傲的国家,没想到是这个样子,长腿塞给他的美金谁知道救了他一命,这时候主人公对自己的国家已经失望了。
回到家里全家人已经被强制住进了野地的窝棚,她问妻子保卫处有没有为难她,妻子摇了摇头说没有,当晚上她脱了衣服的时候肩膀上伤痕累累,保卫处的人轮奸了她,她忍气吞声只为等他回来,而这个男人是回来了,不过已经废了,这个家也完了。
捕鱼的工作也被别人代替了,他不服气去捕鱼,守卫拿起枪对着他说再往前走就开枪。
他何尝不害怕呢?但是他有办法吗?
不工作他们就生活不下去。
最后强响,渔夫应声倒下。
最后结局还未懂事的女儿扔掉渔夫从韩国带回来的电动泰迪熊,重新抱起了她那只破烂的玩具熊,天真的对着镜头微笑。
这微笑刺痛人心,它代表着将完全不可逆的、循环的朝鲜人的悲剧命运。
电影讲述了一位渔船出现问题的朝鲜渔夫越过国境线到了韩国的故事。
片中的渔夫哲友(音)被韩国政府抓住,面对韩 国的调查官,他已 经筋疲力尽,心中顾念着在朝鲜的家人,只道出了想 要回家的愿望。
他被调查官用许多方法折磨。
韩国的调查人员真友(片 音)是唯一一位对渔夫真诚相待的人。
#金基德的《网》##国家即谎言迄今为止没有哪部金基德电影比《网》更加直白。
如果没有他的署名,人们甚至会怀疑这部电影的导演是某个急功近利的新手——可惜人对作品的判断往往在看到署名的瞬间就已完成大半。
一面渔网缠住了朝鲜渔夫的船引擎,致使他漂流过38线,他先后被南北双方捉住,扣押,南北朝鲜的审讯,逼供竟然如出一辙。
他极力求生想奔回家人,然而这趟求生之旅同时又是一趟毁灭之旅,因为发生的一切足以让他的精神壁垒土崩瓦解,导演借由渔夫口吻极不相称地道出:"人就像落到网里鱼一样,怎么也挣不脱。
"当渔夫从夹道的鲜花掌声中裸身归来,朝鲜警察给了他一面国旗,他一把扯过来,不是披在身上,反而是裹住了裆部。
这种知耻的本能反应瞬间战胜了一切忠党爱国的誓言。
什么主义,又什么理念,国旗仅仅是块遮羞布————遮住的是人最脆弱最羞于暴露的地方,而国旗的遮挡又会一戳即破,只是上面被赋予意义的图案时常成为思想枷锁。
尽管多了一些韩片里常见的张扬,但柳承范的演绎无疑是成功的。
渔夫在片中是一个多重矛盾的结合体,他一方面是落后愚昧的一方,无师自通地使用一切服从主体思想的姿势和套路,对朝鲜绝对忠诚以至于不敢在韩国睁开眼睛,面对国旗条件反射式的鞠躬敬礼;另一方面则保持了全片最高贵的姿态——作为一个人的尊严;至少他从未向审讯人员屈服,遇到被侮辱的妓女还敢于出手相助。
片中的角色设置和文本同样指向性很强,为凶恶的韩国审讯员安排朝鲜战争遗孤背景,以妓女的口味控诉金钱社会,但影片却没有展开一些小的线索,比如"开了七朵金达莱"的儿歌究竟是情报还是家书?
同时被审讯的人里面究竟谁是间谍?
金基德也许为了保持渔夫的主观视角,也许仅仅是为了用神秘感去营造荒谬。
人们往往习惯从《漂流浴室》,《空房间》里寻找金基德,而往往把《呼吸》《海岸线》匆匆带过,似乎拒绝承认那些是他的作品。
然而《阿里郎》开始,患过社交恐惧症亦苍老许多的金基德愈发任性固执,甚至愈发愤怒。
他执着于密室审讯,逼供体罚,当然也不乏两个人最直白纯粹的精神博弈。
这种偏爱从《漂流浴室》《空房间》初现端倪,直到《一对一》变得愈发露骨。
这些各个影片中审讯的戏码就像一张张图层,一一铺陈在金基德之上,审讯的双方像是金基德幻化分裂出的两个人,他们都企图在对方那里获知些什么,原因,经过,结果,食物,自由。。。。。
最残忍的并不是拷问方式本身,而是一系列的不确定性———你无法确定对方能够给你你想要的东西,只能将他逼近忍耐的极限,让他退化为最原始的人,一个赤裸裸毫无秘密毫无顾忌的人。
而这种扪心对问,或许是金基德自闭分裂的形象化,我们可以看出金基德的严苛与冷漠,他也丝毫不避讳地在《阿里郎》里体现了这一点。
愈发年老的他像个游走世间喃喃不停的怪物,但不要由于他的安静而怀疑他的残酷,因为一个对自己残酷至此的人,大概是什么都可以拍出来的。
早先镜下的男女性事,少女身体,压抑而疯狂的都市心魔慢慢在消隐,取而代之的是抨击时弊,揶揄政治,对大韩民族身份穷追不舍的诘问,他甚至开始将这种政治关照自信满满地丢到周边国家(《中国制造》,《停止》)————这种笨拙换来的全然是影迷的困惑。
在这个以西方审美为主视角的世界,本国政治题材时常被东方新晋导演用来博取眼球;而作为早已封神的金基德,其实完全不用这般如此。
人们并不会由于《网》《一对一》此类作品而对他的疯狂大胆盛赞更多,然而金基德已经认定"政治比性更疯狂",让人不禁担心,他的固执是否会像他镜下的大多数角色一样,将自己的艺术道路引向毁灭?
原本定于TIFF多伦多电影节首映的《网》提前挪到了威尼斯,他在这里叱咤风云意气风发的时候还是将近10年前。
在首映场上,人们将他团团围住,欢呼声此起彼伏。
而在大多数眼中,他也几乎半步迈进赫尔佐格等"沦落大师"一列,与后者不同的是,金基德还有更多的充满不确定性的疯狂因子。
接下来,一部由中国私人投资制片的《无神》(但被拒签)似乎已经提上了日程,这是糟糕的终结,还是更糟糕的开始,除了那个少言寡语白发苍苍的脑袋,恐怕谁也琢磨不透。
——原刊于《澎湃新闻·思想市场》
真实呈现了一个正义善良的底层人在政治强权下的苦苦挣扎,展现了社会矛盾和民族伤痛的广泛图景,演员表演都非常扎实。
第三幕进入反讽阶段,期望和现实的鸿沟再次赫然裂开,“网”的意象开始真正发力——无论贫富,意识形态国家机器都像网一样,困住所有人,所有人都无计可施丶无可奈何。
“鱼只要被网困住,一切就都结束了。
”媒体控制着舆论,是传播意识形态最有力的武器之一。
这部电影把媒体刻画成荒诞丶可笑的形象,实际上是在说媒体所传播的东西本身就是最荒诞的,只是生活在其中的人们不会意识到而已。
都是被网困住的鱼。
“我只是个渔夫,没有任何力量。
”主角看见希望后马上又会被更大的绝望所缠绕。
由于我们移情于主角,也深深的体会到那种无力的挣扎与绝望。
最后主角虽然与家人相聚,但是肉体和精神已被政治铁拳打的面目全非,审讯主角的官员虽然一口一个党和人民,但却为了一几私利中饱私囊。
当主角不愿再匍匐于这样的社会形态而葬身大海时,编导传达出两个掷地有声的问题:社会需要什么样的人民?
人民需要什么样的社会?
影片的导演程亮是上海电影制片厂最年轻的导演,当时还不满25周岁。
他当年的毕业作品《霞飞路》被赞为颇具王家卫影片的神韵,《网》是程亮的首部长片。
据制片人介绍,选择程亮一个更重要原因是他本人就是网络游戏的高手,对此类题材不仅有感觉而且能够驾驭。
果然,别人都无法准确表述的剧情,程亮“奇怪”地比喻就糊弄了所有人:“这是一部类型片。
主要是讲一个网络游戏高手的成长。
这成长的过程跟奥特曼差不多,每一次都是被打击到红灯亮起,然后突然成长了。
逐渐地成为真正的高手。
”“周杰伦”客串?
虽然有谢园和吴岱融这样的老将出马辅佐,但《网》的主角却是一群活力四射的年轻人,为此剧组曾在某网站公开征集演员。
结果这次征集活动引来了一位酷似周杰伦的小演员吴嘉。
记得还在初试时,导演就惊叹于他和周杰伦的相似,不过最终考虑到他和主角气质的差异,因此在影片中为他安排的角色只是谢园手下的一个助理设计师 也是网络游戏的痴迷者,戏份并不多。
不过,他的人气指数和风头却不逊色于任何人。
电影开端比较有意思的镜头,他与老婆的爱欲感情的碰撞!
再到结局之后男主不在贪恋老婆的身体,对男欢女爱没有了欲望,为什么会形成如此鲜明的对比,谁可以解答?
始终没搞懂导演在这两个小插曲片段上的用意是在表达一个怎样的叙事手法!
或者说它的蕴意是什么!
希望大家来讨论一下这个细节,非常有意思的东西。
韩国电影《网》,一直想看却没有看的一部电影,今天终于看完了,很讽刺的一部电影。
讲述的是朝鲜渔民南哲宇,原本来南北交界打渔为生,但是一次意外,因渔网卷进发动机引发渔船故障,漂流到韩国国界,被韩国带回后一番审问,屈打成招,糖衣炮弹,车轮审问等等方式,主人公南哲宇一直以来坚定的信念只有留在朝鲜的家人,其实开始看到一半,觉得讽刺的是韩国草木皆兵的国度紧张,当然对于间谍问题确实也不是轻而易举的事情,但是行为思想太左了,也未必是好事,在韩国幸好遇到好心的保安真宇,才有了后来能回到朝鲜的机会 对于韩国而言,富足的生活,经济的领先确实将归顺作为一种优待待施加给别人,但是南北问题一直以来的根源,是敌对的政治立场,经济是一方面,所以在于归顺问题上来说,韩国所持姿态就自高了起来 真正击溃南哲宇的,是回到朝鲜后的态度,当历经劫难回到祖国后,得到的是比韩国更屈辱和不公的对待,所以,当心理的希望破灭之后,带来的就只有绝望了。
我觉得这部电影几个亮点,1,当南哲宇被带到首尔后,一直闭着眼睛,他的信念是看的越少麻烦越少,当然这只是他的想法,事实是回到朝鲜,是否睁开眼睛都已经不重要了,因为被认为比自己认为更现实,2、韩国将南哲宇放到首尔街头,妄图让他归顺,其实这种行为和可笑,没错,很多人流连花花世界,那是对于向往的人而言,不是所有的花花世界都令人向往,就如同南哲宇说书,人们浪费粮食,酒没喝完就扔到,女同志出来卖身,富裕的国家怎么这样?
没错,金钱和经济的发展带给我们的是便利的生活和富足的享受,同时我们也面对的是道德的缺失,所以,事物正反面的关系吧,3、回朝鲜的时候,南哲宇脱掉所有衣物,代表着决心吧,也更多是是为了避免麻烦,不确定里面的爱国心有多少,但是确实是很明智的行为。
4、回到家中后,南哲宇绝望了,因为他不在确定自己坚定的信念是否值得坚守,不知道是否自己做了最好的选择,坚持捕鱼,被枪杀,一切都是意料之中吧,毕竟作为一个普通民众,能做的真的很少,很少 挺现实的一部电影,南北朝鲜问题是主题,现实远比我们电视看到的更加紧张和复杂,也许只有朝鲜和韩国人民才有判断和发言权吧,作为旁观者,中立的去看,认真的感受吧
人在决定是否看这部电影时候,往往在看完导演之后,就决定了。
金基德的新片<网>,在看了两分钟之后,的确有牵着观众要让人看下去的心理。
人物形象设置比较典型,非黑即白。
渔夫到了韩国之后,第一个出现的监护小哥,真不知道有这么一颗公主心的人是怎么来当监护的,在与渔夫接触没多久之后,就用“辞职的说辞,来担保渔夫不是间谍”。
这种心理动机,让人觉得他真的是职场小白啊,本来一个敌国的身份不确定家伙,监护小哥你是怎么那么快入戏的?
另外,中间一个走心的戏里,监护小哥和渔夫大叔套近乎,说出了自己坚信渔夫是好人,是因为自己的爷爷曾经也是朝鲜人,渔夫大叔的口音和爷爷的口音很像。
这真的是什么做作、牵强的梗啊,宁愿不要出现,简直分分钟跳戏。
渔夫作为一个完整的人形象,在刚开始的对自己国家的坚定不移的拥护,到最后再吊销了渔业从业资格证之后的一意孤行,这都是一个完整人物本身具备的心理的起伏、变化。
审讯的戏中,导演的处理较为巧妙。
可以想象,韩、朝两边的审讯都会同样的严苛、都会同样强行逼供。
相对来说,导演把在韩国的审讯时间占用了较长的篇幅,把朝鲜的审讯情节相对压缩。
因为在韩国审讯中,有各色人物出场,正、反两派人物的出现,让审讯、考察期的动作、情节过度自然。
而在朝鲜的审讯内容其实是与韩国的审讯是如出一辙的,如果再把韩国那一套再以同样的长度、同样的情节再上演一遍,观众肯定会觉得无聊、时间太长。
还好导演用“长官贪污美元”这样一个小的情节点,结束了审讯,不仅让影片在结构上更为紧凑,在情节上更是凸显了人性,可为是非常之妙。
影片中还有一些没有展开的小线索,在韩国审讯室内神秘的眼神,传递的话语是否是间谍的密钥,以及骨汤家少女出门时异样的眼神。
也许因为这就是电影,电影是现实世界的只言片语,而现实中的世界的故事,往往会比电影更为复杂吧。
虽然都说本片已经不像金基德导演的风格了,但是片尾渔夫回来的一系列镜头和语言,我还是很喜欢的,总算是没有多余的说教和解释,默不作声的动作、哭泣,一意孤行的前往捕鱼只为了家庭的生活,以及女儿拿着自己的新旧的玩偶玩乐,都给人无限的思考。
或许是他最平易近人,也是最朴素的一部,甚至连惯用的露骨塑料符号都没有几个。北朝的渔民因意外来到南韩,长期的北朝生活的思想灌输下,来到首尔,他连眼睛都不会睁开,即使他看到再繁华的首尔也会认为这是腐败的资本主义下的产物,即使全世界都在诉说着北朝的封闭独裁,南韩的自由与富裕,可是如此自由与富裕的南韩里的人民真的幸福吗?遇到卖身女的他,也只会觉得所谓的自由,无非就是卖身自由吧。“街上有这么多好的食物,好的东西,可是为什么都要被人们丢弃呢?”而一直坚守着信仰,拒绝了一切物质诱惑的他,只为回到北朝见到自己认为这世上最珍贵的家人,可是最后离开南韩和回到北朝的这两次在岸边欣欣向荣的景象和如此多的摄影机的在场,地下室里一模一样的不断重复的说明书,最后他连渔都不能捕了。他只想做个人而已,可是在这个世界上太难了。
不可能是老金吧…
像我这样一个抓鱼的人 能有什么权利呢
挺好的电影,金基德的一贯风格,不用说都知道,结局会这么走向,很悲壮,也让人深思,去或者留,都是难题,为了家人,也只能这样,只有死路一条。很多地方,感同身受,也没有庆幸可言,我们不过五十步在看百步。
南哲宇的发型不仅像孙海英,也像《摩登如来神掌》里的邪派高手天残。传暗号给杜鹃那一段且被韩国安保人员发现这一段,交代得没头没尾。
几处讽刺倒挺有意思,只是也不能瞎几把拍呀。女儿好可爱
第3627-很不像金基德的片子,踩到线的普通人除了被利用就是被消灭,虽然是刻板印象,却很接近现实。
最大的问题是立场与视点的相违。首尔游览一场,琳琅满目地赋予现代性城市景观的同时,却要强加上浪费与后巷妓女场面。为了在结构上完成对位,后半段又作了一次仪式般的重演。
是至今为止看金基德的片子中最顺溜的一部,甚至可以说温柔的。南北问题虽然是意识形态的冲突,但落实到个人总表现出形形色色的认知,爱国OR坚持,就像信仰,也许最高标准是忠于自己而非某个人或某种形式。同样是审查的情节,南北的差异和关注点让人莞尔悲叹。其实很怀疑男主是否is or was spy。
已经算是金基德这几年的片子里还能看到,感觉老金差不多废了。
迄今为止看过最烂的金基德,男二的角色完全是强加进来,非常突兀。结合后面那部《人间空间时间人》,金导生命最后5年转型的欲望很明显。这部片的投资也不高,如果成本能提高,至少能拍的更好看点,也不至于来来回回就是审讯室明洞房间几个场景。
3.5星,难以相信这竟然是金基德的作品……切入角度挺不错,有些《共同戒备区》的感觉,但拍摄技巧上要逊色不少。另外,对着金正恩的大头像做噩梦,且无法行房,有些搞呀…
哎 可以说极其平庸 但整部电影所表达的无力感又似乎契合了金基德的遭遇
逃出一张网,投入了另一张网。网中的困兽就只能是一个悲剧的结局。
这跟中国人拍抗战片有什么区别?
金基德的角色一如既往的脸谱化 不太适合讲这种过度类型化的复杂故事
大大高于预期 和丰山犬一样 两边都不是人 写实到底拒绝和谐 ,李娜拉是个不可多得好演员,8.5分
金基德比谁都会虐观众,痛心疾首,无路可走..这部不同于以往的情欲主题,是zz机器下人的扭曲和残酷,南韩北韩,严苛、不近人情的,被制度逼到极端化的官员,将一介渔夫死死网住,谁能想到现代仍有无法安全生活的家庭。
金基德用近2个小时片长讲述了两韩官员是怎么让金枪不倒变得雄风不在的。
劇情人物多有主觀,電影本身是蠻好看的,想拍的東西也很清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