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完全是剧透,没看过片子的千万别看。
作为处女作,《暴雪将至》大大超出了我的预料。
其中最为难能可贵的,在于它“终于”以明确到近乎直白的剧情设计道出了一个核心命题:你想咋地(你到底想要什么)。
以九十年代经济转型以及工人下岗为背景拍摄的影片,在近几年也算出了不少佳作。
尤其是在《铁西区》这种近乎无法超越的珠玉在前,无论叙事角度挑选的再巧妙,都很难再能有所突破。
因此,本片没有把重笔下在社会矛盾上面,而把它作为推动主角行动动力的重要一环,是颇为高明的选择。
这也更能使我们清晰地分析主角变态心理的形成以及欲望的模式。
余国伟是一个正能量爆棚的人,他非但不与同事同流合污,并且视荣誉为自己的生命,整个影片都可以说是他的一场“荣誉之梦”。
但同时,他又“假装“自己是一个非常现实的人。
“宁做鸡头不做凤尾”,不过是为了达成自身目标的一个权宜之策。
由此,当年轻警察不屑一顾地说出”摆正你自己的位置”时,命运其实在那一刻就早已注定。
也正是因为这样,余国伟的梦想,可以说不是由他本人所决定的,而是在诸般压力下他不得不追求这一注定会毁灭自己的欲望。
这也是燕子“我都醒了,你还在做梦”这句话毫无意义的原因。
因为显而易见:余国伟的梦想正是余国伟存在的唯一意义。
从这一点出发,就很容易理解余国伟为何能很轻易的和在灯光球场的陌生女人亲热却无法回应燕子的热情(必须说明,余国伟在这一点上和《白日焰火》中廖凡的角色绝对不同)。
余国伟是依赖着凶手的存在而存在着的,也就是说,凶手是赋予了余国伟存在价值的神,燕子自然就是献给神的祭品,这也正符合了她妓女的身份。
而陌生女人的“我不是为了这个”使她变得过于强大,也就不可能去将自己的梦想投注在余国伟身上(因为她本来就没有梦想,也根本不需要有),同时,她也自然拥有了嘲笑余国伟的资格。
影片中另外一个被梦想所累的重要人物是刑警老张。
老张本人的“丰功伟绩”(影片里段奕宏用的词忘了...)是余国伟本人梦想的目的因,老张的“回故乡安享晚年”可以称作是余国伟“梦想之后的梦想”。
然而,老张本人也同样未能实现这一愿望。
恐怕老张也正是在知道自己再也无法回到老家之后,才终于彻底理解了余国伟,也就有了影片结局的真相大白。
影片最出色的地方,在于使用了天气作为梦想与现实反差的意象,并使得其最终与影片外的真实世界接轨。
所谓的雪,不正是更冷的雨而已嘛。
那场终于下下来的暴雪,像顾长卫《孔雀》的结尾开屏的孔雀一样,是一种终于释放的了然和遗憾。
余国伟走出监狱,发现十年前他为之努力的目标和时代,已经不复存在;而那场终于下下来的雪,倒是天衣无缝地接上了那个时空,中间的那一大段不知道到哪里去了,正像很多人回忆旧事的时候那样。
我妈在一个国营工厂工作了二十几年,从青年到中年,从车间到管理,几经波折,厂子也几经转手。
后来厂门口的牌子被摘掉的那一天,她去看了,回来不无伤感地对我说,这说没就没了。
我才意识到她对这个厂的感情,一个付出了几十年时间和青春的地方,也许没有雄心大志,也许很多时候也都在混日子,但潜意识里总有终老于此的想法,总有对人生目标的期望,而这些都是依附于这个工厂实体之上的。
在计划经济时代,一个厂就是一个人的家园和教堂。
如今,这个看似永恒的庞然大物轰然倒下,那些曾经羡慕的目标、付出的年华、努力的位置全部付之流水,更不用提一草一木、人情世故、青春回忆。
电影最后的那些人,平静地、木然地、徒然地看着工厂的烟囱轰然倒下,一定也是同样的心情吧。
那几年,我妈这样的工厂完全不是少数,几乎绝大部分人都有这种与过去决绝的经历。
那个曾经代表稳定、高级、丰裕生活的形象没有了,随之而来的不光是经济上的困窘,更是不知道人生方向的茫然。
余国伟人生最大的目标就是进入体制,人生最大的光荣就是成为厂里的劳动模范,然而这一切都没有了,拔地而起的房地产、第三产业、旅游大巴...在他的前半生中都是闻所未闻的 -- 我们也是。
突然之间,大院没有了,围墙没有了,单位宿舍楼也没有了;随之而来的是网络、超女、暴发户,和越来越高的房价。
我们好像突然被置身于另一个的时空,找不到自己是怎么过来的。
从这点上说,我们和监狱中的余国伟并无不同。
他是个被时代抛弃的人,而我们中的很多人,又何尝不是呢?
作为导演的处女作,我给这部电影加半颗星表示鼓励。
我喜欢这部电影的氛围,那始终在头上却降不下来的暴雪,那灰色的工厂、灰色的冬天的雨季,可能曾经光鲜现在却破旧的职工宿舍,人心就像燕子的伞一样,都是湿淋淋的。
唯一的亮色是想象中的“香港”,却在高桥上的纵身一跃中没了踪影。
那时候每个人都向往的“香港”,在不长的时间里怎么就变成了可有可无、人人都可以去的地方了呢?
我喜欢他抓住了这个时代的末尾,任何时代的末尾都是悲剧的舞台,参见《茶馆》。
如果茶馆有续集的话,那这个时代一定要被包括进去。
段奕宏的表演并不特比突出,和他以往的表演一样,带有话剧的痕迹,台词和表演都略微夸张,却恰好契合了人物神经质的特色。
江一燕并不适合演舞女,她的气质太清纯了,最近又老了些,演个《昼颜》中的中年妇女可能还不错。
影片中一共有三场雪。
第一场是余国伟获得厂里的劳模,在台上发表获奖感言时,设备出了故障,白色的纸片从天而降,仿佛飘雪,台下观众的表情也很奇怪。
暗示了接下来发生的事情不那么真实。
燕子的出场很蹊跷,影片中只交代余国伟帮燕子赶走了几个混混,两人就在一起了。
余国伟帮燕子盘下了一间黄金地段的理发店,而现实中余国伟只是个普通员工,他不可能有这这么多钱。
燕子这个人物是余国伟虚构出来的,场景也是现实场景的二次加工。
影片中他在和警局的张队闲聊中得被害者都曾出现于小镇的某条街道,而那儿恰好有一间叫做“小香港”的理发店,于是这个场景被深度植入梦境。
余国伟在广场追查线索时邂逅了一名舞女,不久后燕子就在影片中出现了。
燕子的人物原型就是那个舞女(因此她俩的工作性质也类似)。
余国伟为了套取消息而与舞女发生关系,他内心中是厌恶的,因此梦境中他从不碰燕子。
燕子与余国伟在一起的所有场景都没有第三者见证。
她在翻弄余国伟的包时发现了其中的劳模证,也只是余在梦境中对荣誉渴望的再一次确认。
梦境中燕子发现自己被利用而自杀,是因为现实中余国伟需要一个借口原谅自己的罪行——燕子的自杀使自己丧失理智,失手杀人。
现实中余国伟希望进入体制内,做一名真正的警察,因此他希望在警方也无能为力的连环杀手案中一鸣惊人,但却在自己的幻想中越陷越深。
命运无情的捉弄了他,错失真凶,却误杀了路人。
第二场是张队的收音机里传出大雪的新闻,这时的余国伟坐在警车里,他因为杀人被捕,梦境开始崩塌。
第三场雪发生在十年后。
出狱的余国伟满怀希望找到张队,要一个说法。
而得知了令人啼笑皆非的真相后,他的神探梦也随之破灭。
他在老厂爆破前回到了当初梦中的那个颁奖礼堂。
一位年纪比他更大的老人在看场,当他说自己是在保卫科干过,当过厂里的劳模,老人笑了,他告诉余国伟:保卫科没有效益,从来就没有过劳模!
余国伟站在车站等车。
这时2008年那场席卷全国的暴雪即将来临,这场真实的大雪与第一场“假雪”形成强烈对比,暗示着梦境的结束,梦想的破灭,十年一梦!
在现实中,余国伟也确实无限接近于自己的梦想,如果电棍有电,如果凶手未被撞死……,如果老天爷开开恩,他可能已是大名鼎鼎的余警官了。
余国伟是幸运的,他毕竟拥有过梦想。
而暴雪将至,多少余国伟们的梦想又在何方!
传送门: 大卫林奇最难懂的电影《内陆帝国》中的几个关键隐喻
内陆帝国 (2006)7.82006 / 法国 波兰 美国 / 剧情 悬疑 惊悚 / 大卫·林奇 / 劳拉·邓恩 杰瑞米·艾恩斯我所知道的华谊和《前任3》的故事
前任3:再见前任 (2017)5.52017 / 中国大陆 / 喜剧 爱情 / 田羽生 / 韩庚 郑恺斯皮尔伯格的反视角让本片成为了经典
人工智能 (2001)8.72001 / 美国 英国 / 剧情 科幻 / 史蒂文·斯皮尔伯格 / 海利·乔·奥斯蒙 弗兰西丝·奥康纳高智商的洗冤类型片——《亡命天涯》
亡命天涯 (1993)8.11993 / 美国 / 剧情 动作 悬疑 惊悚 犯罪 / 安德鲁·戴维斯 / 哈里森·福特 汤米·李·琼斯如果你是教父,是否处决亲哥?
教父2 (1974)9.31974 / 美国 / 剧情 犯罪 / 弗朗西斯·福特·科波拉 / 阿尔·帕西诺 罗伯特·杜瓦尔冯小刚的摇摆
芳华 (2017)7.72017 / 中国大陆 / 剧情 历史 战争 / 冯小刚 / 黄轩 苗苗
每一个小街上贴着四大天王海报的理发店都有一个腰娆的老板娘的屁股很大 黑色皮裤裹着软的像个柿子每一个晚饭后跳贴面舞的灯光篮球场都有想摸屁股的中年男人的烟瘾很大 一根接一根的抽完一包大前门每一个厂子都有一个挂满电棍和手铐的保卫科办公室的门后面的暖气片很热值班的床被罩臭袜子内裤比没刷的铝制饭盒还要油腻每一个下班的工人在澡堂子里有一个铁皮柜子里装着塑料拖鞋黄色硫磺皂洗发香波已经洗的发硬的没毛的毛巾每一个职工家庭都有一个父爱如山辛苦工作干体力活的父亲的脾气不好出门笑脸相迎喝完大酒回家不高兴就骂老婆揍儿子每一个小学班级都有几个不用交学费成绩好的乖孩子的父亲去年刚刚在机床上绞断了手臂去医院的时候只有一点皮还连着五好家庭孝顺媳妇今年的劳模是谁被迫下岗买断工龄内退以后给多少每一根倒下的电厂烟囱都是一种崩塌每一个破败的工人礼堂都是一首挽歌每个这里的人都有理想他们的理想就是离开这里比如 去香港开一间自己的理发厅
两颗星给影帝,演技没得说,但是电影真的不怎么样,剪辑太乱,没有一点主线,完全看不出懂导演想表达的是什么,感觉就是为了悬疑而悬疑。
全程给我印象最深的就是整片电影一直在下雨,看的人心好累好压抑。
最主要的是最后都不知道凶手是谁,离奇的说凶手被车撞死了,这也太扯了吧,一个犯罪片居然有这么狗血的剧情。
在影片《暴雪将至》中,梦境与现实交替出现,界限模糊,和《穆赫兰道》一样,影片对梦境甚至没有一丝善意的提醒,一切仿佛都是真实的:当过劳模、有“神探”之称的保卫科长余国伟想进入体制内,做一名真正的警察。
为此他开始调查一起连环命案,却付出了惨重的代价。
他的徒弟在与他一起追查疑犯的过程中不幸身亡,他甚至利用女友来作为诱饵,在追查案件的过程中越陷越深。
最后女友自杀,自己也失手杀人。
这个故事看似合理。
但看过影片的观众都会有种撕裂感:有几个场景衔接不那么顺畅,关键人物的出场也很突兀。
种种迹象似乎在暗示:我们看到的故事并不完全真实……
1997年,四冶的保卫科干事余国伟做了一场梦。
在梦里,他成了全厂的劳模,发表获奖感言时,他说只要努力,就能活出自己的精彩。
这时,舞台上的设施坏了,恍惚中纸片像雪花般从天而降,这是影片中的第一场“雪”,也是十年一梦的开始。
燕子的出场很蹊跷,余国伟在广场追查线索时邂逅了一名舞女,不久后燕子就在影片中“突然”出现了,不少观众甚至一开始会把两人弄混。
燕子的人物原型就是那个舞女(因此她俩的工作性质也类似)。
余国伟为了套取消息而与舞女发生关系,他内心中是厌恶的,因此梦境中他从不碰燕子。
大卫林奇最难懂的电影《内陆帝国》中的几个关键隐喻 余国伟帮燕子盘下了一间黄金地段的理发店,现实中余国伟只是个普通员工,他没有这样的经济实力。
种种迹象暗示燕子这个人物是余国伟虚构出来的,两人相处的场景是现实场景的二次加工。
影片中他在和警局的张队闲聊中得被害者都曾出现于小镇的某条街道,而那儿恰好有一间叫做“小香港”的理发店,于是这个场景与燕子一起被深度植入梦境。
燕子与余国伟在一起的所有场景都没有真实世界中的第三者见证。
她在翻弄余国伟的包时发现了其中的劳模证,也只是余在梦境中对荣誉渴望的再一次确认。
梦境中燕子发现自己被利用而自杀,是因为现实中余国伟需要一个借口原谅自己的罪行——杀死疑犯是因为悲伤过度。
徒弟是真实的,但他并没有命丧现场,否则发生了这么大的事故,厂里、家属都不可能无动于衷,余国伟是难逃其咎的。
影片的开始有个场景,余国伟看着徒弟在河中电鱼,受此启发,梦境中对应了徒弟触电跌下铁梯身亡。
徒弟“临死前”说的那段话,实则是余国伟内心的困惑,借徒弟之口表达,是向观众暗示现实世界中他并不那么受欢迎,甚至在厂里都被人孤立。
现实中余国伟渴望进入体制内,做一名真正的警察,因此他希望在警方也无能为力的连环杀手案中一鸣惊人,但却在自己的幻想中越陷越深。
影片中还有两场雪,每一场都和梦有关。
第二场是张队的收音机里传出大雪的新闻,这时的余国伟坐在警车里,他因为杀人被捕,梦境开始崩塌。
十年后,出狱的余国伟满怀希望找到张队,要一个说法。
而得知了令人啼笑皆非的真相后,他的神探梦也随之破灭。
他在老厂爆破前回到了当初梦中的那个颁奖礼堂。
一位年纪比他更大的老人在看场,当他说自己是在保卫科干过,当过厂里的劳模,老人笑了,他告诉余国伟:保卫科没有效益,从来就没有过劳模,而且1997年(下岗潮),谁还有心思评劳模!
第三场雪是当余国伟亲眼目睹老厂被爆破后,他在汽车站等车。
这时2008年那场席卷全国的大暴雪即将来临,就在自己梦开始的地方,余国伟彻底梦醒。
曾经的辉煌和遗憾,梦境也好记忆也罢,将永远被这场暴雪埋葬。
传送门:大卫林奇最难懂的电影《内陆帝国》中的几个关键隐喻
内陆帝国 (2006)7.82006 / 法国 波兰 美国 / 剧情 悬疑 惊悚 / 大卫·林奇 / 劳拉·邓恩 杰瑞米·艾恩斯我所知道的华谊和《前任3》的故事
前任3:再见前任 (2017)5.52017 / 中国大陆 / 喜剧 爱情 / 田羽生 / 韩庚 郑恺斯皮尔伯格的反视角让本片成为了经典
人工智能 (2001)8.72001 / 美国 英国 / 剧情 科幻 / 史蒂文·斯皮尔伯格 / 海利·乔·奥斯蒙 弗兰西丝·奥康纳高智商的洗冤类型片——《亡命天涯》
亡命天涯 (1993)8.11993 / 美国 / 剧情 动作 悬疑 惊悚 犯罪 / 安德鲁·戴维斯 / 哈里森·福特 汤米·李·琼斯如果你是教父,是否处决亲哥?
教父2 (1974)9.31974 / 美国 / 剧情 犯罪 / 弗朗西斯·福特·科波拉 / 阿尔·帕西诺 罗伯特·杜瓦尔冯小刚的摇摆
芳华 (2017)7.72017 / 中国大陆 / 剧情 历史 战争 / 冯小刚 / 黄轩 苗苗
余国伟出狱后的最后二十分钟撑起了整部影片,前面冗长的悬疑叙事不过是个躯壳,几欲昏睡。
最后二十分钟的镜头让我惊艳,漫长的等待是值得的。
最深刻的镜头有二。
一是余在等公车时拿出身份证,却看不清他的姓名。
第一反应是“难道我的眼镜度数又加深了”,后才反应过来余国伟不过是个被时代抛弃的“多余的人”,姓名自然不重要。
二是工厂爆破的那个场景,像一场暴雪,冷寂无情。
镜头扫过下岗的工人,镜头里的群像面无表情,再无归宿。
感谢导演还记得这样一群人,并无大恶,有着一点小聪明,也有一颗向上的心,工作勤恳,爱护家人。
97年后,下岗待业,丢了工作,也丢了曾经的自己。
这一场变革让他们认识到自己终究是庸碌的,其中有人不愿面对这样的碌碌无为,极端者成了“余国伟”,而更多的普通人,不过是在这场浩变后,默默承受一生的黯淡无光。
他们眼睁睁地看着这个瞬息万变的时代,也曾尝试着跟上它的脚步,例如选择了在08年炒股,性格中的投机只能让他再一次的沉寂。
想明白这些,我足够了。
那份无所归依的虚无感,不敢多想。
——————————————————————————————1、燕子的跳楼像不像《颐和园》里的场景2、气温骤降,冻得龇牙咧嘴,应景。
3、虽说这破案故事不太重要,可情节要是能更紧凑些,就不那么想睡了:P4、期待导演的新作。
《暴雪将至》是最近看过的非常优秀的国产电影,看片尾字幕留意到出品人是曹保平,情节上这部悬疑电影有曹保平的影子,但美学上或者整体气氛,和以前曹保平的《追凶者也》《烈日灼心》非常不同,而且段奕宏的精湛演技在这部电影里真可以说是出神入化。
我没见过这代男演员演技超过他的。
段奕宏的几场戏足以奠定影帝地位,上台领奖,发表获奖感言,那小小的得意,小人物的虚荣,十年后出狱去申请新的身份证,那种美梦破灭的胆怯,十年牢狱生涯的压迫,全写在脸上了,仅这几处表情足见表演功力之深厚,其它时间,他像在《烈日灼心》和《追凶者也》里一样,在不停的点烟,抽烟,沉默着,思考者,段奕宏并不帅气,甚至他的声音条件也不算好,但他真有种非常独特的气质,赋予一个电影人物鲜活的生命。
影片一开始已经奠定了余国伟注定一事无成的命运:叫什么名字?
余国伟,余下的余。
姓什么?
多余的余。
他努力的想是自己是余下的,但在时代的洪流中,他是个多余人。
这部电影的故事并不复杂,国营工厂里的保卫科主任余国伟,一个怀揣着梦想,又有点破案天分的小人物,燕子,颇有姿色,过去不为人知的异乡女孩儿,没人知道她为什么在这里,她的名字注定了她将继续飞走,漂泊。
张队,老警官,他们三个的共通之处大概就是边缘性,燕子手腕的三道伤痕(可能是自杀未遂)表达了对安排的反抗(过去的事儿,就让它过去吧),余国伟在国企这个大酱缸坚持原则,其实他的手下早就里应外合贼赃共分了,其实老警官张队,仔细想想也是个边缘人,他在警队马上都要退休了也还只是个队长,每个案件都要亲自到现场勘查,而且还要背负破不了案的压力。
并不是个『成功』的警探,我有时想,他冷口冷面的对待余国伟,未必是不想给他上升机会,更可能是他看出余国伟有刑侦天分,但不想他走自己的老路,这样伶仃一世,有什么意思呢?
我们可以想象,他带着怎样的遗憾中风病到住进了疗养院。
推断凶手被撞死,凶手并无亲人好友认尸,尸体也烧了好多年了--多么像一个为完成破案率指标而编造的结果?
最后,伤心绝望之下,燕子的生命终结在这里,余国伟的青春和梦想终结于这个小城,张队颐养天年的愿望在退休前落空,中风住进了疗养院。
最后,一声钝响,余国伟远远的看着,曾经代表先进生产力的旧工厂在定向爆破中轰然倒塌,缓缓变成了烟尘。
这部电影讲了在历史大趋势下,一个个微小个体的徒劳挣扎,集体对个人的无情,无视,但用了非常诗意的镜头,冷酷暗哑的白平衡贯穿全片,从头到尾都在下雨,没有一个晴日,没有太阳,甚至灯光都是冷漠的。
这种色调和取景,甚至对白和公共场景的安排,都非常独特,升华了整个影片,令它跳出中国国企改制的历史大背景,变成普通人普适的命运。
那些晚上在广场跳交谊舞(同时进行色情交易)的人,没有语言,甚至连一个表情的近景都没有,你看不到他们的快乐,也不觉得他们忧伤,他们像丧尸一样在这部电影里晃来晃去;那个三厂交汇的小小商业区“小香港”,尽管车水马龙,人来人往,但一点也谈不上热闹,雨声,雨水,面无表情的行人,感觉更像鬼市,甚至余国伟跟踪一个“嫌疑人”到他家的五金店铺,他的妈妈在柜台前看一部香港电影,余国伟问了一句:你儿子呢?
老太太漠然的回头看了一眼,继续专心的嗑瓜子看电影了,连一句话都没说。
这种电影就是那种看完让你回味的好片,看完后我想,这电影要让张艺谋拍会怎样?
张导肯定会选择一些亲切的人,几个工人鱼贯而入工厂的镜头(朝阳打在工帽上),一家人吃晚饭的镜头(墙上糊的报纸会告诉你时代的声音),总之,色调是温暖的,但几个镜头就能把你拉回那个过期大厦将倾的时代,给你上演一出小人物在大时代下的挣扎和无奈,贾樟柯呢?
一定是热热闹闹的“小香港”,放着港台流行曲(艾敬:我的一九九七),公共场合的声音很足,拖拉机突突突的声音,人们聊天的方言,摩托车喇叭声。
同样会迅速把你拉回暴雪将至的1997年。
但董越没有做这些,看背景他出身广告导演,在色调和审美上,他选择了抽离,尽量抹去时代背景--或者尽量不直接表达。
他为什么这么做呢?
我觉得他意思是,在任何时代,都是如此。
这种艺术的选择,我非常欣赏,比起年轻新锐导演的所谓文艺和才气,这种成熟的技术,从容的运镜和剪辑,更令人钦佩,拍了多年广告的董越更让人相信,梦想它早晚会实现。
这部影片是一部少有的国产结构电影,它看似在讲凶杀嫌疑,其实讲的是时代梦想。
影片里从始至终的大雨代表那个年代,暗示主人翁走不出那阴霾中的小香港,也看不到厂子外面的真实世界。
这样一部时代挽歌,导演并没有用文人的上帝视角去缅怀过往 ,也没有虚情假意的底层关怀,实属难能可贵。
电影的明线部分是通过余国伟缉凶展开的。
暗线则是时代变迁,余国伟和燕子对梦想的追寻。
影片的主人翁叫余国伟,多余的余,国家的国,伟大的伟。
男主角的名字就是一个暗示,他是伟大祖国里多余的人。
一.追梦人1.体制内的追梦人余国伟是冶炼四厂的保卫科科长,人称“余神探”,在厂子里破案如神,刚刚拿过先进,又被表彰劳模,这在集体化的社会中,是一项极高的荣誉。
在劳动模范颁奖时,他上台发表讲话,就在这光荣的一刻,厂里的机器坏了,从领奖台高空飘下棉絮,就像“雪花”一样,宛若梦境,台底下的观众不禁笑起来(嘲笑他的梦想),而余国伟则大声发自肺腑的说:“我相信通过努力奋斗,一定会让我的人生更加精彩!
”
这段雪花隐喻的是他的梦想,也就是国家为他塑造的梦想:成为劳动模范,成为集体中的楷模。
但在体制内,并不是所有人都视其为真正的梦想,也有人还是贪污腐败,混吃混喝。
在他和徒弟拷问“钢耗子”时,就已经暗示他们部门的人也受了贿赂,但他洁身自爱,因为他有梦想。
追寻梦想的余国伟,总是自愿去厂区的公安局协助调查,张队长很喜欢他将他视为徒弟教他怎样破案,他懂他的梦想,而其余的警察则像使唤仆人一样使唤他,余国伟不在乎,因为“我相信通过努力奋斗,一定会让我的人生更加精彩!
”厂区外接二连三发生的女尸案,让余国伟看到了越来越近的梦想,他坚信如果侦破这个大案,他会为企业立功,自己说不定也可以破格上调至公安局“事业编制”,成为一个有荣誉的人。
2.体制外的追梦人燕子是歌舞厅的舞女,虽然是在工厂边的歌厅内工作,但她不是体制内的人,她也不拥有体制内的梦想,而且她的工作也是被迫的,并非她自愿去追寻的梦想。
余国伟问燕子,你的梦想是什么?
燕子回答,去香港开一家理发店。
你的梦想呢?
余国伟支支吾吾的说,我没有梦想。
1997年是香港回归,对于大陆人来说,香港是一块自由而且体制外的地方,燕子向往香港,其实向往的就是离开这个体制,她认为在体制内没有梦想可言。
而余国伟不敢说自己的梦想,第一是他觉得还没有实现,第二是他和燕子的梦想是不同的。
燕子追求体制外的自由遥遥无期,余国伟追求体制内的荣誉触手可及。
3.无梦之人余国伟和徒弟在河边钓鱼(誉),余国伟用老式的竹竿钓鱼,徒弟则用最快的方法电网捕鱼(违法受贿),余国伟说电鱼缺德,要用聪明的方法钓鱼(脚踏实地获得荣誉),徒弟不听。
在追捕嫌犯的过程中,徒弟手抓电网坠落(法网恢恢),临死前,他对余国伟忏悔:我收受了钢耗子的贿赂,我错了,师傅。
他的徒弟就是为财生为财死的“无梦之人”。
二.梦中人1.我差点就抓住了他!
余国伟通过设计圈套找到了嫌犯,在雨中,嫌犯在巨大的冶炼设备和铁路中,像鬼影一般时隐时现,大雨阻隔了视线让余国伟看不清前路和方向,他的梦想就和这个嫌犯一样近在眼前却触不可及,当嫌犯终于现身时,余国伟拼命抓住他,却被挣脱,他只抓掉了嫌犯的一只鞋。
这个嫌犯隐喻的就是余国伟的梦想,他曾经和自己的梦想那么近,已经触手可及却从指缝间溜走。
他找不到嫌犯,再次与梦想失之交臂。
2.攒点钱去香港!
为了追踪嫌犯,他为长得像受害人的燕子买下一个“小香港”的理发店,引蛇出洞。
徒弟的死让他从保卫科被下放至车间,接下来钢厂大幅裁员,他丢了工作,也丢了体制内的身份。
但是他没有放弃,继续查案(做梦)。
对于余国伟动机全不知情的燕子,突然在“小香港”拥有了一家理发店,她觉得离她去香港的梦想越来越近了,好好做生意攒钱,就能离开这个体制,香港回归就是一种希望。
她认为自己也拥有了余国伟的爱情,这是她的工作所不能奢望的东西,就像做梦一样。
在理发店中,她放歌《情人》表达爱意。
三.梦想破灭1.我抓住了梦想!
通过对燕子理发店的蹲守,余国伟盯上了一名“嫌犯”,认定他就是杀人凶手,并且把各种线索套用在他身上都是合适的,余国伟像发疯一样跟踪他,最后近身质问他,这个“嫌犯”被他吓得不轻。
他觉得他抓住了自己的梦想,破了案子依然可以回厂子里获得荣誉。
2.我的梦醒了,可你还在做梦翻看了余国伟侦查笔记的燕子,终于知道了真相,如梦初醒,自己原来不过是余国伟用来引诱嫌犯的诱饵,他不爱她,他也不想去香港,他热爱这个体制愿意永远不要醒来。
燕子喜欢在铁轨桥上发呆,因为铁轨是可以带她离开这个“永远走不出去地方”的途径,当他知道余国伟的梦想就是“留下”时,她失望的说:我的梦已经醒了,可你还在做梦。
3.永不醒来余国伟为了实现梦想,证明自己的能力,将“嫌犯”拖到厂外的案发地,残忍的对他施以暴行,他不能忍受再次失去梦想,当“嫌犯”被打得血肉模糊时,他如释重负的笑起来,脑中响起了劳模颁奖时的歌曲。
殊不知梦想早就随着时代的更迭离他远去,他不愿意面对现实,只想活在体制给他编造的梦想中,愿意永远不要醒来。
被抓后,他的师父张队语重心长的问他:案子已经有线索,马上要破了,你这是为什么呀!
余国伟痛苦的望着窗外的倾盆大雨哭起来,他知道即便案子破了也不会是他的功劳,他的梦追得太辛苦了,那么近却又永远得不到让他发疯。
此时镜头回到铁轨桥上的燕子,从余国伟身边自杀坠下,“乘着”火车远去,因为梦醒之后的燕子对生活失望透顶,觉得近在眼前的梦想突然离她远去,让她无法忍受现实,既然不能继续做梦那就死吧。
就和“犯罪”的余国伟一样,我宁愿不要醒来,因为醒来太痛苦。
四.好日子2008年出狱后的余国伟找到张队,了解了当年真正的凶手早在他追凶时已死。
他回到厂里破败的颁奖礼堂,回到他梦想中最得意的地方,可是连看门的老头都已经不记得他了,时代已变。
厂子被爆破,就像一个被废弃的时代,只留下粉尘和破碎的记忆,那些让人激动的光荣和梦想已经灰飞烟灭。
“家”已经没有了。
1997工厂裁员时,有一个工人杀了自己的老婆,被抓后说,这是我的家,我不想离开!
张队感慨的说:(国)家本来是一个抱团取暖的地方,为什么要互相伤害呢!
拿着新身份证的余国伟登上长途汽车准备离开这个伤心地,车上响起了宋祖英的歌曲《好日子》,“今天明天都是好日子,赶上了盛世咱享太平”,窗外飘起了雪花,客车此时如闯了鬼般的无法启动,余国伟欲走还留。
《暴雪将至》的故事背景是发生在湖南衡阳,正好就是我的家乡。
电影开篇一上来的镜头展现出了一个潮湿泥泞的环境,非常具有当地的地理特色,也让我觉得非常熟悉。
电影故事是一个发生在97年的连环杀人案,这个时间正好也是中国经济环境发生巨变的一个节点,过去计划经济体制下的大型工厂逐渐走向没落,大量工人下岗。
电影从段奕宏扮演的工厂保安作为“编外人员”调查凶杀案入手,慢慢展开一个故事,剧本选取的切入点非常好。
小人物大时代,抓住了当时人心惶惶的时代特征——一方面,伴随着几代人一世与之相伴的工厂发生巨变,铁饭碗被打破,人们过去的信仰逐渐崩塌,被迫滚入这一场时代洪流,前途未卜,社会治安也因此变差,刑事案件增加;另外,因为还有“体制”这样一个更大更稳固的信仰存在,对于一些人而言,“体制内”这个词如同最后一根能维系“不变”信仰的稻草,他们希望下岗的命运能通过被体制收编所改变,比如电影里的保安,他希望通过破案立功,能够进入公安的事业编制。
这个故事的题材和气质,会让人想起去年才告破的白银凶杀案,相同的时代背景下,孕育出相似的恶。
不同的是,《暴雪将至》这部电影由于发生地在湖南,所以几乎一直都是下雨的场景,潮湿的天气与悬而未决的谜案,混合在一起散发着阴沉暧昧的气息。
在暧昧性这一点上,电影还在主观视角与客观事实上做了大做文章。
它以段奕宏出演保安的视点作为揭开凶案真相的主视角,因此也将观众不自觉也被带入了他的主观性之中,不过在主观介入与客观事实之间存在的视差,也让这部电影呈现出更为多义,开放解读的空间。
对于很多没有接触过中国工厂和工人的人而言,也许难以理解这些工厂在三四线城市的特殊地位。
它们和绑定在它们身上的工人们,遵照着计划经济的安排统筹,从一座城市搬迁到另一座城市,也有的是从大型军工厂分拆,人们从北方被分配到南方,从一二线城市被分配到三四线城市,并在当地被分为厂区、街道全然不同的生活、文化氛围。
有些可惜的是,对于这种极具中国某个特定时代特色的环境,特别是对厂区的工人们和他们的生活,电影并没有过多着墨,只是纯粹把他们作为背景放在故事里,因此显得有些语焉不详。
许多没有相关生活经历的影迷,也没法通过电影充分理解故事背景,从而影响对整部电影的理解。
再说演员的角色塑造和表演。
从服化道看,段奕宏塑造的90年代的保安,总是穿着上身看上去十分臃肿的皮衣,正是90年代流行的大众装扮。
在表演上,这个角色也极具挑战,他伴随着这个案件不断深入,正好又在在“下岗”这个时间节点上,个人命运的变化相较周围,也更加强烈。
不过这个人物是“厂里的神探”,这应该在厂区里面的小社会中算作是一件很神气的事,但段奕宏并没有将这个人身上潜在自负的一面完全表现出来。
在角色塑造上,对比经典如《杀人回忆》里的宋康昊,演得还是有些太收了。
当然这也是剧本上存在的问题,电影对于这个人物的行为动机,他在经历一系列事件后内在的转变,有许多地方被埋得很深,不太能完全传递给观众。
这也让这个人物可能最终没能得到许多影迷的理解,有些可惜。
而作为电影的一条辅助线,江一燕饰演的歌舞厅小姐也在表演和角色塑造上存在问题,尤其是这个人物在故事中的结局,缺乏足够的铺垫,显得有些生硬。
导演董越初次执导电影长片,不过电影学院摄影系的训练以及之前拍摄广告的经验,让这部电影看上去并没有什么新人的生涩感。
电影在摄影、剪辑、构图表现出的能力已经非常成熟,雨中穿着雨衣迎着段奕宏走出工厂的工人们,工厂与铁路上的追逐戏,镜头塑造的质感都非常好,并不像是一部新导演的作品。
整部电影最让我欣赏的是它的结局,从揭秘案件真相,到对话颠覆主观经验,再到为这个时代划上休止符,一气呵成,非常有力量。
他想在集体里留下自我,却被时代率先抛弃,他想从正义里偷份荣誉,自己却成了作恶凶徒,疯狂的追凶路上他毁掉三条人命,暴雨连阴,其实正义早已生效,暴雪将至,可惜他的人生已经失效。犯罪是壳,时代是肉,人心是核,一个癫狂小人物的1997,黑色又荒诞。
国企改革大时代背景下小人物的挣扎与疯狂,以悬疑片的形式呈现出来使得情节紧张氛围很足,全片在雨一直下的天气中让人压抑难受,导演把握的很好。总的来说,评分过低了,值得8分的。
导演模糊地创造出「多余的人」概念,然后用满屏的时代符号和背景隐喻堆砌令其成型,有过犹不及之嫌,但不否定整体立意,新旧交替之间留出漫长空窗,蝼蚁之间争斗挽留终究不过螳臂当车,历史证据的淹没宛如自我价值的被动否定,残冷无霜;段奕宏正常发挥,执念与疯狂,诱惑与自欺,收放自如似雪过拭痕。
段奕宏演技是免检产品
3.5,围绕一个旧体制下的“多余的人”,呈现出一个混乱时代的畸形欲望和秩序的崩坍,立意极好。段奕宏对角色心态的揣摩和细节设计非常到位。摄影和美术营造出阴郁的时代氛围。缺点一是燕子这个关键人物严重失真,二是把握类型片节奏和冲突还是不够纯熟,结尾拖沓,以及模仿《杀人回忆》的痕迹太重。
全片大雨,迟迟未到的暴雪如同忽然转换类型片的风格与节奏。编导的野心巨大,近卅年中最具意象的年份「1997」和「2008」,如同主人公一样,其实每个中国人都生活在巨大的「梦想与光荣」和现实的凄风苦雨中,也如主人公追寻凶手的结果只落得一个巨大的破灭的肥皂泡与困顿在终于而来的风雪中。
从头下暴雨下到尾这一点就值回票价……
一个执迷不悟死磕到底的悲剧英雄,为了“活出精彩”可以牺牲女人、放弃徒弟,可以点头哈腰卑躬屈膝,然而却在阴雨连绵下伴着烟圈抑郁不得志。氛围佳,细节佳,拜托下次不要再给老段配没有演技的傻徒弟了,记忆大师就受够了......
emmm…好多地方说不通啊…哪个凶手那么惨连撞两次同一个地方…被冤枉的人到死都不辩解一句却能说出41号脚的人都穿的上?…
多余的余。一个被无情抛弃的年代。全片视觉风格是统一的,恶魔自有天收的想法执行,变成了下个不停的大雨和上帝视角。但江一燕从头到尾都不在状态,令人难堪。后面一直想通过不断往下掉的戏去补救,却已来不及了。飞车粗暴,爆破造作。想玩点回忆似真似假的喂狗老人,也有点闪烁其词,故作聪明。
色調,攝影,美術都很統一也做的很有氣氛,但後來導演想講的越來越多,又沒把批判社會和案情結合起來,變成了這邊講不下去了先批判下社會,越講越收不住突然想起還有個案子呢那種感覺。江一燕作為我最不喜歡的中國女演員之一,我真是不想說了……橋上的戲特別不好。
看剧情,这不就是迪伦马特的小说《诺言》改编的吗!
三星半。导演野心太大了,想用杀人案件串联整个时代的变革和小人物的沉沦,但力有不逮。而且《杀人回忆》的模仿痕迹太重,江一燕自杀这段好突兀,无法打到四星。但看了下属于导演处女作还是可以鼓励一下。但是这个电影看得我太冷又太累了。也是很有《白夜追凶》的质感,难怪我不喜欢。
浪费时间,狗屁不通
想讲得太多,但没想清楚,结果类型片部分和社会观察部分都没讲好。不过,纯粹论导演类型技法,在国内算是出类拔萃,值得期待。法国票房已经超10万人次了。
调子布得太暗了,一出戏看下来好费眼……还是资料馆小厅放映机照度不行?转型社会中人性的扭转与空气中浮动的那种躁动不安,犹如那场永远也下不完的雨。亲历下岗潮时还小,如今竟然要靠电影来猜测当年家人的心理压力与生活转变,难过又可悲。十年前的暴雪未至,你还没醒;十年后暴雪来了,你醒了却逃不脱。
老段那么可爱
够那呛的,废话、废戏、废镜太多了,啰里八嗦,一个普通信息重复好几遍。剧本有很多问题,每条线索都缺了必要场面,也有些做作;人物问题也很大。
想不留痕迹地叙事 但种种设定又太刻意 有几场戏的摄影倒是非常记忆深刻了。在电影院看的第四部老段!
有点杀人回忆的感觉,格局却比其大太多。一个时代的幻灭,全部聚缩在一个人身上,就把其命运束固住,显得特别凄凉。感觉导演确实在致敬,看到了杀人回忆和七宗罪的影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