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为两部部同一个演员参与饰演的电影,本片必然会被拿来与杀人回忆做对比。
本片不像杀人回忆一样是悬案,而是最后罪犯得到了审判,看起来皆大欢喜,但是留下的剧情漏洞极其严重。
首先是老头这个凶手是怎么确定的,线索是雨伞和车,但是那辆车是套牌的我记得,雨伞人数可不少,这个女人是怎么在短时间内确定的嫌疑人存疑。
其次就是老头的烟蒂指纹什么的是怎么取得的。
最重要的一个就是小女孩是活着的,谁带走了他她她是能说的,只要他说出了是一个女人,那警方前期调查都会被推翻,而严正花实验的受害者母亲也会被牵扯进来,可是最后就这么草草结案了,被劫持者的母亲可是犯罪人的女儿啊,自己爸爸莫名其妙绑架孙女都不过问吗?
所以这种草草收场的结果令人无法满意,或者说剧集后半段剧情已经失控了
还是蛮不错的犯罪悬疑片,只是还不够严谨。
比如说开始两警官在小饭馆堵住了罪犯,竟然还是让他跑了,而且这人明显体力不如两警官的啊。
后边另外受害母亲去翻垃圾车,她们家的警官都没一个人陪她下来。
总体不错,细节还待加强。
你绑架了我的孩子并撕了票,那我也绑架你的孙子,并陷害你。
本电影剧情确实是的表扬,反转和设悬都很出色,但是对我这样的小强迫症患者来说,还是有好多纠结点:1.西珍妈妈每次都去小树(墓地)下给她换一双鞋,照理说这双鞋顶多放了一年吧,怎么能又破又脏成那个样子?
并且下面的小碎花垫板还挺干净,就一些小枯枝?
片尾西珍妈妈又去小树林换鞋了,当时整个剧情结束离她上一次换鞋应该也就一两个月吧?
怎么又脏成那样了?
(因为她的服装都没怎么变,好像一直是春天,韩国的春夏时间可没那么长吧!
)2.在小春被骗走的前面一幕是黑衣男试图追逐一个小男孩,但是后来并没有得逞。
那么这一幕应该是15年前爷爷准备绑架西珍前的场景吧?
他预备下手某个孩子进行勒索,一个不成就下一个,然后在西珍身上得手了。
如果是15年后发生的那就说不过去了,这个时候爷爷已经没有动机也没有闲情逸致去绑架小孩子了。
但是又剪辑在小春被绑走的前面,很能让人误解呀!
3.在西珍案追诉期快到的前夕,黑衣人又再次出现,与刑警青浩擦肩而过。
那么这个时候爷爷穿这一身黑,大下雨天的,开个套牌的黑车出来干什么呢?
为了出现在刑警面前?
告诉他我还在逍遥快活?
这位爷爷不是应该好好在家带孩子吗?
然后在青浩在农贸市场间追捕他的时候,身手那个敏捷啊~最终还是逃掉了。
请问他这次出现的动机又是什么?
4.西珍被绑架时被提出要50w,然后警方给了假币,后来被犯人发现并重新要求西珍妈妈给钱,后来没交代清楚给了没,不过肯定是给了,不然他女儿怎么顺利动完心脏手术。
我猜大概是西珍掉下山坡摔死后,在西珍妈妈撕心裂肺的哭泣过程中,犯人偷偷从她车里取走了现金吧。
问题在于:西珍妈妈,一个单亲妈妈,她哪来这么多钱?
然后女儿去世后,她虽然伤心欲绝但依旧体面地生活了15年,她工作了吗?
而且她在问银行员工买客户信息的时候又送了一大叠钱。
她的经济来源呢?
5.第五点跟大多数网友提到的一样,小春大概也有四五岁了吧,她怎么不会把抱走她的阿姨说出来?
说出来之后小春妈妈会作何反应?
我对小春妈妈的心理情况其实很关心,但是电影几乎只表现出了她在女儿被绑架时的极度担心。
当她老爸因为绑架孙女而被抓起来的时候她会作何反应?
这位最爱自己的,努力为了让自己活下来而“非法集资”为自己动心脏手术的老爸,居然绑架了自己的亲生孙女?
女儿依旧不知下落,警方却判是她老爸绑架了她自己的女儿!
她的心脏还受得了吗?
6.最后,实在看不惯女主那个特别不天然的下厚嘴唇🙃
完全不合理啊喂!
为了得到雨伞强铺市场那场戏,罪犯居然在银行留了真实地址还在那放了一堆证据,真的想不到有人会找上门么?!
女主指示罪犯重演十五年前的取钱手段,为什么罪犯完全意识不到之间的关联等男主找上来还一脸懵逼?!
工程师又会偷车又能在电话里变声还把警察耍的团团转技能都很666嘛。
小女孩被女主抱走怎么那么配合,不哭不闹还回家拍个照。
最后小孩真的不会说出来是被阿姨抱走的吗?
是阿姨啊!!
相对于《抓住那家伙》这个名字,我好像更喜欢蒙太奇这个名字。
两个绑架幼童事件,一样的手法,像电影中的蒙太奇手法一样被剪辑在一起,使得情节和画面给观者以强烈的冲击以及面对人性的思考。
最近看了很多韩国的伦理片,最大的感触就是那条该死的十五年诉讼期的法规怎么还没取消?
这部给我的感觉更甚,超过十五年没有破案在很大程度上可以说明警察的无能,但是为什么这个后果要由受害者及其家属来承担?
这又让我想到韩国的另一部也很有名的影片《青蛙少年失踪事件》,五名幼童被残忍虐杀,最终凶手也被找到(虽然现实中的凶手依然没有找到),但凶手满脸鲜血地笑着问:“你能怎么样呢?
”五名孩子的生命已经失去,诉讼期也已经过去,无法给他法律上的惩罚,让人产生了深深的无力感。
不过这一部最后罪犯还是得到了应有的惩罚,总算看着没有这么揪心。
严正花饰演的母亲很令人动容,和《奥罗拉公主》里给人的感觉很相似,因为同时爱女的悲痛,不得不自己拿起刀的母亲形象生动又深刻。
这是导演郑根燮的处女作,在我看来已经是很成功了,虽然蒙太奇的使用使得回忆和现实穿插的部分显得有些散乱,但整个剧情给人的真实感很强。
7.5分。
这部电影评分这么高,但是看的时候,各种细节上逻辑问题真的很气人。
而且节奏拖拉,剪辑情绪不足,这些都让人觉得很普通。
虽然一部悬疑犯罪或者反转电影总有逻辑不足的地方,但是通常引人入胜到不去注意,那也不错。
问题是我个人看《蒙太奇》总是不太投入。
还有女主的选角,看起来并不太符合能把人带进去的一位失去孩子的母亲,眼妆好出戏,脸上有点浮肿。
让人吐槽的逻辑在于太多点编剧都是依靠“巧合”,而非合理逻辑推进的。
还有诸多可以更好的处理却逻辑不严谨的地方:1、15年前的罪犯这么小心藏车绕路,还天天穿雨衣戴手套,竟然连案发地点有没有监控都没考察明白就去放花,还偏偏在追诉期没完全结束时做这么危险的事,结果差点在饭店被逮住。
2、有些画面剪辑顺序有些凌乱,比如男主看监控看到车标的画面放在他们做了那么多努力后面,让人有种“搞了这么多你才看到监控里这么明显的标志?
”的感觉。
3、放花地点刚好有监控,是逻辑牵强的巧合,然后一直找不到人,偏偏追溯期还有几小时时,那辆车跑过来停在男主面前,如果是杀人犯炫耀,有必要吗差点在饭店被逮住,所以这辆车不是靠逻辑找到的,还是靠的巧合。
加上强调追诉时间倒数,为的就是向观众展现,哎呀好紧张,哎呀明明可以抓住又溜了好可惜。
只是这种基于巧合上的营造,显得很刻意。
4、后来都明显饭店被重新打扫整理过了,那么大一个黑伞躺在原地没人动?
你逗我?
哪怕是女主询问,老板说想起来我收捡了那人落下的伞再拿出来,也合理多了!
从这些地方都可以看出,编导根本不注重逻辑细节!
最气人的是这些是明明可以合理化的地方啊,不注意细节对电影很不好。
5、15年后的事件,小孩丢了,爷爷接起犯罪嫌疑人手机挥手,警察们竟然很巧的围在一起讨论都没看到;母亲和犯罪分子通话,警察们还紧张的把东西落到地上?
要想表现警察们的无能或不专业,也不用这么过吧,连没了孩子的母亲表现的都比他们稳定多了。
6、爷爷人不见了的时候,没有一个警察在乎。
7、15年后的这个案件,罪犯要嫁祸给爷爷,却连仓库和磁带这么显然证明爷爷说了实话的东西都不销毁,罪犯凭什么觉得警察连去看一眼仓库就能识别都不会去看?
那是因为编剧这么觉得,不是罪犯这么觉得,这种情况典型属于编剧强行替代罪犯和警察,实际逻辑是不成立的。
8、小春还给母亲以后,此案虽然了结但并没有过追诉期,还可以翻案。
自己爷爷进了监狱,小春又和女主相处了这么久,这些种种要不了多久小春母亲就会沟通知道。
那么母亲知道自己父亲是被构陷入狱的,又有女儿作为人证,小春的母亲难道不会起诉翻案找律师吗?
那样的话爷爷是否会入狱十五年那么久还很难说。
这么多细节逻辑不合理,还一直给观众洗脑说是“完美犯罪”,我真是服气。
影片中,吴警官第一次找西珍妈妈时,她充满期待的问“有新线索了吗”,这15年,她一直都没有放弃。
也许你也注意到了,西珍的爸爸和小春的奶奶一直没有出现,也没有交代原因,导演有意弱化了这两个角色,这样,对西珍妈妈和韩哲来说,女儿就是整个世界。
为了治病,为了女儿,因为爱,可以铤而走险。
为了复仇,为了女儿,因为爱,可以不顾不切。
小春重回父母的怀抱之时,一切尘埃落定。
完成承诺的吴警官,为孙女认罪入狱的韩哲,让罪犯忏悔的西珍妈妈,都得到了应得的慰借。
开始时,西珍妈妈轻轻的抱着女儿的棵,可怜楚楚。
结尾时,西珍紧抱着那课树,15的痛苦,忍受,泪水,在这一刻融化在森林的微风里,消散在森林的微光里。
也许,只有西珍听得见,也只有西珍看得见。
笔者没有研究过韩国刑法,所以以我国现行刑法为蓝本分析,但其实,公法的法理已经为各国所共识一、追诉时效相关法条:第八十七条 犯罪经过下列期限不再追诉: (一)法定最高刑为不满五年有期徒刑的,经过五年; (二)法定最高刑为五年以上不满十年有期徒刑的,经过十年; (三)法定最高刑为十年以上有期徒刑的,经过十五年; (四)法定最高刑为无期徒刑、死刑的,经过二十年。
如果二十年以后认为必须追诉的,须报请最高人民检察院核准。
第八十八条 在人民检察院、公安机关、国家安全机关立案侦查或者在人民法院受理案件以后,逃避侦查或者审判的,不受追诉期限的限制。
被害人在追诉期限内提出控告,人民法院、人民检察院、公安机关应当立案而不予立案的,不受追诉期限的限制。
第八十九条 追诉期限从犯罪之日起计算;犯罪行为有连续或者继续状态的,从犯罪行为终了之日起计算。
在追诉期限以内又犯罪的,前罪追诉的期限从犯后罪之日起计算。
韩哲15年前的行为绑架罪无疑,且过失致人死亡,最高刑达到死刑,根据87条,20年的追诉时效,注意,该条第4款有一个兜底条款,那就是“认为必须追诉的“,何为认为?
目前法律没有明文规定法定情形,也就是说,只要控方认为有必要,且得到最高检的批准,时效条款就不予适用,各位认为咬牙切齿的警察们会不会认为有必要呢?
且慢,再看看88条,”立案侦查或受理案件后,不受追诉期限的限制“,这是什么意思?
意思就是:如果你干的事被警察发现了,追诉条款根本不适用。
结合本片情节,吴警官都已经追查了15年了,你觉得人家立案了没?
所以在这个故事里,压根就没有追诉时效适用的空间。
最后,89条的规定,意思是只要你在追诉期内犯了其他刑事案件,即使是小偷小摸,你之前的绑架罪的追诉时效要重新计算所以,韩哲怎么才能因为诉讼时效不被追究?
大概情形是这样:他绑架了孩子,结果孩子他妈一直没发现,或者发现了一直没报警,结果20年过去了,韩哲也一直没暴露,这样,理论会上他就不用被追诉了,为什么说是理论上呢?
因为别忘了,控方还有一个”认为必要时,可报批追诉“的杀手锏好多人动不动就说过20年就彻底没办法了,你们这是对法律多没有信心啊!
二、孩子的话相关法条:《法院执行解释》第五十七条 对于证人能否辨别是非,能否正确表达,必要时可以进行审查或者鉴定。
《公安机关程序规定》第五十四条 凡是知道案件情况的人,都有作证的义务。
生理上、精神上有缺陷或者年幼,不能辨别是非,不能正确表达的人,不能作证人。
本片的一个明显漏洞,很多人都提到了,就是15年后被复仇母亲绑架的女孩(韩哲的孙女),在被绑架过程中是完全看到犯罪人的,回家后只要告诉父母这一点,就可以洗清爷爷的嫌疑。
这一点毋庸置疑,有人反驳:”没什么漏洞,儿童证词不可取证,所以小孩说不说在法律上没有任何意义“。。。。。。。。。。。。。。。。
我去!!!!!!!!!!!!!!!!!!!!!!!!!!!!
体育老师教你的法律吗!!!!!
还这么信誓旦旦!!!!!
首先,小姑娘告诉家里人谁把她带走这个行为,首先就不是证人作证,而是被害人陈述,其本身具有独立证明价值。
其次,作证在我国法律中是一种义务,它对案件真相的还原价值极高,法律不可能简单的因为年龄的原因就放弃一个接近真相的机会。
一个人是否具有证人资格,需要根据目击者的认识能力和表达能力以及具体案情来综合分析。
比如说一个7岁的小孩,他可能无法在一个金融诈骗犯罪中作为证人,因为他无法理解自己看到的东西,但是他完全可以在一个故意杀人案件中准确的描述犯罪人朝受害人开了一枪。
这样的证言不但是证据,甚至还可能是一个足以定案的直接证据。
在本片的第二个案件中,韩哲的孙女又不是智障,对于谁把她带走这个事实,当然可以清楚的描述。
三、复仇母亲逃脱法律制裁影片的最后,以韩哲顶罪而结束,这里需要明确一个观点:母亲的脱罪是法律的失败。
无论动机多么无辜,原因多么悲痛,犯罪就是犯罪。
暂时就想起这么多,根据回复再补充吧
十年的岁月流逝在金相庆的脸上竟然没怎么留下痕迹,2013年《抓住那个家伙》中的他与2003年《杀人回忆》中的他看上去没什么两样,依然是面目俊朗,依然是眉头紧锁。
不同的是,《杀人回忆》里的罪犯逃出法网、逍遥法外,电影则获得了极高的荣誉,甚至被评价为“完美罪案片”;《抓住那个家伙》里金相庆扮演的警察找到了真相,并最终将罪犯绳之以法,却不足以改变影片平庸的事实。
同样的主演,同样的角色,同样的类型片,最终呈现出来的电影却是质量对比悬殊。
再次证明导演对一部影片的决定性作用。
《抓住那个家伙》围绕一起马上就超过15年追诉期绑架杀人案展开,延伸出两条线索,一条线索是金相庆扮演的警察吴青浩15年前亲身经历了案发过程,自此沉入案中无法自拔,但在追诉期最后时刻却依然与罪犯擦肩而过,愤而辞职;另一条是被绑架女孩西珍的母亲,在痛苦中期望警察能有所作为,最终才发现只能依靠自己的力量。
影片的前半段花费了大量的笔墨铺陈线索设置悬念,将杀人绑架案的罪犯塑造成一个完美罪犯的形象。
吴青浩也屡次将这个案子形容成“完美犯罪”,15年的时间,查不到任何线索,罪犯无疑是个心思极其缜密的高智商。
然而追诉期刚过,另一起与15年前的案子一模一样的绑架案再次发生,从而又延伸出影片的第三条线索:这次被绑架女孩的外公。
影片到这里,节奏还是非常紧凑和条理的。
观众心里清楚,这第三条线索势必会与前两条搅在一起,并成为破案的契机,也便愈发期待下面的情节。
然而也是从这里开始,影片开始失控。
一般电影失控往往是因为导演没有处理好线索与线索间的关系,而导致影片变得杂乱无章,这部影片的失控却不同,似乎导演一下子丧失了握紧导演棒的力量,几股线索扭成一条的时候,电影的冲突性本应达到高潮,却突然弱化了。
即便有情节上的逆转,也无法承载前面所积蓄起来的力度。
虽然还算不上烂尾,与前半段相比,也只能算续貂了。
之所以会出现这种情况,问题发生在第三条线索,也就是第二次绑架中小女孩的外公身上。
作为一个极为重要的角色,导演在他身上着墨过少。
根据影片的设定推断,这位外公绝不应该单纯被牵着鼻子走,他应该对绑架事件有自己的主张甚至处理方法。
因为只有这样,当你看完电影了解整个剧情后,才能前后呼应地完整起这个角色来。
电影中所展现的这位外公,实在给人点顾头不顾尾的感觉,也就成了影片的败笔。
电影的另一个名字叫做《蒙太奇》。
蒙太奇本意是指电影拍摄制作中,不同镜头的拼接。
影片一开头便有一组蒙太奇,15年前西珍妈妈经历那场绑架时噩梦般的场景不断闪回,暗示现在的她仍然无法从当时的痛苦中走出来。
但整片的意义上来说,蒙太奇指的是一模一样绑架案在时隔十五年后再次出现。
这的确是一个很好的创意,很多经典的罪案悬疑片有类似的情节,罪犯通过这种甚至有些仪式感的方式来表达对警察的不屑,从而更加刺激起观众一探究竟的欲望。
《抓住那个家伙》对这一犯罪方式的利用更加别出心裁,可惜在表达重心上偏差得有些多,导致整部影片质量下降。
不知道金相庆在拍摄这部影片的过程中会不会时常想起十年前拍《杀人回忆》时的场景。
或许他除了想念那位当时还很年轻的导演奉俊昊,还会想念搭起戏来无比轻松的小眼睛胖子宋康昊。
优秀的剧情,巧妙的时间轴,得到慰借的结局。
佳作。
关于剧情不细说了。
看过电影以后,会觉得故事并不复杂。
一个受伤的妈妈,为了复仇重演了自己经历的案件,而经历了前后15年的警官侦破了整个案件。
但导演展示剧情的过程却很曲折,他用自己的方式讲述了这个故事。
关于时间轴和故事线影片有三条线。
两条现在的故事线和一条15年前的回忆线。
两条现在的时间线在吴警官见领导喝茶,西珍妈妈打电话的那个时间点分离开。
这个点以后,先呈现在观众眼前的是小春被抓,紧接着是西珍妈妈回到韩哲留下黑色雨伞的小店。
这两件事发生的时间被逆转了,从这以后,导演有意放缓西珍妈妈自己调查的时间线,而主线的时间是正常,两条线此后交织在一起,但两线时间上行进的快慢不同了,却给观众造成一种相同的错觉,观众即便不觉得是发生在一个时间的,也至少会觉得是发生在同一个时间段内的,因为“按照时间顺序”发展情节在观众心里事默认的。
两条现在的故事线在最后揭示真相时重新归到一个时间点,合在一起(这样安排的好处在下一段会提到)。
而第三条线也通过剧情的重叠和恰当的回忆被穿插在主线当中。
三线有序不乱,交错恰当,分合巧妙,是本片一大亮点。
关于所谓的“bug”那些普遍认为的所谓的“bug”不提了。
我说两个别的“bug”。
分别关于剧情和逻辑。
第一,韩哲是完全可以猜到作案的是西珍妈妈。
在吴警官发现路边白花的时候,他问了西珍妈妈,回答说没有人,也就是说,除了警察是没有人了解整个案情的。
就算这一点韩哲不知道,当他经历了自己所设计的这些,第一个想到的也一定是西珍妈妈。
15年前他可以完美犯罪,把所有人耍的团团转,现在难道连谁是凶手也想不到么?
不会的。
第二点,在小春被抓前,黑衣人打算抓一个小男孩,这是西珍妈妈会做的事么?
一定不是。
这个动作在逻辑上是说不通的,而在剧情上,因为这些铺垫,包括导演对西珍妈妈故事线时间的安排,观众只有在最后录音带出了结果,西珍妈妈缓缓回头的那一刻,才会焕悟,她才是凶手。
在这一瞬间,15年前后案情重叠,身份置换,案情不同之处和分支的疑点成为突破口,真相大白。
观众在影片的前半段是一定不会料到这一切的。
而在最后带给观众的冲击也是正常行文安排给不了的。
这也是本片的一大亮点。
有时候故事的发生就和历史一样,不能假设。
当故事没有按照你的预想发展,不一定是有问题,也可能是导演为了别处的合理性放弃了此处的合理性。
也没有一种逻辑,是完美的。
何必带着挑刺的眼光看电影?
看电影该是因为兴趣,有这样的态度,看电影时便会纯粹许多。
也更能欣赏其中出色的地方。
因此,好电影既可以有不同的解读,也可以没有“bug”,全在人怎么来看。
关于人物 感情 和结局影片中,吴警官第一次找西珍妈妈时,她充满期待的问“有新线索了吗”,这15年,她一直都没有放弃。
也许你也注意到了,西珍的爸爸和小春的奶奶一直没有出现,也没有交代原因,导演有意弱化了这两个角色,这样,对西珍妈妈和韩哲来说,女儿就是整个世界。
为了治病,为了女儿,因为爱,可以铤而走险。
为了复仇,为了女儿,因为爱,可以不顾不切。
小春重回父母的怀抱之时,一切尘埃落定。
完成承诺的吴警官,为孙女认罪入狱的韩哲,让罪犯忏悔的西珍妈妈,都得到了应得的慰借。
开始时,西珍妈妈轻轻的抱着女儿的棵,可怜楚楚。
结尾时,西珍紧抱着那课树,15的痛苦,忍受,泪水,在这一刻融化在森林的微风里,消散在森林的微光里。
也许,只有西珍听得见,也只有西珍看得见。
就是为了要推翻韩国15年追诉期而拍的吧。
剧情衔接很差,就差直接告诉你真相是啥了,时空交叠可不可以做的更加隐晦一点?另外警察是真滴无能
从《误杀》里得知这部电影,看完觉得相当精彩。为爱绑架,为救人而伤害别人,以爱之名作恶,这是自私,尤其是最后真凶还觉得他东躲西藏的十五年已然还清了罪债,实在觉得可笑!法外逍遥,当用奇法,以其人之道还至其人之身,以暴制暴,好似是这荒诞世界唯一的解决之道,公义在这罪恶满盈的世界,实在寻不得,那还需要期盼吗?需要,因为公义终将再临!
没太深印象…
主要剧情就是讲述15年前严正花的女儿遭绑架,因为老头的女儿需要手术,急需一笔钱所以才萌发了老头绑架严正花女儿的故事。但是由于意外小女孩从山上滑倒并被车撞死了。15年期间严正花为了找到杀害自己女儿的罪犯,直到最后一天截止日,重复了15年前的情形,把老头的孙女以同样的方式绑架了。由此。。。
节奏有点慢,就是这点慢给了观众充分考虑漏洞的时间
好久没看到如此工整的韩影
我觉得另有其人啊??!
角色互换的想法是好的,只是导演功力有限,剪辑差节奏混乱将故事的连贯性割裂,既不紧张也不悬疑,反转很生硬,应该感人的地方也不感人,至于结局同类韩影太多反转看的有点腻了~ps:对警察的吐槽还是一如既往啊~
好题材被牌烂的典型。剪辑和氛围营造节奏把握的不好。
老头儿退休前是练铁人三项的么。
坚持15年,不放弃总是有回报的
bug多多
棒国电影太惊人了,这批70后小导演的处女作一个比一个猛啊!!编得也好,配乐、镜头、电影语言什么的都好凶残。一生推啊一生推!
韩国的电影工业学习好莱坞如今已经像模像样了。核心始终还是要讲述一个精彩好看的故事,这是商业片最为重要的法则。中段火车站的追逐戏完全可以当作教科书式的范本,也是我近几年看过最好的追逐场面,从未感受过运动的追逐镜头可以具有如此强烈的代入感。剧作也算创意十足,逻辑严密,没有太大的漏洞。
剧情有点赶了
韩国惊悚犯罪片在度过了不温不火的两年之后终于回归了应有的水准,本片的故事比起《我是杀人犯》以及《同谋者》都要严谨很多,案件侦破的过程以及其对于主角精神折磨让人想起了《杀人回忆》,但是缺点也是显而易见。三条故事线被导演处理地很凌乱,使得影片节奏时快时慢。
这个诡计其实蛮有意思,也没烂尾,就是bug有点多……
3.5
这女的如果这么厉害,也不会十五年都找不到凶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