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个电影拍得很真,一些细节可以完全代入自己的生活。
不知道是不是由于自己是留学生所以有特别的感觉。
里面与花做爱的三个男人代表了三个不同的世界。
第一个,梁,在法国的中国人。
比法国人更想融入主流的法国文化,伪善、永远对自己的身份自卑,是留学生的缩影,也是留学生无法逃脱的宿命。
第二个,马修,一种更纯真的生活。
马修是没有社会地位的人,他仅作为简单的人本身而生活着。
他对花的吸引力来源于兽性,却是实实在在的。
他是法国千万底层平凡人中的一个,没有什么特别,但是他可以给花带来一个她不曾体会的生活,这个生活被性爱渲染得具有伤感和艺术的色彩。
红宝书其实表明了花与马修的爱情的虚假。
马修认为这个中国姑娘与红宝书具有直接的联系,他想通过阅读这个来理解她,这一行为说明了花与马修在精神上的隔阂,也许有几十年那么长。
第三个,花在北京的未婚夫。
体制内的知识分子,接受他,就等于对过去的一切混乱告别,就等于接受这个社会制度,顺流而下。
花游离于这三个世界之间,她几乎是一个没有个性的女人,被人带到哪里就是哪里。
她想体会活着的感觉,体验这个世界,方法就是体会不同的男人,让他们在自己身上留下刻骨铭心的伤痛,表明自己的存在。
其实这个电影是拍给所有人看的,它说的是每个人心中像世界那样庞大的空虚感,以及在对自己身份和角色做选择时的迷惘和混乱。
以上为完全没有参考任何资料的高纯度一己之见。
不知为何觉得这首歌很合适:http://dou.bz/4auTpm
迄今娄烨最好的影片。
如果说《颐》整体还略显粗糙,也有失控的部分,《春》还有一些过于明显矫情的设置,《花》可以说是看到娄烨最成熟的作品,虽然性爱场面比前两部都多,最后的采访也令人掠过一丝对作者意图的怀疑,但总体却是他最克制的一次。
两个纯粹法国身份的主演也被调教很到位,虽然法国制作拍摄,思维却明显还是我们自己的,而且也是关于这个时代我们心境的故事,更为广阔的空间反而没有压缩其发挥,形成的效果却有着浓重的普世价值,适合于人性也是属于如今翻天覆地的国人内心世界。
我没看出法国片的味道,全部都是娄烨自己的东西,这也很难得。
可能某种程度就全世界范围来看,影片说不上多么独到,但对于我们来说还是一个很好的记录。
我不喜欢这个故事。
花这个女孩就跟她从头至尾的发型一样,太过漫不经心。
电影里床戏不少,但是拍得一点儿都不美;电影里冲突也很多,但是拍得一点儿都不吸引人。
这不是一句批评,因为他丝毫夸张的表现力反倒让人沉迷。
从头至尾,我的吸引力都在花的头发上。
她甚至在换完衣服之后,头发埋在了T-恤里都不把它拉出来。
这就是她的生活。
随意但丝毫不舒适不潇洒。
她和马修的爱情,我甚至不知道他们之间能不能叫爱情。
我感觉不到哪怕是一丁点儿的爱,连喜欢都不多。
花是个弱点很多的人,马修也是。
两个十分可怜的人也是弱弱相吸才走到了一起。
刚来北京拿那几个星期,每天早上我都会和暂时借住在我与别人合租的房子里的一个男生一起去上班。
我问他:你有没有发现北京的情侣似乎特别多,路上都看不到自己一个人走的人。
他说在这样一个城市,人很容易孤独,很容易就会和另一个人在一起。
我觉得这很可怕。
日子越往后,我越能体会到他所说的那种孤独是什么,但是还好,我并不想要糊弄。
大抵是这样的恐惧在我的成长过程中有过很多次,所以我也没有强烈想要摆脱这种境况的欲望。
我不知道怎么来总结花,只觉得娄烨把这个人拍得很好,真的很好很好。
那些像她头发一样的漫不经心让人有特别真实的难受
一、看《花》之前看到有人评论说,娄烨怎么可以把所有的城市都拍成同一个样子。
还真是,无论是巴黎还是北京,到了娄烨的镜头下全都一副脏乱差等待被拆迁的样子,逼仄的空间熙攘的人群喇叭使劲按的交通工具,所有的人都一副飘荡在大街上的幽魂模样,像空气里漂浮的尘埃中的某一粒,无法落定,无所谓归宿。
电影一贯是娄烨似的粗糙,甚至连女主角花的皮肤和男主角马修的胡子都是粗糙的。
总觉得能在很多年都保持一份粗糙是不容易的,在我想来花这样的知识分子会迷恋马修这样的搬运工人也不是完全没道理的,在皮肤被时间磨得的不那么细致内心却被太多的知识和经历细化之后,如果稍微还有那么一点点情怀,大概会着迷一些有粗糙感的东西。
奇怪的是,这份粗糙的发生地是在以优雅著称的巴黎,而等回到了以沙尘暴著称的北京后,花混乱粗糙的生活忽然变得精细起来,但见国内的男友把炒好的小青菜一盘盘摆在干净的桌面上,然后在深夜的路灯下表白说,我就像给你买买菜,陪你去五道口买买衣服啥的。
不知道是不是可以理解为,巴黎已发展到容得下工人和女知识分子的粗糙搭配,北京现阶段只承认匹配的两个人一起过日子的模式。
二、关于文艺女青年这件事情花这个女知识分子和马修这个男工人之间的爱情简直在某种程度上表现为男女之间、有知识和无知识之间的对抗了。
马修这位半路退学的搬运工人恨恨的对花说:你们有文化的就是贱(这句话用严歌苓在《一个女人的史诗里》的表达应该是:读书的女人都包藏了一颗祸心);花的另外一位中国男同学更恶毒:你是傻逼呀,跟这种人来真的,我还以为你这种女人只会跟你的法国男导师搞搞师生恋呢。
前者觉得他能很轻易的跟花上床很爷们,后者则有强烈的知识优越感:你起码应该拜倒在有知识的老头那儿不该找这么一个文盲糙男的呀。
于是顺理成章的,两个男的打了一架,当然一遇到这种考验谁力气大的原始活动知识分子显然就直接下风了。
然而无论两个男人怎么相互看不上,这俩男人有一个共同的可以使用语言暴力的女人:花。
想想真可怕,女人稍微文化多了一点就特容易成为被人挤兑打压的对象。
没文化的男的看见有文化的女的特容易产生又自卑又激发天然性别优越感的诡异情绪,其后果往往就是想法设法证明该女的就算有文化又怎么样,也无非是贱人一个,就像其他跟他上床的所有女人一样。
此种案例最极致的当属《我唾弃你的坟墓》里那位美丽女作家的遭遇了:她看不上加油站猥琐男的调情,毫不掩饰其轻视,从后来几个男的把凌辱她时还不忘朗读几句她的稿子时你特容易明白她要不是一女作家她不会被整的那么惨,知识构成的权力关系渗入男女关系,男性性别的优越感和知识身份的自卑感是这场蹂躏发生的重要原因。
所以广大文艺女青年要注意的是:别太自信,没有几个人真正具有超阶级超阶层的美感,不是人人都能觉出来你抽烟喝酒时的文艺范儿而不是服务业范儿,在某些人那里,他觉不出你的特别,只会认为你就是贱。
但是显然自觉有文化的男的对有点文化的女人的打压更加可怕:首先你可不能找个没文化的对象,否则他们要么认为你图人家有钱图人家有权图人家身材好,这些东西哪能跟人家的文化比呢,所以你就是贱(忽然之间,对文化的虚荣就不算虚荣了)。
可要是你找了个有文化的呢?
人家说了:你也就是跟你的老头男导师搞搞师生恋,这句话的最大潜台词是女的哪有真正做好文化呢,到哪都不过是找个男的。
在我想来,这种男的比前一种男的还该拖出去打死,你什么东西呀,你敢打压拜金女吗?
你不敢,因为人家立刻呸回来因为你没钱,你敢打压富家女吗?
你不敢,你娶了养不起想娶可能人家还看不上你。
所幸你有点文化,于是你就有洋洋得意了,可以去打击那些学了点文化但你觉得不如你的女青年了,当然也许她们真的没你文化那么多,可是你到底出于什么心态(难不成真是因为你太看重太尊重文化了?
)把她们就妖魔化了呢,人家学点文化整点文艺碍你什么事儿了?
三、关于我相信他们之间有爱情这件事就花的经历来说,你不能不说马修对她有几分真心吧?
当然绝不该认为人越堕落就越坚强,但是两个人那些看上去低俗堕落的娱乐方式相处方式,难道不是自有其甜蜜的部分么?
不管他到底了解花与否,尽管他口头上骂花贱,但他至少在他对女人的认知方式(也许这种方式是粗鄙的)里是爱着花的,以至于后来他委屈的像小孩一样说,你们女的就是会伤人。
所以,不管怎么诋毁,那至少有爱的成分,所以我也是喜欢花的,因为她有勇气跟那种人来真的,她不怕把这个工人男友带到她那帮知识分子朋友面前,若不是那个黑人女人的出现也许他们真会结婚,就像所有的世俗夫妻一样,不管什么时候,也不管我是否有勇气,我喜欢那些有勇气爱上自己世界之外的人的姑娘,从始至终。
而那些只把这个电影当色情片看的人和骂花是公共汽车的女的,你们怎么就看不到那些甜蜜的成分呢?
对了也许你会说,不就是结婚,北京那个男的不是也要跟花结婚么?
没错,也许最后都是结婚这种俗事儿,都是生活,但关键在于你想跟谁做这件俗事儿,你是出于爱想做这件俗事儿还是单纯的为了这件俗事儿而俗事儿。
PS:没正式上课之前瞎写写,写着写着也不知道到底想写啥了,其实我看我之后想起来的第一句话是《天生杀人狂》里的台词:我纯洁的一刻,胜过你谎言的一生。
虽然谁都没资格说别人在说谎。
看了娄烨的「花」,把碟放回整理得干净有序的箱柜,仿佛又回到了那段可以独自沉静在影片中思考的时光,仿佛又回到了因为情感、未来、选择而纠结的日子,每个细腻点的人都会有的纠结吧。
花,你太真实了,因为女人那点儿事儿。
马修足够吸引你吧,肉体上,情感上,但你能跟他么?
所以可以跟他疯狂做爱、爽的时候大声喊出来,所以可以在他朋友面前不用矜持、肆意示爱,所以甚至可以硬硬头皮试着带他进入一下自己那个貌似亲密实际也他妈无所谓的朋友圈子,但你不会在他说道要跟你结婚生小孩时正面、认真地回应他,也不会真的说出那句你自认为奉若神明不容荼毒的"我爱你",因为你从未想过今后要走进他的世界,那一切早晚与你无关。
但你爱马修是真的,是原始的,是来自内心的,是不勾兑其他物质的,即便尽管连你自己都不可能接受这种爱情。
难道你对他身体的渴望是假么,难道你想起他时不自觉又无法抑制的上翘嘴角是假么,难道快乐时可以肆无忌惮的叫喊呻吟是假么?
然而终究,你还是等待着这场感情的结束,或者说,收场,也许就在开始时已经在等待。
那么的恰好,马修其实已经结婚,两年前跟一个来巴黎火车上认识的也曾青春过的卢旺达黑人姑娘。
其实无须管他们如何在一起,是否真爱过,无须管她依然美丽还是早已屈就了底层的生活,因为这些真的与你无关,只是马修没有告诉过你,是他犯了错。
在一切令人如此不舍但又可以结束的当口,你用发烧生病的身体表达内心的纠结,用终于可以说出口的"我爱你"传递你的心意,用夹杂着鼻涕的最不计形象的眼泪释放真实的哀伤与缅怀,可所有的这一切大概更多的还是歉意吧,对马修,也对自己。
不然,比起当初面对马修跳楼割腕时的妥协,此刻面对马修气急败坏的绝望终是一言不发,心狠了何止千万倍。
必须有歉意,但歉意是因了结束。
回国,面对那个温吞絮叨的想抽他的前男友,你选择了敞开你的怀抱,一种理性的敞开,一种看得见过程的敞开。
不然,要怎么办呢,你想正经白个头偕个老了,人总不能老装嫩挥霍青春吧。
可不要忘记,你是个对爱情有过理想的女人,那些因爱刻下的痕迹你不会去磨平反而要小心珍藏没准儿何时拿出来欣赏。
也许你一直在等一个来自巴黎的电话,即使不是马修但只要关乎他。
真为花的中国未婚夫悲哀啊,你控制的平静下波澜涌动,他却永远没机会知晓一星半点,就算他想。
印证了马修遭致口角的那句话"不行就直接跟她上床",「花」里的中国男人,连在床上都展示不了他们的雄性特征。
你悲情地赶赴巴黎,义无反顾地追寻至马修修养身心的父母家中,想要感动自己,仅此而已,因为除了做次爱,又能怎样呢。
终于用这样的仪式祭奠了自己的爱情,今后你可以虚伪地活着了,不用大伤元气地面对自己的感情。
好了,终于可以说说马修了。
很多人说「花」表现了花在中法两种文化差异下的挣扎,我怎么觉得很扯,关乎两种文化差异吗?
马修就是法国文化么?
马修代表的是一种单纯的原初的感情,不被任何文化之类的东西修正、左右、复杂化,当然也不受任何文化熏陶下的理性所保护、修复,所谓"以理化情"。
对一个曾经几乎算是强奸了的女子生病时不知该如何的抚摸,轻柔的进入,令人柔肠百结内心起伏不能平静。
这样一个孩子一样的男人,受伤后除了躲回父母身边,指望时间舔舐伤口,还能怎样。
再见花时他那明明激动得想要叫喊的内心不明所以的情况下,只得硬生生憋在普通人相见的客套寒暄中,我都想要说,去开个房间吧,那样能直抵心灵。
可还是刚才那句话,这一次,做个爱又能怎样呢。
只是马修天真地问出花答应了嫁给她的男友后,勇猛的他,不举了。
这次,他真的气急败坏。
这次,他真的没有来送她。
因为他知道,这次真的再与他无关。
花,看完了。
当初找这片怎么也找不着,后来在找别的片时随手一找就找到了。
手持摄影,但不算晃,画面的美感真是给足了。
我不太知道为什么大家喜欢管娄烨叫娄公子,不过这个称呼还挺适合他的。
但这个手持会经常虚焦。
摘录一下以前写的——“张颂文一直是个好演员,但这就是一个好演员不演主旋律,不演爆款,就被大众认为“被埋没”的年代,从没有被埋没,只是你们没看见,张颂文给娄烨当多少次演员了你们看过吗?
知道吗?
不知道。
你们压根连娄烨是谁也不知道。
那就别说什么“被埋没”了,你连沙滩都没见过谈什么埋没?
”这个中字翻译和他们说的话不是完全对上的,意思差不多,但说法直接了很多,也比较不口语,就像是把心声表达出来一样。
这个说唱感觉有点耳熟,北京味太重了,以为是龙胆紫,搜了下才发现是阴三儿。
移动的空镜头很多,而且都是在表现主角心理。
直接的对中国知识分子的讽刺不是特别狠,但侧面的还是有一定程度的。
夏宫看完我是有些失望的,兰心大剧院看完我是有些迷惑的,但这部看完觉得有点被惊喜到。
对性爱戏一丝一毫的共振都没有,完全没有性感的味道,对比拉斯冯女性瘾者上里性爱戏的张力差太多了,女主也不漂亮,但是,但是!
娄烨全片营造的氛围堪称绝美。
6分。
与我来说,《花》是娄烨的一部迟到的新作。
虽然迟到,但一切又在预料之中。
这部电影依旧延续了娄烨一以贯之的形式与风格:镜头游离在不同的肉体之间。
而在常人看来这种肉体的游离其实是一种越界,即随意超越道德为个人所规定的界限。
即使这样,娄烨的关注点也并不是道德层面上的,而是通过肉体深入到私人的精神上来讨论。
《颐和园》的余虹、周伟、李缇,他们透支着巨大的生命力,最终也只是一场徒劳和浪费。
《春风沉醉的夜晚》的江诚、罗海涛、李静,爱情和性欲在三人之间萌发并发展成错乱的关系,他们在色欲中几近毁灭。
性、肉体、欲望,对娄烨来说,是相当重要的。
《花》继承着这一切并又发展出了一个新的命题:对女性的生活现实的关注。
事实上,娄烨并不是一个女性电影的导演,但是《花》却是一部典型的女性主义电影.。
《花》在主体上讲述了“花”背井离乡在法国漂泊的生活的故事。
这个女教师辞去北京的工作前去巴黎于她的恋人相聚,却意外地遭到那个男人的抛弃,便只能哭丧着脸阴雨绵绵的城市里飘荡。
之后,“花”遇到了法国劳工马修,他们由粗暴无礼的性开始彼此进入对方,接着升华为歃血为盟的“诡异”的爱。
然而,由性升华为爱并不是电影的高潮,电影的高潮始于“花”的朋友对这份诡异的爱的质疑,“像这样的男人,你怎么可以和他来真的,你傻逼啊你!
”由此,电影的叙事急转直下。
马修合法妻子的出现打破了“花”的幻想,而超出“花”的幻想之外的是马修在火车上又结识了他的新女友、新情人。
这里的矛盾在于,一边是缺乏爱而渴求被爱的知识女性,一边却是生活艰辛压抑了性而要释放性的劳工阶层。
表面上看,知识女性的爱和劳工阶层的结合是水乳交融的、灵与肉都得到升华的。
但是这层表面太薄,马修那形同兽类的粗鄙性欲把这层表面击破得粉碎。
于是,“花”最终选择离开马修,而与中国的老师结婚。
她在中国做出选择之后,又返回巴黎与马修告别,在翻云覆雨的床底之间将她的选择告诉给马修,马修怒骂了一句,“你真是一个妓女!
” 这部电影的名字显得非常平凡:《花》,而“花”就是小说的主人公。
如果这样理解也就很平凡。
事实上,电影所改编的小说原作名为“母狗”。
在小说里,马修爱上“花”,但是他认为对待“花”并不需要比对待一只狗好到哪里去。
很显然,“花”既是叙事的主体,又是一种象征。
“花”是女性的象征,一种关于女性阴道的隐喻——一种绝对的、女性本源的存在。
正如片名所暗示和象征,《花》在内容上是十分注重表达女性的精神历程和内心世界,十分注重揭示女性被遮蔽了的压抑痛苦的。
值得注意的是,影片里所展现的女性并不典型。
在许多文艺作品里,关于女性的生活现实,在多数情形之下,女性依旧按照两种传统类型来塑造。
她们要么是贞女烈士,要么是妖妇荡女。
乍看之下,“花”好像属于后者。
但她妖吗?
蜡黄而有雀斑的肌肤,耷拉着凌乱的头发,“花”是一个不善于美化自己的女人。
她荡吗?
“花”在落魄之时,遇到她以为值得把自己托付给对方的马修,“花”与马修没日没夜地做爱以释放她内部的压力,又有什么正常不过的?
因而,“花”并不是某种典型的妇女形象。
电影所要着重强调的女性是这么一个非典型性的人物形象,受过良好教育的她们在两种文化背景下生存,但这种生存又被挤压,便转向男人而寻找依靠。
在与男人的谈情与做爱之中,她们看上去仿佛超越了生活的现实,实际上却更深地堕入丧失女性自我的陷阱之中,屡屡地被男性欺骗、抛弃,接着又带着伤寻找新的依靠……她们不断地在这之中转圈、循环,完全失去了摆脱男性的生存依附和精神独立的可能,成为男性操纵的木偶,其女性特质在一次又一次的沉沦中走向灭亡。
从这点上说,“花”又是一种非常典型的娄烨镜头下的物形象,他们起初无不是超越幻想地我行我素仿佛经放逐于社会契约之外飞翔,但最终又总是处处碰壁、绝望地完成那一次次致命的飞翔,而难以在现实的土壤上驻足。
具体到《花》这部影片就是,“花”自以为马修是那个可以与之共度余生的人,但事实又不是她所想那样,便退回到自己,在巴黎那令人绝望的狭小又混乱不堪的生存空间里,经历了欺骗之后却还要承受病痛的折磨。
但从客观上来讲,“花”又说不上是经历着特别的不幸,虽然有些困难艰苦,但这里面没有大灾大难,只是平淡无奇的现实,普通的留学女青年曾经或者正在经历着的无生气的现实罢了。
《花》的另一个典型的娄烨元素,就是大尺度的性爱场面随处可见,这种性爱并不很激情,倒反带着锐痛的窒息而有些恶心。
但是,在道德内涵十分混乱的当下,我们自然而然不能用传统的道德尺度去评价“花”以及“花”那畸形、诡异的性与爱,但她的方式显然不是一种正常的状态。
她既付出了女性作为人类的尊严的代价,又终于没有逃脱宿命般的命运。
娄烨所热衷的肉体描写,我一直以来很愿意把这个元素称为“身体写作”或者“躯体体验”。
在人们所熟知的文化传统中,躯体通常是叙述回避的对象,因为文化的功能之一就是分散人们对于躯体存在的过分注意。
人们让种种快感和痛感在躯体内部流窜,躯体的秘密颤动不该任意公之于众。
因此,娄烨那肆无忌惮地公开了的卧室里甚或是卧室外的性经历,轩然大波也就理所当然地呼啸而至。
但《花》和《颐和园》一样,在性里面隐约地交杂着政治因素在里面。
“花”在法国留学学习的是性别政治,研究男权视野下女性的存在;“花”归国后为法国记者做翻译工作,记者们所访问的那些公共知识分子们谈特谈自由和民主问题,其中一位老师说道,“被寄予的快乐并不是真正地快乐”…… 娄烨之所以把性与政治联系在一起,我觉得在于他认为躯体不可能蒸发在“历史”和“文化”的重重帷幕之后,躯体的感觉有理由构成“历史”和“文化”的某一个局部,哪怕是极为微小的局部吧。
文/迦南Canaan这部拍摄于2009年的电影依然是娄烨在被禁时期拍摄的片子,依靠法国发行商发行、面世。
有意思的是,这部电影的中文名字取的是女主角的名字,《花》;然而在最开始这部片子的名字其实是《Bitch》。
《花》这部电影依然属于娄烨式的情绪电影,有他标志性的手摇镜头、绝望而压抑的性爱、以及浑浑噩噩的主角们、和一个总像郝蕾的女主角。
我们很难评断电影之中的花是一个怎么样的人,毕竟电影在展现女主角花的性格方面的确有所缺失。
但娄烨仍是那个最会拿捏女性心理与情绪的中国大陆导演,他依然在大胆的描绘与探讨爱情和性欲、女人与男人。
电影之中,花几乎被所有男人称为bitch。
在法国,她被马修的朋友看作可以随意强奸的对象;在中国,花的老情人私下对新欢说“她是个贱人”。
好像在男人的世界里,花就是个不折不扣的贱人,是只母狗。
他们这么想或许也有据可依,毕竟花为了一个法国男人抛弃了老情人从北京飞到巴黎;毕竟花和马修会在酒吧、街头肆无忌惮的大声做爱,还让朋友给他们拿包。
花仿佛格外的推崇“性”。
电影开篇,就是花千里迢迢从北京到巴黎找到那个男人要求他再打一次“分手炮”;而电影结尾,花接受了老情人的求婚,结婚之前又跑去找马修,所要的也是再打一次“分手炮”。
花好像是被“性欲”驱使着、操纵着的女人。
其实并不是这样。
在电影之中,马修几乎被符号化成为一个极其“野蛮”的人,他没受过教育,是个蓝领,没钱没教养。
电影之中花领着马修见花的朋友的那场餐馆戏的描写露骨而讽刺。
马修的思想简单而粗暴直接,“送她花,然后像个真正的男人那样和她做爱”而那个中国人却把这句话看做对他的侮辱。
于是马修说出了一句最点题的台词“怎么了?
你是不是性能力有问题?
”是的。
也许在娄烨看来,那些假惺惺的做作的文人知识分子,都是被阉割的男性。
在法国,花与马修疯狂的做爱,花每次都会大声的尖叫,痛苦的却夹带着欢愉声嘶力竭的尖叫。
夸张,却是她从未体验过的快乐。
甚至她与马修的开始,其实也是马修粗暴的强奸了花。
花是享受的。
因为在北京,在她那个知识分子的圈子里,只有平凡的买菜日子和来自五道口的花衣裳。
多么讽刺的对比,不知道娄烨所讽刺的是中国与法国的差别;还是对知识分子的嘲弄;结合到娄烨当时被禁时期的背景,亦或者还有自己的处境在其中呢?
花爱着马修,这点毫无疑问。
可她究竟是爱她这个人,还是爱的是自由无拘无束的性呢?
娄烨没有给出答案。
很多人觉得最后花回到北京是一种解脱。
其实回到北京才是花悲剧的开始。
我宁愿她永远留在法国,谈着和马修门不当户不对的恋爱,彼此相互伤害着,被朋友甚至马修称为bitch。
马修不会是花最好的归宿,但起码,她是快乐的。
起码她是自由的。
结尾,花与马修分别,走在街上,嘴里吃着杨梅。
不知道在花的心里,性与爱情的滋味、自由与平凡的味道究竟是酸是甜呢?
直到有一天爱和城市紧密相连,人是地点与地点交汇的中心。
爱是需要城市协助的,只有身处异乡,爱情才会如此壮烈,撕咬着,艰难前行的爱产生一种疼痛的美,就像每一次做爱不是为了性而是为了存在。
城市给她的烙印要通过另一个人使她受苦,在她身上留下疤痕,除此之外她什么也没有。
北京,巴黎,中国,法国,她在哪里都是异乡人。
而她的自由意志,可以跨过阶级去爱一个人,这种纯粹简单的爱让两个被城市抛弃的动物既自由又痛苦。
没有人想去理解她,因为她遭受的是她理所应当得到的回报。
单凭她自己的意志得来的自由太少太可怜,她什么都不能掌控,除了自己的身体。
北京的未婚夫说“我是一个特简单的男人”讽刺至极,马修的嫉妒,暴力,爱,更像一个简单的男人,目不识丁的爱就像把最柔软的地方暴露出来的动物。
“教育”让人变得更好,也让人更虚伪,她爱马修是她内心对自由的渴望,这种渴望被她匹配的阶级当做是下贱。
我怎样从我的皮肤学会了不再爱你?
爱可能从来都没有存在过,那只是为了脱离自己的肉体进行的挣扎,她只有疼痛才会感觉到爱的存在,对她来说爱只是痛的另一种形式。
这种形式也是城市给人的牢笼。
(一分扣给政治明喻,我不喜欢)
片子里那个叫梁斌的男人显然没有娄烨了解女人,梁说:“我以为你这种女人只会和你的导师搞搞师生恋,但这是哪冒出的傻逼啊?
”他以为师生恋就能满足一个文艺女青年欲求不满的心灵(为什么不是肉体上,这个稍后再说),其实他错了。
梁的愤怒更在于他自以为骄傲上过床的这个女文青找了个头脑简单的蓝领,智力相差一大截也就算了,还在那教他怎么泡女人,怎么领女人上床,男人的自尊作祟,最后使他自己看起来像不领人情的傻逼,文青也武力用了事。
娄烨的优势在此,够了解女文青们的心,吃不准还正长着一颗女文青的心,要不然,想出的故事怎么和她们小时候YY的是一模一样的呢?
和差生谈恋爱,还有一系列她们自己知道老套但仍乐在其中的情节:自杀威胁分手;安排“接待”他的大哥,甚至老套地以武力加误会作终结;对自己死心塌地爱吃醋、生病、小时候照片、去父母家寻找、最终忍痛抛弃差生求安定⋯⋯哪一出没有在女文青脑里上演过千百次。
如果片名“母狗/婊子”指的是花,那是一种反讽。
正如我上文提及,花欲求不满的,只是精神不是肉体。
这个问题很简单,如果你能理解为什么聪明貌美的女班长会被班上差生吸引,那你就知道我在说什么。
而性对她来说,则是一种治疗精神欲求不满的药,这一隐喻在花生病了那次对马修说“来吧,做了我可能会感觉好一点”已经很明显。
在开头时她对前情人说“再上一次床吧哪怕你不爱我”,也只是心碎渴望抚慰。
马修请吃饭耍浪漫的小花样花没有打动她,但在她被强暴了之后,在她的骄傲像一张废纸被扔在那个废弃工地再被踩烂之后,她被他打动。
有一种处境叫高处不胜寒,她渴望自己的骄傲被踩烂多久了呢?
除了老套的情节和女文青的心之外,电影只剩各种外界因素:音乐来造氛围,从头到尾的jump cut和手持,不知算不算滥用,当然拍文青的电影,怎么能少了墨镜王的痕迹:那狭窄阴抑的空间,那色调⋯⋯看娄烨的电影时总是摇曳在“这是真老套假文艺呢还是假老套真文艺”之间,最后会被打动,但不是被电影本身,而是被一种你有他也有的情愫,一种俗气的共鸣。
是真文艺,也是真老套。
“夹杂在两种文化中的人最痛苦,面对道貌岸然的留学男的虚伪道德观,及单纯法国男毫不掩饰原始欲望的直率,她鲜少言语,却是最清醒的人。”理解万岁。
显然比浮城谜事好太多
很多事情不能一操而过 :( 然后这片子真的挺烂的 整一屏幕就一张演员的脸 周迅郝蕾就算了啊他们好看 任洁那么丑还给那么大那么多特写我是真的有点受不了 底下评论也说得好 拍哪儿都跟一个城市似的
“花”是一个假称,一个呼唤被西方刻板印象捕获的符号,与此同时,首字母又是法语中无法发音的“h”。这是一部黑色电影吗?她主动将自己物化,却并没有复仇。娄烨迷恋着一种二元关系,《花》更像是用黑色电影的质料重构而来,蛇蝎美人成为了真正性无能的那个,影片开场的break up的关系被倒置。“花”出入巴黎的两个宇宙;在马修的欲望空间之中,她的身体如同《苏州河》的牡丹被明码标价,而在另一个空间之中,她是娄烨影片之中一以贯之的女主角———疏离,克制,符合中国江南文人对异性的凝视或想象。在影片中,借由任洁的演技,两个宇宙在持续分裂,最终生成为一个新的城市———北京,二者的距离无法被还原为数值,一如影片的结尾,和加缪小说相反,此在性的身体场景指向消亡———巴黎的消亡,也是影像的消亡。
什么人啊这都是!!!
快餐店聊音乐;偷东西偷家居艺术装饰品;冰箱上贴旧时照片-夕阳下的煤渣场……还是工人阶级……感觉要想跟法国人交朋友,法语得特别好,最重要的是,用它聊文艺和灵魂。每个人都好多秘密,想知根知底儿太难。法国的部分还好,一讲回中文都变矫情了。挺喜欢这个法国男演员。
看过留脚印
I don't get art house movies...
娄烨到现在没有拍过一部我觉得好看的片子,故作深沉,只会卖弄小聪明,以话题性支撑自己影片的导演无疑是失败的。
不喜欢娄烨== 脏乱差的巴黎还要继续手持。。。无感
娄导太牛逼。细节和情绪抓得太到位太逼真。虽然镜头晃着有点难受但是这可能对电影表达有用吧。看豆瓣影评总是很受用,总有人能比想表达的写出来。艾……想看原著小说。
遇人不淑有时候是因为你自己不淑,当然,被称为Bitch的不是某个人,而是一种向外寻求安慰的渴望,中国文化才是最大的“花/Bitch”的复合体,但是对此娄烨给了一个模棱两可的答案,“花”最终的无依和性别无关,而是一种存在的无依,是绝对的,这才是可怜之处。
“是否这次我已真的离开你 是否泪水已干不再流 是否应验了我曾说的那句话 情到深处人孤独”
蛮像欧迪亚《我心遗忘的节奏》。
又寂寞又混乱,颇为形式主义。
相对于原小说里的男女主人公 我更喜欢片子里的 摇晃的镜头也挺能表达那种不确定和现实的感觉 有的时候就是你躺在他怀里 心里却想着 怎么办啊怎么办
这个故事我早就想过100种不同的版本了,我们的区别就是王家卫戈达尔对我是理论和爱好的影响而对娄烨是实践的影响,被打动和电影无关
你们有文化的最贱,你们女人最会伤人,法国屌丝的经典语录。
爱的偏执、偶然和不可理喻,娄烨抽掉了很多线索,把故事缩小到东西方的他乡结构,不如原著丰富,只算通顺的改编。摄影剪辑音乐都已高度风格化,足以表达他所迷恋的情绪或者风景;他的诗意也在于这种迷恋,但这次用文学性来表达政治的力道不够,城市和时代只是虚焦的背景。后面那段访谈实在很倒胃口。
那是无法逾越的鸿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