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FrankCJ (新浪微博) (一) 美国电影《法官老爹》虽冠有“法官”之名,却不是一部严格意义上的法律电影。
诸如唇枪舌剑的辩论,扣人心弦的案情之类的大场面,在本片中着墨不多,亲情与家庭才是主旋律。
故事是这样的。
汉克·帕尔默是一位凡事利字当先、为了追求胜诉可以不择手段的律师。
汉克熟悉法庭规则,精通辩护技巧,替不少“坏人”打赢了官司,他令负责公诉的检察官头疼不已,辩护事业做得风生水起。
汉克的家庭生活却是一团糟:处于离婚的边缘,对女儿的生活几乎一无所知,与父亲关系紧张,二十多年未曾返乡省亲,与兄弟几乎没有联络。
如无意外,汉克或许会就这样无声无息地消失在自己执业的大都市芝加哥里。
但是,母亲离世,让他返乡哀悼,在与故旧的重聚中,汉克重塑了自己原本支离破碎的人生。
父亲卷入一起杀人案,使他能够借为父亲辩护的机会,实现与父亲与生活的和解。
片中所展现的父子之间那种天然的、无法言表的对立与爱,令人感慨。
但是,这部影片既然冠以“法官”之名,当中律政因素也就不可忽视。
父亲的案件是剧情的推动力,也是汉克重塑自己心灵的主线。
汉克正是借这起案件,才得以从“局外人”的角色中重返生活。
准确地说,汉克是在法官与律师之间那种职业差异与对立中,完成了自己的心灵拼图。
更为巧妙的是,在西方法律职业的发展史上,最初的法官是由僧侣和神职人员担任的,律师则是由法官所培养的。
随着时代的发展,法官则是从律师中选拔的,律师是法官职业的“蓄水池”,两个职业相互理解,相互融合。
本片所设定的父与子、法官与律师的形象对比恰巧暗合了这一历史进程。
汉克的父亲约瑟夫·帕尔默是一位刚正不阿、嫉恶如仇、心怀宽悯却又要求严格的老法官。
约瑟夫家规甚严,17岁的汉克因毒驾出了车祸之后,孩子们没人再敢碰父亲的车。
在法官父亲约瑟夫的建议下,汉克被法官课以重罚,发配至偏远的少年感化院(这为父子决裂埋下了种子)。
自觉未能管好孩子的约瑟夫,自此之后,滴酒不沾,自我惩罚。
子女们甚至在成年之后,也不敢在父亲面前有失仪态。
曾经是问题少年的汉克,则无所顾忌:胜诉与利益,是他的工作目标,潇洒与放纵是他的生活方式,与自己的法官父亲形成了鲜明对比。
(二) 当约瑟夫意外地卷入一起杀人案后,汉克为约瑟夫的辩护过程,展现了法官与律师在思维习惯、工作方式与个人信仰等方面的差异。
由于法官长期居中裁判,将自己置身于当事人之上,因此,当法官变成当事人时,在某些时候,他是不擅于直面冲突的。
当约瑟夫初次到警局接受讯问,他完全不知道如何应对警方询问,只是反复强调自己的法官身份,说自己不记得发生过什么。
而随后赶到、意图救父的汉克,显然对此驾轻就熟,滴水不漏地回答完问题,带父亲回到家中。
在一开始,约瑟夫并不想让儿子为自己代理案件,而是选择了一位“菜鸟律师”,汉克也接受了这种安排。
这么做或许有三层考虑:其一,父子隔阂未消,彼此缺乏信任;其二,约瑟夫担心只求一胜的汉克会在辩护的过程中,损害自己所享有的公正名誉;其三,一般情况下,律师不宜担任与自己有情感关系的当事人的律师,律师与当事人走得太近,有时会受到情感的影响,难以理智冷静地处理案件,影响辩护策略与辩护结果。
法官和律师在处理案件时的一个共同追求是“法律真实”,即通过证据和证人拼出案件全貌,在最大程度上还原法律意义上的案情。
但是,他们的目的有所不同,法官希望在全面掌握案情的情况下,最大程度地实现公正裁判。
律师则希望最大限度地掌握案情,从中排除不利证据或证人,为当事人谋求最大利益。
在英美法系,陪审团对案件的裁决结果影响极大。
因为法律问题法官定,事实问题陪审团定。
因此,当“菜鸟律师”挑选陪审团成员时,汉克给他的建议是,挑选那些有些“神经质”的人担任陪审团成员。
汉克是在为老父“兜底”,一旦证据对约瑟夫不利,或出现不可预料的情况,此类人易于接受律师看来并不合理的逻辑推断,有利于被告人脱罪。
而太过正统的陪审员则会拒绝采纳不合常规的逻辑论证。
(三) 法官重声誉,律师重结果,这不是职业伦理问题,而是职业特性差异的结果,在某种意义上,法官要对大众负责,律师则只对当事人负责。
因此,随着案件审理过程的深入,当案情证据不利于父亲、汉克亲自担任父亲的辩护人之后,如何处理案件,父子产生了严重分歧。
约瑟夫一直没有向汉克透露自己早已身患绝症,并饱受化疗所产生的烦躁、健忘等副作用之苦的事实(他甚至叫不出为自己服务了20年的值庭法警的名字)。
公布病情,既可能影响法官和陪审团对当事人精神状态的判断,也可能解释案件事实中的一些不合理之处,会使案件走向有利于约瑟夫。
但是,久居法官之位,看重声誉的约瑟夫选择隐瞒病情,他不希望自己给人们留下的印象是位“患病的法官”,不希望人们因为他的病情而怀疑他审理过的案件的公正性,或使自己经手的案件受到核查。
但是,于公于私而论,为了维护自己当事人的利益,汉克选择公布父亲病情,以保护父亲免于牢狱之灾。
当法官成为被告人时,法官就不是法官了,就不该决定案件事实是否披露,这是律师的工作。
可是,约瑟夫在案件审理中逐步恢复记忆之后,并没有接受儿子的辩护建议,出于对公正和良知的本能及职业习惯,他选择以“自证其罪”的方式还原案件事实,承认自己受到被害人恶毒的言语挑衅,自己或是在愤怒和精神恍惚的双重作用下驾车撞死了被害人,最终将自己送入大狱。
与以往单纯刻画睿智法官,或是雄辩律师的律政片相比,《法官老爹》的构思比较独特。
影片中的律师和法官存在亲情关系,律师又是法官的辩护人,法庭成为了法官和律师从“局外人”的身份中走出、进入彼此生活的场所。
在一系列的法庭调查和证据对质的过程中,汉克在法庭里重新回忆往事,感受父爱,与父亲和解、与生活和解,并最终决定承继父业。
正是这种独特的亲情关系,成为法官与律师相互理解的切入点,法庭成为他们和解的殿堂。
本来这个故事范本是极好的,可是为什么反响不是极好的?
那么问题来了以下是我的观影心路历程影片一开始就明确的抛出两个期待,但故事讲着讲着就...1镜头开始于一场庭审的间歇,显然主角眼下事业面临一场挑战,面对对方律师的紧逼,主角到底该做出怎样的选择呢?
这位一打眼就是胜率超过95%的钻石排位级律师,这一次,他会再次击败对手,顺利五杀超神吗?
他将会以怎样凌厉潇洒,妙语连珠的方式将对方律师斩下马?
对于主角工作方面的悬而未决,这让新老观众都能充满期待2镜头随后有序地简要介绍了主角标准中产生活的各种中年危机,包括他对女儿说,他当自己的父亲已经死了,以及妻子对他因工作忽略家庭的各种抱怨。
这个事业有成,为人父的男人,社会中坚力量,为何这般形容自己的父亲?
那么是他父亲的问题还是他的性格缺陷?
童年不幸?
..他面对都市白领们都会面临的事业与家庭之间的平衡取舍,又有哪些一举两得的办法呢?
又会在故事结尾挖掘出哪些人生真谛呢?
对于主角生活方面的悬而未决。
也让新老观众充满期待。
换句话说,编剧的这番谋篇布局本来是成功地令观众找到了感觉,找到了依托于通过这部影片来得到一次精神洗礼,心灵回归,情感宣泄的感觉。
(此时作为观众的我,表情中流露出终于盼来像《气象人》《成为弗林》一样亲情加励志加好片时的喜悦)接下来故事就可以很顺理成章的展开,通过一场事件来解决所有矛盾点,回到自己的生活,解决一切矛盾,化解父子之间的矛盾,化解处于边缘的婚姻危机,找回作为一名律师的深刻意义。
做出一个意料之外情理之中的举动,令开头那场庭审画上圆满句号。
观毕,处于本阶级的观众将为此感同身受,引起对自身的反思:在自己事业有成的人生中,为什么还会冒出这样那样的losing control?
为什么总是太多关注赢?
为什么在追求赢的过程中会输掉更多?
之类的反思、观众每每看到这儿时,由于受美帝电影产生的思维惯性,观众心里往往期待的其实是四个字:受益匪浅。
编剧的巧妙之处在于对父亲角色的设定,从职业到性格,一个同行业的父亲,更容易以身示范地帮助他找到身为律师的职业使命感,从如何看待法律引申到如何看待公正公义,从工作意义到人生意义。
那么这样的结构中,编剧既可以设计二人在生活中的性格冲突,又可以设计二人在工作上的观点冲突,矛盾越多,制造意义的机会越多,编剧可以说拥有了极大的发挥空间,可以说想不震撼死你都难。
更为巧妙的是核心故事的设计,身为大法官的父亲背上了谋杀罪名,捍卫法律的人这次犯了法,坐在审判台上的人这次接受审判,这是多么有戏剧性的故事题材,这是多么难得的好故事,在展开儿子拯救父亲的这一故事主线发展的过程中,对于法律,公正,道德等概念的深挖皆提供了充分的发挥空间和延伸方向,从而对于展开儿子读懂父亲的过程。
但是这部影片为什么没有体现出该有的张力呢?
或者说,当你看到哪里时,那份一开始对它充满“受益匪浅”的期待落空了呢。
总的来说,谋篇布局,构思,立意上的功课已经做得很标准,并且在标准之上还有与时俱进的花样-当下无厘头风格的支线乱伦任务。
但是失败的主要原因,我认为,最关键在于,1编剧多线作战导致最终烂尾(吾单三路,尔等打野)就像是dota里玩一个大前期类型的英雄,最忌讳的是过于自信,如果在前中期风光无限,各种浪,人头虽多,但送的也不少,那么越到后期各种问题各种暴露,越来越无力。
在开始时给观众培养的期待感在故事展开的过程中一一散尽,开头的主要大铺垫在结尾都没了下文或不了了之或草草收场,这都是自作聪明所导致的,比如开篇主角面临的那场庭审结果不了了之,或许因为编剧自信的认为:“故事写到这份,后来的这场庭审及结果才是尔等应该关心的,前面的事儿结果咋样已经无关紧要” ,而恰恰忽略了后来这场庭审的出现是为找回父子情,找回职业使命感而服务,从而给主角之前的工作和生活各种矛盾一个明确答复,至少应该有这么一个镜头。
不然你铺垫它干嘛。
以及主角开篇时面临的婚姻危机,也完全没了下文,转而发展了一段旧情复燃的新感情取而代之,让开篇布下的包袱与之后的故事结果之间存在突兀。
另外本来为了迎合时代元素而设计出的一段啼笑皆非的乱伦支线剧情,也像本片的配乐师一样,频繁出现在错误的位置,当“亲子鉴定”结果被安排在结尾时,恰恰打扰了结尾凝聚情感力度的感人效果,可以说这里看得出,编剧是各方面元素都想来一点,结果是当它们撞到一起时又没本事掰得开,导致谁也没成全谁。
2导演对故事情感收放的把握力不够,情绪点打得不准,冲击力不强,稀松而分散,细节雕工不足。
于是不但没能弥补剧本的不足,反而让剧本的失败更明显。
最明显的是结尾部分被拆分成了两个场景,第一个场景是陪父亲垂钓,这个桥段对儿时父子钓鱼经历的呼应是很标准的套路,但情感带入十分不强,让观众看到这个场景以后没有强烈的情感冲击,潸然泪下。
因为导演对儿时父子垂钓这个事件的内容设计不够细致和丰富,可以把这个垂钓情节在之前铺垫得详细一些,制造一点紧张度,比如把儿时父子垂钓的事件设计成一个并不十分圆满的经历,最终不欢而散,结果成了二人未圆满完成的心愿之一。
现在儿子通过父亲入狱的事件之后,情感得到回归,二人有机会坐下来完成这个心愿,但戏剧性的是,这件小事却作为了能够与父亲弥补沟通的最后一件事。
这种“子欲孝而亲不在,表达亲情不能等待”的情感张力将强烈轰击观众的情绪,产生共鸣,关注泪目。
第二个场景是在葬礼后兄弟二人的话别,哥哥因为主角的错误而失去了成为球星的机会,这个事件在影片中以不同的角度反复被提起,而弟弟一直对此持不表态、没印象的表情,这仍然是埋下了包袱,而此时需要在这个场景中爆发出之前积蓄全部的情感力量,就是回归主题的大立意,亲情高过一切之类的诠释,这份愧疚或许是由主角正面表达,或许是由哥哥的一句简单的话来侧面表达,比如这样的对白哥哥:“嘿,小子,我知道你又要开溜了...(几秒沉默的对视)“听着,我知道你一直为那次车祸,,”“不管什么时候,你知道我没责怪过你,你知道,这就是人生”(真实地流露影片中大哥憨厚平凡的人生观)而弟弟对此依然是那副玩世不恭,雅痞,冷酷范儿,只是敷衍地点点头,潇洒走了出去(镜头接主角带着墨镜在门外的场景),但主角应该突然驻足在公路上,做出百感交集、复杂、若有所思,成年男人的表情,不流露丝毫悔过与伤感,却又胜过所有眼泪给观众带来的情感冲击,观众在想,浪子虽然没有回头,但他已经不再是那个浪子。
而不是如影片所示,肆无忌惮地迈着步走远。
3倒霉的唐尼。
如果这部电影的表达效果是如同期待的,那么唐尼的演技反而显得别具特色,现在,倒让很多人把唐尼的演技归结到了电影不足之处的一个关键点,什么唐尼还是演钢铁侠更合适之类的言论,这不太合适。
4有很多电影的编剧和导演是存在较大瑕疵的,但是由于配乐在情感上制造的效果过于催泪而让电影同样不明不白地成为了经典,显然这种最敷衍的成功方式不属于这部电影,配乐师这位最后的拯救者竟然也是个不争气的选手,终于选了一首独立歌手的好作品holoence(这不是一首新歌),竟然两次都用错了地方,而这部励志套路十分“复古”的影片在配乐上却缺乏一个主题动机来贯穿整部影片(比如《当幸福来敲门》中时而浮现的配乐主题动机)5老套的感人桥段的使用频率令人发指,出戏感极强,甚至不时让观众以为自己是楚门,比如这段对话“是你” ,“什么?
” “你之前问我谁是我认识的最优秀的律师,是你”其实类似于这样的已经被许多电影用滥的亲情桥段用一次还好。
本片竟屡试不爽地使用。
6最牵动人心的是主线故事的结局,不是父亲到底死没死,而是到底是怎么死的,是背负罪名而死,还是因为凶手另有其人洗脱了罪名,保持着正义的形象而死眼前这个版本,和优秀作品相比存在差距,编剧处理得不够高明和深刻,有些模棱两可,委曲求全,明显能感到编剧的进退维谷,敷衍了事。
我作为观众,则更期待凶手另有其人这样的一种结局,电影反复给死者母亲的表情、反应一些特写,而且对死者母亲的行为设计上,留有较大的做文章的空间,或许编剧考虑到凶手另有其人的一种结局。
比如死者死于醉酒的意外,自己滚落悬崖,而大法官当时恰好驱车在死者事发地点附近撞在树上,被撞晕,死者的母亲为了栽赃报复大法官,把血涂在大法官的车上。
从新加坡回来的飞机上看完的看这部电影之前还看到了Into the woods,真是难看的没把我吐出来,本来打算看着这部然后睡一会的,没想到越看越精神,到后面一个人在飞机上哭,可把边上的外国朋友给吓坏了飞机降落的时候我在想,要是万分之一的可能我的飞机失事了,这将是我这辈子看过的最后一部电影,那我应该也会安心的闭上眼睛吧,然后从飞机上发的劣质耳机里传来the scientist的片尾曲等着撞击和死亡Nobody said it was easyNo one ever said it would be this hard Oh, take me back to the start我一直觉得好的电影不一定要什么光芒四射的影星来撑起场面(如同into the woods那样就算是梅姨也拯救不了混乱的剧情和一塌糊涂的对白),但是好的演员一定会能一部电影增光添彩,就像这部片子里的小罗伯特·唐尼和罗伯特·杜瓦尔前者被人诟病一辈子都在演他自己,Tony Stark就像是一个甩也甩不掉的影子一样跟着他进入每一个角色,多金滥情自傲不可一世的花花公子,你很难不将他联想到那个捧红他却又毁灭了他戏路的角色,Iron man,但是这部电影又何尝不需要他呢?
Hank Palmer本身就是这样一个有点asshole却又渴望着父亲的认可兄长的谅解,想要从过去逃离出来却又时时笼罩在阴影里的男人。
你可以跟着他那双长睫毛闪亮的大眼睛不动声色的哭出来,藏在光鲜骄傲的背后也同样有着无奈脆弱和绝望,像是最后一场法庭上的戏,当父亲说出自己可能杀死了被害人的时候,他闭上眼睛感觉走投无路,却还是没有放弃咄咄逼人的将父亲患癌的事情抖出,最后被判有罪的时候他坐在仅剩几个人的法庭里,默不作声,单是那个缄默的侧影就让人觉得沉重的难以放下。
父亲跟大儿子道别,说是他的骄傲,跟小儿子道别,让他照顾好哥哥,唯独跟他一言都没有多说。
只有在争执的戏份中父子两人才肯袒露真实的心情,好像不伤害到对方就不能好好说话一样。
但是如此明显的心结,因为笨拙的无法好好的表达自己的感情,才会让这么多年的隔阂变成无法逾越的鸿沟。
父亲问他,二十年为什么都没想过回来一次他质问父亲,为什么不来参加他的毕业典礼,即使他是如此骄傲的以第一的成绩从法学院毕业最后一幕,父子俩人在湖心划船一起吃一袋蜜糖从这完全可以看出唐尼就是与父亲最像的那个孩子一样倔强的性格和脾气才让两人执拗的爱着对方却只会用最糟糕的方式表达出来然后笑父亲说,你问我谁是你见过最好的律师,你选择了你合作过的那个律师,我选你可以看到唐尼愣了一下,然后脸上掠过像小孩子一样不知道如何应对不知所措的欣喜可能他这一生都在等着这样一句认可吧Tell me you love meCome back and haunt meOh, and I rush to the start
汉克(小罗伯特·唐尼 Robert Downey Jr. 饰)是一名经验丰富的律师,专门帮有钱人收拾他们惹出的烂摊子,在汉克的眼里,没有所谓的正义,有的只是永恒的利益。
母亲的意外去世让汉克不得不回到了印第安纳老家,那里是他的故乡,却有着他最不愿意回忆起的往事。
在老家,汉克见到了久违的父亲约瑟夫(罗伯特·杜瓦尔 Robert Duvall 饰),一位当了一辈子地方法官的固执老人,父子两人之间紧张的关系并没有因为岁月的变迁而发生任何改变。
让一心想要离开的汉克没有想到的是,一场交通事故让约瑟夫卷进了一宗案情复杂的官司中,而自己在为父亲辩护的同时,真相亦渐渐浮出水面。
很治愈的片子,小罗的表现很好,家人之间的羁绊,我们都会随着成年失去很多东西,但希望,这血液中的关联让我们无论相距多远,都能够思念彼此。
关于父子感情这方面的片子,很久没看过这样子的了,很真实,很深刻,也很平淡,这就是我们每个人的生活,父子间的矛盾永远都是这样,但在最关键的时候,这层关系将比任何东西都坚固。
亲人间的感情,小罗这样的浮华浪子演这种角色更是合适。
年度家庭温馨片,强烈推荐。
牵动观影热忱的2条悬疑线:1.老爹老态龙钟的种种迹象显示他肯定没有谋杀,那误杀有没有?
车祸是否另有其人、谋杀是否人为嫁祸?
2.父子因何反目?
带着自封资深观影人磨练出的常规疑虑,指引我走入这部没有豪华场景没有深度悬疑没有养眼偶像的140分钟的超长故事。
第一处好感来自queenB,整体看点在丰胸肥臀身材高挑的欧美明星群中并不出众,局部看点因浓缩精华压得紧致饱满,借由一个恰到好处的镜头指引还是很有看点,甜美印花裙和姣好面容在中年男人戏里很拉平均龄和颜值。
她是浓烈马蒂尼里的一颗甜樱桃。
身患顽疾行将就木的老爹,如日中天能干不凡的儿子,这对火爆父子冷眼相对互看不惯,却在互觉无助人生糟糕的时候,相互扶持以父子男子特有的方式述说着剪不断理还乱的父子情仇。
吵架是抖落家庭核心问题的方法,父子的20年不相往来互作无视,在几场狂风暴雨的攻击互骂中得以继续延绵未了的父子之情。
收拾失禁的大小便、夜半啼哭回忆亡妻。
相处不止翻出记忆,父子钓鱼打闹,也翻滚出藏匿的父子之情。
法庭上父亲道出父子越走越远的成因:因为爱你,给了罪犯逞凶机会;因为恨他,殃及池鱼恨你。
自我检举下,前半部分小小快进:看多了华而不实的故事、苍白无力的神勇、自作聪明的幽默,竟一下子不习惯这温吞日常的节奏剧情。
不像恐怖片的变态虐杀、政治片的阴谋诡计、商业片的尔虞我诈,有爱的底子做润滑剂、有小矛盾做乏味生活的调剂,结局痛心扼腕但真实触肉——有罪宣判,出乎意料也无比真实,happy ending 不一定是欢笑一堂拥抱诉爱,也可以是冰释前嫌家人围绕。
很喜欢的细节处理:1.当得知老爹得了不治之症医生之后的述说渐渐弱化成背景音,耳畔回荡起绝望凄厉的钟声、屋中祖孙二人的谈话却字字变得清晰听得真切。
2.父女交谈竟是在教七八岁小学生驾车的惊心动魄时刻。
女儿早熟的问题与回答正如她此时正做着与年龄不符的事情。
3.傻儿子的胶卷留住了这个家庭的爱,没了妈妈这个维系家庭关爱的纽带,傻弟弟担当起了母亲的责任,又憨傻但真挚的言语影像为雪上加霜的家庭融化心结重温旧爱。
没疑问地,唐尼在这里的表演会被跟Robert Duvall比,跟钢铁侠比。
很多人说杜瓦尔先生演得比几个萝卜叠起来都要好,而我们所知道的RDJ,永远都在演他自己;那么问题来了,RDJ被比下去了吗?
不同的观众有不同的预期,就我个人而言,期待了很久,观影过程十分愉悦,看完以后心满意足,萝卜演技满分。
是的,要他演当法官的老爹,他未必演得像沉稳睿智的Duvall那么好,但是反过来说,老爹也不见得能诠释我们所期待的亿万富翁天才花花公子慈善家。
演技这个东西,放在合适的角色身上才会熠熠生辉。
要说,Hank确实有一种钢铁侠的既视感,他一挑嘴角我就觉得他会开口叫Jarvis,他一看向他大哥我就觉得他在看Happy。
然而他有更多的东西。
我会把这部电影叫做萝卜的个人秀,却不会这样定义《钢铁侠》。
这么说不太科学,因为普遍意义上RDJ已经是IM的代名词了。
然而正因为如此:钢铁侠是一种符号化的象征,是经过抽象和提炼的刻意表演,它可以被概括,被总结,甚至被膜拜,正如RDJ的公众形象;但Hank Palmer,则是一幅粗糙散漫的简笔画,饱含着不经意间流露的私人情绪。
换句话说,Iron Man是片面的,它只是Tony Stark的一部分,而Tony也只是萝卜演技的一部分。
就像Tony喜欢rock 'n' roll而RDJ总是唱沙哑舒缓的慢歌。
Judge是电影名称,主角却是当律师的儿子。
其他人精彩的表演是这场电影的加分点,而对电影格调起到决定性作用的还是RDJ,说到底,这毕竟是他们的制片公司第一部作品。
从这部电影里,你可以看到RDJ饱含情感的表演。
这甚至不能算是个卖点因为他的表演总是饱含情感,眨眨眼睛就哭出来。
但是他就是这么棒,在他眼泪掉落的时候,你也会忍不住难过。
不过最让我感动的不是哭戏,而是一个他走出房间以前把椅子摆正的细节。
在RDJ以往的表演里也有很多类似的细节,一个演员,最卓越的部分并不是他拿捏情绪的力度,而是对那些几乎不被察觉的细节的还原。
能够感动我的电影人物,他或许一点都不完美,嘴贱花心脾气不好,但从这些小事,这些悄然无声流露的生活习惯,你能看出来,他从来不是一个傲慢的人。
每个人都会有一部早就想完成但一直没有合适的机会,最终呈现出来却不能很让观众满意的作品吧。
那些本来可以改动,可以变得更讨巧,看起来更舒服的地方,最终被留了下来,让观众疑惑和不安。
我想它就是了。
这其实是很迷人的。
观看电影的过程有些揪心,Hank骑自行车那落我几乎是咬着手指看的,最后果然还是摔了,明明是个喜剧段落还是觉得好疼啊。
虽然在之后还有钢4,还有复联,还有队3,基本可以预见会有多少跌打,但那个超级英雄,是完全不同的人。
这是一部恰到好处的电影,在我们仍然有心追随,而他尚未老去的时候。
很难说以后是否还有机会看到他这么耐心而琐碎的影片了。
也许是因为第一次在外国的影院看没有字幕的电影,看得格外认真。
最后,邻座的两个老太太哭得稀里哗啦的。
很喜欢咬头发那个meme
Love is not alaways charming,sometimes clumsy and cute like relations of the lawyer with his brothers,daughter and judge father. It’s really tough and touching
小罗伯特唐尼扮演的汉克身着西装,能言善辩,做着一个律师本该做着的事情,为自己的当事人辩护。
当然这种辩护是昂贵的、功利的,甚至有的时候颠倒黑白,但这就是他的职业或者说这就是他对自己职业的理解。
但这一切直到自己的法官老爹约瑟夫被指控杀人才发生变化,而汉克在为老爹变辩护的过程中,也慢慢发现了一些自己不知道的真相。
汉克来自印第安纳州的一个小镇,那个小镇是他回不去的故乡,不是真的回不去而是他不愿回去。
其中因由来源于他的父亲。
青少年时,因为汉克的叛逆、张狂,他的哥哥格兰的手臂受伤,本来格兰有机会成为美国职业棒球联盟的一员球手,但是最后却只能在小镇上卖轮胎,哥哥没有怨他,但是老爹将其关进青少年管教所。
那个时候,在十三岁的汉克心里就埋下了埋怨的种子。
他高中时以优异的成绩考上西北大学法律系,直至大学毕业,老爹都从未过问,连他的高中和大学毕业典礼也没有出席。
在汉克眼里,老爹不了解他,在老爹眼里,汉克无法管教。
对于彼此,他们是这个世界上最亲近的人,因为血缘维系,但又是最遥远的人,因为仅有血缘维系。
也许基于此,父亲不想让律师儿子为自己辩护,也许基于此,律师儿子只能为父亲辩护,汉克知道,父亲虽然固执、死板,对自己漠不关心,但他是一个好法官,即使疾病消磨了他部分的理性和善良。
汉克为父亲审判的过程因为父亲的失忆一波三折,他想用自己惯用的方式为父亲辩护,譬如利用失忆造成事实模糊,利用父亲以往树立的威信博取陪审团的信任,事实证明这很成功。
但故事的发展就是如此,它总是在你认为顺利的时候在你的前行道路上放下一块石头,让你猝不及防被冲击被阻挠,甚至将你以往的努力都“一网打尽”。
约瑟夫承认自己就是杀人凶手。
约瑟夫坐在被告人的席位上,脸色平静地面对儿子的质问。
约瑟夫坦诚地说,当初这个人残忍溺死了自己的女友,身为被告的那个人坐在那儿痛哭流涕,约瑟夫看着他仿佛看到了自己无助的儿子,所以约瑟夫想给他机会,只让他坐了三十天的监狱; 当他再次出现时,不仅没有悔改甚至变本加厉,约瑟夫看着他也像看到了自己的儿子,蛮横、狂妄、目中无人、令人憎恶。
汉克站在父亲面前,炯炯有神的眼睛中精光闪烁,在那一刻他看懂了父亲对于自己的感情,既真挚又别扭。
真挚是因为父亲理解儿子曾经的所作所为,他想给儿子机会也想给自己机会。
别扭是因为自己的儿子的确犯下过不可弥补的错误,而且不知悔改。
这一场审判即是正与邪的较量,也是一场法律与情感的博弈,更是一场父子之间渐趋理解,慢慢和解的契机。
约瑟夫宣告无罪,被判有罪。
汉克坐在空旷的法庭中掩面哭泣,眼泪在手指的缝隙中出现,他没有败诉,他只是没有让自己的父亲如期回家。
约瑟夫因为特殊原因被关了七个月就被释放了。
汉克带着父亲去钓鱼,就如小时候父亲带自己钓鱼一样,在那个小渔船上,约瑟夫对儿子说:“你曾经问过我,谁是我认识的最出色的律师,我的答案是你,你是我见过最出色的律师。
” 阳光洒在平静的湖水上,约瑟夫永远闭上了眼睛。
汉克没有像往常一样逃离小镇,他像一个成熟的男人一样处理了家事,他学会了和解,和法官老爹和小镇和生活和自己。
有的时候有些事情不到解决的时间就永远不会有结尾,幸好我们终究会在时间尽头和解,而这光想想,就让人充满前进的动力和勇气。
自抱不动儿子时开始,父子之间的基调定格成为微妙的克制,甚至是水火不相容地制衡起来,男性与年龄成反比的表达能力让沟通成本持续飙升,干脆在感情上打一个活结,双方各退一百五十丈,互相碍着眼却谁也不肯去解开它。
法官老爹里面Robert Downey和Robert Duvall演绎的,正是这样一对父子。
我并不同意这是一部所有人的电影。
一部关于亲情返璞和自我救赎的电影,需要细嚼慢咽地折返品味,普适地把它搬出来考验观众的耐性,多数人能撑满两个钟头已算及格。
很多人觉得剧情俗套,其实从结局的处理看影片小心地躲开Happy ending,让两大影帝得以充分释放演技,同时也给老爹出狱弥留之际的父子冰释前嫌留白,全片这种平实自然的风格,恰恰凸显了情感交锋与法理对峙的感染力。
单拿出感情线索,煽情桥段对于父子之情的表现也已经足够出色。
二人的一次争吵中,儿子Hank对于当初自己犯错时本应判社区服务却被父亲改判监禁,和父亲没有出席自己的高中、大学毕业典礼耿耿于怀;父亲的角度看来,吸毒导致车祸而毁掉哥哥的棒球职业生涯,长年执意不肯回家导致法官老妈埋怨自己严苛,给原本温馨的家庭蒙上阴影的Hank才是不可理喻。
法庭对决时,坐在证人席上涉嫌肇事杀人的老爹没有回避自己可能犯下的罪行,默默一人承受化疗的痛苦也不肯对儿子们吐露病情的法官老爹,直面自己对于被害人的恨意,而当律师儿子问道为什么法官老爹在二十多年前的第一次判决时对当时身犯重罪的被害人网开一面,父亲才说出埋藏在心中多年的真相:“我看到了他,我想到了你,一样叛逆,一样轻率,如果他迷失了自己,我希望有人可以去帮助他,正如我希望有人可以去帮助你。
”一段父子之情,真的走了好远。
去原谅一个罪犯都不肯表达出来的父爱,兜了一个二十多年的大圈,病入膏肓的法官老爹才让儿子明白了这是怎样一条崎岖漫长的旅程。
Hank意识到一切的起因竟是自己不理解父爱时的叛逆,才有了父亲二十多年前的轻判,以及父亲行将入狱的结局。
三兄弟中最小的儿子也印证了法官老爹的深沉父爱,沉默寡言,摄像机不离手,对父亲哥哥有很强的依赖,却是全片最温馨的设定。
暴风雨的夜晚,全家人挤在地下室观看由小儿子整理放映记录昔日生活的影片,母亲带着儿子嬉戏玩耍,儿子们开心地打成一团以及大儿子在棒球比赛中的精彩表现,大多应该都是没有出现在镜头中的法官老爹拍摄的,老爹其实一直在关注着儿子的成长。
这个不那么完美的结局我看起来倒有点欣赏,一向不择手段只为赢得胜利的律师Hank,在法官老爹的感染下,认同了在法律面前法理的公正比输赢更重要,化解矛盾的父子最后在精神信仰上达成一致,选择相信法律,相信法治精神能够带来公平。
“我的选择是你,你是我遇到过的最好的律师。
”始终是偏爱这种do the right thing & be the better man的电影,五颗星。
P.S. : 永远活在新闻联播里的长年乐观稳态群体,如此主旋律的说法应该也不足以让看官过过吐槽瘾。
非常熟悉这种不善表达的父子关系,码这么多字也是在提醒自己将来要做个好父亲,同时致敬近日辞世的高仓健先生,千里走单骑,且行且留住好吗?
最后插一段胡适先生的诗《我的儿子》,以示中心思想提升:譬如树上开花,花落偶然结果,那果便是你,那树便是我。
树本无心结子,我也无恩于你。
但是你既来了,我不能不养你教你,那是我对人道的义务,并不是待你的恩谊,将来你长大时,莫忘了我怎样教训儿子:我要你做一个堂堂的人,不要你做我的孝顺儿子。
端得一盆好洗脚水。小唐尼接片也是走良心路线。
哎熬不住,不觉得其实还蛮无聊的吗~~狼叔身材不错
法律对律师儿子来讲只是一种工具,因为可以用它来赚钱;而对法官父亲来讲却是一种伟大的工具,因为可以用它来维护正义。电影的前半段铺垫得太过冗长,好在最后一场法庭戏不但完成了关于法律与正义的讨论,还用父亲的证词收束了情感关系。
20150103 多少儿子那么多年就是等父亲的一句称赞。那么坚持的心结在老迈和病痛下匆匆选择释怀,早点珍惜说着简单又有多少人能够做到!
老套路,总有个事件导致儿女回家重新找回父子亲情,屡试不爽的样子
小罗伯特·唐尼贡献了精湛的表演,几次哭戏都够准确,宣告着自己没有被多年超级英雄大片溶解掉。罗伯特·杜瓦尔宝刀不老!父子间的固执、怨恨与释怀都很触动人,那场浴室戏印象深刻。亲人被告,自家人上阵为其辩护,很容易让我想到了昨天刚看完的《不能说的夏天》……
法律外衣下的家庭温情片,剧作老派但缺乏灵气。电影开场抛出矛盾,中场激化,谢幕温情收尾,然后观众情绪就被带动了。这种主题的电影还可以看《大河恋》。
因为片尾曲多给一星,超喜爱Willie Nelson翻唱的The Scientist。中规中矩卖亲情的片子,BB叔简直就是摆设,我还等着看俩大律师大对决呢!(B站在线看的,唐尼的的脑残粉真是恶心到我了)
喜欢结局,宁静有温情,又带着悲伤。可以舔糖尼。
LJ电影
本来没抱什么期望,结果还很不错,编剧相当的老派,沉的住气,不玩噱头和花活,踏踏实实的叙事,还想着要打破观众的心理预期,即使他写的是一个接一个的俗套,都是此类美式亲情片里的标配桥段。这片子的气质很像二三十年前的片子,如果是那时候拍的,现在的孩子们肯定毫不犹豫把它奉为经典。★★★☆
father and son.亲情治愈系~
导演编剧摄影灯光表演都很棒,戏剧冲突不觉得矫情狗血,因为人物立得住。注意台词,非常扎实
悬疑部分的解答稍显含糊不清,到底是病情影响判断让他失控了还是就是故意然后忘记了应该说清楚的。亲子线极好,兄弟线乏善可陈,爱情线太过爆米花。五星底子的故事拍成了勉强四星,对比比海更深两条线兼顾做的好很多,但比海更深故事趣味和商业性不够。
好工整,节奏好慢,看到最后快睡了……妮妮和老爷爷飙戏演技真不错。
8.0/人实在太奇怪,活着会因自身的趋利性择优选择,但是也会因为一些微小的回忆和情感让人为止恻隐,像t-800会说:我知道你们为什么哭了,但这是我永远做不到的事。我一直不太会处理亲子关系,觉得放任和自由应该是对她最好的孝顺,有些误会和偏见,是没有办法从时光里删除,只能用更快乐的回忆去覆盖吧。
虚高的评分
好看呀好看
本来以为唐尼又演吊儿郎当的浪子回头的故事,没想到却是个叙事冷静的温情和解故事。 @2017-01-18 18:52:16
法庭戏不错,每次这样的亲情故事我都有点受不了,哭死了(个人觉得爱情线有点多余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