刚开始看,以为是一部反映名记者经历的影片(之前不知道有这样的事实,正面的电影看得太多了的缘故吧)。
主人公刚进入新闻界时跃跃欲试、初生牛犊不怕虎、想要干出一番大事业的雄心壮志无不在影片的开头显露出来。
在主要叙事的过程中穿插的主人公在课堂上为新闻学子讲解人生经历和感悟的片段,直到影片最后,我才发现那是他自己的臆想。
这段臆想一直在影片中穿插,有引导事件发展的作用,也是整个事件真相的揭示。
虽然不是真实发生的,但是是电影艺术的表现,能够反映主人公的内心想法。
影片的前一小部分是铺垫。
主人公史蒂芬夸奖别人的项链、唇彩,记得别人的喜好,按照字母顺序排列酒桶的位置为他人提供便利等,是情商高的表现。
在工作上,无时无刻不在用笔和本子做着记录。
任何一个暂时想不起来的东西,他都会说,在我的笔记里,无不完备!
这个充满工作热情、工作卖力的新人,用他的魅力征服了所有人。
他热情高涨,为许多杂志、报纸撰稿,获得不少编辑的认可。
他也有自己写作的风格。
他觉得新共和杂志可以更具有娱乐性,这样才能更加的吸引人。
因此,他在无法获得真正线索的地方,脑洞大开,极尽幻想,将本来破损的新闻填补成为具有饱满的故事性的报道,并且逻辑性极强、细节极真。
他还将自己“看到的事实”用自己的动作生动地展现给大家看,以证明其真实性。
以至于没有任何一个人能够发现破绽。
当然这和他良好的人际关系也有关系。
不过,有问题、造假的地方不是没有被发现过。
前一任编辑迈克尔发现,在史蒂芬新闻采集的事实背景中有不属实的地方,自己电话证实过后,也并没有直接对史蒂芬予以警示或者有所反应。
直到史蒂芬被自己的第二任编辑查克怀疑和否定之后,他来找迈克尔诉苦,其中言及编辑查克对自己一直持有否定和敌对的态度,不相信自己,认为自己在捏造事实。
此时迈克尔的心里很清楚,他不认为查克是有偏见的人,于是迈克尔反问史蒂夫酒瓶子事件,这时候,史蒂夫没有作声,暗示了捏造新闻事实这样的事之前也有发生过。
从迈克尔为编辑,到查克作为编辑,新共和的每一位记者似乎都不满意这位之前和自己同等级别的甚至不如自己的查克。
这些记者似乎形成了一股隐形的力量,每时每刻地同查克做着对抗,在史蒂芬事件揭露之前都一直不相信查克,认为史蒂芬是被查克冤枉的。
他们是被史蒂芬的魅力所蒙蔽。
对于查克,通过他的谈吐和见解,开始我也并未对他有好感。
直到他意识到史蒂芬的报道中有捏造事实的可能的时候,开始对史蒂芬的话抱有怀疑,不一味的相信他所说的话,紧接着展开调查。
这个过程中他将新共和和受众的利益放在首位,极力通过各种手段保护新共和,也体现了他坚毅的品格。
影片中展现了记者们工作的艰辛。
也揭露了记者们想要获得名利的心理。
史蒂芬在他的圈子混的游刃有余,但他也同样担心着别人对自己的态度。
“你是不是生我的气了?
”是他经常说的一句话。
他的性格里也充满着强烈的完美主义和虚荣。
史蒂芬为了圆自己的谎话,通宵制作网页。
不巧被同事推门打断,深深惊吓到,脸上充满慌张和惊愕。
这一刻,正是我所看出的人物形象的巨大转折。
影片最大的看点正是还原历史,揭露一位新闻工作者摒弃新闻职业道德,肆意捏造新闻事实的经历。
作为新闻工作者,一切工作的前提就是保证新闻的真实性。
新闻记者不是小说家,不可以思绪驰骋,天马行空。
他们所掌握的素材一定是有依有据的,不得有丝毫虚假。
斯蒂芬作为一名记者,居然为了做出新闻,做出好新闻,将并不存在的东西、不能够获知的东西,用自己的想象将之合理化、生动化,以满足受众的新鲜感和兴趣。
这种做法是绝不能出现在新闻界,一旦出现,则会扰乱新闻界的秩序,打破新闻界的规范。
对于新闻界的人而言,普利策奖是一个标杆,一个努力的方向。
了解民生,去调查真相,写一篇能影响社会的真实的新闻稿,才有可能获得普利策奖。
但是,这里还有另外一种获得普利策奖的方法。
了解自己为谁在写作,知道自己擅长什么,找到让他们害怕,让他们感动的,让他们感兴趣的东西,然后写下它们,然后就是他们在讲故事,这样的稿子也能得普利策奖。
对,要能了解的关键在于人们。
斯蒂夫就是这样一位新闻记者,他供职于《新共和》,一本甚至会影响国家政策的新闻杂志。
他恭敬,自谦,热心,有着每时每刻挂在脸上亲切的笑容。
他了解每一个同事的喜好,记住他们的生日,有为他们带饭等等贴心的行为。
大家都喜欢他,相信他,他真是一个让人喜欢的,又上进的小伙子。
更重要的是,作为一名新闻工作者,他总能找到有趣的新闻,然后写在记录在他的笔记本上,这是用来核查新闻内容的底稿。
“青年共和党人在一次保守会议上的事,荒诞的酒会,淫乱的行为”“伪装成研究人员,深入了解人吃人肉的事件”还有他的最后一篇“一个黑客黑入一流公司资料库,由此勒索了该公司一笔,以及他参加的黑客大会”。
他的新闻总是那么有趣,能抓住读者的眼球,非常的具有娱乐性但又能兼顾内容的深刻。
但只从最后一篇关于黑客的新闻之后,他再也不能写新闻了。
因为他被发现了,他捏造了这些新闻,这些有趣,荒诞,吸引人的新闻。
关于获得普利策奖的另外一种假设,并不成立。
从19世纪30年代,巴拉姆写各种杜撰的新闻稿为自己的马戏团盈利,到现今咪蒙为了阅读量,针对女性需要,写出甚至能够洗脑影响三观文章。
从新闻出现,到现在,仍然有人在写虚假的事件,虚假的理论,而摒弃了真相。
我记得老师在课堂上曾经问过我们一个问题“当新闻的新鲜性与真实性冲突了,我们应该选择什么?
”我们都知道正确答案“真实性”。
但在实践中,为什么还是会有人不去选择正确答案呢。
或许是因为,更想去讨好现在的读者,或许是,想要轻松简单一些,或许还有千千万万别的原因。
我还没有真正的当过新闻工作者,我不知道如果我选择了新闻工作者这条路我会变的怎么样,但是我知道,即便斯蒂夫讨大家喜欢,大家最后还是会选择看着不那么可爱的但追求真实的查克。
我国的基本国情之一是任何的事情涉及到人的矛盾都要有个忠的和奸的,除此之外的,都不是我们国家人民大众对待事情的基本思维方式。
到现在,21世纪已经过了头十年了,绝大多数的人看历史,看事情还像古代看戏那样,一开始就要分出哪个是忠的,哪个是奸的,而且要很分明得很,否则这就不是好的戏,好的剧本,好的故事 ,这个东西角色性格不分明等等等等。
如果哪个演员把一个角色演得很奸或者很忠,好演员。
如果演得又是好人又像坏人,说明演员水平不够。
有这种简单的思维的人,几乎都可以看出一个人在平时生活也就是那样的。
假如这只是我们看电视,听故事用的思维,那还好。
但事实是这个思维经常被用在现实生活上。
大多数人一看新闻,第一件事情就是等着新闻跟他说哪个是坏人。
或者新闻暧昧隐晦的引导你判断哪个是坏人,好人,一般来说,当官的都是坏人,民众都是好人,有钱的都是坏人,没钱的都是好人这种简单到几乎可以说是愚昧的思维还是很普遍的。
只不过它现在比较隐秘点,但是还是占据了中国人的思维方式。
但是今天我要批评的不只是大众的这种思维方式。
这种思维方式固然很,可笑,那是因为很多原因造成的,历史遗留,数千年的统治者不断愚民化,还有就是信息不对称,所以可恶的不是大众,现在可恶的是新闻媒体为了迎合这种思维方式,也要把新闻写得像中国的剧本那样,一开始的标题就要拿个奸贼(比如贪官)来吸引人,或者好人(救人的英雄等等)也可以,然后在余下的内容中就是把奸贼的丑恶阴暗面通通拿出来以供读者享用,写好人的时候也是如法炮制,真善美的通通拿出来,做了一件好事,那个人其他的都是好的了。
什么学习成绩好,平时乐于助人等等等等。
我从来不认为这个世界上大多数的媒体的工作是报道新闻,他们的工作只是加工新闻,有些是加工领导爱看的新闻,有些是加工观众爱看的新闻。
尽量加工得能引起一方的关注的新闻就是好新闻。
在加工,改变口味的同时也会附加上自己的价值观,随便的维护一下自己的立场,利益,这就是媒体。
媒体才是无冕之王。
现在已经很多人都知道历史的本质就是一部分人的价值观和政治的立场躲藏在历史事件的下面,历史长成什么样子,基本取决于写历史的人的立场,新闻其实也差不多就是那样,新闻不全是真正的事实,cctv的新闻是cctv的新闻,bbc的新闻是bbc的新闻,它跟历史一样加工而成的东西,加工成什么新闻取决于加工者的价值观,政治立场,利益立场,还有就是大众当下流行的口味。
你要弄清点事实就是媒体真正的产品不是新闻,是广告。
比如当你看电视的时候,对于电视台来说,观众的首要的工作就是看广告,中间插进电视剧或者新闻给你解解闷。
所以不要以为是节目中插播广告,其实是广告中插播节目。
所以观众读者期待忠奸的新闻,媒体就加工忠奸分明的新闻,贴上标签,拿出去给人看。
网络也不过就是这样的世界。
只要你上网,马上就有人招呼你:客官,您需要什么新闻?
〔非典型影评〕说谎是说谎者的混天绫,求真是求真者的乾坤圈,谁干得过谁,真不好说……你看到的只是你想看到的。
这话细想很可怕。
可怕的不是人终其一生觅不得真相,而是瓦解在谎言编织的红尘,再无力拯救真实。
没有人在乎真相了。
应该说人生来渴求真相,自然、史实、科学、事件……各种纬度领域的真相,它们实实在在地架构起我们的世界和世界观。
可渐渐人变多了,资源变少了,部分人的欲望和野心开始漫过心的边界,他们开始说谎,说谎者制造祸乱与谣言,就像瘟疫会传染,恐慌也会蔓延,弱者俯首帮腔,说谎者趁胜强大,他们颠倒万物、错乱意志,自此,愚昧变智慧,低俗变高雅,污秽变纯洁。
谎言之躯,粉饰太平,摇曳生姿,魅惑众生。
剩下的人呢?
强干也好,软抗也罢,但终日以说谎者反刍的精神口粮裹腹,无需咀嚼,直接吞咽,多简单。
还能挺多久?
怕是早晚缴械投降,灵魂献祭。
真相自无人无力追寻了。
以上全属看客视角的思维散射,若问我是否为名利、为获取资源编过瞎话,编过多少,我只能回答:幸好我不做新闻……要不然我就只剩不是被瞎话淹死、就是被真话堵死的命吧。
还是回到电影本身,《shattered glass》,中文名《欲盖弥彰》,个人非常推崇这个意译,原因得看完全片自己意会。
这是一部根据真实事件改变的影片。
男主人公,一位优秀的伪装者,表象看来年轻英俊、热心细致、思维活跃、才华出众,凭借多篇社会、政治评论在《新共和》杂志社站稳脚跟(后被证实发表的41篇社论有27篇是捏造),在新闻界如鱼得水、左右逢缘。
实则,他在内部拉帮结派、欺上瞒下,对待新闻选题更是不择手段、唯利是图。
真可惜了他敏锐的嗅觉、超强的执行力与犀利的文笔,用来写小说真是一把好手,但把做新闻、写社论全当写小说、搞创作,这意图和影响就太恶劣了,耸人听闻唯恐不乱啊。
这样入错行的天才真让人头疼,若不是硕果仅存的求真斗士刨根究底、抓他现形、斩草除根,若新闻从业者都秉持读者爱什么我就发什么的信仰,那弄虚作假、博人眼球、为名逐利的风气就不止惑乱《新共和》一家了,全美、全行业都会感染恶疾,那新闻求真求实的社会责任与公信力何在?!
会不会由此再掀起一场“xx门事件”?!
结果不敢想。
这是在美国发生的真人真事。
在天朝…… 我不说了。
就是这位明眸皓齿、“舌灿莲花”、又总是谦卑自怜到尘埃里的迷人说谎精,历时一个半小时的“精彩表演”,让我脑洞真的开了,无数次联想到一种病,渐冻症,在我看来,说谎成性或被谎言俘获的人,就好比得了灵魂的渐冻症,可悲的不是躯体坏死,而是心眼腐烂、信念不治。
看着他面对证据确凿,还挖空心思苦编谎言,无所不用其极,甚至到了当面对质,还死鸭子嘴硬、满口跑火车,我又想起北岛的一句诗,特别想甩给他,虽然他早已“病入膏肓”根本无感“卑鄙是卑鄙者的通行证,高尚是高尚者的墓志铭”。
影片越是行将高潮,特别是当男主哀嚎中流下清澈又无赖的泪水,有句话越是如鲠在喉“可怜之人必有可恨之处”! 万幸,最终东窗事发,此人原形败露,至今难掀风浪。
最后,特别向片中主编大人查克及查克所代表的那类人致敬,致敬你们清晰的思维、求真的信仰、坚守的底线。
想说却还没说的,还有很多,所以只能用“脑力全开、思绪横飞”八个大字概括我的观后感。
总之,这部片对我来说,足够优秀了!
As Caitlin says in the movie, 'You stop apologizing for everything, i was looking to your mails, you should be pissed at me!
' But how could he be pissed at anybody ?
He is such a lier, totally an aggressive fabricator, who shall be ashamed of every piece of fake news he cooked ,and be truly sorry to all the co-workers and readers who trusted him before.
在整一个故事中,史蒂芬到最后才承认所有在《新共和》杂志上文章的虚构,甚至如果没有黑客这篇文章所遭受的怀疑,这种虚构的故事新闻甚至会被史蒂芬一直写下去。
在一大部的影片内容里,我认为史蒂芬的观点始终并一篇新闻文章,最重要的是读者的兴趣,读者读起来觉得有趣,这篇文章就是成功,如果把它换做是故事,那我毋庸置疑,可是这是新闻。
新闻的真实性,必须是新闻的第一前提,记者的所描所述所感都必须是真实的场景的存在。
一份杂志的吸引力,也不是第一靠文章的吸引力,而是所选取新闻内容的社会关注程度。
记者不是作家,记者不仅要关心人,也要关心这个社会。
记者也是联系民众和上层机构的桥梁,所以不仅记者与社会应该是相互作用的关系。
电影的内容给当今的媒体行业以及媒体从业者敲了一个警钟,信息化时代的发展假新闻更加站不住脚,媒体更需要报道一个全面真实深刻的社会;同样,媒体的舆论监督作用在现代社会中的越来越被需要,不仅是公民意识的觉醒,更是要焕发更多公民去享用自己的权利,真正做到为社会发声。
20130315想看,那时我才研一。
工作7年了,觉得这些光鲜亮丽的行业里都有大量的年轻且野心勃勃的表演者。
新任主编压力超大,接任时太年轻,难以压得住团队,偏偏遇上这样一个屎盆子扣到风扇上的事情。
真实世界中的造假记者还真能演,读完法律出来还写本书叫the fabulist 。
newyorker著名的事实核查制度,以前上学时看书看到过这个制度,成本极高,大受震撼,后来又分别在独立的文章或电影中再看到这制度,也许是真的。
时任院长以及我导讲话、写书也言必称新闻专业主义。
现在上班多年了,也干着和新闻没关系的工作,逐渐意识到如果新闻业想真正成为医生律师会计师这样的专业行当,除了有效的同行评议,首先还应当有类似于事实核查制度这样的内控制度,要建立健全、规范便于验证的工作底稿,媒体里要有类似质控部、内核部的角色。
非常看不上现在的好多自媒体的原因之一在于,以前记者把自己的想法塞到稿子里还要用“有观点”、“市场人士”、“专业人士”这样的托词,现在自媒体写文章已经可以直接用“我的朋友兽爷”、“我的朋友包叔”。
在整个社会的媒介素养等于没有的当下,要么作者容易有意无意伤害特定主体而特定主体无处伸张,要么作者干尽肮脏事后被抓,还落个悲情理想主义者的形象,又或者是成为记者就是妓者的又一佐证。
这样的文风是严肃新闻业的毒瘤。
不过谁在意呢。
毕业后的新一任院长以前给我们上课时常讲,中国新闻业既不自由又太自由。
毕业这些年,在互联网冲浪时常常想到老师的这句话。
一开始我就错了——看《Shattered Glass(欲盖弥彰)》有感从一开始,我就错了。
电影开头,Stephen Glass带着清透的微笑,说新闻界有太多爱卖弄的人,要脱颖而出,就得“显得恭敬、自谦或比较热心”。
我相信他,他是一名好记者。
他说,让一篇报道出彩是找到它人情味的地方,找到人的行为的艺术。
我也相信他,这和我所接受的价值观吻合。
到了结尾,他说你必须了解你在为谁写作,他记录下人们做的事,他找出什么让他们感动,什么让他们害怕,然后把它写下来。
我全都相信他,他会获得普利策新闻奖。
从一开始,我对记者这一职业怀着无以伦比的崇敬,我相信他们谦恭、温和、执着而有力量。
在我眼中,没有一个记者是反面教材。
所以,当Stephen Glass表现出善的一面时,我毫无保留相信他。
事实却是,Stephen Glass是一个编造新闻来愚弄读者、获取荣誉的骗子。
他的新闻报道近乎完美,细节生动,内容丰富,让人越看越不似真实。
更讽刺的是,骗局揭穿后,他臆想当上《新共和》副总编,功成名就后回母校为师弟师妹传授经验。
他臆想,他襟怀坦荡地将当年造假的一切说出来,获得恩师与师弟师妹的掌声。
他臆想,他在人群中四处寻找故事,对新闻写作深有心得,并因此获得普利策新闻奖。
其实,那间教室空无一人。
没人听他传授经验,《新共和》辞退了他,这本美国著名的政治杂志声名狼藉。
他由始至终在掩饰真相。
当谎言漏洞越来越多,他步步精心,说谎时面不改色,一脸无辜,或转移矛盾、或撒娇扮痴、或假装奔溃,无所不用其极。
对比他笔下充满“娱乐性”的“新闻”,我醒悟,预设立场的判断有多可怕。
要学会相信他人,也要学会不相信。
每个人在你面前向你诉说时,总会自觉或不自觉掩饰部分事实。
没有人真的能完全避免粉饰自己。
我所能做的,是倾听,审慎对待经思维与言语加工过的信息,反复审核每一处细节。
我要永远记得东野圭吾《恶意》开头那只被杀死的猫,是凶手从一开始就精心设下的心理暗示。
以后,连一只猫的死亡都不轻易相信。
【启示】1、新闻必须讲求专业主义,要真实、真实、真实,新闻审核制度只是第一关,它永远需要我们的内心与专业素养予以守护。
2、绝不能因为某篇报道极具“娱乐性”,从而忽视它夸大其词以及含糊处理的部分。
3、不要将别人对你所犯错误的攻击视为公报私仇。
扪心自问,你对其他人没犯过类似错误吗?
正如影片Stephen Glass所崇敬的编辑反问他:“我做你编辑时,你没炮制过稿件吗?
你没骗过我吗?
”4、现实中,Stephen Glass的原型已成为一名法律工作者。
现实远比影片荒诞,我不能放弃本真,有坏,就会有好。
一个野心勃勃的年轻记者为了要出人头地,不惜捏造新闻,真相揭露的时候,如同玻璃罩子砰然碎裂,人们才发现,罩子里竟空无一物,以前看到的种种眼花缭乱的景色,只是玻璃表面反射出来的虚幻影像。
《玻璃真相》(Shattered Glass),根据真人真事改编,讲述在美国时事政论杂志《新共和》(The New Republic)任职的年轻记者史提夫·格拉斯(Stephen Glass),擅写趣闻轶事吸引读者,所撰的报导新奇别致,闻所未闻但又逸趣横生,成为行内炙手可热的记者。
直到他新近发表的一篇关于一个少年黑客勒索软件公司的报导,被网站记者揭发人物事件都是虚构,新任总编调查他过去的文章,才发现格拉斯为他们撰写的41篇报导中,竟有27篇是“部分或全部”杜撰捏造,最后只得解雇格拉斯,才能保住杂志建立了90年的声誉。
格拉斯后来将这段经历写成了小说《捏造者》(Fabulist)。
看完之后只能惊叹,这个年轻人说谎的功力炉火纯青,说谎时面不改色,一脸无辜,似连自己都相信所讲的是真话;谎话逐个被揭穿时还能从容补救,或认错、或哀告、或搏同情、或扮崩溃、或继续撒谎……无所不用。
更令人叹为观止的是他无远弗届的想象力,人物、时间、地点、事件、细节,甚至谁坐哪个位置,谁穿什么衣服,擦的什么香水,一一煞有介事,让人不由得信服。
他交给总编作为新闻依据的笔记本简直就是一部部小说的大纲。
其实他极有才华,妙笔生花的文采,缜密细致的构思,幽默风趣的风格,更重要是丰富的想象力,只可惜他入错了行,想象力太好的人不应该当记者,应该去写小说。
像我这样患想象力缺乏症的人极度羡慕,如何能有那种天马行空的想象?
光是拟想构思故事的情景亦不容易:坐在电脑前,目光盯在某处,却不在看,瞳孔没有聚焦,神游太虚,黑客大会,被迫雇用黑客的受害公司,黑客经理人……一个个自动跳进脑海,精彩纷呈。
是怎样的感觉?
生活是多么的庸常,乏味。
我们期待传奇,英雄,天才,热情。。。
于是。
这个聪明而又敏感的孩子,看到了父母隐藏的渴望,他努力成为佼佼者;看到了同事隐藏的渴望,于是他提供他的体贴和源源不断的新奇材料。
当我们唾弃说谎者的作假,叩问自己,当时我们爱上的,正是那谎言里的画面。
而真实,总让人避而不及。
看这个电影是为了看海登,我看海登的影片一般都会把期待值降低,没办法,海登的演技确实比较玄幻,海登真是我喜欢的演员中唯一一个演技不够颜值来凑的了。
可是!
看完这部电影后,我差点激动的哭了!
我家海登还是有演技的啊!
突然有种“学渣儿子考上了大学”的骄傲感,麻麻我好欣慰QAQ这个电影的故事是根据真实事件改变的,我还是比较喜欢看这类电影的。
因为大部分能被改编的真实事件都挺有意思的,只要改编的好,都有可看性。
电影没有炫目的特效,没有刺激的故事,没有想象中那种说谎者与揭发者激烈的斗智斗勇。
说谎者的谎言其实并不高超,跟犯罪大师莫利亚提差太多,他只是一个有小聪明的投机者,他利用一些漏洞达到成功的目的。
揭发者其实也不是大侦探,之所以说谎者没有一下被揭发是因为他是一个好员工好同事,他有周围人的信任。
同事力挺他不说,就是那个他认为针对他的新编辑,也是在事情刚发生时,为他求情,希望那个发现造假的媒体放过他,“因为他是一个犯错的孩子”。
但他们没想到,这个公司的宠儿是个惯犯了。
这个故事给人很真实的感觉,它不仅是个悬疑故事,他包含着现实中的人际关系,所以它带给人的尴尬感也很真实。
随着时间真相一点点被揭露,你真的能感觉那种很尴尬的感觉。
反正我看时基本尴尬的要死,我几乎是几分钟就得停一下,不然我能尴尬死在屏幕前。
一定要表扬下海登的演技!
这部电影真是目前我看的海登电影中,他演技最好的一部了。
海登本身给我的感觉是一个拽拽的贵公子,可能是因为他出身富贵之家的原因。
但这里一点也看不到他本身拽拽的感觉,反而感觉斯蒂芬这个人有一点点怂。
故事分两条线,一条是他在一个班级做演讲,还有一个是他在公司的生活,用他的讲述把两条线结合起来。
我觉得他把两个场景里的不同心境不同表情演绎控制的很好。
在教室里他是自信的,但却不自傲;在办公室,他是体贴同事的,还微微有点怂的讨好的那种。
我觉得这两种表情的区别他演出来了,而且都不过。
最喜欢他接近结尾的表演,让人看着即尴尬又心疼。
不是他哭的那段,是他在教室里,看着教室变空时的表情,和最后核对他造假新闻那尴尬微笑的表情。
明知道他是错了,但就是心疼他。
看到最后我心里在喊:你们针对他就是嫉妒他长得帅!
【脑残粉撒泼打滚!
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
我以前写新闻稿作业的时候也杜撰过一些内容吧,毕竟有时候采访得到的信息太有限了。小哥也太不严谨了,杜撰也很辛苦啊,要反复验证合理性,得意忘形就惨了吧?这个故事讲的真好,两条线慢慢合到一起,对比,掌声,最后一张年轻困惑的男主脸。
额。传播效果与受众研究的老师为毛我难得一去就不讲课 - - 挖。查克有点像leslie有木有!
看的是94分钟版。chuck演得很好。人物关系极其弱 台词瞎写 如果能更多展现steve的文笔娱乐性更有说服力。众人维护他的样子特别蠢,记者职业操守因为他是个孩子就没了?hayden和亨利一个型。狮门的呵呵
总有那么些人,知道自己做的不对,可依旧觉得自己本该如此,只是你不能接受,真是气人
we need true.
24岁是个孩子?grow up. 男主这睁眼说瞎话的功夫真让我以为他是精分。个人魅力大到让同事都能为他不顾前途。最后立场模糊。无意义的片尾字幕。
雾里看花 真真假假。主编演的不错〜发现帅锅一枚。。
u1s1 海登还是很帅的
对这种题材很感兴趣。国内媒体人尤其该看。拍的不错,整个剧情发展是暗涌的感觉
how dare you!讨厌欺骗人的同时又一副无辜受伤寻求信任的嘴脸。
6/10。比较有趣的是些细节,记者交稿时必须向上面呈送所有消息来源,编辑会电话询问实情,这步步严格的职业规章令假新闻泛滥的天朝媒体汗颜。此外还触及了员工关系的重要性、与主管间的内耗,但对人物、悬念的铺陈不够回味,剧情交代全是浅景深的对话特写,应多点片尾时空交错的鼓掌那种通感视觉手段。 @2015-02-04 00:21:55
满嘴跑火车的小帅哥,当记者屈才了,应该去当作家。
拖沓至极。
讽刺的 真实的 虚假的
同书已看
很有趣的一个故事…Peter Sarsgaard演得太好了,从头到尾只有他挡住了男主的糖衣炮弹,时不时表现出suspicious的眼神,习惯对疑点进行求证,特别有新闻工作者的职业特性。男主不仅是一个谎言高手还是一个人精,卖萌卖乖扮可怜博同情,把同事们忽悠得一愣一愣的。
一个关于说谎者,记者行业的故事
为了写作业看了这部电影。。男主长了一副唯唯诺诺让我看了第一眼就讨厌的怂样子。看他撒谎都替他感到紧张
又一次激发了我想继续做记者这行的欲望,但荣耀背后的辛酸也不是一般人能承担的。“无冕之王”不是随便说说的。。
剪辑可以的,一个是开头的虚幻的课堂,二是结尾虚幻课堂结尾,和《新共和》内部的和解和团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