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朋友推荐下看了这部纪录片,没有抱太大的期待下,这部纪录片是有惊艳到我的。
纪录片的主旨是讲国家在过去几十年为了实现全面脱贫全面步入小康进行的扶贫行动,说实话,这个纪录片之所以惊艳到我可能很大一部分原因在于我的无知吧哈哈!
“努力在2020年实现全面小康”这句在政治课本里被要求熟背的话,这句在2020年悄然到来之际被国家宣布我们已经实现全面脱贫全面进入小康的话,说实话对于一个生活在城市里没有接触到这种绝对贫困的人--我来说,是没有太大的实感的,甚至于我当时还在思考,真的就全面小康了吗?
另一个无知的点在于,我一直空泛地以为扶贫就是经济扶贫,所以当我看到这个纪录片里面国家为了发展一个绝对贫困落后地区在基础设施、衣食住行、教育、就业等等方面因地制宜地落实了不同的政策的时候,我发现扶贫并不是我脑海里的简单概念。
所有这些事,如果不是一个有能力的大国、不是一个以人为本的大国、不是一个有智慧的大国,是不可能做成的。
不禁感慨,贫穷的地方之所以贫困多因为地势崎岖道路不通,所以国家一直致力于基础设置的建设。
一个去过贵州的朋友分享到,贵州这个地方虽然地广人稀,但是当你踏上这个城市的时候你会惊叹于这个城市处处是宽敞的大公路。
又想起几年前我给一个外国商人做陪同翻译的时候,带他从广州南站坐高铁去东莞,站在高铁站二层俯瞰整个偌大的站厅时,他举起手机拍下这一幕,并与我分享到,在英国,要修建这样一条高铁线路可能从说那一刻算起到最后建成需要花上十年。
你们国家在基础设施建设方面是很强的。
我想也是聪明的领导人们意识到交通可以带来天然的致富源泉,所以过去这几十年,无论是我自己所在的城市,还是这些偏远地区的贫困小县城的交通也都是在日益便捷的。
而国家在经济方面的精准扶贫更体现了其智慧,扶贫并不是简单的救济金,所谓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要让一个地方真正摆脱贫困的方法是找到适合这个地方可持续发展的经营模式。
适合种咖啡的地方种咖啡、适合发展旅游业的地方发展旅游业、极端条件不适合人类居住的环境则进行大规模的搬迁,但是仍然非常以人为本地照顾到那些不愿意搬迁的原住民,那么水电网的覆盖也仍然是基础保障。
针对这群从小就读书不多自然而然不会太专心于文化课知识的孩子,学校开设了各式各样的专业技能课,学习修理摩托车的、学习厨艺的、学习茶艺的……因材施教在贫困地区的教育上得到淋漓尽致的体现。
整个纪录片看下来,是民族自豪感与感动交杂着,自豪自己生活在一个叫中国的地方,感动这些为着扶贫事业默默付出并长期坚守的人儿,他们的大爱与悲悯之心很让人动容。
最后一集讲到一个外国人在语言不通的情况下仍然在广西一个贫困县担任了很长时间的义工,帮助与接济当地的村民。
当他说出“快乐源于助人”时,类目了。
最后想夸夸主持人贝儿啦,她的亲切大方与坚强勇敢也是这个纪录片能成功的一大重要因素,在第一集中他们去到四川凉山的悬崖村,她亲身体验爬完了1300米的天梯,而在后面去理塘时候遇到高反,躺在病床上她仍然自责道“我唔够叻女(我不够坚强)。
”在听到村医说几十年来因为一个承诺他坚守在一个贫困小县城里她流出了十分感动的泪水,在云南普洱市采访那里因为咖啡产业的兴起而带动女性地位提升的腼腆女性时候,她自来熟地与她们打趣开玩笑。
所有这些时刻都让我觉得这个175高的美女主持美不在于外表而在于她的内心。
我要把这部纪录片安利给我身边所有爱看纪录片的人哈哈!
人,生下来就是不平等的,出生在美国或索马里的婴儿,未来就是完全不同的两个世界!
而在同一个国家中,同样也面对着同样的难题,出生在发达地区和贫穷地区的婴儿,也有着巨大的区别,如何让贫困地区的人们能够改变自己的未来?
纪录片以国内最贫困的十个地区为代表,通过政府和当地民众的共同努力,用架桥通路、种植特色农产品、开发当地特色旅游、转移人口、扶植就业等多方面手段来帮助民众走上脱贫致富之路,纪录片我打五星,四星给电影质量,一星给背后的功绩。
第一次看这种记录片,被深深的感动到了。
主持人深入各个贫困地区,详细了解当地的生活,并介绍了扶贫前后的巨大变化,并没有人和煽情的地方,但却无时无刻不让人感动。
我深刻的觉得我们的国家实在是太强大了,并且绝对不会不会放弃任何一个人。
当然还有扶贫干部们做出的努力,之前看过一部电影《千顷澄碧的时代》,感受到了他们工作的不易。
现在我们看到的都是贫困人民的生活改变,但是背后凝结了无数人的汗水泪水甚至牺牲。
脱贫历程艰苦卓绝,脱贫成效有目共睹。
我们的国家也一定会越来越好。
利用一个星期的时间把《无穷之路》看完了,从另一个视角看到了同时空的另一群人的生活,或许人生就是这样用自己的经历去感受生活,感受社会,感受自然,不停的见天地,见众生,见自己。
从哲学的角度讲,事物都是有两面性的。
贫穷的地方都会保持原始的纯真,山清水秀,风景怡人,没有被污染,人们朴实、善良、单纯。
这些年来政府、企业、一代代扶贫人尽最大可能的利用他们的自然风景优势、农产品优势去努力改善他们的生活,提高他们的收入。
对于生活在山东的我对脱贫没有那么多的感受,感觉国家在这方面没有下那么大的功夫,《无穷之路》从另一个视角让我看到的国家在这脱贫方面的投入,道阻且长,行则将至!
脱贫没有终点,脱贫任重而道远,一直在路上…… 或许这个世界已经破破烂烂,但总有人在缝缝补补。
感谢一代代的扶贫人,老百姓的眼泪是他们最好的军功章。
感谢TVB,感谢陈贝儿,让我即使没有行万里路也能看到不一样的世界,感受不一样的人生。
作为广东人很多年很多年看过TVB,这节目重新吸引我关注。
拍的很不一样,真切认识到扶贫现状!
以前对于"扶贫"只存在文字空洞认识,从没想过国家还存在那么艰难的一些人。
为了生活为了生存,很震撼那里的孩子梦想如此的简单。
放在我们这就属于"废弃人生"!
可看着他们憧憬的,说实话很匪夷所思!
这甚至是在国家努力下,才脱离原先更艰苦条件下。
希望祖国原来越强大,让更多人民得到温暖幸福生活,"共同富裕"也得到实践!
感谢女主持人敬业,感谢这出色团队,中国缺这样敬业之人!
中国加油!
片名一语双关。
这两年对全面脱贫也主动或被动地知道了一些相关知识,但是都是非常抽象的概念,看完这部片子,才真真切切感受到了背后的艰辛和不易。
比如“精准扶贫”,不再是一句轻飘飘的“是脱贫攻坚的制胜法宝”。
这“法宝”背后,是基层干部们日复一日地走访、调研。
比如“易地搬迁”,没想到是这么大的规模,这么大的变化。
一千万人口,比很多中小型国家的人口还要多。
1-2 四川悬崖村
对这种交通及其不便的村落的最初印象是小时候看《感动中国》,有几位的事迹就是十几年来爬藤梯、过吊索,为村民行医或支教。
(第三集看到了)
还没锄头高的小孩熟练地干着农活驻村干部也太不容易了,哪怕修建了钢梯,不用冒着生命危险爬藤梯,但每天这样上上下下,膝盖都会废了。
真是用实际行动践行了“为人民服务”。
藤梯变钢梯,钢梯变楼梯。
每一个人的笑都是发自内心的,隔着屏幕都能感受到那种真诚的快乐。
悬崖飞人
我们都是中国队国家真是太伟大了,在悬崖村这种地方还能通水电、接上4G网。
所谓“基建狂魔”,其实是无数一线奋斗者夜以继日奋斗的成果。
又感动于国家的伟大,又痛恨奸商的无耻。
悬崖村的村民们把农作物历经千辛万苦背下山,还要被压价将近一半,只因奸商笃定他们肯定没法再背回去,所以一定要卖出去,就有恃无恐地压价。
3-4 云南怒江
溜索真的好危险,听着当地居民波澜不惊地说出每年有多少人因为过溜索而葬身怒江之中,尸体都找不到,但是为了生计,又不得不过溜索,这种无奈太窒息了。
第一次了解到了“直过民族”。
可能因为生活在东部城市,所以周围并没有什么少数民族,身边要么是在少数民族中已经算“多数”的回族等民族,要么是零星的有几个少数民族的同学、同事,但因为处在“大杂居”环境中,他们的生活方式和汉族并没有什么不同。
看着学校里那些“学会洗手”“学会喝开水”之类的标语,既觉得不可思议,又觉得教育扶贫真是下了大功夫。
为了不让下一代陷入又一个贫困循环,因地制宜地建了这样一所学校,挨家挨户说服当地人让孩子来上学,培养他们适应现代社会。
对于这里没有受过教育的父母来说,他们可能并不能理解为什么教育能致富,甚至还会觉得家里少了一个青年劳动力,少了一份外出打工的钱。
从家长到孩子,观念都要一点一点铲动,这所学校的校长和老师都好厉害,是教师也是幼师,既要考虑青春期孩子的心理,又要照顾到他们某些方面可能和学龄前儿童一样懵懂。
对那位总是很温柔又灿烂地笑着的胡老师印象很深。
想起张桂梅老师,她们都好伟大。
哪怕并不能改变所有的孩子,但是能拉上来一个就是一个,哪怕只有一个,对那个孩子来说就是一生的改变。
虽然很难彻底改变那里重男轻女的观念,但是至少能让那些女孩子不至于十四五岁就被迫嫁人。
5 广西融安
个人认为,给贫困地区的学生提供免费的补习是比一刀切的高考加分好得多,一方面,分只是一个虚无的数字,但知识是真正属于他们自己的;另一方面,通过劝导、鼓励和补习,让他们更能深刻认识到上大学来之不易,能更重视学习。
此外,对这些地区来说,职业教育或许更实用。
因为毕业后直接能够稳定就业,进而稳定脱贫。
王补都等同学最后考入大专,也看到一些不太友善的弹幕表示才大专而已,但其实这才是纪录片,才是有真实性的,如果轻松考入了顶尖学府,才是为了宣传而宣传。
藏族学生们毕业了看完之后对融安脆蜜金桔很感兴趣,等到应季的时候买点尝尝。
6 宁夏西海固
最开始听说这个地方,是《山海情》,虽然没完整看过,但是留下了最初印象。
“这里的苦是有希望的苦。
”这句话戳到泪点。
只去过西北一次,城区的环境和全国其他地方差异并不算大,只有作为景点的沙漠里会有很大风,扬起的沙真的会直吹进嘴里、眼睛里。
帽子、口罩、墨镜、骑行头巾…能想到的都试了,但是还是挡不住那样细密的沙。
作为游客,旅行的喜悦几乎可以完全冲散掉风沙造成的不便,甚至觉得这是一种特色、一种体验。
但是如果没有这种“滤镜”加持呢?
如果不是只待半天、一天,而是在这里生活几年、十几年呢?
我当时没想过,现在想来,觉得真是太不容易、太值得钦佩了。
他们是扶贫攻坚中“易地搬迁”的最初版本。
福建的帮扶也是极大助力,从闽宁村到闽宁镇,“山”与“海”之情,会永远铭记。
从黑白到彩色的转场也很赞,同一片地方,古今大不同。
如果单看这张图绝对想不到是宁夏7 海南鹦哥岭
看到这个名字,最先想到的是高中时候地理课上老师提到的海南的莺歌海盐场。
当时只觉得这个名字很好听(和布袋盐场之类的相比)国家帮助当地居民过上更好的生活,才能让雨林得到保护。
毕竟生存是人最基本都需求,当日常生计都是问题的时候,谁还能有心思考虑什么生态、环保?
高中地理课讲到巴西的热带雨林被破坏,欧美发达国家只会谴责和叫嚣,却不提供切实可行的方案和真金白银的经济补偿,那有什么立场要求当地土著不砍伐树木,难道他们靠喝西北风过活吗?
符小芳太值得钦佩了,“扶贫先扶志”,她的行动就是“志”的生动表现,和那些只知道混吃等死,就指望国家托底、自己啥都不想干的人形成鲜明对比。
8 贵州苗族村寨
1.3亿让村子焕然一新,看到弹幕里提到薇娅偷税漏税的金额够改造十个这样的村子,就更觉得这些“网红”“明星”面目可憎了。
还看到弹幕里说改造应该保留建筑原来的样子,这样才不失地方特色。
我内心里最初也是这么想的。
但是后来又觉得,我们作为旁观者,是没有立场说这样的话的。
对大多数当地居民来说,生活便利比原汁原味保留具有民族和地方风貌的老屋更重要。
双赢的局面当然是最好的,但是如果做不到的话,所谓的“长远眼光”不该是牺牲他人的切身利益的理由。
(预算有限的情况下,应该很难达到生活条件极大改善和建筑风格保持不变的平衡)发现旅游业确实是因地制宜,但不知道后疫情时代,旅游业受到极大冲击,这里会有怎样的应对措施。
9 云南孟连
叶萍也好让人钦佩。
直过民族的落后(尤其是观念方面)真的是难以想象,不知道该说是封建,还是原始。
在那样一个女人连上桌吃饭、出家门都不被允许的地方,她能有魄力带领村民摸索出种植咖啡脱贫致富的道路,真的太不容易。
“女儿当自强。
”“现在苦没关系,苦了之后就是甜,甜了之后就是钱。
”说的太好了!
贝儿和叶萍她们村子里的女性对话的那一段真的太美好了,女孩子之间讨论着饰品,地域、年龄,都不是隔阂。
10 四川理塘
丁真的走红是天时地利人和共同作用的结果。
不是理塘幸运地拥有丁真,而是丁真有幸背靠理塘。
理塘昔日播的种,今天遇上丁真,终于开花结果。
试想,如果路都不通,当初拍丁真的摄影师可能也来不到这里。
如果理塘没有做好充足准备,那些为了丁真慕名而来的游客可能也只会乘兴而来败兴而归。
11 四川甘孜
文旅局长真的好像周润发。
以往人们都觉得公职人员应该越低调越好,离“网红”越远越好。
但是现在觉得,尤其是对于一些偏远地区来说,有网红局长、县长,反而是宣传家乡的一张名片。
12 广西乍洞村
这个对话太心酸了。
“你在泥房里看到什么?
”“什么都没有。
”尼克真是有国际主义情怀,这样的人才该被称为国际友人。
这个为人民服务的包现代版愚公移山(还有嘴瓢的愚山移公哈哈哈哈)真的太不容易了。
“要想富,先修路。
”这话是很多年前的了,但道理是一直适用的。
尼克谈到中国和欧洲脱贫政策的不同,欧洲只是发放救助金,但中国是更成体系的一套方案。
又想起考研背政治时的一些话,中国为全球减贫事业作出巨大贡献。
这不是一句空话,是有实实在在的底气才能说出来的。
很喜欢主持人陈贝儿,采访脱贫群众时没有距离感,没有高高在上的那种令人不适的态度。
和每个人交流都充满真诚。
还有一些小细节,比如在远处看到别人,都是打招呼然后快步跑过去。
第一集印象很深的一个互动是,贝儿和某色拉博聊天时,听他讲述小时候的艰苦生活后,轻轻地拍了拍他,拉博很可爱也拍了拍贝儿。
她的普通话不是特别标准,但是也别有一种味道。
粤语的很多表达也很有意思,比如“一条村子”。
她配音的旁白,比起传统纪录片的男声,也更有感觉。
少了点正式严肃,多了真实和自然,不是工作报告式的颂扬,而就像是一个亲和的姐姐娓娓道来,让我们看到每一个普通人在脱贫前后生活发生的翻天覆地的变化。
喜欢她的敬业,奔波几个月,走遍东西南北,忍受着高原反应的不适;喜欢她的穿衣风格,有个人特色,又带有当地元素。
首先是片名,相信大家也是懂得是双关,无穷之路,字面是说没有贫穷之地,还有应该就是延伸出来的,致富之路的无穷无尽。
地点的选择是精心选择过的多样化。
西部各地依据自身特点的特色脱贫路:生态脱贫、生活脱贫、生存脱贫等。
当然最为艰苦的是生存脱贫,这边的扶智之路也最为吃力。
国家在这些地方的脱贫路上花了大力气,金钱、干部、技术、人员和政策等各种往这边来砸,结果终究是好的。
难忘的是,西南重男轻女的边陲小镇走出的咖啡致富路,女主人那自信的眼神,风餐露宿的外貌下这份自信更是增添了些知性。
难忘的是,宁夏前后不同的生态环境,相信科技的力量,相信人为的力量。
都说中国是基建狂魔,这基建的手臂也触及到了贵州等地,让这些地方不再危险渡江,要致富先修路,路通了,基础设施上去了,财富才会过来,日子才会蒸蒸日上。
知道国家在这方面花了大力气,大概也知道这纪录片是给香港市民的知识普及,也正是因为这原因,主旋律偏强,仿佛是披着羊皮的狼,换汤不换药,没有让人看到惊艳的一面,看到最后几集已经腻了,不用看就知道大概讲市什么的千篇一律,没有讲到不为人知的一面,当然正是这方面的原因,才有感动中国的获得。
看了两集,结合自己的工作说一下扶贫的困难之处: 2020年,我们单位申请到全国全域土地综合整治试点,2021年3月正式启动,但是在启动之后最大的困难是村民搬迁。
全域土地综合整治就是“扶贫”的再升级,意在解决农村居民点分散、住宅质量差、基础设施落后、人居环境有待提升、收入低的问题。
难题:劝说同意村内异地搬迁。
在合理沟通协商后把村民老房子全部推倒重建,其中三通一平,设计、建盖住宅等一系列的钱由政府出资,但由此引发出来两个小问题一个是村内异地搬迁有个别村民因村内搬迁后离原本的农田会产生更多的距离,因此导致不愿意离开老宅基地;其次是村内异地搬迁无论搬迁前不具体考虑是否具有多间住宅,推倒重建后按户分房,每户分一间三层楼带花园的别墅,最终,因该问题导致整个项目耽误了近3个月,犯了抽肥补瘦的错误。
解决办法:就是按照纪录片里面的,发展特别产业解决村民的就业问题。
土地由政府牵头帮村民整理,整理结束后由村民自主经营,社区居委会成立合作社,村民占股51%,政府占股49%,共同经营蔬菜、文旅民宿等产业;其次由政府牵头引进生物医药、康养等项目,然后由村民大会表决是否同意引进,村民大会同意后,引进企业向村民购买建设用地,村民得到第一笔钱,村民的分红比例按原本《土地承包证》的面积占整理之后总面积的百分比进行分红,然后在《招商引资协议》中明确本地村民在企业的最少人数,确保村民不会因为失地而失业。
一切不愿意搬迁的始终是因为村民害怕因失地而失业,其次是村内的“裙带”关系,在建盖房屋时充分考虑村民意见,让他们自由选择愿意和谁做邻居。
解决这些问题之后现在已经开始建盖住宅了。
≠分页最终事情记录,最后还是失败了,项目没有推下去,不是因为我们不愿意是村民集体抵制。
支持我们的村民大概是毛主席所说“中小贫农”,平时温饱,刚刚到达温饱的好同志。
抵制的中坚力量是村里面有较多房屋的村民,有村民的房屋在村内有近十栋自建房住宅,我们想通过以村民违法占用耕地及违法占用永久基本农田的方式拆除“一户一宅”之外的房屋,但是这样做只会家居“政民一家”的初衷,不符合人民至上,最终我们也没拆,也没建。
设想中的新农村没建成。
读奥派经济学书籍,总觉得世界靠理性人为了个人利益辛勤奋斗,自然可以得到整个社会效率的最大化。
没有必要干预个人的人生。
可是,当遇到还没有拥有私有财产意识的人,这个理论体系就瓦解了。
这些年回四川老家,昔日光秃秃的大山,变得郁郁葱葱。
以前人们依赖自然环境求得生存,过度的索取对环境的破坏形成了恶性循环。
人和自然的环境变得极其紧张。
而现在随着异地搬迁等扶贫政策的落实,这种恶性循环终结了。
人一生,贫穷是最可怕的,给人的感觉就是无助无力无奈,像一座大山一样压得人踹不过气来。
在没有基本的生存权利的时候,任何其他的权利都是奢望,更不要谈什么实现人的梦想了。
而现在国家从教育,基础设施,医疗保障,创业等等全方位扶贫,整个社会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
扶贫工作取得的成就,真的是一件值得给予最高荣誉夸赞,功德无量的事情。
从事扶贫工作的也是一个个伟大的人。
很多少数民族直接跨域了几千年的社会演变直接来到了现代。
我们的国家正在变得更加文明和富足。
这难道不是人权的最高表达吗?
真实,亲切,感人。
第一二集,四川的悬崖村,搭建天梯,迁居,做产业提供工作岗位,令人惊叹。
关注交通基建第三四五集,云南怒江,溜索变大桥,山上种草果增加收入,老溜索变运输工具,致力为边远少数民族青少年教育,不仅学文化,还学习技能,尤其是改变女性未来。
甚至培养贫困少数民族学生考上了大学。
第五集,广西融安,大学生返乡创业,金桔产业借助电商帮助脱贫。
第六七集,宁夏西海固,移民,迁闽宁镇,戈壁滩种葡萄,发展产业。
留原地的植树造林,改善生态。
调农业专家等支持产业。
第七集,海南鹦哥岭。
建安置区,移民后单身汉都解决了婚姻问题。
原先的热带雨林生态也得到保护。
白沙,黎族人符小芳历经千辛万苦做出有机茶叶,带动村民脱贫。
第八集,贵州苗族村寨,华润帮助规划,盖新房,建基础设施,附近有温泉,做乡村旅游,解决当地就业,也减少了留守老人儿童,甚至老年人都能做民族工艺赚钱。
企业扶贫。
第九集,云南孟连,地少传统种茶种甘蔗收入低,佤族叶萍带领种咖啡脱贫,种出全国冠军,让女性村民能自己赚钱自己花,极大提升了当地女性地位。
第十集,四川理塘,开发旅游业脱贫,靠网红丁真爆火。
第十一集,四川甘孜,开发旅游业,出现网红局长等。
在解决路水电网的基础上。
最后一集,广西乍洞村,也是令人感动,拍摄的时候也是谢万举当值的最后一天,送别的老人也都哭了,洋助理尼克放弃本可以非常舒适的退休生活,为中国一个极其偏僻极其贫困的村庄脱贫奉献了好几年,这两人为乍洞村脱贫弄产业修路贡献巨大。
dz算什么脱贫啊😅😅😅
有些话有粤语说出来确实好听一些。
看到了人情味儿
内容四星,给包括贝儿姐姐在内的节目组多一星。跟多小故事都容易看哭。
xinao
很典型,很有感触
五人外景拍摄,有回访,对比很直观,关心乡村扶贫、农业振兴、民生、教育,结构性没有很强,所以观看不吃力。西海固和贵州剑河这两集对我有帮助(贺兰神酒庄、华润剑河希望小镇)还在里面看到了一个熟悉的背影,一问还真是那个老同学。主持人风格活泼又有热情,很亲切,是一枚超靓高妹。
赞
片子本身不错,真实记录了国家脱贫的努力,关注在个别人物,挖掘更真实的情感和经历。再加上主持人真的很棒,特别亲切温暖真诚,这点很加分。【9.5】
“是要多急起直追,才赶得上文明的社会”。给人一种高高在上的感觉,好像只有香港人才是文明的,川藏人民是不文明的。川藏人民用着世世代代传承下来的古文明生活着,日出而作日落而归,春种秋收冬藏,自力更生邻里帮互。这个解说词实在是太无语了,5分钟,果断关频。
刚看第一集,实在看不下去了…纪录片已经失去了调查纪实的作用了…过多的话不便多说!
陳貝兒係死黃絲,我都唔知點解你哋啲內地人咁鍾意佢!
看了11集就没见到一个比主持人高的……搜了一下,陈贝儿身高5呎九吋(175)……
怎么说呢,质量确实也还可以。但相信大家对它更高的评价维度,一定是来自于tvb的态度。这表明了实行国安法之后的hk,开始愿意深入内地,开始带领hk市民了解这前无古人的伟大治国之策了。太多关于扶贫纪录片,是其他片子拍得不好不走心真的不如这部吗,我看未必。内地的我们与其说在看扶贫现状,不如说在看hker是如何从他们视角看待、讲述扶贫故事的。只要他们记录得实事求是,就能收获善良内地同胞们的赞誉。我更希望这部纪录片能在hk引起更多的、真正的关注。
丁真
作为宣传片90分,作为纪录片不及格。除了歌颂和赞美,还应有检视和反省。光那个高价扶贫产品摊派我看就有待改进。另外精准扶贫是如何实现的,讲得也不透。感觉光靠着出钱搬迁,修路,搞网红带货。无穷之路还是在路上,并不是已完成。
成也套路败也套路。印象最深是最后一集贝儿问Nico在村民的屋子里看见了什么,Nico说只有贫穷
虽然很多是知道的故事,但是被tvb拍出来似乎格外不同。尤其第一季当时正在疫情期间,需要这种正能量的纪录片。我会觉得西海固的故事最震撼感人。人,真的是很伟大的。团结起来,持之以恒,真的可以改天换地。
还是人文纪录片好看/一代人有一代人的使命,看着这么多人努力,感动万分
无穷之路,一语双关,这名字起得好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