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口气把全片看完,马上查了一下导演。
非行,一个名不转经转的导演!
《守望者:罪恶迷途》他前后共构思了十多年,现在看来,这十多年没有白废!
守望者无疑是一部可圈可点的好片子。
影片最大的创新在于结构,倒叙,插叙手法比较有冲击力,故事讲得也很完整,可看性提高不少。
虽然杀人逻辑显得不够严密,却已经是国产电影难得佳作”。
导演清晰地刻划出了一个杀人犯的犯罪动机,这在只依靠‘血腥,暴力’作为噱头的内地犯罪剧情片的市场里,实属难得,我发自内心佩服非行导演的编剧能力,人生的岔路口一念地狱,却不是偶然”。
影片由几个不同的故事构成,其中包括任达华复仇的主线故事,以及由此牵涉进来的陈思成和张静初的暧昧情、巍子和郝蕾的夫妻悲情,几个故事穿插进行,使得情节错综复杂,但整体方向清晰。
影片中的几个细节,展示了导演的功力。
1:陈思成和张静初那段男女之间的暧昧戏,显然在任达华眼里,全中陈思成的“金口”,女人,都有一颗流水的心!
但是镜头一转:陈思成和他妈妈在电话里的对话,表明陈思成心里明白,女人不也不是都有一颗流水的心,而旅馆小服务员和张静初的对话,“去世了一年的龙哥”,更是经证的这一点!
2:巍子和郝蕾那段夫妻戏是误导任达华的关键,茶馆包厢里的争斗,其实是夫妻在演双簧,可在任达华眼里,这个女人和他20年前的女朋友一样,抛弃他和别人好,“女人,都有一颗流水的心!
”潜台词再次出现。
当任达华决定走上复仇之路离开茶馆后,包厢里又是另一番完全不一样的情景。
“老婆,不管是黑钱白钱,女儿还在医院等着做手术呢!
她手术后还要你照顾!
”当然影片开头的一段最不给力,不过个人觉得,正是因为开头的平庸,恰好衬托出,下面部分的精彩!
说实话,由于“绝命岛”的缘故,我和我女朋友对国产恐怖片产生了恐惧,但由于近期片子看的差不多了,所以也没太多选择,冲着达华去看吧,总感觉不会太坏。
直到达华轻松加愉快地搞了3个人后被黄圣依灭掉,我们脸上的黑线出来了。
四川人就是可爱,影院里有人开始一轮纷纷“怎么又是部喜剧片”...但坚持完那大半段拖沓后,终于等到了旅馆章后半截的高潮,不错,在此也就不剧透了,只谈谈亮点我个人的见解:1、任达华点穴昏迷的设定应该是为审核而在后期设定的。
无论如何,让受害者昏迷的想法都是一个绝对的败笔。
首先,它让这部现实剧脱离了现实;其次,以昏迷代替死亡完全抹杀了本剧的内心冲击,淡化了这一切错误所造成的后果;其三,在老头过生日那段中,被害者在激动的情况下,不可能准确的插中穴位。
综上所述,这个设定对于本剧完全是多余的,要这样设定只是为减少血腥,方便审核。
2、我个人觉得,如果我是导演,我会再加一节。
那就是当年你任达华恋人背叛他的情景:原来那个恋人是因为某个特别的不得已的原因,如为任达华着想云云,忍痛抛弃了任,而不知真相的任,由此产生了仇恨,走上了后来的道路。
那这片就真的完美了,不仅进一步将电影推向高潮,还将导演欲表达的深层次思想以一个极端的例子表现出来。
仅此而已,这片至少让我觉得对得起票价,勉强给个“还行”全剧终
说实话 看这部影片前还看了一部狄仁杰之通天帝国刘德华主演那个 然后就想看看悬疑片 于是就找了这部守望者!
一开始我以为这片就写任达华是怎样害死那四个青年,最后再把作案过程大白于天下,这种普通悬疑片得手法!
没想到才20多分钟感觉都是结尾了 就觉得不可能这么简单 而且其中作案手法和其悬疑的手法一点都没表现出来!
于是看下去 也觉得很一般!
到接近尾声的时候感觉来点劲了 看完了认真回想了一下真的太棒了!
感觉其中插叙倒叙手法很好 !
并且认为这类电影一般最后就是给解开观众好奇的疙瘩表现其价值 !
而这部通过各种手法表现其中教育的意义 并且很深刻 远超过教育片一些正面诠释的价值!
还有片中的任叔演的很到位!
反正值得一看
本来以为这是一部普通的惊悚片,看了之后我不愿把这电影贴上惊悚的标签,我更愿意说这是部故事片。
很多时候我们的选择被各种因素所影响着,不同的因素就会选择不同的选择。
是的,在看这部电影的第二部分的时候我还在可惜为什么张志辉会做如此的选择。
可看了第三部分,我必须得说很多时候我们心底早已做了选择,我们之所以去问别人是因为我们要别人去肯定自己的选择,我们只愿看到自己想看到的,这和别人无关与自己的心态有关。
说说这部电影,第一部分比较普通,让人觉得这就是一普通惊悚片。
到了第二部分这电影开始显出自己独特的气质。
私以为第二部分的演员都很棒,打酱油的都很出色。
陈思成和张静初太有气场了,这两人很适合演情侣,那性感的涌动很迷人。
第三部分短了些,就显得过于紧凑,不过还是不错的。
任达华不愧是老戏骨,确实是让人看了这电影会同情张志辉,表演有张有弛。
不过觉得在第一部分任达华表演单调了些,到后面表现就很好,不知道是否与演对手戏的演员有关。
总之,这是一部值得去电影院看的电影,能够让你看完之后还能思考一些事情的电影。
“大兔子病了,二兔子瞧,三兔子买药,四兔子熬,五兔子死了,六兔子抬,七兔子挖坑,八兔子埋,九兔子坐在地上哭泣来,十兔子问他为什么哭?
九兔子说?
五兔子一去不回来。
”为什么要哭?
因为九兔子最后一个知道真相;知道的时候,什么都已经晚了……你撒过谎吗?
你有没有想过,你的一个不经意的谎言,也许会改变另一个人的一生。
Part1 凶宅涉世不深的少年、荒郊野岭、空寂老宅、形如鬼魅的陌生守院人。
电影的第一部分,更像是俗套惊悚片。
少年一个个相继失踪,而院子里的水缸一个个增加,夜深人静的时候,里面会传来阵阵手机铃声……Part2 复仇刑满释放的杀人犯、二十年的与世隔绝、抛弃自己的爱人……电影的第二部分,开始交代故事始末。
任达华饰演的木匠陈志辉刚刚刑满释放,20年的牢狱生活让他与时代严重脱离。
他成为了小镇上的异类,刻板、沉默、心有所藏。
20年前,他犯了杀人未遂罪,那个险些命丧于他刀下的,是曾经相爱的恋人。
因接受不了恋人移情别恋而选择同归于尽,却被恋人全家联手,送进了监狱。
20年后,他回来了。
他要复仇。
Part2 选择出狱、三岔口、证人、两个谜语……电影到了第三部分,才是一切答案所在。
“大兔子病了,二兔子瞧,三兔子买药,四兔子熬,五兔子死了,六兔子抬,七兔子挖坑,八兔子埋,九兔子坐在地上哭泣来。
十兔子问他为什么哭?
九兔子说,五兔子一去不回来!
”大兔子病了,要治它的病,就必须不惜一切代价,甚至牺牲一只兔子做药引子。
哪只兔子适合做药引子?
由医生决定。
二兔子就是医生。
于是大兔子派了三兔子去杀五兔子。
二兔子借机“开药方”杀人,因为它一直喜欢九兔子。
五兔子和六兔子感情好,虽联手抵抗,却很不幸,一起被三兔子杀死。
七、八两只兔子,在大兔子和三兔子的命令下,埋了五兔子和六兔子。
九兔子最后一个知道真相,伤心的坐在地上哭起来……这个故事完了吗?
当然没有。
还有一个重要人物没有登场,那就是十兔子。
十兔子和五兔子本来无怨无仇,可偏偏它有多嘴的毛病。
大兔子明明没病,它多嘴说大兔子年岁以高,恐有一天没了它做靠山,被别的野兽欺负;二兔子明明开了药,它多嘴良药需要活引子;三兔子不想杀亲兄,它多嘴大哥、三弟只能选其一;六兔子其实可以不用死,它多嘴天下没有不透风的墙;七、八两只兔子边哭边挖坑,它多嘴五兔子、六兔子死得值;……陈志辉出狱后,踌躇于宽恕和复仇这两个选择之间。
一条路通往新生,放下仇恨,重新开始。
一条路通往复仇,展开报复,鱼死网破。
而第三个故事中出现的黑衣人,就像歌谣里的十兔子。
因为自己的胆怯、自己的私利、自己的苦肉计,最后却害死了无怨无仇的陈志辉。
而最后才知道一切真相的我们,都成为了哭泣的九兔子。
结局已定,无力反转。
有些故事,注定要从结局讲起。
《守望者——罪恶迷途》是一部意料之外的电影。
表面打着惊悚悬疑的幌子,说什么铁钉杀人魔,其实环环扣扣,饶了一大圈,要说得还是人性。
一个经历了20年牢狱生活,早就准备放下仇恨的“杀人犯”,却因为两段谎言,重新燃起了复仇之火,最后引火自焚。
电影故事并不复杂,但是导演聪明的选择了讲故事的方式。
比如,我们通常听到的故事,逻辑顺序都是1、2、3;倒叙的话,可以是3、1、2;而本片的顺序,是3、2、1。
类似《不可撤销》。
因为是从结局看起,第一段死去的人,第二段会复活,所以剧情上就有了悬疑色彩。
有些故事,从结局讲起,更有意思。
给非行的这部类型片四星,很大程度上是鼓励。
或许《守望者:罪恶迷途》本身的质量并没有达到推荐观看的程度,但即便是这么一部只是保住了一些基本类型片元素的电影,它也明显的体现出了导演非行想要把它拍好的努力。
这份想要把电影拍好的诚心和尝试,在如今已经难能可贵。
整部电影的故事顺序被刻意打乱,也许你看前二十分钟时会觉得它很烂,但越往后看,越觉得精彩。
电影真正的高潮个人认为在巍子和郝蕾的那场对手戏中,任达华根本没有用多大的劲儿,就已经把一个从迷茫到坚定的杀人犯表现得真切、可信。
陈思成最近的几部电影有戏路越走越窄的意思,这不是个好事儿。
《守望者:罪恶迷途》再次开启了国内描绘犯罪题材电影的冰封之河,它的这种勇敢是值得褒奖的,毕竟非行交上来的答卷是及格的。
电影中有些桥段过于俗劣,如黑猫和水缸。
但仅仅是赴寿宴这一场戏,已经能够将功抵过。
期待非行的下一部电影能带来更大的进步。
2011年5月21日
直到看完一半的时候都没觉得有多好看 简单的悬疑 故意弄得那么恐怖 知道看完最后才发现编剧真的很不错 其实开头拍的真的不太好 故事还是很好的 故事的串联方式一般 这样的串联让人没有心情和兴趣看下去 还好我看完了 之后又回味了一番 确实是部不错的电影 这是和当下的一些国产片向比的 其实有些人看惯了外国片 对中国文化的兴趣就淡了 非得弄点新鲜的东西 他们才会感兴趣 确然外国大片是拍的很好 但是我们不能用外来的文化和、习惯和标准来衡量中国电影 其实电影中很多细节还是挺有意思的 公路上那群年轻人拒载周栋才量程了那样的后果 如果他们能够再善心点 就不会有开头的事情发生了 其实知道看完我还是有一点不太明白 周栋告诉陈志辉说红姐的丈夫出差不在家 是他自己编的还是红姐自己编的
就在我还为担心按这个发展速度开演半小时以后该怎么演而好奇后,一切都峰回路转。
不得不说,在形式技巧还有叙事层面这部电影还是很不错的,所以,我更愿意多说些我个人对此影片内容上的见解。
既然影片选择了男性这一性别做主角,最终呈示也会是一种男性视角下的一种叙事想象,并且导演也尽力强调了这一点。
阳泽说俄狄浦斯王的神话开启了父权制的意识形态,具体的我对这个不太了解,但我会有在这父权制的意识形态下,作为女性一旦反抗男权社会的那种被视为“恶毒”女人的愤慨,最可气的是那些人还认为女性应该受到惩罚,把她们完全放置在被嘲弄、被讽刺、被贬低、被诅咒的地位,把一切罪过都推到女性的身上,努力营造女性即危险的情绪,还加以妖魔化、妖精化。
女性一边被视为弱者,一边又不消停地遭到男性在性别等级上优越感的无情践踏,而女性自身的话语权不仅被排斥,还被否弃。
这部电影中有三个女人,她们是整部片子的剧情有发展的原因,但她们本身并没有因此对剧情有什么决定性作用,她们的存在倒像是片子里的黑猫,赋予成了一种邪恶化身,然后由此再产生无论什么的罪恶仿佛在告诉观众这都是情有可原的似地,如果真是这样简单的话,我就可以大大方方地说这片子是什么玩意啊,这不简单之处也成就了整部影片的看点所在。
现代女性不再处于传统的框架下时,男性的权威受到挑战之时,孰对孰错已不能成为评判的标准,那种希望被保护、希望在感情上男性更主动的传统观念不再得到经济独立、有平等思想的女性接受之时,孰对孰错孰善孰恶来评判更像是一个小孩子为买什么而向妈妈撒娇的无理取闹行为。
影片里的桥段对此的描述我看来是中立的态度,这种中立的表明,也让我感受到了非男非女立场叙述,这也许也是阳泽评价这是一部文艺片的依据之一吧。
一直觉得性别差异,不论从肉身还是精神的表达,让他们产生距离感,也就不难理解性别分明下描述和叙述的文学作品,是多现实的细节脉络啊。
前30分钟,陷入悬疑烂剧的质疑中还好峰回路转,很多惊喜。
站在孟楼和潘家镇的十字路口,任达华迷惘的脚不知伸向何方。
一个是期待已久的亲情,一个是复仇的伤口,隐隐作痛,往左还是往右?
单纯、执拗的人,浪漫的可怕,他轻易的相信一个陌生人的话语,或许这正是他潜藏内心的真相:唯有鱼死网破,才能获得内心的平静,才能得到所谓的公平。
他知道,一切都过去了。
但是在陌生路人的对白中,潜藏在他内心的伤口被撕裂,并一阵阵的放大。
站在孟楼和潘家镇的十字路口,他面对艰难的抉择:活着,忘掉过去;没有酒,还要什么长寿?
非可应该是新锐导演,因为叙事手法很颠覆,与第五代导演有很大的不同,有很深的意识流式的表达在里面。
不过由于要阐述的东西过多,比如任达华的孤独与流浪猫的映衬;比如对这个浮华世界的一些控诉,让任达华轻易的相信女人都是那么水性,并且走上复仇的道路;任何不负责任的言论都有可能给他人带来灾难,我们听到的和看到的也许都不是那么可信;任何事情都有因果隐藏,比如陈思成在路边拦车,遇到余少群一行。
假如这群狂妄的少年施舍一点爱心,悲剧估计也不会上演……这些堆叠在一起,有时候会让人觉得很困惑。
导演一遍一遍的讲了狗和瞎子的笑话,这里面赋予了很深的含义,可是与本片的主旨有哪些更深的关联,到底想要说明什么,会让观众很费解,很显然,导演高估了观众的智商。
不过这部片子真的是30分钟之后的亮点呈现。
开头的感觉很像一个普通电视剧的水平,但是导演真正想说的是在30分钟之后。
整体倒叙、交叉的表现方式,可以看到非可的编剧水平还是不错的,可能目前稍微欠缺的是执导的经验。
希望有更多的这种探讨人性、探讨社会、探讨爱情、理想等高水平作品呈现,也希望观众能够给他们更多的鼓励。
第5代导演已然倒下去了,国产片需要新鲜血液,也需要有一批有理想,想做文艺片,做好电影人的导演,所以给了5颗星,重点推荐一下。
在毫无预期的状况下,在对大陆惊悚悬疑电影毫无期待的以打发时间的心情下点开了这部电影,竟然在剧情的发展不断提高兴趣!
这就好比你在看中国男足踢世界杯预选赛却到最后发现他们竟然破天荒地成功入围般的惊喜。
故事一开始就直接进入惊悚的镜头,不带一点啰嗦和累赘,干脆利落的干掉了三个路人却留下了“杀手”的真正目标,而且“杀手”自己还被自己的目标给杀掉了。
耗时30分钟左右。
然后,我开始疑惑了。
这是怎样一个故事?
明明近两个小时的电影,怎么头30分钟任达华就下场了?
后续要怎么发展?
怀着好奇继续看下去,这部电影的真正精彩才缓缓展开,以逐步倒退的方式,慢慢讲述一场悲剧究竟是如何造成的。
这种方式犹如站在一个结点,慢慢向前推进,寻找根源,一步一步,然后恍然大悟,所谓悲剧或者说所谓的某一种我们不曾预想到的结局是这样演变而来的。
这就好比“蝴蝶效应”,将一个本性纯良的刑满释放的满怀希望与家人重逢的人重又推向罪恶的深渊。
而这部电影,除了通过时间片段回溯出“蝴蝶效应”的寓意之外,我以为还有另一面意义。
陈志辉在住进大院被杀死之前,在一家旅馆里遇到了周栋,周栋误解了志辉的本意,站在自己的角度俨然一副过来人的身份劝说志辉不要怀抱浪漫,并又在自己的理解上加上表象里旅馆里红姐的配合,完美地演出了一段“女人无信论”,而事实上他自己的情短流长以及对他前妻的体谅照顾与这戏码又形成鲜明对比。
再说红姐吧,真相是她耐不住寂寞吗?
真相是周栋太像她逝去的丈夫,因难以忘怀才有了不舍。
再回到更上一段,刚刚出狱的志辉站在交叉路口,望着路牌,左边“孟楼”,右边“潘家镇”。
在空旷的路口,志辉的刹那茫然有个特写,定格,无法剔除。
可是,他对周栋说过,几里路外有个孟楼,你知道吗?
他又在路口的酒馆里对另一个人说道,几里路外有个孟楼,你知道吗?
他说,那里住着他的哥哥。
是啊,一边亲人,一边复仇。
一念天堂,一念地狱,由这岔路口开始。
路口酒馆里的刑事案件,也只是一出事先安排好的戏码。
可是,志辉没看完,他听到女人说,滚,我不想跟你这种档次的人一起,我要更好的生活....他脑海里浮现的是当初与他一起的那个女人狠心决断时的情景,他就提前离开了。
本来向着天堂的他,转念间迈向了潘家镇。
故事结尾,志辉的哥哥嫂嫂和满桌慢慢凉掉的菜肴,成为对于这一事件最悲痛的映衬。
有人说,你的妄语,我的地狱。
你不知道,有时候的某一句话,于我,会有如何深重的含义。
P.S.:好久以前看到的一部佳作,偶然在此翻到,实在无法理解它的杰出为何大多数人没有发现?
贴上当时自己的废话希望能增点色!
很无语的电影 浪费时间 里面有一个好人吗?父子直接感情 也莫名其妙 儿子像个被抛弃的累赘
用最平凡的结构用小男孩的视觉来表达目前德国最棘手的政治问题,就是感觉缺个张力
动荡的时局不是你们的错,那也不是欧洲的错。欧洲也没有义务来承担这个错误。在这种时局下总有人能活下来,有人会死去。像这种小孩就是必死无疑的类型。不仅自己作死,还要害了一家人都死。感人个毛线鬼。如果这都能感动人那些坚强活下去的就他么白活了。
小男孩侧脸不好看,正脸真的很惊艳
1.没有强大的祖国做背书,人民何谈尊严;2.上梁不正下梁歪,偷东西打老爹,老爹软弱无能没出息,儿子长大成人也会是个祸害;3.穷生奸计,富养良心,瞧瞧除了那个胖叔叔一家子还凑合,剩下的哪儿有一个可以称为好人?
嘘寒问暖的善意浮于表面,自身利益面前终究暴露出人性中的自私
这个片子真是神烦,晃遍了你德各大电影节,满足了圣母不一定能满足普遍观众,剧情的走向生硬老套莫名其妙,简直是各个电影节的政治宣言,真心建议大家不要浪费票钱了
看的好难受,孩子演技赞,撑起了整部剧。世界那么大,哪里才是家,对于孩子来说,有爸爸的地方就是家。
甩不掉的儿子,扶不起来的爸。父子一起,也还是温情。
只看了半小时就没继续看
算是蹭热点之作吧,让观众看到另外一条难民之路。不过,影片中的主角小男孩真难让人心怀同情之心,只让人倍觉讨厌。剧中男孩伯父说得好,对于小孩,你得从小让他明白,有什么事情是他不能做的。其实,对于很多家长来说,总是在极度的溺爱与冷漠之间徘徊。
只有我想給這個小兔崽子兩巴掌麼。你可以當被寵壞當孩子但請不要拖累傷害他人,也不要抱怨自己咎由自取的慘況。整部片沒有一個真正善良的人又為什麼存在。
剧本做得很段落化,故事虽然断断续续但情感共鸣得以始终,细节设计连同情感表达都非常充沛,令人难忘的细节非常多。且多种情绪并行,这对父与子的情感状态模棱两可,这让人物更立体更具魅力了。以及我居然看了一部科索沃的电影,活久见系列。
emm…
小朋友撑起一部戏。
卡罗维发利-科特布斯-柏林这条东欧青年导演出头的经典路线上的作品,科索沃和移民(难民)题材恐怕是最大亮点吧。片子质量大概也就是勉强及格。儿童视角可以说是白白浪费了,而故意不谈战争背景及政治经济背景乃至宗教问题,只去诉诸于父子情感(父亲写得又不好),让这部影片显得格外单薄(哪怕你甜腻到[世界转角遇到爱]那个程度呢……)。所幸大家族打招呼啰里巴嗦的方式还是蛮有趣,勉强搬回点分数吧。
很悲伤的也很棒的电影!那么可爱的孩子!一直跟着爸爸的孩子……聪明勇敢的孩子的生存处境无法言说,后来他还活着吗?他的爸爸一次又一次的伤害了他……你有无法憎恨这位父亲,那种困境无法用语言表达,因为这部影片,理解了德国对待难民的政策……
琐碎却老套,移民主题并没有处理好。情感动人。
现实题材难民电影。有种莫名的烦躁感。
世界上還有很多這樣的小人物,因為大世界的規則,而活於悲哀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