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找个高楼,一根长杆子,挂上个闹钟2. 挖个深坑,埋点铁签子,扔个闹钟进去3. 倒上汽油,中心放个闹钟,点把火4. 埋好地雷,放个闹钟5. 做个大号铁刺猬,里面放个闹钟6. 找个高点的地方,扔个闹钟下去,怪物来了扔个手雷下去7. 每人一把枪,找个单入口隧道,堵在入口处,吸引来怪物一枪一个8. 做个吊网陷阱,扔个闹钟,抓住了之后随便怎么搞死9. 找个大号硫酸桶, 贴个闹钟在外面10. 做个大捕兽夹子,里面放个闹钟这么严重的剧情bug下,实在没法欣赏这部电影.......
大家好,我是中国人民的老朋友张大户现象级恐怖片《寂静之地》
自从在国内上映以来,引发了太多的争议。
我听到最多的两个字就是“过誉”。
也难怪广大国内观众会发出这样的评价。
因为这部电影在北美的评价实在是太高了,高的有点离谱。
烂番茄新鲜度95%(惊人的成绩)
MTC媒体评分:82分
还被MTC评为“2018年度最佳电影第18名”“2018年度最受关注电影第5名”“2018年度分享最多电影第3名”
1700万美元的预算,全球票房3亿美元。
《寂静之地》无论是评价还是网络热度还是票房成绩都是现象级的。
热度堪比去年大热的恐怖片《小丑回魂》和《逃出绝命镇》。
不过在国内上映之后,口碑非常的两极分化,不像北美一片叫好的声音。
国内成绩也是不错的。
豆瓣评分:6.4分
你可千万别小看6.4分,恐怖片的整体评分在豆瓣都是偏低的,6分以上就是不错的恐怖电影了。
截止到6月1号国内票房成绩1.9亿。
是好莱坞恐怖片近年来在华取得最好成绩。
(毕竟好莱坞的恐怖片很少有能在国内上映的)。
虽然口碑和票房都尚可,但同样有大量的国内观众觉得本片“过誉”了。
最忍受不了的就是本片众多的“bug”。
首当其冲的就是“都世界末日了,你还要怀孕生孩子?
”
当我看到女主怀孕的时候我都懵了,我知道你们一家子心大,但这心也太大了吧。
要是在怪兽来之前你就怀孕了,那我就忍了。
关键是怪兽都来这么长时间,想存活下来都费劲,您还生孩子呢?
你不知道怪兽听力好,听见了就来杀人啊。
你生孩子不出声啊,孩子生下来不哭啊。
不怪国内观众diss你,这操作实在是太逆天。
对于怀孕生孩子的设定,导演卡拉辛斯基也有自己的想法:“失去孩子的痛苦,通常会导致两种结果,要不然夫妻两人分手,要不然强迫自己向前看,再生一个孩子”。
当然还有另一层用意就是增加他们的生存难度,强化戏剧冲突和恐怖氛围。
除了怀孕这点,还有众多观众吐槽的点。
墙上挂满了照片,桌上摆满了东西。
都不怕东西掉下来吗?
走路的时候让小儿子走在最后边,姐姐把明知道会出声的玩具给弟弟,这一家人心都太大了。
反正情节上可以吐槽的点太多了,这个真不怪国内观众。
不过有槽点也正常,哪部电影没有槽点。
我觉得这些槽点对于整部电影来说,是瑕与玉的关系,瑕不掩瑜。
电影院里有2大优势,1个是影像的优势,另1个就是音效的优势。
电影院里巨大的环绕立体声是绝大多数家庭设备不能比拟的。
《寂静之地》反其道而行之,用了“谁先出声谁先死”的设定。
简直是自断一臂。
练就了神奇的“独臂刀”。
要知道恐怖电影之所以恐怖,很大一部分原因就是因为音效的缘故。
(尤其是那该死的水琴)。
不信你把那些恐怖片中的音乐改成喜羊羊的音乐,我保管你不仅不害怕,还能乐出声来。
《寂静之地》用了极少的音效,达到了惊人的观影效果。
这种观影体验是我极少能感受到的。
电影院里静的掉根针都能听见,银幕上一点声音没有,银幕下也安静的可怕,没人吃东西,也没人打电话。
偶尔发出声响,不管这响声出自哪里都能把人吓的一激灵。
《寂静之地》对于整个氛围的营造达到了极致。
当怪兽出现的时候,连观众都不自觉的屏住了呼吸。
当女主孩子要生了的时候,我都替她难受,太疼啦。
孩子生了,我也出了一身的白毛汗。
这种观影体验真的非常棒。
钉子那部分,很多人吐槽。
其实这不是典型的希区柯克式的“定时炸弹”叙事技巧嘛。
大家都知道钉子就竖在那,就是不知道什么时候引爆,让你的心一直悬着。
踩到的那一刻,我反倒觉得如释重负。
《寂静之地》情节上有这样那样的bug不假,但是它另辟蹊径,把整个恐怖氛围做到了极致。
不同于那些经典的恐怖大作,走出了一条自己的路。
就凭这一点。
《寂静之地》在整个恐怖电影历史中,也有它的一席之地。
彩 蛋1.已经证实,《寂静之地》铁定要拍摄续集2.在一家人的地下室中,贴满了报纸的墙上,其中一个标题写着“一颗流星如同核武器一般落在了墨西哥”,这可能暗示怪兽是如何来到地球的。
年度恐怖片《寂静之地》具有十足的“高概念”,如何“高概念”呢?
它与大多数现代主流电影不同,是一部靠声音、视觉为主,很少依赖对话的电影,它的许多特点成就了其“高概念”。
我们的观众很少能有机会在电影院欣赏一部真正的恐怖惊悚片,今年赞誉极高的美恐《寂静之地》在国内上映了。
与多数主流恐怖片不同,这是一部靠声音取胜,擅用镜头语言的电影,很少依赖对白,属于“高概念”恐怖片。
这几年见识过很多演员改行做导演,但是约翰·卡拉辛斯基这次的执导水准的确令我刮目相看。
他在美版的电视剧集《办公室》里也导过三集,《寂静之地》是他导演的第三部电影。
他在《办公室》里十多年的苦练,终于可以大派用场了这片的设定算“高概念”了,用安静的方式来表现紧张。
电影的背景是一片末世,因为一种拥有超灵敏听觉的杀人怪物的出现,人类已经所剩无几。
用电影的宣传语就是“一旦它们听见你,就会开始追捕你。
”电影对于这个世界观的铺陈直入主题,一开始就发生在人类面临神秘生物袭击的第89天,主角一家作为少数幸存者已经迅速适应了这个刻意沉默的世界。
开头用了很多纸媒的新闻线索拼凑出故事背景,纸媒替代广播、电视等有声媒介,也符合故事的设定。
至于怪物来自哪里、为何入侵并没有过多交代,正如希区柯克电影《群鸟》一样,特意在开局布下神秘氛围,加快进入正题。
如果把前因后果都交代清楚,则会无聊很多,也可以让观众带有自己的解读。
怪物的设计也很有趣,它们的视力是盲的,听觉是敏锐的,哪怕最轻微的声音都会吸引它们,就像“盲侠”座头市一样,通过声音和回声定位。
这样的设置很容易产生紧迫感,加上怪物一开始总是突然出现又迅速消失,更多是用人类的行为和恐惧,间接衬托出怪物的轮廓,始终对它们的面貌保持悬念。
这就利用了人类对于未知领域的恐惧心理,与《大白鲨》《异形》《迷雾》那样的经典怪物片是相同的策略。
历史上经典的怪物电影,都是关于人的,而不是怪物。
怪物往往神出鬼没,人是能够触碰和相互扶持的。
电影以人类角色为切入点,为故事注入更多的情感元素,它探索了父母与孩子之间复杂的关系,尤其是父亲和女儿的关系。
电影最感人的一个方面是,在恐惧的笼罩中,父女一直渴望和解(爱在你心口难开)。
家庭的情感有效支撑起人物相互之间的关系,彰显了人性主义的光辉。
一部听觉为主的电影,声音的设计至关重要。
当观众看惯了那些商业大片中各式各样的爆炸声,高分贝的声音早就吞没了观众。
《寂静之地》就让声音变得更加敏感了,用声音的细节来制造紧张与不安。
正如布莱恩·德·帕尔玛在惊悚片《凶线》中对声音的敏感程度,专注于用声音揭示悬念。
在声音策略上,建立起一种可怕的前提。
电影的高明之处并不是要吓观众,而是要让观众绷紧神经,保持高度紧张。
不能发声的设定,让这个前提变得紧张起来,为整部电影定下基调。
一旦用这种手法来吸引观众,紧张感就会爬升当然,这也为加强了几次“jump scare”的惊吓程度。
虽然是用声音揭示故事,影片更多的是不怎么说话和只有环境音的“伪默片”手段。
据悉,影片的两位编剧早在大学时就想拍一部无声恐怖片,《寂静之地》最早也曾想拍成一部只有一两句对白的电影。
贝克在接受媒体采访时说,他们看过很多默片,包括卓别林和基顿的喜剧。
他们最喜欢的却是雅克·塔蒂的喜剧——没有多少对白的有声喜剧。
所以,《寂静之地》拥有近乎默片式的拍法,用视觉语言讲故事——镜头的移动、空间和走位都是有技巧的。
比如最早交代妈妈怀有身孕,就没有用一句对白,只用了一个妈妈穿着孕妇装,站在椅子上的肚子特写便一目了然了。
好莱坞早就拍过非传统默片的“伪默片”,如1952年的《贼》(The Theif),全片一句对白没有,只有配乐和环境音,全靠场面调度和演员表演展现戏剧张力。
甚至电话铃响了,主角都因为情节设置,不敢去接。
《寂静之地》的一家人还经常使用美国手语交流,这也是因为女儿的角色原本就是一位听障人士,所以家人之间可以熟练沟通。
《寂静之地》也有真正的听障演员——女儿的扮演者米利森特·西蒙兹在婴儿时期就因为服药过量失聪聋了,这是她的第二部电影,她第一部电影是去年托德·海因斯执导的半默片《寂静中的惊奇》。
影片还擅长利用道具建构悬念,比如被孩子拿走的电池、楼梯上的钉子,以及悬在空中嘎吱作响的门。
这是希区柯克很喜欢的一招,他在《阴谋破坏》中的定时炸弹是最有名的例子,观众预先知道炸弹会爆炸,只是不知何时爆炸,观众也比角色知道的多,会替角色担忧。
钉子还不止一次,让观众替角色担忧。
影片还埋藏着很多小细节,电影刚开始,商店货架大部分都空了,除了一架子薯片,因为它们吃起来声太响了。
这种设计简直太用心了,根本不考虑观众是否会留意到。
影片还特别注重视角的改变,观众会不由自主跟随声音的设计进入某个人物视角,这是极强的代入感造成的。
有一场戏,是妈妈把耳中的耳机递给爸爸,耳机中的音乐由弱渐强,最终观众进入爸爸的视角。
还有人工耳蜗的几次运用,观众也会进入女儿的视角。
就好像我们戴上了耳机和人工耳蜗。
场景的选择也很重要,我最喜欢的一场戏是两个孩子落入玉米仓。
这是一个封闭的环境,本身就充满了危险,孩子会不断下陷,只能通过一块跌进来的门板平衡。
去年的《电锯惊魂8:竖锯》也利用了类似场景制造危险,显然《寂静之地》更会利用场景的限制制造悬念。
上一秒,两个孩子还因为父亲会不会来、会救谁而心存隔阂。
现在,他们相互协作,既不能发出声响,又要避免陷落下去。
另一扇未掉落又嘎吱作响的门,成为另一颗“定时炸弹”,悬念和张力全都体现在这个场景中了。
这场戏就如同《侏罗纪公园》姐弟俩在厨房躲避暴龙,差点碰到砰砰作响的厨具一样。
有观众会质疑妈妈怀孕的情节,认为妈妈选择在这个时候备孕、怀孕是不科学的。
毕竟分娩势必要喊叫,孩子出生势必会哭,这是一个需要“声音”的场面。
为何在这种环境下,她为何要把孩子生下?
作为极少数的幸存者,这个家庭有人类繁衍的使命。
当然这也与开头最小的孩子的命运有很大关系,生育是这个家庭活下去的信念的象征,影片自始至终都在强调“家庭”的概念,孩子代表的就是未来。
最后,我想说的是《寂静之地》的“互动效应”,它的默不作声和低音量,有效地让影院外的观众参与其中,形成一种心理互动。
观众成为被动的参与者,与角色一起充当躲避怪物的一份子。
这是这部影片的创新之处,有的观众甚至会不由捂住嘴。
看下面这支观影礼仪的病毒营销短片,便可一窥这种互动体验:影院礼仪病毒营销片要我说,《寂静之地》就是听觉上的互动体验,银幕上的相对安静使观众的责任放大了,甚至连嚼爆米花都会感到声大,观众比以往更安静,这就是互动电影的魅力所在。
不知道这部影片是否能让我们的观影礼仪有那么一点进步呢?
在绝大多数时候,恐怖片的观众都是故事的被动参与者:观众自身处在绝对安全的上帝视角,享受的是银幕上的角色在危机边缘游走,由共情和视觉刺激引发的心理/生理快感。
而这就引发了一个有趣而又奇怪的问题:恐怖片究竟应该吓坏观众,还是吓坏角色?
稍微留心就会发现,有为数众多的恐怖桥段仅仅是为了吓坏观众,而对戏中人却并没有产生相当的影响。
大部分恐怖片都要求观众主动将情感映射到角色的命运中,才能提升参与和互动程度。
在这个前提下,只有Jump Scare这一简单直接而又有效的方式,被无节制地用到爆。
这就使得《寂静之地》显得非同寻常。
作为约翰·卡拉辛斯基的导演处女作,整部电影在设计和构思上,既有试验性的成分,也有十分商业化的内容。
这与去年的《逃出绝命镇》,甚至是更主流一些的《小丑回魂》,都可以说是异曲同工。
听声辩位的怪物设计并不少见,甚至能算是烂大街了,但整部电影能否只靠着一个点子撑起来,就是一件非常考验执行力的事情。
2016年的《关灯后》是一个典型的反面例子,开头很强,但中途就无法围绕中心点营造持续的恐怖氛围,结尾自然无法让人感到满足。
但约翰·卡拉辛斯基聪明地将观众的参与感保留到了最后十分钟之前。
在非常有节制的音响效果的配合下,观众不自觉地成为了《寂静之地》的积极参与者,而不仅仅是被动的观察者。
由此,《寂静之地》成为了一部紧张刺激的电影——能够让观众心跳加速,满足期望,同时又不把他们当成傻子。
换句话说,这是一部非常好的恐怖片。
《寂静之地》的剧本由布莱恩·伍兹和史考特·贝克合写,二人早前在2015年推出的作品《Nightlight》属于典型的低成本恐怖片,偶有亮点但整体俗套,反响平淡。
而导演约翰·卡拉辛斯基敏锐地捕捉并放大了《寂静之地》的一个核心元素:家庭与成长,由此改变了整部电影的基调:不再是以贩卖恐怖元素来惊吓观众,而是利用移情,去引导观众和建立联系。
从《异形》到《侏罗纪公园》,敏锐嗜血的异形生物一直是恐怖电影的重要一部分。
约翰·卡拉辛斯基自然也知道这一传统,而且非常聪明地引领观众进入这一场听觉游戏。
和许多恐怖片一样,《寂静之地》中存在着“诱导预期”的内容:通过视觉和声音,利用观众常识,来诱导观众对特定行为的后果产生心理预期——见到闹钟就知道会响,见到钉子就知道会踩上去,见到产妇就知道会不会一声不响。
但约翰·卡拉辛斯基既没有过度使用(高度精炼使其能够最大程度发挥功用),同时又成功激发了观众好奇,去参与到破解这些既定规则的过程中去——刨去了废笔之后,这就构成了优秀惊悚电影的重要元素。
而当导演和编剧们刻意回避了对话这一主要的叙事方式后,这就对整部电影产生了一种非常微妙的变化,让观众们得以从一种意想不到和难以置信的愉悦方式,融入银幕上的世界。
当抛弃了声音后,视觉的重要性就更为凸显出来。
约翰·卡拉辛斯基和摄影夏洛特·克里斯腾森带领的技术团队,将《寂静之地》的每个镜头都小心设置,令得电影就像是定时炸弹上的计时器,完美平衡了恐惧感和自然风光——这些富有美感的场景,也奠定了角色们的情感空间。
从画面中我们也可以发现,虽然是恐怖片,但电影的本质并不是在于“毁灭”,这是一个强有力的核心信息。
《寂静之地》是一部关于如何找到力量,而不是避难的电影,这一想法在片尾真正提升了结局的情感力量。
除了很可能毁掉你对整部电影观感的古怪结尾(暗示了一个糟糕的续集开发方向),《寂静之地》是近年逐渐回暖的优秀恐怖片浪潮中的又一部令人惊喜的作品。
我们生活在一个无比嘈杂的世界中,很难想象无法发出声音的生活是怎样的。
所以很多经典的恐怖片,都是关于那些不得不去适应恶劣环境的人们——他们必须挑战自己的不安全感和先入为主的常识概念,才能获得一线生机。
考虑到这一点,演员的表演就至关重要。
真正的夫妻档,艾米莉·布朗特和约翰·卡拉辛斯基是电影的定心丸,前者是母性和力量的化身,而后者是典型的坚强和温柔的父亲形象。
但真正出色的,是饰演大女儿的聋哑女演员米莉森·西蒙斯。
在《寂静之地》中,聋哑的人设对整个故事的设定构成了天然的冲突,这与反抗期女儿对家庭的抵触和自我成长交相呼应。
而米莉森·西蒙斯在去年的《寂静中的惊奇》中就展现了相当的潜力,在本片中的表现也非常自然和融洽,具有非常强大的戏剧力量和可信度。
《寂静之地》中还有很多的细节能够令人屏住呼吸坐立不安,但观看本片的最佳方式是尽可能少的接触任何讯息。
作为一部具有强大表现力和视觉元素的“无声”电影,《寂静之地》不需一言,就能深入人心。
我觉得这部电影作为一个样本很有意思,适合做一些专业分析。
上映前我估计它中国票房能过亿。
为什么?
今年的《忌日快乐》没什么声响轻松6000万,而且资源半年前就出来了。
这种循环片很多人不愿再去循环看一遍。
去年的《看不见的客人》,小语种,悬疑片。
业内说法:悬疑片最强不过三亿。
何况《看不见》的资源一年前就出来了,一直就在B站上坦然挂着(制片人知道后估计吐血而亡)。
结果国内票房2亿多。
所以《寂静之地》一定会过亿。
首映那天,我在上海郊区的一家影院看的,小厅,晚上最后一场。
《寂静之地》IMDB 8.0分,在几个主要的类型片电影节都有亮相,口碑不错。
但豆瓣和猫眼评分都一路下跌,最后分别6.5和7.3。
为什么它不受中国观众待见?
因为水土不服。
国内很多影评说“怪物太草率了吧?
” “为什么要生孩子?
”可是,《寂静之地》的重点不是怪物,就是孩子。
美国电影的主力观众是四十多岁的夫妇,所以很多电影的主角是他们,再加一对儿女,主题是表现他们为保护孩子所做的一切。
而中国电影市场的主力观众,则是在校学生,以及城市里恐婚恐育的广大青年。
所以他们会问:“世界末日了为什么还要生生生?
”片中的角色生活在美国中西部,大农村,玉米地,自己和邻居都是白人。
也许是大农村的安静,他们才活下来。
一家人是虔诚的教徒,生育观和我们的父辈很像,而且很可能是拒绝堕胎,甚至拒绝避孕的。
但是他们对生下来的孩子,非常尽责地去关爱和保护。
这就没有问题。
怪物奔袭,带走小儿子。
这些片段点到为止,镜头放在人的面孔上。
想到小儿子如何惨死,父母永无宁静。
生下腹中的孩子并保护好他,就是与怪物对抗。
最后父亲大喊赴死,也是在履行生存的意义。
不像现在那些为了反同性恋、鼓吹繁殖的伪君子,影片里的那个时候是实实在在的“没有孩子,人类就要灭绝”。
有人说中国电影观众是这样的一群人:高智商,低审美。
当然,豆瓣上有很多高智商又高审美的影评人。
单说高智商这一点,在《寂静之地》的影评里表现无疑。
为什么这么蠢?
为什么作死?
为什么不住到瀑布边上去?
为什么……?
相当数量的恐怖片下面有这类评论。
怎么说呢……电影中的色调和声音都不是真的,电影中的人物是戏剧人物。
比如人家就憨直了,不行?
电影中当然也讲逻辑,但主要看是否有戏剧合理性。
如果你没有get一部电影的重点,没有入戏,就自然会放大这些现实中的逻辑问题。
正是因为水土不服,国内观众get不到点,又非常聪明,看电影的时候脑中就吐槽满天飞了。
另外这个剧本自带一种缺陷:没有声音,观影中会感觉死寂压抑,让观众很难熬。
到影片第30分钟的时候,父子到了溪水边,水声一出来就感觉能透气,活过来了。
它更适合做一个短片。
但短片无法收回成本,必须拉成长片。
拉长的过程中难免有填充感,还加了好几处jump scare,不加又太空。
国内观众见多识广,很挑剔,但从行业内的角度看,一年到头,全世界,有创意高概念的类型片一共没几部。
前年《屏住呼吸》算一部。
(《屏住呼吸》各方面都没什么槽点,但你以为能逃过国内观众的挑剔?
navie。
我们还有一个杀手锏:道德评判,《屏住呼吸》因此有很多负评。
惊悚片里,有道德瑕疵的角色如果最后没死,中国观众不会放过ta。
今年《寂静之地》也算一部高概念高制作。
怪物的身体和嘴部设计确实比较草率,感觉像从哪个恐怖游戏里抠出来的,但耳朵还行。
两周过去,国内票房收于1.8亿。
这么不受待见,为什么票房不错?
因为恐怖惊悚片是刚需,国内这个类型(能看的)的影片极度匮乏。
如果口碑有8.0,5亿不是问题。
刚看完电影,看到下面那么多对于情节和BUG的吐槽,实在是忍不住说两句自己的想法。
1.明知道生孩子那么的危险,为什么还要生孩子:从这个影片中我们可以看出,在最小的孩子死去之后,他们一家人都长时间处于对失去孩子的哀悼和对自己深深的责怪中。
特别是母亲,怪自己的为什么没有抱着孩子走。
在那种极度悲痛的气氛之下,真的很需要一个新生的生命来缓解心中的痛苦。
为了安全地迎接这个新生命,我们也可以看到这个家庭做了多大的努力:氧气罐、密室、生产时可燃放的火箭,甚至可以在预产期到来的前两天搬去瀑布生产。
还有人说为什么父亲一定要在预产期出去。
如果我没有记错的,电影里第一次出现的日历上,预产期还有两个星期左右,而在这两个星期里一家人吃什么呢?
肯定是需要父亲出去觅食的,而在正常情况下,父亲带着儿子出去,还有女儿在家照顾母亲(不过电影里十分不巧,女儿赌气去看望小弟弟了)如果我们把这次怀孕理解为意外事故也完全可以。
在一片荒凉的世界,想要得到足够的避孕措施是很困难的,安全套可能已经用完,没有新的补充,不小心怀孕之后更不可能去医院流产,因为医院肯定早已不复存在。
但我还是更愿意相信主动怀孕的解释。
2. 为什么一家人不搬到瀑布去住:搬到瀑布旁边住不需要造房子吗?
造房子要伐木,要动很大的工程,如此大的动静即使在瀑布旁边也会引来怪物吧。
我发现很多的吐槽都是想当然,似乎一切都那么地简单,但要是站在电影主角的视角来看,如果你已经有一个属于自己的房子,在周围地区可能到处都有怪物的威胁下,是希望留在自己的家里,还是冒险花费一两年的时间重新造一个新的房子?
3. 大家最纠结的,为什么人类会被打败:这也是大多数人吐槽最厉害的地方。
但我觉得这完全有可能。
如果我没有记错的话,怪物是通过一次陨石撞击来到地球的,这是一场突如其来的灾难。
在灾难来临之时,人类并不清楚这个怪物的一切特性。
这是一个典型的生物学上的外来物种入侵,没有天敌,食物资源丰富,这些怪物可以大量地繁殖。
从力量上来说,人类和怪物完全不是一个量级,一个城市可能在几个小时之内就会被这些怪物洗劫一空,并迅速地利用声音扩散到附近另一座有大量人口定居的城市。
我觉得这部电影对于声音的设定是十分巧妙的。
我们这个世界实在是太吵了,汽车、电视、各种仪器运行、工厂、哭笑怒骂……即使是一个人口只有几万的小县城,也在源源不断地制造大量的噪声,而我们人类早已习惯。
如果把人放到一个完全安静的地方,他会被自己身体的心跳声、血液流动声、各种器官工作的声音逼疯。
回到问题来,即使人类立即组织武装力量反击,正常拿着冲锋枪的士兵在那些怪物的面前几乎是不堪一击的。
这是一个正常的世界,没有美队,没有钢铁侠,人类一切的武装力量都只是为了对付人类,而已。
好吧,即使有大规模杀伤武器可以杀死这些怪物,但之前也提到,这些怪物一定是聚集在人口众多的大城市,如果你要消灭他们,那就把所有大城市都摧毁吧。
还有人会说怪物张开的口是弱点,但如果我没有记错,怪物只有在离目标特别近即将进攻,以及听到某一频段的超声波的时候才会张开嘴巴。
电影最后母亲可以一枪崩了怪物是因为它在经受超声波这么之后行动已经明显变得缓慢的情况下。
然而在正常的战役里,人类首先还不知道怪物的听觉如此灵敏,也不知道它们的弱点是在某一个声音频段,需要牺牲多少的士兵,才能在抓住怪物进攻的一瞬间干掉它?
还有人提到捉住一只怪物拿回去研究的问题。
活捉的话,怪物本身会发出巨大的嘶吼声,会吸引来更多的同伴围攻,而只要有研究,就一定有很多仪器,那些仪器本身便会发出对怪物来说巨大的声音,说不定在人类想到要捉怪物回去且成功之前,地球上大多数科研机构就已经被摧毁了。
让我们一起来想想这个问题:人类到底要到什么时候,才会发现怪物如此灵敏的听觉,并能有效地关闭身边所有声音来自卫?
一定是要到这个世界已经没有多少属于人类声音的时候。
一定是要到这个世界没有密集的人类聚集点的时候。
在100个人聚集地里,例如住在我们正常的小区里,即使每个人都能一句话不说,但那些细微的脚步声、呼吸声、心跳声,汇聚到一起,就足以引来怪物的探索。
而一个人没有控制住的尖叫、咳嗽、睡着后说的梦话打的呼噜、婴儿的啼哭就能使一个人类聚集点变成人间地狱。
所以,当人类被屠杀得只能完全分散为一个个小的聚集点时,才是电影的开端。
结合片尾杀掉怪物的方法来看,影片中的背景设定就很不严谨了,bug挺多的。
但也不可否认这种设定非常有意思,容易让人浮想联翩。
其实这么安静的一部片子,能让人全程随剧情而动,并不会觉得无聊就已经很成功了,配乐音效做得不错。
父亲母亲这两个角色塑造得非常好,母亲温柔又坚韧,父亲很强大也很伟大。
并没有过于美化,也没有刻意去贬低四个小朋友,我觉得处理得很好,里面每一个角色做的每一件事都很真实,并没有因为环境恶劣而放弃享乐,天性如此并没有压抑。
如何规避、选择是观众需要做的事。
影片的恐怖系数极低,尤其是对喜欢恐怖片的朋友来讲简直像白开水。
更多的还是讲述亲情、责任与爱,以这种角度来看,这电影就很不错啦。
当然是自编自导自演夫妻同台什么的细思极恐。
Bug多到不停出戏,声音都不能有哪来的电?
既然家里有那么多电灯干嘛还搞个煤油灯?
爹妈基因都挺好这女儿长得一张猪腰子脸是为啥?
已经害死一个弟弟了女儿还在作死你凭啥那么吊?
你妈都要生了还不老实帮点忙,丑人多作怪吗?
家里挂那么多相框不怕掉下来了?
早知道要生了都没有应急预案吗?
枪都上好了你换把斧头是几个意思?
速度快,爪子尖,听觉灵敏就能灭绝人类了?
被一个刚生了孩子的女人一枪爆头了好嘛?
还好意思说上海沦陷了,你知道这样小龙虾一样的怪物到了中国离人工饲养有几天吗?
最近在别的城市,饱受噪音的困扰,不管晚上几点大街上总有人鬼哭狼嚎,工地不知道锤什么东西能锤一通宵,开车的司机按喇叭跟失心疯一样能摁到方圆五里都能听见。
每次凌晨三点,听到楼下又有女人鬼哭狼嚎,就想拿把98K一枪打死她。
当知道这部片定档,当看了这部片的预告,脑子里只有庞麦郎的声音,这就是我要的滑板鞋。
这设定多棒啊,说发出噪音谁就死。
在高铁上,在电影院里,在凌晨三点的大街上。
就想把这只怪物给空投过来。
不得不说,这部片的观影体验真是有生之年最佳。
所有人都屏气凝神,连旁边吃爆米花的大哥都是把爆米花含在嘴里融化,看国产恐怖片都要叫出声的姑娘们,这次破天荒的竟然没有发出声音。
除去好的观影体验,那就是不好的世界观了。
第一,就这怪物的实力,连个车顶都要掀半天,完全不相信能灭掉人类。
第二,这怪物听力成迷,刚看预告片,我以为只有人发出的声音才能吸引怪物,结果电影告诉你东西掉落的声音就能吸引怪物,导致我好泄气啊,这尼玛换了我有一百种方法玩死这个怪物。
所以也导致我观影的时候,脑子里一直在设计铃铛分布图。
虽然设定有些地方没设定好,但我觉得这仍是一部能打上四分的电影。
电影从男主老婆生孩子起,就高潮不断,一气呵成到电影结束。
看完就只有一个字爽。
没给五分就是对开场不满意。
开场直接就是怪物侵袭后的世界了,我觉得应该交待下怪物一开始的事。
比如有个傻逼在高铁上拿手机开公放听歌,怪物刷一下就把他切成了两半。
又或者有个傻逼带着自己三岁的儿子来看电影,看着自己三岁的儿子全场上蹿下跳也不制止。
怪物刷一下把他俩切成了四半。
又或者凌晨大街上,有个姑娘啪一下把酒瓶扔在地上摔得稀碎,哭着问她的同伴,什么叫做爱情。
然后怪物刷一下把她切成了八半。
妈呀,这样的开场,不得更要爽到天上去。
近几年在院线看过最垃圾的一部电影,两个月前看推荐说预定了年度最佳恐怖片,想也没多想直接去看了。
前半部分的剧情实在是提不起来半点兴趣,算是有点新意的设定,但是长时间无声的生存描述显得非常随便且没有想象力,完全没有代入感,剧情基本没有推进。
到了后期就开始无力吐槽了。
这是哪来的弱智怪兽,居然能让人类大撤离,全身都是弱点好么,且看起来一个地区数量也不多,感觉几个人分散开来放鞭炮就可以把他们累死在半路。
剧中外星生物n次将软组织漏在外面听啊听,随便一枪就可以解决掉吧。
以上且先不论,就说说导演是不是认为观众都傻,你以为不放声音,我就听不到演员赤脚狂奔的脚步声了吗?
这是掩耳盗铃好不好拜托。
看的我尴尬癌都犯了,地下室掉个东西,怪物可以从几公里外跑过来,一到主角的光环下就开始失聪了,那么大的喘息声,这么在你眼皮底下走来走去,跑来跑去,居然还在那听啊听?
拜托你们是靠听觉来占领地球的,能不能专业一点。
再说一下剧中的感情路线,这就更看不懂了,感情极其不真实,完全在套公式一样,姐姐不知道抽什么风害死了弟弟还和爸爸对着干,一言不合离家出走,那么丑我就不说你了,关键你就是离家出走好像也对剧情没什么帮助嘛,还不是自己又跑回来的,跑回来也没发挥什么作用!
妈妈就像是为了生孩子来的,对两个孩子没有多少感情,全程只对肚子里的负责。
爸爸又像是游离在体系之外,我都不知道他做的那些到底在干嘛?
能交代清楚一点吗,当然剧中他做什么也一点不重要,就是莫名其妙给了她女儿一个助听器?
是吗?
我没看懂那是啥,也实在不想知道,因为这个东西真的很无聊!
没有主心骨这部电影,全部都在游离,塑料亲情,不可信。
再说一些槽点,全程基本用手语,这个实在是不友好!
难道低语的声音会比赤脚走木地板大很多吗?
导演应该设定成只能低语,或者你严格遵循这个标准好吗?
为什么要从怪兽的智商上去找平衡??
明明可以安静的躲过一劫,爸爸你抽斧子在那找是想干什么?
做个我爱你的手势领便当这就是感情啦?
不好意思塑料还是塑料。
还有怪兽,你在车顶上摇啊摇是想干什么?
你倒是刺进去啊,西巴,两个新鲜的小生命你不要了是吗,你怎么那么有童真!
瀑布边那么好的环境,有水有食物还可以大声说话,非要住大房子,你们就作吧!
类似槽点还有一大箩筐,懒的表了,心累。
其实剧情设定方面的槽点也不是无可救药的确定,关键是这个片子实在是无聊又可笑,各种牵强,所有b级片的垃圾套路都用了一下。
说他是恐怖片可能完全因为各种无厘头的一惊一乍吧,表情,音效,肢体,每个来几次,这就是恐怖片了?
这片放10年前都不及格。
放到今天我觉得豆瓣4.9分是极限!!
以上!
超刺激的!整個觀影過程沒有鬆懈的時候 滿好看的
这家人怕发出声音还在家里的柜子上桌上摆满了东西,墙上也挂满了东西。完全没法动弹啊!我要呆在这个家里,大概一天碰到100次东西吧。
气氛很不错 几个点也挺紧张的 就是不懂都这种局面了 这俩夫妻就不能做爱戴个套 非生个噪音源出来
概念新,迅速搭好世界观,不是要吓你是要让你绷着神经,甚至能让观影氛围也静音,惊悚之余还不忘人类情感联系。结尾稍有戛然而止却也在情理之中。威廉.卡索在60年前让观众在影院内配合角色尖叫,产生心理互动,现在截然相反,在所处的时代均属“高概念”,恐怖片一直是变化和发展的。
从现今生育政策角度出发,这片宣传手法非常过硬。有困难要上,没有困难创造困难也要上,请给该夫妻档颁发中国绿卡。
看的时候没人他妈的敢吃爆米花说话 只有在主角发出大的声响的时候才敢抓起来吧唧吧唧
可拉倒吧我整个大无语,1.从孩子妈肚子大起来那一刻就无语了,2.袋子挂到了非要硬扯更无语了,3.在瀑布底下喊个头呢哪来的自信无语,4.都入侵一年了还有电力供应呢你国真屌无语,5.还能开车是引擎声不够大吗无语,6.孩他爸绝对是活够了根本不是没招了无语,7.无线电好用干嘛还开枪无语。就列这七宗罪吧我累了快杀了我吧
只能说太令人失望了;非常非常不喜欢小女主人设以及小女主本人,聋哑小孩不一定就非要用聋哑小演员,寂静中的惊奇已经够尬的了又来个寂静之地;心疼爸爸两秒;为什么不搬家到瀑布旁边;这么弱鸡的怪物难道不是设个陷阱就能炸到团灭么……总之也是一部挺捉急的电影……上火啊……
夫妻的第四個孩子是不是野……嗯,你們懂,是在瀑布那邊好上的?
外星人根本没有钉子可怕!每次下楼梯全场人一起捂着嘴吓到死!
恐怖片——逻辑和设定的漏洞简直多到恐怖。只有气氛还算把握得不错。
一惊一乍,好烦啊
吓到噤声和失魂狂呼向来是惊悚片的双生元素,本片却只择其一,让习以为常的自然声站上听觉高地,用无声表意的耳语和手语探索活命路径,在异兽面前扣扳的枪是绝地的勇毅,而起飞的火箭则是向生的追逐。当保持安静成为避险的唯一选择,无论父亲的竭力嘶吼,还是母亲的忍痛分娩,皆是表达爱的最强力语言。
真的是...还好吧...生孩子是因为失去过孩子,这个设定没问题。有问题的是怪兽也太弱鸡了。然后感慨下Emily Blunt对男人的品味真不错。
不带套会死,不带套真的会死,都生死攸关了,而且开头你们也去超市了,不会拿点儿避孕套?这一家都有毛病,最后的结局最好是全被吃掉芜湖
希望怪兽能够把看电影时坐我前后面吃爆米花还吧唧嘴把袋子弄得刷刷响的男士带走。
不要细究逻辑,氛围塑造已经满分。最好的恐怖片就是零配乐零音效却让你大气不敢出。John Krasinski演员转型导演成功,大胆而睿智,就是亲情那部分过于煽情了些,老婆的产子表演登峰造极,弟弟太自私。观众代入成为片中角色一起屏住呼吸,多么压抑而美妙的体验。当然,必须得大荧幕看。
别的地方有没有bug我不管,这家人出去让最小的孩子走在队尾这件事我要diss一万遍!这样的生存意识能活下来?可拉倒吧
接下来Emily Blunt打怪打出技巧了,变成了全人类的救星,后来又遇见汤姆克鲁斯,在一次次时间重置下拯救人类
极好的观影体验,因为全电影院没有一个观众敢发出声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