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松林外》又一出法官与贼的故事这又是一部,法官的儿子永远是法官,贼的儿子永远是贼的故事!
当然,在松林里,法官也会面对举枪的贼跪下、痛哭并内心反省!
可惜,世界从丛林法则变为公约法则,已经200年了,在一国之法制社会内,丛林法则同样也已经老古董!
因此,当老法官指导自己身为巡警的儿子,就警局同事违法案件向检察官检举的时候起,这位受过良好教育、早就获得律师资格证的年轻警员就具备了向更高程度迈进的基础!
15年后,老法官葬礼之际,其子已经在积极竞选州最高检察官一位!
戏剧冲突在这里又开始,年轻法官的儿子与当年被其击毙的摩托银行劫匪之子,居然成为中学好友!
且法官之子,是教唆劫匪之子吸毒、放浪的本源!
正当一切都开始不那么故事化的时候,劫匪的儿子却推波助澜了,其搞清身世真相,开始寻机报复!
携枪入室,击伤法官之子,又劫持法官入松林里!
枪声没有响起,人物的生活轨迹继续!
结尾部分,法官顺利竞选得其位,法官的儿子站在台上一侧,初始佯装鼓掌,慢慢受到气氛感染,既然若有所思,全身心投入,热烈鼓掌!!!
因为,法官的儿子依然可以是法官!
劫匪之子,伤人抢车潜逃,未受举报,得以逍遥!
他来到某区郊外农场,向老人买下一辆旧款摩托,驾驶而去!
是去走其父未走过的道路吗?
歌声响起,职员表循上!
结束了,一部影片结束了!
法官的儿子永远是法官,贼的儿子或许永远是贼!
故事开始,高司令回到了原来的地方,见到了自己的前女友。
高司令是个摩托车特技演员,各地跑巡演,也属于没脚的小鸟。
这次回来,见到前女友,彼此还是有点感想的。
特别是高司令。
第二天,高司令就找上门了。
开门的是前丈母娘,这前丈母娘也是多嘴,告诉他怀里抱的是你的儿子。
高司令这下emo了,自己有了孩子。
当年自己还是孩子的时候,就没有父亲,现在自己也当爹了,可不能让自己的孩子这样。
立马找前女友谈判,前女友也很直接啊,你这么多年不见人影,我想通知也通知不到啊,再说了,你这今天回来,说不定明天就走的德性,何必呢。
高司令转头辞了工作,准备一心一意当个好爹。
可是,当他第二次敲门时,出来的是另一个“爹”。
高司令那个郁闷啊,骑着摩托到松林外狂飙。
这高超的车技,引起了一个人的注意。
就拉他到自己的车厂打工,虽然没几个钱,但总算是安定下来了。
高司令又去找前女友,说我现在有个房车,可以带着你和孩子想去哪去哪,咱们走吧。
前女友很实际的,你养我啊。
高司令养不起,只能回去和老板发牢骚,想着有没有办法多挣点。
老板也很直接,想要快速致富,抢银行啊。
高司令虽然造型“痞里痞气”,但从来没想过犯法的事儿。
你是说真的?
老板说,我是说真的啊,我就抢过几次,这玩意儿,靠的就是个胆大心细,没什么风险,你看,我现在不是好好的。
再说了,如果不是看着你骑摩托这么利害,我收留你干嘛。
高司令虽然犹豫,但为了孩子,还是下决心干了。
别说,在老外那儿,抢银行这事儿确实容易到令人发指。
高司令的第一次,顺利得不像话,虽然事后吐了,但丝毫不影响他们以后的计划。
有钱了,高司令当然要表示一下自己的父爱。
这种行为,激发了前任和现任之间的矛盾,高司令是什么人啊,抢过银行,还怕你个现任,三下五除二就把现任给打了。
但是,高司令忘了,自己是个抢过银行的人,保持低调也是必须的啊。
人老板是个极为低调的人,高司令搞这么一出,老板决定收手。
可是,高司令不想收手。
他的第一次单干,就完美谢幕。
此时,电影才进行到一半,高司令就领了便当。
我去,妥妥的主角啊,演到一半就挂了,后面的戏是个啥情况。
接下来的戏,交给了把高司令“打死”的警察。
说起来,这两人交火的过程,观众可都是明明白白看在眼里的。
但是,除了他们俩和观众,谁也不知道发生什么。
那个也捱了一枪的警察,此时正在接受调查。
击毙银行大盗和违规开枪,这完全不是一回事儿。
布莱德利库珀此时有没有说谎?
这是个问题。
但是,整个调查过程其实是相当的敷衍的,法官也就是循例问一问,甚至,在提问时,就给了足够的暗示。
布莱德利库珀可是世家出身,这点悟性还是有的。
只是,布莱德利库珀在此后的睡眠中,经常惊醒,大概说明了一切,而作为妻子,也是个明白人。
这大概也是俩人离婚的主因,当然故事中并没有特别交待。
在康复的这段时间,布莱德利库珀的同事到家中表示祝贺。
说着说着,就把布莱德利库珀“借”走了。
为首的雷利奥塔一脸的凶相,演坏警察也不是一回两回了。
这次,他们把布莱德利库珀“借”出来,是想替布莱德利库珀“出气”来着。
作为高司令的前女友,也是倒了大霉了。
一家人的生活,被搞得鸡飞狗跳。
布莱德利库珀虽然觉得相当的不合适,但彼此都是同事,又是帮着自己出气,左右为难,最后还是选择了挺同事。
只是,这事儿可不是出气这么简单。
身为警察,雷利奥塔还是相当老道的,高司令抢了那么多次,多少会给自己的孩子留点。
这点钱,谁也不知道,不如就这么分了,就当是福利了。
布莱德利库珀拿着这钱,还是有点慌张的,但还是拿了。
等到布莱德利库珀痊愈,等待他的是盛大的表彰。
作为一个“官二代”,能凭借自己的能力获得如此成功,当然是能搞多大搞多大。
而发表演讲这种事儿,对于这种世家子弟而言,实在是小菜一碟。
甚至连他的老爸都觉得,这样的才能,浪费在当警察上,实在是可惜了。
只是此时的布莱德利库珀可不想参加什么竞选,自己立了大功,完全可以在警界发展。
怀抱着这样的理想,布莱德利库珀找上司谈判。
警长也是相当的爽气,你这次是真的立了大功了,但是,想要这个职位,你还是算了吧。
连升三级这种事儿,哪怕是有你老爸,哪怕是你立了功,那也得一步步来。
由于被高司令给打瘸了,布莱德利库珀只能郁闷的坐在证物房。
这可是个轻松的活,完全可以养老。
但是,证物房又是个相当敏感的地方。
当初,他可是收了雷利奥塔的钱的。
一来二去,眼看着就要被雷利奥塔拖下水。
布莱德利库珀可不甘心被几个黑警摆布,找警长反应情况。
可是没想到,警长和雷利奥塔是一伙儿的。
布莱德利库珀也不是个向“现实”妥协的角色,一转眼,找到了当时调查自己的法官,说现在就这么个事儿,我准备把它捅出来,捅出来之后,我也没办法在警局待了,你给我个助理的位置。
法官说,第一,你自己在捅多大的雷你自己有没有点数,第二,你说给我就给啊,再说了,现在也没空缺啊。
布莱德利库珀说,这我不管,你不答应,我立马去报社。
这事儿啊,也就在老外那儿,报社的威力很大,法官选择了妥协。
一转眼,时间过去了十五年。
布莱德利库珀一步步爬上了高位,目前正在竞选全国司法的席位,可以看出来,已经是位高权重了。
在老爸的葬礼上,前妻把不成器的儿子丢给了布莱德利库珀。
这么成功的老爸,有这么个不成器的儿子,也是布莱德利库珀万万没想到的。
这个竞选的当口,布莱德利库珀实在不愿意把这货接过来。
但前妻也没给他拒绝的机会。
这不成器的儿子是真能给自己老爸惹事儿,开学第一天,就和同学一起买药,被抓了个正着。
没想到的是,这个替布莱德利库珀儿子买药的孩子,会是高司令的儿子。
布莱德利库珀大概是第一时间知道了所有,如今位高权重的他,摆平这件事儿,是太容易不过了。
他警告自己的儿子,此后再也不许和“这位同学”混在一起。
但是,“不成器”就是“不成器”,老爸的话就是个屁。
故事始于松林,也结束于松林。
没有那种“爽”的感觉,该掩埋的真相还是被掩埋,但依然能吸引人看到最后。
我只看过两部Derek Cianfrance电影,蓝色情人节和松林外。
单从这两部电影来看,Cianfrance是个喜欢在叙事上创新的导演。
蓝色情人节利用插叙,将男女主角恋爱和婚后的片段交替呈现在观众眼前,理想与现实的巨大差距立现;而松林外的新意并不体现在时间线这里,它是标准的顺叙,但以15年的时间跨度,描述了三个情节相对独立,主题也不尽相同的故事。
这三个故事在人物关系和因果性上有千丝万缕的联系,140分钟,3个故事,15年,两个家庭,两代人。
如果利用影片里给出的暗示将两位男主角的父辈形象补完,那这部影片就几乎可以称得上是,两个家庭的史诗。
一、松林里,悲剧的起源作为男主角之一的高司令只在这个故事里出现,但并不让人惋惜,因为这实在是三个故事里最好看的一个。
高司令饰演的游乐场特技摩托车手Luke,因为没钱抚养女友Ro和出世不久的儿子,与松林里的神秘人Robin合伙做起了打劫银行的勾当。
他很像港片里的末路英雄,身世神秘,放浪形骸却用情专一。
他为自己楚楚可怜的心上人拿起枪,满怀一腔热情,浑身沾满鲜血,生命如烟花般绚烂而短暂。
导演在剧情的处理上始终是理智而克制的,你会看到Ro因为觉得Luke并不成熟可靠,而宁愿去依赖一个黑人男子,将Luke刻意排除于自己生活之外这样现实而无奈的情节。
只有在Luke一路狂飙,以100+的速度穿行于幽深萧瑟的松林间,此时剧烈摇晃的镜头中才有了浪漫主义色彩。
Luke形单影只,没有希望,没有爱,没有未来,浪漫得如此悲凉。
15年后,Luke的儿子Jason回到松林,向Robin询问父亲生前的事情。
Robin说“他是我见过的最好的车手,再也没有比他更好的了。
”Jason手握父亲的照片,照片上Luke的笑容定格在热血的青春岁月。
导演一以贯之地以反英雄的方式拍Luke,却在这个场景让Luke的英雄形象得到升华。
二、松林外,生活和罪恶还在继续相比于第二段故事和第三段略显生硬的字幕过度,这一段和第一段的衔接巧妙而自然——Luke死亡,击毙他的警察Avery顺势登场。
这个故事在情节上更加现实,提出一个也许很多人都遇到过的,让人困惑的问题——人情和法理之间的抉择。
在影片里,选择法理并没有让Avery看起来更高大。
一方面,Avery这么做更多是因为无法面对良心上的不安——当他发现被他击毙的Luke家也有一个和自己儿子一样大的男孩时,心里对Luke一家是愧疚的,所以他的第一选择是把从Ro家里搜出的赃款归还给她;另一方面,上交赃款并供出同伙后,Avery的朋友全被关进监狱,而他自己却得到升职,这就更显得Avery卖友求荣,面目可憎。
Avery的两次立功受奖,都是以和父亲一起看电视新闻的方式展现,且父亲的职业设定同样是警察,家教严格,并对Avery充满期望。
所以Luke的选择虽然并不可敬,但联系到父亲,又似乎觉得他根本没有其他选择。
这里不难看出导演有意探讨家庭对孩子成长起到何种作用的话题。
后来,在Avery父亲的葬礼上,他的致辞里透露父亲一生我行我素,只做该做之事,虽得罪了很多人但并不在意。
对父亲简短的概括,同样适用于Avery本人,可见言传身教对孩子的影响之大。
而相反的,Luke的父亲虽然没有出现,但从Luke极力想融入儿子的生活,承担抚养他的责任中可以猜测,Luke的父亲可能并没有在他的生活中起到正面作用。
三、重回松林,少年选择宽恕第二段故事在Avery升职后戛然而止,直接将时间线推进15年,转到了Luke和Avery下一代的恩怨情仇。
一方面继续了前面关于家庭教育的探讨,另一方面,这也是躁动而叛逆的少年的成长历程。
不知Cianfrance是否修习过东方哲学,至少这个故事处处透着古典寓言味道。
Avery和Jennifer的感情已出现裂痕,故事一开始,夫妻的谈话气氛就略显诡异,而到了片尾Avery竞选成功时,只有儿子作为家庭成员上台为Avery庆祝的场面就更印证了夫妻不合的猜测。
这点从第二个故事中,Avery在立功受赏后几个警察朋友去家里拜访时,Jennifer隐忍的不悦态度就可见端倪。
Avery从打击劫匪光荣负伤开始,原本平静的家庭生活也悄然发生着改变。
他在享受事业顺风顺水的同时,也要承受家庭不和睦的烦恼。
所谓祸福相倚。
而在Avery和Luke两人的儿子如何相遇,Jason如何发现Avery就是杀父仇人并且准备实施报复的情节则有明显的“因果报应”感。
还有结尾时,AJ穿上西装,收起一脸叛逆庆祝父亲选举胜出;而Jason跨上买来的二手摩托车,头也不回地扬长而去,这似乎预言着,两个孩子正在沿着父亲的老路走自己的人生,让人不禁感叹宿命的力量。
虽然Jason像Luke一样以飞车开始了成人世界之旅,前途堪忧,但我喜欢这样的结局。
那个生来就背负着不幸的少年,在探知到人生的凶险时,并没有一蹶不振,被命运推下深渊,他在松林里选择了宽恕,也因此学会了成长。
他学飞车,其实是在潜意识里选择将父亲塑造成Robin口中的摩托英雄的形象,唯此才能坦然接受自己的身世和命运。
我在看影片时,一直在想Pines意味着什么,Pines是神秘的Robin居住的地方,而他可以说是整个故事的起源,没有他也就没有劫匪Luke,和警察Avery。
而Pines也是Luke和Jason两代人做出选择的地方,Luke从此走上不归路,Jason从此不再是个少年。
通常电影有一个明确的主题,以此为宗旨,所有情节服务于主题。
而松林外似乎更倾向于塑造一群人物,一个开始事件,其后的故事顺着角色的性格自然延伸开来。
所以这部电影并不容易概括出一个主旨,但有赖于导演对细节的追求(我太喜欢影片的细节了,耐人寻味,也经得起推敲),影片真实得就像人生。
你无法给任何人概括一个主旨,唯有细细体会人生百味。
1. 三个故事卢克是一个随马戏团流浪的摩托车特技演员。
在小镇重逢自己的恋人,但她已嫁为人妻。
得知他们有一个孩子,卢克决定留在小镇照顾母子。
但卑贱的社会地位让他身无分文,打工的修理店老板怂恿他抢银行。
走投无路的卢克把自己的车技发挥在了抢钱逃跑上。
尽管钱给了他为儿子做些什么的资本,但身份的隔阂终究让他无法陪伴母子身边。
最后一次抢劫失手,死在了年轻的警官艾弗里的枪下。
艾弗里欺骗检察官是对方先开的枪,获得了并不属于自己的荣誉,知道对方和自己一样有个一岁大的孩子,内心愧疚不已。
无奈同事还带上他去对方家中以搜查赃物为名拿走了卢克抢劫银行的赃款,并私下分掉,致使艾弗里感到义愤。
向上级告发不成的他受到同事的死亡威胁,无奈之下,他走上和父亲同样的道路——当检察官。
警局被肃清了,艾弗里暗自缝合了内心的伤口。
15年后,AJ从小镇搬到父亲艾弗里的城市,在这里艾弗里正筹备着自己的竞选。
AJ在新的学校遇到了杰森,两个人因为抽大麻打成一片。
一次买摇头丸被警察抓住,让艾弗里在警局认出了那个死于自己枪下的人的儿子。
尽管AJ被老爸警告不能再和杰森接触,但劣性不改。
玩笑中提到杰森的生父,让杰森颇为介意,但母亲对他只字不提。
杰森从养父那里得知了生父的名字,进而一步步查出了实情。
一次AJ在家中举办的party上,杰森认出了墙上艾弗里的照片。
买上一把左轮枪,杰森冲进艾弗里的家里。
艾弗里被带到松林中,在杰森面前下跪,从担忧儿子的愤怒到愧疚之情的哭泣,让杰森未痛下杀手。
之后他在艾弗里的钱包中看到生父抱着年幼的自己的照片,终放下仇恨。
2. 每个人的心魔片中的主要人物都有自己的心魔,隐含在逃不开的宿命里,命运之神就这样玩弄着他们。
卢克看似美好的初衷并没有为自己换来美好的结局,最终还是为自己的罪付出了生命的代价。
艾弗里看似用各种办法努力弥补因自己的过失带给他人的悲剧,但终究像噩梦一样缠绕。
卢克在身为人父和身无根基的矛盾对峙中种下了心魔的种子,不但导致他走上犯罪的道路,也导致他行为的乖张,例如强行闯入儿子养父的家中做婴儿床,最后失手打伤了儿子的养父。
行为失控后的落寞让人倍感同情,也预示他在被命运拖向深渊。
这时艾弗里登场,但片中两个人唯一的交点就是艾弗里闯进门开枪打死卢克的那一瞬,就像命运之神安排的交接棒。
但卢克解脱了吗?
怎么可能。
他永远在天上看着自己的儿子。
而艾弗里的痛苦才刚刚开始。
艾弗里揭露警局内幕、以正面形象投身政界的举止都带着为自己赎罪的影子,却不料命运安排他15年后直面自己的罪。
看到杰森的那一刻,艾弗里的表情告诉我们他的缝合脆弱不堪。
最后他跪在杰森面前的失态,让我们真切感觉到了他的痛苦。
杰森释怀了,但导演没有给观众一个太舒服的出口,因为艾弗里还是带着儿子站在至高荣誉的灯光下,而杰森“仅仅”很形式化地去买了一辆摩托车,像他父亲重生一样,驰骋在松林间。
公平观很强的人很难理解这样的结局设置,因为艾弗里并没有偿还什么,反而获得更多的权势。
电影常需要考虑道德可行性,尽量满足观众的道德需求,这是编剧的基本考虑之一,但这并非电影的义务。
过分考量主人公之间的得失,让电影的讨论表面化,常常让我们失去深层体验的乐趣。
电影最美的地方在于形式化的呈现和感官的引导,而非代表观者进行主观批判。
到底是纠结主人公的得失多少,还是选择跟随命运之神的力量,亦是观者的心魔。
3. 孤独像是一只蝎子在[绝命驾驶]里高斯林饰演的也是一个性格孤僻的赛车手,衣服背后绣着一只蝎子,安静而危险。
他似乎很善于饰演这类角色。
在无声中爆发致命的戾气。
孤独就像一只蝎子,存于孤独者的心中,尾针蘸满毒液,只会出手一次,可能伤人,也可能伤己,并且没有解毒的药。
尽管不像[绝命驾驶]中的以暴制暴,[松林外]中的卢克亦是把自己甩向某种万劫不覆,把自己对儿子的爱用黑暗包裹起来。
仿佛孤独者的宿命。
4. 松木之外松林是片中核心的意象,卢克和艾弗里都在这里选择自己的道路,杰森在这里选择终结自己的心魔,最后松林成为陪伴他的伙伴,像他的父亲一样。
风吹过松林的声音仿佛一首重复千百遍的吟诵,讲述命运的无常和轮回。
片子D下来放在那里2周,没有得闲去看;事实上,2周里根本什么电影也没看。
今天犹豫了半天,终于下定决心一看。
俄版原盘,影像质量果然很“俄版”;从按下PLAY键开始,一直到高司令开篇那个烂俗长镜头结束,一切都在按我预想中的路子、以及质量在走;直到高帅“邦尼克莱处女秀”后的呕吐,再到同门德尔森(被业界低估的演员)在迷幻音乐中“分赃”;开始让我觉得这片子开始不那么“偶像范儿”+“高司令之俗套冷血赛车手范儿”了; 说句题外话:个人评价好电影的标准数度更改,直到近来逐渐坚定了一条——能留下几个让人走心的影像记忆。
电影始终还是“光”与“影”的艺术。
很久没写东西了,还是一如既往的跑题。
扯回“米国”;在那里混迹了五年,自觉还是有点儿资格说一说的。
看到短评里有朋友说“三段式”里,高司令的最好,儿子篇属鱼腩。
严重同意后者,但个人最爱“库珀篇”;其实很明显这是导演倾注心血的主断落;高帅依我看是又被拉来“票房酱油”了。
库珀篇的出彩之处,在于入肉三分的描写了一个实实在在的“美国人”,以及美国。
不知道有没有人有跟我一样的观感——无论你是否到过米国,在库珀这个小警察为自己的“美国梦”奋斗的每一步,作为炎黄子孙的我们几乎都碰到过大致相同的境遇,遭遇过大致相同的上司、同事,在潜意识里也作出了大致相同的选择;看到这里,我仿佛在看一部二流国产电影,每一个细节,每一个发展,都那么的“窝心”;仿佛有一只如此熟悉的小手,在最恰当的地方撩拨着你那俗得让自己都厌恶的灵魂;但经过好莱坞的手,我就毫不犹豫的给“蓝色情人德里克”贴上五星标签;不是我奴颜媚骨,实是因为近来看“美帝”排出一部这样“写实”的片子,太不易了!
得鼓励一下!!
WHY?
很简单、很俗套的答案: 因为我们都是——“HOMO”(不是同性恋 是“智人”或“人类”的学术正称)。
国度在变,制度在变,皮肤在变,环境在变,时代在变;唯有人,——没太变;打从树上下来群集开始...我旅居过4个欧美系国家(我指3个月以上的,旅游签无算);分别是——英国,1.5年;美国,5年;澳洲,0.5年;加拿大,4个月;英国人、米国人、澳洲人、加国人.........人,总结道最后,都是一个————“人”。
欧美法系WHT PEOPLE,无非是在更严密逻辑体系、司法制度、以及宗教约束下的MAN-IMAL。
很多时候,骨子里他们更“野性”,这从很多来天朝的脱离了原有环境束缚后的欧美游民们的表现就可窥探一斑。
最后来个好莱坞式高大全的“思想境界反转式升华”总结——我们只有了解了全世界人民灵魂深处的“阴暗角落”,才能再制度上为这个“野兽”设计更好的牢笼,而非一味的基于“种族主义”与“制度设计天然合理性”的盲目与色目。
好吧,我承认,这次的5毛,我木有收到....
影片多少有些冗长,导演不拘一格的采用一种三段式的叙事方法,所探讨的主题是父与子,主流与边缘,真实与虚伪。
导演显然过分强调了父子传承,子承父业,DNA遗传的作用,而弱化了现代社会司空见惯的社会大环境对一个人的潜移默化与个人的奋斗,作为一个西方价值观下的导演,人生来带有原罪,并为之赎罪(参见教堂洗礼那一段),人性本恶,社会的表面光鲜亮丽实质上却充满了罪恶的勾当,导演试图对摩托车手进行美化——一种浪漫主义的诉求,但却告诉大家冲动和暴力只会带来灾难。
车手的家庭,贫穷,动荡,充满犯罪和暴力,但重视家人,强调责任,甚至不顾一切的为了家人犯罪抢银行。
警察的家庭,名利市侩,人们麻木而自私的只顾着自己的欲望,并有太多的虚伪和掩饰,以及背地里的勾当。
这里要强调几点,警察在刚入伍的时候是充满正义感的,但是他失手杀了车手(摩托车手在最后时刻并没有想要开枪反抗追捕,是警察出于恐惧先开的枪,按照米国的法律,警察是要坐牢的),成了他最大的愧疚,并由此而卷入一个局中,越陷越深,当他每次想要退出回归到一个平静的生活时,现实却又逼迫他往前走了一步,最终让他走上了他父亲的老路。
车手的儿子最终汽车浪迹天涯是导演对社会边缘人物的一种赞扬,导演想告诉大家的是,呈现在我们面前的社会表象的正面形象(警察)未必是真实的,而抢银行的暴徒却未必是坏人。
影片的价值观有硬伤,不是说背叛主流价值观就一定是有益的批判,车手的儿子只是简单的调查十五年前的公开报道和问询一个当事人就断定自己的父亲是正义的,并企图向警察复仇,这不符合现实逻辑,太过于强调血缘传统而忽略的社会的重新教育对个人人格的塑造,并且,血亲复仇是一个早已被人类文明丢弃了几千年的东西,虽然影片有最后的宽恕,但显然,导演不应该过分正面强调这一反社会性的事物。
嗯,还是要相信党和政府和法律的。
前半部分高司令的剧情非常的好看,后面确实略显拖沓,中间那一堆去高司令家搜钱的剧情让人看了异常愤怒,看来黑渣警察也是不分国界的;电影里高司令的儿子确实有点像小李子;只是有点搞不懂为毛女主明明好像喜欢高司令的又非要跟那个黑人一起,估计也是因为经济原因吧。
确实跟蓝色情人节一样看完特压抑。
天蝎的ryan身上有种独特的忧郁魅力,跟尼古拉斯凯奇气质有点像,怪不得我那么喜欢这两个演员。
这部电影是去市里买平板电脑回来的车上看的,只看了一半就下车了,也不知道电影讲了什么,回来也没查到是什么片子,总感觉电影阴沉沉的。
后来才知道这部片子叫做松林外,很多影评家都推荐这部电影,看过之后感觉寓意很深。
现实其实就是如此,里面没有绝对的好人和坏人,表面上看卢克是一个飞车盗贼,而艾弗瑞是一个击毙盗贼保护民众的英雄,但其实卢克是为了去挣更多的钱来弥补内心对儿子的愧疚,而艾弗瑞则是一个说谎话、卖友求荣的富有心机的人,他把卢克击毙完全是因为他是个新手,当时卢克在和罗蜜尼亚通话,根本没有听到艾弗瑞的警告,而艾弗瑞只说了一次就冲进去直接开枪,所以卢克的死完全是因为艾弗瑞,这个艾弗瑞是清楚的,所以才有他看到惨死的卢克后那种表情,后来当他知道卢克还有一个和他儿子一样大的一岁婴儿时,内心更是充满着愧疚,所以他把同伴讹来的钱归还,最后将卢克的儿子保释,并警告自己的儿子不要去招惹他,甚至他钱包里还有卢克一家的照片。
这才是一个真实所谓英雄的形象。
我觉得形象反而不如为了儿子去铤而走险的卢克高大多少。
他们的儿子似乎又在重走自己老爸的道路,这似乎就是命运的安排吧。
是的,司令的每次演出都那么惊艳这次也不例外。
但这次不同的是,他扮演着一位背负着父亲使命的小混混。
其实他早已成熟,从刚开始内心冷酷闷骚的赛车手,到为尽父亲责任而走上黑暗道路的男人。
由开头到结束,他都是这部影片最真诚最充满爱最简单的人。。。
最让我感动的画面就是瑞恩在教堂的那段,他看着自己的孩子接受着教堂的洗礼,其实我并不太明白这是要干什么,但当瑞恩转身将手捂住脸时,我石化了,他的眼泪不断流,还有双眸的无助和空洞,让人近乎绝望,我看到了一个男人身上的使命看到了满身的伤痕。
尽管他全身到处都是纹身,但内心他是一个纯得像张纸的男人。
在他眼里一个孩子对一个男人的意义,是那么那么重要。。。
一架改装过的摩托车,一副绿色黑超墨镜,一块黑色的蒙面布,这是瑞恩车手生涯和抢劫生涯留下的最后物品,每一件都代表了他的个性他的坚定和他一去不复返的前路。
最后,唯剩一张傻瓜机照出来的全家福,那是这部影片中最温馨的画面,没有任何装饰,只有他们三个人,和那辆摩托车,对于他意义最重要的摩托车,以至于后面被毁掉之后我又一次看到他近乎绝望的脸,我想这架摩托车对于他来说也许就像儿子一样,那是他一辈子干的事,没有人会骑着摩托车去抢劫银行,唯独他。
那个理想的最佳状态,就是摩托车与他融为一体在松林外驰骋,但他还是不会忘记他作为一位父亲该做的事。
不知道大家有没有发现,他的车毁了,他也。。。
他们真的是一体的,就在那八十年代的街口,老式的红绿灯映照下的黑暗,他的忧郁。。。
在我看来他并没有给我带来黑暗的一面,有的只是一个男人正直担当的一面,有的只是对最爱女人百般留恋的一面,有的只是对摩托车对理想冲击向前的一面。
瑞恩高斯林演绎地再好不过。。。
有点可爱的一面,他没有驰骋在松林外,但他的儿子做到了,即使不记得爸爸的他,心里却洋溢着对父亲的崇拜与宽容,因为这是他亲生父亲。
一切都没有对与错,不是吗?
(原谅个人只对瑞恩一人进行评价原因这部片他的表演实在太赞,而且后面剧情较拖拉)
2013-08-09不算特别火但是好评不少的电影,剧情有着多次的转折。
瑞恩•高斯林 Ryan Gosling以无比怪异的姿势倒在一片血泊中的时候,心想这个故事不是应该结束了吗?
接下来的一个多小时导演想怎么玩?
布莱德利•库珀 Bradley Cooper玩了阴招,把几个一看就不是善类的警察搞到监狱里,导演只用了几个简洁的画面和几个背景音就把本来可以充满冲突的剧情交代清楚,心想这接下来还能拍什么呢?
没想到马上就来了“15年后”。
本来以为两个小孩就是简单的损友,但没想到能够把15年的恩怨全部牵连起来。
瑞恩•高斯林 Ryan Gosling 和布莱德利•库珀 Bradley Cooper的对手戏很短,这两个也算是好莱坞新生代的男星,在电影的二分之一处就完成了接棒。
前者的戏路可以千变万化,选得角色都酷得不行。
后者无论怎么努力,都是以一幅二啦吧唧的表情。
我还是更喜欢瑞恩•高斯林 Ryan Gosling , 他是那种走到哪里都气场强大的人,还有着一身腱子肉,前途不可限量。
很喜欢电影名字的翻译,言简意赅而又意境非凡。
导演讲了一个复杂的故事,但Luke生活的不羁、 对儿子的爱、纠结时的铤而走险;警察们对待金钱的态度;Avery在松林里,面对Jason流下的眼泪,是他对自己终结一个人生命所背负的自责;这所有的情节都真实无比,没有太多对错和教条。
Jason在拿着枪的时候,选择了饶恕,无论是因为胆怯还是因为别的,他让“世仇“不再继续,这个一直踩着自行车的小子,估计是第一次骑摩托但是看起来就驾轻就熟,基因是神奇的东西。
他走了亲生父亲的老路,浪子要在马路和孤单的旅程中才能长大。
自己女友都跟别的男人住一起了,他还去人家家里组装婴儿床?搞啥啊。看不进去……
有联系的三段式电影,前两个还行,最后那个故事没意思
桥段并不新鲜,好在节奏、情感还算抓人
生命无常,生生不息。。
有些宿命论的感觉,故事情节太缓慢冗长。摩托车手高斯林生活潦倒,和同伴多次成功抢劫,一次行动中被警察库伯击毙,留下了孤儿寡母。警察也有一个同岁的儿子。十五年后,两个儿子结识,高司令的儿子发现真相但选择不杀警察。警察成功当选检察官。片尾高司令的儿子又在松林骑上了摩托车。
命运的交叉点
叨逼叨烦死了。1个小时+最后10分钟足矣。
利落的三段式,各种小呼应不错
虚伪伪善,sorry 就能解决全部问题,然后理所当然的继续官运亨通,上一代穷人悲剧的源泉是精英父亲,下一代又来祸害穷二代。不喜结局,没有爆裂的复仇或揭露其嘴脸,因为宽恕只能助长罪恶,最终不论穷富都是子承父业的又来个悲剧的轮回。
3月底在北美上映之前的宣传煞有介事,司令+库珀的双帅组合男女通杀不料正片一上映便立刻哑火反响惨淡。影片败笔在于多个故事之间详略处理失衡,看得出导演想讲一个有起伏有反转的好故事,但缺乏手法与技巧导致三个段落彼此独立割裂并且潦草地呈现在观众眼前。司令早早领了便当,库珀又苦于篇幅表现平庸
在剧情中段几个点选择收尾或者改编结局,就分别成为科恩兄弟或者大卫林奇的风格。故事层面太多,反而让我有点无所适从。
不知所云
弄半天是个文艺片,Cooper刚出来的时候都没认出来。高司令总演这种冷男,而且竟然不到一半就死了。俩帅哥的儿子都很丑。。。。。
很傻逼的故事以为死命拗造型就会不傻逼,跟Gosling角色一样。
三星半,结构意义远大于这个冤冤相报何时了的故事本身。但是拍得实在太长了,毫无必要。
很喜欢这部电影 有感慨 但道不出 推荐!
Miller's crossing...
140分鐘!Not worth it, waste of time!
不好看
我是受虐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