薇薇安要起诉离婚,在以色列,只有犹太教法庭,于是她带着律师在法庭上和丈夫开始了对峙,此时她已经和丈夫分居三年了。
从第一次庭审开始,各方不断拉锯,丈夫的拒绝出庭,丈夫哥哥的无理辩护,各方证人的各种证词,婚姻双方的阐述,对律师的污蔑,调解,被限制出庭…这场诉讼持续了5年,薇薇安终于用自己之后的自由换来了婚姻关系的解除。
我私以为这是一部可以载入史册的电影,题材和技术上都非常非常狠!
首先讨论的议题就比较敏感,在以色列的环境下的女性到底在经历什么?
婚姻是安排的,离婚是丈夫可以一票否决的,甚至在不断的庭审中我们得以窥见太多对女性的限制了。
单身女性说薇薇安不幸福是嫉妒她已婚,已婚女性说她不幸福是胡搅蛮缠,被丈夫恐吓的女性说薇薇安最大的问题是不够言听计从,证人说薇薇安在外喝咖啡是不守妇道…大家不断重复着丈夫尽力了,没出轨没家暴有礼貌道德没问题就一定是一个好丈夫,却从没考虑过冷暴力和冷漠对女性的伤害,而男性言语中尽是“你丈夫都让你回家了,你还想离婚?
”我相信对于任何女性观众而言这些对话都足以让人血压升高。
精彩的就在于,单一场景,重复镜头,高能台词,节奏完美。
近两个小时只有法庭和等待区,一次又一次的等待,开庭,一次又一次的辩论和作证。
不需要展示的真实生活,不需要强调的婚姻事实,只是在这一方天地里,七八个人的言语,就足以窥见一切的不平等和女性在婚姻中所承受的。
节奏太好了,完全不会感觉到单调和无趣,包括一些特写镜头和配乐,都做得太好了!
这部电影用事实证明文本和题材的力量,也证明了一部好电影是不受到场景的局限的。
一些小细节也特别引人深思,女主衣服从全黑,到红色的脚指甲,到红色的衣服,白色的衣服,再次回到全黑,以及最后的黑色鞋子,就像是她所经历的一切。
曾经她短暂的取得过阶段性的胜利,也曾斗志昂扬,但最终还是举了白棋,再次回到原点。
她祈求着一纸离婚证,却只能再次约束自己的择偶自由来换取,让人不禁想问,这段婚姻到底带给她什么?
而离开以色列,女性就拥有了自由的婚姻权利吗?
似乎也没有,我想这也是值得大家继续思考和反思的。
无处不在的男凝和一直在探讨的如何保护女性的方法,还需要漫长的时间和诉讼般一次次的反复才能得以解决
在以色列,婚姻与离婚的枷锁被宗教紧紧束缚,民事的结合与分离竟毫无立足之地。
在这个独特的背景下,《诉讼》拉开了沉重而震撼的帷幕。
薇薇安·阿姆萨勒姆,一位勇敢的女性,三年前便提出离婚,却因丈夫伊莱莎的坚决反对而深陷困境。
在这个男权至上的规则中,丈夫的权利犹如不可逾越的高山,无情地横亘在薇薇安追求自由的道路上。
而本应主持公正的犹太教拉比,态度却暧昧不清,让这场离婚的拉锯战愈发胶着。
三方的僵持,如同一场残酷的拔河,每一刻都在撕扯着薇薇安的灵魂。
影片中,悲剧与荒谬接踵而至,令人痛心疾首的同时,也不禁引人深思:当宗教成为束缚,当自由被权力碾压,人性又将何去何从?
《诉讼》不仅仅是一部电影,更是对社会制度与人性的深刻拷问。
它以细腻而真实的笔触,描绘了一个女性在困境中不屈的抗争,展现了爱情、婚姻、宗教与自由之间复杂而尖锐的冲突。
走进电影院,一同感受《诉讼》带来的震撼与触动,让我们在这场关于自由与尊严的战斗中,找寻真理的曙光。
太过压抑的一部片子,全靠语言来推动情节发展。
因此,女主的装扮,发型等细节也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男主为何不肯离婚这个问题自始至终压在我胸口,连一个观影者都即将崩溃。
考虑到近期的事,在两性关系中,我最不能忍受的就是冷暴力,对我来说这就像凌迟一样,好与不好行与不行都应该通过交谈有最终结果,而不闻不问就是一个变态所能做出的最大的折磨。
影片五分,但我不会推荐给别人,自己也不会再看!
电影《诉讼》讲诉的故事就像它的布景一样简单明了,从头到尾,电影的场景转来转去都没有转出那个法庭,故事的发展也只是在双方的不断证明中反反复复,最后还是回到原点,所有诉讼过程都成了白费劲。
所以看这部电影很容易让人感到烦躁,越看越觉得无语和荒谬。
看到最后,也只能对以色列这个国度哭笑不得了。
这场诉讼最让我感到荒谬的地方是它把别人的幸福拿来审判。
原本是情感问题,最后变成了需要拿出证据来证明的是非问题。
这样一种扭曲注定了不管这场审判持续多久,都不可能有任何进展。
对于伊利莎一方,他们千方百计极力要证明的一点就是伊利莎是一个好男人,是一个合格的丈夫。
这是他们从头到尾用来打动法官的论据。
伊利莎或许确实是某种意义上的好男人,安分守己,温温和和。
这点薇薇安也没有否认。
但荒谬之处就在于此,难道能够通过证明伊利莎是一个好男人,拥有成为一个好丈夫的能力这点就能证明这场婚姻的正确性吗?
而法官判断婚姻的美满与否难道也只是凭借这种人品上的是非吗?
且不说没有人能比夫妻双方更有对这场婚姻的发言权与判断权,单说婚姻这件事。
它建立的基础不在人格的是非,而在包容。
包容最高的境界就是志趣相投,品性相合,达到完全的契合。
最低的境界就是仅仅只是能够互相忍耐对方,这是婚姻继续下去的底线。
薇薇安之所以在忍受几十年后才提出离婚,即是这条底线在不断的经受挑战之后终于崩溃了。
而不管是法官还是极力为伊利莎辩护的证人,他们之所以会天真的去为别人评判一段婚姻是否美满可行,是因为他们的心里有一个评判幸福美满的固定模板。
按照他们的信仰传达给他们的这种模板,他们可以去判断一场婚姻的应不应该,好不好。
当然这种模板是偏向男性的,如果男性品行端正,没有身体缺陷,他就是婚姻的正义一方。
而且野蛮的下定论,这样的婚姻是让人满意的。
这种情感代言形同与强奸。
再来看薇薇安这边,她所不断强调和证明的是婚姻给她带来的痛苦。
这种证明原本就是不必要的,闹上法庭就是痛苦最好的证明了,而痛苦就应该可以成为离婚的最好理由。
如果再要进一步证明,又岂能是通过言语所能表达的呢。
他人的证词原本就只是从表面上对这对夫妻的观感,不可能真正涉及双方的情感深处。
薇薇安的痛苦没有人能完全理解和解释,我们只能通过她的眼泪和控诉来判断。
可是,非常可笑的就是,法庭不相信眼泪。
这场诉讼的症结在于伊利莎坚决不同意离婚,而且还信誓旦旦的说他爱她。
我不怀疑他的爱是真是假,但可以判断这种爱是畸形的,那是一种高高在上的男权充斥下的占有欲。
而最后达成离婚也是因为薇薇安妥协了伊利莎的这种野蛮的占有欲。
伊利莎在我看来是一个古怪死板到极点,毫无生活情调的人。
他让我联想到《一百个人的十年》里那个不会笑的人,表情永远是那么的僵硬。
当他的女朋友发现他不会笑后,很伤心,受到很大打击,犹豫着要不要离开他。
为什么会这样,原因很简单,因为和这样的怪家伙生活一辈子太没劲了。
薇薇安原本希望通过法官达到离婚目的,但最后耗费了五年时间,还是以牺牲自己的另一个自由的代价换取这一个自由。
这种结果说明再这样一种环境里,女性不管如何抗争都避免不了陷入可悲的境地。
而要改变女性的悲剧,只有从根源上改变这种环境。
110分钟,基本只有一个场景,一个漫长并且荒唐的诉讼,不停顿的大量对白,却是从开头到结束没有丝毫可以放松的揪心感,女主角自导自演的极为牛逼的故事。
从开场镜头完全忽略妻子薇薇安,就把表达男权的基调,直到所呈现的不可理喻的丈夫以利沙到令人崩溃的法庭,让这种气氛发挥到了极致。
而薇薇安的内心变化从受到折磨,充满怒火,看到希望,感到绝望,在每个证人陈述和剧情的推进,通过穿着服装(只有一次穿了红色),头发造型的变化衬托出来,直到一个脸部特写持续很久,此时情绪的压抑和对这样荒唐的政治和宗教制度的无奈,女主角用面部表情演绎出来,真实到位。
影片在抨击犹太教社会中女性在家庭中不平等地位的同时,也看到对这样并不解放的思想的妥协和无奈,对美国那些文明国家的法律公平的向往。
所有人扭曲的尊严论形成荒谬的价值观念,句句台词都透露这绝望和愤怒。
我曾一度以为薇薇安会自杀,因为我已经到了崩溃的边缘,心跳加速,压抑的情绪无法释放的感觉,这也是这部片子抓人的成功,当最后附带条件的同意的时候,我甚至有种变态的猜想,但无论如何薇薇安成功了,可是窗外依然是熟悉的街景,电影结束。
但我会觉得薇薇安可以不在这个国家继续生活,即使答应了以利沙荒唐的条件,至少自由了,到一个新的社会,忘掉那些过分的要求,重新更好的生活。
这部片子也告诉我们千万不要和肉头打上干系,磨磨唧唧的他会死缠烂打直到自己崩溃,更像一口粘痰甩也甩不掉。
以色列国宝级影后罗内特再次自导自演,为国际影坛奉献出一部原生态的杰作,返璞归真之处直追十二怒汉,一个拉比法庭,三位法官,一对夫妻的离婚诉讼,全程牵引着观众的注意力,对白冲突本身的张力盖过了任何浮华炫技,平静的镜头与剪辑反思直指犹太教社会法则,浑然天成,倒不是说导演功力有多深厚,但想必女权解放是女性视角下最有表达欲的母题,不过结尾的境界似乎局限在民主价值体系中,在西方势力扶持下的以色列仍保有非民主便是个值得思考的问题
整体来看,影片反映的是以薇薇安为代表的女性如何反抗男权,如何争取她们的权利,尤其作为一名妻子应有的权利,而最大的权利莫过于脱离其丈夫的权利——离婚自由。
然而他的丈夫却不会给他这样的权利,他认为一旦给了她这种权利他就没有了尊严。
对于薇薇安来说,无自由即无快乐,而对于以利沙而言,无尊严即无快乐。
纠缠许久的诉讼其实就因以利沙的不合作,说到底是因为他没有得到他应有的尊严。
无论薇
以色列电影《诉讼》(GETT)。
讲述女性在宗教离婚法庭上没有权利的问题。
其实这不是以色列才这样,世界各国的犹太教徒都这样。
那天This American Life还讲到过这个,美国的犹太人妇女要想让丈夫在宗教法庭承认自己有自由,那全看丈夫是个什么人了。
这世界上还就有那么多小心眼儿的男人,即使实际的婚姻关系早已不存在,也死活不给女人这个自由。
这种把人小命掐在自己手里,不动声色地、温柔地让女人饱受折磨的快感恐怕并不少见。
不过,如果只是那么一个直截了当的女权主义故事就不是以色列电影了。
电影里男主是真爱女主的,不过是不善表达。
电影没什么大制作,连外景都没有。
很有限的空间,几个演员还都不瘦,却都很善于演压抑,在各自的位置上压抑着,压抑到我看到一半恨不能把那男的赶紧塞马桶里算了。
幸好是这种宗教法庭的认可只在宗教社区里起作用。
如果一位离婚的犹太教妇女不非得再嫁给犹太教信徒,也不会受这个束缚。
不信教的人恐怕很难理解为什么她不能止于世俗法庭的认可,一定要求得宗教法庭的那一纸离婚书。
对宗教的虔诚只是其中之一,另外的问题在于犹太教的宗教社区为成员提供了很重要的社会保护网,规矩多,但是如果你听话,生活即使不富裕也不至于无着,还有周边的邻里亲情照顾着。
挣脱这张网等于把长期喂养的动物放归大自然,学会生存是个很大的挑战。
很多人从小在虔诚教徒家里长大的妇女不会轻易走出宗教法庭的束缚,或者从没想过这么做。
《诉讼》自由是我的生命,离婚应由我决定。
不过是一桩稀松平常的离婚案,更是整个荒谬社会的小缩影。
都说婚姻是坟墓,活埋在坟墓之下又岂能轻松自救,放在保守的以色列更是如此。
进入婚姻总是轻而易举,说句“我愿意”,领个结婚证,海誓山盟和轰烈浩荡的爱情故事并非必需。
而逃离婚姻却是举步维艰,渴望求得人身自由,要以牺牲爱情自由博得,要以放弃生活隐私获取,这种自由不是我的理想选择,可也轮不到自己决定。
要知道,最绝望的往往不是不可以,而是不得不。
这部片也让我对婚姻或者说爱情有了自己的思考,自己理解的幸福只有自己能够体会,而别人都是眼瞎的;自己向往的美好只有自己可以想象,而别人都是脑残的。
以色列的政治和宗教是如此混乱,冠冕堂皇的法庭无法容忍吵闹但能接受诬告,不能把想法强加到男人身上,却将男人的诉求摁着女人执行。
这男权至上的荒诞社会不知道杀死了多少无辜的女性,换来的又是多少男人不可一世的自尊。
如果是我,我宁愿死。
婚姻也许是世界上最为复杂之事,婚姻双方的是非曲直,更是让人难以弄清楚。
各种的利益与情感,如乱麻式地纠缠在一起,所涉及到的各方人员,更是浩大,让人看着都头疼。
所以中国有句老话,叫“清官难断家务事”,这话恐怕搁哪个国家,也许都是如此吧。
2014年的以色列影片《诉讼》,讲的就是三位老法官断家务事的故事。
这部影片曾经获得去年的金球奖最佳外语片提名,是以色列才女罗内特·艾尔卡贝兹与其兄弟共同编导,并且由她自己主演的。
这是一起夫妻离婚案,一诉就是五年,开庭无数次,就在那间小小的法庭里,双方争吵不休,还请来了各自的律师及证人,相继登台诉说,仍是剪不断,理还乱。
在这五年不断提请的离婚诉求中,经历着其中一方因拒不出庭而入狱,另一方则因辱骂法官而被拒入法庭,因案件而让哥俩反目,一方的律师也差点被拖入这潭混水之中,其中的主审法官因生气而病倒……影片很生动地映证着家务事之难断与婚姻之复杂。
其实,影片的故事再简单不过,即是妻子提诉法庭,要求判她与丈夫离婚,而丈夫则坚决不同意;电影的场景亦不复杂,差不多均是在一间小小的法庭里展开,没有多余的表演余地,全靠着台词来推动故事情节;出场人物不算很多,都给观众留下足够鲜明的印象,特别是几个证人,出场只有一次,但每个角色都很出彩。
他们的出场,把故事的外延扩大了,从他们的身上,可以看到法庭外面的情况。
一般离婚案件中,女性一方无疑更会得到人们的同情,在此剧中,观众打一开始,就对女主角薇薇安表现出同情。
她一次次地跟随着律师来到法庭,每次均以失败告终。
她丈夫伊莱沙就只有一句话,不愿意离婚,要求她回到家里,尽到妻子的责任。
伊莱沙在法庭上认为,薇薇安作为妻子是合格的,她对于家庭很负责任,亦未有出轨的情形。
在外人的眼里,他们夫妻之间也是和谐的,连薇薇安也认为,她丈夫从未对她动过一个指头。
他们育有四个子女,丈夫亦辛勤劳作,抚养着整个家庭。
在法官及很多证人的眼里,觉得薇薇安要求离婚有些不可思议。
在常人看来,他们还算是一对合格的夫妻。
毕竟男女双方对对方的行为,并未有过多的不满,换句话来说,基本上还都是尽到了为夫为妻的责任。
用中国通俗的话来说,是女守了妇道,而男亦是不抽不嫖。
因此,在法官的心里,自然早已将心倾向了不愿离婚那一方。
几次法庭上的反反复复,我们可以很清晰地感受到这一点。
这场旷日持久的离婚战,既让影片中的人物,也让观众都精疲力竭,感觉到非常的累。
电影不仅是把婚姻中的各方行为,掰开捏碎细细地展现出来,既给别人看,也让自己看到自己的婚姻在别人的眼中是什么模样。
同时,电影还从更高的角度来俯视婚姻,审视着婚姻中的社会关系。
因此,电影所描述的并非一件纯粹的离婚,宗教的介入又让这桩案件益显复杂。
有许多观众在看了《诉讼》一片后很感慨,觉得原以为以色列是个相当开明的国家,竟未想到如此的保守,宗教如此深地介入到普通百姓的生活之中。
确实如此。
以色列,是一个没有婚姻法例的国家,涉及结婚与离婚之类的民事案件,一般皆是由犹太教的拉比组成的法庭来判决。
据相关资料,全以色列有十三种类的宗教法庭,处理着相对应教派中的婚姻事宜。
普通法庭是没有办法涉入婚姻纠纷的,而且跨教派的婚姻也无法得到仲裁。
而且各个宗教其实也是把信众的婚姻大事,视为自己当仁不让的责任。
古今中外,任何一个文化的婚姻礼俗,都有着一种完整的宗教仪轨。
可以更进一步地说,其实法律本身的起源,亦与宗教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
弗朗西斯·福山在他的《政治秩序的起源》中也说,法律的公正与权威来源于宗教,源于上帝的授予,因此法律天然就高于王权的。
君权神授,国王也得遵守上帝制订的法律。
至少在基督教与伊斯兰教皆是如此,上帝或者真主才是人间公正的最后裁决者,而神职人员则代表着上帝秉公执法。
作为前二种宗教源头的犹太教,就更是如此。
看《诉讼》这样一部以色列影片,会联想起前两年曾经看过的伊朗影片《一次别离》与《过往》,总觉得尽管他们的宗教有着很大的差别,但在处理婚姻之事竟有着极其相似之处。
原因也就在此。
薇薇安在电影中所面临的法庭,就是这样一个宗教法庭。
我们在电影中,也可将这个法庭做一番打量。
从偶尔扫向法庭之外的镜头中,我们可以看到,到这样的法庭中处理婚姻的夫妻还不少,很多都在外面排队,等待着宗教法官的召唤。
而法庭则设于一间小小的房间之内,三位年龄颇大的拉比作为法官高居其中,而原告与被告席则列于旁边,坐着原被告及他们的律师。
证人席只是一个小小的桌子,位于原被告席之前。
法庭内没有旁听席,无关人员不准入庭,而作完证的证人也得马上离开法庭。
这样的法庭其实与现代法庭在很多方面并无二致,原被告双方的陈词,双方律师的互辩,对证人的诘问,法官的时时干预……看此剧犹如看美国的法庭剧一样,你能欣赏到控辩双方的唇枪舌剑,看到案情的层层剥离,甚而能细致入微地看到人性。
但在这样的宗教法庭里,你还能看到更多的东西,看到婚姻之中所掺杂的复杂文化,看到宗教对于人们生活的深刻影响,甚至可以看到中东地区的历史与现状。
婚姻从来就不单纯,一直就是人类最为复杂关系的总和。
而在中东,在以色列,婚姻则尤为复杂。
在世界其他的国家,离婚官司也会打得旷日持久,一桩离婚案如本片中持续五年的,虽不算多,但亦不鲜见。
但一般情况之下,离婚官司的纠缠不清,主要在于子女的归属与财产的分割,利益主导着婚姻之中的纠纷。
只要两方在利益方面能够厘清,那么离婚的纠缠也就可以迎刃而解。
而在《诉讼》一片中,这起离婚案久拖不决,则在于离婚的本身,并不涉及利益的牵扯。
薇薇安与丈夫伊莱沙共同育有四个子女,皆已成人,所以子女的归属已不成问题。
薇薇安有着自己的工作,能够挣钱养活自己,且在诉讼之中,双方也一直未涉及到财产的分割。
问题的焦点在于,双方对于婚姻的幸福与否存在着根本性的歧义。
在这桩案件中,其实是不存在过错方的。
一般情况下,在世界各国的离婚案中,有过错的一方天然理亏,在离婚过程中会失去相当大的发言权。
薇薇安与伊莱沙都不认为对方有过错,也未就此指责对方。
男方认为,他已为家庭提供了必要的责任,并且尽心尽力让全家幸福。
女方则认为,她在婚姻之中,并未得到对方的爱,而且对方还限制着自己的自由,即使对方对于自己没有家暴,而且自己生活无虞,不过感觉这样的婚姻却并不幸福。
从薇薇安的叙述之中,我们可以感觉到伊莱沙是个非常固执的男人,有着很严格的宗教感,并对薇薇安有着冷暴力。
薇薇安抱怨,结婚这么多年,伊莱沙未送过她一朵花,未与她一起看过一场电影,并且禁止她与任何朋友来往。
薇薇安应该出生在一个比较自由的家庭,从她作为美容师的职业及其穿着来看,她也有着自由的思想,自然与恪守着传统的丈夫有着很大的差距。
在电影中我们也可看出,她请的是一位并不严格信教、经常忘带小圆帽的律师,而她丈夫伊莱沙的辩护人则是他的哥哥,一位很有成就的犹太教拉比。
他的出场,又让本来很受宗教影响的离婚案,更加重其宗教的色彩。
离婚双方的阵容,显然相当的对立,一方倾向自由而世俗,另一方则是传统与宗教,倒算是势均力敌。
但天平明显地偏向于传统的一方,也即是丈夫伊莱沙一方。
如前所述,这是个犹太教法庭,法官皆是德高望重的拉比。
更为重要的是,离婚与否,最重要的是得丈夫同意,如果丈夫不同意离婚,那么这案件无论如何判,婚是肯定离不成的。
由此,影片中的诉讼,其实也变成了一个逻辑怪圈。
薇薇安诉讼的目的,是想让自己与丈夫离婚;法庭判决的基础,是她的丈夫同意她的离婚请求;她丈夫应诉的目的,则是坚决不同意离婚。
因此,这样一件简单的离婚案,就一审再审,一拖再拖,审了无数次,也无数次审而不决。
电影至此,矛头自然是指向了以色列社会的男权至上。
导演也通过镜头,不露声色地把问题摆在观众面前,展现出她的批判锋芒。
确实,影片所展示的问题也正在困扰着以色列社会,特别是其婚姻法案也饱受诟病。
导演正是通过此部影片,在呼应着其国内民众要求改革宗教法庭、引入世俗婚姻的呼声。
不过,电影并未止于此。
这部影片的独特之处,在于导演并不只是从高处来俯视婚姻,来观察婚姻的文化基因与社会关系,而且也从细处着眼,以更多的颇有意思的细节,给予更多角度的探讨,表现出此问题的复杂性。
这也使影片有了更为宽广的视域。
影片用俯视来建构了一种婚姻的逻辑,而以鞭策入里的观察又来解构婚姻。
薇薇安与伊莱沙的婚姻究竟是怎么样的?
从前述可知,在普通人的眼里,他们也许并不相爱,平淡相处,但还算相敬如宾,与以色列甚至全世界大多数夫妻一样,没有更大的矛盾与冲突,尚处于一种可维持状态。
但导演却用镜头,化解着观众的这种看法。
两人法庭相遇,曾经有着几次对视,导演毫不留情地将他们的神态细致而不厌其烦地展现出来。
他们互视的眼神却表明了双方的相互憎恨,那是一种带着仇怨的冷漠。
而他们的邻居作为证人出场,则又揭开了这个看似平静家庭的面纱。
尽管这位由男方请来的证人邻居囿于种种情况,仍在称赞着这对夫妻的和平相处。
但在对方律师的节节逼问之下,却抖搂出他们之间的争吵如同家常饭。
关于薇薇安作为妻子的贞洁,那是原被告双方都在竭力维护的。
他们都认为薇薇安恪守妇道,即使与丈夫分居期间也未与男人有交往。
但导演却以看似漫不经心的镜头,定格于薇薇安颇具风韵的穿着打扮,特别是她那双涂着红指甲的脚,或者暗示着她与律师之间若有若无的亲密。
而最具爆炸性的指证,则来自于一位看似老眼昏花的证人。
他说他看到在分居期间的薇薇安,在咖啡馆里与一个男人密谈。
此言一出,如同扔出一枚炸弹,立即在法庭引起轰动。
丈夫伊莱沙首先让证人别胡说,而后妻子薇薇安坚决予以否认,说与她交谈的是律师。
但导演不动声色地将镜头转向了律师,将律师一副惊愕的样子展现于观众面前。
薇薇安与伊莱沙之间的婚姻真相,也许真的只有他们自己才了解。
婚姻亦是如人饮水,冷暖自知啊。
从法庭上,是得不到任何公正的,得到的只是让自己再次受伤。
在影片中,类似这样的细节还有不少,导演在故事逻辑框架之外,又用细节构架了另外一个框架,这个框架是独立于故事框架之外的,这些细节零碎而不成片断,既无法证实也无法否认,她以这样的框架来说明婚姻的复杂性。
前一个框架是架构于犹太文化与宗教之上的婚姻关系,有着鲜明的以色列的特色。
而后一框架建构于这对夫妻之间,它具有世界的普适性。
纯粹的婚姻是不存在的,婚姻不仅只是基于双方的爱情,还得加上双方的各种文化背景,以及此时彼刻的各自的心理状态。
薇薇安为了争取婚姻的自由,想摆脱她并不情愿的婚姻,她就得如电影中一样,将自己的一切包括自己的隐私,都摆在众人面前细细地展现,让相关不相关的一众人,来述说你的婚姻在他们眼里的样子。
而别人眼里的你的婚姻,也许与你自己的看法并不一致。
不过,这也是婚姻复杂性的一个方面。
影片的结尾,留给观众的其实更是绝望。
薇薇安最后终于等来了丈夫伊莱沙的同意,她可以离婚了。
不过她也不得不接受丈夫提出的条件,即她离婚后也不能与其他男人交往。
这又陷入了另外一个怪圈之中。
她想摆脱自己的婚姻,谋得自己生活上的自由;不过离婚的结果,却是她得到了身份的自由,却得不到人身的自由。
她无须对婚姻做出承诺,却得守住那个与她再无关系的前夫的承诺。
总之,她变得更加不自由了。
恐怕在这个时候,薇薇安已经是心如死灰了。
影片同样以着细节来展现着这一变化:薇薇安的穿着打扮不再时髦,变得传统而保守起来。
一起简单的离婚诉讼竟然持续了五年,单一场景下的对峙极具张力,漫长的审判揭露出男权至上的社会环境与宗教法庭制度的荒谬。最难得的是导演没有把女主设定成传统的弱者形象,从服装到举手投足她是具有反叛性的,自编自导自演也值得肯定。
深度直男癌的爱情观,既折磨自己也折磨他人。区别在于他的自我折磨是活该,折磨他人却是不该。活在一个婚姻不自由的国家,这个女人也蛮可怜的。
7.0
只需要一个房间再加一个过道,也可以讲出一个好的故事。
很牛逼
对法官们最后表示无语的行为表示无语
看到最后我只想替女主角去死
非常简单的设定,但是导演很好地调动了观众的注意力和情绪,成功让大家想要捅死律师以外的每个男的。没想到希伯来语手势也这么丰富,女主和几个女性证人的性格塑造都很好。另外天朝观众也别光感叹以色列性别歧视严重了,纯属五十步笑百步。
殘酷的現實中我們只好撕逼,世界真美好。
在这简单的室内,却爆发强有力的戏,全片几乎没什么配乐,但是这正可以更直面完全的表达演员的功力,真是精彩的表演,而女权,社会现实正在这真实的表演中悄悄打入人的内心,看似荒谬到搞笑的过程让人一路看着苦笑,他大爷的法律!
阅
8.3 一间小小的法庭积聚了本片所有的戏剧性,一位独立女性在以色列宗教社会追求婚姻自由的过程是如此艰难,影片强大感染力来自于表演,不止是女男主角色的塑造扎实成功,更得益于两位主演精彩的诠释,而其男人视角的镜头调度着是极具讽刺性
【3.5】Gett.The.Trial.of.Viviane.Amsalem.2014.DVD.XviD-Roman Bellic.mp4
观感上会联想起《一次别离》,都是揪心的无解的难题。一场漫长的离婚官司不仅可以管窥以色列的法律制度,也似乎暴露了这个国家的政教体系、人文人权等各个方面的问题。影片最令人心惊的是这个国家的男权主义,离婚还得男方将休书赐予女方。总体来讲导演的着力点还是对男权社会的批判,煽动功力十足。
女性权利低下想离婚困难
看的太累了……只能说是绝望溢出屏幕。极限拉锯战,女主太有力气去争取了,我只有一种不是他死就是我死的感觉,想要和平的解决就这么难吗!嫁错人好窒息!!!!!
就在一个小房间里拍两个小时的电影,要憋死观众吗
为什么我感觉存在即是合理?其实应该可以看出来,丈夫是个固执的人,但是不可否认他爱她。妻子要离婚的理由总感觉不很充分,而且看起来的确有点不守妇道的感觉。是我偏激了吗?从正面角度讲,女性的权利是应被尊重和支持的,不可偏袒男性。对以色列的法律和民俗不了解,电影反映是否片面不得而知
时空距离实在是有点遥远,所以感受不太明显~
3.5 有点像一次别离,以色列电影太过日常化,虽然真实但不免乏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