很轻松,看过后也不会留下什么特别的印象。
谈不上要不要去电影院看,用来打发时间,我觉得刚刚好。
很久没有看这么轻松搞笑的片子了,感觉故事情节较之以前的一些喜剧片多了些新颖,搞笑之余不会让人觉得乏味... ...这样的片子我们不必总拿挑剔的眼光来观看、透析,其实一部片子只要在某一方面或某一点能让观众找到些许自己的影子或者说是切合点,这个片子就算成功了一半. 无论购物狂、选择恐惧症还是性格的分裂或者说是受伤后的严重自卑,这些病态无疑都是生活在都市压力下的每一个正常人或多或少都会沾有的扭曲性格的放大,是可以让我们去深思的……
4个年轻人代表了4种不同的人格,因童年、工作、感情经历,一步步塑造成型,但生活要继续,购物狂不可能“什么都要”,选择恐惧症不能“什么都不拒绝”,最终他们的碰撞撕开了内心更深的情感体验,才知道“自己想要什么”。
小时候看过的电影,这两天温习了好多遍。
对这部影片从一开始的轻松、搞笑到发现了许多深层心理机制,看电影的过程中也在疗愈自己。
刘青云和张柏芝这一对其实早就明白自己的选择,但是由于本身“心里不正常”的原因,他们没有坚定地做出选择。
张柏芝自小在孤儿院长大,开头出生在商场的铺垫暗喻了当时香港的时代背景——消费主义。
去商场购物不再是仅仅为了自己的需求,而是显示自己的身份、品位、爱好等个性标志,因此,各类国际大牌成了个人外露的标志。
在剧中并没有用剧情确切讲述方芳芳是如何变成购物狂的,但是从剧情串联可以猜测,在这样一个时代背景下,一个女孩子想要彰显个人标志、展现自身品位,就“需要”去购物,这是时代的催眠。
方芳芳确实也是一个十分有品位、有个人见解、喜好志趣明显的女孩子,她在购物的同时展现了自身生命的独特性。
对外过度物质泛滥,是她内在原生家庭缺失、自我价值感缺失的投射。
而刘青云饰演的李简仁是一位头脑清楚、思维缜密的医生,正是因为过分理智,导致他考虑问题过于长远、全面,瞻前顾后、顾虑重重,各方面因素都想面面俱到,最终没有办法做出选择。
在结婚这件事情上,即使他很清楚自己喜欢的女孩是方芳芳,也会害怕伤害已经患有“失恋创伤后遗症”的丁叮当,而不忍快刀斩乱麻。
这同样是一种自我的缺失——无法为自己做出选择,易愧疚、易同情。
而陈小春和官恩娜所饰演的另一对情侣,相对而言更加不知道自己想要什么。
对于他们而言,有一个共同点:别人想要的、别人觉得好的,我也要。
因此,何穷富无论是工作还是感情生活中,都会和别人去争去抢,丝毫不顾及自己是否真的需要这个东西、这个人。
他的“争抢”已经变成了一种应激反应,在这个过程中他才能够感觉到自己的生命力。
我们可以猜测,他在成长过程中虽然有比较富裕的先天家庭,但是后天教育是非常压抑的,这导致他的进攻性本能受到了抑制,因此等到他长大成人有了能力的时候,才可以放开手脚去争去抢。
而丁叮当则代表了自卑的女性群体,因为失恋、失败,陷入了强烈的自我否定,极度匮乏的紧张感下疯狂购物、囤积,害怕“过了这村就没了这店”,全然不考虑自己是否真的需要,最终花费的钱远远超过按需购买的金额。
在电影中似乎还看到了这样一个背后隐藏的玄机:丁叮当与何穷富都是对自我价值判断不明确的人,且都存在自卑心理,在感情生活中比较被动,虽然自己主动去追求,但是别人却比较无感。
而方芳芳和李简仁相对而言更清楚自己想要什么,他们只是不知道自己应该怎么舍弃、舍弃什么,自我价值感较高,因此生活中追求者较多。
这个原理不知是不是导演有意为之,但这也在告诉我们,自爱者人爱之。
当一个人足够爱自己的时候,身边才会出现追求者。
而所谓的爱自己,当然不是指单纯地满足自己的愿望,而是和自己的内心有连接,知道自己想要什么,并付诸行动。
虽然这是一部喜剧,而且是06年贺岁片,可是按照我所学的戏剧理论,这却是一部经典的悲剧呢。
里面的四个人物:1)方芳芳 购物狂(冲动性控制失调行为)2)李简仁 选择强迫症3)何穷富 盲从,吝啬之中又乱花钱,人格分裂4)丁叮当 失恋创伤后遗症(低贱俗的购物狂)悲剧的“净化理论”,说剧中人的惨状与罪恶,会引起观众的同情与欣慰。
虽然这里没有希腊悲剧的“崇高”,可是看着他们病得那么严重,是不是观众都会为自己感到欣慰呢,我们都没有像芳芳那样失业三月刷爆二十张信用卡并欠若干私人贷款吧。
这里不但每个人都是有病的,而且说“在这样的都市里有点不正常是正常的。
”这样就给了观众以普遍的同情与欣慰之感。
并且尤奈斯库说过:“只有喜剧才能给我们力量去承担存在的悲剧。
”对于每一个爱买东西的人(尤其女人)来说,购物是多么美好的事情,物质令我们开心,可是——犹如爱情——吸引我们的东西,总令我们又怕又爱,怕失去了自己。
它们都是人性的弱点。
我们都在和我们的弱点做着不懈的斗争。
如果用悲剧来表达这些斗争,未免是沉重的。
(参考作品福楼拜《包法利夫人》、莫泊桑《项链》、赫本《蒂凡尼早餐》……等一干悲剧)所以用喜剧来表达,是有趣而愉悦的斗争噢。
芳芳面对商场时的欢畅、渴欲,仿佛一下子天地打开了,空气充足了,这种感觉,是女人最了解的噢嘻,喜欢!
小凤帮他们安排结婚的那场戏,也很好玩。
因为每个人都承认自己是有病的,愿意接受小凤的安排。
观众也认为他们是有病的,觉得好笑而不会觉得神经病。
狂奔八百圈,终于搞清楚谁到底喜欢谁。
皆大欢喜。
我们的生活还在继续。
地球每旋转一圈,每个女人的购物幻想就刷新一圈:明天去百盛,还是去太平洋?
还是先去百盛再去太平洋?
大家有没发现小春在里面超帅啊?
形象好清爽,一开始我都没认出他呵呵!
所以虽然一开始就看出最终结果肯定是张柏芝和刘青云在一起,但还是喜欢小春哦!
“医生说 想买东西的时候先想想买回来之后放在哪里,如果还想买就敲锣”我:还要想放在哪里啊好麻烦算了先买吧。
对了那个锣紧急时刻可以求救那我也想买。
选择困难症的暴露疗法:“选一样最可笑的恐惧去面对,尽情暴露在恐惧中就会知道怕得莫名其妙,就不怕了。
”大都市人人压力大,有点不正常太正常了。
“买了好久没拆过,拆了很久没用过,用过又不会再用的,就拿来卖。
”适当的鼓励对治疗帮助。
“买比找快”… 打脸。
失恋创伤症:极度自卑,十分低俗地买便宜货。
买东西格调很差的购物狂。
【觉得自己不配】委曲求全,违逆了自己的心意,就会不舒服,会想买东西发泄情绪。
“不要再放纵我(的购物欲)了,这样下去我会死的。
”“先天乱花钱的基因和后天吝啬的教育混合了,就发生既想花钱又舍不得,看到别人想要的也不管自己想不想要就无脑去竞争的矛盾行为。
”“不准选最便宜的点心,要选自己喜欢吃的点心。
”港剧终究是消费主义:买正品的都善良,喜欢买便宜货的是爱占小便宜上不了台面人品低下的戏精。
女人喜欢便宜货那就是没有自尊,就活该被贬低挑剔,反正她也喜欢倒追。
环境变了,人的行为还没变。
后知后觉。
对于购物狂,“我的房间空无一物”也不是好事。
一起在电影院看恐怖电影确实是增进男女感情的好办法。
血清素低会导致自制力差,引发成瘾反应。
(解决办法是吃鸡蛋牛奶香蕉巧克力,不挨饿不暴食,减轻压力多运动多晒太阳,好好睡觉。
”我的天太真实了,购物狂看到恐怖电影里的角色都在不断注意她穿着搭配的各项价格,我看到电影里的香水护肤品也会去猜那是啥牌子的哪一款哦好想要…哈利波特说的对,面对恐惧最有效的化解办法是幽默。
觉得可笑,它就不恐怖。
面对诱惑和恐惧,叫出来,会感觉好一点。
所谓限量版,就是每年出一个(或几个),年年有,源源不断地出下去。
那不就是家常菜嘛。
购物狂爱物质胜过思考人。
选择困难永远在权衡却没有偏好。
吝啬的人没有喜好只追别人的选择。
配得感低的人只想占便宜没有喜好。
结论是,人要真的知道心的选择才能不盲目。
购物狂的一个深层心理原因是被抛弃感,没人爱她。
如果被坚定选择,心里则会涌起强烈的成就感,千金不换。
购物狂需要被偏爱。
唯有逆境中也坚定的那只手才是解药。
他也得知道,物质充裕不是幸福而是毒药,适合自己的才是解药。
选择困难症患者需要不断失去才懂真爱。
真爱不需要烦扰如何去选择,遇到之后自然就会出手。
学人精需要不断被生活毒打才知道自己要的是什么,而不是跟风。
被揍得痛,才会去选自己爱的而不是抢别人的。
(所以这是是贱吗?
)personality type is destiny.最后的心理学游戏,很有意思。
核心思路就是高频词高强度把人置于他们最怕的局面中,逼着他们依靠本能做选择,看他们如何行动。
其实就是把人生浓缩成几个小时,一场模拟下来局内人就恍然大悟了。
实景沙盘游戏。
1.虽然影片是在描写都市快节奏和压力下数个患有不同类型综合症的男男女女的故事,但是故事本身并不会让人感觉到压力和快节奏,影片没有情节拖沓观影过程轻松而有趣,作为工作之余的放松再合适不过了。
2.我想这部影片会引起一些朋友对于心理学的兴趣,“性格决定命运”很有道理啊。
3.影片中的人名起得很好,“方芳芳”与“丁叮当”琅琅上口,而“穷富”又代表了其本身一时葛朗台一时视金钱为粪土的分裂性格。
4.在乱套的婚礼中所有人都听小凤一个人的电话摆布,在中国传统观念里这是极没面子的事情,电影对此进行了颠覆。
其实若每个人都能放下包袱忘却自我认真地参与一场游戏是多有趣的事情啊,我们应该活得更轻松,多一点游戏精神,多一点娱乐精神,不知怎么的,这就让我想起了“馒头的故事”。
前三分之二夸张无厘头,后三分之一把坑圆回来。
四人的感情在细节处就能看出各自的归宿:简仁无法选择,芳芳能快速决策帮他选;穷富无法控制购买欲,又时刻受后天教育抠门不愿意花钱,沉迷a货的叮当正好与他臭味相投,既能省钱又能疯狂剁手。
他们的病各有千秋,与现在病态的购买表现无二,在平台推动下,每个月都有一次购物潮,同网购时代前只在春节前夕囤货不同,购物的便利间接增长人们的购买欲,问问身边人,不乏有觉得好看,买!
觉得有趣,买!
觉得有用,买!
实际买到真正实用的东西屈指可数的人。
物资条件改善,选择多,晚饭能从起床抓耳挠腮纠结至晚上回家,最后选择一开始的选择。
不管是何种心理疾病,药物治疗只是辅助作用,药物不是万能的,影片中芳芳吃了正确的药,购买欲依然难忍,依然做出了嫁二人的选择,期间有纠结有懊恼,最后在心理医生帮助下认清内心,坚定选择才有所改善。
同理其他三人亦是,辅助手段加上病人自身努力,病情才能好转。
影片有些细节让人深思如女护士在片中生了三个女儿,丈夫一直不在身边,一边照料女儿一边也要工作、继续怀孕,二十年后的今天依然没有改善,重男轻女、丈夫角色缺失、高压生活下年轻人等问题该如何找到出路?
一个纠结的选择困难症,一个疯狂的买买买购物狂,一个极度自卑的省钱爱好者,一个最爱抢别人东西的穷富矛盾体,电影将人的毛病放至最大,还让这四个人擦出爱情火花。
并将身为殿堂级购物狂的心理专家拉入人物关系网中,在一次次人为的错配测试当事人的反应来发现各自的真心。
演技不错、情节略浮夸不合理,颜值正义,尤其小凤的扮演者衣品气质佳、张柏芝的靓丽还有刘青云的憨厚精英形象还是值得推荐下的。
两男两女,两种搭配不停换。
官恩娜比我印象中的要好看很多,她演的是一个极度自卑的女生,吃饭不敢上桌,夹好菜自己跑角落里吃。
夸张了点但很可怜。
幸好最后陈小春中意的是她。
毕竟是喜剧,喜欢对象很容易转变,贯彻皆大欢喜的原则。
虽然知道结局会好,中途我还真怕她没人要,那自卑永远也好不了了。
陈小春和官恩娜在经济方面特别配,都是极度节约各种算钱,但我还是觉得陈小春喜欢张柏芝所以一直有前面的担心。
说陈小春把张柏芝的包包都低价卖掉让她还卡债,可是又帮她重新买齐了一套,这么抠门节约的人要他花一分钱都是要了他的命可是他却这么做了,该有多喜欢。
刘青云又是好男人的样,香港男明星里没有比他更有这感觉的了。
选择障碍,每次都要各种对比列出优缺点最后又选不出来,而为了张柏芝一瞬间就没了这个病了。
因为喜欢让他没时间再思考选择的问题而立即作出判断。
看完之后就深深迷上张柏芝用的手机~立马就买了~毕竟年轻了~
小时候香港有很多这类轻喜剧,奇奇怪怪但是又无伤大雅的设定,沙雕但是一本正经的角色,搞笑但是还有人生含义在内的故事,真的蛮不错的,我也超喜欢这类电影的,可惜现在是看不到了。
一直到李简仁苦恼用空手道、拳击还是柔道,都很好玩,到抢新娘那段韦生又失控了。徐小凤气场无双,演技稍逊。
what's the point???
面临选择有时真的让人很为难很痛苦。
可以选择不看的喜剧。
那时候张柏芝还蛮美的。好多LV啊。
无聊时候看的
居然漏了没MARK,一直认为张柏芝从来没演技,但大家好像都无所谓。
韦生何等之招黑,看本片便知。整精神分析也没用,穷折腾,太过癫狂,不加节制
多剪去一些枝枝蔓蔓的东西可能荒诞得更有意思一些。推测起来比较适合韩剧迷。两大富豪的名字取得比较有趣。
呵呵,虽然很PA,但是很有趣呵。
有点奇怪评分居然这么低,我觉得原创剧本太妙了,每个人夸张得又合理精神病,又是互相的拯救的妙药。电影节奏基本上都很紧凑。小凤姐指点抢婚那一段太好玩精彩了,最后才觉得男女主角多出来的一段有一点不必要,不然我觉得可以是一个五星喜剧。里面还带了不少真心理学的干货
不俗的搞笑。
香港电影 张柏芝
选择恐惧症看了会抓狂,有洁癖的看了会暴走。
如果沒有徐小鳳客串,三星都不想給
蛮香港的一部~ 方芳芳哈哈哈~~
武汉台,不说了。
家有购物狂是件痛苦的事,但你丫能不糟贱心理学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