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7.20 杭州,与TFC校友小姐妹们一起,很享受的一次观影及讨论。
有很多细节值得我回味和深思:1.镜头呈现的画面足够真实,就像我日常生活看到的周边世界,很有生活感。
2.哥哥航一与弟弟龙之介的性格及行为表现,与一些家庭顺位理论中叙述的老大老二特征很相似。
3.哥哥弟弟各自带着自己的朋友跨越千里来到一个约定的地方,为奔赴“奇迹”而努力的过程,让我想起了我五六岁的时候号领村里的一群小不点翻越一座座大山去到隔壁镇上找我老外婆的经历,勇敢无畏充满安全感,当时的老外婆一如剧中最后不知名的老夫妻一样,微笑的接纳着我们一群孩子,再悄悄的去联系大人,谢谢我的老外婆。
4.影片中每一位为保护孩子们的梦幻而付出慈悲的大人,都值得尊重,谢谢他们的存在。
5.父母关系的变化及他们对生命的真实追求,给孩子带来更多的是正面影响,外婆的宽慰…… 真好。
6.剧中的每个人都有属于自己的人生课题需要修炼。
7.父亲口中的“多看看世界,不要局限在当下的生活”,很打动我,生命本该这样,向外观世界,在世界里观我,在我中寻求世界。
奇迹是我喜欢的是枝裕和作品之一。
这部片也是一群小孩的故事,大人感觉更像孩子身边的配角。
和无人知晓的孩子们非常不一样,更多是治愈和成长的感动。
奇迹简单的描述,就是一对兄弟的父母离了婚,妈妈带着哥哥去了偏僻的鹿儿岛,爸爸带着弟弟去了福冈。
哥哥相信朋友口中说的:如果能看到当两条新开的新干线相互交汇的时候,说出梦想,就会实现,就会出现奇迹!
他和弟弟相约一同去看,彼此也带上自己身边有各种心愿的好朋友,开始了一趟勇敢之旅。
当两车交会的时候,大家都在呐喊自己的心愿,原本特别想父母能够和好的哥哥,突然没有跟着呐喊,只是呆呆的站着等着火车离开。
他终于懂了爸爸说的话。
他没有自私的选择自己,而是选择了世界。
其实这部片子是是枝裕和为了宣传新干线而受邀拍摄的电影。
也就是鹿儿岛开往福冈的新干线“燕”和福冈开往鹿儿岛的“樱”号。
但是他采用了一群小朋友的故事,来间接展现,让新干线有了是枝裕和的味道。
兄弟两个在现实生活中也是兄弟,前田兄弟两个很有天分,各自参演了很多优秀的作品。
除了前田,也有切叔和阿部宽叔,还有写真女神长泽雅美,桥本环奈,内田伽罗,当然还有我喜欢的树木希林等重多超喜欢的演员。
关于奇迹,大人们已经不在相信所谓的奇迹了。
面对周而复始的生活,和现实的挫败,也不再心有所愿。
但是孩子们愿意为了这一份不切实际的传说,为了他们心中纯洁的心愿,赶赴一场冒险的旅程。
这一刻是很让人动容的。
关于切叔作为爸爸给哥哥说的话,让他不要只看到自己,要去看到世界。
意思是让哥哥不要自私的以自己的想法,强迫两个已经不合适的人还在一起,这个也是满足自己自私的决定罢了。
而应该把更多注意力放在世界上,这个世界有很多值得花时间感受的,比如音乐对于爸爸就是世界。
里面很多日系场景都想让人截图。
小学的走廊,校园操场,教师,山田兄弟小时候还稚嫩的脸蛋,特别是弟弟无忧无虑的性格,哥弟两个每次用翻盖手机的对话。
都很可爱真实。
还有同班同学中还很童星的桥本环奈,内田伽罗等等,都充满了自己内心这个阶段的小心愿,也许这个心愿只是让自己跑快一点,让自己擅长画画。
但都充满了希望。
这也许只是她们一个阶段的故事,而故事随着她们长大也会慢慢延续,有很多奇迹。
他们愿意相信奇迹!!
关于企画《奇迹》这部电影一开始就是jr为了纪念九州新干线开通的专题电影,对于我来说,这是第一次拍摄关于电车的电影。
制作人只有一个要求,就是希望影片尽可能的把镜头对准列车。
这其实对于任何一个喜欢摄影的人来说都是一件新奇的事情,因为在东京等地,电车是不允许被拍摄的。
当然,电影不可能只针对列车拍摄,于是,我提出了以孩子为主题的想法,制作方欣然同意了。
故事一开始主要想描写一个生活在都会的男孩想乘坐新的九州新干线前往鹿儿岛去探望母亲,另一方面,一个生活在福冈的女孩为了乘坐第一班从福冈开往鹿儿岛的九州新干线同样踏上了旅程。
原本是想描写这两个孩子之间的童真故事,但是遇上“前田兄弟”后,一切都改变了。
关于选角出身大阪的“前田兄弟”其实在拍摄电影之前就非常具有人气,经常活跃于各类电视节目。
但是,我之前并没有对他们有过太多的关注,直到电影开始招募主角的时候,我一下子被他们的能力给震住了,吃惊的并不是他们的表演才能,和他们相遇和我心中立马就决定了整部电影的世界观,以及叙事风格,可以说“前田兄弟”对这次《奇迹》的制作方案影响很大。
此外,这次扮演大人的演员都是知名人物,我一开始很担心他们肯不肯接受配角的职务,但是,树木希林女士却给了我信心,一直在一旁鼓励我说“这是一部属于孩子的电影,我们这些演员只是陪衬角色,这点我们都很明白,您放心拍摄吧”。
说真的,我当时真的觉得很幸福。
关于“孩子”我自己虽然没有明显感到自身存在的变化,但是,周围的人都是自从我成了父亲之后,人变了很多(笑),当年拍摄《无人知晓》的时候,我脑子里只想着“这是谁的孩子”,从来没有考虑过其他的东西,但现在不同了,随着我父母的过世,以及我自己孩子的诞生,很多想法都改变了,这可能是到了这个年龄的原因吧,总之,这次的《奇迹》中的孩子肯定和《无人知晓》时的孩子大为不同,大家拭目以待吧。
关于合作这是我第一次和电视台方面一起合作拍摄电影,在我出道的时候,我一直立志成为一个独立电影人,但随着时间的推移,我觉得我不能这么闭塞,特别是这次是一部围绕列车的电影,关于列车的纪录片肯定会对我的拍摄工作带来很大的帮助。
以前,淀川长治先生就批评过罗西里尼和戈达尔,说他们即使再热爱电影,他们这种闭塞的想法肯定会对电影本身造成伤害。
我想这次和电视台方面的合作很可能成为我导演道路的一个新起点。
关于借鉴的确我在拍摄《步伐不停》是参见了很多日本老电影,小津先生的作品由于他的特殊性,我没有采用。
但是,成濑先生的作品中,对于“家”的拍摄,对于电影空间中的人物移动的掌控我都有过仔细的研究。
所以,我的处女作品《幻之光》就是完全按照成濑先生的思路来拍的。
但是,当时我给侯孝贤先生看的时候,他却说道:你的电影技术相当出色,但是你是不是在拍摄之前就全部把摄制脚本给确定好了,为什么不好好观察拍摄现场的一举一动后再做决定呢?
这句话对当时刚刚出道的我很大的刺激。
的确,事先准备好的摄制脚本就像侯先生所说的那样很大程度的限制了我自身的发挥。
之后,我就按照侯先生的方法开始改变自己的思路。
到了《无人知晓》的时候,我觉得我已经能够很好的掌控摄制脚本了。
之后,到了《空气人形》拍摄的时候,侯先生的朋友李屏宾先生同样给予我很大的帮助,。
和侯先生一样,李先生同样强调不要在拍摄前就决定机位,一定要好好注意演员的一举一动。
的确像他们说的那样,演员自身的感情同样是电影的一部分,当时,在现场我和李先生还是裴斗娜小姐互相探讨拍摄的过程真的学到了很多东西。
对于电影的感想这个问题几乎每次都被提到,但是我一直回答不出,不好意思(笑)。
但是,这次我觉得我可以回答了。
在电影拍摄之后的第二天,我不经意的观察到孩子们在那里高兴的吃着饭,背着书包去上学,他们快乐的生活仍在延续。
这部电影只是从他们漫长的生活中捕捉到的些许片段,但是我真心希望他们能够一直像影片中那样快乐的生活下去原载于《电影世界》,转载请注明简评是枝裕和在接受采访时提到,虽然自己没有什么感觉,但是他身边的人都说自从他当了父亲之后,他变了很多。
在拍摄《无人知晓》的时候,主题和《奇迹》一样,都是孩子。
但当时他只想着“这是谁的孩子”,从来没有考虑过其他任何东西,所以,电影看上去冷冰冰的。
但是,现在却不同了,如果说《步伐不停》是向是枝裕和已逝的父母道别,那《奇迹》就是对孩子们的重新认识。
这次的孩子们是再普通不过的平凡小学生,故事也和《无人知晓》完全不同,所有的视线都只对准了那些孩子,那些处于11-12岁之间神秘的孩子们.之所以说这些孩子们神秘,关键还是11-12岁这个年龄段。
这时的孩子还没有进入青春期,对于整个社会的认识还只是停留在表面层,并没有被世俗所污染。
所以,他们的想法和其他人完全不同,非常值得探究。
而这次是枝裕和的探究可以说是非常成功的,《奇迹》这部电影绝对可以载入经典儿童电影的史册。
由于父亲为了成为音乐人,到处兼职,没有稳定的收入。
所以,母亲决定和其分居。
他们有两个孩子,而这两个孩子都非常希望4个人能够再一次重新一起生活。
虽然,表面上导演营造出了两个孩子都希望全家团聚的场景,但是,影片中的两场梦说明了其实孩子们早已无意识感觉到他们很难一起生活。
其中,哥哥的那场梦颇有韵味:家族4人非常高兴的坐在万博公园的草坪上休息着,但是一旁的工作人员居然正在解体“太阳之塔”,熟悉“太阳之塔”的朋友或许知道,“太阳之塔”对于日本民众而言已经成为一种信仰。
连信仰都没有了,这个梦可能实现吗?
其实,相较于天真纯朴的弟弟,哥哥还是有一定的想法的,但这种想法还只是停留在孩子层面。
故事里的那个奇迹说的是新建成的新干线,两辆电车第一次交错的时候,如果你看到了,就能达成任何愿望。
哥哥内心虽然很希望家庭团聚,但是他其实已经很清楚,家庭团聚的可能性甚至比樱岛大喷火还要小,于是无法自拔的哥哥陷入了自暴自弃的窘境。
他许下了樱岛大喷火摧毁鹿儿岛的愿望,因为这样的话,他的妈妈就不得不离开鹿儿岛,去和在熊本的父亲团聚。
这是多么可爱的想法,影片中孩子们的天真可爱被是枝裕和完美的记录下来。
类似纪录片的拍摄手法仿佛让我们回到了《下一站,天国》的时刻,而孩子们的表演也和前几年那部《小猪教室》一样,给人一种真实感。
孩子们就这样为了属于自己的奇迹,踏上了征尘。
那个场景和美国著名儿童电影《伴我同行》一样,只是,这次在是枝裕和电影里的孩子们带着的不仅仅是自己的愿望,还包括了大人们的。
在那个能实现奇迹的地方,他们祈祷着,他们呐喊着,他们迷茫着。
但正是那一个个让他们挣扎的瞬间才能使他们真正的成长起来。
这个年龄段的孩子们如何身心健康的成长一直困扰着各个家庭,这个时候如果出了点什么问题,很有可能影响到孩子们未来的生活。
但是,真正意义上的成长还是要让孩子们自己去领会。
本片的题目虽然是《奇迹》,但是他的英文标题却是《I wish》,很显然这是是枝裕和的梦想,在他孩子出生之后,他很希望他的孩子能够一天天长大懂事。
因为孩子是属于未来的,未来有很多奇迹等着他们去创造。
和《空气人形》的时候一样,这次是枝裕和再一次引用了一首名诗《活着》,而且还是通过孩子口中读出的。
这里的意图非常明显,活着并不是奇迹,在你有限的人生中,寻找到自己的追求,探索到世界上各种事物的魅力。
那个瞬间的感受对于你的一生而言是值得回味的话,我想那就是属于你的奇迹。
此外,影片中孩子与老人之间的互动也非常耐人寻味。
一个代表着未来,一个则即将离开这个世间。
孩子从老人身上学到了很多东西。
从开始对于老人的同情怜悯,到对于老人们的尊敬,孩子们无意识的感受到了这些老人们的魅力,虽然他们看似很普通,很寻常,但是他们的人生已经足够精彩。
就如友情出演本片的原田芳雄先生一样,在得知自己只有2年的余名后,原田芳雄先生仍然没有放弃,在他身上,奇迹得到了真正意义上的体现,在此,笔者向前不久刚刚去世的原田芳雄先生表示由衷的敬意,请您一路走好。
《奇迹》或许是是枝裕和导演人生路的新篇章,或许我们再也看不到类似《无人知晓》之类的是枝映画了。
不过,是枝裕和导演在《奇迹》之后或许会给我们带来更多的奇迹。
看着前田兄弟的天真烂漫的笑脸,我们有理由相信,日本的未来充满着奇迹,即使遇到了3.11大地震这样的灾难,它们依旧能够前行。
成长和家庭,总是让人要感叹一百遍的话题。
哥哥有点压抑沉闷的新生活,和弟弟有点颠沛的有意思的新生活。
你看他们在晚上放着烟火嘴里叫着Hanabi开心的样子,但是弟弟还是那么在意爸爸是不是能写出新歌,不放心自己种的菜,那么担心家里能不能一直有饭吃还要顾着哥哥和妈妈是不是能够开心。
但是毕竟父亲和母亲就是不合适的,所以宁愿分开也不愿勉强四个人生活在一起。
开始以为弟弟是和爸爸一样理想主义的,哥哥和妈妈一样是现实主义的,但实际上弟弟比哥哥懂事得多,也更加明白现实。
哥哥为了家人团聚而许下的火山爆发的愿望,就算知道所谓奇迹是假的,也不忍心再喊出口了。
火车和火车擦肩而过的时候,只有哥哥的世界一片寂静。
放弃梦想的瞬间是残忍长大的过程。
每个人都要经历的,只是痛苦的程度不一样。
兄弟两个人的愿望啊,都是为了别人。
身边的人能够幸福的活着。
我小时候也这么想。
两个好兄弟两条线。
哥哥像妈妈,成熟稳重,弟弟像爸爸,开朗快乐。
哥哥画了一幅火山大喷发的画挂在墙上,火山喷发的时候就是一家人再次相聚的时候,这是他的“奇迹”。
孩子们心里都装着自己的“奇迹”。
当“燕”号和“樱”号对开的时候,我们的感动也慢慢起航了。
孩子们追逐“奇迹”的旅程,也就是他们成长的过程。
那对老夫妻接纳收留孩子们的确太让人动容了,在是枝裕和的作品里,处处闪烁着人性的光辉。
生活总要继续,就让它快乐地继续下去吧。
这是一部拍给大人们看的关于孩子们的电影。
常听人说,日本有一帮“轨道控”导演。
我倒不这么认为,毕竟日本轨道的普及率太高了,拍外景还要特地去避开它,那也真是费事。
《奇迹》是交给JR(日本铁路集团)的一篇命题作文,用以纪念博多到鹿儿岛中央的九州新干线全线通车。
是枝裕和完成得相当出色,他没有用固定长镜头,对着窗外风光猛拍一通,而是根据市场调查做出了制作意图。
一开始,我还以为《奇迹》是山田洋次《家族》的现代版演绎,讲一个家庭的破碎失散,经历一路的颠沛流离,拍出来个铁路片(公路片),最后得以团圆。
结果,是枝裕和认认真真,交出了一部欢乐轻快的儿童片。
其明亮程度,在是枝作品中也是绝无仅有的。
对比2004年的《无人知晓》,导演的心境已经全然不同,对待不幸的态度也产生了改变。
即便是父母离婚造成了兄弟失散,但《奇迹》几乎没有表现父母和两代人的矛盾冲突。
故事以兄弟为中心,金牌配角们也都围绕着小孩。
从他们的生活、学习还有伙伴们,不断扩散开来,一步步走向了见证奇迹、完成许愿的终点。
也有人说,《奇迹》不过是对孩童离家出走的又一次浪漫化演绎。
此话不假,他们得到了老师的配合、外公的帮忙,路途上风光美好。
但是,透过兄弟俩的事后交流,是枝还是没有给出常人期望的大圆满。
在《奇迹》里,观众看到了新干线的通车,孩子们会提起,老人也在讨论。
另一边,电影又讲到了樱岛火山的喷发,太阳塔的去留,轻羹(鹿儿岛的当地甜点)的未来。
在风平浪静的生活里,由于家庭分裂的事实,《奇迹》存有一丝的忧虑。
那是单亲孩子的眼中世界,也是日本社会的现实问题。
面对原田芳雄、树木希林、阿部宽和夏川结衣的家庭组合,《奇迹》必然会让人想起《步履不停》。
跟《步履不停》一样,《奇迹》说的也是家庭,这个社会的最小单位。
后来还出现了孩子与花(秋樱),不知名的墓地。
在我看来,两部电影确实有很多相似之处,但更多的是来自秘密本身。
《步履不停》塞满了秘密,家庭的秘密、父亲的秘密、孩子的秘密……《奇迹》也是如此,兄弟的行动约定是一个秘密,每个孩子内心里深藏着一个秘密。
更有好事者还可以这么回看,《步履不停》的开头结尾都是列车经过,这似乎在提示观众,《奇迹》就在不远处。
影片始终用交叉蒙太奇去表现两兄弟的生活,一个在鹿儿岛,一个在福冈,一南一北。
当相聚和团圆成为一对兄弟的心声,电影并没有想去控诉什么,而是让他们顺利碰面。
当南北两个方向飞驰而来的新干线列车相遇,是枝再次展现了惊人技巧,他剪辑了三十个短镜头——同时也是空镜头,它们是孩子们心头的所有愿望,快速地闪现而过。
而恰恰因为两兄弟的愿望没有被许下,那一瞬间,《奇迹》的境界更是上去了一层。
从这个角度来说,《奇迹》不失为一部得体的成长电影,没有停留于那种心灵鸡汤式的刻奇感动。
抛开JR的主导,《奇迹》依然是一部作者电影。
如果从地域题材入手,它还可以归入九州题材的日本电影。
我一度在想,如果把《奇迹》交给青山真治去拍,他肯定会拍成公路片,如假包换。
只是,哪怕放眼到当代日本导演,他们都不会有是枝这样的舒心和温暖。
【南方都市报 木卫映画 http://gcontent.oeeee.com/2/a2/2a27b8144ac02f67/Blog/ef7/10a79f.html】
实际上,《奇迹》这部电影是一个官方“命题作文”。
日本铁路集团为了纪念博多到鹿儿岛中央的九州新干线全线通车,邀请导演是枝裕和拍摄相关主题的电影。
你甚至可以理解为这是一部日本高铁的宣传片,只是,是枝裕和没有敷衍了事,而是用其特有的温暖,奉献了这样一部温馨感人的电影。
包括小田切让、阿部宽以及长泽雅美在内的几位知名演员,在这部电影里都甘当绿叶,成了黄金配角。
他们所烘托的主角是两个孩子,一对十来岁的小兄弟:哥哥航一和弟弟龙之介。
有趣的是,他们两个不仅在银幕内是兄弟,在银幕外也是真真切切的兄弟:哥哥前田航基,弟弟前田旺志龙,两人已是签约艺人,组成了一个“前田前田”组合。
我之所以如此煞有介事地介绍这对小兄弟,并非只是因为他们的这种有趣组合,而是他们在电影《奇迹》里的表现,实在太叫人叹服和喜欢。
在是枝裕和的镜头下,脸型微胖的哥哥航一出奇地成熟,做事情像极了一个大人,沉稳而得体;弟弟龙之介虽然看起来大大咧咧,内心却十分细腻,竟像一个家庭管家一样照顾着自己玩音乐的父亲和一小块菜地。
他们因为父母离异而分隔两地,一个在南,一个在北,新铁路的开通给了他们一个希望:一个可以制造“奇迹”的希望。
怀揣着这样一个“奇迹”的希望,兄弟俩分头行动,展开了一次秘密地离家出走。
他们所期盼的那个“奇迹”,在旁人看来简直稀松平常,不过是让父母重新聚在一起罢了,这对于许多依赖交通便利而说走就走的人而言,这样的期盼未免太小儿科了。
但对于影片里的这对小兄弟而言,那不是小儿科,而是一个大大的心愿。
他们的母亲(大塚宁宁饰演)大概因为无法忍受丈夫(小田切让饰演)的“废柴”表现,觉得这个只知道搞音乐而没有稳定工作和收入的男人不值得长相厮守,选择了分开。
于是哥哥航一跟随母亲来到了鹿儿岛的外婆家,弟弟龙之介留在了福冈,和父亲一起生活。
两个小孩在各自的“家”里成长着,在各自的地方有着自己的朋友圈,也有了较为常态的生活,日子似乎就可以这样平常而安稳地随着时光流淌着。
但他们内心始终期盼着父母能够重新相聚,给他们一个完整的家,一个真正的“家”。
在听闻到那个可以让许下的愿望实现的“奇迹”之后,哥哥航一开始和弟弟龙之介“密谋”,打算通过自己的努力,实现父母重聚的心愿。
小孩们颇有计谋地躲过了家长们的注意,避过了老师们的“规矩”,成功踏上了“离家出走”的旅程。
奇妙的是,在这个过程里,分别又有一位家长和一位老师的“精密配合”,才让他们顺利地出发。
他们满怀着期待踏上旅程,一路有紧张、有欢笑、有困难、有惊喜,最后站在了符合条件的“奇迹”面前,却又并未收获“奇迹”,也并未有多大的失望。
是枝裕和还是一如既往地运用固定镜头来展现细节,但与以往不同的是,他不再拘泥于长时间地用单个镜头去表现,而是用更多的组镜头来丰富表达。
于是,我们会看到航一和龙之介在交叉蒙太奇的表现下,各自欢快而充满劲头地出发、汇合,然后一群小朋友充满期待地走在路上,在好心的小女孩外婆的照顾下度过夜晚,在明亮的阳光下见证两辆高速列车的交汇,然后带着某种领悟而各自回家。
整个过程里,是枝裕和没有过多地表现风光,却依旧给人一股温馨明亮的感觉。
是枝裕和绝对是最擅长拍摄小孩的导演之一,无论是早期的《无人知晓》,还是近年的《如父如子》,我们都可以看到他对于小孩的表现。
只是,随着时间的推移,以往在《无人知晓》里略带残酷和悲怆的现实感逐渐被《奇迹》和《如父如子》的温暖感所代替。
或许是他随着年龄的变化而产生了心境上的变化,抑或是他对于社会的看法也有了新的视角,总之,他的作品在变化着。
可若是仔细一瞧,他的作品实际上又从未变过:他还是在关注着人,关注着家庭。
就像本片一样,《奇迹》并没有简单地像大多数“命题作文”一样敷衍了事,也并没有像片名一样搞出什么奇怪花样,而是中规中矩地,柔和地,温暖地,通过两个小孩的“离家出走”,折射出小孩子对于亲情地理解,对于家庭的理解,然后在这种家庭探讨中,传递出爱的本质。
《奇迹》并没有出现奇迹,两个小孩的父母依旧分隔两地,他们也在各自的“家”里继续成长。
这样一次“离家出走”始于一个期盼,终于一个领悟,在某种程度上,完成了一次成长的洗礼。
令观众感动的,不仅仅是小孩们这样一个背着大人所做的努力,而是他们发自内心地对家的完整的期许。
生活中,我们许多的家长常常或多或少地忽视孩子们的感受,常常会忘了他们没有说出来的,没有让你知道的一些行为背后,常常都是最基础的爱的诉求。
这部电影没有生硬地说教,没有直白的评判,但却通过这样一个故事,让观众看到了小孩们对于家的理解,看到了家庭分裂带来的忧伤,也能看到日本社会的现实写照:铁路开通带来的发展、樱岛火山的喷发、轻羹(当地甜点)的未来等等。
尽管这些现实问题都只是轻描淡写一般地掠过,却仍然能从中看到是枝裕和对日本社会的关注。
而这其中最深刻的,仍然是导演一贯坚持探讨的家的主题。
无论是航一和母亲回到的外婆家,还是龙之介留在福冈跟着父亲生活的家,都在一定程度上,构筑了日本家庭的诸多缩影。
航一的外公大多数时候沉默不语,对家务事似乎也并不关心,但却对当地传统的甜品轻羹有着固执的情感,他带着航一去寻找轻羹之味的那一段,很温馨,却也不乏伤感,一个老人为一个食品的用心,看起来似乎超越了家庭,但实际上又是对传统的一种挽回,这其中也包含了家庭的挽回,只是,无奈又无力。
而在旅途中提供住宿的小女孩的外婆外公这对夫妻,虽然戏份寥寥,却通过三言两语就传递出了老人们在晚年时期和子女分隔两地的隐隐忧伤。
两个小兄弟的父母最终也还是没能重聚在一起,但他们显然觉察到了自己的孩子所做的那份努力,在日后或许会做出一些改变,也算是一种潜在的“奇迹”吧。
其实,包括航一外婆、老师以及其他小伙伴在内的人们,看似没有做什么促成“奇迹”发生的事情,却透过银幕,给到观众不少反思的机会,将“奇迹”发生的可能,随着电影传递到了现实中。
这也是这部电影的价值所在。
孩子们的这趟“离家出走”虽然没有收获到心愿的实现,却为自己的成长注入了一个难忘的历程,也算是一个了不起的收获。
而在是枝裕和温暖、柔和的镜头下,他们内心的那份纯粹所流露出来的明快,让这样一次“离家出走”,充满了浪漫的色彩。
PS:本文为作者原创,如需转载请联系作者,谢谢。
公众号【木易的岛】持续更新中,欢迎交流。
让人忍不住眼眶发热鼻酸或许是是枝裕和的魔力吧如果能耐着性子在看起来冗长的前2/3一起慢慢进入影片的节奏那么无疑会沉浸到这部电影营造的氛围里在新干线交汇的瞬间兄弟俩和他们的小伙伴们一起大声喊出隐藏在内心深处的愿望有些愿望一如既往的坚定有的愿望与之前的不尽相同特别喜欢交汇一瞬前细节镜头的剪辑咬了一口的冰棒薯片袋最后的碎渣用来请病假的电子温度计曾经带着不满愤懑下笔的红色颜料折好的或许明年就不能再穿的小学制服已经4cm明年春天就能收获的蚕豆小狗弹子的遗体外公做的轻羹醇厚的味道只有长大的人才能品到……还有一张张兄弟俩童年的合照或许在那一瞬间都从男孩心里闪过航笔下的火山喷发了,他多想像之前内心预演无数遍那样大声喊出来:让火山喷发吧!
这样一家四口就能像以前那样回到大阪一起生活。
但他还是选择了沉默,回家的路上航对龙之介说:比起家我还是选择了世界小演员把那瞬间成长的感觉表现得太好了在离家返广州的高铁上看的这部片可能因此更容易被触动吧
1. 两条平行的铁轨。
列车在靠近。
像闷在罐子里的隆隆声渐渐清晰,变成轰鸣。
最后两列列车呼啸着擦肩而过。
七个人,踩在栏杆上张望,只等待列车交汇的那最后一刻。
强劲的风拍打着身体。
只能听见风声。
列车的轰鸣让地面都在颤抖,似乎要裂开。
在自己从未见过的铺天盖地的力量面前,用最大的音量同时喊出心愿和梦想。
甚至因为太过用力满脸涨得通红,并不自觉地踮起脚尖,似乎身体的伸展能够帮助释放更大的力量。
列车的声音似乎一下消失,耳边只剩呐喊。
希望爸爸能写出好歌。
想让自己画画变厉害。
希望成为女演员。
希望脚变厉害,可以跑得更快。
宠物小狗弹珠复活。
爸爸不再打小钢珠。
多么具象又朴素的愿望—嗯,或许除了女演员之外—却有什么能量和阿航想象中的火山喷发那样,喷薄而出。
七张脸,除了阿航,其余满满都是坚定。
那是一种从心底散发的幸福感、自信和酣畅淋漓,仿佛列车呼啸时的巨大气流都转化成了自己的力量,再通过自己的呼喊传递给主宰心愿的神灵。
心里的声音无限放大。
这是我的愿望和梦想,它一定能够实现。
将近两个小时平平淡淡却又不失温暖的叙事,终于让我的感动在几十个生活片段的镜头的铺垫之后大家高声喊叫之时也随着暴涨、溢出。
阿航始终犹豫着没有喊出自己的愿望。
最后,他说,和家人相比,他选择了世界。
一直希望一家四口可以在一起的阿航,挣扎之后还是选择了火山不要喷发,让鹿儿岛享受平静。
几秒钟的挣扎,却让他在一瞬间成长。
2.-- “从鹿儿岛开出的樱花号新干线时速不是有260公里吗?
从博得发的燕子号也有260公里。
这两台车第一次会车时,就会发生这件事。
”--“什么事?
”--“奇迹。
”--“奇迹?
”--“会发出可怕能量,看到这能量的人愿望就能实现。
跟流星一样。
”--“喂喂,真的吗?
”--“嗯。
”看到这段对话时心里不置可否。
小孩儿就是小孩儿啊,这样的话也能信。
没想到大家各自心怀愿望,旅途就这样展开。
想尽各种办法凑够车票的钱,老师的睁一只眼闭一只眼,外公的配合演戏,妈妈的若无其事,好心老夫妇的收留....旅途的完成就是奇迹。
阿航和龙之介兄弟两人跟随离异的父母各自居住在不同的城市。
两个旅途,一次相遇,最后挥挥,回归各自的生活。
生活似乎依然没有改变。
爸妈仍然分居两地。
龙之介还是没有学会蝶泳。
鹿儿岛的火山灰依然在落。
弹珠终究还是没有能够复活。
可是又有什么和以前不一样了。
打开落地窗,看到落了满地的阳光,心里有一部分似乎变得坚定。
相信的力量就是奇迹。
是游泳后穿着白背心奔跑在夏夜中的小胖子;是用手指沾一沾永远也弄不干净的火山灰;是每天夜晚兄弟之间说不完的电话粥;是想要娶光着腿的小幸老师的男孩;是世界上也不能只有废物;是大阪和福冈之间连着哥哥和弟弟的隐形的线;是卖了全部家当凑出的新干线的车票;是教小可爱们逃课技巧的青木老师;是“爸爸就拜托你啦”;是在会车那一刻脑子里的闪回和喊出的愿望;是是枝裕和的奇迹
小田切让就是顺眼
节奏比较慢,看了一半,比较喜欢弟弟
哥哥你也太哥哥了,相比之下你们成年人弱爆了
原來是命題寫作
爲什麽評分這麼高?我看的想睡了
整片枯燥乏味,东一榔头、西一棒槌的叙事很难入戏,如坐针毡似得看下来,真不容易。稍微有点触动的就是孩子们在火车交汇时许愿的情景了。
“比起家的幸福,我还是选择了世界。”T T 导演太会拍了!列车交会时小航眼前闪过那一组细节真的太天才了!从胃温暖到肺。以后每每和世界面对面的时候都会想到它吧。
是枝裕和的生活气息,充满稚气的面孔、天真得幻想,而又成熟的小大人们,只为最后一刻“奇迹”的呐喊,家与“世界”哪个更重要,在这群孩子们的眼里有不同的答案,细节特别暖心,大人都是全明星阵容,竟然在片中发现了小时候的桥本环奈
有点闷……
一星也是给小田切的
现在看这种童年题材的影片就会无法自控地流眼泪(看菊次郎从头哭到尾= =),始终无法接受自己已经变成一个大人这件事儿啊!有什么好办法可以告诉我吗……(看了书,书比电影更好,所以电影相比之下就三星了)
远看是温馨的兄弟亲子故事,近看其实是九州新干线的开通广告……
是枝裕和导演的电影里阿部宽、桥爪功和树木希林出镜率真高,有点错乱了......不过能看到桥本环奈小时候也是厉害了,平祐奈也很漂亮,小萝莉最可爱~长泽雅美和卫生老师都很漂亮~
是枝裕和的作品大多比较喜欢,这部没感觉
额,完全没看出什么东西来啊,可是评分为嘛这么高?改天再看下算了
邊看邊做著其他事情,就算不看字幕也能知道的劇情,像我們生活日常的點滴,或許奇跡就是在平淡中發現愛吧。
深夜食堂的诗人还是那么那么的具有浪子气质。
这竟然是一部为新干线九州鹿儿岛通车的命题作文,惊为天人。弟弟的关西话实在是每每令人忍俊不禁,整个肢体语言之丰满与真挚, 非寻常子役可刻画。只是我实在是选不对时间看,拆开两段不免令整个片子打了折扣,过在于我;亦不太喜欢饰演哥哥的小朋友,总是苦大仇深的小大人模样。爷爷的轻羹,是不是跟白糖糕类似,越吃越知味呢?
奇迹无关乎实现与否,游玩还是回归新的家庭,印证了内涵就是叶落归根,孩子们化为媒介给失语许久的家庭带来慰藉,无关亲疏,生活也许就像爷爷做的糖糕一样虽然很冲淡但回味起来都是蜜意,一次童年梦想的流浪,不管有没有说出口,不管有没有实现,它都是永远。而那些退后的风景,会是记忆里最美的样子。
好不容易找到,没有《无人知晓》好看!感觉有点像《再见我们的幼儿园》的意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