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了这部电影觉得很感动,拍得也很好,电影以蒲公英为线索串联两个家庭和一个孩子,蒲公英的花为球冠状,由许多冠毛,准确的说是它的种子,也就是我们形容的小降落伞组成,为了繁殖,蒲公英的种子搭乘小降落伞随风飘荡,寻找生命开始的地方,而joey就像这些小降落伞,他是两个家庭的孩子,也就是蒲公英的种子,那么他该何去何从?
是随风飘逝还是留在一开始就在的地方?
而小降落伞的根是松动的,随时可能被风带走,小joey的处境也是岌岌可危,在他回到俄亥俄州的家中时,wendy教joey吹蒲公英,说要闭上眼睛许个愿,然后吹走它,我猜想当时小家伙就许愿快点回到佛罗里达的家,早点见到领养他的爸爸妈妈,而随风而去的小降落伞也暗示着wendy注定失去她的孩子。
由此观之,片名叫 Like Dandelion Dust是非常妥当的,但是,问题是为什么国内要翻译成蒲公英的灰尘,第一眼看这个名字的时候觉得很奇怪,蒲公英和灰尘有什么联系?
虽然dust有灰尘的意思,但是译者不假思索的这样直译真的有待商榷,由于作品是美国的,笔者特意翻阅韦氏词典,其中有关dust的解释为:dust,fine particles of matter(as of earth),dust,物体的细小颗粒(如泥土的小颗粒),可见dust明明不是专指灰尘,若是按照原意蒲公英的小颗粒不就是它的种子吗?
不就是小降落伞吗?
当然导演取dust一词而不是seed一词是出于文学修饰的需要,因为dust有多层含义,可以指尘芥,如此对种子进行比喻,可渲染一种伤感的气氛,随风飘逝后无影无踪,英语像汉语一样有很多关联词,但是此处用英语的思维可以理解为双关语,或者就是比喻,因为片名肿本来就有like一词,但是如何在汉语里体现出来呢?
是直接翻译为灰尘吗?
这样看上去好像读不通啊,所以还不如改直译为意译,既不翻译为蒲公英的灰尘,也不翻译为蒲公英的种子,可以翻译为《蒲公英的决定》《归来吧,我的宝贝》或者《何处是我家》,以上为笔者拙见,如果有错误的地方还望各位批评指正。
难以释怀的是最后的割舍,流着泪对着她的儿子说,有时候愿望就像蒲公英,把它吹散,让他们自由,你放在蒲公英的里的愿望才会实现。
我想如果她的丈夫是个没有酒瘾又如她一般坚强的人的话,他们会有一个幸福的家庭,他们的小孩子一定也会很幸福。
这个女人忍受了她丈夫带给他的伤痛,毅然决然等待他7年,并且在他丈夫还是没有彻底戒酒,还是会对她家暴的情况下,连他丈夫都说,你是不是打算离开我了的时候,她很平静地回了一句,"i dont think so"。
这样一个女人怎么会做不好一个母亲?
她想要她的儿子更幸福,她的儿子是她的希望,她的一切,她因为爱他所以不得不割舍下他。
有一度,我甚至想,那索性让Wendy独自抚养她的儿子好了,但Wendy 仍爱着她的丈夫,仍然希望自己儿子能够幸福。
这样一个女子真的世间罕有。
看完全片我才明白过来,这是一个关于爱的割舍的故事, Wendy的爱是全片最为凸现的一个视角,开始还不明白这同蒲公英有什么关系呢,直到,在院子里Wendy同儿子说起才明白,它真正的含义,在机场大厅看着他们别离,最后一次见面的那一幕,让整部片子变得通顺鲜明起来。
养父母的爱,姐妹之间的爱,理解的爱,亲生父母的爱,夫妻之间的爱,最让我动容的是这个人世间最伟大的妈妈的爱。
也许第一次割舍里透漏着那么一点自卑惶恐和软弱,但第二次,本触手可及、却还是放手,不难想象这样的伤痛,但这里埋下的是爱的种子,用伤痛浇灌出的是一朵叫母亲的花。
蒲公英的花语是,无法停留的爱,也许也是无法陪伴的爱吧。
2014-01-15 10:45:00Wd__ 发布的影评 6.0关于签名:亲生父亲的签名虽然是伪造的,但亲生母亲的签名却是真的,那至少这个母亲是没有权力要回孩子的,我觉得。
另外母亲私地下说那个签名是自己的母亲伪造的,但在法官面前却说不知道是监狱里的哪个人签写的,这样作伪证没有任何后果么?
不是说外国人都很讲究诚信么?
法官还说伪造签名的人应该去坐牢,那为什么没人去追查到底是谁伪造的签名?
关于中间人制度:这个人怎么能刚一照面就把孩子独自接走呢?
然后又转手把孩子交给对孩子来讲完全陌生的两个人呢?
太不考虑孩子的感受了,这制度是怎么定的?
至少应该让孩子和中间人熟悉一段时间再做这些事情啊,而且送到亲生父母后,中间人至少要陪孩子一段时间啊,一方面是让孩子有个过渡,另一方也能观察到父母的表现是否合适。
影片里的孩子被弄伤了,中间人竟完全不知情,这应该是严重失职啊,怎么还能理直气壮的说:“情况不太好,但我不知道怎么回事?
”我对相关法规不熟悉,不太了解为啥法官连养父母的面都没见就把孩子判给了亲生父母,而且最后的结局是亲生父母主动放弃抚养权,这就证明了当初法官的判定是错误的,法官不应该对此负一些责任么?
最后一句话,面对告发自己潜逃的姐妹,以后还怎么相处下去?
人穷且一生都在探寻爱的意义。
爱就是占有,除非不爱。
我一直是这么相信着的,也许这个定律只适合男欢女爱。
这个世界是属于女神和高富帅的,意味着在面包和爱情的抉择中其实没有选择——唯有有了面包才有资格去谈爱情。
所以,想要得到爱情,请你努力成为女神或者高富帅吧。
但是,这个世界上还有一种更加无私神圣的感情,那就是亲情。
两对夫妇都有留下孩子的恻隐之心,最终一位伟大女性用以柔克刚的力量让这个世界呈现得更美好。
能用钱解决的问题都不是问题,可偏偏血浓于水,这种冥冥中的安排多少钱也买不到。
Wendy深知爱的深沉,却要替丈夫背负爱情的债。
如果不是当初的坚守,也许嫁个好男人也不会送走孩子。
既然已经选择了丈夫,就该放手让孩子远去吧。
"There is one thing that you can do for me. I would like to let Joey know he has two mothers, one loves him so much that she couldn't let him go, and one loves him so much that she has to."我想很少会有人说出这些话的勇气。
如果Wendy得到了孩子的抚养权,对把孩子养大的父母不公平;如果Wendy有一个Jack一样的丈夫,她也不会就这样放弃孩子的抚养权。
这部看似用钱买不到亲情和穷人的自尊的片子,其实最后还是高富帅和女神赢了。
生活的路是自己选择的,当一个柔弱的女人意识到自己连自己的孩子都没有办法留在身边的时候,她懂得放手。
她明白她失去的是跟自己的亲骨肉朝夕相处的快乐岁月,更明白可能这个孩子长大之后也不会像爱抚养他的母亲那样爱她。
那个我们最爱的人远去的痛苦却要忍受一辈子,换来的是像放飞蒲公英一样的希望。
人的一生就是不断在失去自己所爱之人并且是永远失去的悲剧。
有很多人都喜欢标榜我不需要大富大贵,我只要平平淡淡的过自己的小日子就足够了。
如果你能远离这凡尘的喧嚣,你可以毫无阅历和积累的去过你的世外桃源。
如果你想挺直腰杆去争取你想要的,或者留住自己所爱所珍惜的人,让自己原本的悲剧看上去比别人要光鲜或者有人情味,那么请你拿出点资本。
而这资本,是钱,是权,还是人情,请各自衡量吧。
一个生母,一个养母,都对Joey倾注了自己全部的爱。
不是亲生经历,应该完全无法体会到Wendy心中的伟大。
“相信我,rip非常爱他,他只是还没做好做父亲的准备。
”“有什么我可以帮忙的,不一定是钱什么的。
”“有一个忙你能帮我,请你告诉他,他有两个母亲,一个如此爱他而舍不得放他走,一个太爱他而不得不放他走。
”看到这里,我泪飙了话说人的感情真微妙,往往爱的更深更切的人,却是先放手的人........
一对家庭条件很好的夫妻领养了一个孩子,他们待他视如己出,等他长到六岁的时候,儿童福利服务中心突然通知他们,孩子的亲生父母要领回孩子。
原来,孩子在出生之前,其亲生父亲,因为酒瘾严重,家暴母亲,于是母亲报警,父亲因此被判刑七年。
等到他出来,妻子还等着他,她相信他已经改过自新,戒掉了酒瘾,并且告知他,他们曾经有过一个儿子,后来因为生活太艰辛,无力抚养,就送人了。
出狱的父亲于是决定要回孩子。
由此俩家的父母开始了争夺孩子的战争。
这就是电影《蒲公英的灰尘》所讲述的故事。
在感慨美国法律制度健全,保障每一个公民利益的同时,更让人感慨的是电影中父母对孩子的爱,不管是养父母还是亲生父母,不管有钱还是没钱,他们爱孩子的心不变。
影片最后,当亲生母亲决定放弃争夺,让儿子跟随养父母生活的时候,她对孩子的养父母说了一句话:“你们因为爱他,不能放他走,我们因为爱他,不得不放他走。
都是因为爱。
”影片看到这里,心理竟然生出一个想法:爱都是相通的,不管是亲情之爱,友情之爱还是爱情之爱。
有时候,面对爱的人,不管选择放弃还是坚持,都是出于爱。
亲情如此,爱情亦如此。
好男人陈赫离婚的消息,像一声巨雷,惊醒了还在羡慕他爱情与婚姻的人。
当他离婚的传言甚嚣尘上的时候,他终于站出来说:“对不起,我错了。
”是的,他承认离婚了,也无异于自己打了自己一个耳光,离婚没有错,错的是离婚了还把自己标榜成坚守爱情的好男人。
我不知道,当他还在利用和离婚妻子13年的爱情长跑来宣传自己好男人的形象时,作为妻子的许婧是怎样的感受,一定是忍着心中的痛,在维持着和陈赫虚假的爱情游戏。
当陈赫发表声明,被万千网友辱骂的时候,许婧说“十四年的时间能让你多了解一个人?
了解到受了委屈也要坚持,了解到忍着心痛也要放手,了解到分开了仍看不得他无助。
他只是个脆弱的孩子,却是我的亲人,请大家不要攻击他。
”是的,这就是爱,因为爱再委屈也要坚持,因为爱,再不舍也要放弃,这就是爱,魔幻的爱。
黄佟佟写过一篇关于琼瑶的文章,写的是对琼瑶式恋爱的讽刺。
我赞同她的观点,琼瑶书中的爱情只是童话,与现实生活相去甚远。
理想的爱情不是花前月下,而是和那个人在一起的踏实和陪伴。
琼瑶为大家提供了很多恋爱的想象,却也把很多人的恋爱观引上歧途。
她自己的书中,对女子,爱是全部,对方是全部。
谋爱就是谋生,可是反观琼瑶自己,生活,工作,爱情都不耽误。
什么样的作品才值得书写,那就是你亲身经历,亲身实践的作品。
纪德说,要写自己经历的生活,而不是虚假的生活。
写作品的人都不能经历作品中的生活,那作品写出来纯粹就是娱乐的。
娱乐没有错,可是有的人在娱乐,有的人是被娱乐。
很多年轻人,尤其是爱幻想的姑娘,照着书中故事找恋爱,不被打击才怪。
难怪叔本华说,年轻人应该少看小说,尤其是年轻女孩。
最近内心冲突很多,伤感无助的时候,想到背后那么多人在默默的爱着我,就觉得现在的打击有什么大不了的,尤其是父母,他们的爱真的就是那句话:“含在嘴里怕化了,捧在手里怕摔了。
”还有二白,我像她说的开心,她比我还开心,我向她说我的不开心,她永远在为我想着解决方案。
因为这些爱,才让我越来越坚定,会被伤害,会被打击,却也会很快复原。
电影中还有一句话触动我:“每个男人都想要一个儿子。
”问他,他说也想要儿子。
看到这句话,突然想到文章出轨或许和马伊琍二胎还是女儿有关。
其实,不管男人想要的是男孩还是女孩,最后他都会深深爱上自己的孩子。
血浓于水的感情,是时间和和基因合力的结果。
经常在学校看到,年轻的男老师牵着自己小女儿的手,小女孩就那样被父亲牵着蹦蹦跳跳,而父亲也会在某个瞬间,溺爱的看着女儿,眼里都是柔情。
电影中另一个画面,是亲生母亲拿着蒲公英对小男孩说:“每一个蒲公英都藏着一个愿望,对着它许愿,当你把它吹散的时候,那个愿望就被放飞了,那是希望。
“其实与其说放飞的是希望,不如说放飞的是爱,因为有爱,飞再远都不害怕。
一个年幼无知的孩子,牵扯出两个家庭的极端痛苦。
一面是四个成人在孩子面前极力掩饰事实的真相,以免让他受到难以承受的伤害;一面是他们在背后绞尽脑汁,想方设法地得到这个孩子。
很难判定他们双方孰是孰非,毕竟一边是亲身父母想要和儿子团聚的迫切心情;一边是抚养了8年的养父母的难以割舍之情。
似乎两者都情有可原,但孩子只有一个,要么互相争夺,为此付出任何代价;要么一方退出,在事态严重之前,给予他最好的选择。
为了得到孩子的抚养权,两个家庭都付诸努力,甚至在此过程中丧失了理智。
乔伊的亲生父母利普和温迪,他们的人生曾经破碎,利普当年因为对温迪实施家庭暴力而入狱,在儿子乔伊住进家里之后,虽然利普很用心思地为他做了小树屋,为他装修新房间,可是他的火爆脾气还是会在某些时刻爆发出来。
当他强迫着乔伊去淋浴洗澡时,我们能感觉到乔伊的抗拒和痛苦,一旁左右为难的温迪,可我们同时也理解利普的失控,知道他对于“父亲”这个角色的渴望,却一时难以适应。
乔伊的养父母杰克和莫莉得知乔伊在那个家庭中受到暴力侵犯时,他们毅然决定冒险带走乔伊,触犯法律也在所不惜。
于是当杰克和莫莉无助地带着乔伊要非法出境,只是想要一家三口在一起时,法律迫使他们终止这项计划,但我们却给予他们深深的同情和理解。
电影中最令人感动也最伟大的人物便是乔伊的亲身母亲温迪,她坦诚自己当年的错误,认为自己童年的阴影会带给乔伊不良的影响,便将他送给别人。
她是双方家庭四个人中处境最艰难的一个。
丈夫利普酗酒、家暴,入狱,但是她始终以坚强之心支撑着这个破碎的家。
她原谅丈夫的过错,接他出狱,尽力开始全新生活。
对于儿子乔伊的到来,她欣喜万分却小心翼翼地相处,她只是尽量在弥补自己当年的罪责,期望给乔伊留下一些温暖与爱意。
然而,她能做的只是为了乔伊的健康成长,把他让给他的养父母,只是卑微地要求让他知道“他有两个妈妈”而已。
影片结尾之处,温迪主动提出让出乔伊,而两个母亲的拥抱更是最大煽情点。
这是彼此理解却无奈之极的选择,这个结局虽非完美也难以完美,却给人感动的震撼;为了温迪的放手与成全,也为了莫莉和杰克夫妇的无言感激。
所有的焦点都对准这个孩子,但贯穿影片始终的却是四个大人的心理过程,他们或煎熬痛苦,或冒险一搏,都体现了浓浓而无价的亲情意味。
“我希望未来你可以让乔伊知道他有两个母亲,一个母亲如此爱他以致于不能让他离开,另一个母亲亦如此爱他以致于必须让他离开”,当作为母亲的温蒂毅然决然说出这番话时,那是一种怎样的大爱的驱动。
当我们评判原生家庭优于再入家庭时,我们会认为原生家庭血浓于水,情感是自然充沛的,但是孩子更需要家长的陪伴,“有奶便是娘”其实更是生物界普遍存在的事实,因为母乳的“奶”才是真正的“血”,而这“奶”的另一层含义就是陪伴,儿童早期的陪伴是代际间情感交融的基石,一旦孩童长大,与父母的那份亲情就很难建立起来了,从这个角度讲,请每一位家长不论多忙都尽量不要错过孩童期的陪伴。
这也就不难理解为什么影片最后把孩子划归给“后爸后妈”,因为毕竟他们提供了实实在在的“奶”。
选择让孩子在贫穷的原生家庭长大,还是在富有的更具亲情的家庭长大,这是影片留给我们深思的地方。
仅从功利角度讲,选择让孩子在富人家庭中将更有利于其成长,但谁也说不出这样的话,因为我们太难剔除个体的情感经验。
而最后做出决策的却是乔伊的原生母亲温蒂,当她可以把孩子收回己有时却做了让步,这是一种大爱,小爱满足自我,大爱洒满人间,最终这份爱的降临使得每个人在自己的位置上都能舒服至极。
小学一年级语文课文中曾有一段描述蒲公英——“蒲公英,飞到哪,哪就是我的家”,的确,当内心贮存了一份爱时,不论身在何处,所在之处就是你的家。
或许这就是影片名的深意。
先看了一半,除了硬件条件,其他方面如果和温蒂比较的话,那对养父母输了,就算加上里普,他们也没有赢。
电影名称,像蒲公英一样的灰尘,灰尘是微小的,不引人注目但又是无处不在的,而蒲公英晶莹剔透,像撑开的小伞随风四海为家。
灰尘和蒲公英的一个共同点就是他们都会在风中飘荡,一旦安稳,那里就是他们的家。
落到哪里它们就会在哪里安家落户。
在这部电影中,蒲公英是谁,灰尘又是谁呢?
温蒂七年前因不堪忍受醉酒丈夫的家暴,将他送进监狱,又在他出狱后重归于好,并且告诉他他们有了儿子,并告诉里普儿子的下落。
在很多现代女性看来,这也许太不能接受了。
被欺负成那样,就这样原谅了?
但她能够忍受,并且等了七年,一直等到她丈夫出狱。
这一份感情,大概连千年寒冰都要融化了。
回家的里普,洗心革面,重新做人,迎回了自己的儿子,准备做一个好父亲好丈夫。
可惜天公不作美,本来一切都在向好的方向发展,但养父母的不计代价的努力,刺痛了父亲的心。
一穷二白的他能给孩子怎样的未来呢?
在愁苦之中,他又开始酗酒,恶习复生。
这一下真的揪心了。
今天看了后半段。
可怜天下父母心。
养父母,亲生父母,无不如此。
养父母又到了第二个致命错误。
但他们依然得到了温蒂的原谅。
深明大义的温蒂明白,他们没准备好做父母。
放弃,让孩子自由,是他们目前最好的选择。
里普的表现是任何一个刚当爸爸的男人都可能会做的,但这次对象是个六岁男孩,能反抗了,所以会有冲突。
然而里普最不能适应的就是冲突,所以,性格决定命运。
为了冲动坐了七年牢,但该犯毛病的时候一点不含糊。
没办法,就是命。
蒲公英的寓意,大概代表了母亲得一种无奈,自己的孩子,却不能由自己亲手扶养大,只能看着他在别人家快乐成长,似乎孩子是蒲公英,但真正的蒲公英却是自己。
名作不是太残酷了?
Wendy的放手,恰恰是对爱的坚守,对Rip的爱,对Joe的爱。
片名很有诗意
有时我们确实需要set the wish free~
一直盼望着能有个更加悲剧的结尾。大团圆结局固然叫人感动,却让我们看不见剧情的发展。影片开头小朋友在和养父玩船,结尾还是和养父玩船,这之间有什么实质性的进展么?个人以为,许多观众认为影片是较完美结局立足于温迪一家是穷人的基础上,如果两家人的经济条件倒个个,或许感受就大不相同
主题太好!电影一般
温馨的家庭小调 略显俗套
他有两个妈妈,一个因为太爱他,而不能放他走;一个也是因为太爱他,而不得不放他走。只是,这样,孩子就会幸福么?既然发生了,如何面对?
He has two mothers, one loved him so much that she couldn't let him go, and one loved him so much that she had to. ------------看到这里眼睛再不流泪就太难以形容了...
感动!
two moms, one that love him so much that she could not let him go and one loved him so much that she had to !!
大人的魯莽愚昧,真令人氣憤。電影不算難看,不過凡借小孩老人過橋的,都容易搏取觀眾憐憫,理應多花心思創作更吸引的故事。
讲蒲公英的那段总是很动人的
老段子能讲成这样不容易
其实还蛮普通的
请你告诉他 他有两个妈妈 一个太爱他 无法放他有 另一个太爱他 所以不得不放他走
电视法制节目情节
Love is a force of Nature.
病态爱
昏沉沉的下午
一个妈妈因为太爱他,而无法放他走。而他另一个妈妈因为太爱他,而不得不放他走。。 伤不起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