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梦里诗书 对校园暴力以聚焦的《悲伤逆流成河》却并不是一部真正意义上的现实主义电影, 校园暴力只是成为了其用来博人眼球的噱头,而没有成为一把能去着点社会现实的利刃,电影内里的贫瘠,演技的拙劣,都是那言之无物的唯美镜头根本无从掩盖的诟病。
郭敬明小说中的青春是无病呻吟的,而对于这部电影来说,其唯一的看点,或许也就是这并不是一部由他按原作来执导的作品。
电影相比原作做出了不少的改动,从呈现上来看其导演落落在这部电影想做的是将其原作变为一部聚焦校园暴力的现实主义作品,寄希望为电影增添一份厚重的内在底蕴,然而这一构思虽并无任何问题,但电影对如何去展现这一点上却显得尤为敷衍。
作为一部预以着点现实主义的作品,《悲伤逆流成河》是有心无力的,其最为突出的问题便是电影的叙事,这种几乎沿袭了郭敬明《小时代》风格的叙事手法,使电影很多尤为关键的剧情被蜻蜓点水般的一带而过,而大段如MV般的拼接与矫揉造作的辞藻,则使人在这样一部电影中几乎看不到多少真实,更无从去探讨校园暴力中因果的深度,如此一展的所谓现实主义谬之千里。
如果说作为导演的落落在她的上一部电影《剩者为王》中还有着一众演员的演技担当,那么在《悲伤逆流成河》中则再以看不到任何能被称为演技的东西,这其中虽然有着新演员在表演水平上的问题,但更为关键的是完全MV化的拼凑,使电影没有时间去酝酿细腻的情感,并不夸张的说电影中所有角色都是如提线木偶般僵化的,在已然尽失真实的境况下,这种扁平的人物情感,使电影虽有煽情之笔,却全无动情之处。
校园暴力是一个尤为值得关注的话题,它对青少年所造成的身心伤害是不可估量的,然而《悲伤逆流成河》对这一问题的聚焦,不管是过程也好,还是最终强行升华的正能量,不过都只是徒有其表的侃侃而谈。
我出门吃饭会对服务员(我从来不会叫服务员 我都是叫哥 姐 小姨之类的)说谢谢 我也觉得有纹身不一定是社会 遇到乞丐我也会给一两块零钱 遇到欺负人的事情 我也会出手 我也会帮同事干活 我觉得我没什么不同 别人觉得我很善良 当然 也很好欺负我是gay我叫张涛在学校里 有的同学就开我玩笑嘛 说我被男人怎么样怎么样 总之特别抬不起头 记得有一次 开班会 我是主持人 然后老师也在这听我讲 同学们就在下面起哄 说跟男朋友怎么怎么 当时觉得特丢人 然后背地里老师也打听我的事情 他们当众让我出丑 碰我护肤品 说我娘炮 记得有一次吧 班里几个挺强势的同学 在我某手下面评论txl(同性恋)别的同学也跟着 当时我就把视频删了 特别无奈 也特别无助 .......上班的时候(学校安排实习 总会有同学在一起) 有的同事也知道了 让我帮他们撤盘子(在酒店实习 餐饮 就是客人吃剩下来的 )就是昨天 我去用餐大厅帮他们收盘子 收到一半我就走了 我去把盘子送洗 在洗碗间里 那个同事特别自大的说 :大厅的没收完啊 你赶紧去收 你自己的工作没做完 赶紧去。
当时我特郁闷 我帮你收你还跟我计较?
我就跟他说 为啥啊 我要帮你解决 明明是你自己的工作 他就特无奈的走了 洗碗间大爷跟我说 你别听他的 他就是看你好欺负 (当时心里都是暖暖的 )我知道 我是gay 我是跟别的男孩子不一样 但是你能不能别用异类的眼光对我 是 你什么都没做可是 我的好脾气 不是你纵容的资本啊 我想过自杀 我想一了百了 可是我不能 我才17真的 屏幕前的你 把所有事情看轻一点 我希望你成为很酷的人晚安🌈
演员1.5倍慢速念台词,主角各种45度逆光仰望天空,花式穿插慢镜头,回忆片段不断闪回重复,矫情的台词堆砌出大段独白,再配上疼痛青春的配乐。
一部郭敬明式青春片(MV)就完成了。
校园暴力是个很好的题材,可惜导演落落完全无法驾驭这种严肃沉重的现实题材,结果被拍成了矫情又狗血的四角恋青春片。
剧情逻辑经不起推敲,剪辑更是一塌糊涂。
同样是讲在校园里受到歧视和偏见的电影,《奇迹男孩》被处理成了温馨又正能量的一流励志片。
而《悲伤逆流成河》只能沦为狗血矫情的三流烂片。
《悲伤》里面帮助女主对抗校园暴力的人只有一个喜欢女主的男生,并且教她对抗的方式是“以暴制暴”,校长老师同学都在助推或者围观校园暴力。
女主得病不敢告诉家长,受欺负不敢告诉老师,被误会杀人也不等警方调查。
为了制造女主的悲剧形象把整个社会都设立成了阴暗面,没钱又无能母亲,无力处理学生的暴力冲突的校方,调查速度跟不上女主被欺负进度的警方。
电影整个基调压抑又灰暗,太过刻意的情节设置和人物设定,让校园暴力的表达显得隔靴搔痒,如同儿戏。
表演上几个新人演员的台词功力简直是灾难,女主角的念白有气无力,梳着tfboy同款发型的男主,根本做不出任何表情,刘海都比他的演技更抢镜,另一个骑士男主演技更是尴尬得连陈学冬都能当他老师。
看了这个电影我才发现,现实类题材的电影还是根据真人真事改编更好。
没有真实经历过纯粹靠意淫的东西,无论怎么改编,都更像是一个拙劣的演员,哭哑了嗓子也憋不出眼泪,只能吐出一口狗血。
《悲伤逆流成河》影评 《悲伤逆流成河》无疑是一部青春片,自2013年赵薇导演《致我们终将逝去的青春》之后,每年都会有一部青春片爆款:2014年有林更新周冬雨主演的《同桌的你》以及根据九夜茴同名小说改编的《匆匆那年》,2015年有何炅导演的《栀子花开》以及由苏有朋执导的根据饶雪漫小说改编的电影《左耳》,2016年有《谁的青春不迷茫》,到了2016、2017年,青春题材的影视作品不仅仅局限于电影,在电视剧和网剧方面取得了更大的拓展。
2016年根据八月长安改编的由刘昊然、谭松韵出演的《最好的我们》成为爆款,随之,八月长安的“振华三部曲”(《最好的我们》《你好旧时光》《暗恋橘生淮南》)均被改编为影视剧,2017年《你好,旧时光》播出,2018年有“振华前传”《忽而今夏》播出,《暗恋橘生淮南》于2017年出品,预计于2019年首播。
2017年青春校园剧《致我们单纯的小美好》开播,瞬间吸粉无数,捧红了沈月和胡一天。
自2013年到现在,青春题材的影视作品不断发展,成熟,至今长盛不衰。
青春题材的影视作品多半以高中时代为背影,讲述校园时期的懵懂的爱情、友情,勾起观众对青春和初恋的追忆。
青春题材的影视作品受众极大,毕竟每个人都有过青春,多多少少我们可以从影视作品中找到自己的影子,唤醒自己心中最温暖的回忆。
除了以高中时代为背影的影视作品外,也有些以初中为背影,有些以大学为背影(例如2016电视剧《微微一笑很倾城》、2019年网剧《独家记忆》),更有横跨初中、高中、大学的青春作品(例如2018网剧《忽而今夏》)。
除了国产青春题材的影视作品外,由台湾制作的2011年《那些年我们一起追过的女孩》以及2015年《我的少女时代》在内地上映,口碑斐然。
青春题材影视作品发展之初,多半讲述少年少女情感懵懂、爱恨纠葛,其中涉及三角恋、堕胎、车祸(例如《匆匆那年》《栀子花开》《同桌的你》),后来青春题材慢慢回归真实,但仍然逃不过少年少女谈恋爱这个主题(八月长安作品为代表),直到2016、2017年,青春题材作品开始多元化发展。
2017年《嘉年华》上映,讲述了两个女孩(旁观者和当事人)深陷“性侵案”的另类的青春, 同年,泰国电影《天才枪手》以“作弊”为题材,将青春题材拓宽了一个新的领域,同年,由鲍鲸鲸担任编剧的《闪光少女》讲述了音学院里民乐与西洋乐的冲突,同年年底,冯小刚导演执导《芳华》上映,谱写了另一个时代的文工团成员的青春之歌。
到了2018年,《狗十三》上映(该片于2013年拍摄完成),让我们看到了成长中真实的自己,曹保平导演用克制的、冷静的叙事尖锐地再现了“中国式教育”中青春的残酷,同年,《过春天》里穿梭于两个城市的少女的青春更加特殊。
2018年9月,《悲伤逆流成河》上映,将青春题材拓展到“校园暴力”。
该片由郭敬明同名小说改编,由作家落落执导,启用了四位新人演员。
由畅销文学作品改编的青春题材影视作品不在少数,上文已经提到许多,虽都在原作的基础上进行了改编,但总体换汤不换药。
《悲伤逆流成河》与前者不同的是,不仅讲述了“青春疼痛”,更在原作的基础上将主旨拔高到了“抵制校园欺凌”这个层面。
郭敬明原著小说《悲伤逆流成河》虽然描述了很多女主易遥遭受校园暴力的场景,但其核心内容还是讲述易遥、齐铭、顾森西、顾森湘四人的情感纠葛,不失为“青春疼痛”文学之代表。
落落选择将电影指向校园暴力,无疑是聪明的,但正是因为改动,显得《悲伤逆流成河》这部电影极其拧巴,情感也没有讲好,校园暴力也没有讲好。
《悲伤逆流成河》中有一个角色,是个女孩儿,女主易遥的同班同学,无名无姓,差不多给了三个镜头:易遥初次被人欺凌时候,那个女孩眼中闪过同情,但没有任何作为;易遥在校车上被欺负时,那个女孩欲帮助易遥,被同伴制止;易遥跳河之后,那个女孩给了同伴(欺负易遥的女生)一个巴掌。
很明显,编剧(或导演)设置这个角色的目的是用这个角色影射所有对待校园暴力漠不关心的“旁观者们”,他们即使没有欺负“被暴力者”,但无疑是“暴力者们”的帮凶。
这个设置其实是好的,因为大部分人碰到校园暴力时,都是作为“旁观者”的角色,“被暴力者”和“暴力者们”只是人群中的一小部分。
可正是因为“旁观者们”的不作为,导致了校园暴力事件永无止息。
“旁观者们”这一类人,心中的良知告诉他们校园暴力欺辱同学是不对的,但他们又恐惧“暴力者们”,怕自己帮助“被暴力者”后受到牵连,便“事不关己高高挂起”,选择漠视校园暴力。
他们,便是校园暴力事件滋生的温床。
比之“被暴力者”和“暴力者们”,其实“旁观者们”更值得被探讨。
所谓“人不为己天诛地灭”,所谓“明哲保身”,从个体的角度出发,他们的选择似乎没有错(事实上大部分面对校园欺凌事件的旁观者们都是这样选择的),但反过来讲,他们是自私、冷漠、胆小、怕事的,因为他们心里明知“暴力者们”是不对的,却没有勇气出来制止,任由事态发展。
所以,“被暴力者”、“暴力者们”、“旁观者们”并非是三元对立的关系,可以说,“旁观者们”是“暴力者们”的帮凶,“旁观者们”、“暴力者们”为一元,与“被暴力者”对立,形成二元对立的关系。
《悲伤逆流成河》中,作为“旁观者”的女孩儿最后扇了欺负易遥的女孩(即“暴力者”)一巴掌,我觉得是个败笔。
倘若我是“旁观者”,因为我的不作为,导致了“被暴力者”的自杀,我的心中无疑是愧疚的,但无论如何,我没有资格扇“暴力者”一巴掌。
我的第一反应应该是责备自己,而不是推卸责任(我认为扇“暴力者”这个动作/第一反应本身便意味着推卸责任)。
《悲伤逆流成河》杂糅了青春的情感纠葛与校园暴力,但并没有将两者真正融合。
倘若以“控诉校园暴力”的角度审视这部电影,无疑它不及格。
因为所有关于校园暴力的控诉都是女主易遥跳河之前吼出来的,而不是用镜头语言,用细节、用情节、用画面带给观众心灵的冲击。
(倘若将《悲伤逆流成河》与日剧《非自然死亡》中《杀人游戏》作对比,高下立现。
) 因为电影是基于原著改编的,因此人物的虚假性可怪到原著头上。
易遥这个角色立得住,因为有明确的家庭背景,电影开始,作为主人公的她也有明确的人物困境、人物动机。
齐铭和顾森西两个人物和易遥的关系都很奇怪:按文本,齐铭和易遥的设定是青梅竹马,但影片中呈现的齐铭和易遥根本没有呈现出青梅竹马的关系,反而,他们很陌生。
齐铭对易遥、对易遥家庭的了解都没有达到一个“青梅竹马”的程度,因为前半部分人物关系没有铺垫好,导致易遥、齐铭两人后面的戏(情感纠葛)很奇怪。
更奇怪的是顾森西这个暖男,一句话概括,生活中不存在的。
综上,只能说《悲伤逆流成河》触及了青春影视题材中的“校园暴力”,却没有真正的做好。
看完之后印象最深的,竟是片尾中对路人的采访,当然,不得不承认,两个男孩子确实帅,实名被俘获。
说说校园欺凌吧。
易遥经历的校园欺凌,更多的是孤立和嘲笑。
相比之下,还没把校园欺凌更难过的那面展现出来。
有一个男孩上五年级的时候,11岁,学习成绩优异,但就是因为个子长得小,被同班级两个大个子男孩整整欺凌了两年。
对于这个孩子来说,下课铃简直是噩梦,十分钟的时间里,大个子男生会找各种各样的理由欺辱他,动辄在后背上打上一百拳,动辄拽过来就是一脚。
被欺负的男孩其实内心很倔强,他不愿意告诉家人和老师,不是因为怕,是因为自尊心。
他也不是没有过反抗,可是一米四不到的小身躯怎么和发育早的一米七男生对抗。
有一次课间,对方又过来找理由欺负他,忍无可忍的他拿起砖头和对方厮打,被三五下打倒在地,又被踹上一脚。
旁边只有两种同学,一种在嬉笑围观,一种冷漠视而不见。
那一次,他上学的十几年里唯一一次面对很多人大哭。
只哭了半分钟,他爬起来,拍干净身上的土,从学校围墙的边上,默默地走进班级坐下,生怕别人看出自己刚经历了什么,现在看来,当时的他就像一条被撕咬的流浪小狗。
那两年,小男孩的成绩差了,开始厌学,甚至开始被班主任当作反面典型。
一个十一岁的男孩,不知道自己做错了什么,也不知道该怎么应对这一切。
从那时候起,在他心里种下了自卑的种子,他的无忧无虑的童年,在11岁的时候结束了。
是的,我就是这个小男孩。
前几年小学同学建了群,进去以后我很少说话。
尽管我已经是那些混得良莠不齐的同学眼中的成功人士,但二十年的时光,并没有让我对这段经历释怀,我做不到大度,我自己知道在现在很多思考问题的方式里,会有备受欺凌的那两年留下的影子。
我希望看到欺负我的人过的潦倒不堪,我希望用同样的方式把我经历的一切让他承受。
对于校园欺凌来说,时间从来不是药膏,能让受害者当作什么都没发生。
下午睡了一个美美的午觉,现在反而睡不着了。
然后刚刚看了一个推送,是说郭敬明的《悲伤逆流成河》要上映,是一个叫落落的新人导演拍的。
郭敬明,落落,还有那本书,都是我初中最熟悉的东西,但是在看到这篇推送之前,我已经好久没有想起来过他们了,他们就像我那段回忆一样,被我丢在一个被封印的世界里,戳一下,就弹出来。
于是就去看了。
说对不起一两秒功夫,而没关系一生念不出。
这是那部电影曲里的一段话。
我曾经幼稚的时候也想过,如果我从那栋六层高的教学楼上跳下去,那些伤害过我的人会不会有点内疚,会不会在他们心里,我这个只是随手欺负的人,也有一点重要的位置。
还好我没有自欺欺人地跳下去,不然可能只是给那座封闭的校园填一笔谈资,或者只是多上几节思想教育课,而那些罪魁祸首,依旧嬉笑怒骂,鲜明地活着。
何其不公平啊!
曾经的经历让我有很多的性格缺陷,对人时冷时热,既开朗又孤僻,自卑,自负,希望,迷茫,独立,攀依,我被所有东西揉在一起,有时候我像我,却不是我。
但是很感谢生命中遇到的那些人,感谢我的高中同学们,在噩梦里拯救了我,我是上高中才真实地感觉到,原来世界爱我,原来学校并不可怕,原来同学会开善意的玩笑,原来我也能交到爱好不同却很知心的朋友。
大学也很好,也许是故土难离,来到一个陌生地方的我,曾经抑郁很长的时间,对所有的事情失去兴趣,对未来充满灰暗的想法,我身上长满了刺,每个试图靠近我,或者无意靠近我的人,我都要先阴暗地揣测一番,她是不是嫌弃我,是不是无人可玩时才想起我,我变得孤僻又乖张,一点都不讨喜。
不过我的室友们很好,也许我经常抱怨她们一些无伤大雅的小缺点,但她们毫无质疑的是满分的心地善良,和九十分的包容,八十分的忘性。
我很满意,世界对我真好。
但是除了我这个幸运儿之外,有人被用“你跟着我混,以后就没人欺负你了”的幌子拐去卖淫,有人被班里的同学下课后拽到班级后面连踢带打,待不下去辍学打工,有人本来成绩前三前途光明,被折磨得信心全无沉迷小说,毕业的时候只考上职高。
还有最惨的,本身是个开朗的姑娘,后来渐渐变得神经质,最后一次在宿舍被人恐吓的时候手脚发抖进了医院,以后再也没有看见她。
我呢,电影里那些东西,我都经历过,但我比易遥还绝望的是,我并没有齐铭,更没有顾森西,而且我还在一个封闭的住宿学校里。
这意味着,我上学的时候身处地狱,放学之后更无法逃生。
我初中的时候疯狂装病,疯狂请假,我的班主任都烦死我了,但我毫无办法,我只想逃离那里。
我会在深夜里拿一个刀片把自己的手腕割伤,看着血流下来。
我会在我的课桌被人踹倒之后一分钟之内扶好把书捡起来,因为慢一秒就又会被踢倒因为我已经习惯了。
我会在我的枕头被褥被扔到走廊上扔在脏水里的时候,熟视无睹地抱回来,脏着就盖了因为洗一次会被扔到更脏的地方。
那时候,室友心情不好了,就会把我叫到厕所里,胡乱扇几巴掌,食堂排队的时候,被同学们看见,就把我拽出去自己插队。
还有好多好多,我都快要想不起来的事情。
那时候我最想做的,就是站在最高的教学楼的天台上,喊出来像女主最后河堤上喊的那些话。
但生活终究是生活,我厚颜地活着,活到了现在。
这部电影,以我在正常校园生活中长大的男朋友的眼光,已经足够沉重,足够震惊。
但从我的角度来看,远远不够。
因为它还没有把真正绝望,真正害怕的东西拍出来。
真的校园暴力里,没有人站在你身边,你要去死的时候,也没有人阻拦你。
只会有人起哄:你跳啊!
你倒是跳啊!。
看完电影时,我感觉了悲伤,但这种悲伤中也夹杂着希望与温暖。
但就是这些希望和温暖让这部电影变得并不是真的让悲伤逆流成河了,尽管我有点断章取义(毕竟电影只是以郭敬明的小说为框架而改编把校园欺凌作为主题的电影),但是我觉得,那么符合现实情况的这个标题,这样运用有点可惜。
我的一个朋友对这个电影剧情发表了一个很客观的观点。
他说角色的安排有点走极端,剧情也同样。
被欺凌者很正义,善良,品行端正;欺凌者内心扭曲,恶毒,执迷不悟。
欺凌者和被欺凌者双方开启了一场轰轰烈烈的“厮杀”,最后也是正义战胜了邪恶。
这无疑是传播正能量,让人看的过瘾。
但不真实。
这让我想到了美剧《第十三个原因》,女孩汉娜贝克列了13个导致自己自杀的原因,个个关于校园暴力。
但当第二季上映时剧情却反转,汉娜贝克不再是单纯的受害者,那十三个人也并不是单纯的施虐者,他们变成有思想,会流泪,会愧疚,甚至其中有人被汉娜诽谤。
这就引出了那个主题——没有完美的被害人。
汉娜的死不仅仅是所讲述的那13个人责任,她自己,她父母和她生长的环境都是导致她选择放弃的因素。
就像这个电影的原著一样,每个人都是有缺陷的,包括被害人,都是不完美的,易遥未成年怀孕,母亲脾气暴躁,生父抛弃。
欺凌使她自杀,却并非是使她自杀的源头。
原著中使她自杀的是因为没有了活下去的希望。
那么试想,在我们生活的现实中,有多少因为真实的欺凌与暴力自杀的孩子们是能看到希望的?
如果都可以像电影中的易遥一样都有一个阳光帅气的“朋友”陪她一起度过难关,还有母亲在身边关心(虽然是默默的),那会有多少人又可以挺过这个难以度过的青春。
看到顾森西力挺易遥时,脑子闪过的都是曾经看过那些被打了马赛克的校园欺凌。
赤裸的身体,肮脏的语言,不断的踢打。
被欺虐者未曾发出一声呻吟或呜咽,不知他们是因为害怕还是把无声作为最后的反抗。
但我心里的酸楚和恐惧总会涌上来,那种难过,远远不是这部电影能带给我的。
我只是觉得,既然已经决定拍摄这个主题的电影,既然都把最后的法律条纹一条条都摆了出来,还希望电影能尽量真实。
不论是不完美的受害者还是失去希望的受害者,他们都是被害的一方,千千万万个他们已经消失在风里云里,还有千千万万个他们在忍受着或轻或重身心的创伤活着,还有千千万万个他们徘徊在放弃的边缘。
他们需要一个为他们发声的方式,他们需要大家听到他们心中的撕裂的声音,了解他们的真实处境,而不是单纯的矫揉造作,也不是创造出来一个美好的希望的故事来激励他们。
他们生活已经很辛苦了,请尊重他们。
(作者声明:本人没有恭维原著的意思,其实要不是拍了电影,作者还真不知道原著的主题是啥。
)
落殿的大名也是我高中常看的,有点泪目。
世界也许有点糟糕,但我们需要美好,说对不起,一两秒功夫,而没关系,一生念不出。
校园暴力真的很令人心痛,可能每个人成长的过程中都会遇到一些大大小小的冷暴力,也许是你,也许是身边的人。
心怀阳光,我们的青春不应该到此结束。
PS.记得带面纸,别画眼妆,别问我怎么知道的。
前几天看了这部电影又想起了我的初中地狱般的三年悲惨生活!
这个电影中的女孩好像就是我!
不!
她的境况比我可能还好一点!!
因为导演给她了两个又帅又善良的暖男!
这点改的很假!
我是被全班欺凌了三年的女生,我最有发言权了!
如果一个女孩子被大部分愚蠢胆小卑鄙的人欺凌的时候,没有人会勇敢的站出来帮她!
所有的同学只会人云亦云!
落井下石!
每个同学都选择从欺凌取笑这个可怜又不敢反抗也无力反抗的女孩子身上贪婪的获取快感!
这些欺凌了我整整3年同学的名字,我到现在还记得!
(他们是来自河南省开封市第14中学的李婷,张又文,王琮,刘尚辰,刘东等)他们朝我吐口水,扔我的作业本偷看我的日记本扔我的自行车,背后诋毀我!
我那时只有13岁,现在35了,不管这些欺凌别人的同学现在变成什么样,我永远都记得你们那一张张愚蠢可笑的嘴脸!!
高中的时候,走在楼梯上是属于会从上面忽然扔东西下来的,砸中的话就是一阵哄笑声;是属于走在教室过道会有人突然伸脚出来拌的,是属于在座位上写作业会突然被吃过的话梅核丢中脑袋的,是属于语文课念到表(婊)字或者见(贱)字会突然能听到重音然后窸窸窣窣的讥笑声的,是属于没有人敢和我说话或者同桌的,是属于体育课一起100米测试也没人愿意和我一组的。
高二那年我生病住院离开了一个月,回来后整个学校都在谣传我去堕胎了,因为得了乙肝不方便解释。
我妈(初中同学听说后告诉了她妈妈,她妈妈转达给了我妈妈)听说后一边觉得悲愤一边安慰我,我却觉得也没什么。
后来在被翻抽屉之后,大家也就知道了我的病。
她们开始互相称呼对方为小心肝,小宝贝。
是特别阴阳怪气的那种语调,我现在似乎还能想起一点点。
也在我去教室后面饮水机倒水的时候会说,哎呀这个水怕是不能喝了,小心被传染哦。
我在很长很长很长的一段时间里,都是站在窗口,听上课铃声响起,然后才拿起书包往学校走。
(我高中是陪读,家里在学校旁边租了一套房,从家里走到教室就五分钟的路程)我从来没有想过自杀。
对比了下大概是因为我有个温暖的妈妈,不管老师同学还有周围的阿姨说什么,她都坚定的站在我这边。
还有,我还有个会发光的齐铭。
早上我会坐在三楼台阶上,看着育才路上人一群群涌来,我总是能第一眼就发现他,然后高兴的地不知道该如何形容跑下去假装偶遇一起去上学,我挽着他的手,他酷酷得插着裤子口袋。
中午放学,晚上放学,夜自习放学,他天天都会来接我。
所以再难熬的时间,只要想到放学了他就会出现在后门我就好高兴好高兴。
似乎半天里所有一切的不开心全都从来没有发生过。
我忽然想起那年军训,结束时的汇报演出。
我发短信给他说饿。
然后就看到隔壁排蹭的一下起来一个人。
五分钟后我的手机震了:实验楼五楼。
我甚至忘了和老师汇报就往外跑,回忆起那个时候的样子,如果有双翅膀,我一定是在空中边飞边跳舞的那只小小小小鸟。
我还想起那会出院后,我每天最后一节课都还会请假去医院打针。
那天我过敏了,醒来后发短信告诉他。
他翻墙出来找我划破了衣服。
看着他穿着破衣服,我又哭又笑,他也是摸摸我的头。
我昨晚梦到他了。
很多很多年间我梦到他的梦都是不开心的梦。
可能因为梦到他本身就是一件让我难过的事。
我现在过得很好。
我很感激在那段时光,他做我最好的朋友。
可能本来黑暗的每一天,因为他也变得闪闪发光。
嗯,他不是太阳,他更像是我夏夜里的萤火虫。
很高兴影像作品不像小说那般黑暗透底,相比之下,和“非主流”同时期成为校园记忆的原著如此做作;很高兴落落二号作品不似《剩者为王》那样小家子气,但难得又保留了导演文风中那种细腻感;以及最高兴的是,这才是被冠了“矫情”的青春文学,最正确的改编方式。
推荐的原因:邬君梅和顾森西(辛云来饰),一个老戏骨撑起来一些节奏,一个新面孔,说是压抑之中的光亮都不为过,帅气青春阳光可爱。全片最感动的地方就是邬君梅的那句:“走,妈带你看病去。”瞬间眼泪就下来了。最后谢谢豆瓣电映的抽中~辛云来本人出现,真的是心动的感觉没有错了!!!
呵呵齐铭这个大癞蛤蟆,简溪二代啊简直,就他这样还校草,他跟顾森西中间起码差了五十个周崇光好吗。难怪这种学校有校园暴力,大家都是什么眼神!什么水平!电影本身打三颗星,多的一颗是跟山鹰隔空吐槽的美好时光。
本来想给三颗星,一看评分也太低了 值6.5分吧
郭唯一给五颗星电影,给差评的都是那些周围比较而出优越的,或者无聊的(影片中的娱乐者,旁观者),“自信的”,盲目的,完全两个世界的人。村上村树说,人无法互相理解,因为没办法做到感同身受。别说什么大家都差不多,你是异类你有病,请问家境疾病意外哪个能自己左右?人是环境的产物。
想起我遍体鳞伤的青春,泣不成声。电影很现实了。但我相信一定有很多人觉得夸张做作,因为遭遇这种年华的人,毕竟是极少数的存在。电影拍的肯定是不够完美,但胜在题材的社会价值,充满诚意,我给满分。
这世上,最悲惨的不是我孤苦伶仃。而是你曾给予我温暖,却又决绝的收回。 ——悲伤逆流成河。学生时代喜欢的小说被落落改变成了校园霸凌题材电影,直指社会问题,愿可以有些许影响,不在做沉默的旁观者。女主易遥眼神清澈坚毅,演出了跟整日打骂自己的母亲相依为命但并没有被生活和校园霸凌压垮的倔强感。有泪点有笑点,细节处理的也都好。尤其选在2月份的上海初春开拍,湿冷阴郁的氛围完美符合主题。男二整部剧搞笑担当。演员整体不错,虽都是新人。4星鼓励。Ps:有幸参加的提前映见到了落落,简直不要太开心。
她始终一件白色的校服,在校园里出现,不是大家统一的红色校服,也没有性感的小短裙,显得格外的碍眼。然后似乎一切都变得理所应当,被误解,被妒忌,被数落,被嘲笑,被欺凌,被指责…整个电影看得我心里特别痛苦,特别生气。我不懂,为什么人和人之间不能相互理解,相互尊重,为什么人和人之间没办法和睦相处,为什么人和人之间总是要相互的伤害?我带着这些疑问,看了这部电影,期望电影中可以解答我的这些困扰,但是电影并没有。伤害之前,都不曾有过一丝纠结和犹豫,伤害之后,也没有一丝愧疚和自责。一些人笑着,一些人沉默着,没有人愿意过去,给被伤害的人一个抱抱。痛苦,绝望,冰冷,窒息…
面对这样的一群人生观众,拼命解释是没用的,喊哑喉咙也只是感觉满肚子全是委屈。虽然我们崇尚善良,也不要忘记向恶毒学习。
豆瓣评分并不怎么样但是我看了之后深有感触觉得挺真实的也挺有深意的
没有在学校被欺负过的或者欺负过别人的人,是不是会对这样的片子无感吧。另外,顾森西这个人设是真的很配辛云来。2018.11.18 7.5/10
“你生活在光亮里,你就觉得全世界都是光亮的。”易遥说给齐铭的这句话也是说给我的。爸妈没打过我,我不能理解有的家长追着孩子打;没和同学吵过架,我不能理解为什么女生会扯头发;没有经历过至亲的离世,我不敢想失去至亲的痛苦。从来都没有感同身受,前一秒在电影院哭得稀里哗啦的我,后一秒逛了小吃街笑得像个小傻子。看完这部电影,我想,以后我要更善良更主动一些,或许我的一个微笑,一句关心真的能温暖别人呢,我幻想这个世界上有那么一个人,想到我时会感到一丝快乐,哪怕我们只是擦肩而过过。如果一个微笑一份理解可以救活一个人,一句调侃一声嬉笑也可以杀死一个人。
说矫揉造作的你们都是齐铭,你们不理解为什么一个解释就能解决的事要闹到自杀,你们不知道,可是我知道。
女主人设太惨了,从头到尾就没遇上啥好事,可欣慰的是,俩男猪脚都养眼而单纯,故事也不是无中生有的矫情,现实的校园也只是看上去很美,从校园霸凌的角度看去,忽然感到彻骨的冰凉与绝望。
比起小说无比黑暗的内容和结局,电影改编着重强调了校园霸凌的内容。校园霸凌不一定是要动手或辱骂,更多的是无声的排挤和冷暴力。没有良心的欺凌者们,就算是付出生命的代价或让他们受到法律的制裁,也不会感到一点抱歉。人的成长过程中有无法选择的家庭环境,校园环境和成长阵痛,只有通过努力让自己有选择,才能将这些远远甩开。
校园的霸凌在农村小、中学生普遍住校的情况下 相信这个片子会牵动一部分人的心 这部电影的现实意义是值得反思
初二的冬天,他们把她的书包丢到走廊,来来回回的踢,粉色书包滑过漆黑光亮的水泥走廊。他们把整块玻璃塞进她的书桌,敲得稀碎,玻璃渣子迸射到地面。我拿过簸箕与扫帚,收拾起来,却没有倒进垃圾桶,而是又倒回了她的书桌。这应该是我唯一一次参与“校园暴力”吧,事后也许她都忘记了,我却历历在目。
原著是易遥妈妈没了,易遥和小混混在一起怀孕堕胎,顾森湘被强暴跳楼,易遥也跳楼了,齐铭自杀了。妈妈还在,没有怀孕堕胎,森湘没有被侮辱,(但是坠楼)齐铭搬家了,易遥还有森西,光照进来了
挺好的啊,郭敬明电影比韩寒强。
不要因为是郭敬明作品就打低分。演员演技是有待提高,但电影本身是好的,不比日韩青春电影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