华尔街:金钱永不眠

Wall Street: Money Never Sleeps,华尔街:金钱万岁(台),华尔街:金融大鳄(港),华尔街2:钱永无眠,Wall Street 2

主演:迈克尔·道格拉斯,希亚·拉博夫,乔什·布洛林,凯瑞·穆里根,弗兰克·兰格拉,苏珊·萨兰登

类型:电影地区:美国语言:英语年份:2010

《华尔街:金钱永不眠》剧照

华尔街:金钱永不眠 剧照 NO.1华尔街:金钱永不眠 剧照 NO.2华尔街:金钱永不眠 剧照 NO.3华尔街:金钱永不眠 剧照 NO.4华尔街:金钱永不眠 剧照 NO.5华尔街:金钱永不眠 剧照 NO.6华尔街:金钱永不眠 剧照 NO.13华尔街:金钱永不眠 剧照 NO.14华尔街:金钱永不眠 剧照 NO.15华尔街:金钱永不眠 剧照 NO.16华尔街:金钱永不眠 剧照 NO.17华尔街:金钱永不眠 剧照 NO.18华尔街:金钱永不眠 剧照 NO.19华尔街:金钱永不眠 剧照 NO.20

《华尔街:金钱永不眠》剧情介绍

华尔街:金钱永不眠电影免费高清在线观看全集。
http://site.douban/108127/ 华尔街:金钱永不眠 豆瓣小站 2001年,昔日叱咤华尔街的戈登(迈克尔•道格拉斯 Michael Douglas 饰)出狱了,无人来接,8年未见的女儿维妮(凯瑞•穆里根 Carey Mulligan 饰)与他势同水火。不过,她的男友——股票交易员杰克(希亚•拉博夫 Shia LaBeouf 饰)却对他有些崇拜。杰克热衷清洁能源项目,但他的老板兼导师路易斯都劝他早日收手,并给了他一笔钱。没想到,公司因负面新闻债台高筑,投资银行的詹姆斯趁机收购。被逼无奈的路易斯卧轨自杀。杰克决心为导师复仇。他向戈登毛遂自荐,希望得到他的指点。戈登了解到他与维妮的关系,便提出了一个交易:杰克给他创造接近女儿的机会,他教杰克如何操作资本。为了复仇,杰克决定铤而走险,然而感情的翻转却让他始料不及……热播电视剧最新电影夜未央谁与争疯喜羊羊与灰太狼之飞马奇遇记情色漫画老师海豹六队第一季回家的男人飓风营救谍之心猎杀活死人深潭往事崂山探花郎东京婚约处死国王蓝色房间浪花一朵朵圣诞婚礼百万同居计划危险旅程汉时关欲网突击青春创业手册美国:一部电影耐斯姐妹松本秀人:永远飞翔蔷薇少女夜行列车霸爱总裁最后的美洲豹断头气

《华尔街:金钱永不眠》长篇影评

 1 ) 钱都去哪了?

当华尔街的高楼大厦在银幕上幻化成一条条K线图的时候,我突然想起了小时候看过的《大时代》,莫非,这也是一个关于利用投资游戏去复仇的故事?

套用大话西游里的一句话,我猜中了这开头,却没猜中这结局。

美国的华尔街与北京的金融街完全不同,他们与美国政府的关系就像杠杆。

当股市崩盘时,几乎没有人会知道金钱都流向了哪里,连美国政府都不知道。

但在这部电影里,有两个人似乎知道。

第一个人是人格闪亮的白胡子老头,我非常欣赏他那宠辱不惊的处事方式,乃至于最后谈判时的苦苦哀求让我感到非常难过。

后来,这个优秀的老头子不玩了,真正的故事也开始了。

很久以来,我一直苦苦思索着一个问题,那就是这个世界上的钱都去哪了。

在中国,这个问题似乎很容易解释,钱都在领导手里,可每天都热衷于拿金钱做游戏的领导却并不多见。

而在美国,一个股票交易员如果想搞到十几万美金的月薪似乎也并非幻想,但这些只是小钱,那些被用来做游戏的大钱都去哪了?

中学生都会说,钱在股市里,钱在银行里,钱是会流动的。

但这部电影似乎更新了一些常识——钱在信息里,或者说,信息可以操控金钱流动的方向。

所以,传媒业对金融业的走向还是有一定的影响力的。

片中男主角的女友是一家新闻网站的负责人,这家新闻网站不已盈利为目的,因为网站的名字是“说真话”,他们做的事情也是说真话。

电影里有段对话提到了这家网站,说他们做的很好,“每天大概有五万的点击”。

这句话说完的同时,我听见旁边来自豆瓣的员工兄弟轻轻的发出了“切”的一声来表示心中的不屑,其他几位同事哈哈大笑。

我也会心一笑,因为我突然想到了四天前刚刚倒闭的一家网站,倒闭的原因则是说了太多真话。

在金钱面前,善恶有报不再有效,成王败寇才是终极真理。

在道格拉斯饰演的投机皇帝戈登·盖柯出狱时,我就隐约感觉到这个老家伙会狡黠地笑到最后,不过他的再次欺骗确实让我错愕不已。

男主角杰克的复仇失败倒是在意料之中,不过一篇爆料就能搞垮一家公司的故事也实在太缺乏真实性了,尽管这看上去更像几滴催化剂。

女婿和老丈人居然就这样在并不默契的情况下联手打败了老对手。

“金钱永不眠”这个副标题取的非常好,因为这部电影并非只从华尔街一个简单的角度去诠释的货币的流通性。

杰克的母亲是一位爱上炒房的退役老护士,在中国,这种个体有一个比较专业的名字,叫“房虫”。

他们与炒房团最为明显的区别就是非常容易因为一些自己并不知晓的原因而莫名陷入被动,在资金上往往受制于人,赚钱不多却经常提心吊胆,不过一旦有了游资就会再次投入到房市,乐此不疲。

这也正是2009年的中国人普遍的想法,一旦有了钱势必要买房玩,而所有的买房者在某种角度看来几乎都赚了不少钱,这一大笔利润从何而来?

似乎跟老百姓的刚性需求上涨过快并无太大关系,因为今年不再有人买房了。

别人都说钱很好赚,但我老是觉得钱不好赚。

记得有天半夜打车回家,路上怕司机犯困就聊了起来,他说外企员工一个月拼死拼活赚那七八千块钱多累啊,心里压力还大。

当时我心里还咯噔一声,心说这笔钱还不算太少啊,莫非现在的出租车司机一个月能赚一万多了?

前天晚上睡不着,后半夜跑出去吃夜宵,和卖烤串的小贩儿没聊几句就开始掏心窝子。

人家告诉我,现在卖烤串卖的好的,一年后就能开辆奥迪回老家,当然前提是你得打通各路关系,还说现在卖早点卖的好一个月也有一万五左右的净利润。

——这两个例子只是为了说明中国人赚钱的能力也不弱,坐在办公室里的白领们赚得也未必有这种小本生意赚得多,而小本生意赚到的钱几乎永远不可能被用来投资房产或是操控股市。

小钱毕竟都是用来过小日子的,那种电影里的世界,离我们还很遥远。

由此可以引出关于幸福指数的一些话题,电影里的女主角(杰克的未婚妻同时也是戈登的女儿)的幸福指数就比较高,这与她在瑞士的那笔巨额存款似乎没什么关系。

她最看重的是爱情,最不看重的反倒是金钱,不知道这跟她富二代的出身有没有直接关系,但她与富一代爸爸的关系可真是让人感慨不已。

同时,这个幸福的角色也间接地告诉了男性观众一个道理,那就是富家小姐的钱很好骗,前提是自己得有两把刷子。

很惭愧,写到最后也没能回答出题目里提出的问题,因为这种高深的问题实在非我辈所能解答。

如果有人掌握了金钱的终极奥义,那一定件是非常有意思的事情,可惜这些信息很难从课本里得到,否则世界上就没有经济学教授这种职业了。

引据大部分新闻评论下的一句话做结尾吧——看到这句话的人,年底发大财!

 2 ) 写给我心中永远的资本教皇:Gordon Gekko

1987年,尚在为达到一流导演地位与水准而努力的奥利弗·斯通凭借着一部《华尔街》惊艳好莱坞。

这部商战影片由美国影坛传奇柯克·道格拉斯的儿子、当时正如日中天的巨星迈克尔·道格拉斯,以及在当时与阿汤哥并列为好莱坞新一代奶油小生的查理·辛联袂演出,无论在剧情设置还是艺术表现上都相当出色,也向世人展示了奥利弗·斯通最为擅长的导演类型:政治阴谋、商业内幕类影片。

大家还记得那部由凯文·科斯特纳主演的无比经典的《刺杀肯尼迪》吧?

哦,还有标志着阿汤哥从偶像型演员向演技派大师转型的《生于7月4日》,还有2008年的《小布什传》,均为斯通的代表作品。

有点跑题了,我要说的是《华尔街2》,怎么连《华尔街》还没扯出个头绪来?

闲言少叙。

1987年的《华尔街》所表现的是华尔街每天都在发生的惊心动魄的内幕交易。

故事从查理·辛扮演的年轻的股票经纪人Bud Fox身上展开,描述了Bud怎样在追逐行业偶像、金融家Gordon的过程中被Gordon诱惑,一步一步地坠入贪婪与欲望的深渊,进而与Gordon合作,不择手段地制造了一系列骇人听闻的内幕交易,最终在父爱感化与情人背叛中幡然悔悟,背弃Gordon并作为污点证人将资本市场上呼风唤雨的Gordon Gekko送进监狱的故事。

故事虽然很简单,但是奥利弗·斯通在悬念的设计上下足了功夫。

我相信每一个刚刚从211、985重点大学的金融专业毕业、正在金融一线就职的年轻人们都能深切体会到主人公Bud那崎岖的心路历程:对银行家的崇拜,对事业的渴望,对名利的向往。

然而恰恰是这一切,被老谋深算的银行家Gordon所利用,成为Bud被拉拢、被掌控的弱点。

其实,在Bud把身为“蓝星航空公司”工会头目的父亲在酒馆里随口透露给自己的未公开信息作为引起偶像Gordon注意的筹码投掷出去的那一时刻,就注定了这个年轻人陷入肮脏内幕交易的悲剧结局。

Gordon正是由此发现了潜藏在Bud心底里的冲动,从雇佣Bud为自己专门搜集资本市场上的对手情报开始,以导师的姿态教会了这个怀揣梦想的年轻人如何在逐利性至上的华尔街叱咤风云。

对于Bud而言,对Gordon最初的教唆的抵抗,只有可怜的2分钟不到,在纽约街头簌簌的秋雨中,Bud的道德底线轻易被偶像的说教和自己对未来的憧憬所击溃。

Bud的天赋很快就在Gordon身边表现地酣畅淋漓。

二人合作在资本市场赚得盘满钵赢。

当我们认为故事将以Bud的成熟与独立而结束时,一切风云突变:Bud的恋人竟然是Gordon本人的情妇,她接近Bud只不过是Gordon完全控制Bud的又一笔保险!

此时的Bud尚被蒙在鼓里,可想而知,二位主人公决裂的导火索已经隐隐显形。

当不满于儿子日益贪婪的老Fox向儿子Bud表达了他对Gordon的极端厌恶之后,Bud尚未完全醒悟,但是已经在心底产生了一丝疑问与彷徨,有针对恋人真实身份的,也有针对自己所作所为的。

上帝的惩罚终于到来了,美国证监会人员突然降临在Bud的办公室时,这个前一天还风光一时的华尔街新星,这一刻像一个做错事的大男孩一样失声痛哭!

最后,只有慈爱的父亲的谅解与鼓励,才使Bud正视自己的心魔,毅然揭露了Gordon的一系列罪行,将号称华尔街国王的Gordon Gekko送进了监狱。

故事从始至终都是以Bud Fox的第一视角叙述的,但是从侧面展现出的Gordon Gekko的形象却异常鲜明。

那孤傲而不可一世的金融家风范,果敢又深思熟虑的投机家本质,都通过Bud的观察表现地淋漓尽致。

比起电影中Gekko的阴谋与圈套,现实中国内最近正在审理的一起重大内幕交易的主角汪建中所做的,简直太过小儿科了!

金融大鳄真正的道德准则是什么?

市场的内在力量到底体现在何处?

再进一步说,是什么神秘力量指引着市场进行资源的优化调节配置?

坚定的共产主义者会义愤填膺地搬出伟大的无产阶级革命导师在《资本论》中的名言:“资本来到世间,每个毛孔都流着血和肮脏的东西。

” 而古典经济学告诉我们,是伟大的看不见的手。

通俗一点说,是利润。

再通俗一点说,是tmd钱!!!

迈克尔·道格拉斯的表演无懈可击,他每一秒钟的表演,都在塑造并丰富着Gordon Gekko以贪婪为一切行为动机的本质。

这是一种不容置疑的生存本能,无论世人承认与否,这就是从摩根、杰西·利维摩尔到巴菲特、索罗斯都公认的金钱法则。

所不同的是,电影《华尔街》虚构的大鳄Gekko与现实中成功的金融家们相比,Gekko认可的游戏规则中,不包括法律的桎梏和行业的自律性规范。

(当然,疯狂做空的利维摩尔也许是个例外。

鉴于宋广通筒子提醒,对于利维摩尔再多说几句。

作为巴菲特的精神导师,利维摩尔在股票市场和期货市场创造了神话一般的功业,甚至有人将1929年的大崩盘归咎于他的做空。

而事实上,他在心理上却没有抵御住来自1929年大萧条爆发之前最后一波牛市气势汹汹的压力,从而由做空转型为多头持有,结果在大萧条中一败涂地。

破产之后的利维摩尔最终凄凉自杀。

在遗书中他把自己的人生说成是一场失败。

)顺便说说扮演Bud Fox的查理·辛。

想想看,当时的汤姆·克鲁斯还在靠1986年的《壮志凌云》色诱全球亿万少女呢,而查理·辛已经先后在奥利弗·斯通执导的电影《野战排》《华尔街》中大飚演技了!

似乎好莱坞两大奶油小生的竞争,查理已经稳操胜券。

然而遗憾的是最终事情的发展正好颠倒过来:阿汤哥后来居上,1992年凭借着在奥利弗·斯通导演的《生于7月4日》中的完美表演获得了奥斯卡最佳男主角提名,接下来进入了2000万美元片酬俱乐部,自己开始做制片,与当时的全美梦中情人妮可·基德曼结婚……而我们的Bud查理·辛却在一步步走向堕落,除了90年代中期的一部纯商业动作片《终极速度》(我记得在我高一时,2001年CCTV6还播过)之后就远离了主流视野。

可叹江郎才尽啊!

我最初看《华尔街》应该是初中二年级初冬的一个周末。

当懵懂的我被影片中展现的华尔街魅力所吸引时,我没有意识到那只是腐朽的铜臭,而是单纯地感受到了饕餮大餐的诱人香气!!!

转眼间23年过去了,奥利弗·斯通并不是个喜欢狗尾续貂的钱窜子脑袋,但是目睹着全球金融危机带来的满目疮痍,这个美国著名老愤青自然按耐不住,通过制作自己昔日成名作的续集,再一次狠狠批斗华尔街的那群黑帮!

就这样,《华尔街 money never sleeps》出炉了。

除了处在暴风眼中的美国人之外,中国民众体会不到次贷危机的最直接伤害,因此这部片子到了中国,注定不会是一部受众面广的影片。

你不能指望着连最基本饮食安全都没有保障的广大中国人民去体会华尔街的金融文化与美国人的消费、投资观念。

我是星期三在万达看的下午2点场,诺大的影厅,区区10多个观众,即使并非周末,这样的观影人数也真是可怜啊。

不过好在人少,我也不会被那些在影厅里大声接打手机、打呼噜、咒骂着看不清字幕的2B们干扰了。

广电总局竟然没有引进英文原声版?

强烈鄙视之!!!

我们的Gordon Gekko竟然由电视剧《水浒》中林冲的扮演者周野芒来配音???

狂晕!

不过听起来很有磁性,与Gordon在我心中的形象大体相符。

故事一开头就是我们昨日的华尔街国王Gekko出狱的凄凉场景:没有记者关注,没有家人来接,一辆让他满怀期待的加长豪车竟然是来接一个黑鬼的!

这种反差,本就年事已高的迈克尔·道格拉斯演绎起来自然是轻车熟路。

看看他的满脸皱纹吧,这是历经多少辛酸和经历才能雕刻在面庞上的印记啊。

这一刻开始,我就认定了Gordon在这部电影中肯定会东山再起的。

影片进入故事主线,第一个高潮就是次贷危机爆发导致雷曼兄弟的倒闭——喔对不起,我不是说雷曼兄弟,在片子里她叫Keller Zabel。

也许有人会质疑:为什么你看来她是雷曼兄弟,而不是贝尔斯登、美林,或者是摩根士丹利?

因为我觉得相对于被摩根大通吃掉的贝尔斯登,被美国银行收编的美林,雷曼兄弟是真真切切地死了。

她的死不仅仅标志着投资者对华尔街的最后一丝希望彻底破灭,也敲响了全球金融发展的丧钟。

从她的死开始,投行主导一切的模式彻底成为历史。

虽然电影《华尔街2》中并未交代Keller Zabel公司最终是破产还是被收购,但是从这一事件在影片故事主线中的标志性地位来看,通过她来影射雷曼兄弟的可能性更强;尤其是其创始人Louis Zabel在纽约地铁站台的纵身一跳,更是加深了这种悲剧色彩。

在此我在心中轻叹一声:老Louis人生中的最后一天里,早早起床,和老板默默吃过早饭,离开家门到零售店买一份《华尔街日报》与一包原味的乐事薯片(钱天喆童鞋,他和你的口味一模一样啊!

),踱步到地铁站,边看报纸边吃光薯片,听见地铁由远及近的呼啸,掸干净大衣上的薯片渣,分开站台上的人群,平静地迈下站台,倒向铁轨……在这一刻我想起了摩根士丹利前首席战略官巴顿·比格斯的《对冲基金风云录》一书中我最喜欢的一章:贾德森·托马斯和有神力的《华尔街日报》的故事。

相同的是,晚景凄凉的老人,挤在地铁站,满是汗水的手心里紧紧攥着一卷《华尔街日报》。

所不同的是,贾德森·托马斯无意中得到了来自未来的魔力报纸,给他关于资本市场最准确的信息,通过神奇报纸贾德森成为华尔街首屈一指的股票经纪人——当然这一切都是大器晚成的贾德森身患绝症后的臆想了;而老Louis呢,面对着金融衍生品和电子交易这些让他难以应付的当代金融市场变化趋势,面对着自己辛辛苦苦创立的独立投资银行行将就木,面对着美联储的股东们卑鄙地趁火打劫,他选择一死来做最后的抗争,以自杀来保留最后的尊严。

好了,在次贷危机猛烈侵袭的时候,我们的Gordon Gekko在做什么呢?

在写书,在做演讲,就像尼尔·李森那样洗心革面警示世人。

复杂的金融衍生品,各种金融工程模型,尤其是引发次贷危机的直接杀手——摩根黑帮的得意作品:信用违约互换,都成了Gordon点名批评的对象。

Gordon把金融衍生品说成是“大规模杀伤性武器”,并对华尔街的道德风险给予猛烈抨击,看起来我们的Gordon先生像是和年迈的巴菲特一样絮絮叨叨了,Gordon锋芒尽失了?

难道在这部片子里真正的主角是那个变形金刚小子拉博夫?

哦,我们那销声匿迹的查理·辛也出现在这部电影里了!

不过他已经是一个拖着眼袋、弓腰驼背的老家伙了,Bud的角色也变成了出狱后认真经营“蓝星航空”,高价出售股权发财,然后退休享乐的懒鬼。

他让 his money sleeps了,所以他注定不会再成为主角。

真是讽刺,阿汤哥不仅越老越迷人,而且已经开始鼓捣着拍《碟中谍》第4部了!

也许对于查理·辛来说,《华尔街2》真的是狗尾续貂的多余。

再说我们的变形金刚男孩拉博夫,为了给被他视若慈父一般的Louis复仇,千方百计找到了当时对Zabel不利消息的源头:Churchill Schwartz投资公司的Bretton。

等一下,这个Bretton怎么那么眼熟?

哦,多看了几眼之后我想起来了,丫不正是科恩兄弟的《老无所依》里面那个卷钱跑路的小胡子牛仔嘛!

这个角色代表着华尔街大有来头的家伙,我注意到一个细节,在他的会客厅里,有一张他与索罗斯的合影(虽然是PS的)!

接下来的故事纠缠在变形金刚男孩和他的单身母亲、一个顽固的房地产投资者对于美国房市有价无市状况以及市场泡沫崩溃预期的焦虑;Gordon和作为他现世唯一亲人的女儿怎样和好;Gordon和变形金刚男孩之间的互相“帮助”。

天哪,奥利弗·斯通在作甚?

他真的只是想讲述金融危机中美国老百姓自己的故事?

还有最重要的疑问,Gordon从良了???

当然我意识到,相信Gordon Gekko从良,就像相信李刚父子的痛哭道歉一样幼稚荒谬。

因为我从迈克尔·道格拉斯的眼神中捕捉到一丝狡黠。

果然,故事在即将结束时迎来了真正的高潮:Gordon骗走了女儿的1亿美元财产,消失了,只留下变形金刚男孩看着水彩画《郁金香狂热》不知所措……在欧洲金融中心伦敦,伟大的Gordon Gekko回来了!

在这一刻,我丝毫没有唾弃Gordon的背信弃义、淡漠亲情、处心积虑,反而是因为Gordon手握资金东山再起而血脉喷张!

似乎在我心里,在Gordon所具备的利用杠杆把1亿美元变成2亿甚至5亿美元的能力面前,我的道德观和正义感都是那么渺小,荡漾在我心中的只有为Gordon重新突入金融市场的激动!

在这一刻我深刻地体会到了money never sleeps的内涵!

我对影片的结局并不满意,因为太过圆满了。

Bretton罪有应得,Gordon被亲情感化,变形金刚男孩与女友破镜重圆并结婚生子,男孩的妈妈不再疯狂炒房而是重操旧业专心做护士,在Gordon外孙子的一周岁生日上亲朋齐聚欢歌笑语,拉博夫为小BB起名为Louis来纪念他的导师Louis Zabel……也许这是在金融危机的创伤尚未痊愈时对美国人的人文关怀,是导演斯通在提醒我们上帝依然在眷顾着我们;但是这不应该是事情的本来面目,不是吗?

起码对于Gordon来说不应该是这样。

也许他会因为外孙的降生而有所触动,也许他的确会在毫无悬念地获取暴利之后悄悄偿还那1亿美元,但他终究是那个在利益面前无比贪婪、惯于铤而走险的传奇的Gordon,他是高高在上、不食人间烟火的Gordon,他是我心中永远的资本教皇!

也许,只有在片尾缓缓升上天空、一直没有炸裂的泡沫才是最真实的存在。

它在提醒着我们:人的贪婪依然会创造出下一个外表散射着缤纷色彩的美丽泡沫,并且伴随着它的幻灭引发更加猛烈的经济危机!

 3 ) 终究也不过是一场游戏

首先要说的,如果你没有看过Wall street第一部,那么其实第二部看不看也没有很大必要。

不过如果你是和我一样对于第一部疯狂爱好到每一句台词都记得住的地步,那么续集当然要看,尽管它并不能够成为另一部经典。

而可惜的是,这个续集来得太迟,整整地隔了23年。

Michael Douglas老了,Charlie Sheen老了。

当然,新的一代已经长大,纽约没有老,华尔街不会老,金钱游戏永远也不会停止。

华尔街2侧面反映的,正是08年美国经济大萧条时期,Lehman Brother一夜倒闭,整个华尔街一片凄风苦雨,上千万的人失业找不到工作,曾经穿着西装领带的金领们走上街去卖报纸。

我依然记得我08年去了几次纽约,高大的写字楼们静悄悄,而华尔街附近几个街区的街头小贩依然在淡定的卖热狗,人生有高就会有低,生活总要继续。

在整个华尔街系列中,有那么几句关键性的话,Bud Fox在帮Gekko打赢了Anacom Steel一仗之后,Gekko在海边打电话给Bud说,this is ur wake up call. Money Never Sleeps。

这一句便引出了第二部的主题。

再就是Gekko在泰达纸业的演讲中,颇具王者风范地说出那句greed is good, greed is right, greed works. 在第二部里满头白发有点老态的gekko, 和他未来女婿在subway里说,我从前以为it's all about money,到后来我才知道,it's all about time.到后来Gekko卷走了他女儿的一亿,Jacob追到伦敦找他,Gekko再次说了一句,it's not about money, it's about the game of people。

说到底,就是人与人之间的游戏,不是为了钱,但是钱是胜利的象征。

而Gekko,始终都在做那个winner。

第二部的男主,虽然长的过于奶油,但和Bud Fox一样,都是不甘心于在华尔街做一个小鱼小虾,一心想往上爬,但是毕竟又是热血年轻人,没有办法做到在冷酷的金钱游戏之中把感性和良知完全抛弃。

为了增加感情戏码,使观众动容,又加入了Gekko的女儿Winnie的这个角色,Carey Mulligan很美,带着英国姑娘特有的那种细腻感,比之一般美国出产的金发碧眼的傻姑娘们气质惹人怜爱得多,但Winnie这个角色实在是很令人反感,动不动就变得way too emotional, 说话不到两三句就上纲上线鼻涕眼泪一起流,好像生怕别人不知道她就是不在乎钱,10million还是多少她都really don’t care。

Winnie的作用和第一部中Bud对Bluestar和他父亲的情感类似,好莱坞电影的惯用手法,利用亲情和人性升华一下电影的感情层次,使得整部电影不至于沦为无聊的商战片。

整个电影的另一条主线便是Gekko如何修复和他女儿之间的关系。

所以你看到了最后,Jacob拿出一张B超光碟,就让Gekko乖乖的把拿走的赚到的钱双手奉还,男主女主破镜重圆,一家人和好如初。

这也是让整个第二部陷入俗套的很大一个地方。

Charlie Sheen在第二部里相当猥琐,左右手各搂着一个俗艳的舞女,其中还有一个是个长相很丑的亚裔。

我到现在还没明白他的出场时什么用意,难道只是想慰问一下广大特地为了第一部来看续集的观众们,让人们感慨一下23年的岁月能在当年的英俊小生身上留下什么痕迹,顺道重温一下Anacom Steel,Bluestar airline这些熟悉的老词。

我想问问满脸皱纹的中年大叔是否还记得当年那个讲话娇嗔的金发美女Daryl,可惜的是,他只说了一句,他把 bluestar做大了之后卖了。

当年誓死捍卫的,最后也还是一桩business而已。

曾经的那些热血少年们长大了都如此吗?

电影中KZI公司倒闭的情节,据说是在影射当年的Lehman Brother, Jacob的老板Louis不甘心接受被人用三美金的贱价收购自己的公司。

75岁的老人在失眠了整整一夜之后,义无反顾的跳下了地铁站台。

金钱的世界的确很残酷,我相信在08年的华尔街也一定有人被迫而自杀。

但看到这里的时候我想,所谓的单纯的人儿莫上江湖,本来就没有人会是常胜将军,自古便是如此。

如果你不曾经历过一夜暴富或者是一夜之间输的什么都没有,那你还不够经验去爬到这个世界的顶端。

说到底,就像一场游戏,总是要输的,但也总会有某几个时刻,会是你的运气到来的时候,就像气球一样一飞而上。

Gekko坐了十几年牢,也曾妻离子散,到最后也还不是重回到了top of the world。

你知道这场游戏的规则,就一定会有你翻盘的时候,但是前提是你要输的起,受的了那种从顶端一瞬间回到低谷被人踩的屈辱。

在最后大团圆和谐美满的好莱坞式结局中电影结束了,说到底,不过是一场人和人之间的游戏,和平年代里无声的战场,有人的地方总有战争,涉及到的金钱越多,剩下的人性便越少。

你不能说这是肮脏的游戏,因为这个世界的规则本就如此。

我只是想,那些灿烂过的物欲和金钱,到最后也不过是一场过眼云烟。

人最宝贵的东西,是时间,但是时间不是用来挥霍的,时间能换来的,应该是那些别人无法从你身边带走的东西。

 4 ) 关于华尔街

华尔街的样子就是那天夜晚你站在帝国大厦顶上看见的那个景象,满眼的光路璀璨,纵横流淌。

高盛,大摩,美国银行;它们金如荧煌,蓝似怒涛,红若新生;将资本循着这一望无际的光路,如同血液一股一股的注入中部,南部直到西岸。

如果说美国的大脑在华盛顿,而灵魂在硅谷,那么这里,就是美国的心脏。

不能再明显了。

就如同此刻你放眼望去,眼前是那空寂的天空,辽阔的大海和这凭空拔起的都市,你深吸一口气,告诉自己心有多高天就有多高。

从最西边的九大道望到最东边的一大道,这一条条光路交织成一个盘结勾连的网络,从这高度看下去,那分明就是你内心的迂回与沟壑。

在这里,温婉可人难免落得无人捧场,丰乳肥臀才是真理之光。

毕竟奥利佛.斯通在23年前就借影片《华尔街》讲到:“贪婪是好的,贪婪是对的,贪婪是有用的,贪婪可以厘清一切,披荆斩棘直捣演化的精髓。

”是的,仔细看看那些志得意满的交易员或者新近毕业的来自常春藤联盟的孩子写满欲望的眼睛,你就会明白为什么“赚钱的成就感‘比性爱还棒’”。

这是个肮脏而华丽的竞技场,险恶而多变。

在所罗门兄弟披荆斩棘的80年代,那里最顶尖的债券交易员被称作:"Big Swinging Dicks",风头一时无两,但短短10年公司便辉煌不再。

更不用提08年雷曼兄弟闪电般的陨落。

这一切与相隔不远的下城那一派自由散漫的艺术家风气形成了强烈的对比。

这边飞扬跋扈,唯金钱马首是瞻;那边温和自信,恨不得人人脸上刻着:“爱自由”。

于是穿行数条街道之余,各色迥异风情就尽收眼底,冷酷与温柔共存,坚硬和柔软相洽。

但事情越发的没有这般简单与酣畅淋漓。

时隔一年我再次登上帝国大厦的时候,就不再只是看见天高地远,梦想无疆。

也同时嗅到了时间划过时摩擦产生的焦味。

约翰尼.德普在《公众之敌》中曾塑造过这样一个形象,作为大萧条时代传奇的游侠式怪盗,随着罗斯福的新政和整个社会结构在大萧条中的转型,他的时代结束了,公众不再需要暴力英雄来作为精神寄托。

作为上个时代的最后留影,他的个人光彩难以阻挡时代的车轮缓缓滚动,于是个人命运最终淹没在时代更替的进程中。

我们正生活在这样一个越来越让人看不懂的世界的激烈变奏中。

而这一切的根源之一,是全球贸易与资本复杂的交相流动。

核心的发生地点,是华尔街与伦敦城。

是的,如果早早把目光放的更广,就会发现07年左右伦敦就在某些全球金融中心的排名上超越了纽约,二元相争跃然纸上。

3年后,尽管优势依然不可取代,但随着美国本土市场疲软,美元走低,法兰克福与巴黎,以及更为强劲的亚洲的金融中心:香港、新加坡和东京开始加入战场,进一步蚕食纽约的市场份额。

华尔街依然是美国的心脏,也依然还是世界的造血工厂,“之一”。

监管与税收的总体格局将决定纽约在与伦敦对垒时的账面输赢。

美国经济自身的结构性调整如何,才是这个时代结构松动的风声。

在经历了近20年所有就业净增长全部来自非贸易部门,而非贸易部门如今潜力将尽的错位之后,美国经济再无强劲的增长引擎。

于是随着新一轮定量宽松的出台,我们看到两个泾渭分明的阵营,需宽松货币来刺激增长的发达经济体和需收紧银根抑制通胀的新兴经济体。

这种对抗格局背后则暗示着对国际货币体系改革的需求开始凸显。

《华尔街2》风风火火上映,一篇影评中写到:“23年前的奥利佛.斯通站在片场的摄像机后面,思索的不是如何解释规则,而是如何建立规则。

”以表对比之下对前作的推崇。

这正是美国几十年来的所作所为,它建立规则,解释规则,于是华尔街得以rule the world。

这是限制条件作为问题边界无比深刻的重要性:河水永远依河道而流。

而这终归会是个动荡年代。

在纽约,你看得到文化空间尺度上的多态,对立,交融。

同样在纽约,时间的风声就在耳边,敏感而真切。

站在帝国大厦顶上大概依然看得到当年那个狂野西部,疆域辽阔,任人驰骋;也或许你看见的是如今这个世界那交织缠绕的巨大网络,信息和资本在设计复杂的道路上呼啸而过。

然后你望向更远的远方,那些地方灯火寥寥。

于是你的内心忽然安静,这终归不再是那个需要一切都从无到有的激情年代,看的到灯火辉煌,却也是因为看的到无尽黑暗。

 5 ) 贪婪的真相

一些美剧迷们会坚持说片中最大的冷笑话乃是全无前一集中小生风采,左拥右抱两个美女仿若是从《两个半男人》中跑出来的查理辛。

我却以为片子中最容易被人忽略的一个冷笑话如下:主人公Gekko在谈话中说了一句“It’s so easy that a cave man can do it. (这太容易了,就连山顶洞人也会。

)”这句话正是美国网上汽车保险公司Geico (与Gekko同音而且其代言人就是一只Gekko(壁虎))。

这个并不好笑的冷笑话恰恰代表了整部电影给人的印象:对于不了解很多金融知识以及金融危机前后美国政治动态思潮的人来说,可能有些云里雾里不知所云;而对于了解的人来说,实在有些太过肤浅平庸甚至不乏幼稚可笑之处。

在美国国内,对于雷曼兄弟的倒台的分析早已满大街都是,对于高盛邪恶帝国的抨击也并非什么新闻,Main Street和Wall Street 之分的口号也早已被从共和党到民主党的若干政客无数次地重复而成为陈词滥调式的空洞说教。

只是,雷曼兄弟的前总裁Fuld并没有像片中的老头那样选择有尊严地卧轨自杀,据华尔街日报说他只是在纽约某高级健身被自己的前雇员们怒斥或者狠揍了一顿;高盛的诸高管也没有像片中那个目空一切的拉丁裔大亨一样被人捉住小辫子下不来台;而那些main Street上的芸芸众生在整部电影中更是无迹可寻,倒是那对并非贫贱的年青夫妇随着一亿美元的失而复得分而复合的经历让人唏嘘不已。

认赌不服输而留有尊严一死的枭雄气派,对于阴谋家天道轮回的命运审判,以及富贵夫妇有钱的百事好商量,终究只是奥利佛斯通这个激进派自由主义文人一厢情愿的海市蜃楼。

我们这些无辜观众也只好顺着大导演的三脚猫凌乱逻辑在存在即是合理的现实中寻找道德的蛛丝马迹。

贪婪是好的吗?

贪婪是坏的吗?

如果贪婪是如片中所说拿了别人的钱自己去不负责任地投资,那应该是坏的吧?

如果贪婪是如片中所说无节制地借贷供自己消费,那应该是坏的吗?

如果贪婪只是如片中为了用资本去报复自己的仇敌还人间公正呢?

如果贪婪只是如片中为了能在订婚时给自己心爱的女人买一个Bulgari 的典藏版戒指呢?

如果贪婪只是如片中为了实现自己改变世界的新能源梦想呢?

或者只有提出这些形而上学脱离现实到了无厘头程度的问题的时候,我们才能接受这片子最后自相矛盾而又皆大欢喜的结局。

Gekko,他的女儿女婿,以至导演奥利弗斯通本人都已经无法回答何为善恶对错了。

不管如何,第一部华尔街没有能阻止无数青年才俊前仆后继地投身收入丰厚的金融行业,第二部华尔街也不会妨碍下一次泡沫地到来。

所谓电影,一笑而已。

P.S. 一个有趣的小花絮:在电影中需要出示某本经管杂志的财富排行榜,剧组经过广告竞标决定用 “Fortune”而不是“Forbes”,于是Forbes发表了一篇对该片的劣评。

我觉得这个故事比这部片子还要深刻。

呵呵。

 6 ) 华尔街:金钱永不眠

之所以看这部戏,完全是冲着男主角以及华尔街这样金子般闪闪的字眼去的。

没有看过第一部华尔街,好在剧情不会牵扯很多,而且,不会产生不必要的比较带来的失望或者其他的情绪。

整部电影拖拖踏踏,股市涨跌、商业内幕、亲情爱情交织着,平缓的起起伏伏,没有明显的高潮和兴奋点,看的甚至昏昏沉沉,直到道格拉斯出场进行“buy my book”的精彩演讲,才算振作精神重新投入。

对于导演编剧摄影师等专业技术问题少说点吧,懂的也不多,时间也晚了,就谈几点自己的感想。

关于具体内容的,引申到生活中的。

一、Greedy贪婪这个东西似乎在我们这个爱好和平勤劳善良的中华民族中是一个消极遭人鄙视的词语。

人性的丑恶点。

我们习惯于将这个词语用来形容西方世界的资本家和商人们。

道格拉斯出书了,书名叫做《Is greed good》。

贪婪,其实就是欲望,说白了就是永远希望得到的是more。

这就是后来杰克问布雷顿想在华尔街得到的最终数字是多少是听到的答案。

Greed是不是good。

我们可以辩证的来看。

辩证的看待问题是马克思主义最基本的观点和方法,这点我深信是科学的。

暂且不说人类的本性是否是贪婪的,但是,有了贪欲,至少有了欲望,我们才会为了得到我们想要的东西而采用不管何种手段去追求去实现。

这点来看是好的,贪婪似乎在推动着人类社会永不停息的想前运转,进步。

电影里,经济泡沫、金融市场上股价的起起伏伏,甚至包括那张郁金香的画报,都与人的贪婪有关。

人的贪婪,甚至是价值规律这个客观规律中重要的永远不会缺少的参与者。

二、寒武纪时代 泡沫我说看电影一般都得看个两三遍。

第一遍是为了确定我是否要看多几遍。

至少有时候是为了记住某些自己欣赏的句子的内容究竟是什么。

电影里多次重复了这个寒武纪时代。

寒武纪时代之后,物种开始繁盛,而后的而后人类出现,等等等等。

那个很长的英文句子中好几次插入了所谓的泡沫的单词bubbles,大意是,经济泡沫之后带来的寒武纪时代将一切生灵掩埋,之后一切重新开始。

一个时代的结束,以泡沫产生带来寒武纪时代真正终止。

但终止之后会开始另一个时代,另一个完全崭新的时代。

就像Jacob在扎道儿公司破产后失业欠了一身债的情况下,依然很轻松很自由的确信,这是自己重新开始白手起家大干一番事业的绝好机会。

最近看到李开复说的话,一个人的失败无非就是剥光了所有过在身上的枷锁,最失败的时候翻身就是一个人再也不需要估计什么重新开始。

我确信,这一点,对于我们每个人的一切,生活学习或者工作,都是最非常受益的。

这是一种辩证的看法,一种乐观的态度,一种哲学的思考。

三、谣言我看东西很肤浅,总是忘记从现象挖掘到问题的本质。

扎道儿的破产,包括后来丘吉尔公司的破产,包括Jacob老婆开的那个网站,从出发点来看都是由于谣言散播带来人心的动摇,从而股票市场股民信息、股票价格暴跌,一所金钱筑起的大厦就这样轰然倒塌。

这些电影中一直提到的rumours,实质上就是在动摇着股民信心的东西,对于这个金钱社会来说,影响之大可见一斑。

说点政治性的,布雷顿之所以讹传扎道儿谣言,电影中透露的最显著原因就是n年前,在一次企业危机中扎道儿拒绝支援丘吉尔。

各大股东坐在圆桌前进行严肃的商讨时可以听到,在偌大的华尔街上,一个个高大的牵扯着多少人金钱、命运的大企业,对人心安定社会稳定的印象是如何之大。

为了整个社会的安定,政府有时会迫不得已出面来借款给困难中的企业来摆平局面。

这一点,我们可以看作是货币政策。

利用货币政策进行的宏观调控。

如果真如电影所演,西方的政府在宏观调控的力度和威慑力程度隐约可感。

而需要注意的是,我们经常会问到谣言是否为真?

倘若是真的,那此时的谣言就是曾经被匿藏了的内幕。

内幕见光,摧毁了一方,而给另一方带来了希望。

博士的绿色能源研究计划终于有了新的商机。

四、理想这个标题并不是很恰当。

我暂时找不到确切表达Jacob整部影片中坚持的绿色能源投资方案的形容词语。

坚持着绿色能源,因此先收起了直接散布谣言的手段,而迂回地想借助丘吉尔实现绿色能源投资,这样的复仇方式让我对杰克肃然起敬。

故事的情节可能不是特别复杂。

亲情、爱情和利益之间的很多关系或许交代的也不是很清楚。

道儿拉斯在这部电影中的出彩点除了被杰克形容成fantastic的演讲口才之外,似乎对于感情等问题描写的断断续续。

配乐不错。

最后,我必须得睡觉了。

或许今后观看第二遍第三遍会让我想到更多,对于金钱永不眠的真正含义说实在的我并没有看明白。

那句重复了好几次的it's not money, it's time.什么的还需要好好的去分析一下。

不过我确信一点,那就是现在的我,必须乖乖上传睡觉去。

明天还有远途飞行。

 7 ) 金钱游戏

1、2年前看这个片子时,好像很快觉得索然无味以至于睡着。

如今,不知道是不是进了商学院的原因,再看它时却觉得津津有味。

我尚未看过1,但是就这部而言,它确实够华尔街。

年轻的Jacob有天赋有道德,但还是低估了人性的险恶,或者说华尔街人血液中的对金钱游戏的疯狂。

而Gorden作为一个纵横华尔街数十年的大佬,即使经历了牢狱之灾,依然不能放弃重新进入这场金钱游戏的机会。

诚然,一开始我以为故事差不多就要在Gorden帮助Jacob扳倒Bretton后happy ending. 没想到Gorden却一声不吭地卷走了$100million, 远走伦敦,重新享受着金钱游戏的刺激。

而此时的华尔街正处于水深火热或者说濒临崩盘,人人自危,Jacob需要那$100million来挽救他一直坚信的union fusion,which将挽救充满的泡沫的金融市场和极大地改变世界。

当初他好不容易说服了自己坚持着nonprofit网站事业的未婚妻Winnie拿出那$100million以投入union fusion, 却没有料到钱会被Gorden就这样卷走。

Winnie伤心失望,觉得Jacob背叛了自己的信任,竟然瞒着自己和自己唯钱是图的父亲暗中交好,并居然把钱交给自己唯钱是图的父亲以至于落得一个子儿不剩。

It's not about money, it's about trust. 深爱着的两人不得不走到分手的境地。

为了挽救爱情,Jacob找到Gorden,并将B超测试的光盘给了他,试图以亲情唤醒Gorden,提醒他time is the most valuable:8年的牢狱之灾让他失去和儿女们相处的时间,也因此一度毁灭了Winnie对他的父女亲情,而现在Winnie肚子的小生命作为Gekko家族的新的延续即将诞生,他也有时间和机会去参与到他的成长中,否则他将孤独终老。

但是Gorden拒绝了。

好在最后的最后,Gorden回来了,还是把$100million投资到union fusion。

也许这一部分是对亲情的妥协,也许这不过是华尔街人血液里对投资的疯狂促使他选择投资时间,投资到他即将来到人世的外孙身上。

很多人不满最后的温情牌,不解最后的一眼释怀。

我个人倒觉得make sense,两个深爱彼此的人,饱受分手后对彼此思念的折磨,当Winnie看到Gorden归来并提及外孙和已把钱打回union fusion,不难想到Jacob为此所做的努力,不难看到这个男人对自己的一片真心。

okay, it's time to back to Financial Management=。

=

 8 ) 只怪当时太坚定

早上忐忑地考完IB, 毛躁地跑去吃中式自助,食毕就在Shephard’s Bush的VUE看了华尔街2。

基本情况是2:45的电影,Screen 1整个就6个人,目测一下平均年龄66岁,即除我之外都是70岁以上的老人, WTF。

原来Oliver Stone的Target Market是这样的,晓得了。

电影放映前是长篇不累牍的广告,长篇到我以为走错剧场了这些老人都是来看免费广告的,不过确实精彩,尤其是Chanel De Bleu的那个创意,total genius. 个人认为Chanel 的广告总比Dior的有杀伤力得多。

之后是冗长且无中心思想的电影。

先Quote 一句:这部片子里的男女主角的确像是刚从gossip girl里扒出来,往华尔街上一站。

一部讲华尔街的戏打温情牌,离题甚远。

女主角动不动就泪眼婆娑,每次近距离特写我都观察她的眼妆。

一言以蔽之,画得简约而不简单。

本来我义无反顾看这电影就基于三个原因:华尔街与雷曼,Oliver Stone, Carey Mulligan. O.S.震撼我的是那部天生杀人狂,当女主角无限妖娆地自豪地唱I’m naturally, naturally born bad的时候,我被该导演的音乐运用给颠倒了。

而华尔街2片头用华尔街(或曼哈顿,我不确定)鳞次栉比的大厦走势契合了某时间段内的股价走势。

很好,美国人虽然noisy想象力还真是毋庸置疑的。

可惜这是一部虎头蛇尾的电影。

再说Carey Mulligan, 她拍成长教育与此片都挺时装片的,她在片中的衣服总是赏心悦目。

再Quote一句:“我猜第二部的编剧是完完全全的局外人。

整部电影仿佛就是一个看了迈克尔摩尔的纪录片或者麦克刘易斯的书之后就大受启发的编剧写出来的故事,充斥着被谈滥了的阴谋论, 自以为深奥复杂的一些类似ABS,MBS这样的术语,从事绿色能源研究的小男孩和做NGO的小女孩的善良爱情。

”先给不熟悉金融的朋友简单解释一下:ABS: Assets Backed Securities MBS: Mortgage Backed Securities (比如雷曼07年报表中这一项就占了Total Assets的23%,再考虑其当年飙升的杠杆和Repo105,流动性可想而知)NGO: Non-governmental organization. 我很惊讶的是片中把Moral Hazards解释得如此简单 – 其实美国人就喜欢把一切都解释得很草根很易懂,如同他们喜欢糟蹋法语一样,但很多词之所以不流俗于平民就是因为它有其使用的门槛。

我还很惊讶片中人物使用CDO, CDS都是用全称的,好像如果不说Credit Default Swaps别人就会认为是CD plural 一样,这太不华尔街了。

再者,片中频频出现的歌舞升平和各路美女眼神流转香艳的口红和大腿是谁的视角。

每每看到这我都很疑惑,你的点在哪里(what’s your point?)那个郭靖式的男主角显然不好这口,而那个黄药师式的人物也明确表态玩的不是钱,it’s the game between people. 显然他也不能划归为乡镇干部等级的人物,迷乱于NYC的灯红酒绿声色犬马。

那莫非是导演的视角?

活了这么大把年纪了,即使在90年代天生杀人狂里男主角都已达到对待猎来的女人,纵欲完则弃之的境界,现在又来重新青涩一番?

当那老男人说Hedge Fund从100million 赚到1 trillion时需要brain时我笑了,当女主的网站日点击量5万时我笑了。

当然,当男主西装革履时我也笑了,他的腿穿英式窄脚裤也能很好看。

最后,那位房产婆婆,声音还是那么动人,20年刹那芳华,她永远是我心中末路狂花里的Louise. 综合而言,此电影只是拿华尔街做噱头,片中人物内在动因都不能得到完满解释,money never sleeps更是不之所云,一个胚胎期B超就把上亿美元的Greed击垮了,况且学生票都6磅80,只怪当时太坚定。

 9 ) Stock is bitch。

看完以後心情又變沉重叻。

勾心鬥角不止在中國封建社會噠後宮中存在。

華爾街才是眞正噠後宮。

錢是皇帝。

每個資本家都是妃子。

在錢面前無惡不作。

祇為得寵。

難道不是麼。

我對操縱股票好像是有一種天賦。

對資訊噠掌握和買入點賣出點噠拿捏都有一套。

但這一切又有甚嚒意義呢?

華爾街噠人。

連自己噠家人都可以欺騙。

連自己噠孩子都可以不要。

人間冷暖也不過如此叻吧。

又佩服又唾棄。

現在噠我依舊在感情問題上糾結。

但看叻這個故事頓時覺得自己幼稚無比。

自己也是商學院噠學生。

華爾街才應該是自己眞正噠嚮往。

而不是兒女情長。

這個片子眞實噠反應叻華爾街噠黑暗。

然而故事噠結尾又有一些過於美好。

我想。

現實一定比這更醜惡。

但為叻生存。

妳必須做出選擇。

是金錢。

還是心靈噠安寧。

沒有人可以同時得到。

這個也是我應該思考噠問題。

Greed is good。

這話沒錯。

貪婪不是罪。

妳可以對錢貪婪。

也可以對人貪婪。

但是妳不能同時在這兩樣上都貪婪。

因為這本來就是個對立面。

 10 ) 金钱永不眠,贪欲无止境!

电影讲述的仍是与华尔街有关的故事,只是这次故事的侧重点与上一不《华尔街》不尽相同,或是更准确的说两部电影的表现方式不同。

《金钱永不眠》将许多人物的关系串联起来,在华尔街这个地方,无论是杰克的恩师自杀,与女友的争吵分离,对母亲的无奈,还是戈登与这些人之间的回旋纠葛,电影展现的更多的是人物之间的关系纷争,其实深层发掘原因都是一样的——人的贪婪,欲望,我想这也是导演想表达的主题。

金融危机对美国的巨大影响以及很多人的措手不及都在影片中有所体现,只是我在观影时会觉得影片似乎有点凌乱,跳度太大,有些地方还没完全明白就已经进入下一片段,所以再借网上的一些信息才能完全了解。

我很有印象的有两个细节,一个是在慈善晚会上女士们佩戴的首饰,尤其是耳饰,给了一定特写;另外一个是华尔街的天空,一直翻覆着云层,不知道这是否有某种暗示。

无论何时在华尔街关于金钱的争斗永不会停止,同样的,正是因为如此,人的欲望、贪婪也愈发没有止境,尤其是杰克问詹姆斯想要多少钱才能退出华尔街时,詹姆斯的回答则是"More!"影片另有展现的是中国投资人的力量,这也是导演的一种思考吧。

而结局我还不是很明白,戈登回来恐怕也并不完全是良心发现。

因为这里是华尔街!

《华尔街:金钱永不眠》短评

几处转折还是不错,但最后那个皆大欢喜的结局太绵软无力了,让人实在喜欢不起来,奥利弗·斯通一向如此:开始以咄咄逼人的气势去攻击和指摘,但永远下不了死手,也难怪有人说他是白宫的御用影人:总是以抨击批判之名行缓解压力之实,还常常会起到事半功倍的正面宣传效果。

8分钟前
  • 托尼·王大拿
  • 较差

不知所云

13分钟前
  • M
  • 较差

字幕太不给力了。导致我最后是快进的,这部儿女情长了

17分钟前
  • 友邻广播
  • 较差

凯瑞穆丽根前程远大。两颗星。和拉博夫真的很配。道格拉斯牛逼的华丽丽。两颗星。拉博夫的演技和人家就不在一个档次上。但是眼神好有爱啊。

20分钟前
  • 深毒
  • 推荐

完全体现不出华尔街的精髓。

25分钟前
  • Echor
  • 还行

5星不是给电影的~哈哈

28分钟前
  • [已注销]
  • 力荐

还行吧。人类的经济发展就是一种不能停止的扩展和膨胀,可以持久吗?我怀疑

32分钟前
  • Lucifer
  • 还行

华尔街:金钱永不眠 更多是作为某种形式的纪录片去看,对于人物之间的感情纠葛可以忽略,更多是看一种氛围和气场。这些才是看点。对比与87年的那部电影中气场和氛围是否有所变化

33分钟前
  • IVAN
  • 推荐

1.买第三套房是万恶的金融危机的根源。 2.女主角实在不够好看啊。

34分钟前
  • Miss_滋
  • 还行

拍得很漂亮,但没看大懂。。

39分钟前
  • 哈喽邱大宝
  • 力荐

这片…唉

41分钟前
  • 正直的撸哥
  • 较差

没钱毁灭一切,有钱弥补一切。

42分钟前
  • 圆圆圆
  • 推荐

Shia LaBeouf是最大的亮点,我指的是他的长相~

45分钟前
  • 大河马
  • 推荐

还不如没有二

48分钟前
  • 余额荡漾
  • 还行

从一的内线交易,到二的次贷危机。拍的还行,女猪脚我喜欢。

53分钟前
  • 红胡子
  • 还行

狗尾续貂,完全没有第一部的神韵。希亚•拉博夫和他的机车,与华尔街格格不入。

58分钟前
  • Louis
  • 还行

我要开始研究各种银行真是什么都感兴趣

60分钟前
  • 疾走
  • 还行

没看懂 经济术语太多

1小时前
  • FAYE
  • 较差

道格拉斯也不带劲,看睡着了。。。

1小时前
  • 刘小黛
  • 很差

Kiss Ass or Kick Ass ?

1小时前
  • 圆执
  • 较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