极具戏剧化的设定,凌厉的跟拍镜头,人物的救赎。
《儿子》是一部典型的达内兄弟电影,也是一部特别的达内兄弟电影。
首先,这是达内兄弟设定最为戏剧化的一部电影。
在劳教中心工作的木匠接收了杀害自己儿子的少年犯。
其次,导演把大部分镜头对准父亲的背部,或者从背部拍摄父亲的侧面。
再次,这是一部父亲和少年犯双向救赎的电影。
第一点,最核心的问题是父亲接收这个少年犯的动机。
儿子的被害,导致了父母的离婚,母亲再嫁,而且再次怀孕。
父亲坚持在劳教中心工作,教少年犯做木工,而不去与哥哥一起开设的木材厂工作。
按他自己的说法,这让他觉得自己还有些意义。
这已经体现了父亲这个人物身上一些神性的部分。
耶稣的父亲就是一位木匠,导演的这个安排是别有用意。
但教杀害自己儿子的少年犯做木工又另当别论了。
这遭到了前妻的质疑,没有人会这么做,质问他为什么。
父亲回答他也不知道。
这个“不知道”是达内兄弟所有电影的核心和关键词,同样的回答也出现在了达内兄弟的《单车少年》中。
这个“不知道”就是人身上的神性,也可以说是爱,一种无缘无故的爱,就像无缘无故的恶一样,存在于人的身上。
可以说达内兄弟在拍人无缘无故的爱与善,波拉尼奥在写人无缘无故的恶与谬。
这种无缘无故的爱是救赎的关键。
父亲也想了解这个少年犯的生活、心理,弄明白他为何会杀人,为何会杀害自己的儿子。
第二点,我们可以想到父爱如山,从形象上就是父亲沉默、宽厚的后背吧。
它默默地承受和背负了很多。
所以最动人的关于父亲的文章是朱自清的《背影》。
主演凭借这部电影获得了戛纳国际电影节的最佳男演员奖,可以说是他的背影赢得了这尊奖杯。
导演生怕观众领会不到这一点,还特意加了父亲背痛,会锻炼背部的镜头。
法国电影导演布雷松把演员称为模特。
不主张演员过度表演,他认为演员过度表演反而会指向虚假。
弱化的演员表演,突出了演员的眼神,而眼神连接心灵。
布雷松不认为演员的表演可以展现出人物复杂、微妙的内心世界,事实也确实如此。
我们不会也无法把内心的一切都展现到脸上,最深刻的也许就是一张沉默的脸。
达内兄弟的电影在气质上与布雷松的电影有异曲同工之妙。
我们跟随着摄影机在父亲的背后默默地观察他,也通过他的视线观察,领会着一个处于极致戏剧情境下的父亲的心境。
第三点,父亲主要在教授木工和空闲时间的游戏中了解这个少年犯,了解他缺失的父亲,被母亲的冷落,了解他需要安眠药来克服失眠,他失手扼死了自己的儿子。
给了少年犯走向歪路的理由,也体现了他《罪与罚》般的负罪感。
但达内兄弟也不是对人性有着过于天真的判断,达内兄弟的电影就是鲁迅的那句“救救孩子”。
人在心智不成熟的时候是值得、应该也是可以被救赎的。
这两人之间的情感也在培养,但当父亲告诉少年犯真相的时候,少年犯以为这一切都是一个谋害他的圈套。
所以他拼命地逃跑。
父亲逮住了他,把双手扼住了他的脖颈,又松开了。
在这一刻,父亲体会到了少年犯,少年犯也体会到了被扼杀的痛苦和恐惧。
父亲走开了,少年犯走回去,与他一起装木材。
电影至此结束。
电影片名直译为儿子,意蕴深远。
救赎源于无缘无故的爱,也源于知罪和同理心。
微信公众号:藝謀 (THE-OUTDOOR-FILM)
就Dardenne兄弟的作品写东西很容易不知不觉写成抒情诗,因为他们寥寥可数的几部电影都具有神奇的魔力能够让人深陷其中无法自拔。
整部电影镜头几乎寸步不离地对准男主角而且是大量的特写大特写镜头,任何稍稍沉重的呼吸都被这两位已经拍了二十年记录片的电影人忠实记录下来,由此产生逼人的“窥视感”,观众根本不可能置身度外来冷静看待人物的所作所为。
尽管如此,人的心理活动仍然是不可显见的,尤其是当一个角色同时表现着焦虑,挫败,迷漫,痛苦等等等等复杂的情感时,场面简单的铺垫就被营造出极富张力的紧张悬念。
这种一贯的摄影风格固然缺乏美感,但对于心理描写没有什么比之更显得真实,事实上是已经真实到一种冷酷无情的地步。
号称以记录片手法拍摄的剧情片很多,但只有DARDENNE兄弟的作品真正做到了取长补短,其深度几乎可以与白先勇先生的短文相媲美(可能是个很不恰当的比较),在此之前电影的“心理描写”向来流于表面。
其心理描写效果奇佳的另一因素仍然源于记录片:多方位地表现角色使其丰满。
类似《TRUEMAN SHOW》这样类型的电视节目必定会大受欢迎哪怕观众只在看他花一个小时吃饭,因为完整地窥视一个人物人前人后的不同表现能更强烈地表达人物,当然还有满足人们普遍的偷窥心理。
在《LE FILS》中这种对比被加强到极限,人们一直能够贴身地感觉到男主角一内一外的鲜明对比,尽管并不知道为什么。
好萊坞的任何电影都不会去刻意表现一个正面角色在自慰,但法国电影会给他不管什么形状的阳具来几个不痛不痒的大特写,跟剧情没关系,但却显得真实。
这大概是为什么法国电影塑造的人物永远比美国人显得栩栩如生的缘故。
反角在明处正角反倒在暗处,以此左右观众的取舍。
片中处心积虑的细节让人难于释怀。
男主角车开过了头只好倒一段路,一来表现其情绪激动二则强调“人后”的嘴脸:一双简直要喷出火来的怒眼让人不寒而栗;不断缩小的场景令人无所循形;小男孩突然提出要男主角当他的监护人一来表现了他完全的信任同时也强调了他的“可被害性”;甚至男主角左手大拇指能看见一块木匠常有的淤血。
看似漫不经心,散漫的电影内里却因此富含悬机。
叙事结构是典型的悬念片,十五分钟后才第一次看见小男孩的脸,二十分钟才第轻轻挑明两位主角之间的关系(只用了一句话而且只有三秒钟,一不留神就错过了)。
“他要干什么?
”“他会象对付路边的流浪狗一样杀了他吗?
”观众被“一直提出问题”的电影栓得紧紧地向结局狂奔而去,旧的问题被解答新的问题又立刻产生而且更为严重。
希氏电影的悬念营造也无法与之相比因为希氏电影中角色的欲望是明确的,但《LE FILS》中男主角却无法了解自己的欲望,它鲜明地存在但当事人自己却不知道是什么。
事实上有多少人能够总是清楚的了解自己为什么要去做一件事情?
同样的,这仍然是影片扣人心弦的缘故:未知和逼人的真实。
新浪潮电影中充满了这种暧昧的角色,但在悬念和暧昧之间,Dardenne兄弟确实找到了一个极好的平衡点。
《LE FILS》关怀的是人性。
“DARDENNE兄弟向来拒绝任何煽动观众情绪的意图也不对主人公的意识形态进行评价”。
几年前的作品《ROSETTA》揭起轩然大波甚至引发比利时政府修改劳工法,虽然这确是电影人的无上荣耀,但《ROSETTA》关怀的仍然只是人性————平凡的个体面临生存问题时在道德底线上的苦苦挣扎。
《LE FILS》表现的是两个本应对立的人各自试图“自我救赎”的旅程。
和其旧作一样,《LE FILS》的故事并没有一个十分明确的结局,但“充满希望的人生与心理的共同重建”却是肯定的。
在这一点上,DARDENNE兄弟其实并非永远那么客观,那么冷酷无情。
PS:《LE FILS》的演员极其出色:被誉为“连颈背都会演戏”的古尔梅自然不在话下,扮演FRANCIS的小男孩虽不英俊却长着一张象狮子一样的脸,偶尔一个眼神瞥过集恐惧,不屑,孤独,邪恶与天真一大成,十分耐人寻味。
达登兄弟的这一部来得太晚不知道为什么这部盗版市场很少见(我记得五年前看了<罗塞塔>)镜头推到人毛孔上呼吸声环境音代替了音乐紧跟拍摄,摇晃不切换的镜头一切元素精简到极致看似完全不按规矩结尾连一个镜头都没结束就转黑幕无声无息绳子和绿色麻布可以用来杀人或者包装木材一切都是有选择的达登从不解释原因阐释道理为什么最单调的手法可以造成最大的张力达登善于留下一团又一团的谜我决不自信在这些谜面前现实中,我也最讨厌听到无可奈何之类的抱怨任何人有两只手两只脚你完全可以自己决定做罪犯还是老师,魔鬼还是天使
看这部片子,从头到尾心中充满一种说不出来的情绪,感觉随时想大吼一声,或者,干脆不看了,实在压抑得难受,但又忍不住看下去,想知道凶手将如何处理他与死者父亲的关系,想知道内心的秘密如何时时刻刻煎熬着这个孩子。
甚至,看到后来,开始同情凶手,因为这种感觉太过煎熬了。
(我用了两次“煎熬”了,因为我实在想不出更贴切的词语来表达这种情绪。
)每个人,都有选测自己生活方式的权利,但,生活不是电影,可以倒带重来,于是,你一时做出的决定,一时做下的事情,一时犯下的错误,会就此改变你的整个生活,你可能一夜成熟,学会面对以前想都不敢想的境况,你永远也回不去了,于是便被生活推着或者拖着向前。
生活已经没有原来的样子,你所得到的,再也不是你想得到的,你只能随着生活给与你的轨迹,就这样,生活下去。
开篇又是直接把观众拽到当下正在发生的事情里,这种办法在《孩子》和《罗塞塔》的开头还比较容易理解,但这个电影开头是不知道男主正在经历什么的,直到与前妻在加油站的对话,故事线才渐渐清晰,会让观众反推开头那些没理解的男主行为,这也是电影叙述方法里的一种独特魅力。
知道男主与男孩的关系后,戏剧张力就势不可挡地凸显出来了,从那一刻起就开始感叹达内兄弟的功底。
虽然小景别+特写跟拍的拍摄手法很容易让人精神涣散和疲惫,但是达内却擅长把故事和角色做到极富戏剧张力,他电影里的主角无不处在焦灼、困境、挣扎、煎熬中,角色本身所在的处境就足以紧紧牵动观众的心。
(p.s.可能角色本身一定处在挣扎里也是达内电影独有的一种元素和风格。
) 引用豆瓣看来的一句话:方法派的表演是适合聚光灯及胶片的,真实的表演是只适合还原生活的。
突然觉得,并不是演员不会表演真实,而是只有这样的电影/剧本/导演才会激发出演员这样的表演。
开篇又是直接把观众拽到当下正在发生的事情里,这种办法在《孩子》和《罗塞塔》的开头还比较容易理解,但这个电影开头是不知道男主正在经历什么的,直到与前妻在加油站的对话,故事线才渐渐清晰,会让观众反推开头那些没理解的男主行为,这也是电影叙述方法里的一种独特魅力。
知道男主与男孩的关系后,戏剧张力就势不可挡地凸显出来了,从那一刻起就开始感叹达内兄弟的功底。
虽然小景别+特写跟拍的拍摄手法很容易让人精神涣散和疲惫,但是达内却擅长把故事和角色做到极富戏剧张力,他电影里的主角无不处在焦灼、困境、挣扎、煎熬中,角色本身所在的处境就足以紧紧牵动观众的心。
(p.s.可能角色本身一定处在挣扎里也是达内电影独有的一种元素和风格。
) 引用豆瓣看来的一句话:方法派的表演是适合聚光灯及胶片的,真实的表演是只适合还原生活的。
突然觉得,并不是演员不会表演真实,而是只有这样的电影/剧本/导演才会激发出演员这样的表演。
最后,一定要说哪里不喜欢的话,感觉男孩主动亲近男主这样的安排略显俗套和刻意,虽然站在剧作的角度来讲没毛病。
事实上,这段时间以来我都很盼望能够为这部电影写点什么。
因为我对于它的热爱,甚至要超过了[罗塞塔]。
虽然从立意或者主题的延伸上来说,[儿子]或许要比[罗塞塔]略逊一筹。
从某些方面来讲,其实[儿子]倒是更尖刻,更狠毒,更直接,也更残酷的。
达登内的摄象机几乎就是笔直地盯在Olivier脸上,细密到连他的毛孔都快呼之欲出了。
这样的方式里,你无法想象如果换了是deniro或者pacino这样的演员会产生怎样的效果。
方法派的表演是适合聚光灯及胶片的;而在手提DV中,却是生活的还原。
这个男人,真是将表演化于无形的天才。
在我以为自己的记忆力退化到让人害怕的境地之时,却非常惊奇地发现,有关于[儿子]的一切,虽然发生在大半个月前,却依然鲜活生动地在我脑海跳动。
比如Olivier第一次教Francis扛着大木块爬梯子而后者却差点摔倒。
比如olivier的前妻在得知Francis的真实身份时冲上前去却被olivier拦腰抱住。
比如最后olivier与Francis在仓库里的来回追逐。
比如最后两人平静地装车,但内心的汹涌却全部躲到了屏幕背后。
从[罗塞塔]开始我就无比关注达登内兄弟。
相对于拉斯·冯·提尔逐步浮上水面及DOGMA 95的衰落,这两个人却还是始终知道自己该坚持什么。
他们的电影几乎都属于小切口,然后紧跟不放。
没有说教,没有怜悯,没有惺惺作态的多余的评论,几乎就是将生活还原了让大家看。
这样做的结果自然只有两种,要么你觉得他们的电影索然无味,要么你的哪一根神经总会被不小心地打动。
而[儿子]这样的电影,其实人人都可以看,也相信大部分人都会喜欢。
在前一个多小时按照让·皮埃尔·达尔代涅 Jean-Pierre Dardenne、吕克·达尔代涅 Luc Dardenne兄弟一贯的叙事节奏进行着,一个木匠师傅平淡的工作,与前妻的几次见面,对一个徒弟有目的的跟踪……在镜头方面绝大多数时间都处于男主角背后,让观众在本来就沉闷的情绪中更显被动。
影片在最后十分钟才通过主角一句意料之外却又情理之中的台词达到所谓的高潮,影片没有一种关于伤痛、赎罪、宽容等等的标榜,却在平实中让你心起波澜。
虽然很多像Dardenne兄弟这样的导演会受到只会拍摄一种电影的指责,这无关乎执著,可能他们确实只会拍摄这种他们擅长的题材、影像。
但是你却不能否认他们在长期的拍摄过程中形成的自成一体之风格,也有着对艺术、人性认真的思索。
2008-03-04
看到评论里有提到《密阳》的观影时候我也想到了这部,可能在题材上有相似之处但在内容的丰富度探索性还有风格上两部差别很大。
观影时我其实是紧张的,就是对我来说电影有一个悬念,这位父亲前面的平静忍耐会不会在最后有个爆发,杀或者怎么弄那个小男孩。
没有仇没有怨恨是不可能的。
可他没有,虽然最后他掐了一会小男孩的脖子但很快他就松开,前面他也说他不会伤害他。
这就是人性的矛盾吧。
我还是不太懂这位父亲的心理。
他说他自己也不明白。
我慢慢想想吧。
通过这部,我也明白了什么叫做达内时刻。
节奏快、猛烈、让人一下看不明白的开头,导演耐得住性子慢慢压住的大块中间部分,最后用简单的语言动作做出戏剧效果,矛盾爆发。
可即使是爆发,也不是特夸张的戏剧,还是白开水式,烧开水中咕噜的那几下。
这部我没有那么喜欢,是第一次在中间那块我时常感到出戏,没被吸引,压不住。
电影给我的感受也没有那么深,那么多的琢磨。
导演在这部里也做出了改变,我的感受是,不再局限于个体的矛盾,包括与个体相关的种种矛盾,导演讨论人性中的矛盾。
达内兄弟如何引导观众向着结尾走去?
通过近景手持长镜营造压抑的氛围,通过父亲同意收徒、锻炼(仰卧起坐、收腹)、跟踪、闯入房子、长时间的驾车等等一系列的行动,观众都被一个悬念所束缚着——“复仇”即将发生。
这是必须要到达的终点。
对于这位父亲来说,从起先的气恼到接收杀子仇人为徒,计划已经在酝酿,然后这一系列的铺设无非是在让观众形成一个“他将复仇”的假象,直到最后在木料间取木料的时候,镜头不间断地对准着孩子的后背,在屏息之间,观众似乎都感觉到了谋杀即将发生。
但是没有。
如果发生,就落俗了,也就不会是达内兄弟的电影。
正如看到的,一个漂亮的反高潮,观众的情绪瞬间被消解的同时,引入思考的是人性的复杂,我们将体验神圣的光芒,一如《罗尔娜的沉默》中罗尔娜对怀疑假象的坚信。
这位父亲也许是曾经想过要杀死这个孩子,但在最后他没有做出这一行动;也许在他看见孩子逃跑的刹那,他杀人的动力又回来了,这就是最后当他将孩子按在地上,双手紧紧插着脖子的时刻。
但这也只是刹那的回照,他向森林走去。
整部电影所有的魅力就在于这个“反高潮”的设定,达内兄弟自然是功力深厚,如何通过整部影片的长度来铺设一个出人意料又在情理之中的结尾。
如同《两天一夜》中,当观众都在期待结尾到来的时刻,人物选择放弃来显示自我的尊严。
1,细节。
刻画一个人物,一定要精通这个人物的职业,通过职业细节来刻画人物,同时增加影片的真实性。
2,台词。
如何在日常对话即废话中恰如其分地加入主情节麦格芬重要的信息,一步步吸引观众前行,这部影片给出了很好的示范。
3,类型~反类型。
还是那句老话,反类型是建立在类型的基础上的。
这部影片无论是叙事还是镜头语言都很好地诠释了这一点。
4,创意。
或者说是核心一句话梗概。
一个父亲面对杀害自己儿子的凶手会做出什么行动与反应呢?
~~~在这样的一个戏剧张力极强的戏剧情境前提的设置下,整个故事紧紧围绕着这一对人物关系,只要“共处一室”~福利院,车,超市,工厂等,就具有了一层天然的人物关系对立的张力,而父亲这个主人公又有一个核心行动驱动力~真相(细节/动因)的探寻(心结:儿子被眼前这个少年杀害)或者说是复仇,这样的故事没法不紧凑5,最匹配的表演,最匹配的视听语言,这一切的一切在一个假定性极强却又扎根与现实生活的故事里完美地匹配在了一起。
文本,视听语言,表演~很好的研究范本。
6,其实最大的感受就是导演好冷静好沉得住气,所有的柔情直到在影片结束的时候,以一种非常克制含蓄但却充满仪式感,动作感地表达了出来,这种创作者的心态可能是制作出这类影片最大的法宝之一,这种创作者极强的心理素质直接投射到影片当中。
7,此外,最后想说,无论塑造什么样的人物关系,一定要有充满仪式感的互动,让人物关系之间的心理状态或者人物关系的变化,成长,突变,和解等通过共同做一个什么事或者东西外化出来,这是个很好的剧作技巧,也是达内兄弟反复用呢一个方法,很有效。
#达内影展 手持特写镜头主导全片,即使在两人戏里也不用正反打,而是直接转移到对方脸上,像在丈量(另有一场戏是字面意义上的量度)两人的距离。跟拍背面时,整个身体都像是能面,而所有的心理矛盾和迟疑几乎都外化到身体动作里。
相当喜欢,但这是一部非常需要安静环境维持沉浸感的电影,结果被杜比厅顶上嗡嗡震了一整场的空调毁掉了,今天真他大爷的不顺。看前完全不知剧情,还猜了半天主角是不是个creepy中年人 @ SZBC达内兄弟影展
眼到,心到,手到,人镜合一,镜随呼吸,瞬息倏变,暗潮汹涌,戛然而猝,黑屏,字幕起
最为显微的一部, 也是达内系列中最为喜爱的一部。这种景别狂收的窥视处理, 与前三分之一的窥视情节高度融合, 自由移动的摄影机时而与古尔梅重合, 时而又错开, 令观众既在窥视古尔梅的举止, 又在透过他的目光窥视马林, 收紧景别也就攥紧了信息, 观众的无知必须要留到与前妻谈话时才能填补, 但这种渴求却并不会因为长时间不撒手而化为无聊, 随镜头晃动而波动的内心外化得淋漓尽致。大气! 克制! 深沉! 内敛!
02年了拍电影还弄这种景别视角,导演不会觉得自己很酷吧
很安静的电影……但是奥利维在剧里的表现有种莫名的惊悚……总觉得他下一秒就会做出恐怖的复仇,但是等来的总是他纠结的温暖,电影最后,突然中断的画面也是这样……我会下意识的觉得奥利维会用绳子勒死男孩,这或许就是他带男孩过来的目的,但也觉得从他一贯的表现来看,这也许会是一个豁然的结局……
嗷...北京电影学院戏剧影视文学(电影创意与策划方向)2011年复试影片分析考题,今天下午考的,啊,累死我了
没想到一次看到两部OlivierGourmot 的片子,算是认识了一位比利时名人
# THFF 1st【B】整体偏向极简,结尾依旧力道千钧,追逐戏中反倒在视距极短的手持中看到了一丝类型化的展现,而真相与悬念的引入也强化了这一点,并在戛然而止的最后一幕中形成了对“他人”的新的指涉。
怼脸大特写一顿猛拍,有时候镜头内的信息很少,再加上场景也单调,全亏了古尔梅的逼真表演,他融于故事和场景里,又凌驾于其上,就好像云霄之中的齐天大圣,那是他施展一身绝技的舞台。故事本身也不追求新意和反转,靠男演员和镜头的选择把观众按住,到了最后的高潮戏都没有泄气,这很难很了不起,真实不露辞色的老辣之作。
讷言的人他们永远背向着镜头。把压平的肩头和微驼后背展示给生活和观众。面无表情一切都在under current中酝酿汹涌着。对那些心里藏不住事的人用眼神和身体表达他们最primitive的欲望和情感。也是一部动物的电影。
“手持摄影”+“特写镜头”构成本片独特的纪实风格。只是对于这个特定的故事维度,我仍感到无法理解。
近景特写把人物正面肖像几乎填满画面,这像征丧子父亲孤苦的心境。背面跟拍是导演作为第三方视角的介入观察。当父亲与过失杀子的男孩交流时如搬运木头等动作为连贯表现必须要中远景的介入,于是被框进画面的成了两个人,这代表了父亲心境的改观。情感的移植与包容。
可能我不是这部的目标受众吧…感觉并不是每一段主角上下楼梯/开车的片段都是有意义的,也不是每个后脑勺都能看出情绪…还是更习惯那种精练提取重要信息片段的电影。摄影到中段抖得画面能看的出呼吸心跳,一边看甚至自己的呼吸开始跟画面同频了。在主角说出关键的那句“你杀死的是我儿子”前五分钟差点实在睡过去了。主角像是个没想清楚自己要干什么却已经干了的的男人,看到结尾也就如同看了一段主角生活流水账的纪录片。(不合时宜地说一句,小主角是真的好看(
6.5 摄影机及其近的距离,并且通常以人物先动摄影机紧急跟上的运动方式,且总是可以让其保持画面之中,从这里可以预见人物的结果了
全是特写,太压抑了。一开始就没觉得父亲是想复仇,至少在知道儿子被杀的时候能确定他是不想复仇的,他的情绪是微妙的。否则不就成了个一个俗套的从复仇到和解的故事。男孩形象塑造的很好,像四百击的安托万。
033:景别把控有些难以接受,长时间的近景不变很容易视觉疲劳,再加上剧情上又没什么起伏,真的觉不出好。我要这长镜头有何用。
身高能够目测,白线到轮胎的距离能够目测,那男主和杀死自己儿子的凶手少年之间的距离呢?男主最后的选择可称他为拿撒勒的奥利维。当然,宽恕本身并不可能。能做的只有放弃复仇。而放弃复仇,不是宽恕。最后一场戏堆叠如山的木料既是动作电影里杀人的好场所,也是男主沉重内心的外显。但他最终选择了挑几根木料带走,再和男孩一起把它们包起来。达内电影最有力的结尾,却是现实中达内展最无奈的收尾。在家补了这最后一部,看完仍然有点生气。
强身健体欲复仇,前妻远望再崩溃,急停拷问躲兔子,波澜不惊搬木头;达内兄弟的人物刻画有时感觉真实到有点可怕
抽离叙事,隔绝情感,达内总是能把一个非常强冲突的主题变得轻描淡写。人类的本质是复读机,电影也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