机缘巧合之下,和影迷会的成员去看到了这部影片《心之界限》,只觉得眼前一亮,因为它和现在层出不穷的商业片完全是两种不同的格调,这才是真正能打动人心的影片。
一开始,是被它简单质朴的画面所吸引,这部影片的背景是一个落后、贫困的小山村,村里没有完善的设施,交通非常不方便,甚至一条怒江还将他们与外界之间的联系阻断,进出村庄都要依靠细细的一条溜索。
而影片里面的每个角色都是淳朴的村民形象,虽然没有华丽的服装、造型,却看起来十分真实。
虽然,这部影片没有对环境的强烈渲染和对人物的过度刻画,但是却能在不动声色中,一点点解构出一个小村庄里的人情味。
这人情味一开始被一场分工明确的葬礼所揭露,接着便是被一个小小的呼吸球所维系着。
全村的人日日夜夜,不辞辛劳地按压着那个呼吸球。
手酸了,自家的活计也干不了了,也只是随口抱怨几句,却一直信守着这诺言。
这一份淳朴和善良,是城里忙着赶走病人的医生所没有的。
然而这部影片的意义却不仅仅是停留在这一层面。
人心虽善,却也会因为一两句流言蜚语而起了隔阂,也会因为一两句挑拨离间而变得互不信任。
就是因为这些隔阂和人心之间的不信任,才让悲剧一次又一次地发生,让生命变得如此脆弱。
喜儿对王富贵和柱子的欺骗是隔阂,村长一次次的隐瞒是隔阂,还有阿圣爸的一言不发的牺牲也是隔阂。
而这一次又一次的隔阂使得人心间的邪念和报复不断发酵,让柱子对喜儿一家的怨恨不断加深,让他最终把阿圣的死亡当作了心灵上的安慰。
这隔阂也让从一开始就帮助喜儿的王富贵心灰意冷,面对昔日热情的乡亲们的孤立,还有昔日好兄弟阿圣对自己的误解,他最终崩溃了。
有时候,仅仅拥有善良并不能改变什么,甚至会让事情陷入更遭的境地,因为相互理解才是开启人心的钥匙。
人心的界限需要坦诚和换位思考去打破,开诚布公、解除误会、坚守初心、保持内心的一份善良,最终才会守得云开见日来。
还记得片子开头,老村长说的一句话:“这死没良心的怒江水,隔断多少人情!
” 但是隔断人情的又何止是这涛涛的怒江水,而连接人心的又何止是这一条细细的溜索!
“吃瓜群众”这个词是一个网络用语,但是在观看影片的过程中我不禁联想到了这个词。
山村的生活令农村人缺乏与外界交流的有效途径,人与人之间的相处关系也出现了非常微妙的变化。
电影中的柱子为了达到自己的目的,在村内四处散播谣言,他的煽风点火着实令人气愤。
村民的表现也颇为令人感慨,听风就是雨的人在一场阴谋里面充当了重要的角色,他们的对真想事实的无知使得他们成为了一种工具。
生活中总是存在这种情况,这种舆论传播方式所造成的黑白颠倒也是存在的。
老村长说:“祖祖辈辈饮一条江的水,如今人情冰冷!
” 对于喜儿这样一个不幸的家庭,出于情面乡亲们有所帮助,听到流言又纷纷躲避不愿扯上一点关系。
阿圣刚出院,大家都帮助他回到家中,按了些天呼吸机后又纷纷不满。
是什么让人脸变得如此快,是什么让人无动于衷,是什么让人对死亡只是麻木,一口棺材一个坑平静地诉说着生命结束。
这些不一定全是贫穷导致的,但贫穷一定占在首位。
知乎上有一个问题,为什么许多五六十岁的大爷大妈特别没素质,一个高赞回答是,没受过良好教育,青春年少却在残酷的时代挣扎,物质极度匮乏得人,如何要求他们有和平富足年代的人有一样的道德素养,精神追求?
贫穷是结果,也是原因,恶性循环难以突破。
生长在贫穷的地区,受不到好的教育、没有充分的营养、看不见开阔的世界,只能做一直井底之蛙,在自己的深井里每天看着一尺方的天空。
妇女每天干完活就家长里短,男人接触不到资源只能勾心斗角斤斤计较。
有很多朴实的,也有很多道德败坏的。
影片中的村民们出于中间状态,不会主动做坏事,但是对坏事不经意地推波助澜。
贫穷让他们没有办法思维开阔,没办法为他人隐私着想。
但不意味着他们是坏人,他们只是生活在那样的环境中,无法评判自己的行为,无法自我反省。
贫穷是原罪吗?
贫穷是一个维度,不真正站在他们的实际来评价和定义都不公正公平。
脱贫斗志、干事劲头和致富能力也许需要很长时间的教育引导和培养,但变化总在发生。
股神巴菲特说过,把我放到沙漠,只要有一个驼队经过,我又可以从头来过。
受到的教育、可动用的资源、视野和眼界、触及的圈子,这些才是影响赚钱的最大因素,并不是“你穷是因为你不努力”,也并不是“不改变贫困思维一辈子就该这样”。
坐着火箭可以抵达太空,但坐着牛车只能走到邻村。
但是巴菲特自己出生在一个富裕家庭,获得的资源一出生就遥遥领先他人。
那些生存在深山农村的人,他们不想受教育,不想开拓眼界不努力不劳动吗?
相反,他们更加渴望,吃的苦比同龄的城里人多,但是资源分配不均导致一分付出只能获得零点一分回报,看不起病做不起治疗,可怜巴巴等死。
贫穷不是罪,贫穷是恶魔,对人造成摧残,有人挣扎着成功了,大部分没有成功,被贫穷变得麻木,如果目前世上有对抗贫穷最好的良药,大概就是麻木吧。
清醒敏锐是对贫穷的惩罚。
很多情感学家喜欢讲女人贴上“感情动物”的标签。
女人在生活中所需要的情感往往多于男性,其根本上来说是因为女性缺乏一种安全感。
在影片中,喜儿的坚持是可以理解为她对阿圣的爱。
丈夫是她安全感的来源,是她内心不可缺少的一部分,即使阿圣只能躺在床上,但是阿圣只要还能呼吸、还能听得到她讲话,那么她依然能够拥有阿圣这个心灵支柱。
女的坚持与爱很多时候都是无私的,她不计代价的去为阿圣争取每一个活着的希望,这是女性在生活中的付出,凸显了女性的伟大。
在这个物欲横流的社会中,以利为先的理念占据了很多人心里的角落,站在利益的角度来审视事物的例子不胜枚举。
然而,影片《心之界限》却给我们展示了一个温情世界,带着大家在这个不算富裕的偏远山村中寻觅与重拾遗失的美好,可以说,这是一个激励希望与生命的举动。
一家人在苦难面前的无力,恰好给了“朴实”和“真情”最好的诠释机会。
全村的人都来帮忙,轮流换班守着病人丈夫阿圣;老村长在各种质疑中挺身维护这家人;妻子喜儿的隐忍和坚持……这些细节令人感到暖心。
我们总以为自己生活在不幸中,我们埋怨生活的种种不幸。
抱怨着天气、工作。
抱怨着自己的家庭、或者老公或者妻子孩子。
可是我总觉得这些大家都在经历的事情算不上真正的苦难,你真的见识过世界上的诸多苦难吗?
昨天在朋友的推荐下看了《心之界限》的点映,里面种种不幸都让我觉得如果叫我经历上了,分分钟活不下去。
我不知道要怎样表达自己对电影中喜儿这个角色的看法,我只觉得这样一个年轻的女人,在面对这样可以说以后已经不能托付了的,甚至还会成为自己一生的累赘的丈夫的时候,她所表现出来的坚强与隐忍让我很是敬佩,作为一个新时代的女青年,其实我是有点不理解她的做法的,在大家都觉得阿圣已经活不了的时候,是什么让她坚持甚至去作践自己的去挨家挨户的借钱,又是什么,让她在面对这样铺天盖地的误解中能保持一个不放弃的态度,是爱吗?
是责任吗?
我想,没有什么原因,这就是一种本能吧, 现在的社会变得很快,经济的飞速发展,已经让很多人独立了起来,这些站起来的人中间,就有很多的女性,她们的思想,她们的行为举止,都与喜儿那样的女性简直是两个世界的。
现在女性的地位已经大大提高,女人不再是生娃的工具,不愿意只是蜗居在一个小小的房间里,洗衣服,做饭,打扫卫生,照顾下班回家的男人和孩子,女性们现在都秉持着自己动手,丰衣足食的理念纷纷投身于职场,并且宣扬着让男人们做饭洗衣服打扫卫生去吧,其实这样的思想我是认同的,那么是不是就代表着喜儿这样的我们就不提倡了?
不是的,我想说,在喜儿的身上,我们可以学的就是她作为妻子对丈夫的不抛弃,不放弃,对公婆孝敬尊敬等等。
时代总是在发展,女性的地位会愈来愈高,直至真正的男女平等,可是像喜儿这种对待夫家的态度确实有很大部分还是值得我们借鉴的吧。
《心之界限》,是一部先抑后扬的电影,从头到尾,环境的变化、情节的设置、人物的刻画,都用了对比的处理,制造了明显的界限。
绝望的夜晚拉开了故事的序幕,希望的白天圆满了故事的结尾,人和人碰撞着,善和恶交锋着……就好像一个硬币的两面,都是不参有一点假的真实。
这是电影更是生活,活下去不仅仅是戏中人的所求,更是底层人民内心的呼喊,是医疗资源紧迫之下,被逼迫出来的不一样的呼吸,或许太过猎奇,或许失了体面,但是谁又能说自行车呼吸机不是奇迹呢?
《心之界限》是一部教科书一样的电影,开头直接用「倾家荡产借遍全村可能还是无法挽回」将生命叩问,是站在所有人的对立面——咬牙坚持?
还是顺水推舟及时止损——狠心放弃?
如果生活已经像被放在油锅里面烹炸,在现实中怎么选择都不是「错」,但是善良的人一定不会做生命的背叛者,哪怕一颗心被「误解」被「唾弃」到千疮百孔,只要呼吸还在,就能看到希望。
这恰恰是逆境都没有办法拒绝的力量,是人世间最真挚的爱,面对不如意十之八九的人生真相,这份完美答卷每个人都应该看一看。
电影《心之界限》以丈夫生病为引,描述了一对夫妻为治病而上下求索的故事,故事的最后,挣扎的结果依然是徒劳,活着的人的生活仍要继续,围绕丈夫生病求医和借钱等相关的故事、情感纠结、善恶博弈,终究随着电影的结束而逐渐被掩埋入土,虽然依旧在未来的生活中发酵,转变成新的动态和生物,但是至少在电影中,终归被希望覆盖,被未来掩埋。
喜儿是剧种饱受摧残的典型性农村妇女角色的代表。
作为主角,电影《心之界限》并没有自始至终的呈现出其勇敢,或者自始至终的歌颂其情操。
剧中不止一次的明示暗示喜儿想过死,希望借此寻求解脱。
喜儿的挣扎使之像一个人,而不是悲情女英雄。
但是电影《心之界限》中并没有深入刻画喜儿与丈夫的情感,“你以为我不想死吗,我是怕我死了之后,你会孤独死。
”也只是作为丈夫阿圣自我阐述不敢死去的理由,可其中有几分是为了妻子,几分为了自己,谁也不得而知。
电影中,喜儿或者为了丈夫的生病不止一次的大哭,神情木然,甚至躺入未下殡的公公的棺材,或者是为了丈夫生病需要的钱款,求遍全村,给村长下跪到半夜,答应肯借钱的柱子,只要柱子肯借钱,“如果阿圣死了,喜儿要改嫁给柱子”,甚至愿意承受婆婆和丈夫、村中舆论的多重怨恨、猜忌、攻击、嫌弃。
喜儿到底图个什么?
这是我观影阶段自始至终的疑问。
按照《中国婚姻法》,喜儿有离婚的权利,虽然从中国传统文化及道德观角度,其在丈夫病入膏肓时离婚违背道义。
但是这也说明喜儿并非完全必须与阿圣及婆婆绑定。
那么,丈夫阿圣又有何依仗喜儿不会离开自己,无论自己如何脆弱如何折腾?
似乎电视电影中但凡生病中的人都会有自私任性的权利,于是可以借陪伴志名,行欺负、欺辱妻子之实。
剧中始终没有介绍喜儿与丈夫之间是否存在爱情。
生活也始终是妻子喜儿来支撑,无论是为丈夫治病的支出还是物质生活的支出,丈夫和挑剔的婆婆似乎也只是喜儿的腿挂件,还是拖后腿的腿挂件。
如此,不得不思考,在这场婚姻中,丈夫阿圣存在的价值和意义究竟是什么。
是为了烘托喜儿无私奉献的高大形象,是为了引出故事情节,还是为了表现求医难生活难?
然而无论是以上哪种,阿圣的丈夫形象也只是被符号化,缺乏其应该承担的责任、义务,却要求妻子回报、付出,这与中国封建社会底层家庭并无任何不同,当然放在当今社会两性热点话题中的“婚后变相失夫”也是契合的。
由此可见电影《心之界限》隐含的两重涵义,即从婚姻家庭层面来看,剧中的喜儿既活在封建社会中,又成为新时代婚后一切只能靠自己,丈夫形同虚设型妇女的典型代表。
这也是电影《心之界限》的时代性、社会性价值所在。
其实在老村长第一次出现的那一幕中,我是有些跳戏的,因为看惯了他在陈翔六点半中诙谐幽默的形象,记忆中总会不自觉的把他和喜剧联系在一起。
然而,一名优秀的演员最大的特点便是演什么,像什么。
作为整个村子里最权威的人物,老村长虽不忍心看着喜儿拿自己做为借钱的筹码,却又着实不知道该怎样帮助这苦难的一家,所以,他只能尽量在村民中周旋,努力呼吁村民们对阿圣一家尽力相助。
在这名演员出色的演技里,我们看到了一位心怀善念,却又纠结无奈的老村长。
很有深度的一部电影,建议大家看看,值得推荐一下!
有个好底子,包括戏核,可惜了这矛盾延展不足的情节发展和老旧的导演美学
节奏非常非常慢,倒有助眠的效果,失眠的朋友们别吝啬躁郁的时间,网上免费能看呢。
不要去窥探人心,不要去试探人性
老父亲的演绎很到位与老母亲行成了强烈的对比。富贵与其他人比起来感觉就是两个层面的人,反而有些不真实,而柱子的演绎也很贴合人物的设定。以前怎么样以后会怎么样不用去想象。生死相依与不离不弃难道就是导演想说的心之界限?片子里美好多于丑陋,挖掘的深度与广度还是有所欠缺
深有感触,人在疾病面前是多么渺小。疾病无情,人有情。
题材很好。可惜一大半的运镜技术看着像半成品,画面粗糙,人物关系塑造僵硬,部分台词刻意生硬,前三分之二的配乐不如去掉。听说也是删改很多才过审,哎..真的至于?
媒体场归来
不错的一部电影啊!大家都是这样想的吧!
这个景色很熟悉,很多年前看过新闻。剧本不错,演员看着并不熟练,但表现还是到位,有善良之心,无奈也会被误解所伤。话说穷真的会死人的。
蛮不错,这个社会需要更多的这样真实朴实的片子来冲击我们的视野!期待善良这东西能传播开来。
像山一样坚强的电影
剧情挺让我感动的,患病家庭,然后靠借钱,演绎了当今社会的一些现象 触动心灵
题材挺好,可导演和编剧都很无能,将故事拍成了流水账,视听完全是电视剧水准
又一部反映我国医疗现状的现实题材影片,妻子为了保住丈夫性命,自制山寨呼吸机”,为丈夫延续生命,特别感人又发人深思啊!
看了一个电影啊!还是感觉还可以的啊!可以的啊!
是善良真的不是说说而已的,而是真真正正的做的出来的,可以看得出里面内容真的是引导我们怎样做一个善良的人。
完成度还不错,配乐用的略多,农村题材挖掘潜力巨大,但难度也很大(一不小心就会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不符),本片还是浮于表面了,人物塑造也不够饱满立体,但还是鼓励一下。
剧情不错,演技赞,新颖不落俗套,导演赞赞赞。但是有些细节有点让人出戏,不过不影响怎个观影。
因为村长是妹爷来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