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下内容是个人思考:这部电影早在2022年戛纳电影节中就备受好评。
它是一部讲述中年男女偷情故事的法国轻喜剧,让人们重新审视了中年人的生活和感情。
尽管这是一部关于偷情的电影,但是它却不会让人感到厌恶或者不舒服。
相反,电影中的角色和情节都非常有趣。
并且,电影中两位女性的气质都非常出众,尤其是在穿着和妆容方面,非常优雅。
除了《Diary of a Fleeting Affair》,Emmanuel Mouret的另一部作品《The Things We Say, the Things We Do》也值得一看。
在第26届法国卢米埃尔电影奖上,它荣获了最佳影片,可见其在法国电影界的地位和影响力。
《The Things We Say, the Things We Do》的演员比《Diary of a Fleeting Affair》年轻不少,讲的是30岁出头的男女的一段外遇的故事。
从这两部电影就能看到,Emmanuel Mouret很喜欢偷情和外遇的题材。
这些题材通常是传统价值观下不被认可的事情,但是他却能够将这些故事拍摄得非常有趣和引人入胜。
这种偏爱与新浪潮电影大师侯麦的主题非常相似。
侯麦的接班人?
侯麦的电影作品经常探讨人类内心深处的情感和欲望。
他的电影《绿光》和《夏天的故事》等作品中,都展现了人们对于自由和快乐的追求,但是却被社会和伦理所限制。
他将这些复杂的情感和人性的矛盾以独特的方式呈现在电影中,使得观众不仅仅能够感受到情感的冲突,还能够反思社会和人类的本质。
在电影创作领域,接班人是一个不断被提及的话题。
Emmanuel Mouret作为一位法国导演,经常被拿来与新浪潮大师侯麦作比较,而洪尚秀和滨口龙介等也被视为是侯麦导演的接班人。
但是,对于任何一位艺术家来说,被视为接班人并不是一件值得高兴的事。
艺术家们的创作都是有自己的特点和风格的,他们更注重的是如何展示自己独特的视角和风格。
因此,我们应该更多地关注作品本身,而不是将导演与其他人作比较。
Emmanuel Mouret虽然被拿来与侯麦相比,但他仍然是一位具有独特视角和风格的导演。
虽然题材确实具有相似性,但是他在故事讲述方式上,对于观影体验做了很大的变化,换句话说,Emmanuel Mouret为新浪潮电影注入了现代化的元素,让它变得幽默风趣,不再沉闷了。
现代法国电影与新浪潮电影的结合你对现代法国电影的印象是什么?
也许是轻松愉快的观影体验。
新浪潮电影呢?
可能会有更多对话和沉闷的主题,但这种风格也富有内涵。
现代法国电影是指二十一世纪以来的法国电影,它们通常是轻松、幽默、娱乐性强的作品,代表导演包括法Olivier Nakach、Benjamin Guedj等人;如《触不可及》、《轻松自由》和《婴儿车攻略》等等,这些电影不仅以轻松的情节吸引观众,更通过剧情的深度展现人物内心的情感,使得观众可以在轻松愉快的观影过程中体验到更深层次的情感交流。
新浪潮电影则是上世纪六七十年代法国电影的代表,它们通常是以对话和沉闷的主题为特色的作品,代表导演包括弗朗索瓦·特吕弗、让-吕克·戈达尔等人。
这些电影以强烈的实验性和反传统的态度在法国电影史上产生了重大的影响。
虽然这些电影对观众的体验不太友好,但却因为富有深度的主题和独特的表达方式而被后人视为电影艺术的代表作之一。
总而言之,现代法国电影与新浪潮电影是法国电影史上两种极具代表性的电影风格。
那么,Emmanuel Mouret是如何把这两种风格结合的呢?
带来新变化的两个元素第一个新元素,就是给电影增加了许多诙谐调侃的部分,让文艺电影不再沉闷。
在《Diary of a Fleeting Affair》中,就出现了许多让人忍俊不禁的精彩桥段。
(1)、Simon与Charlotte的第二次约会,是在羽毛球馆里打羽毛球。
在简陋的更衣室里,边换衣服边大声讨论怎么应付各自的丈夫与妻子。
这时候,一位陌生人也走了进来,听到他们的对话以后,尴尬的离开。
(2)、Simon与Charlotte在一次酒店中发生性关系以后,Simon躺在床上,说起一件小时候和另一位小女孩躲在柜子里玩躲迷藏时,互相发生性冲动的故事,当游戏结束时,他和小女孩恢复到普通朋友的状态,假装这一切没有发生。
这其实是一个隐喻,暗示了Simon与Charlotte现在境遇也是相似的,他们在酒店狂欢之后,最终还是要回到现实。
(3)、Simon与Charlotte的偷情越来越大胆,他们相约在周末自驾外出旅行。
他们在车上聊起了关于“按摩”的话题,由于聊得太兴奋,车子走歪了,差点出车祸。
在这一段中,摄像机并没有拍Simon与Charlotte的表情,而是在远处跟拍行驶中的车辆,观众可以大胆对车里二人的动作进行联想,非常有趣。
并且,这也又是一个隐喻,暗示他们的关系正在飞速升温,并且越来越危险。
第二个新元素,是悬疑。
在《The Things We Say, The Things We Do》中,导演做了更大胆的尝试。
在爱情故事中增加了非常多的悬疑元素。
故事讲述的方式其实是按照悬疑电影的方式进行的。
在电影的一开始,In the French countryside, Daphné, three months pregnant, finds herself alone to welcome Maxime, her boyfriend François' cousin. François had to leave in a hurry for Paris to cover for a sick colleague. For four days, while waiting for his return, Daphné and Maxime get to know each other and share very intimate stories that bring them closer.(故事介绍)接着观众会发现,Daphné 、François and Maxime都有各自的一段故事,表象之下都有种另一段不可告人的情史。
随着电影的发展,他们各自都需要用谎言去掩盖各自的感情,故事线逐渐变得越来越复杂。
到了电影的最后,,三人再度重新集结,当观众彻底了解了角色们各自背后的关系后,会发现他们言行不一,这让故事变得妙趣横生。
言行不一,正是《The Things We Say, The Things We Do》的主题。
表达与价值观在电影创作中,幽默的桥段和情节虽然很重要,但更重要的是电影的表达和价值观。
Emmanuel Mouret的电影表达了一种不同于传统爱情电影的另一种观念,这也是他的独特之处。
他将人们所面临的真实问题用一种幽默而又深刻的方式呈现出来,让人们在欣赏电影的同时也得到了对生活的思考。
从表达来看,两部电影的主题有相似之处,都是在讨论无论是第三者,还是偷情,它们的本质都是爱情。
然而,两部电影的表达方式也有所不同,《The Things We Say, The Things We Do》表达的是爱情中的人言行不一、自我美化的特点,而《Diary of a Fleeting Affair》则表达了两个以性爱为初始目的的人,最终互相爱上的故事。
在价值观上,在两部电影中,Emmanuel Mouret并未对偷情与第三次行为进行批判,但他注重表现人与人之间的真实情感。
特别是在《Diary of a Fleeting Affair》的最后,是男女主角多年以后的再一次相聚。
虽然最终没能在一起,但是他们都认可了之前的短暂感情,其实让双方都获得了成长,他们都成为了更好的人。
轻视传统的道德伦理观,但是珍视人与人之间的真实情感。
这才是Emmanuel Mouret所真正想在电影里要说的。
单纯被片名吸引,与道德相悖的一切引起我的好奇,因为生在一个道德感过强的国家。
确实是一场短暂的偷情纪实。
片中反复出现的歌曲叫《爪哇人(La Javanaise)》,我听不懂什么意思,但网易云可以找到这首歌,很好听。
电影是由很多对话构成的,但并不无聊,我很喜欢。
说到偷情,看这部电影的时候,正是w说要来找我的时候,他分享给我沈奕斐的一本书,《什么样的爱值得勇敢一次》,我故意把这误解成一种告白,我知道他不是这个意思,但我故意这么理解。
我故意在他面前提起杜老师,模棱两可的话语让他误解我们的关系被他人知晓。
他还是和从前一样,反应很大,像一只跳脚的猫。
我不开心,有一种偷情的感觉,倒是和片名诡异得吻合。
今天我占卜了塔罗,内容是我们十年后的关系,显示形同陌路,没有什么关系,我不很开心。
我不满足于如此。
说够了私人感情,谈谈电影吧,是一部好电影。
爱情是什么?
激情是什么?
婚姻是什么?
激情会变质成爱情并导向婚姻吗?
电影没有给我答案。
但这不重要。
我喜欢他们的一些坦诚,一些沉默,一些逃避,一些欲言又止,一些空白。
我喜欢他们的一些试探,一些多话,一些聒噪,用声音填满每一段空白,一切都那么合适。
我喜欢他们的一些懦弱的表白,一些卑微的强硬要求,一些不合时宜,一些重逢,一些勇敢,一些三步并作两步的小跑,一些不可挽回,一些牵起手愉快地奔向未知。
电影的语言像诗,值得细细体味,摘录一些。
激情是吹进真空的一场热血,混乱且荒凉。
我们只为最后一次而活,计划总是赶不上变化。
你有没有注意到事物变得越来越美丽,越来越强烈,当我们知道我们可能再也见不到他们了?
有把握再次看到一些东西是令人安心的,但看起来欲望似乎更喜欢逃避他们的东西。
这就是婚姻生活的问题所在。
问题是一旦你的欲望固定在什么人身上,你不会轻易改变目标的,它仍然存在是固执,产生的是一种结晶(一些奇怪的翻译)我们别再问问题了,把事情复杂化,知道我们在哪里或不在哪里,不管应不应该,我们将充分利用剩下的时间,我们尽情享受,不用考虑未来。
你喜欢谈话像喜欢做爱一样多,这让我感觉到有安全感。
我必须趁这个机会看看你,我不太可能很快再见到你,你了解我,说到享受我都不知道该做什么了,尤其是在时间不多的时候,我知道路易丝很快就会回来,而我们在这里共度最后的时光,我们的最后时光,在我跟你说话的时候这一刻越来越短,每次我看到你的时候我在想,如果这不是最后一次,那么我们会再次见面,好了现在是时候了,就是此刻,这次真的是最后一次了。
对于我们两个来说这是一种插入语,当我们打开它们时,我们知道我们必须关闭它。
我讨厌没完没了的告别,实际上时间越长就拖的越久,这就像日本人说再见的时候,他们挣扎着要离开对方,不辞而别,因为说再见太粗鲁了,太野蛮了,所以他们在道歉中夹杂着鞠躬,是为不得不离开而道歉,好吧我很抱歉,我要走了。
如果我偶尔感到悲伤,我也会像其他人一样,听着忧郁的音乐,然后在那里多么幸福啊。
多么甜蜜的喜悦啊,多么幸运的悲哀啊,一切都是最好的安排。
我喜欢这部电影,它让我看到很多可能性,即使我一生可能都不会去尝试,但是它让我理解,让我看到另一种可能。
海报&基础信息主观评分:6分剧情概述讲述了一个崇尚自由的中年单亲妈妈和一个中年萨打姆的婚外情经历,从两人热情如火,到玩三人成行,最后被第三者啦啦勾走的离谱剧情。
评价感受男主太絮叨了,得啵得啵的说个没完,这种男的现实中真的会有吸引异性的魅力吗?
女主尽管长得不咋滴,但行事风格和姿态都非常飒感觉为了纪实而纪实,省略了很多为啥开始的,为啥就要玩三人了,都没讲清楚愣进的剧情,最后的啦啦本我觉醒转折也就铺垫了一个接吻。
bigcup是情涩,主要贫乳人丑拍激情戏就是「文艺片」定理,不过完全没和谐镜头大胆食用印象深刻
汉语文字博大精深
我也和男主想法一样,为啥?
女主的直觉非常正确
在工作场所见到女主出现手足无措的样子非常真实了
猝不及防地三人行,好奇那个网站平台是啥
全剧最大的反转,男主感觉被绿了又没完全绿
男主最后说,我是一个迟缓的人,你应该告诉我离开我的妻子,我这样的人需要震撼和激励。
太写实了,所有在婚外关系中摇摆不定的男人都是这样的吧。
而看似潇洒不羁的女主也有过几次偷偷被触动的瞬间。
但只要对方展现一点犹豫,她也会自然的退回安全距离,并且坦然接受。
只是最终有更勇敢的女孩出现,为了她立刻离开丈夫,原来她也是想要被更坚定的选择。
电影从头到尾都在两个人叨叨对话,法语语速又很快,唯有在临近结尾,俩人分开的时候,给了一段空镜。
镜头缓缓扫过他们散步过的田野,约会过的博物馆和球场,走过的车站街道,阳光很好,空无一人。
很美也很伤感。
无论如何,那是爱情啊。
Ps:算是我的短评而不是影评,因为短评的字数限制只能在这里写了关于罗曼蒂克,关于法兰西,关于出轨和性。
当人类脱离了基本的生存困扰之后,当所有的物质需求得到满足或者确认以后的人生不再有太大的波澜的时候。
会去追求激情,当激情过后更想得到的是内心的平静吧,起码我是这样以为的。。。
胆小怯懦的中年人在经历了17年的婚姻生活后,偶然的出轨感到了生命的其他部分的快乐。
所谓婚姻是男人的坟墓,深有感受,女人总是想要对方改变的很多,而男人更多的时候是希望自由一些。
无所谓对错。
Simon胆小同时没有太大的勇气,反应有些迟钝,像极了一部分谨小慎微的中年男人。
做未成年人一开始就知道出轨将会无疾而终,但仍然饮鸩止渴。
也许这就是人性的一部分。
渴望打破平淡的生活,但是有没有太大的勇气,假装自己不去嫉妒一些东西,让自己看起相对优雅。
胆小的男生也可以这么可爱(虽然我也是男生)法兰西的女人给人的感觉真的有趣,查了下女主(Sandrine Kiberlain)今年54岁,只能够说每个年龄段都有自己的性感,让我想起去年阿汤哥在“壮志凌云2”中所表现的性感。
所以性感的前提是不要变胖和变秃。
像其他人所写的那样,法国人的出轨都是那样的丝滑,让人不忍心去批判。
如果婚姻让你不在快乐甚至感觉到疲惫,那么是否还有存在的必要呢或者如果我们遇到了很好的选择,是否应该去遵从自己的内心
这片也就法国人拍得出来,也就法国人对两性关系能保持如此松弛感。
大概因为他们堕落了两三百年,在两性关系的实践方面阔过,而且试图一直阔下去,不想被政治正确之类绑架,变得畏畏缩缩,在创作上也束手束脚。
美国人和咱东亚都不太行,道德感过于强烈,看什么都正襟危坐,自己看得不好意思,不想想自己的原因,劈头骂一通导演三观歪。
什么是真正的松弛感?
不是一个自以为松弛的人,告诉一个紧绷型性格的人说,你这么紧张干嘛,放松放松,而是人家惯于紧绷,就让人家紧绷着。
就像这片,女主是松弛型,男主一直紧张兮兮的,但也不用改变什么,她有她的美,他有他的可爱。
他俩的关系,有一个有趣的模式。
当一个人释放热情稍多一些,另一方就觉得有点越界,下意识退一步。
这也是许多人的共性。
自我和亲密有一定冲突性,要进入亲密关系,要更亲密,得让渡一点自我。
导演对他们关系的状态、变化,偶有些微的讽刺味道,整体上没什么激烈的态度,后面偏离自然,戏剧化程度有点高。
算是一出偷情童话,对成年男女关系的一种乌托邦想象。
比不上侯麦电影,但也有着难得的好看。
01《短暂的偷情纪实》,一部法国电影,讲了一个偷情的故事。
有妇之夫西蒙,单亲妈妈夏洛特,在酒吧中小酌,酒后到公寓中谈话、做爱。
这就是偷情故事的开始。
西蒙很诚实,他并未隐瞒自己有家庭有妻子有孩子的个人情况,也十分清晰地表达了自己的立场——只为激情,不碍家庭。
夏洛特很纯粹,她不图西蒙的钱,也不是要与西蒙的妻子竞争正宫的位置,也不是为了给孩子们找个后爹,那为了什么呢?
用她自己的话说:“我对婚姻和家庭没什么期许,我只是想给心灵放个假,可以呼吸,可以爬树,摘取枝头的果实,然后尽情品尝”。
按照普世的婚姻伦理道德,他们都是道德败坏。
但我们先蒙蔽一下超我/道德的双眼,聚焦在爱上。
为什么一个人要放着家里的爱情不享用,而要外出偷情呢?
有人会说,家里哪有爱情?
因为家里没有了爱情,所以才要到家庭之外的地方去偷偷地寻觅爱情,名曰“偷情”。
爱情会消失吗?
如果会,ta是怎么消失的呢?
02在进化心理学的理念里,一切为了繁衍,为了基因的延续。
在繁衍中付出很少代价的男性热衷于到处播种,要付出更大/更多代价的女性也会在伴侣不知道的情况下用碧绿皇冠为他加冕。
那为何我们依然推崇忠诚/专一这样的品质呢?
进化心理学的解释是,忠诚/专一有助于伴侣稳定地合作养育孩子,有助于孩子长大。
到处播种虽然生得多,但孩子养不大就夭折,生再多也是白搭。
当把孩子养到3、4岁,ta对妈妈的依赖就会降低,妈妈对爸爸的依赖也会自然降低。
所以,也就到了分手各自另觅佳偶丰富基因多样性的时候了。
毕竟,生活在蛮荒岁月的原始人不会像我们现代直立猿一样,将孩子养到18岁甚至读完本科硕士博士。
当人们恋爱时,身体会分泌一种叫做苯基乙胺的激素。
据说,这种激素会让我们体验到意乱情迷的感觉。
而苯基乙胺在身体内的峰值水平持续时间是0.5-4年,正好与养育孩子需要的时间相近,不知道是不是造物主为了人类物种延续而设置的生物配套设施。
跟苯基乙胺一样被发现跟爱情/亲密关系有关的身体激素还有多巴胺、去甲肾上腺素、内啡肽、催产素等等。
但在生育率萎靡不振的现在,高呼一切为了繁衍的进化心理学似乎也被祛魅了。
浪漫的法国情人西蒙和夏洛特估计也不认可被定义为一切为了基因延续的繁衍机器,毕竟他们偷情,也并不是为了生娃。
爱情与ta的消失似乎也不能直接等同于激素的产生与消失。
就好似莫奈的画是由颜料绘制而成的,但说莫奈的画就是混合颜料,估计莫奈会被冒犯到。
03在电影中,西蒙和夏洛特有一段这样的对话。
西蒙:你有没有注意到,事物变得越来越美丽,越来越强烈,当我们知道我们可能再也见不到他们?
有把握再次见到一些东西是令人安心的?
但看起来欲望似乎更喜欢逃避它的东西。
夏洛特:这就是婚姻生活的问题所在,这一切都非常程序化,你想要我只是因为我不属于你,不管是我还是别人,都一样。
这段对话呈现了人类内心的一个冲突,一边渴求稳定,一边又渴望冒险。
家,是一个原型。
在理想的情况下,家是稳定的、熟悉的、安心的。
家是一个人的根,就像《寻找他乡的故事》里面,拍摄了四散在世界各地/异乡的华人的故事,把他们的故事串联成一个故事的就是共同的根——中华民族;家是一个人的所属,当一个人需要自报家门,ta会说我是谁谁谁家的,而如果一个人在小时候频繁地搬家,ta对于自己是哪里人就会变得比较混乱;家是一个人的归宿,是人们累了、受伤了想要回归的地方,也是一个一定会愿意接纳他们回归的地方。
甚至是人们在死亡时希望回归的地方,落叶,归根,一个人如果没有归宿,ta就会感觉自己是一个漂泊的灵魂。
万物皆有其阴影,家也不例外,家的阴影就是离家,也是冒险、旅行、超越。
我们有如此多的冒险故事,在神话、童话、小说、电影中……坎贝尔的著作《千面英雄》通过纵览世界各地的神话,归纳出了一个英雄之旅的架构/模板,旅程的开始就是一个人,蒙受召唤,离开熟悉的家庭,踏上冒险之旅。
我们如此地渴望旅行,“来一场说走就走的旅行”,“世界那么大,我想去看看”,“生活不止眼前的苟且,还有诗和远方”……我们离开家的目的,就是超越,超越那个熟悉的自己,从父母的孩子、谁谁谁家的孩子,发展、寻找到自我。
稳定与冒险,归家与离家,是人类心灵恒久的渴望和冲突。
我们很少见到一个纯粹的感受不到家的吸引的冒险者/流浪者,也很少见到一个完全不想“上路”的筑巢者。
更常见的是,一个人身在他乡怀念着家的味道,一个人在家庭中又向往着上路冒险。
04人类,一种“可怜”的被冲突“折磨”着的生物。
为了应对这种冲突,一种常用的方式是把它们分开,放在不同的人身上。
男性一边爱着熟悉又可靠的女性,一边又向往未知而爱冒险的女性。
女性一边欣赏善良、负责人的老实人,一边又被危险的bad boy吸引。
据说,在17世纪以前,爱情和婚姻是互不打扰的两条平行线,婚姻是实用的,是基于经济、政治等因素的考虑,而爱情,在婚姻之外。
后来婚姻和爱情才逐渐合二为一,人们开始期待彼此是因为爱情而结合,结为夫妻。
但因为稳定与冒险的冲突,人们往往难以将二者同时放在婚姻关系当中。
因此,当一段关系变得稳定,它就会自然变得乏味/缺乏激情。
人们要冒险,要重新体验激情,就只能到婚姻之外寻觅,就像日剧《昼颜》中纱和邂逅了北野。
人们习惯将长期的关系/婚姻视为稳定的。
但这种稳定是一种主观建构,一种感觉,因其不真实性,也可以称之为幻觉。
我们有时可以听到这样的故事:伴侣中的一方出轨了,另一方感到非常震惊,“ta怎么可能出轨?
”。
被出轨的一方,以为自己很了解伴侣,以为自己很熟悉那个ta,直到出轨发生,才发现,原来自己对ta是如此的不了解,原来这段关系是如此的不稳定。
婚姻不是稳定的,离婚率的居高不下已经说明了这个事实。
伴侣也未必是熟悉的。
一个人如果愿意关注自己,就会发现自己的内在是如此的复杂,与此同时自己每一天都在变化。
很多处于亲密关系中的人感叹,伴侣对自己的了解完全跟不上版本的更新。
那根据同样的逻辑,我们应该怀疑那个熟悉的伴侣形象可能跟真实的伴侣存在着巨大的差异。
“稳定”、“熟悉”,这些都并非是爱情的本质,而是一种主观的建构,一种内在的心理操作。
这种操作是对于爱情脆弱性/不稳定性的防御。
阿珍爱上了阿强。
他们度过了浪漫的甜蜜的半年。
阿强觉得,就是她了,于是进行了求婚。
阿珍很开心地答应了。
他们一起在婚礼上宣誓:无论贫穷或富有、疾病或健康、美貌或失色、顺利或失意,都愿意爱ta、安慰ta、尊敬ta,并愿意在一生之中对ta忠心不变,直至死亡。
宣誓完毕,心灵的操作也在无意识地进行着,最后,稳定出现,浪漫/激情消退。
从本质上讲,爱情是不稳定的,爱人是变化的。
爱情就是伴侣一起堆砌的一个沙子城堡,城堡并不牢固,有着坍塌的风险。
幻想沙堡绝对牢固,既不现实,也会让堆砌沙堡的游戏变得无趣。
而两个人一起去留心着,去维护好这个沙堡,正是这个游戏的乐趣所在。
所以,爱会消失吗?
不会,除非伴侣合谋用幻想的稳定去扼杀它。
文/广州红树林心理咨询中心 梁侨辉
偷情,本是一个欲说还休,欲擒故纵的话题,只有浪漫的法国人以纪实的手法,拍出了一部啼笑皆非、柔情似水的片子。
一个天生羞涩的男人西蒙尝试出轨,他有20年的婚姻,不想搞砸自己的生活,可又压抑不住欲望,像个孩子似的。
全片依然是喋喋不休的法国式浪漫,对爱情,性,艺术,哲学的争论和交流。
不和,黏腻,诉说衷肠,严肃讨论。
有5个子女的中年男女,开启了偷情模式。
两人的关系就是这么舒适奇妙,若即若离,和谐又缠绵,如同一曲爱的奏鸣曲,也像一曲轻松的诙谐曲,像纯真的孩子,在躲着迷藏。
本片以日记体的形式展开,通篇漫长有趣的对话,表现了偷情的整个过程。
先是激情一夜,然后有了分歧。
然后又有了感觉继续,不是充满激情,就是在前戏之中。
仿佛冷热交替的酒精和咖啡。
一半清醒,一半朦胧。
一半渴望,一半沉醉。
男人要顾及妻子,又要满足情人,要遮掩,又要放纵。
影片很到位的拿捏了男人的小心思,那种徘徊于欲望和梦想之间的挣扎和纠结,缠绵和犹豫。
他们不仅自己偷情,还从网上约到孤独的陌生人,来一次3人偷情聚会。
结果夏洛特移情别恋,西蒙从偷情的人变成了被偷情的人。
偷情甚至跨越了性别的界限,成了一种心灵连接的纽带。
其核心就是愉悦,幸福,自由,浪漫。
偷情和墨守成规的社会,死气沉沉的婚姻,从一而终的桎梏形成了鲜明的对比。
尽管会变换偷情的对象,尽管会喜新厌旧,但,这就是人生,这就是爱。
西蒙逐渐发现,吸引夏洛特的,是自己身上的腼腆气质,而在真正的女性路易斯走进夏洛特的生活之后,自己的位子就被取代了。
这时,和平的分手道别,就是对这段情感最好的结束和珍惜,对曾经拥有彼此最好的纪念。
带着一点心碎,一点温柔,一点哀切,如此令彼此舒适,好聚好散的偷情,也只会呈现在电影银幕上,成为一种理想的化身。
不过在影片的最后,这样情感的小插曲还是在彼此心灵中投下了天堂的影子,西蒙和夏洛特变得离不开对方了,变得将彼此玩笑般的交往看的严肃认真,偷情本身变成了一场革命。
为什么不呢,如果你发现,在这场赌注不大、好聚好散的游戏中,发现真的在乎彼此,离不开对方,于是游戏就会变成革命,革命就会在激情和直觉的作用下,把一切搞得乱七八糟,然后再渐渐变得有序和稳定下来。
人生就是这样,爱情就是这样,你我就是这样。
人们可以在偷情中寻找愉悦和自由,扩展精神上的异空间,而不是被捆绑在婚姻的锁链上。
偷情就像捉迷藏,在一个被遗忘被忽视的空间里,发现和拥有彼此真实的灵魂。
本片讨论的是一种人生,一种生活状态,一种对时间的理解和生命的彻悟。
生命短暂,不需要严肃宏大的结构,而需要轻松自由的集合。
如一串甜美的音符,一种迷离的思绪,一场多彩的梦幻,法国女人越老越有味道,全片音乐典雅画面浪漫,可以当风景片欣赏。
在陶醉且撩人的情思中,日记体记录的短暂自由人生的缓缓陷落又缓缓升起,仿佛一种区别于日常的非常状态。
偷情就是一种相对于日常婚姻的非常状态,像极了躲迷藏的孩子们。
既想躲避社会的监督,又渴望被发现似的,品尝这种禁忌的游戏带来的冒险与甜蜜。
此片获第48届法国凯撒电影奖最佳男主角提名。
01《短暂的偷情纪实》,一部法国电影,讲了一个偷情的故事。
有妇之夫西蒙,单亲妈妈夏洛特,在酒吧中小酌,酒后到公寓中谈话、做爱。
这就是偷情故事的开始。
西蒙很诚实,他并未隐瞒自己有家庭有妻子有孩子的个人情况,也十分清晰地表达了自己的立场——只为激情,不碍家庭。
夏洛特很纯粹,她不图西蒙的钱,也不是要与西蒙的妻子竞争正宫的位置,也不是为了给孩子们找个后爹,那为了什么呢?
用她自己的话说:“我对婚姻和家庭没什么期许,我只是想给心灵放个假,可以呼吸,可以爬树,摘取枝头的果实,然后尽情品尝”。
按照普世的婚姻伦理道德,他们都是道德败坏。
但我们先蒙蔽一下超我/道德的双眼,聚焦在爱上。
为什么一个人要放着家里的爱情不享用,而要外出偷情呢?
有人会说,家里哪有爱情?
因为家里没有了爱情,所以才要到家庭之外的地方去偷偷地寻觅爱情,名曰“偷情”。
爱情会消失吗?
如果会,ta是怎么消失的呢?
02 在进化心理学的理念里,一切为了繁衍,为了基因的延续。
在繁衍中付出很少代价的男性热衷于到处播种,要付出更大/更多代价的女性也会在伴侣不知道的情况下用碧绿皇冠为他加冕。
那为何我们依然推崇忠诚/专一这样的品质呢?
进化心理学的解释是,忠诚/专一有助于伴侣稳定地合作养育孩子,有助于孩子长大。
到处播种虽然生得多,但孩子养不大就夭折,生再多也是白搭。
当把孩子养到3、4岁,ta对妈妈的依赖就会降低,妈妈对爸爸的依赖也会自然降低。
所以,也就到了分手各自另觅佳偶丰富基因多样性的时候了。
毕竟,生活在蛮荒岁月的原始人不会像我们现代直立猿一样,将孩子养到18岁甚至读完本科硕士博士。
当人们恋爱时,身体会分泌一种叫做苯基乙胺的激素。
据说,这种激素会让我们体验到意乱情迷的感觉。
而苯基乙胺在身体内的峰值水平持续时间是0.5-4年,正好与养育孩子需要的时间相近,不知道是不是造物主为了人类物种延续而设置的生物配套设施。
跟苯基乙胺一样被发现跟爱情/亲密关系有关的身体激素还有多巴胺、去甲肾上腺素、内啡肽、催产素等等。
但在生育率萎靡不振的现在,高呼一切为了繁衍的进化心理学似乎也被祛魅了。
浪漫的法国情人西蒙和夏洛特估计也不认可被定义为一切为了基因延续的繁衍机器,毕竟他们偷情,也并不是为了生娃。
爱情与ta的消失似乎也不能直接等同于激素的产生与消失。
就好似莫奈的画是由颜料绘制而成的,但说莫奈的画就是混合颜料,估计莫奈会被冒犯到。
03 在电影中,西蒙和夏洛特有一段这样的对话。
西蒙:你有没有注意到,事物变得越来越美丽,越来越强烈,当我们知道我们可能再也见不到他们?
有把握再次见到一些东西是令人安心的?
但看起来欲望似乎更喜欢逃避它的东西。
夏洛特:这就是婚姻生活的问题所在,这一切都非常程序化,你想要我只是因为我不属于你,不管是我还是别人,都一样。
这段对话呈现了人类内心的一个冲突,一边渴求稳定,一边又渴望冒险。
家,是一个原型。
在理想的情况下,家是稳定的、熟悉的、安心的。
家是一个人的根,就像《寻找他乡的故事》里面,拍摄了四散在世界各地/异乡的华人的故事,把他们的故事串联成一个故事的就是共同的根——中华民族;家是一个人的所属,当一个人需要自报家门,ta会说我是谁谁谁家的,而如果一个人在小时候频繁地搬家,ta对于自己是哪里人就会变得比较混乱;家是一个人的归宿,是人们累了、受伤了想要回归的地方,也是一个一定会愿意接纳他们回归的地方。
甚至是人们在死亡时希望回归的地方,落叶,归根,一个人如果没有归宿,ta就会感觉自己是一个漂泊的灵魂。
万物皆有其阴影,家也不例外,家的阴影就是离家,也是冒险、旅行、超越。
我们有如此多的冒险故事,在神话、童话、小说、电影中……坎贝尔的著作《千面英雄》通过纵览世界各地的神话,归纳出了一个英雄之旅的架构/模板,旅程的开始就是一个人,蒙受召唤,离开熟悉的家庭,踏上冒险之旅。
我们如此地渴望旅行,“来一场说走就走的旅行”,“世界那么大,我想去看看”,“生活不止眼前的苟且,还有诗和远方”……我们离开家的目的,就是超越,超越那个熟悉的自己,从父母的孩子、谁谁谁家的孩子,发展、寻找到自我。
稳定与冒险,归家与离家,是人类心灵恒久的渴望和冲突。
我们很少见到一个纯粹的感受不到家的吸引的冒险者/流浪者,也很少见到一个完全不想“上路”的筑巢者。
更常见的是,一个人身在他乡怀念着家的味道,一个人在家庭中又向往着上路冒险。
04 人类,一种“可怜”的被冲突“折磨”着的生物。
为了应对这种冲突,一种常用的方式是把它们分开,放在不同的人身上。
男性一边爱着熟悉又可靠的女性,一边又向往未知而爱冒险的女性。
女性一边欣赏善良、负责人的老实人,一边又被危险的bad boy吸引。
据说,在17世纪以前,爱情和婚姻是互不打扰的两条平行线,婚姻是实用的,是基于经济、政治等因素的考虑,而爱情,在婚姻之外。
后来婚姻和爱情才逐渐合二为一,人们开始期待彼此是因为爱情而结合,结为夫妻。
但因为稳定与冒险的冲突,人们往往难以将二者同时放在婚姻关系当中。
因此,当一段关系变得稳定,它就会自然变得乏味/缺乏激情。
人们要冒险,要重新体验激情,就只能到婚姻之外寻觅,就像日剧《昼颜》中纱和邂逅了北野。
人们习惯将长期的关系/婚姻视为稳定的。
但这种稳定是一种主观建构,一种感觉,因其不真实性,也可以称之为幻觉。
我们有时可以听到这样的故事:伴侣中的一方出轨了,另一方感到非常震惊,“ta怎么可能出轨?
”。
被出轨的一方,以为自己很了解伴侣,以为自己很熟悉那个ta,直到出轨发生,才发现,原来自己对ta是如此的不了解,原来这段关系是如此的不稳定。
婚姻不是稳定的,离婚率的居高不下已经说明了这个事实。
伴侣也未必是熟悉的。
一个人如果愿意关注自己,就会发现自己的内在是如此的复杂,与此同时自己每一天都在变化。
很多处于亲密关系中的人感叹,伴侣对自己的了解完全跟不上版本的更新。
那根据同样的逻辑,我们应该怀疑那个熟悉的伴侣形象可能跟真实的伴侣存在着巨大的差异。
“稳定”、“熟悉”,这些都并非是爱情的本质,而是一种主观的建构,一种内在的心理操作。
这种操作是对于爱情脆弱性/不稳定性的防御。
阿珍爱上了阿强。
他们度过了浪漫的甜蜜的半年。
阿强觉得,就是她了,于是进行了求婚。
阿珍很开心地答应了。
他们一起在婚礼上宣誓:无论贫穷或富有、疾病或健康、美貌或失色、顺利或失意,都愿意爱ta、安慰ta、尊敬ta,并愿意在一生之中对ta忠心不变,直至死亡。
宣誓完毕,心灵的操作也在无意识地进行着,最后,稳定出现,浪漫/激情消退。
从本质上讲,爱情是不稳定的,爱人是变化的。
爱情就是伴侣一起堆砌的一个沙子城堡,城堡并不牢固,有着坍塌的风险。
幻想沙堡绝对牢固,既不现实,也会让堆砌沙堡的游戏变得无趣。
而两个人一起去留心着,去维护好这个沙堡,正是这个游戏的乐趣所在。
所以,爱会消失吗?
不会,除非伴侣合谋用幻想的稳定去扼杀它。
文/广州红树林心理咨询中心 梁侨辉
人们真的可以发展出一段只有欲望没有爱情的关系吗?
爱情总是容易在年华逝去后变成了痛苦的责任和无趣的生活琐事,但是出轨的时候又难免不会对新的恋人产生感情。
人们恐惧长久的关系,但是又无法避免对人产生感情。
看完电影我仍然有很多的疑惑,也许比起背德本身自带的话题性,导演更想探讨的其实是人们如何面对欲望,如何经营关系的问题。
毕竟,比起偷情的情侣,夏洛特和西蒙可能有时候更像一对喜欢讨论的哲学家。
感兴趣的朋友,见评~
一点小小的法兰西震撼
「非」婚姻生活。重逢後的那場戲寫得真好。攝像機關鍵時刻的zoom in,窺探她與他動情的時刻。偷情能拍出這麼戀愛感挺厲害
夏洛特:我觉得我是一朵花西蒙:那我就做一只蜜蜂夏洛特:我可以看到你来了话痨,但还有点文艺
82/100 人物特点鲜明,心理描写出色,如此顺滑又抓人,穆雷似乎还更注重对环境的利用了。
啥也不是,既没露点,也没露情
不浪漫的偷情纪实,太絮叨,太寡淡。银幕上的《婚姻生活》与现实对应,倒是巧妙。
男人絮絮叨叨不合时宜自说自话时,女人们已经接起吻来,仿佛男人只是她们亲热时的白噪音。
古典气质 景好美
有妇之夫王铁柱在同乡会上认识了赵寡妇,随即干柴烈火搅在一起。两人约定好只进入身体不进入生活,但都萌发过冲动想彻底闯进对方世界。后来经过一次三人行,赵寡妇发现自己更喜欢同性的李翠莲,遂断绝了和王铁柱的关系,二人带着不舍在省客运站道别。/画面确实拍得挺美的,但就这点破事儿真墨迹太久了。不是从道德层面批判啊,是我真不觉得一个医生和老师跑博物馆艺术馆约会,麦辣的时候感悟感悟点人生。跟民工保洁在沙县吃笼蒸饺碰头,然后上招待所说房费特价66不便宜今晚可得整尽兴了有什么高下之分贵贱之别。都忒妈说要做官能动物了,咋害不舍得这身文艺小资的皮呢。
男主的话实在是太多了,几个人一直在巴巴讨论人生,也没讨论出个啥
6.8分,是一部内地无法拍摄的另一种大胆视角的叙事,短暂的偷情在影片亮丽的色调当中,显得更加轻快与舒适,偷情从一种道德的缺陷转变成了一种对生活的热爱,一种对家庭的另一种看法的转变,以及与对异性的更深入了解。伯格曼的《婚姻生活》选的真好。
继《所言所行》后又一部爱情小品,相比前作有了更好的灵动性。
OhLaLa,21世纪,还在看别人《短暂的偷情纪实》聊天记录这也太悲催了吧。作为聊天机器人「ChatGPT」背后最大的金主,比尔盖茨进入21世纪「捐出所有资产」成立基金会后,做的唯一事情就是慈善项目——资产阶级之所以把慈善项目当作「人类福祉」事业追求是因为他们可以从慈善项目中获得「回报率超20倍」乐趣,亦能用这套话语减轻自身因「攫取利益/收割韭菜」贪图享乐而良心上产生的愧疚感。所以,这老套又无趣的流水账是要迎合并满足婚姻不幸的小资的偷盗欲和占有欲。而这种建立在你情我愿基础之上的「偷情」行为仍没有从根本上让他们的婚姻幸福起来。在法国导演「安妮芳婷」制作的众多「女帽」作品中,似乎只有《干洗》店里的「爱情」谋杀案能让我们透过浪漫的《爱情生活》表象看见它给人类造成身体性和精神性创伤的「血滴子」实质。
如果侯麦活到现在,并且电影语言与时俱进,拍出来大概就会是这种感觉,比一般法国话痨片高级,值得品味,完全可以进竞赛。学到了出轨叫aller voir ailleurs. Vincent Macaigne一直以来我对他的大银幕印象是偶尔出怪声的配角,这会儿居然跟Sandrine Kiberlain演对手戏了。
羡慕资本主义的松弛
可算典型的法国特色,明目张胆的婚外情,话多,虽然有失落但总体上是轻喜剧
感觉上,还是延续了前作《所言所行》里的欲望几何学讨论。无关爱情,更关心欲望如何构成,人们如何去过一种欢愉生活,无关道德。欲望就是自然,自然就是我们。
我是真的不喜欢这种风格。
法国老头乐推荐的电影。人的情愫真的很自然的在这里流露。看得我五味陈杂的。
【B】改善了一些上一作中后半段强度不足的问题,尤其是最后一幕前的空镜很有灵性。并且开篇便以最直接有效的方式点题并勾画出偷情二人的性格差异。时间节点的频繁切分并非私密日记的书写,而是构成影像节奏的一部分,像乐符般谱写成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