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完了“联合舰队司令长官:山本五十六”,很好的电影。
山本五十六真伟大,山口多闻也不错。
南云忠一纯脑残;爱国人渣都是一群贱逼,与控制舆论和民意的媒体及没脑子的被随意忽悠的人民群众蠢驴一道将国家拖向毁灭!
斩杀全世界的爱国贱逼,砸烂一切祖国的狗头,灭绝爱国主义这颗毒瘤,人类将永享幸福!
话说那个饰演山口多闻的阿部宽不就是龙樱里面那个男主角老师么
媒体的战争责任2010年6月立教大学讲师吉田则昭出版了一本题名为《战时统制和新闻学——1940年代媒体史(戦時統制とジャーナリズム)》的书,这本书是在他博士论文的基础上再整理而成的,里面提出了一个很严肃的问题,就是媒体的战争责任问题。
客观地说,战后日本对于那场战争进行了很大规模的反思,这里的“反思”也还是一个客观名词,并不带有任何“反战”的含义。
因为除了为了防止以后再次出现类似现象而寻找战争责任,追究战争根源的反思之外,也有推卸责任或是美化战争的反思。
但总的来说“反战”在日本战后的言论界是占据了主流地位的。
日本的主要媒体在战争问题上都是持这种态度,无论是中间偏左的《朝日新闻》,还是中间偏右的《读卖新闻》,就连在其它问题上表现得很右倾的《产经新闻》真正在到了对那场战争本身定性的时候也还是不敢越雷池一步,最多也就是在一些具体问题上纠缠。
所以可以整个地说,在现在,日本的主流媒体还是反对战争,反对侵略的。
但是在这个问题上受批判最多的还是这些主流媒体。
战后日本被解除了武装,发动和进行了战争的军部已经不再存在。
协助战争进行的政府各衙门也被美国占领军多次分割改组,除了外务省和大藏省之外战前日本政府的各省都已不复存在。
而鼓吹开战,力主建立德意日三国轴心的外务大臣松冈洋佑在东京审判期间死亡,剩下来的重光葵,贺屋兴宣这两位名列甲级战犯的外务和大藏大臣虽然在战后先后重起,分别还担任过外务和法务大臣,但是他们无论是在国会答辩时还是在出版的回忆录中都在一定程度上反省了自己和自己所主管部门的战争责任,就是说起码他们向日本国民还有过了谢罪的表示。
而那些主流媒体呢?
名称没变,人员构成也几乎没变,变化了的只是言论口径,从战前和战中那些铿锵有力的鼓舞着日本人去“爱国”,去力战,最后去玉碎的那些豪言壮语摇身一变而成了对军部,政府和财阀的猛烈批判,往事全部如烟。
对战争负责的只是那些军人,官僚和政治家,似乎从来没有过传媒什么事,不仅如此,现在能看到连篇累幅地宣传军部在战争中是如何扯谎造谣,钳制舆论,不让国民知道事实真相,似乎传媒只是单方面地受害者,只有军部才是坏人。
事实是不是这样的呢?
其实并不完全是这样,以臭名昭著的“大本营发表”为代表的军部所进行的舆论操作和东条英机使用宪兵以及特高警察所进行的舆论压制的事实确实存在,但这并不能说明传媒是单方面的受害者,实际上如果认真追查起来就能发现军部的言论统制和传媒的狂热煽动是一个先有鸡还是先有蛋的说不清楚的问题。
关东军发动9.18事变的理论依据是关东军作战参谋石原莞尔在1929年发明的“满洲生命线”理论。
后来的甲级战犯,当时的政友会议员松冈洋佑1931年在众议院说过这样的话:“我认为满蒙问题是关系到我国生死存亡的问题,是我国国民的生命线。
国防上经济上必须这样考虑”,在这之后《每日新闻》曾经接连发表三十几篇社论,名字都叫做《满蒙生命线论》,这才把这个“满蒙生命线”给普及了开来。
实际上上世纪的大正年代(1912-1926)的日本的自由主义空气是很浓的,甚至有一个叫做“大正民主主义”的词。
那时候军部不但不能飞扬跋扈,而且在第一次世界大战之后的不景气中,因为传媒的宣传,那些不能创造生产价值,只会消费税金的军队一度还是一般老百姓所憎恶的对象。
事情就是在被日本人称作“满洲事变”的9.18事变的时候发生了根本的变化。
9.18事件的第二天,1931年9月19日,日本各报都在头版头条的位置发表了柳条湖事变的消息。
一直到战后日本人才知道那次事变是关东军一手策划的,但当时没有人怀疑军部发表的有关柳条湖事变是中国军队所为的说法。
不但如此,传媒对于关东军的“赫赫战果”还大加宣扬,对于政府一直在进行的“不扩大事态”的企图则横加抨击,比如读卖新闻1931年11月26日的社论就是这样说的:“外交官对满蒙权益认识不足,政府的外交交涉对于解决日支纷争有多少用处非常可疑”,其他的报纸也一样,纷纷排出专版来宣扬“坚守帝国的生命线满蒙”。
1932年10月,旧国联排出的李顿调查团,发表了在承认日本在中国东北的“特殊权益”的同时也批判了关东军的《李顿报告书》,就这种批判也已经使日本传媒无法忍受了,各报一致对李顿报告书开始了批判,连首相斋藤实海军大将都看不下去了,在阁僚会议上忿忿地说:“论调实在太强,这些不负责任的文章实在没意思”。
日本媒体在一战之后一直在宣扬裁军,1930年伦敦海军裁军会议时政府和海军内被称为“裁军派”的一部分人主张接受裁军,而被称作“舰队派”的海军军令部的那些人搞出来了一个“统帅权干犯”的问题,意思是军队的军备和作战一样,是属于天皇所执掌的“统帅权”的一部分,在政府管辖之外,所以政府不能插嘴裁军问题。
在这个时候大多数媒体还是站在条约派一边,当时的《朝日新闻》主笔诸方竹虎在战后的回忆中说9.18事变的当时军部对于传媒是否会站在军部一边没有任何把握,甚至把传媒也看成一个潜在的威胁。
但在9.18事变的时候军部却得到了传媒的全力支持,1932年日本宣布退出旧国联的时候也得到了全国一百三十二家报纸的坚决支持,唯一反对就只有《时事新报》一家,怎么会在一年之内会出现这么大的落差?
这里面有很大一个理由是商业主义。
1931年的时候日本的传媒市场还是两大报纸为主,《每日新闻》和《朝日新闻》,发行量分别是二百四十万份和一百四十万份。
但这时候已经出现了发行量为三十万份的《读卖新闻》作为这两大报纸的强力竞争对手,到了1938年《读卖新闻》的发行量已经超过100万份,日本传媒界的两大报纸成为了三大报纸。
可以说《读卖新闻》发行量的扩大是伴随着战争规模和战线的扩大而同时扩大的,他们所贩卖的商品就是包着爱国主义或者皇国主义包装的“战争”。
当时各个传媒都向战场派遣了大量特派员,传递用大量“日本绝对正义”,“日本精神的昂扬”等华丽的词藻包装起来的战场实况,发行量都得到了飞跃的发展。
而如果有哪家报纸哪怕是不当心敢于反对战争,哪怕是描写了战场上的真实情况,立即就会遭到在乡军人会主导的“不买运动”,不需要特高警察上门,报纸自己就经营不下去了。
中日战争全面开始之后,一片战争赞美之声的日本传媒界唯一的例外是马场恒吾在《读卖新闻》所主持的专栏“日曜评论”了,马场恒吾利用曾经担任过读卖新闻的主笔的立场一直在主张早日解决“支那事变”,实际上也就是主张早日和国民党政府展开谈判而已,但就这个主张也不能被军部所容忍,1940年10月以后这个专栏更换执笔者,从此以后全日本的所有报纸上全部都是“断乎一蹴”,“无敌陆军”之类的勇猛语言了。
太平洋战争之前日本言论统制的法律依据是明治年间制定的《新闻纸法》和《出版法》,内务省,检事局,警视厅,特高警察全都可以根据这两部法律来检查传媒的内容,但实际上1937年中日战争全面爆发之后,警察并没有更多地介入具体的事务,比如内务省的警保局对各府县的特高课长的指示是:“和主要日报以及杂志发行所的负责人恳谈”,这种叫做“内面指导”,由各传媒自己控制。
1938年指定的《国家总动员法》把本来是各个私人企业的传媒组织到了政府和军部的管理统制之下,由于战争不断扩大而带来的资源不足,纸张等传媒资源都成为了战略物资,这样报纸的数目也在不断减少,1938年日本全国有739家报纸,到了1941年初以所谓“整顿恶德不良纸”的名义减少到了108家,9月底更是由“一县一纸”的理由减少到了54家,有趣的是这种“一县一纸”的做法到现在还是这样,日本一个县只有一份报纸。
如果说太平洋战争之前的日本媒体是自主地在配合战争宣传的话,到太平洋战争之后就连这种自由也没有了,珍珠港之后,主管媒体的内阁情报局立即发表了“禁止登载非经大本营许可的任何信息”的命令,传媒作为言论机构的机能已经完全消失,成了不折不扣的国家宣传工具。
在同一个命令中情报局还明言:“禁止登载对我军不利的消息,但是让人认识到战场的真相从而更加激起同仇敌忾的文章除外。
”所以从太平洋战争爆发之后,日本传媒走过的道路就是:夸大战果——>封锁失败——>鼓吹彻底抗战这个三部曲,是一场完全的欺骗。
而且是主动地在行骗,所谓的“大本营发表”确实是谎话连篇,但那种谎话只能欺骗一下老百姓,骗不了传媒。
各个传媒都有特派员在前线,他们对前线的了解不次于参谋本部或者军令部,而且传媒能接触到外国通讯社的信息,所以各传媒对战场上发生着什么和将会发生什么心知肚明,但却没有向国民发出过任何信息。
当然真说传媒对军部一点都没有抵抗也不是事实,1944年的“新名事件”可以说是传媒反对军部的典型事件,东条时代有个邪门口号:“用竹枪也能打败英美鬼畜。
”《每日新闻》记者新名丈夫写了一篇文章,说要打败英美鬼畜不能用竹枪,要“用飞机,用海军飞机”。
这一下算摸了东条的老虎屁股,东条立即下令把这位当时已经37岁的新名记者征召为二等兵,送去了硫磺岛。
这篇文章确实是在批判军部,但是真实的背景却有点不同,新名记者当过海军记者俱乐部的主任,这篇文章实际上和反战或者反军部并没有什么关系,仅仅是日本陆海军之间的争斗通过媒体折射了出来,所以海军出面说话了。
当时日本的法律规定凡男子年满20岁一定要经过征兵体检,新名丈夫早在大正年间就经过了体检,当时征兵不征大正年间参加体检的,海军就问了:“大正年间就征召这一人是怎么一回事?
”行,东条就马上再追加征召250名大正年间体检过的人发配到硫磺岛的丸龟联队去。
新名本人由于当过陆军的随军记者加上海军在罩着他,过了三个月就解除了征召,可是那250名大叔可就玉碎在硫磺岛了。
除了这件事之外,日本整个传媒界在战争期间的表现用曾经在那时担任过日本新闻会会长的田中都吉的话来总结最合适:“社会上一般认为政府对新闻界施加了不当的压力,也这是事实,但是从我的经验来看,不如说新闻界和军部,情报局或者内务省保持着极为良好的合作关系”。
传媒人到底在想什么?
日本历史学家佐佐木隆曾经说过:“对于把战争报道作为商品的报纸来说,战争是最好的机会,是销售的大好时机,企业越大也就获利越大,没有人会失掉这个商业机会。
”所以一直到1945年8月14日,昭和天皇裕仁宣布接受波茨坦宣言的前一天,《朝日新闻》还在发表社论说:“信念在一亿国民的心底燃烧,默默地在各自岗位上工作所锤炼出来的火球会在一瞬间爆炸出来,这就是对敌人的暴虐的报复。
”按照作者的调查,这篇社论并非受到军部授意,而且在十天之前大本营情报局长已经向新闻界透露了日本可能已经战败,正在考虑如何结束战争的重要情报。
掌握了这个信息的《朝日新闻》不但没有设法透露这个信息,而是继续像9.18,77,以及太平洋战争开战之前那样疯狂地进行煽动。
这本书通过大量的资料,详细地描述了日本传媒界和传媒人士在战时的各种行动及其影响,不仅是战时的传媒史,而且从思想史,经济史和政治史的角度分析了这些行动的由来。
日本的战时媒体史有一个很特别的地方,就是肯定会涉及到经济领域和经济史,一个很意外的方面就是不少日本在战时采取的经济措施,实际上要不然是直接出自传媒界的主张,要不然也和传媒界有莫名其妙的关系,这是因为当时的一些所谓“革新官僚”们的把戏,他们的自己的主张要想能够得到推行的话就一定要得到军部的支持,但官僚和军人之间的互相倾轧造成这两个集团之间关系相当紧张。
官僚们在战时经常使用传媒来宣传自己的观点,因为这些理由有时干脆连知识产权都不要,把自己的观点方法传授给媒体人士,以媒体的社论什么的方式出面向军部提出建议。
而媒体也很乐于扮演一个“聪明的建议者”的角色,加上军部一般对一直不惜用最华丽的语言在礼赞他们的媒体的感觉很好,所以从媒体说出来的话军部多少都会听。
这就造成了最古怪的日本战时媒体史和经济史密不可分的现象,一些牵涉到战时传媒的著作都很难归类到经济类还是媒体类去。
这本书在战时经济史方面也有独自的探索,吉田则昭不在局限于某些具体的例子或八卦,而是详细地介绍了朝日新闻社论作家笠信太郎在战时的经济学论说,把战时动员和经济再编成这个大动作本身对传媒界再编的影响以及经过再编的传媒界反过来对经济再编成所起的反作用放在一个“经济新体制”下来衡量,这就使得传媒人和官僚之间的关系变得清晰可见。
这本书的研究还不仅限于太平洋战争时期,对战后的日本传媒界所继承了的战前遗留下来的传统也进行了揭露。
战后,各传媒和煽动战争有关的人物都被作为战争犯罪嫌疑人而送进了巢鸭监狱,但很快就因为朝鲜战争的爆发而被释放。
和德国法国等国家在战后把战争犯罪嫌疑人永久驱逐出去不同,日本的这些人回到了传媒界而且继续把持着日本的传媒界。
这样日本的传媒在战后从来没有反省过自己。
虽然迫于形势,日本媒体不再进行战争煽动的举动,但在迎合读者,以销售量为本这一点上没有任何改变,这也就是日本的传媒界即使在战后也从来没有给日本社会指出过正确的方向而是一再犯错误的原因。
山本五十六当时在海军省任次长,相当于副部长。
战时的日本,陆军省是主战派,东条英机就是以陆相升任首相的。
而海军省是讲和派。
山本曾在美国的哈佛大学读过书,又曾担任过驻美大使馆的海军武官。
他知道美国的国力是日本的数倍,就实力而言,根本就敌不过美国。
所以山本主张日本海军的主要任务应该是保卫日本本土的安全。
日军偷袭珍珠港,虽然重创了美国的太平洋舰队,但是却连一艘航母都没有发现,这就导致了接下来的中途岛战役。
但是中途岛一战,不仅没有摧毁这个陆上基地,并实现引诱和偷袭美军的航母,却反而中了美军航母的埋伏,使得南云忠一指挥的四艘航母全部被灭。
阿部宽饰演的山口司令官,与飞龙舰共同沉没。
可是日本的国内新闻却欺骗民众打了大胜仗。
所罗门群岛的瓜岛(瓜达尔卡纳尔岛)战役,是继中途岛战役之后日本的再次重大失败。
美军为了阻止日军在瓜岛修建机场,已经完全控制了瓜岛的制海权和制空权。
而日军舰队面临着没有燃油了,所以不得不选择放弃瓜岛。
新闻对此说是“转进”。
山本说:这是撤退!
一直要撤退到马里亚纳,以塞班岛作为不沉的航母,然后以最后的航空决战来与美国讲和。
瓜岛上当时有三万日军,但山本即使出动所有的驱逐舰,也最多只能营救出一万多人,其他人就只能作为大日本帝国的弃子了。
为了鼓舞前线的士兵的士气,山本五十六不顾他人的劝阻,执意前往视察。
可是由于情报的洩露,就在飞机快到巴拉雷基地的时候,遭到美军战机的攻击,飞机当场坠毁。
两年四个月后,日本天皇宣布投降。
役所广司饰演的山本五十六,曾获日本电影学院奖最佳男主角提名。
日本对战争的反思,只是因为他们失败了,选择错了对手,和美国开战,并不等于他们认为和中国开战是错误的!
故事结尾,点出日本人要多看看世界,多思考,是因为他们要清楚自己的实力,以及世界其他强国的实力,不要轻易和强大的敌人交手。
潜台词里,如果是弱小的国家呢?
他们会毫不犹豫地选择侵略,再次拔出屠刀!
这也符合现在大多数日本人认为的,是美国人打败了日本,而中国人还是他们的手下败将!
1884年4月4日小“山本”出生了,这年他爹五十六岁就给他取名五十六,本来他不姓山本,这段就省略了.........为啥说这个小日本一出生日本的国运就开始兴隆了呢?
因为这一年另一个日本人访问了法国舰队观摩了西方的坚船利炮对一个天朝大国外科手术般的打击过程,这个人就是东乡平八郎,这次访问为他日后操刀甲午海战扫平了心理障碍。
1894年小山本10岁甲午战争爆发,天朝惨败,朝鲜沦陷,日本崛起。
他爹在他腿上划了12刀告诉他成年了。
1904年山本20岁日俄战争爆发,刚毕业的山本参加了对马海战为天皇贡献了两根手指。
沙俄战败,日本雄踞东亚国运鼎盛。
山本也平步青云军衔节节攀升。
物极必反,当日本的扩张野心像气泡一样膨胀,越过太平洋碰到了对岸时这个气泡就到了破灭的时候了。
在美国学习工作过的山本是清醒的,日本不是美国的对手。
但他决定不了日本的战略,只能跟着更加嗜赌成性的日本高层一起把国家命运放上赌桌,结果把日本从明治维新以来两代人数十年的一切战果都赔光了,印证了那句出来混迟早是要还的名言。
山本冬天炸了珍珠港美国人第二年春天就炸了东京,这一天是1942年4月18日,山本想不到的是他的生命从这一天就开始了365天倒计时。
1943年4月18日他的座机被美国飞行员击落,死后日本加速灭亡。
作为军人死在战场是种荣誉,由于死得早战功大罪责少历史评价相对好,由于死得早不用目睹联合舰队覆灭原子弹爆炸是一种幸福。
由于死得早不用上绞刑架是一种幸运。
张爱玲说出名要趁早,我说对于二战日本战犯们来说投胎要趁早。
偷袭珍珠港,不敢发动第二次轰炸,此后才中途岛海战中,南云忠一指挥舰队表现很谨慎不敢轻易冒险,处处给人一种投鼠忌器的感觉,结果错过了不少机会。
山本很理解南云的做法,因为日本国力所限,他们不能也不敢遭受损失!
所以不敢冒险,怕输了就再也没机会了。
美国是日本的克星,在甲午、日俄海战中,日本人干得都是一锤子的买卖,一下子就把满清、沙俄的舰队打垮了,然而对上财大气粗的美国佬,美国佬可以失败一百次,而日本人却不能失败一次。
只要失败一次,日本人就补不回来了!
明治以来,一直梭哈一直爽。
初创企业可以这么玩,但是大企业不行,输一次就结束了。
日本的角色还是没有切换过来。
领导的格局决定了国家的格局,梭哈与不梭哈的决定权能否掌握在自己的手上也很重要。
可惜的是,中国目前还没到当年的日本的实力,所以还是要继续苟,猥琐发育不能浪。
不能为了个人的荣誉而赌国运。
很出乎意料的,这部电影几乎没有停顿地看完了。
也很出乎意料的,感觉比期待中的要好。
至少故事讲得有声有色,导演的手法也并不让人无聊,至少没有很多那种不停地喊口号的镜头(偶尔喊两下“万岁”也是有的)。
所以,电影本身还是可以接受的,即使作为中国观影者而言。
但从另一个角度而言,看完之后就感觉这电影并不是拍给非日本观影者看的,或者,至少不是给中国受众看的。
主要是两点:第一点是,很明显的,山本五十六绝不是和平主义者,或者反战人士,倚强凌弱的战争(比如说侵华战争)他就没有反。
他反的不过是挑战美国的战争,因为他知道没有多少胜算。
其实,不仅仅是山本五十六,包括他的其他军事同僚,甚至很多其他行业的日本人,比如作家司马辽太郎,他们对战争的反思不过是日本因为在最后的结局中输掉了二战:所以,反思仅仅是反思到日俄战争,不该挑衅更强者,而就是因为在日俄战争中侥幸挑衅成功,所以种下了日后的苦果,挑战了更强大的美国。
至于更前面的甲午战争,那是奠定了帝国崛起的基石,就没什么人去反思了。
仅此而已。
第二点,所谓美化。
我不怎么了解山本五十六的生平。
仅仅看这部电影的话,由于塑造的形象和我之前认知的不同,我当然也会觉得有些美化。
毕竟,德国人拍了部《帝国毁灭》,电影里的希特勒仅仅因为不是狂躁的恶魔形象,而表现得有那么点人性的味道,也被很多观影者说“美化希特勒”。
电影把山本五十六塑造成慈父贤夫爱家爱社会的传统日本人(再外加职业军人)的形象,对我而言,并不是不可接受(因为不了解嘛)。
不过,有一点挺奇怪的,那个报社社长竟然可以在海军次长面前如此嚣张跋扈,这可能是真实场景吗?
此外,在中途岛海战中,战况激烈之时,山本五十六拖着参谋去下棋,让我联想到了淝水大战里的谢安。
“可惜”结局截然相反。
不过,从这样的场景里看的出来,制作者想将他表现为儒将的企图心。
关于,希特勒对日本人的看法,我特地去翻阅了一下自己从未读完过的那本《我的奋斗》译本,确实没找到那个看低日本人的段落。
后来网上搜了下,才知道事实是:只有第一版有那段文字,后来的版本都删除掉了,倒不是电影中表现的被日本出版社删掉的。
话又说回来,你日本人不也把中国人、朝鲜人看成劣等人吗?
还有几个镜头给我的感觉就是民族性还真的是存在的,比如山本五十六吃家乡甜点满足到前俯后仰的那个镜头,感觉就日本人会这样。
没有石油了,肯定要抢啊,不抢没有石油用 。
挖石油这方面,自己挖是不可能去挖的,这辈子不可能去挖的 。
去向美国买又被禁运,就是抢这种东西,才能维持的了生活这样子。
去打英米鬼畜感觉像回家一样 ,太平洋的感觉比家里感觉好多了!
皇军个个都是人才,说话又好听,我超喜欢打仗的!
锅都给东条那帮人背完了,要不是山本死得早……呵呵
主旋律嘛,总是要弄点胭脂水粉,给原本难看的地方遮遮丑,给原本所谓漂亮的地方曝曝光。
天朝如此。。
泥轰国也是如此。
把山本美化成了和平卫士,指挥着当时世界第三大舰队,却一心为了美日和平而努力,这让我想起了英雄里的陈道明“剑法的最高境界,则是手中无剑,心中也无剑,是以大胸怀包容一切,那便是不杀,便是和平!
”是不是很像,是不是很熟悉?
你大爷的,真是一衣带水的好邻居啊,雷人剧情都敢撞车。
真实的山本,是一个赌徒。
他反对与美国开战,是因为他当过驻美武官,亲身体验过美国的社会,美国的潜力,你见过他反对侵略中国吗?
反对占领香港,东南亚吗?
软柿子要捏,硬茬子要躲,实在躲不开了,就豁出去了,甩出所有筹码,给你来次狠的。
明明对南云在珍珠港一役中的表现不满意,但碍于他自身的赌徒性格,在中途岛中把宝押在了南云身上,结果输了个精光。
吐槽结束。
回归到电影本身,演员阵容不错,我喜欢扮演山本的演员,儒雅型的军人,很有好感,就像勇闯夺命岛中汉默将军,加分;结尾的大海,配上那首片尾曲,很棒,音乐打动了我,加分。
所以,本身就2星的电影,我给了4星。
赞色调。可你就算把战犯改拍成个爱日本人民的吃货,跟我个外国人有啥关系?小日本就是小日本,量浅。
反战倾向比较浓厚,情节和演员表演也很吸引人,至于人物和情节是否符合史实,不大了解当时日本的情况,看过几本日本人写的书,各执一词,而且是一边倒的……
油没了~
一直被队友坑,永远睡不醒的圣人
矛盾而诡异的历史观,蠢得令人不适
忧国忧民的海军理客中
五十六,搜嘎!
日本沉没也算替天行道,主持正义了
役所五十六很有爱
过于美化日本发动战争的目的,山本的形象树造很生动
维护和平要靠挑起战争,这逻辑我便是不懂。虽然山本有反战态度但打起仗来也毫不手软呢。片子光顾着洗地了,剧情很难看。
日本人对战争的反思仅停留在“因为打不过所以不该打”、“因为本国百姓会遭殃所以不该打”的层面。
啊。。。呸!再文艺也没用,你狗日的三本56摔了个死无全尸,为天下耻笑,这就是历史定论,你们日本猪只配做蘑菇云底下的炮灰!
新的认识
6/10。对山本五十六进行一番精心洗白,把他奉为和平之神,发动的一切战事都是企图达成停战谈判,珍珠港事件前命令禁止轰炸居民、事先通牒但因外交部怠慢搞成''偷袭'',结尾专机击落的''灵魂升天''用升降镜头转场,借复员的记者一角重复告诫集体失忆等于战争元凶,日本人痛恨战争但从不指明其加害责任。 @2017-12-31 00:39:25
8.8/10
其实槽点不少,海军善玉论、山本的过度美化等等,然而即便如此这部片子的反省放在如今的日本也已经足够深刻,以至于能同时激怒左右两派
山本五十六是为数不多清醒认识世界局势的人,他不是反对战争,作为军人,他只是很清楚与美国开战的结局,他能做的,只是一厢情愿的希望如果有朝一日坐在谈判桌前,手里的筹码可以更优质一些。本片无关反战,反思的只是如何真正的审时度势。演员棒!
没老版好,里面有海军军官拿着希特勒的德文版我的奋斗中说日本是低劣民族,但值得利用来训斥亲德好战军官
役所广司不行,太高大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