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缺失”的衍生品叫作“孤独”,导演用全片的灰暗色调告诉受众“这就是生命荒凉的底色”。
而“需要”对于暂时缓解“孤独”是重要的,被需要是一件幸福的事。
人与人之间关系的产生也许只是因为需要一个人来暂时代替当时当刻缺失的角色,如朋友、前度、母亲、儿子,然而当护士下班、老人康复、女人搬走、少年开课、儿子刑满、宇航员归国,也就谈不上“需要”了。
“孤独”就像空地中央被风吹动吱呀作响的铁门,时刻提醒着人们它的存在,只是在没有风的日子里暂且停一停,那时候有个人会闯进你的生活同你讲起他(他)的故事。
生命里总会遇到许多人,不长不短的生命就这样被填满然后塞不进一丝一毫。
他们或匆匆路过丢给你一个回眸,或在你的生命里打个滚留下一地的褶皱和他(她)皮肤的味道。
但是总有一天,他们情愿或不情愿的离开我的生命,留下一两句叮咛或者尚还有痛感没有来得及结痂的伤疤或只是经过时候带起一丝风卷携起落叶。
好像集市结束,人们带着各自的物品离开,只留下一地的烂菜叶子和冷清,然后你带着购置的蔬果缓缓向家的方向走去~突然发现片中需要被暂时扮演的角色不具有唯一性,换言之只是需要一个具有对应特性的人,至于是哪一个人并没有所谓。
那么片中几个人物由此看来是幸运的,芸芸众生当中命运选中彼此参与彼此一小段的生命,那么他们对彼此而言就是特别的那一个。
珍惜眼前人吧,趁着这段关系没有结束之前,把你那些没讲给他(她)听的故事都一股脑儿说出来吧,毕竟他(她)是从很多个一点都不特别的人中挑选出来被送到你身边的来陪伴你,毕竟你不知道什么时候他(她)会离开你去分享其他人的生命。
没有什么人能够陪你很久,除了孤独。
——Synoon 于2018年12月8日凌晨
怎么反而后疫情时代似乎没有这样的电影了?
当然我们会不可阻挡地走向充斥着亚文化、分众文化的时代;也会更习惯于用手交流,在这种交流中即使对象是相识之人,对面的一切也几乎是未知的。
越发部落化的网络空间会从“趣缘区隔”走向“分歧极化”,人们只接受和谈论自己喜欢的文化和观点。
在当下,不仅是网络制造了心与心的距离,疫情政策也将物理的联系斩断,人和人之间越来越疏远,共性越来越少,矛盾也越来越容易爆发。
但如果我们像电影中的角色一样,拨开心门外丛生的、让人望而生畏的荆棘,打开那道门,允许附近的“房客”们住进日渐冷漠的心中,应该会使自己在这彼此离得越来越远的当下,在迷惘、失望、孤独、愤怒的日常中感到哪怕一刻的温暖和感动吧。
这种真实世界的感受无疑是有别于网络空间的,也是当下十分稀缺的,所以它值得我们为之做出尝试。
孤独是我们的属性,可它并不妨碍我们追索真情。
这是一部我真的有看进去的片子。
关于伊莎贝尔·于佩尔和小男生:并不出名的女明星和于佩尔本身的人设是不符的,我从她的眼神里能够看出来她对这一幅作品是有在回顾自己的演艺生涯的。
包括在看黑白电影的时候,我甚至去搜索了于佩尔年轻时候的影片,但是并没有一部叫做“手无寸铁的女人”,但是它的效果却又是那么的真实,就像在回顾自己的一生。
男孩问他自己在看自己的作品的时候,想象的是影片本身还是自己的感受,但我觉得台词设定的回答不是她真正的想法。
两人之间是有情愫的,观众一定会去想象老女人和小男孩之间的激吻画面,只是用触摸的方式来得更加柔软。
关于宇航员与阿尔及利亚女人:很明显,两个人之间是一种由巨大的孤独感连接起来的陪伴。
刚开始,宇航员透过从舱门只能孤独地俯视着地球,而老女人却是把宇航员当作自己入狱的儿子一样去替代他的位置,给他穿他儿子最有纪念意义的衣服、牛仔裤,戏谑地尝试过三次修下水管道,但是却并没有成功,每天都吃简单的粗麦晚饭,用简笔画分享宇宙和上帝,很难想象两人其实是语言不通的。
两天,更是永恒。
关于瘸男人和医院老护士:刚开始影片就把镜头给了这个男人,赐予他最独特的视角,他为了省钱而不愿意出钱换新的电梯,也就是说他与这一栋楼的所有房客都是分离的。
而在意外发生之后,谁能够聊到他每天精心的计算着每一位房客出门的时间,而挑选在夜晚的时候,悄悄地乘着电梯,再去到很远的医院自动售卖机购买食物。
他很胖,头发很稀疏,还是个瘸子,假装自己是摄影师,为了让她信任,他可以花一整天的时间拍摄变化的天空和云彩,为了履行最开始的承诺,他激发出自己最原始的本能,从轮椅上站起来,一步一拐地走到医院的时候已经天亮了,在遇见她的那一刻,所做的第一件事情就是为她拍照。
这是最打动我的一个故事,他只是一个非常平庸的、孤独的男人,但他也只是一个为了爱而努力去争取的普通人而已。
影片最后这揭晓了奇怪声音的来源,原来只是一个垃圾箱的盖子被风吹得作响,才不是什么小孩子的哭声,更不是什么马戏团的老虎跑出来。
“孤独,是一段永远也修不好的水管,是永远也关不上的垃圾桶。
”“从外太空回到地球,从直立行走到约定偶遇,只好对依然漏水的痕迹告别,对没有了胶卷的相机诉真情。
丢失的人群流离失所,却用坚固的建筑制造无声的阻隔。
那可能是几个寂寞的陌生人凑在一起互相诉说你好,然后又道再见。
”每个人心上都住着一位迟到的房客。
(文/杨时旸)真正的孤独,有时并非是孤身一人,而是我们与人群为伍,但却永远无法沟通。
每天,很多人彼此擦肩而过,寒暄微笑,但就是无法走进内心,我们漂浮在彼此的周围,像原子、如孤岛,像两块磁石,彼此都是同类,却始终无法相吸,但作为人类,却又永远无法适应彻底的孤绝,那种对于沟通和交流的欲望,在困窘的现实面前,显得更加令人心碎。
这部《心房客》在风格归类中被划分为喜剧,这种归类本身总流露出一丝残忍的味道,很多现实生活题材的作品都因为其中那些幽默的细节,被归类为喜剧,比如那部《完美陌生人》,但它们真的算喜剧吗?
那些令人发笑的桥段和细节,总能让人们在嘴角上翘之后,心里顿时涌满悲凉。
从这个意义上说,《心房客》只不过忠实地倒模了生活本身。
这部电影有时会让人想起那部《处子之山》,一样的孤寂,一样的清冷,只不过相较于那种“个体的孤独”,《心房客》展示了一种群体中的孤独。
一桩老公寓中的六个人,三段偶遇,陌生的人们萍水相逢,但又戛然而止。
这看似平淡的故事中有着令人窒息的留白,每个人的内心都在翻腾,但表面上都装作波澜不惊。
那些情感和情绪中隐藏的不知所措,在各种琐碎的细节中昭然若揭。
双腿瘫痪的男人偶遇了在门口抽烟的夜班护士;孤独落寞的少年结识了新搬来的过气影星邻居;儿子在服刑,孤独的母亲迎来了从天而降的美国宇航员。
这故事中,有写实,有魔幻,那从天而降的宇航员成为了这现实主义编排中的一抹神来之笔,一次调皮的恶趣味,一桩令人感伤的象征主义的强行植入。
从表层去看,这故事就是任何一座都市中随意截取的生活片段,人们游荡、发呆、寒暄,不知所终,但那三次相逢却有着明显又微妙的隐喻,在孤独少年的镜头前,前影星开始试着找回自信,纾解心结;而那位老妪和美国宇航员,犹如临时扮演的母子;残疾男人和孤独的女护士,显然萌发着某种近乎爱情的情愫。
男孩儿象征着鲜活的当下,而女演员却沉浸于自己黑白电影中的过往;老人的儿子被囚禁于监狱,而宇航员来自于象征着最广袤又自由的太空,这设定互相对照又彼此反讽,最终形成了一种代偿机制。
瘫痪的男人谎称自己是摄影师,足迹遍布世界,而与他相对的护士,每日出没最远的距离不过就是在医院后院的空地,她只能抽着烟遥望星空。
从这个意义上讲,他们互相成为了彼此的延伸,达成了对方心理欲望的慰藉。
当老人和宇航员比比划划地问着太空是什么样子,让他穿上儿子的衣服休息,给他做着家乡的饭菜,那种孤独又有谁能体会?
那个困于轮椅的男人,为了维系那段微妙的情感,端着老旧的相机,对着电视中的草原拼命按下快门,在窗口对着天空拍照,谁又能说这不是为了爱情拼尽全力?
六个人,都是彼此的闯入者,他们带着戒备、窥探和好奇,像小心翼翼的蜗牛,伸出触角,慢吞吞地试探碰触,努力掩盖欲望。
这故事中最令人心酸的是,没有人曾说过哪怕一句孤独,没有人抱怨现在的生活,他们看起来安之若素,但或许其实早已心如死灰。
在他们心中,生活似乎就应该如此,无人诉说,无人倾听,也无需改变。
在电影的开头,有一场小小的投票,这栋楼里的住户在一起商讨要不要修电梯,只有那个住在二楼的男人没有同意,大家一致决定,他以后就不能使用电梯了,但一天之后,他就因病瘫痪,不得不乘坐轮椅,偷偷使用那架狭窄的电梯,但楼里也无人知晓此事。
这是一种怎样的无助呢?
这几个人一直在聊一件事,这栋楼周围有一阵奇怪的声音,不定时地飘过,像有人哭泣,像某种神秘的空谷回响,但没人知道那是什么,那成为了一种幻想,一种漂浮在无聊现实生活之上的某种寄托,是这逼仄生活中唯一有趣的东西。
但最终,发现是那个肮脏的垃圾箱的一扇门在风中忽闪,吱哑做响。
它如同那栋住宅楼的隐喻,又像个说破谜底,人们顿觉失望的拙劣笑话,它拆穿了人们最后一点点念想。
这生活就像宇航员永远也修不好的那个厨房水管,就像那个发出怪声的垃圾箱,人们对一些事充满把握,把一些事当做寄托,但最终发现总是进退失措。
结尾才知,原来像恶魔低语、猛虎嘶吼、婴儿啼哭的诡异声音,竟来源于废旧铁箱的锈门。
微风徐来,锈门开合,怪声骤起;斯人已去,心门定止,寂静如初。
你从我的世界路过,孤独的彼此,仅留下照片、徽章和录像作伴,这是经过时留下的痕迹。
尔后,一切又恢复如初,只身一人走完剩下的路。
影片主要叙述了三个独立的故事:为躲避邻居,深夜摇轮椅外出觅食的“冒牌摄影师”,偶遇了整晚加班,向往未知远方的守夜护士。
新搬进大楼,从未拆开过行李的过气女演员,打开了房门,邀无人照顾的邻居男孩走入她的世界。
漫游太空的宇航员,降落在语言不通的独居太太家,让儿子在服刑的太太重新体验到了充满亲情的生活。
三段独立故事平行进行,穿插讲述了六种不一样的孤独,每一颗心都在这栋楼房里逐渐靠近,心墙最终融化在温情之中:老人蹬掉轮椅,踉跄疾行去赴约,镜头下身着碎花裙的护士,将微笑永远留在了未装胶片的古董相机中。
宇航员穿上太太儿子的马赛球衣,认真修理水管,太太做了拿手的库斯库斯,尽管语言不通,仍津津有味地听着太空故事。
缺失关爱的少年,却懂得照顾他人,与邻居暗生情愫,女演员在少年帮助下重拾信心,将新角色成功演绎。
在这个孤独的世界里,两颗陌生的心缓缓靠近,那堵不愿对彼此敞开的心墙渐渐瓦解,为寂寞的生活注入了温情。
影片塑造的温情是短暂的,留下各自的痕迹,最终会分离,归于原样。
然而正是这短暂的停留,支撑着我们在未知的道路上继续前行。
因此,结尾长镜头给到了那扇开合时发出怪声的锈门,直至一片黑暗。
一栋荒凉破败的旧公寓楼,住在里面的人形形色色,千差万别。
笼罩着公寓楼的是一种毫无生气的冷寂疏离气氛,如流水般幽静。
在这种气氛的弥漫下,三段故事悄然展开。
片名《心房客》已经直指电影主题,三段故事里的人物都寓居在狭小逼仄如方盒般的公寓里,而他们的内心远比他们的身体更需要自由与空气。
电影以公寓楼为点,铺开三个面,展示了三段故事。
一个显得畏缩阴沉的古怪中年男子每天提心吊胆的在深夜使用电梯,假装自己是一个游历丰富的摄影师,与一个单身护士做片刻私语。
一个少年发现对面来的新房客原来是一个没落的女演员,并帮助她重新树立演绎职业的信心。
一个儿子处于监禁之中的独居阿拉伯老妇人有一天遇到从天而降的宇航员。
这些故事外表荒诞,但我们能够分明的看到里面有一个孤独悲伤的内核。
静水流深,在冷寂气氛的强烈映衬下,具有无比巨大的深入骨髓的力量。
荒诞手法的运用,与电影整体冷寂的气氛形成巨大的反差。
同时把人物的孤独性格推向极致。
最为荒诞可笑的一个情节莫过于那个中年男人,因为自己住在二楼从不用电梯,因而拒绝分摊新电梯的费用,并与众人达成协议,从今往后再也不使用电梯。
可是就在达成这个协议之时,他看到了一台自行车运动机。
突发奇想立即买来一台,无休无止的骑了一整夜,第二天就因为运动过度而被送入医院,坐上轮椅,不得不偷偷使用电梯。
当我看到这个有点肥胖的中年男人累趴在自行车运动机上,黑暗已经灌满房间,可是双腿仍然毫不停歇。
我想到的是电影《挪威的森林》里渡边和直子清晨散步的场景,两个人步履匆忙,虽然累的已经喘不过气,但依然安静无声的不停地走着,走着,走着。
漫无目的,不知疲倦。
对于他们来讲,这种超强度的体力消耗如同酒精一样,能够短暂的麻痹他们失落的灵魂。
当一种负面的黑色情绪长久的占据人的身心,人的个性会因为难以承受这种情绪的重压而变得古怪荒诞,显著的表现就是整日心不在焉,对一些无关紧要的事情过分在意,偏执,超越常人的思维。
所以在我们看来电影中一些荒诞的行为其实于他们本身是一种正常的表现。
只不过电影放大了这种荒诞而已。
比如美国宇航员错误的降落在法国这栋破败的大楼楼顶,并住在阿拉伯老妇人的家里。
这原本是一件难以置信的事情,大白天看到一个全身包裹着白色衣服,自称自己来自太空的人站在自己面前,难免不会吓个半死或者是认为是恶作剧。
但是这个老人就是那么自然而然的相信了,而且无比热情的接待了他,并因此而感到自豪。
电影的三个故事分别是三对孤独灵魂的相遇。
因为掺杂的成分不同,孤独表现出不同的形态。
轮椅男人执着于给一个女性拍照。
女护士夜晚独自抽烟。
阿拉伯老妇人接纳不可思议的天外来客。
宇航员偏执的在意着水管漏出的水。
落寞的女演员搬进一所新公寓,迎接对面的男孩,给她看自己以前的电影。
男孩从门洞里观察着新房客,走入她的故事里。
在电影三个故事里,都出现了一个诡异的声音。
三个故事里的人物分别做出了自己的解释。
一个说是婴儿的哭声,一个说是魔鬼,一个说是老虎。
而电影最后给我们揭示了答案,只不过是铁皮的摩擦摇晃。
在我看来,三个人物对声音的三种解释都只是他们敏感内心世界的不同展现。
正如《百年孤独》里上校在给奥蕾莉亚诺汇报时最后发的那句话:马孔多在下雨。
可是,马孔多在下雨谁会关心呢。
孤独的人总是对外界事物有着格外奇异细腻的感受。
宇航員修理了三次家裡的水管,但是離去的那天他發現,水管依然漏水。
他說自己能修好,即使按照順序邏輯擺好了一切零件,就是無法修整好。
那個地方是什麼呢,是一個永恆有漏的地方。
我不清楚是不是每個人都有這樣一個會讓自己看起來鬧心,但又習以為常的地方。
它需要不時的修補,但你又不能講這修補是無用的。
女演員家裡滿是沒有收拾的紙箱,她一直期待著有機會可以繼續演藝事業。
但是打包好的一切,可以供自己隨時翻閱的記憶是代表你的過去指向你的未來,還是一堆包袱。
直升機是這個鎮上不常見的事物,它、它的聲音和它刮起的風,是不是一種略有征兆呢?
我是的確喜歡它攪亂了一屋紙,在女演員臉上開出破舊立新的笑。
2L的大叔迫於生計把自己和鄰里隔絕起來。
觀察了所有時間后,選擇了四下無人的點出門覓食。
他算是被生活自折雙腿,但是又在最後為了一份牽連走了更多的路。
他們的生活中都經歷了永恆有漏。
但是卻有幸遇到了別人的漏水,不經意讓死水流通了起來。
修補不一定是對原處的,但是聊勝於無。
每个人心底,似乎都有那隐隐作痛的触点。
几乎没有人敢去认真注视她,因为一旦触发这个点,自己建构的世界真实将分崩离析。
又或者,你会有意的降低自己的智商,规训于各种屈服和妥协,将自我漂白,成为流水线上的制成品。
《心房客》。
运镜缓慢,画面冷静,细节简单,情节直白。
观看这部片子,就像默默在注视一个被隐匿的真实存在,你可以看到孤独、寂寞、冷漠、枯乏,还有饥渴。
认真注视下来,她会触发了心底里的那个痛点,让你生出各种类型的痛楚。
这个世界到底有多真实、多荒凉?
或许,偏僻角落垃圾桶铁门发出的吱呀声,如同现实荒漠的回响,给出了无法用语言文字解释的答案。
《心房客》用平行叙事的当时,讲述了六个人的三个故事。
三个故事发生在同一栋楼宇,都是一对陌生人之间短暂离奇接触,并由对方的遭际与状态产生共鸣,让人黯然间心碎,以及莫名间的温情。
生活的这个年代,似乎整个世界都呈现在了眼前,科技发达、物质过剩。
如此,却迎来了精神世界的大匮乏。
人们不再富有激情的谈论成为什么样的人,而是贪婪饥渴的吹嘘着索取和占有。
信仰、美好、爱,这些成了失败者的提升自我存在感的借口,也伪装成了成功者虚情假意的羊皮。
如此的年代,历史积累了浩渺的文字,文明、智慧不断的更新总结。
但是,兽性却掩盖不住暴力。
吃穿住行、娱乐休闲,生活的各个方面无不充斥着愚昧、暴力、贪婪。
谎言之下,枯萎了一个又一个灵魂。
二十世纪的各种匮乏与动乱近在眼前,眼前的生活如此丰富,但眼前的世界确已经如此荒芜。
存在感的危机,无形中创造了一个又一个行尸走肉。
现实到底有多真实?
现实到底有多荒凉?
如同《心房客》一样,这篇文章只是呈现,却也给不出解答……
个人非常中意《心房客》这样的影片。
它极度安静,格局狭小却情感充沛,像极了美国南方作家卡森·麦卡勒斯的短片故事,在揭示人物孤单命运的同时,又涂抹了一层温柔的底色,同时也在青灰的现实主义土壤中,借边缘化的人物,折射出了一道动人的超现实主义光芒。
影片改编自塞缪尔·本谢区特的半自传系列小说,大陆中文译名为《心房客》,而“Asphalte”则直译为“沥青”,另一个名字“Macadam Stories”译为“碎石的故事”。
个人认为后两个名字似乎都要比不过脑的“心房客”更为契合。
碎石作为片中人物的喻体再为恰当不过。
城市中的孤单原子,借由情感而抱慰彼此,就如同“碎石”借由“沥青”而粘合彼此,正是凭借这黏糊糊的沥青才有了共同抵御压迫外力的能力。
碎石与沥青,这些不为注视,不为停留的粗粝事物,由此也传达了某种温暖的诗意。
影片很有几分吉姆·贾木许和阿基·考里斯马基的味道。
其中疏离而又清冽的氛围、笨拙木讷的人物、无聊却闪现着荒诞幽默的日常、特别是人与人情感拉扯的微妙距离都令我十分着迷。
它再一次让我看到“伸出手去”的美妙。
笔者在观看影片时也不止一次的想起瑞典电影大师--罗伊·安德森的《寒枝雀静》。
那些封闭空间内的人物如同置身滑稽的舞台剧中,所迸发出的情感联系有着极强象征意味。
在宣告生活本质的同时,这些故事就如同挂在寒冷的枝头,飘飘荡荡,从远处遥望,就像初春时节冒出的,零星的花骨朵。
《心房客》在影片分类中被划分为喜剧,然而它却不属于通常意义上,博君一笑的喜剧行列。
那些被生活和霉头搞得捉襟见肘的可怜虫,激起的其实是我们的苦笑。
我们也在每个人的身上看到自己的投影。
每个人表面上看似波澜不惊,心里却都抱着某种执念而不放,为他人不屑一顾。
对每个人来讲,这就像一场极简主义的悲伤战斗,如同堂吉诃德疯狂地大战风车。
那为什么是喜剧呢,我想当是剧中人在自嘲与执着过后,放下了自负与自悲的枷锁,找到了迷失的自我,觅得了情感的收获,生活出现了新的可能。
一幢破旧公寓内外的六个陌生人,一台待修的电梯,三段生活的奇遇构成了《心房客》的美妙故事。
影片始于一场是否更换公寓电梯的投票。
只有住在二层的斯特考维兹投了反对票,看到跑步机心动的他,不久后却因为跑步机成了瘫痪。
离不开轮椅的他,只得在夜深人静时偷偷乘坐电梯找食物,困窘至极的他在某个夜晚邂逅了夜班护士,开始笨拙地享片刻私语;单亲少年保罗因为好奇而开始关注对面的女邻居,因一次电梯的事故而与之相识,意外地发现女邻居曾是红极一时的女星,如今早已过气,二人却在相互了解中给予彼此鼓励与支持;儿子正在服刑的阿拉伯母亲哈密达,惊讶地在家中迎来盲打误撞的NASA宇航员,语言一点儿不通的他们试图接受对方,慢慢地开始了沟通,在短暂又美好的相处之后,却不得不面临分开的时刻。
就是这样的孤独六种,交汇出三个故事。
这些故事也像是取自日常生活的三个切片,隐喻着人类的基本情感。
谎称是摄影师的斯特考维兹在与护士的交谈中,渐渐地产生了某种默契,爱情似乎正在萌芽。
护士每天只能在夜里吸烟小憩,而心里的愿望却在斯特考维兹谎称的足迹中得到了延伸。
年轻的保罗踽踽独行,而珍妮梅尔却始终活在过去,保罗在过珍妮梅尔的身上找到陪伴,而珍妮梅尔却在保罗的镜头前开始找回自信,忘年的友情令两个人都开敞开心灵,拥抱彼此。
而意外降临的宇航员和哈密达则像一对临时组成的母子,来自广阔天际的宇航员填补了囚于监狱的儿子的空白。
正是这样一对一对互补的设定,令每一个生命在另一个生命中都找到了延伸,而心灵与心灵则缓缓地彼此抱慰。
影片始于一个笨拙而浪漫的开始,途径现实的河床,结束于一个光怪的奇幻故事。
而最后的这个故事,将影片所指代的情感,从爱情,忘年的友情,母子之间失位的亲情一下子荡漾开去,提升到了陌生人之间建立情感的可能性,提升到了博爱的可能性。
影片有太多动人的细节,它或者浪漫地描绘了情愫的美好,或者精准地刻画了无助的形象:象征着护士满心期待的蓝碎花裙子、瘫痪的斯特考维兹为了约定一步步的挪至天明竭尽了全力、在没有胶卷的相机前二人急促的呼吸、珍妮梅尔在镜头前忘情地独白、宇航员比比划划为哈密达讲述太空的样子、哈密达耐心烹制地古斯古斯、从头到尾也没有修好的水管、还有那摒弃了一切了喧嚣的湛蓝宇宙.......一些美好的情愫正在开始,一些温暖正要停止。
影片的最后,接起宇航员的直升机将六个人的目光汇集到一处,珍妮梅尔打开了窗户,螺旋桨的气流将纸屑吹满了她的房间,而珍妮梅尔却迎着大风露出了久违的笑容。
保罗停下单车抬头看着渐渐升起的直升机。
而斯特考维兹和护士则依偎在屋檐下抬头等待着直升机的出现。
这正是我们日常的生活,每当飞机当头飞过,我们都会因此而稍加驻足,这短短的几秒钟,包含着我们欲望的投射,对远方和奇遇的翘首以盼,然而在几秒过后,我们会低下头,或继续行走,或转身离开,或许这就是生活。
我们终于找到了奇怪声响的来源,护士说它是孩子的哭声,保罗说是马戏团走失的老虎,没有人确切知道它是什么,它成了一种有趣的猜想,赋予了人们庸常生活一抹神秘的色彩。
而我们知道它是什么,它不过是风中开合的垃圾箱的铁门,轻轻咬合发出地声响。
这是个绝妙的黑色幽默,面对生活中的未知,我们能够把握什么呢,我们又能够笃定什么呢,所以尽情地拥抱吧,如果这是个玩笑,我们也就莞尔一笑吧。
1.《迷失东京》 2003[导演]: 索菲亚·科波拉 [豆瓣评分]:7.7[主演]: 斯嘉丽·约翰逊 / 比尔·默瑞 / 乔瓦尼·瑞比西
出轨的最高境界你是不是也期待像这样的一场邂逅:在陌生的城市的夜晚 ,遇上一个同样孤独的陌生人。
你们暗自期待这场奇遇能够改变点什么,同时,你也知道,就算发生点什么,寂寞不会消除,孤独不会减少。
这部电影是“黑寡妇”斯嘉丽·约翰逊早期展露头角之作。
最后这一幕离别的拥抱,不要太美好。
2.《月球》 2009[导演]: 邓肯·琼斯 [豆瓣评分]:8.5[主演]: 山姆·洛克威尔 / 凯文·史派西 / 多米妮克·麦克艾丽戈特
还不如自己和自己玩耍有个段子:“春天播种一个我,秋天收获千千万万个我,一个用来写作业,一个用来挨骂,一个用来吃火锅……”在《月球》里,还真实现了。
一个人独自在月球开采能源,意外发现了另一个自己。
他们拥有相同的记忆,终于能够实现完全“感同身受”了。
现实却远没有这么美好——远在地球的女儿身边有了替代品的陪伴,所有人的生活照旧…或许真正的孤独就是,别人根本不知道你的存在, 而你一直以为你在他们之中。
3.《她》 2013[导演]: 斯派克·琼斯 [豆瓣评分]:8.3[主演]: 杰昆·菲尼克斯 / 斯嘉丽·约翰逊 / 艾米·亚当斯
宅男爱上智能操作系统还在发愁没人陪?
别急,还可以和电脑谈恋爱。
这是一部获得奥斯卡最佳影片提名的科幻片;斯嘉丽仅凭声音就拿到罗马影后的电影。
当我们在谈论爱情时,谈论的还是孤独。
这是一个永恒的话题。
若你想要用爱情来抵抗孤独,不过是饮鸩止渴,换片刻清凉罢了。
4.《单身男子》 2009[导演]: 汤姆·福特 [豆瓣评分]:8.4[主演]: 科林·费尔斯 / 朱丽安·摩尔 / 尼古拉斯·霍尔特
最美的同性恋电影在这个满是恋爱酸臭味的世界里,这个男人却痛失了自己的同性爱人。
他们曾在一起看星星,聊人生。
现在,一切都成了过去。
屋子里面的一切,都让他想起曾经的甜蜜…本片是时尚金童汤姆·福特自编自导的作品。
他曾为007设计造型,也曾是出了名的“花花公子”。
直到遇见了同性爱人,如今他们已经携手24年,经历了癌症,岁月流逝的洗礼,依旧甜蜜如初。
(好像更虐了呢)5.《心房客》 2015[导演]: 塞缪尔·本谢区特 [豆瓣评分]:8.2[主演]: 迈克尔·皮特 / 伊莎贝尔·于佩尔
六个寂寞的人,三个孤独的小故事“法国文艺女王”伊莎贝尔·于佩尔携一众法国明星共同主演。
一栋破旧老公寓,六个孤独的陌生人不期而遇。
冒牌的摄影师,迷路的宇航员,过气的女演员,会擦出什么火花?
电影像任何一座都市中随意截取的生活片段,却拍得荒诞而富有创造。
他们费尽心思,只为了寻求片刻的温暖。
是不是也和你一样?
6.《超脱》 2011[导演]: 托尼·凯耶 [豆瓣评分]:8.7[主演]: 艾德里安·布洛迪 / 克里斯蒂娜·亨德里克斯 / 詹姆斯·肯恩
超致郁,谁看谁知道电影还可以叫做“一个破碎的我,如何来拯救一个破碎的你……”一个古道热肠的老师到一个问题学校代课。
他只需要保证不出大乱子就可以全身而退,却敌不过内心对这些少年的同情和责任,开始尝试着引导这群学生…然而一次又一次,理想与现实的差距,把他的热情和期望磨灭。
穷尽一生,我们要学会的,不过是和自己拥抱。
7.《重庆森林》 1994[导演]: 王家卫 [豆瓣评分]:8.6[主演]: 林青霞 / 金城武 / 梁朝伟 / 王菲 / 周嘉玲
王家卫式的都市男女“我们最接近的时候,我跟她的距离只有0.01公分,57个小时之后,我爱上了这个女人。
”还有谁能把单恋拍得这么味道 ,只有王家卫了好吗!
梁朝伟失恋,有王菲当“海螺姑娘”,关心她,去他家打扫卫生。
金城武失恋,还能邂逅林青霞,互相温暖。
但是你单身,还是在家里看看电影,洗洗睡吧。
世界上,有一种歌声,大概亲耳听过的人掰着手指头都能数出来,这就是鲸歌——鲸在深海的声音。把鲸在深海的声音拍成电影,就是这一部。
任何主体的存在都是与其他主体的共在,想象与真实之间的模糊界限成为了温情施展的空间,他人之所以成为共在,自始至终是源于个体本质上的怯弱与孤独。搭载太空人的直升机吹起白色的碎屑,碰巧落入的是陌生的「她」企图振作后的心房。鸡汤喝的很畅快,乱糟糟的法式单元楼比任何努力的说教都要令人舒适,感谢家庭电视的片源免费区域。
法式性冷淡 温暖一个孤独的人,只需要一点点一点点的热度和很短暂很短暂的时间
@2024-05-30 19:42:54
可悲的孤独、可恨的孤独
罹患城市孤独症的人们又多了一部代言片。按着快门一步步从近景到特写的时刻,对心理造成的伤害远远超过寒风中关不上的垃圾箱。
很温暖很治愈的一个故事~
法式弱智片
缓慢的镜头,漫长的孤独,柔软的灵魂
虽然看得有点想睡觉,但是还是觉得很温暖,孤独的人互相陪伴,微妙又克制,最喜欢宇航员的那条线,超级可爱!
一楼破烂旧楼,四户单身人家,六个孤独的人,三个沟通的故事。无论彼此天差地别,总会找到交流的方式;即使再无聊的人生,也会有着温暖的慰藉。法国的电影,总是在细节上打动人。
差
宇航员的故事最温暖,阿姨和少年的最有看头,护士和轮椅男的故事其实最讨巧,但对于那个轮椅男实在喜欢不起来
好奇怪的内容。最喜欢的是假装摄影师的那段和美国宇航员那段。得静下心一个人看,有回味的电影。
诗意和孤独,都很到位。比这更重要的是,没有为了诗意和孤独,而在故事这块上表现不足。
愿世间每个孤独的灵魂都能被温柔以待
罗伊安德森和考里斯马基的拙劣模仿者,每一处都透露出笨拙的算计,电影节特供垃圾
孤独又暖心的故事集
三星半,孤独的每个人,可能就是缺乏陪伴。ps胖子大叔日夜执着一件事的样子真是有点搞笑
一分荒诞,三分欢乐,五分孤独,十分感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