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单的故事,不简单的道理。
但是我相信看过片子的孩子们应该都会懂,不管是大孩子还是小孩子。
生命也许很复杂,我们都在经历,每个人都有不一样的理解。
珍惜你所拥有的吧。
感谢寂地给我推荐的这部动画片,《霍顿与无名氏》。
讲什么呢?
讲一头大象,有一天在一朵花上发现了一颗灰尘,他听见上面有人说话,于是认定上面生活着人,甚至是很多人。
为了保护这些人,这头大象开始了艰难的跋涉,虽然他看不见。
同时,这颗灰尘上有一个叫做无名氏的小镇子,镇子上所有人都快乐无忧到极点,他们不相信未来会发生灾难,因为过去从未发生过灾难。
只有镇长相信危机在逼近,相信有人能帮助他们,虽然他看不见。
这个故事一下子就把我打动了!
你相信一颗沙子就是一个星球吗?
你相信一朵花就是一个世界吗?
你相信我们所谓伟大的星球,其实也只不过是一颗砂砾,你相信那些根本就看不见的东西,尽管只有你一个人相信?
动画片好玩得要死,(好莱坞的动画片一向如此),又感人得要死,当你看见那朵花堕入一望无际的花海,而那头笨拙的大象坐在那里,在一堆一堆的花里,寻找他的那朵花;当你看见丛林中的人正要审判那只无辜的大象,因为没有人相信他,这时,一颗沙子爆出了尖叫,其实是一个镇子的人在一起大叫:“WE ARE HERE!
WE ARE HERE!
”然后,一个小袋鼠缓缓的说:“我听见了!
”……一个童话,也是一个寓言。
告诉我们这些生活在无名氏小镇上的人,多么沾沾自喜的享受着岌岌可危的幸福。
也告诉我们,也许我们无数次的漠视了,那些在发出“我们存在!
”呼喊的生物。
但是,最令我动容的是,这是一个成熟的圆滑的深具技巧遵循规则的美国商业片。
2008年出品的这部《Horton Hears a Who》着实无趣,可见没有故事的弱智动画切不可看。
全片主旨大约是“坚持自己的真理”、“尊重别人的观点”、“强权造就的服从必会推翻”、“新一代有自己的生活方式”、“真理与存在的声音总会出现”……如此这般的主流价值观在生硬无趣的表达方式下不断重复的结果就是死撑着看完却觉得浪费时间。
这部电影前后看了三次。
第一次是1年多以前。
看了以后感觉有话要说。
却完全敲不出任何像样的文字。
第二次是几个月前,总想敲点文字发泄下。
依然无果,甚至一度怀疑自己是不是已经没有任何办法作文了。
well。
直到今天,有人提起了“存在感”这词的时候。
阿泳突然发现,对!
就是这词!
于是立马再看第三遍。
终于。
能敲下这篇文章。
关于这部电影。
豆瓣上的似乎有一部分人给出低分是因为其原作是一部政治讽刺小说,电影版却完全没有这意味了。
well,阿泳没有拜读过原作,只是觉得,单单作为一部电影,它依然是好看的,而且,看完是值得大家深思的。
其实,这讲的就是一部纳米生物如何刷存在感的电影罢了。
而,霍顿作为一只特立独行的大象(虽然片子里所有动物都非常“特立独行”),似乎在机缘巧合之下,与纳米生物获得了联系。
也就是说,他俩互相刷了存在感了。
(笑)然而,这部片子在开头和结尾,都透露出一种理念。
既然,有这么一个“尘埃上的呼呼镇”,那么,我们的世界,或许也就是别人眼中的尘埃上的世界罢了。
呼呼镇有幸,而霍顿单纯,于是乎,呼呼镇在霍顿的世界刷了一下自己的存在感。
well。
问题是,那么,我们呢?
这么一想,似乎许多事情,都是在刷所谓的存在感的问题?
什么离家出走,什么分手吵架,什么跳楼,什么暴动,什么露营,什么发微薄,什么发人人。。
等等等等。
似乎,都只是在“刷自己的存在感”,透露出一种我在这,我干啥,我想啥的信息罢了。
不不不,再这么想下去,似乎要开始鄙夷自己写这篇文章似乎也是在刷存在感罢了。
呵呵。
不过,电影里的呼呼镇,是为了整个呼呼镇的存亡,才卖力的大喊“we are here!
we are here!
we are here!
”,恨不得把每一个喉咙都喊破了来给“外头”的世界怒刷自己生老病死都在的渺小世界的存在感。
看到这里甚是感动。
其实,阿泳理解麦多多(镇长),得知霍顿的存在,得知自己是有多渺小的时候,内心是有多恐惧。
试想,倘若你发现,你的生活你的世界,只是“别人”眼中微不足道的“尘埃”,就像你自己从来不会注意到空气中虽然看不见,但是到处都是的尘埃一般。
所以,才不愿意当一个渺小无知的人。
大约是小学1年级的时候,依然记得,是下午,翡翠台动画黄金档,但是看的是什么动画倒是忘了。
依稀记得里头是有人死了(大概是主角的重要的人什么的吧),然后阿泳问了旁边的大哥哥(老爸的徒弟),死了是什么意思?
大哥哥的解析已经模糊的完全还原不出来了。
不过,那种理解了死亡就是虚空,自己不再能感受和存在于死后的世界而感觉到浑身冰冷天旋地转的感觉倒是记忆犹新。
并非惧怕死亡,而是惧怕死亡以后和这个世界再无联系,仿佛自己不曾存在过一般。
所以,有一段时间,阿泳甚是厌恶星球,宇宙类的纪录片,这些纪录片里都不把人类当一回事,把一个星球的泯灭一个宇宙的消失说的那么轻松简单,甚至压根就不提任何智慧生物,因为,正如片子里面所说,宇宙太大,大到人类根本无能为力。
或许,也就是阿泳为什么只喜欢看野生动物,以及人类的纪录片的原因罢了。
这么一想,霍顿真是个好到极点的好人。
为了那么一个只有他一个人才知道的尘埃世界,甚至与全世界为敌。
倘若放在人类社会。
霍顿就是个精神病人,要强制进院了。
当然也不会有这么浪漫的送尘上山的剧情了。
想起《超时空接触》的女主也是,耗费了自己大半生终于与外星人取得联系,却因为时空差距,在全世界人看来,她是失败了。
多么悲哀,自己拥有一段证明着某些重要东西存在的回忆,却没有任何人认同。
其实,说不定霍顿就是个傻子,不然为什么那朵只不过多了一颗尘埃的苜蓿花落到一望无际的苜蓿花丛的时候,他会绝望。
然而,他居然还下去一朵朵的找那朵只不过多了一颗尘埃的苜蓿花。
渺小的“呼呼镇”的存在,有那么重要吗?
是的,霍顿的答案是肯定的。
私以为,存在感这种东西,是别人给予的,而不是自己获得的。
不过,霍顿竟然是那么珍惜“能给予别人存在感”这种权利,似乎,有点过于浪漫主义了呢。
想想, 大概自己做不成霍顿那样的人。
而是个普通的渴求存在感的人罢了。
大概学的知道的那么多乱七八糟的东西也只不过是为了有这么一种“知道这东西的有我”“能做这事情的有我”这种的存在感罢了。
越想越觉得不对路。
“万物生而平等,无论他们多渺小。
”大概就是说,没有谁更重要的意思吧?
不过,似乎世人总在寻求证明自己很重要,当然,包括阿泳。
然而,看看霍顿,就觉得不可理喻,他压根就不在乎他自己在自己世界中的存在感,只有挚友支持,完成自己对麦多多的承诺,就满足了。
直到被众人关进笼子里面,驱逐出森林,也不在乎。
看到这里阿泳不禁摇头,霍顿真的太蠢,太傻了。
虽然,电影结局是皆大欢喜的,就连一开始反对霍顿的袋鼠也給渺小的呼呼镇献上一把小伞。
然则,现实中,并非所有事情都会有完美结局。
其实,越长大就越会理解其中的道理。
现实中的霍顿会被关进精神病院,现实中的霍顿不可能找回那颗苜蓿花,现实中的霍顿不可能和袋鼠和好。
到底,这只是个童话故事,罢了。
现实中的阿泳总有无能为力的事情。
当然,霍顿,这样有满足自己的存在感,也能给予别人存在感的人。
一直,是阿泳的学习目标。
一开始看简介,想起那句佛家偈语:一花一世界,一叶一如来。
不过老外应该不懂佛教,我想,剧本的作者是不是从那首很有名的《Auguries of Innocence》里得到的灵感呢?
To see a world in a grain of sand, And a heaven in a wild flower.原著是一美国著名的儿童文学作家在上世纪五十年代写的,讽刺当时大行其道的麦卡锡主义。
而在现今我们身处的国度里,即便是这么轻松有趣的动画片,人们也很容易再次联想到所谓的政治隐喻。
所以有人说这是关于独裁与民主的故事,关于人权,关于集体无意识,关于弱势群体的声音……我相信其中可以挖掘出很多很深刻的东西,但是我的第一反应却是,这首先是关于imagination的故事。
最初,我们乐意去想象,去相信一切。
然后我们学会了怀疑和否定。
我们的大脑被条条框框限制住,越来越泾渭分明。
我们被教会不要越界,踩线。
大家似乎都很安全,很安全的被束缚住了。
可是,这些你被教会的解读世界的rules,真的无时无刻都是正确的么?
有时候,你能否跳脱这一切,回到最初,再试着去想象,无所顾忌的想象一下?
最重要的是,不要惧怕,而是去相信你的想象?Hug your imagination.不要忘记,这是那么美丽的东西。
所以,我宁愿相信这只是一个单纯可爱轻松幽默的关于最初的想象的故事。
因为,它从头到尾都那么好玩哎。
连反角都是虚张声势而又笨拙搞笑,一点都不邪恶,充其量只是恶作剧。
还有那头可爱又搞怪的大象。
大部分时间它都很自在很快乐。
只是它在那片美丽的一望无垠的苜蓿地里执着也又有些绝望地寻找那朵花,不,那颗尘土时,还真是很有些悲伤呢。
还好最后它找到了。
它一直坚持,a person is a person, no matter how small it is.我爱这部片子。
霍顿是一只实诚的大象,它为了保护它看到的一个微尘世界,历尽艰辛,也不被其他动物信任和理解。
在我看来,每个人的眼中都有自己的世界,形形色色的世界构成了这个复杂的社会。
我们不能因为看不到别人眼中的世界便去否认。
同样,不管多卑微的一个人,他都有存在的价值和意义,每个人的存在都需要被肯定。。
那朵花里的小世界,承载着霍顿的坚持和善良,对这个世界对每个人我们都多些宽容和尊重。
我想大概很多人都有过这样的幻想,每个原子里面还有一个宇宙,可以无限细分下去,而我们的宇宙也只是其中的一层。
不过在关心下一层之前,让我们先从关心我们自己这一层的弱势群体开始把。
Everyone matters, 一部温暖的电影,让我更喜欢大象这种动物了
开始我还真没想到这部动画片会这么有意思。
剧情虽然看似很简单,但是绝对没有拿技术和明星凑数。
虽然这部电影的原著小说讽刺的是美国五十年代的麦卡锡主义,但是今天咱们这些生活在中国的人看这部电影别有一番滋味。
上世纪五十年代,美国政府总觉得有一小撮坏分子在捣乱,破坏美国的经济发展。
于是在麦卡锡的领导下,掀起了反共和排外的热潮。
那时候几乎每个人都要证明自己爱国,如果有不同意见就要遭殃。
在帕萨迪纳,有个3岁的小姑娘为商店当广告模特,她的母亲接到通知书,小姑娘必须签署忠诚宣誓书后才能领取报酬。
学校的老师如果在课堂上不骂苏联和社会主义就会被解雇,甚至选美小姐都要在获奖感言中都要声明马克思的错误主张。
大量的书籍被焚毁,记录黑名单的册子却在加厚。
不断的有人被传讯和拘禁,社会上不允许有任何反对声音的出现,甚至说“我终日都在编写交响乐、演奏会、歌谣,我不是个政治思想家”这样的话都是反动的。
那是一个白色恐怖时期,也是美国历史上的污点。
《霍顿与无名氏》正是写于那个时期。
霍顿是一个在森林里深受小孩子们喜欢的小象,他每天疯疯癫癫,特立独行,做些有意思的事。
但是这让森林的统治者袋鼠夫人非常不喜欢有人这样嚣张。
有一天,霍顿遇到了一粒居住着小人的灰尘,但是别人都不相信那里真的有小人。
本来人们都认为霍顿有些古怪,现在更认为是这样了。
尤其是袋鼠夫人,更是对这只特立独行的小象反感。
她的鼓动让森林里的其他动物也都觉得小象霍顿破坏了和谐。
于此同时,灰尘里的那个世界里的小人国也有一个特立独行的市长。
他的特立独行表现在他总是及时的对事情做出判断,而且相信自己的直觉。
而那里的议员们则永远死心眼,总是相信自己是正确的。
最有意思的是当市长主张抵制百周年庆典的时候,议长马上按动了开关,一个玻璃罩遮住了会议现场,所有消息和争论被屏蔽和封锁了,人们处在和谐社会中。
后来市长的意见被否定,有机器强制市长做出笑脸,象征着谈判的公平和成功。
霍顿和市长无名氏都像极了西部片中的牛仔或者骑士片中的骑士,他们逍遥自在的活着,有自己喜欢的生活,有自己的追求,而且不人云亦云。
他们同情弱者,固执的坚持着自己的信念,却又不失幽默感和童真。
袋鼠夫人和议长们好像是集权统治者,容不下异己,处理问题的方式是武断的利用权力和煽动群众。
小老鼠和无名氏的儿子周周是清醒者,但是他们一般无力抵抗压制和谎言,只是失望的活着,但是他们理解霍顿和无名氏,他们是朋友。
而森林里其他的动物就是沉默的大多数,他们看待问题的视角往往很片面,而且往往被利用。
他们往往认为自己是在做正义的事情,往往做的是最邪恶的。
例如那些小猴甚至要把破坏安定和团结的坏分子霍顿给放油锅里炸了。
虽然这则寓言故事没有《动物庄园》那么有名,但是通过电影这一媒介还是能让更多人看到并读懂,不管是大人还是孩子。
影片最后,袋鼠夫人认识到了自己的错误。
孩子们应该都喜欢看到这样的结局。
但是现实生活中的事情却往往与之相反,留给我们更多的是失望,但是这并不妨碍有些人仍然生气勃勃的活着。
《霍顿与无名氏》应该是一部美国主旋律电影吧,平等、自由、博爱、民主、童心……这都是些多么美好的主题。
这些不应该是美国精神的代言词,而应该是属于全世界的。
影片中的那些丑陋的一面,似乎都能在我们现在居住的这个好地方找到呼应,这不能不让人心寒。
我们多么希望我们的大袋鼠也承认错误,我们的小猴子们、小牛们也都理性的思考问题,允许霍顿这种人的存在,那我们居住的地方该是多么和谐的一片儿森林呀。
当然,也仅仅是些希望而已。
魏晓波2008-5-7于长沙
看到小镇的居民一起在生死攸关的时候大声喊we are here时,被深深感动了,无论我们有多渺小,爱和信任还有坚持,永远是自我拯救的力量!
虽然还在等wall e的dvd rip,导致无法断言这部片会是年度最佳动画,但起码与《功夫熊猫》比起来,《霍顿和无名氏》实在是高出一大截。
我小时候也经常做着类似的白日梦:20年后的自己会忽然从空中乘时间机器出现在幼儿园,或者是每天念咒语就可以在过红绿灯时瞬间移动,又抑或是像这部片里一样:自己居住的地球在星球外生物看起来不过是一粒微尘。
一个接着一个不停歇,虽然充满孩子气但也代表了少年纯真的梦。
《霍顿与无名氏》,则圆了我幼时的梦。
当然这样类似的圆梦类型动画有很多,手法却有高低,《霍顿与无名氏》无疑是其中的佼佼者。
画面就不说了,话说自史瑞克2以来我就觉得3D动画再比拼画面是一件挺没意思的事情。
整部片的过程及其轻松愉快,毫不拖泥带水,既有适合小朋友的传统迪斯尼类夸张肢体幽默,还有很多大人也会称赞的精致的word play以及暗暗对人类政治的隐喻讽刺。
当然少不了恶搞:中间忽然来了一段恶搞宠物小精灵的片段,直接让我笑到喷泪。
还有小象被猴子群追杀时喊得那句“come on, we are all mammals”也是讽刺与幽默并重。
而从头到尾遥想呼应的几个小伏笔更是体现了编剧的功力。
相比之下,《赤壁上》那只八阵图的乌龟与魔术师诸葛亮的鸽子,恐怕在下集很难再登场了,仅此一点,双方高下立判。
当然和所有的主旋律影片中正义必将属于PARTY一样,所有的家庭电影也都会有个主题,本篇的主题是“相信”:相信与保持自己的童心与想象力,并且永远不要失去它们,还要相信自己的朋友,纵使也许大家几分钟前才萍水相逢,也可以托付与生死。
在IMDB看了下发现只有7.4分,可我觉得这部片与《怪物公司》比起来也不遑多让,怎么样也该有个7.8左右。
还发现原来这部片是改编自数十年前的童话,便忽然很有找来看看的冲动,我喜欢这些想象力诡谲又温馨的童话,可惜他们大多消失在几十年前。
自《哈利波特》以来,似乎所有的童话都有像《龙与地下城》发展的趋势,有着及其严谨的世界观与详细的资料设定集。
我还是喜欢我小时候看的这种,世界观不那么严谨,篇幅不算很长,可以很愉快的看完以后刷牙洗脸上床睡觉的童话。
大象和袋鼠不是都生活在草原之类的地方么………………
未知的世界不等于不存在。不要持批判的态度
小时候谁都会有这种幻想啊。
有些平淡
一花一草一世界..我們只是借居在砂子上的一粒沙..
给小朋友看的嘛……有创意是有创意,可我已经过了看这种电影的年纪了……- -
就算是动画片也要遵循一定的物理原则,而它正缺了这一点
好故事 拍的烂
弱
好无聊···
我不太适应里面的美好。不过算是很有内涵的动画片。因为剧情还是太容易猜出来了,所以只给了3星 而且这个内涵 我已经想了很久了
挺无聊的~~希望越大,失望也越大
卡通,只能说是不错的卡通片.可是和pixar比起来,还是显得太小儿科..不是贬低这部电影,只是pixar站得太高..也就和梦工厂较较劲吧..
可能是太晚看了...实在难看 主角比反派更招人讨厌 霍顿这个角色真的不是智障?一星给jojo的高音
霍顿是一只善良温柔可爱的大象,他有看讨人喜欢的美德,比如谦逊诚实直率。两个角色尽管差异很大,但是他们互相信任,最终一起渡过了难关。
大象和一朵小花的故事 难道不想看么?
哲学动画片,好喜欢那个黄球
不少地方觉得很傻,但挺有意思
哲理很深度
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