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我们崛起时

When We Rise

主演:盖·皮尔斯,玛丽-露易丝·帕克,瑞切尔·格里菲斯,奥斯汀·麦肯齐,卡丽·普雷斯顿,艾米莉· 斯凯格斯,迈克尔·肯尼斯·威廉姆斯,凯文·麦克哈尔,迪伦·沃尔

类型:电视地区:美国语言:英语年份:2017

《当我们崛起时》剧照

当我们崛起时 剧照 NO.1当我们崛起时 剧照 NO.2当我们崛起时 剧照 NO.3当我们崛起时 剧照 NO.4当我们崛起时 剧照 NO.5当我们崛起时 剧照 NO.6当我们崛起时 剧照 NO.13当我们崛起时 剧照 NO.14当我们崛起时 剧照 NO.15当我们崛起时 剧照 NO.16当我们崛起时 剧照 NO.17当我们崛起时 剧照 NO.18当我们崛起时 剧照 NO.19当我们崛起时 剧照 NO.20

《当我们崛起时》长篇影评

 1 ) We should do something to change the world,even we don't know what to do

.在两个星期前的周末我花了一天的时间看这部剧,看完之后感触良多,一直到现在我还是觉得自己应该写一些什么,谈一谈自己对这部片的感受和自己的一些对LGBT群体的认识和看法。

文章可能略有跑题,诸位见谅。

先说一说这部剧,剧情要说简单挺简单,几条线都比较清晰,主要讲述了在LGBT群体平权的斗争中几位突出人物的生活经历。

比较中肯的说吧,整部剧好听点说,短小精悍,在为数不多的几集中把整个LGBT几十年的抗争史比较完整的叙述出来了,还分了四条线去叙述。

但是这难免会出现剧情过于粗略的问题,分支太多切换就略显混乱,再加上就这么几集,时间跨度一下子几十年,一集一集都是近十年的跨度,未免太快太粗糙了吧......剧中也只是选择性的摘取了比较有意义的几件事加以记录,而对事情具体背景如果没有了解的话可能看的不是太懂(我看这部剧的时候有几个地方要专门百度一下看看事情发生的背景),以上也是很多人对整部剧批评的原因吧。

不过看一部剧我还是希望从好的地方出发加以评价的。

整部剧选择的几件事或是几个时间点都非常具有代表性,我们中国人对美国相关事件历史不懂也不意味着美国群众们不了解这段历史啊...因此跨度大和剧情的混乱也就不是什么大问题了。

我希望我们更多探讨的是我们能从这部剧中看到什么,学到什么。

我觉得这也就要联系实际来谈了。

首先,LGBT想要平权,真真正正需要斗争。

或者说,任何争取权利的人们都需要为自己的权力斗争。

当然我这里的斗争并不一定仅只激进的游行示威这种,毕竟我国对游行是有非常严格的控制的。

而是说我们要发出声音而不是沉默,不是等待群体之外的人主动给予我们权利,自己的权利要自己去争取不是吗,沉默只能换来忽视而绝不会得到权利。

而我作为LGBT群体的一部分,深知这一点有多么困难。

说实话身边同性恋者感觉真的不少,以我的Gay达扫描我基本能确定的就有五六个,很多研究也说同性恋的概率在百分之五左右。

不真正站出来为我们平权,真正敢承认自己身份的有几个?

我并不是站在上帝视角看这个问题,也没有什么谴责的意思,作为一个Gay我深知出柜真的不容易,所以在此我只是说,希望我们一起,当自己有能力的时候,告诉这个世界我们只是性取向不同而已,其他地方和正常人毫无区别,从而为我们这个群体发声,为自己的权利努力争取。

剧中Cleeve、Roma等人为了平权奋斗了几十年,从青葱年华步入中年甚至进入老年,而他们还在努力着,所以看完整个剧我真的很感动,也很钦佩这些人。

现在有很多人说,同性恋们得寸进尺,说社会对同性恋已经很宽容了,他们还总是要求平权啊,总是游行啊什么的,总是拿这个来说事儿,不嫌烦吗,真是没事儿找事儿。

可是我想说,社会的宽容是一方面,但社会再宽容,同性恋不还是不享有和异性恋一样的权利吗?

我们还是不能结婚,不能继承爱人的遗产,不能在重大事项中替自己的另一半做决定!

也正因为不平等我们才去努力争取啊!

这里我想引用《skam》里面Eskild说的话:“关于那些你不想与之有任何瓜葛的人,我要告诉你一件事,Isak,那些穿紧身衣、涂睫毛膏,勇于出去为自己的权益斗争的人,是那些这些年来即便被恐吓着、被憎恶着也一直站出来声明自己立场的人。

他们有的甚至被殴打、被杀害,他们这样做并不是因为他们想要标新立异,而是宁愿死也不愿隐藏真实的自己。

Isak,站在这样一个全然不同的、大多数人不能理解的层面上,是很需要勇气的。

我...我相信,在你为自己战斗过之前,在你用勇气为做真实的自己站起来之前,你最好注意以下把自己置于同志权益之上这一点。

”当初看到这里的时候跟我的印象就很深,看完这部剧之后,我对这些敢于站出来维护自己权益的人更加的钦佩,所以那些说同性恋作的人,和那些只在地下偷偷活动不愿站出来还鄙视那些站出来维护权益的同性恋,希望你们能改变你们的想法,反正作为一个在现实生活中同样只对很信任的朋友出柜的我,对这些人真的真的只有钦佩和感谢。

崛起、站出来,真的是需要发自内心的勇气和无畏的,至少现在的我还没有这种力量。

另外这部剧让我看到,即使在美国也并没有我们想象中的那么开放,甚至可以说比我们想象中的要保守很多。

剧中Cleeve他们为自己权利斗争了那么多年,各种主流发言人士的攻击,各种专家学者的批评,充分显示了美国社会保守的一面。

最后由联邦法院审判宣布《联邦婚姻保护法》(DOMA)是否违宪,连Cleeve自己都觉得他们的做法过于激进,认为若不成功将会对他们带来毁灭性的灾难,但是最后还是成功了。

所以我觉得,如果在美国社会内部做一个普查,估计会有一半左右的人反对同性婚姻合法化,所以美国LGBT平权也不是在大多数或是绝大多数美国人的支持和统一之下才推动形成的。

由此我又联想到我们社会,有人主张我们要渐渐转变,等到社会普遍都接受同性婚姻的情况下中国才可能实现同性婚姻合法化。

我想跟他们说,我觉得社会主流的广泛认同在50年甚至更长时间内是不可能实现的。

那么我们怎么办?

等到我们老死了我们的权利还没有的得到保障。

黑人运动得到美国社会主流的广泛支持了?

恐怕不见得吧,我觉得只得到了黑人支持而已,那你让黑人朋友再等等,等到白人主导的主流社会广泛认同他们的时候再平权?

你不是在说笑吗。

有一些短评又说这是政治正确。

为什么现在有些人看到黑人、看到同性恋、看到女子平权之类题材的作品就说是政治正确?

我觉得真因为你们的观念中时时都出现这个词,时时都带着有色眼睛看这些影视作品才会使你们只看到政治正确而看不到影片背后的闪光之处。

那一步电影是不是要全白人、全异性恋、全男权才不是为政治正确拍摄而是一部正常的电影?

影视作品只是相对真实的反映了现实而已,正是因为社会中这些所谓的“政治正确”逐渐成为日常生活的一部分,他们才被不能上了荧幕,所以总拿政治正确说事儿的,请你们的目光宽广些吧。

自己洋洋洒洒写了这么多,很多是自己看完剧后结合当今社会实际的一些感想,反而和本剧关联不大,略有跑题了,不过都是自己看完之后的感悟与思考,希望各位见谅。

 2 ) One struggle, one fight,one life.

三个主角,one struggle,one fight.Roma,一开始便投身于女权,却又害怕自己的身份,正如先在警察局大喊我不是dyke,后来马上打脸。

正如Jean说的,她不敢放手去做在于不敢真的承认自己。

这样终会以自己最在意的方式失去最珍贵的人。

之后她放开自己,用于面对,那一刻她的魅力和能力是无限的。

尽管可能会失去家人朋友的理解,但她却收获了最真最美的自己,同时也能完全的加入到平权运动中。

我很佩服她。

Cleve,从来就知道自己的性向,可也知道父母不会理解。

当在学校里被修女发现时,修女说:"你应该自己去和父母说,而不是我。

"天啦,简直了。

我看到都感动了!!

是的,这么重要的事,不应该经由别人之口,这是你自己的事,应当自己去说。

当然,当Cleve到了18岁终于鼓起勇气和父亲说I am gay.但身为心理学家的父亲竟然说如果可以,我会给你电击疗法。

唉,父母总是以自己认为对你好的方式来伤害你。

最后Cleve离开了家,去了加州,也找到了最爱的职业。

最后也获得了父母的理解。

Ken,黑人,同性恋,军人,每一种身份都能让人喘不过气。

背负着不经意害死了自己的恋人,他回到了加州,成了种族歧视纠正委员,每天都活在痛苦中。

直到他见到了gay吧的人们手挽手,去反抗来找碴的警察时,他震惊了,决定投身于平权。

勇敢!!

年轻时的三人都让人难忘。

同时10年后的三人也让人有了新的理解。

10年后,Roma和Cleve成了平权界的领袖,而Ken,由于失去了恋人,无家可归,流浪街头。

Roma和Cleve让我感觉粗粗地有种疲倦了。

但是内心的那种斗志依然没有变,只是他们对于这些这么多年奋斗来的成就不想轻易被推翻。

于是,他们谨慎了,但最让人感动的是,他们依然永不放弃,愿意拿起那个当年的喇叭,在路上大喊now!Ken从一开始的迷惘,到之后渐渐的明白要重新去帮助那些需要被帮助的人,斗士的心永远不变。

本剧很多点都特别感动特别有感触。

记得之前Cleve的朋友要去荷兰,觉得只有离开痛苦的地方,一直去寻找认为是最能理解自己的地方才能获得幸福。

很多时候,就是在逃避。

但是好的方法牟?

我常常也在想,走还是留下。

走,是对自己在这里的不自信,也是对去一个完全陌生的地方的勇气,但如果不勇于面对自己,在哪都一样。

记得在行尸肉心里,男主第一季要离开,第二季却决定不走了。

行尸肉心在哪都能做自己。

同时,也明白所有的平权其实是联系一起的,不论是女权,Lgbtq,种族,各种平权以及反战都是联系的。

因为我们是一个family。

只有共同努力,才能共赢。

每个人都是多重身份的。

同时也别觉得自己是和这些无关的,你身边的朋友,家人甚至你自己可能都是这些运动的主体,只是你现在没意识到。

One struggle, One fight,One life.永远别想逃,勇敢为了这个世界而大喊而奋斗!

 3 ) One struggle.One fight.

“我们的宣传机器为什么总是竭力教育我们,奉劝我们去恨,去害怕跟我们共同生活在这个小世界中的其他人?

“这是美国剧作家田纳西·威廉斯在《“我生活的世界”——田纳西·威廉斯自问自答》中的一句。

当我在看WWR时,想到的就是这句。

泪流满面地看完,决定写第二篇剧评。

在这部让人感动的剧下面留下一些东西,是让人幸福的。

其实田纳西·威廉斯除了剧作家这个身份以外,他同时也是一名同性恋。

在当时那个时代,同性恋是隐藏着的,不可见光的。

戏剧中也不可出现活的同性恋角色,故而,可以看到田纳西的作品中出现的同性恋都是故去的。

有些研究他的作品的学者发现,为了表现自己的内心,田纳西会将同性恋身份隐藏在角色的行为气质乃至内心当中。

隐藏着,不表示不存在。

剧中Roma和Diane的女儿在学校的时候,她的同学说出一个刺耳的词——normal,正常的。

normal family,normal parents。

难道还有normal human beings吗?

这真的不是用来判别区分的词。

在生活中,我也听到过。

一个朋友问另一个朋友(gay),他带来的那个男生是“不正常”的吗?

我的那个gay friend说,是的。

我很难受地看着他们对话,其实那个朋友并没有恶意,甚至她不反感,也接受了朋友gay的身份。

但是她不知道如何说出来,那是社会所不容的,没有律法支持的。

她只知道,大多数人都是异性恋,大多数的人是正常的,那么他们的反面便是不正常的。

真是让人难受啊。

我们害怕着异类,可是他们是同类啊。

作家白先勇在一次采访中这么说:“从来没有一套法律、没有一个社会能够消灭人性中同性恋这个部分。

对于同性恋,像对人性中其他的因素一样,我们应该深入地去了解,了解也许可以助长人与人之间的互相容忍。

同性恋者也有权去表达他们人性上的需求,因为他们也跟任何人一样,都需要爱情、友谊和沟通。

”他们所做的一切都是在证明我们都是平等的,我们和你们没有什么不一样。

LGBT群体,女性,不同的族裔等等,都是共同生活在一起的。

应当相互扶持,不应该伤害。

剧中的一些情节都是在表现这个。

让我感动的主线以外的一些情节,比如Roma帮助无法负担医药费的邻居,为穷人群体说话,替他们争取医疗保障。

教堂的修女为Ken洗礼,心中只有关怀。

这都是应当发生的,这个世界本来就是我们大家的。

在开头那句话之前,田纳西还说了一句:我不相信什么“原罪”,也不相信什么“罪恶”。

不是杀人放火,偷窃掠夺啊,可以被定罪量刑。

他们的性向,肤色难道是罪吗?

那么多人涌入殿堂,举行婚礼,背景出现有一首插曲,《(Bless me)Prayer of Jabez》,原声带中的名字是《Oh Happy Day》。

Prayer of Jabez出自《圣经》中的Chronicles(我在另一篇剧评里也提到了),“Oh Lord,bless me indeed,enlarge my territory.He washed my sins away”。

He washed sins away.我写下这些东西,我没有打算站在制高点去批判谁,否定谁。

我甚至想到,如果我在地铁上或者大街上遇见一个跨性别者,我肯定也会下意识地躲开,甚至眼神里会有一些不好的东西。

但是这时候,我们应该反省自己,让自己改变,而不是让他们去改变。

When We Rise让人感动,它用几个小时的长度,展现了几十年,他们的奋斗与抗争,为了种种不公平去抗争,无法想象那需要多大的勇气。

So brave.从同性恋解放运动到八号提案的审判,纪念被,一直往前延伸。

One struggle. One fight.结尾处,在8号提案审判结果出来之前,Ken抬头看天,明白色的阳光预示着他们的胜利。

哪怕again and again and again的困境与挫折,要相信阳光总是存在。

Us-esWe are all together,all of the Us-es.于2017.03.06 夜

 4 ) They run around, like everything is for granted out there.

昨晚看完了最后一集,和14年的平常心对比,电视剧的篇幅确实有利于题材的深入,它描绘的是历史的进程,但早已跳出了LGBTQ的范围。

它谈论平权,也谈论女权,少数族裔,医保,宗教,生育权利。

正如贯穿全剧的那句话:One struggle. One fight.没有一个人置身事外,都是为自由与权利而战。

关于政治正确。

从1969年石墙运动到现在只是不到半个世纪的时间,有人认为LGBTQ群体取得的进步是巨大的 ,甚至是过分的,因此他们可以毫不费力地嘲笑这种作品太过于政治正确,事实上他们也嘲笑一切关于平权关于少数族裔的作品,认为这只是一种投机取巧的献媚或是得寸进尺的傲慢,他们不理解这些人强调该话题的意义。

IMDB上的一句留言或许可以回答其中的一部分,“They run around, like everything is for granted out there.” 这是一位年长的同志写给年轻人的。

因为没有争取过,所以谈论起来才会毫不费力,享受的时候理所应当。

这是过去与现在的矛盾,没有共同回忆,所以需要这些作品来唤起共情和清醒 。

少数者与多数者的情感矛盾其实包含两种恐惧。

少数群体的恐惧是今天的所有终会化为泡影,而一旦失去,温室里的年青一代未必能像他们的前辈一样反抗到底。

他们需要更多的保障和安全感。

他们恐惧所以他们强调 don‘t forget,keep fighting。

多数人群体恐惧的是少数者权利的扩张会威胁或是侵蚀他们的权利。

所以他们一直喊 enough, enough。

讲到底,两者都太害怕失去,抗拒离开舒适区。

所以我认为有些作品并不是指向这些群体的任何一方,它们指向的是那些看不见的人,还在孤独地挣扎着的人,他们不属于任何一方,他们没有去处。

在大时代里看一些关心个体命运的作品,可以保持清醒,在这个世界上,还有很多人在精神上流离失所,在物质上饱受煎熬。

还有很多地方,群体被割裂了,被裹挟,被禁言。

包括在这个国度批评政治正确的你们,连政治正确都没有,你们也是流离失所的。

 5 ) 碎碎念 瞎唠叨

四五集之前的跨度也太大了吧。。。

演员更换了大半 一下就从小哥变成了大叔见识浅薄隔绝于世看到的太少便以为斗争早已结束原来从未结束过看到游行的场面很感慨呐别人可以直面历史而我们不能四五集之前的跨度也太大了吧。。。

演员更换了大半 一下就从小哥变成了大叔见识浅薄隔绝于世看到的太少便以为斗争早已结束原来从未结束过看到游行集会的场面很感慨呐别人可以直面历史而我们不能 并且进行处理的手段或许更过无权评判当事人的对错 仅是从所谓的民主来看就会有一个反应 这是不对的讲述了一段历史相关的影片和书籍很多或许它不是最好的 但是它给人多了一个有趣的了解途径讲述了一段历史相关的影片和书籍很多或许它不是最好的 但是它给人多了一个有趣的了解途径在不断的斗争中 人们对于同性的看法或许有了一些改变但终究 还是认为和他们是不一样的 只希望有一天 可以变得如同异性恋一般“正常”不知死活的我 睡觉啦先考虑生存 再来考虑感情吧最后 我好像爱上了成人用品

 6 ) Watched When We Rise last night.

Decent eight hours of entertainment/historical drama. Learning about the personal life stories was nice. Though a bit preaching to the choir in my case.The gay club I joined at community college, one of the first things we did was display a panel of the AIDS memorial quilt. So it's really cool that one of the main characters is Cleve Jones.And this series was definitely from a San Franciscan perspective. For companion viewing, may I suggest How to Survive a Plague.

 7 ) 我们终将崛起

第一次写影评,有的地方说的不好还请见谅(´・ω・`)看了第一集之后就完全停不下来,一下午的时间一口气刷完了整部剧,当然因为是迷你剧所以并没有多长,触动还是蛮大的,看到国外的年轻人可以投入到牵动整个国家,以至于世界历史进程的人权运动中去,真的是燃爆(基调也是比较着眼于抗争),能够看到自己奋斗一生所追求的东西有了结果那种感觉真的难以言表。

全剧的结构比较紧凑,按照时间线排列出自石墙以来至今的美国同志运动大事记,其余不赘述,印象最深的应该是80年代初的时候,艾滋刚刚被发现,由于AIDS的传染途径,在当时理所应当地与同性恋(尤其是男同性恋)联系起来,而这一段,应该算是整个剧里面相对最为压抑的一段了,身边的好友,长久以来相伴的爱人,一个个地逝去,貌似所有的主角都会经历这样的磨难,类似的桥段在《平常心》里也曾出现过,当然,后者对于当时男同社群的悲惨现状以及政府不作为导致的悲剧刻画比较多一点,而when we rise,顾名思义,则更多的着眼于如何在所谓“同志瘟疫”的环境下,男同志们如何去求生,在绝境中,挣扎出一条路来。

而其中,最为关键的一点在于,面对里根政府的不作为以及FDA对药物的管控,同性恋们并没有屈服,而是动用所有的力量,尽了所有的努力,艰辛地打赢了一场如果输掉就意味着以往的努力全功亏一篑的战争。

没错,这是一场战争——即使现在也并不鲜见的战争,科学对决愚昧,真理对决偏狭,公平进步对决固步自封,就算是21世纪的今天,我们中的许多人——性少数群体,少数族裔,残障人士,低收入群体,仍然没有大多数所谓“正常人”所拥有的基本权利,而这些当我们想要平等,想要生而为人的基本尊严的时候,反对的声音也呼啸而至,因为作为“二等公民”的我们——所有的少数派,正在威胁到他们名正言顺的“正常”地位,而有太多太多的政府和权力机构选择了妥协,而正是他们的不作为,我们——亟需真理的人们,依然在生存的泥沼里挣扎,以至于相当一部分的我们,成了安于现状的产物,无法抗争,于是妥协,而when we rise则告诉了我们,要拒绝这种妥协,与其等待明天会更好,不如我们自己亲手,创造一个真正美好的,子子代代传颂的,新的世界——一个我们可以畅所欲言,爱自己所爱的自由的社会,一个马丁路德金,胡适,哈维米尔克这样的先驱所希望的社会,因为到那时,我们才算是,真正的崛起最后,全剧的一句贯穿始终的话时刻警醒着我们——ONE STRUGGLE,ONE FIGHT

 8 ) 同样的抗争同样的奋斗——《当我们崛起时》背后的原型

由达斯汀-兰斯-布莱克(奥斯卡最佳编剧)和格斯-范-桑特斯(奥斯卡最佳导演提名)精心打造的同性恋题材迷你剧《当我们崛起时》(When We Rise)正在热播,本剧描述了从上个世纪七十年代至今,美国同性恋平权运动五十余年的历程。

与二人几年前合作的奥斯卡提名影片《米尔克》相比,本剧所覆盖的历史年代更为广阔,历史事件也更为丰富,且涉及到性取向,性认知,种族歧视及性别压迫等多重议题。

上个世纪六七十年代,美国民权运动风起云涌,反战运动、种族平等运动、同性恋平权运动以及女权运动等风靡全美,其激荡对美国社会至今仍有深刻影响。

1969年6月的“石墙暴动”事件拉开了同志平权运动的大幕,《当我们崛起时》的原型们正是在这样的历史背景下进行了整整一代人的斗争。

本剧因剧情时间跨度大启用了两版年龄不同的演员,用八集四章三条人物线撑起半个世纪的同志平权史:有一头可爱卷发的克里夫-琼斯是医生的儿子,他在向父亲出柜后拒绝了其要求的所谓治疗,远赴旧金山,在那作为社会活动家度过了激情而饱满的青年生活,尽管身边的爱人朋友因艾滋病逐一离世,身体欠佳的他依旧坚持活跃在平权第一线,见证了最高法院的同性婚姻合法化判决;罗玛-盖伊在大家庭长大,为投身女性解放活动从非洲回美,她年轻时一直致力于将女同性恋纳入主流女权运动之中,且提倡男女同性恋两支力量的联合,罗玛和伴侣戴安养有一女,二人在女儿青春期时也有身为人母的烦恼,同性婚姻合法化后罗玛和戴安第一时间在市政厅合法结婚;肯-琼斯是名黑人海军军人,三次被派遣至越南服役,他的军中爱人在战争中牺牲,他的第二个爱人也因艾滋病先他而走,饱受打击的肯染上酒瘾毒瘾,后在宗教中得到解脱,成为市政厅的证婚牧师。

作为一部在主流电视平台播放的同志运动电视剧,此剧极具开创性,编剧达斯汀·兰斯·布莱克为创作此剧参考了大量真实资料,下面是剧中部分角色原型的真实经历。

克里夫-琼斯(Cleve Jones)是目前全美最大且最具影响力的倡导组织之一——旧金山艾滋病基金会的创办人。

克里夫出生于1954年,父亲是心理学家,母亲是贵格会教徒,由于母亲的宗教信仰,克里夫得以免于越战兵役。

18岁那年,克里夫向家人出柜,随后前往旧金山求学。

正是在那里,他结识了同性恋平权运动先驱哈维-米尔克,并在其政治竞选团队中工作。

(哈维是美国第一位公开自己同性恋身份的政治家,为争取同志权益做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于1978年遭政敌刺杀身亡。

)克里夫-琼斯一生致力于艾滋病公益事业,发起了著名的“艾滋病纪念被单”活动,在艾滋病尚处于污名化的八十年代,丧葬公司通常拒绝为艾滋病逝者举办葬礼,逝者家属也背负着沉重的社会压力,克里夫发起的活动是当时对艾滋病逝者唯一的纪念。

从林肯纪念堂到国会大厦,54吨重的纪念被单铺满了整个国家广场,这项纪念活动从1987年持续至今。

罗玛·盖伊(Roma Guy)是旧金山妇女大楼的建立者之一,致力于性别平等事业。

罗玛出生于宗教氛围浓厚的家庭,大学学习社工专业,在非洲工作了九年,七十年代和伴侣戴安(Diane)移居旧金山,她参与建立的旧金山妇女大楼是洛杉矶妇女中心的基地,每年服务数万名女性。

除此之外,她曾先后在旧金山健康委员会和旧金山州立大学任职,为公共卫生事业作出杰出贡献。

值得一提的是,她的伴侣Diane是旧金山第一批艾滋病护理人员。

肯-琼斯(Ken Jones)是越战老兵,因负责海军反种族歧视项目来到旧金山。

作为同性恋黑人,他致力于同性恋社群多样化,消除同性恋社群的内部歧视,并帮助了大量无家可归青年。

钟绍琪(Cecilia Chung)自幼从香港移民美国,出柜后被赶出家门三年,经历坎坷,遭到性侵后与母亲和解,并在曼谷进行了自己的变性手术。

正是在她的促使下,2013年,旧金山成为全美第一个为没有医疗保险的变性患者支付性别重置手术费用的城市。

萨利-米勒-格哈特(Sally Miller Gearhart)是名激进女权主义者,是全美首个女性与性别研究项目的创立者之一,也是美国历史上首位获得大学终身教师任职的女同性恋,著书多部。

查德-格里芬(Chad Griffin)是人权运动战线(The Human Rights Campaign)的现任主席。

查德在19岁时就已经成为比尔·克林顿的白宫联络团队的一员。

为反抗加州八号提案,他成立美国平权组织AFER,排除政治分歧,联合民主共和两党王派律师,一路上诉至联邦法庭,最终促成了美国最高法院全境同性婚姻合法化的历史性判决。

"One Struggle. One Fight." 同样的抗争,同样的奋斗。

不同阶级种族性别的人们如何在多流并进的民权运动中找到共同基点?

克里夫-琼斯选择留在美国,助力哈维-米尔克的政治竞选,鼓励大家勇敢出柜争取同性恋社群自己的话语权;罗玛-盖伊选择不再沉默,在NOW大会上,抗议了当时主流女权运动对女同性恋的排斥;肯-琼斯选择走出柜子,告诉自己的黑人同胞们,同性恋不分种族。

人们冲破阻力团结一致形成的社会力量无疑是巨大而影响深刻的,正是前人们不懈的斗争换来了如今相对自由的环境。

片中有这样一条支线:曾经令人避之而不及的艾滋病患者们在多年努力下得以享受政府的医疗救助,而患有其他疾病的穷人却没有这么幸运,因无法支付高昂费用而在生死线苦苦挣扎,无人为其发声,意识到这一点的罗玛-盖伊将同性婚姻平权事务放在一边,力促了旧金山全民医保的实现,造福无数。

这无疑是本剧主题的最佳体现,同样的抗争,同样的奋斗,解放运动并不关乎某个特定阶级种族性别,而是针对所有人。

所有受压迫者们,唯有发声,唯有行动,才有获得解放的可能。

“每一代人都有每一代人的历史冲突需要面对……不是只有我一个人听到了召唤,而是我们整整一代人……所以作为这个国家第一代漫无目的的年轻人,你打算做什么改变?

”转载自搜狐美剧(没看到作者名)

 9 ) 我甚至害怕写这篇文章

当我被自己伴侣刺痛于自己的透明开放,像一只受伤的小狗躺在过去的血泊里疼了很久。

我害怕于自己被抓去做电击治疗、害怕于家庭的责骂与矛盾、害怕社会人们的舆论。

当我在高中,我善于表达自己,但可能我运气太差遇不到支持我的朋友。

看到许多美国历史LGBTQ而心潮澎湃,然而我在靠近这件事情的同时,发现道路在一步步远离我。

我的思想需要更多人去支持。

钱与胆小懦弱无能无力有了太多的联系。

我们需要生小孩,我们确实需要,我们的国家正在老龄化,这确实是事实。

但是生不生孩子,我想和性取向没有关系,在男女有性生育能力的前提下,在有意愿的前提下,它们可以生它们想要的任何数量,我没有看出来有任何的问题。

我们只要能够合法稳定的活着就能够满足,这确实是中庸之道的延伸。

可是我们真的能够不被自己的性取向影响,不被自己的种族与宗教影响吗?

我还没有进入职场,不过我已经看到了不少女性所遭受的歧视,我相信公开出柜的LGBTQ所承受的不会更少。

你会因为你是一个少数而选择跟随大多数的规则吗?

这里似乎活下去的法则就是如此。

我们不能选择我们生在哪里,但是我们要使我们的家园更加和谐平等,这是必然要经过的道路。

 10 ) 路漫漫

这部电影通过三四个主要人物人生历程, 来串连美国同性恋平权运动的短暂, 却又显漫长的历史。

从七十年代初石墙运动后反越战,反警察暴力骚扰, 到八十年代艾滋泛滥,争取社会关注支持, 一直到2013-15年同性婚姻合法。

主要人物也最终找到自己不同的路---家庭,宗教, 或是平权领袖。

我对后一半的历史比较熟悉。

我来到美国是九十年代下半载,当时艾滋危机已到尾声,几种药合用的鸡尾酒疗法已有成效,艾滋病已从不治之症变成一种需要长期服药的慢性病。

但同性恋社区对这个病毒还心有余悸,大家都很小心。

我刚开始约会,虽然注意安全,还去做测试, 好怕感染, 不像现在年轻人不当一回事。

九十年代末的旧金山也比较平静,我记得一年寒假一个人去那里“朝圣”, 去了卡斯特罗区,Haight-Ashbury,市政厅那些电影里常提到的地方。

那时还在互联网革命前夕,城里烟火气很浓,谷歌还是一个小公司。

哪象现在,城里到处是高科技公司, 米其林三星饭店比纽约还多。

以前让旧金山多姿多彩的亚裔, 拉美裔,同性恋等,很多都因为为高房价不得不离开。

旧金山越来越成为白男科技精英的乐园。

电影里描述的争取婚姻平权的事,我倒没觉得震撼。

虽然大律师们在法庭上说的, 初次听来会激动, 但因为官司打了很多年,各种论点反反复复看了很多次了,我反而觉得比较平淡。

但我知道那些判决真有重大的历史意义。

我至今还清楚记得当2013年高院宣布联邦《保护婚姻法》违宪, 到2015年高院宣布同性婚姻全国合法那一时刻,还记得那些个初夏的早晨, 消息传来后内心激动, 却强作冷静地在工作, 但我清楚我和无数人的生活,从此不同了。

强力推荐同性友邻去看,知道“岁月静好”的生活其实来之不易,并准备继续奋斗。

今年Ginsburg大法官去世,川普迫不及待地塞了一个保守法官去高院。

她认为同性恋是一种“性生活偏好”。

所以在2020选举前夜, 我意识到前辈们辛辛苦苦争取来的权益, 即使在美国, 也还是很脆弱的。

在很多亚非拉河阿拉伯国家,更是路漫漫其修远兮。

《当我们崛起时》短评

达斯汀·兰斯·布莱克好帅

6分钟前
  • 音乐人风范
  • 很差

节奏对我来说稍快。但看着几代人几十年的斗争还是超级感动啊。

7分钟前
  • Bonnie&Clyde
  • 推荐

别动不动就拿政治正确说事,有时候,并不是政治而是道德或人性的问题,譬如南北战争。看得心都在颤抖,面对一个指鹿为马的黑话世界,面对那些用无知武装无赖行径的嘴脸,需要多大的勇气,去承受并抗争如此残忍的暴行。

8分钟前
  • bohegao
  • 力荐

毒妈和大姐一对儿,这让我觉得就很幸福

9分钟前
  • 力荐

这片子本身意义不大,说白了不过就是表现边缘群体的奋斗史。但要我说哦,这已经有点走偏了,太政治正确的结果就是政治部正确呢。个人评价:C。

10分钟前
  • Riobluemoon
  • 较差

时间跨度久,事件多,让剧情过于跳跃。但肯站在军人纪念碑前,镜头切换ep1,那年他和爱人都风华正茂,就已经爱得恐惧又心惊,却没想到未来原来可以更糟;直到爱人离世,青丝变白,才看到那一丝的曙光。哭到看着Cleve哭时仿佛自己都老了。世界需要知道“政治正确”是踩在死亡鲜血和眼泪上的。

12分钟前
  • 某J。624
  • 力荐

1977—2017美國同運四十年,One struggle, one fight。一切都經過了漫長的奮鬥和等待。最喜歡Roma這個人物的變化,從最初提倡性解放,到最後一集認為婚禮是必要而不應該解構的。許多人懷有成見,認為同志都是性解放和多邊關係的倡導者,其實許多同志都只是想回歸最傳統的一對一婚姻。其中Roma在醫保和同性婚姻合法化之間的掙扎也耐人尋味。

13分钟前
  • W
  • 力荐

不得不说题材还是占了很大便宜,开头几条线实在过分散装了,AIDS出现后才收拢起来,之后倒是渐入佳境,尤其最后野心很大地试图把几条LGBTQ以外的边缘战线也囊括进来,居然也撑住了并成功收回了主线。One struggle, one fight. 歌单值得,ep1就Hadestown,哇

14分钟前
  • 黑桃生
  • 推荐

8集全,英语中英双字幕,大家字幕组译制。bgm都很好听,剧关于平权、关于LGBTQ,时间跨度挺大的,E2就看哭了,8集让我好几次眼眶含泪,这是我今年看的最爱的一部美剧。一代代为了平权运动而努力,在这一条平权之路,多少人带着愤怒又怀抱希望。你应该热血沸腾,准备好为你的生命而战。

16分钟前
  • 嘛哩嘛哩呗呗塔
  • 力荐

在要上班的labor day凌晨binge watch……并毫不意外的哭崩了……we are living on what they fought for. 说教片面事件选取都不是那么完美,但是这样一部剧能在公共台播放不该已经是一件值得感动的事了么……

18分钟前
  • Miracle
  • 力荐

政治太多了,但是真有意義,但終究不是我們的故事,我沒有信心在有生之年看到這些事發生在我這片土地上,穿插的故事挺有意思,毒妈真的好美

23分钟前
  • 天雨粟
  • 还行

「20180417」我們這代人能做什麼?

24分钟前
  • Larbre
  • 力荐

克里夫真的太不容易了,我们也需要向他这样的斗士

28分钟前
  • 为了下一次浪迹
  • 力荐

一群直人见同性题材就嚷嚷“政治正确”,学了个新词就迫不及待地到处用。基佬和姬佬们看了几十年的异性恋题材,直人才看了几年同性?好笑的是,还都是舶来剧。讨论颜值更是。。。这是平权斗争题材,不是耽美腐剧,演员造型都很平实。真要精雕细琢妆容,毒妈不美?凯特琳杰拉德不美? 看剧的整个过程让人感同身受,时而振奋澎湃,时而黯淡无光,时而热泪盈眶,必须五星了。"真的勇士,敢于直面惨淡的人生,敢于正视淋漓的鲜血。"不公平的现状能之所以能得以改善,皆因有人勇敢站出来,负重前行。

32分钟前
  • 咔嚓了你
  • 力荐

一路走来,尽皆辛酸。。。害我哭成狗啊。。。

36分钟前
  • 月染荼白
  • 力荐

政治分化出“不正常的人”的,恐怕也只能由政治化解。而“传统”又是如何定义了“不正常的人”的呢?

39分钟前
  • FYI
  • 推荐

当前生活不易,需要珍惜。也需要发声承担起社会责任

44分钟前
  • 冬树🌈
  • 力荐

盖皮尔斯好美

48分钟前
  • .
  • 较差

美国真的是人权至上,底层的人都能发出自己的声音去改变社会。反观中国,实在远及不上!

49分钟前
  • 蓝基Lazy
  • 力荐

5370。石墙事件,艾滋病,婚姻平权等美国同志历史当中的大事件的流水账,因为都以前看过相关的影片,所以觉得没有什么新鲜感。

50分钟前
  • 勇敢的心
  • 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