其实英文名比较贴切,中文名也不错,像一首童谣,不过加上海报,让我理解偏了。
所以看片的时候我一直以为上的都是配菜,大餐在后面,大餐会在那破车和那六百里上折腾。
当演职人员字幕出来,我才发现原来一直端出来的都是主菜先讲讲影后见面会吧,来了演员秦海璐、策划石川和投资人李海(名字不知道对不对)。
秦海璐比较理想化,她一直接的片儿也都是这个路数的,有单纯的可爱,听她讲话有点好奇她为什么不自己当导演?
是蛮有想法的演员;石川更有阅历一些,更清楚一部电影的运作,对这部电影有不同的想法,也比较绅士,对女士非常尊重;李海很低调,坐在观众席,秦海璐爆料他是北大哲学系的博士,这名头让人觉得是一有钱有又想法的主儿拍艺术电影不容易,石川说这里面的所有人,拍这个都是为了理想,没有人是完全为了钱,这句话说起来容易做起来难,能在MOMA看到此片也非常的感激片后每一个名字。
电影的主线是一群阜阳人回家的故事,核心人物是曹俐和狗子,核心道具是一辆破车。
虽说片名是ticket,但是这个票是没有的,是同乡之间的信任和节前车票的紧张造就了片中的交易。
监制是侯孝贤,而且现在看到的这一版也是侯孝贤剪辑的,所以有非常浓厚的侯导风格,就是说和他的一些电影相似,通常电影中的那些高潮和结尾都是没有的,就像是把人生的一个切片搁在放大镜下,在时代背景和特定的人群中,关注小人物的生存状态。
而且为了让一切如日常生活一般稀松平常的缓缓流淌,这部电影减弱了很多戏剧冲突,莎士比亚一般的跌宕起伏和戏剧化在这里是被尽量淡化的,如曹俐钱丢了以后、谢琴看到穿浴袍的女儿以后、回家的人都发现是破车了以后,在有对立的事情要发生的时候,导演都用一种息事宁人的方式处理了,这种方式让你觉得意外又算是基本说得通,而一辆破车回不了家这事,也是通过几行字幕就解决了。
我很愿意把这类导演叫做“自然系导演”,我理解为他们是用干预的手法达到平缓时光的目的,是没有高潮和结尾,但是他们是故意的,献给观众的是一段平铺直叙又有丰富细节的故事,你跟着演员走了一趟又平静的走了出来,但是你却不能不去思考他们的生活。
大部分镜头是中景、特写,结尾给了一个破车远去的远景,哲学意味的镜头没有,大部分是生活场景的镜头,基本和小人物主题是吻合的。
我最喜欢的是麻绳的那一段,在音乐响起的时候我一度被麻绳整的想流几滴思乡的眼泪,麻绳是很智慧的一个细节,不管它是怎么出现又是被丢在哪里,麻绳是家的象征,是与城市生活格格不入的物品,也许它记录了乡村生活的种种,夕阳下的劳作、父亲的汗水或者男女之间田埂上的媾和,如果能有一个镜头是曹俐手拿着麻绳穿过混凝土的城市街巷,来点哄哄的那种音乐,是不是比现在这个结局好点?
呵呵只是个人陋见。
有一个镜头我觉得不是很够力度,曹俐送走大家后在房间里踱来踱去打开窗户那段,来回踱步很容易误导观众,觉得她非常犹豫不决,然后给观众的期待就是她又跑回去和大家一起回家了,看别的评论,导演是想用打开窗户来掰回这个感觉,但是窗户打开后的那种拍摄有点平淡,并没有传递出太多的东西。
把导演拍这场的想法贴过来:“当她推开窗的那一刻,她看到了家,当她承认想家时,人物内心得到了释放,豁然开朗的光,正是我们想表达的人物那一刻的内心,她已经回家了。
”导演讲这个的时候很动容,但镜头并没有让观众体会到这种动容。
最后问了石川老师,为什么选择阜阳这个群体,有体现一些这个群体的特征吗?
石老师的回答是,因为那些阿姨都是阜阳的,以地名做电影名字一般很少,而且还没有问当地拉赞助,本来也有想《回家六百里》之类的,在人物特征上,有几个人也说了阜阳话。
听完以后的感受是,幸亏名字没有改,到阜阳六百里更上口也容易被记住,人物特征方面,我起先是觉得中国虽然大,但是各个地方的人是有小属性的,后来又想,因为演员都是些在上海打工的阜阳阿姨,所以他们在表演时无意识的就把那种属性带出来了,看完以后我第一反应是阜阳人是怎样的一群人?
他们的特性是什么?
能有这样的发问,说明他们还是有演出来一些不一样的东西的。
而究竟是哪些属性,估计也很难给一个明确的答复。
毕竟阜阳也不算一个大地方,研究的人少。
严肃的讲了好大一段,以两个乐子结尾吧,一个是曹俐卖票的时候一个阿姨说没有票的话她要退钱,结果后来那阿姨又出现在回家的破车旁边;另一个是片中出现的席然和小月,看片尾字幕,那个片场助理名字是席然,而那个演小月的名字后两个字是小月,那现实中席然和小月的故事是什么呢?
哈哈
很别致的观影体验,底层气质边缘人物,台湾班底制作的大陆题材影片,却通过了审查拿到了龙标,悦耳的偶像剧范儿的配乐,娓娓道来一个接地气的身边事儿,甚至能感受到扑面的海派味道,落脚处深刻感人,难得还处理成了和和气气的团圆结尾,让人暖意融融的去接纳现实残酷的生活,最后一个镜头,主体的背影构成的大远景,标准的侯孝贤范儿,像片中众角色一样生生不息余音袅袅,推荐之
今年春运开始的时候,想起这部电影——《到阜阳六百里》。
诚如本片的英文名“ReturnTicket”,电影讲述了一群在上海务工的安徽人准备过年回家的故事。
一张“车票”,一个座位的背后,却埋藏着无数异乡人的苦楚和无奈。
有意思的是,片中讲的是在上海的安徽人、以及安徽人与上海人之间的关系;片子本身又由彼时在上海的台湾人导演、台湾团队拍摄,体现了台湾人与大陆人之间的友好合作。
或许是因为电影的监制是侯孝贤,这部电影运用了半纪实方式和大量非职业演员,将各种小人物描绘得如此真实,如同你我在异乡——平平无奇又“波澜壮阔”的生活。
在电影拍摄之前,导演邓勇星就先花了一年拍摄纪录片。
而导演聚焦“阜阳”的理由,恰恰就是因为工作室打扫卫生的阿姨就来自阜阳。
当然,在上海的阜阳人以及安徽人本就不少。
而秦海璐与唐群,也以精彩的演技将女性在大城市浮沉的痛苦、算计、心酸展现得活灵活现。
值得一提的是,秦海璐的表演不仅令人梦回《榴莲飘飘》(就是一个厉害👍🏻),也是本片的“五大编剧”(杨南倩、秦海璐、邓勇星 、葛文喆、席然)之一,并获得第48届金马奖最佳原著剧本奖;而唐群则获得最佳女配角。
第一次看这部电影,是在2011年上海电影节“亚洲新人奖”单元。
当时还在上大学的我,对社会万象极有兴趣,但现在回想——彼时与影片产生的“共鸣”其实还不到位,更像是被片尾响起的《回家》催下的泪(台湾流行音乐,总是有此奇效🫡到了2024年——借由“亚新二十年”,这部曾在2011年上影节“亚洲新人单元”获得最佳导演奖的影片,再度返场。
这一回,已然做过多年“异乡人”又在诸多县城与乡镇游荡过的我,仿佛读懂了电影中的所有人,以及那种深不见底的无奈与绝望——“人生为了回家,终究离开家。
”当然,也会发现电影中更多好玩的细节,然后浮想联翩:谢琴的姘头竟是“康大海”?
黄龄演这个角色可不比《繁花》中的“金凤凰”合适多了?
七浦路、南京西路、古北新区,这十多年发生了多少变化?
最搞笑的是,电影里号称都是“阜阳人”,可说的都是各种各样的话(最多的是“苏北话”的姐妹“巢湖话”???
),反正就是不说阜阳话😂就像“石家庄正宗安徽牛肉板面”其实源于阜阳太和,而“天津大麻花”大多来自阜阳临泉……阜阳及众多“小地方”的脸,在流行文化中仍是如此模糊而神秘。
即便如此,家就是家。
纵使相隔万里,有机会还是要常回家看看,团团圆圆!
继张艾嘉《相亲相爱》哭的最惨的院内电影,看了才知道是侯孝贤老师监制的,有点儿《恋恋风尘》的味道。
眼泪流得多是我的问题,我的泪腺太过发达,影片本身除了结尾那段还算是克制的,并没有刻意地去煽情。
结尾没有处理好,一是因为整部影片其实除了结尾其音乐的运用我觉得是恰到好处处理得非常高级,而结尾的片尾曲一出来和整个影片的基调较为割裂。
当然并不是说片尾曲不好听,只是割裂感太强。
二是因为影片结尾字幕部分交代了剧中人物的结局,其实没有什么必要,这边留白给观众更多的想象空间可能会更好,但是导演或许还是不忍心?
那辆本是回家的小破车最后会开向何方其实谁也知晓,而‘异乡人’们通过小破车这个载体沉浮于这个城市中,传达出的隔阂感完美做到了形式与内容上的统一。
“克制”二字,除了在影片的音乐外还体现在其对于苦难的传达方式。
从人物塑造方面来说,他并没有刻画一群可怜的“无害之马”,反而这些悲剧色彩的人物都极其机灵(也可以说市井)。
他所描述的人是那种可怜之人必有可恨之处的,是活生生的一个人。
他们可以为了几两钱没有原则没有底线,可以不知羞耻毫无道德,但是他们也不至于坏到杀人放火的地步。
那这群人是为什么会这样呢?
甚至是一代又一代的人在重演着他们本想改变的命运呢?
像是某种诅咒,烙在身上无法磨灭的记号,永远无法翻身,无法打破的玻璃罩。
从故事的表达手法来说是诙谐的,在幽默的对话下是沉重的社会现实问题。
像他们的生活一样,在玩笑之中,苦难的一生就这么过去了。
另外,有趣的两件事。
第一,片中的人物名字取得太好了,这里的太好是指太贴近生活了。
不知道是不是导演做过调查、或者真的太过于了解这一群打工者。
我为什么会知道呢?
因为小时候我也曾认识这么一些类似的雇工,他们和剧中人物“名字”一模一样。
小红、燕子、以及以数字为名的人(阿六、阿九),无数个无名之人。
是巧合吗?
或许是因为这些名字太模糊了,丝毫不重要。
对我来说,反而多了几分亲切。
第二,这部影片的英文名为回程票,翻译的真好!
看了一些影评,我并不认为导演避重就轻,对题材探讨不深等。
不需要,不重要,因为“我的摄影机不会说谎”,我们看到了这一群人的存在,这就够了,有些电影就是为此而存在。
关于《到阜阳六百里》短评说得很到位,有的电影真的不忍心说它的问题。
借由九子和狗组织了一趟回乡的黑车赚钱,展开了这群到上海打工的阜阳人的生活。
p1的这群人,以发传单的九子、在夜总会的狗子、中年妇女谢琴、小月,还有不想回家乡的曹俐为代表,都在上海艰难度日,成为了上海的新底层。
我喜欢这个故事,就是当时因为就有这么一群进城打工的人,想要赚钱,想要留下来。
而故乡和故乡的家人是他们拼命的支柱,也是他们的软肋,到春节的时候,他们想家了,他们感到委屈了,疲惫了,小月和谢琴都对这座看似充满金钱和机遇的大都市失望了,疲惫地回到了家乡,很多人放弃了理想和幻想。
日子怎么如此艰难?
日子怎么如此艰难?
上海不是充满了机遇的大都市吗?
怎么还是没有他们一处落脚?
怎么还是要生活的如此艰辛?
活不下去了,忍受不了了,没意思了。
他们曾经满怀希望,但最后却灰溜溜地离开。
电影最后的秦海璐一个人站在出租房里,她虽然赚了一千多块钱,可是好像却更灰心了。
缺点:最后的歌居然有字,还有最后的字幕,让本来的沉重瞬间变得幼稚,电影像拉低了一个档次。
此外,描写群像是需要很大能力的,怎样将“群像”融合起来,我觉得可能也是需要继续打磨的地方,我个人会觉得有点碎了。
《到阜阳六百里》,这个片子第一次听到是在前两年的金马奖上,得了金马的最佳编剧和最佳女配,编剧里面居然还有秦海璐,让我印象深刻的还有“阜阳”这个地名,因为曾经操作过一个地产项目广告就在阜阳,当时就记住了这个片名。
影片讲得是阜阳人秦海璐主演的女主角曹莉,在深圳做服装厂生意失败后,到上海投奔老乡狗哥做起了KTV的清洁女工,寄住在做保姆的同乡阿姨谢琴家。
春节前,狗哥弄到一辆破旧的汽车,想翻修后好载客回家,从中赚钱,曹莉负责找乘客,而潜在乘客就是身边一群做家政保姆的老乡阿姨。
影片故事很简单,但是每个人物和细节很饱满。
特别是秦海璐饰演的曹莉,和与其同住的的阿姨。
阜阳,一个离上海只有六百里的地方。
但是对于曹莉来说却是回不去的故乡。
她因为年少未婚生子与家人闹翻,为了逃离家人与父亲的独断而离家千里,后来因为父亲去世,曹莉一直没有回家。
她一人只身去了深圳,后面辗转到了上海,即使到了离家只有六百里的地方,一样也回不去,因为她的家人都已不在,父亲去世,儿子也看不到,也没有归属,家,在她转身那一刻已经回不去了。
秦海璐从《钢的琴》到《到阜阳六百里》的表演,都可圈可点,演小人物已入化境,比如她在坐在烧烤摊上喝啤酒一饮而尽的豪爽;当听到父亲生前每年春节前几天,为了等她回家每年守在村口小路,从天亮等到天黑,听到这些话,她只是流泪而没有痛哭,因为多少辛酸和乡愁都是这么无声的咽进肚子里的。
片中最出彩的角色“谢琴”,代表的是许多中国大妈和妈妈的形象,她们坚韧、市侩、为了子女含辛茹苦,没有多少文化却是把生活过成道理的人。
她结过两次婚,为了抚养女儿,与一个上海男人结婚又离婚,远离家乡,住在阴暗的小房子里,每天骑着自行车穿行在上海的大街小巷各个小区去做定时保洁家政;为了保住自己的拆迁房款与前夫亲属争得头破血流却不依不挠,为的是给女儿争得更多钱,却不愿给女儿诉苦,她说现在子女“你们是不懂老人的心”啊……对于她来说,女儿过的好就是她一生奋斗和生存的理由,但是在一个下午,当她敲开豪宅社区里的一户家门,要进去做保洁时,却发现开门的是穿着浴袍的女儿,整个人生的信念都崩塌,她再也没有留在这个城市的理由,她选择了坐上回家的汽车,并且再也不回来。
唐群饰演的“谢琴”角色特别到位,你会觉得这就是你身边的保姆大妈或者清洁工阿姨,很难想象之前她都是演富太太富贵人物的,有一幕是她在知道女儿当了小三后伤心搭上回家汽车时,悲伤呆滞的咬着馒头,看着外面大城市的繁华渐行渐远时,空洞的眼神,已经说明了心理信念的崩塌,这个时候只有回家,也行才能装得下这么多年的心酸与飘零。
听说这部电影是导演看到春运的图片后,想到拍这样一部片子,白描式的镜头,饱满的钢琴配乐,安静却不沉重,就这么平平静静的讲了这么一个关乎回家却不止是回家的故事。
很难想象这部这么接地气的电影,是台湾人拍的,监制是侯孝贤,让这部电影有了一些温暖清净的颜色。
电影海报上有这么一句话“人生为了回家,终究离开了家”,“回家”永远是牵绊着中国人的话题,前阵子特别火的豆瓣日记有一篇是说“背井离乡,离家千里是为了什么?
”,引起了许多人的感触。
年轻人是为了追逐更多的自由、梦想,而老人或者父母辈的人,可能是为了后代更好的生活;对于中国来说,很多人即使去大城市,也是移而不入,因为家永远只在自己牵挂的地方。
而对许多国人来说,离家,都是为了更好的回家。
【有兴趣大家关注我的微信公众账号:半间书房 微信号:banjianshuwu】
我来评价下这部电影。
说实话没有看完,感觉一般。
首先这部电影描述的在上海阜阳打工仔回家的故事,上海到阜阳是500多公里,接近600公里,不是600里。
其次,这部电影里的阜阳人你可以说普通话,可以说上海话,但是你为啥说芜湖话,说合肥话呢?
阜阳是中原官话,合肥是江淮官话。
至于芜湖,那更是吴语了。
在这些安徽人一看就完全不能理解的细节上导演没有把握好,那可能也只有对安徽完全不理解的文艺小清新会说这部片子好看了。
反正我作为一个阜阳人,听到影片里的阜阳人都用带有浓重合肥味、芜湖味的普通话交流感觉实在别扭,更感觉导演没有诚意。
《到阜阳六百里》以春运返乡为背景,叙写漂泊异乡之人的乡愁,无乡可愁只剩愁,无愁可愁终返乡的生活状态和人生处境。
这是一部只有远离家乡,在外生活打拼过的人才能深切理解的电影,更是那些经历生活艰辛,见识人情冷暖的人才能体会其味的电影,看的很苦很涩,却很真实,很感人。
本片的监制是侯孝贤,片子笔触冷静沉着,叙事温柔细腻,故事很小很感人,虽不是什么大制作,但镜头构图光线气氛做的都很好,几位演员也是真情出演,很棒。
具体的感受我就不说了,说多了都是泪,还是你们自己去看去感受吧,小舞舞心塞四星推荐。。。
是抱着一丝期待搜索这部片子的。
期待那个陈旧的/过去的/但又熟悉的地方,期待能听到乡音。
但没看到也没听到。
一句都没。
听到了一些南方的口音,芜湖的。
但没有一句纯粹的阜阳腔调,很可惜。
现在你可以在任何城市的任何角落,感受到阜阳的存在,甚至比在阜阳还真实,因为真实的阜阳人不知道从什么时候开始说起了的普通话。
有个玩笑说:安徽孩子的成人礼是一张去上海的打工的车票。
这玩笑大家听了哈哈一笑后,剩下的只有心酸。
这是个很特殊的小城市,皖籍中的北,这里走出去的每一个人似乎都不太想承认,亦或我从没听到过有人正常陈述:我来自阜阳。
对这里每个走出去的名人我们感到诧异,但走出去的人没有身份认同,只想摆脱这个让他自卑的标签。
同乡狗哥是千禧一代小时候经常见到的那个在村口爹味十足的“厉害大叔”。
大叔说话声音很大,人脉仿佛很广,牛逼吹的很大。
人也又坏又会演戏,时不时在饭桌上抽吧抽吧嘴角煽情两句。
现在阜阳之所以没像东北如此凋敝,或许是从一开始就没有过辉煌的资本。
他地理位置优越,位于交通重要枢纽。
所以送出去一批又一批的同乡人,我们遍布天涯,有一天在街头,靠乡音互相辨认。
或许以后再见到有关阜阳的影片,是拍城乡回流
秦海璐眯缝着眼睛昏沉沉的斜倚在大巴座位上,车窗外缓缓流过上海街景,她没有多看一眼,她似乎有些疲累。
“到不了的都叫做远方,回不去的名字叫家乡。
”关于乡愁与归家、关于遗忘与记忆的主题在今天城市化迅猛发展的中国的大背景下愈发显得恰如其分。
它所书写的,正是小人物,或曰底层、边缘人物遇到的精神困境;它所折射的,正是急遽变幻的时代与每一个个体之间的厮磨与妥协。
每到春节临近,新闻里占头条的基本上都是“春运”。
当我们看到屏幕上摩肩继踵的人潮时,心底里总会升腾起一种别样的滋味。
既有对他们奔波一年返乡回家的艰辛的感同身受,又有对铁路运力的担忧和归家路途中的安全的隐忧。
看到“春运”,就看到了当下中国普通民众的生活百态。
《到阜阳六百里》讲述的是一群在上海打拼的底层人物琐碎的生活经历。
片名有些误导,因为初看到片名时,以为它是一部纯粹的公路片,但打开以后才发现,它所承载的内涵已超越了公路片的范畴。
女主人公曹俐在深圳经营一家成衣工厂,生意冷淡,她辞职来到上海,经狗哥介绍在KTV里做打扫卫生的工作。
她与中年妇女谢琴一同租住在一个狭窄破败的二层阁楼上。
谢琴的女儿在美容院工作。
狗哥还有一个小兄弟,是个哑巴,名叫九子,经常上街发传单。
为了拓展财路,狗哥弄来了一辆报废的大巴车,请人修好后,由九子驾驶,承揽起从上海到阜阳的客运业务。
曹俐靠着为狗哥介绍乘客从中赚取微薄的提成。
演员的阵容并不强大。
唯一的较有知名度的演员秦海璐屡屡演绎这种带有一些“风尘”和“市井气”的女子形象,倒也浑然天成。
影片到最后,九子驾驶着无执照的大巴车摇摇晃晃的开上了环路,此时音乐响起,这辆大巴渐渐淹没在来来往往的车流中。
到这里,真正的归家之途才刚刚启程。
曹俐刚到上海时的窘迫,在KTV里打扫卫生时差点被一个年轻的服务生占便宜;与曹俐同住一屋的中年女人谢琴每日艰难的蹬着自行车去看望在美容院工作的女儿,为她带去热腾腾的馄饨和新买的毛衣,到最后却惊讶的发现女儿已经被别人包养,心灰意冷之余,决意踏上归家之路;狗哥头脑机灵,他不仅自己生意做的红火,还时不时的为曹俐的工作考虑,满足于烧烤摊的世俗生活,倒也过的惬意;九子是一个哑巴,他虽然只会啊啊的叫个不停,但当他开上了大巴时,他自己倒也十分心满意足。
正是凭借几个小人物的生活化的演绎,支撑起整个故事的脉络。
从一开始,这部影片就显示出它有别于一般的文艺片的特质:半纪实的手法,昏黑的影调,充满底层气息的生活质感。
影片中有几处细节演员拿捏的是恰到好处的:曹俐放在衣柜上充电的手机和压在床铺下面的两千元钱不见了,谢琴在一边呼呼大睡,听到曹俐问她,谢琴翻身起来,先坐在床上愣了一下,然后到抽屉里拿出一包纸,对曹俐说:“这钱你先拿着,以后这事再也不要提。
我们处的挺好,以免伤了和气。
”曹俐怔怔的盯着谢琴看了有好几秒钟,黑暗的光线中,她慢慢的坐了下来,一语不发。
第二处场景是谢琴接到一个电话,让她去某处高档小区做工,她兴冲冲的找到那户人家,没想到开门的是自己的女儿,女儿穿着浴袍,头发上还挂着水珠,谢琴脸上的笑容一下子僵住了,没等女儿说话,她抱着东西跑下了楼。
在上坡的过程中,她拼命的蹬着自行车,眼睛里夹杂着愤怒和悲伤的泪。
上海与阜阳的六百里毕竟不是太远,但心与心之间的距离却无法用具体的数字来衡量。
在热气腾腾的烧烤摊上,狗哥含着泪对曹俐说起曹俐父亲对曹俐的想念与挂牵,曹俐父亲说:“家乡的路也改道了,怕曹俐找不到回家的路。
”于是老人家就蹲在巷子口,一蹲就是一天,直到晚上才回家。
说到这里,曹俐的泪珠大颗大颗的往下掉。
与父亲多年的恩怨似乎在一瞬间得到化解,然而父亲已经逝去,再多的话语,再多的歉疚已是枉然。
如果说,欧洲导演已将“乡愁”化作他们生命信仰的一种弥足珍贵的个人记忆的话,那么中国导演还是借“乡愁”这个外壳去表达自己对于整个社会病痛的反思。
在表现的方式、角度和探讨的层面都无法与欧洲大师的电影作品相提并论,但我依然要为这样的作品点赞,为了它对生活的诚恳和始终如一。
没啥意思啊
3.5;这片好就好在各条支线特别动人:上大学缺学费的九子弟弟,深夜面条说暖心话+末尾托付抹泪的大姐,尤其是谢琴段落太棒了——“我俩处得挺好,这事就别提了”各种心事曲折尽在不言中,这才是看尽人情冷暖后的处事之道,结尾在车上眼含泪水大口吃包子真是演得填好了;相比而言,主线反而处理得忽高忽低,三人喝酒交心那段比较刻意,面对痛苦的无言具有更深沉的力量。
生活的真实性快赶上纪录片了 剧情本身理想化
我也想回家,离开黔东南的大山,回到北方城市的家,所以哭了。
这是另一种生活 是看见的和看不见的 是发生在每个城市身边的
8 剧本需要打磨的地方太多,剧本奖不该鼓励这样的半成品。四星全给摄影组和沪上老演员唐群,其他人一星不给。现实题材让台湾导演拍成了小清新。同为“阜阳”女子,东北话、上海话、南京话应有尽有,一张嘴我就出戏得差不多了。
用自然的光线和平实的镜头讲述了底层百姓的辛酸。从《榴莲飘飘》到《钢的琴》再到这部《到阜阳六百里》,秦海璐俨然成了草根女性的代言人。
很一般,湾湾是拍不出那种腔调滴〜
台灣導演以影像處理大陸城鄉二元體制問題的嘗試,仿紀錄片形式,台灣特性倒不很明顯。2020年6月於海甸島。
节奏太慢,木有听到安徽话,只有南京方言和上海话,看不下去,放弃。
只是秦海璐没阜阳口音
我真不知道这种小电影存在的意义,尽管态度很严肃,编导的功力也就摆在那里了,只打磨剧本的细节是远远不够的,行吧,咱夸人家的优点吧,秦海璐一人演的还不至于让人出戏,偶尔编剧写几句人生大道理挺对,还是多亏了配乐够用力,才免得达到预期的效果,还有优点吗?挺有勇气的。★★☆
烂的一逼。
果然要得剧本奖,每段都有精彩,生活流里比较扎实的。阜阳看来只是一个人们想回去的地方,不一定是现实多少里外的阜阳,因为,里面所有饰演安徽阜阳人的演员说的杂七杂八各种语言,没有一句是阜阳方言的。(笑)
还行。除了一场母女见面的戏比较狗血,结尾倒是出奇的克制。秦海璐挺厉害。
人性温润小品 回家 - 黄端妤
除了两女主角表演尚可,其他方面没有任何亮点,只是范范的述说了底层人群的苦难,表现生活这一主要矛盾力度不够。最近看金马的方向就可以得知,政治层面的东西是热门,狗屎一样的“神探亨特张”竟然成为最佳影片,忽视了电影艺术的金马已经丢失了自己的分量。
梦里不知身是客。
去年金马的最佳剧本,不明白剧本好在哪儿。但确实是很好的一个题材和一件事儿,演员都不错,可惜了... @发条驴 有部纪录电影,《回到凤凰桥》,拍的也是一群安徽打工妹,里面有个女的跟秦海璐那角色有点像,都挺“独”的。
一群不会演戏的演员 充满了刻意 不是所有反映底层人生活的电影都是好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