构图和色彩采用如同《布达佩斯大饭店》一般的“打破对称构图来获得一种极为精巧的动感”叙事结构以及时间和空间上:通过话剧一般的幕和场来推进剧情,设置“表演时空”、“作者时空”以及“讲述者时空”并通过演员的调度来实现三个时空的有机配合在色彩上:黑白的现实以及彩色的剧场。
“只有睡着才会醒来”,想做甜甜的梦,却又在苦涩的生活中残喘。
探讨现实生活与梦境的联系,人与人在现实和虚拟之间的联系。
不知道这部剧是不是受了“间离效果”的影响,很明显的演员和角色之间关系的探讨。
自从《布达佩斯大饭店》之后,每次有韦斯·安德森的新片上映,总有人说他的电影同质化程度太高,不断自我重复。
我倒觉得《法兰西特派》和《小行星城》是韦斯·安德森对电影话剧化的进一步实验。
这种实验性在《法兰西》中初见端倪并在《小行星》中发扬光大。
电影开始告知观众电影不真实这点我认为是像《百年孤独》开头剧透上校的命运那样的自信,是导演对观众即使知道电影不真实也会自主提高suspension of disbelief的自信。
讲个题外话。
我的朋友非常反感电影话剧化,我则持完全相反的态度。
我认为电影应该取代话剧。
话剧由于其特殊性,它的票价不可能比电影更低。
话剧欣赏成本比电影高得多,导致创作话剧比创作电影更需要考虑受众。
电影则没有这个限制。
真正自由的创作形式应该是低门槛的,大众的。
一部电影真正的门槛只有它的票价。
这也是为什么我认为看懂一部电影,至少看懂电影的剧情,主旨思想和氛围不应该借助任何额外材料。
同样地,在不知道任何额外材料(比如某某哲学家的某某理论,或者某某漫画196x年的设定,或者某某导演为了拍这部电影新发明了某某技术)看完电影得出的解读不应该以一句简单的“你看不懂”而否认。
回到电影本身,《小行星城》在我印象里是《狐狸爸爸》之后第一部出现两个不是脸谱化的角色探讨生活状态的电影。
即使《布达佩斯》也没有《小行星》中这样深度的探讨。
这让《小行星》脱离了普通的“韦斯安德森类型片”,让影评人能真正地像讨论其他电影那样分析电影的角色。
换句话说,《小行星城》比《布达佩斯》更接近普通的电影。
与此同时,《小行星城》没有丢失韦斯·安德森的风格。
看到“韦斯·安德森”慕名而来的观众应该不会失望。
电影依然有着安德森独有的幽默感,色调,剪辑和运镜。
这里再说个题外话,我喜欢韦斯·安德森的风格最主要的原因从来不是什么强迫症构图和糖水色调。
这两点是为我心中韦斯·安德森最重要的特质服务的:冷幽默。
构图和调色只是为了增加观众和角色的距离感,以便增加电影的幽默性。
在我看来这是比讲段子更高明的喜剧电影拍摄方法。
接下来说说我认为安德森在《小行星城》中的野心。
这部电影是剧情占比最小的安德森电影。
导演甚至主动强调了剧情的无意义性。
这种电影开头和结尾人物状态没有改变但依然是线性叙事(指戏中戏的剧情)考验的是对电影世界细节和人物的展现,因为观众的注意力会自然而然地转向这些地方,而这里安德森就可以充分发挥自己的幽默感和风格化了。
虽然这里展现的东西不如其他类似结构的电影,比如《沼泽》那样丰富,却也是安德森试图改变的一步。
在这样的剧情框架下,观众甚至会注意到不少看似导演埋下的线索,其实并没有得到发展地细节,比如五个天才少年的小发明,比如三个女孩子自认为是女巫,等等。
我觉得这些(应该是)真空管朋克元素,比如激光枪,喷气包,冷战,飞碟,外星人等。
女巫让我想到的是亚瑟·米勒的剧本The Crucible,一部反映麦卡锡主义的话剧。
除了进一步的风格化,这些元素描绘的是在背景里进行着的(黑白的,冷峻的)冷战。
然而,所有这些看似在伏笔的元素在混乱的高潮中被一并遗弃了。
我觉得导演的目的除了开观众的玩笑之外更多的是削弱“意义”于小行星城的重要性,强调一切的荒诞性。
电影的主题,如爱德华·诺顿扮演的编剧所说,是一群人在一起做的一个梦。
在这个梦里大家不仅要直面生活的困境,还要展现给其他人看。
隔离中的人们宛如梦中,因为隔离结束后这一切都再无意义。
然而这梦境却无法摆脱,因为人生不是梦,无法从中醒来。
小行星城的人们在来到小行星城之前已陷入困境。
离婚,丧偶,性取向,房产开发,式微的民谣音乐,无法挽回的婚姻,都是人们不愿启齿的噩梦。
孩子们逐渐陷入无尽地重复人名,即使是天才也难免踏上前人的道路。
隔离结束并不能结束人生的困境。
隔离不是沉睡,在隔离结束后继续沉沦还是追逐(爱情等)人生目标最后还是要看我们自己。
可以说,这部电影尝试在脱离剧情等情况下靠戏里戏外的互文和小细节抓住观众。
我不觉得这是安德森灵气散尽的表现。
我也否认安德森固步自封。
这部电影戏里戏外的联络比《法兰西》好得多。
两者的联系是在试图深化电影主题,而不是纯粹的风格化尝试。
从《布达佩斯》来的人不一定会喜欢,但从更早的安德森电影一路看到现在的观众应该会喜欢《小行星》,至少不会讨厌到从此不再看任何安德森的电影。
起码这是今年我在电影院看的最开心的一部电影。
本年度必看的电影,但老实说过于花哨了,低光比、低饱和、复古滤镜+马卡龙色彩,与黑白切换,请来汉克斯、斯嘉丽、诺顿、布罗迪、达福合演,第几幕第几场这么演,又是小天才,又是UFO外星人,又是核试爆蘑菇云,又是斯嘉丽裸戏,又是戏中戏……元素如此堆叠,如同杂货铺……两位小天才道出了这个故事的意义:“我觉得大气层以外才是我的归属。
”“哇,我也是。
”如何揭示生命的意义?
我又要说了,一切试图在日常小天地小循环中寻找自洽性的努力都是徒劳的,人类只有借助强大却也十分局限的科技力量,将自身摆在一个更广阔的宇宙空间中,找到同类并建立生命种群之间的关系,才能跃至更高维度——生命的上方俯瞰自身的意义。
【巧妙的软广】https://site.douban.com/215175/ (我的小站)
韦斯安德森的电影我只看过《布达佩斯大饭店》,印象极其深刻。
这次《小行星城》又再次体验到了他独特的个人风格。
三幕式舞台剧+戏中戏的结构,充满对称性和戏剧感的镜头移动,如糖果色一般的高饱和滤镜,从舞台切换到幕后时会变到方形画幅的黑白画面,华丽目眩的台词,整体无序、荒诞、琐碎的剧情。
极具艺术感,但又云里雾里。
整个故事就仿佛第二幕的幕间,爱德华诺顿饰演的编剧对演员们说的那样,他希望演员们无意识地进入梦境一般地即兴表演,故事不需要考虑逻辑,行事动机不需要纠结,为什么会这样发展并不知道,就这样演下去就好,颇有一种虚无主义的人生寓意感。
喜欢的人会很喜欢,不喜欢的人肯定觉得自己看这电影纯粹浪费时间。
尽管本片的卡司阵容可谓是大牌云集,在商业和话题度上有着天然的基础,但全片抛弃叙事性后的古怪和荒诞感并不是所有人都能接受,使其注定小众。
其对于“生活中的变故不可预知,所以无需尝试去理解,只要继续下去就好”的主题也确实过于缥缈。
对于那个演到一半实在忍不住跑到后场去问导演这个角色为什么要这么演的演员来说,得到一个颇具禅意的哲理答案或许确实充满启发。
但对于看这场舞台剧的观众来说,唯有感到自己完全被排除在外,无法从这场表演得到任何反馈。
电影本身就如同电影里这场戏剧一样,本就是编剧和导演的一场实验性质的行为艺术,观众并没有被纳入考虑的范畴。
模仿韦斯安德森生成影像、“韦氏美学”四个字反复被提起、可复制的滤镜、配乐,高度的重复逐渐变成了一种审美疲劳……最近感觉韦斯安德森已经进入下一个level了
从上一部法兰西特派就能感觉到,韦斯安德森一方面在延续自己的美学,推向极致每一个镜头都很“刻意”,这种“刻意”放在电影里来看并不突兀,反而可以不断回放解析;另一方面,在故事的呈现上,也在不断尝试新的形式剥离出美学的层面,电影的叙事呈现了一场“戏中戏”,观众和演员一起在戏剧中不断跳进跳出韦斯安德森也在逐渐在文本上寻找自己的风格,偏离“讲故事”的任务,更像不注重叙事的文学作品从《小行星城》上就体现在语速很快、专业术语连篇You can’t wake up,if you don’t fall asleep.外界荒诞,内心混乱剧里剧外,这都是我们的生存现状“为什么不问问外星人关于宇宙的奥秘之类的呢?
”“难道在宇宙的荒野太不应该存在某种答案吗”男主角离开拍摄现场,撕下道具胡子,带着自身或是角色自身的自我怀疑,想要知道the meaning of life“我还是不知道怎么演”“不重要,继续演就行了”继续演,继续带着一头雾水演下去继续在迷雾中走下去继续在梦中睡去早晚有一天会醒来的
尽管《小行星城》在豆瓣上一致差评我还是决定去观看一下,因为我确实很喜欢《法兰西特派》。
不少评论认为自《法兰西特派》开始韦斯安德森就开始陷入形式主义的桎梏,但我恰恰被这部作品其中关于报纸这种文学载体的影视化呈现与对于艺术形式的多角度思考所吸引,不论是其中颇有巧思的文本设计还是平面道具设计以及舞台调度的规划,给我的整体观感像是踱步于一位艺术家的个展。
一部本应以叙事为导向的电影变格为以参观体验为导向的展览,这种艺术形式的切换在不同观众的眼中确实会存在分化,有人会赞叹与艺术上的形式美,也会有人批评其中刻意的形式主义。
但是我上述关于《法兰西特派》的观点,在这一部作品中却并不那么适用。
因为虽然说《法兰西特派》已经在艺术形式上比较刻意为之,但是它的场景主体与它的叙事传达是一致的。
相反地,《小行星城》给观众的第一印象就是独特滤镜下的高饱和天空与沙漠。
但是在我眼中这个沙漠过于“精致”了,精致到观众难以感受到它固有的炎热属性与沙漠应有的旷野感,仅凭影片中的台词“It's so hot” 和鲜有的几声蚊子嗡嗡声显然不够。
我一度很喜欢导演的拍摄美学,但是他此前的作品场景主要是室内或者自然光不强烈的建筑周边,因此这一部非常精致的沙漠甚至有些弱化场景原有的效果,参考荒漠处理的代表作《黄金三镖客》对比尤为强烈。
我也看到相关文章表示布景上的不真实感正是导演暗示戏里戏外的差异,导演本人说,「我们有一个剧本,要演一个虚假的故事,一个在1950年代,虚构的沙漠城镇的故事」。
但是以我粗浅的认知,这种处理手法让我对于剧中人物有疏离感,对舞台和真实世界的切换有隔离感,也许对于这个主题我还是更习惯《雨中曲》这种主流叙事风格。
“电影中的舞台布景是为了表现舞台的虚拟感”,也许导演是站在更高的艺术高度进行探讨,但显然这种逻辑自洽的理论观众是很难买账的。
此外,剧中大部分人物的相关展开都是非常寡淡的。
这也许可以理解为这是导演通过去主题化展现每个个体的平淡生活以传达存在主义思想,但多数人物在影片中的“存在”实在太平淡且重复了,缺少了人物群像应有的个体亮点。
并且,如果说是高屋建瓴式的人物群像,那么为什么又在不少角色间穿插情愫交叠,让人物的展开缺乏新意?
总的来说《小行星城》的主题太过于晦涩,通过著名演员的堆积让它看起来像是成熟且专业的商业片,却又在讨论比多数文艺片与纪录片更加缥缈的议题。
我依然认为是值得因为其艺术风格和较为诙谐的台词与故事发展去电影院体验的,但是整部电影的感受就像一颗精致的水晶球,在精致的布置外部有一层难以逾越的隔阂。
和布达佩斯大饭店很类似的风格,颜色的搭配让视觉体验无比舒畅,拍摄手法还是那么让人上瘾,很棒,“戏剧化”的荧幕,充满艺术气息,稳定、平滑的镜头,场景“一尘不染”,杂糅了一点点隐喻的戏谑,让我忍俊不禁,故事一直处于一种混乱和有条不紊的平衡中。
我看的过程中一直感慨,电影在延承戏剧风格的同时也把舞台上那种,晦涩、抽象的内容带入到电影荧幕当中,对以通俗为主的观众而言略显苛刻,这类内容几乎成了这部电影的主要构成部分;我本无比期待这部电影能给我一个引人入胜的情节,让我全身心地投入进去,让我彻底感觉它的完美;但它很独特,它并不是一个传统推进的故事,它是每个人的故事,它黑白切换的场景也在利用台前幕后,由外及内地探讨更复杂的问题,没有局限于故事本身,这是它的魅力所在,也是它需要承担的风险。
戏剧化又脱离戏剧化。
难得遇到非常戳中我的电影,分享和解析一下自己喜欢的部分1.戏中戏中戏本电影大致可以分为两层或者三层,即:(1)黑白部分,《小行星城》话剧的幕后,作家创作、男主表演、导演执导等等。
虽然话剧是一群各怀自己的精神危机的人被困在沙漠中的小城,互相交流碰撞各自发展的群像,但是它的确有一名最重要的男主角——摄影师。
(2)彩色部分,正在上演的《小行星城》话剧。
(3)话剧中女明星角色与摄影师一起排演了台本,因此出现了第三层戏中戏。
在戏中戏里,出现了摄影师Augie最核心的动作:在烤架上烫到自己的手。
主演从一开始就对这个动作感到疑惑。
而在演话剧的过程中,演员应该表演烫到手,但是男主演真实地把自己的手摁在了烤架上。
在这里,女主演有一个非常出色,给人遐想空间的表演。
她惊慌地左右看,产生了动摇,让我觉得她是在寻找其他该话剧的工作人员寻求帮助,她“出戏”了,因为搭档不知为何假戏真做,真的烫伤了自己。
然后这还没有结束,男主演即使假戏真做,也依然没有解除自己的困惑。
于是,他采取了进一步的“出戏”,直接转身离开舞台,来到了第一层,黑白的话剧幕后。
而接着,当他大喊着导演的名字闯进导演的房间,正当我们以为男主演要向导演寻求这幕戏的解答时,出现了精彩的“打破第四面墙”,男主演扭过头,向我们这些观众发问:Am I doing him right?我做的对吗,我表演的是否是观众们,你们这些现代人正在遭遇的精神危机?
你们过的这种现代生活是否是正确的?
通过打破第四面墙,主演再次“出戏”,来到了第零层,直面观众,表达了他的困惑,也就是电影希望我们思考的问题,人生的意义,后现代的危机,这些,如果从《等待戈多》1953年首次公演开始算,已经有整整70年,但仍未被解答的问题。
而足智多谋的导演也只能安抚我们,我们必须在不知道这些问题的答案的情况下,继续我们的生活,just keep telling the story.
此时,出现了本片我最爱的场面。
根据介绍,这一幕在话剧中由于时长问题被删除了,从它的台词来看,这是摄影师在妻子死后,在梦中与妻子的对话。
无限的浪漫就体现在这短短的一句台词里:it's you, the wife who played my actress.什么是真正的自我,什么是我们在社会生活中扮演的角色呢?
晦涩不明的对自我的定义使得保存、保持自我变得无法操作了。
被删去了的,不被无神论者相信的与群星间鬼魂的交流中,我们发现主角已经忘记了最开始,当他第一次见作家时表演的那段台词,
但是梦境中,鬼魂会重新教给他:
镜头在此幕的台词结束时切给鬼魂演员动心心魄的正脸,她恰好在另一个话剧中身着古人的穿着,就像是真的穿越了千年来到这个时代的,不合时宜的鬼魂,浪漫得让我落泪。
2.命运三女巫三个女儿对应古典戏剧中常常出现的命运三女巫,这个意向已经不能再明朗了。
其实她们名字的设计也很有意思,分别是Andromeda仙女座,Pandora潘多拉,Cassiopeia仙后座,三位希腊神话中的著名女性。
我想特别提一下影片结尾处母亲荒谬的结局。
由于女儿们的坚持,她的骨灰必须被放在一个保鲜盒里埋在一块沙漠中的荒地里。
因为两位成年男性(其中一位腰缠万贯)已经no longer have the strength to fight.导演明白无误地向我们指出,最终我们每个人都必须接受命运,无论它如何荒谬,无论我们在俗世获得怎样的成功。
这个小小的寓言也是我特别喜欢的部分,我觉得它处理得特别美。
3.女教师和牛仔,一些对隔离的讽刺我认为,不仅女教师在外星人出现打乱了一切计划后仍然执着地试图按她的原定计划教学是对政府应对突然事件时的无能的一种讽刺,而且她介绍的太阳系内容仍然是九大行星也是刻意安排的——冥王星早已被科学家踢出太阳系行星的行列,但是教案内容还没有改,依然是在说政府行事僵化过时。
但是导演没有在这里着墨太多,而是安排了一场爱情喜剧给我们。
牛仔哥刚下车其实已经看上了女教师最后,隔离变成了一场爱和欢乐的狂欢,温柔地揭过了。
4.并没有采纳建议的导演痛苦的导演无法面对婚姻的失败,他不能待在有真窗户的房间里,可能是怕自己会选择跳下去。
非常令人伤心的台词。
妻子提出了对话剧第三幕女主角临走时的表演的修改意见(先关门再说再见,我理解为更加坚定地离去,再见是说给自己而不是说给男人),这一段在实际话剧中没有出现,反而是安排成了女主角在离开前给男主角留下了邮箱地址。
也许这位导演对自己的婚姻仍然怀有希望吧。
5.青年人站在虚无的对立面Woodrow的小笔记本上记着让成年人觉得天方夜谭的明年计划,他的奖学金要用在新交往的女朋友身上。
和满怀疲惫的成年人不同,年轻人的生活朝气蓬勃,现在的他好像没有纠结于现代性危机和人生的空虚,而是计划着真真切切的生活。
6.总结如果要总结,我会说《小行星城》的故事是一群各怀自身精神危机的人被迫困在沙漠小城里,由于他们坦率、真诚、友善、能够理解他人,因此在在危机之后,在互相的交流碰撞后,他们怀着自己背负的精神重担重新出发,每个人都比来之前更好了一点。
可能这也是韦斯安德森对于走出疫情后的人们温柔的祝福,所以这部电影的结尾不像《布达佩斯大饭店》那样悲伤。
愿你像这部没有坏人的电影里的每个人一样,即使有着自身的问题,但总是能继续继续走下去。
在点开《小行星城》之前,预期中是一部带着科幻元素的文艺片。
开场十分钟后,脑海中自然浮现出《布达佩斯大饭店》和《犬之岛》,果不其然,全都充满着韦斯·安德森的味道。
安德森已经不是什么无名小卒了。
光是看看《小行星城》的阵容,已经是“群星荟萃”了。
01. 群星演绎的怪诞喜剧除了安德森御用的詹森·舒瓦兹曼出演了男主角,勾搭上了斯嘉丽·约翰逊(片中也饰演电影演员),还有汤姆·汉克斯,蒂尔达·斯文顿(才出演了《记忆》),阿德里安·布罗迪(《钢琴家》)。
如此多国际明星,都愿意陪着安德森来玩这场叙事和色彩的试验游戏,真的是太有面儿了!
毕竟有戛纳金棕榈的加持,也该他豪横。
在这部《小行星城》里面,安德森继续肆意挥洒着他在色彩、构图、镜头摇移和场面调度的个性化展示。
影片的主要故事,是一个失去妻子的中年鳏夫(战地摄影师),开车带着四个孩子参加沙漠中的科学夏令营,在夏令营中认识新朋友、学习新知识,还会参与到科学创造竞赛中。
夏令营中自然还有其他同样具备科学素养的家庭及孩子,然后在一次观察星系的活动中,他们就真的见到了外星人,开着飞碟来把他们的“小行星”抢走了。
然后情节就从家庭轻喜剧迅速转变为国家级科幻事件,整个夏令营被接管,参与者被逐个审查,鳏夫的岳父还专程赶过来,一家五口也在与其他人的相处中,逐渐袒露心事,并获得真爱。
故事看上去平淡无奇,算不上多精彩。
没错,这故事,就是一部五颜六色照片构图滑稽面瘫版《宇宙探索编辑部》。
但是如果你对安德森略有了解,就知道他的怪诞想象、独特美学与生猛操作,都是在故事之外肆意挥洒。
02. 层层套娃的叙事架构上面的故事简述只是《小行星城》最主要的一条线索。
安德森显然不会老老实实地讲故事。
他在这部电影中,设置了俄罗斯套娃一般的故事架构,再以话剧式场景表现出来。
故事最外层是一个电视节目,主持人(《绝命毒师》的老白)在台上絮絮叨叨,向大家介绍一部剧作是如何创造出来的。
这之后,他会不时跑出来叽歪谈论一番。
接下来一层,他介绍的这位编剧叫康拉德·厄普,一位梦想着完成一部优秀剧本的男人。
除了写剧本,他还要接受男演员的勾搭,以及在勾搭中失去了自己的原则。
然后就是剧本中的故事,这位鳏夫带着孩子参加夏令营,各种啼笑皆非的怪诞情节。
由此开启了故事中的分剧情。
包括:与其他人的相遇,鳏夫与电影女演员的欢情;大儿子与女同学的青涩初恋;像拼图般透露的妻子去世真相;女教师与牛仔的恋情;外星人的突然出现,国家机器为此开始运转行动,直到最终的解决。
在最后一幕,演员从彩色片场穿越到黑白世界来了,直接打破了次元壁。
《消失的她》片尾既视感,放在这里则不是戳破渣男的阴谋,而是要开始对电影的虚构属性和拍摄行为进行反思。
看上去够复杂吧?
这还没够,安德森还要运用经典的“三一律”,采用分幕的方式把这些故事组合起来。
同时全过程用黑白和彩色画面将电视节目和剧本故事分开来,两条线索并行的状态又像是对《奥本海默》的戏仿。
因为有爆炸蘑菇云,有浓烈色彩,有双线叙事,有朋友说看这部《小行星城》,顶得上看《芭比》和《奥本海默》两部。
哈哈。
或许是对自己还不够自信,安德森仅仅在电视节目那一层采取了话剧式的场景表达,剧本部分则集中在夏令营的主题场景中,这与拉斯·冯·提尔《狗镇》里那样简练纯粹的话剧表达还存在差距。
不过这种话剧式表达历来是毁誉参半,如果安德森下部作品准备继续朝着话剧方向深入的话,他可是要冒更大风险。
03. 浓烈色彩与工整构图终于说到安德森的独门绝活啦,即色彩与构图。
《小行星城》的色彩一如既往地饱满,场景几乎限定在荒漠中的主题公园内。
同时充盈着一种浓烈的装置感,仿佛是真人演出的“黏土动画”,与《犬之岛》的质地正好反响。
于是整部《小行星城》,要么是电视节目的黑白话剧,要么是主题公园中黏土感的彩色画面,总是透出怪诞的喜感,自然为故事增添了不少叙事张力和悬念。
在此基础上,更有安德森贯穿始终的工整构图。
这份“工整”,是一种框架之内,视觉形式远大于呈现内容的工整,画面中的人物、道具、背景、动作、调度,全部都是为了画面本身的质感服务。
就像前面提到的“真人表演的黏土动画”,全部在一个小盒子中完成。
而黑泽明在《七武士》的工整,是通过构图和调度,完全服从于人物的行动、情绪,以及故事本身的走向。
时代风格与场景运镜都是人物命运的注脚,自然产生出一股庄重的“史诗感”。
于是安德森的作品,“工整”得有些“刻板”,或许会被认为“小气”,难觅“史诗感”,反而是多了几分滑稽、天真和稚气,当然这是另外一份有趣的美学风格,不过久看之后,也许会引起少许厌倦。
电影的末尾,男主角从彩色片场中直接冲出来,跑到上一层“现实”中,终于碰上自己从未露面的“亡妻”,两人以台词完成了对彼此情感的回溯与升华。
探讨戏剧的美学哲思也拥有了真挚情感的注脚,让这部非常形式化的电影也终于有了感情的支点。
片尾更是一场“颁奖礼”闹剧,那个和《宇宙探索编辑部》里面颇为相似的外星人也跑了出来。
所有的人齐声复诵:如果不睡觉就不会醒来,如果不睡觉就不会醒来。
是在说电影这项“造梦艺术”?
还是沉入男欢女爱的红尘男女?
庄周梦蝶的生命感知,或是这个真假难辨的现实世界?
如同安德森提供的谜题,留待各位观众自行体会吧。
2023美国剧情片《小行星城》,全球累计票房4594万美元,定级PG-13,豆瓣评分6.8,IMDb评分6.8。
韦斯·安德森的电影看腻了、看吐了,千篇一律的横平竖直、对称构图、平移镜头,多年前初看时觉得很独特、挺另类,部部都如此就审批疲劳了。
难道是导演江郎才尽、黔驴技穷、只会如此吗?
韦斯·安德森的电影不是传统的剧情模式,故事性不强,娱乐性不强,虽然有喜剧元素但笑不出来。
本片正是如此,我几乎是在木然的情绪下勉强支撑看完全片。
本片的色彩运用非常累眼睛,像是马克龙风格却不如马卡龙养眼,颜色风格令人难受,我不认为这种配色是值得称赞的配色,电影不止是导演的作品,最重要是要让观众喜闻乐见,观众不喜欢,电影体现的风格再另类再独特也是枉然。
本片可谓众星云集,卡司阵容强大,众多一线男星担当配角,韦斯·安德森的号召力真的强,似乎只要能在韦斯·安德森电影里露脸就行,角色是次要的。
影片反倒是主角不出名,一众配角全是明星,甘当绿叶。
韦斯·安德森的电影看够了,不想再看他的未来作品了。
韦斯·安德森的电影虽然众星云集,但是光有明星助阵是没有的,电影看的是故事,体验的是情感,光有炫技的镜头运用和众星云集的卡司是远远不够的。
我好久都没用快进模式看电影了,上一次快进看电影是看《记忆》。
《小行星城》的前半段我勉强支撑,后半段实在觉得没意思,1.25倍快进一直看完。
我倒不能说本片不好,只能说不是我的菜。
我现在买得起小时候想玩的所有的玩具,然后买一个豪华实木柜子把玩具都展示出来,差不多就是韦斯安德森现在在干的事情?
和《法兰西特派》如出一辙,台词也是东一句西一句的“随意发挥”,也就个别构图有点审美,最终呈现出一副毫无灵魂的“皮囊”
《法兰西特派》的时候我还觉得虽然是个也不怎么喜欢的连环画,但至少是精致好看的。到这一部真的彻底只是一张张图了。矫饰的人和堆叠的置景囿于一个个独立的画面,又没有真正有力的情节将他们串联起来。太无趣了。
元电影,这一伟大的概念在此终结,各色人物轮番登场,熟悉的面孔隐匿于陌生的环境中——一个逃离掌控的、无序而有机的世界,作者既非导游亦非催眠师,而是表演的一环,他与角色一同召唤我们进入无眠之梦。
……满怀期待,但是这一部不单没故事,连调色都飞了,很多镜头人的眼白都绿了……
我已不再期待韦斯安德森了,不知所云,不知所云。
4K HDR。So pointless
可以说是想给两颗星但还是咬着牙给了三星,没办法,对韦斯安德森滤镜还是太重了,但是这部滤镜和色调我也真的很讨厌。大概看了七八次才把这一部并不算长的电影看完。一头雾水不知所云。舞台化太过于明显,反叙事程度是目前WA所有电影之最。挺失望的,或者说从一开始就没抱过期望,其实从上一部的时候就已经发现韦斯安德森艺术人格在愈发完善,所以不会在意大众想要的,只拍自己想拍的,即使是晦涩难懂远超大众理解力范围以内的。太过于精准没有错误的镜头和调度、语速和站位…这些太过于规范和精准,使得电影不再像是电影,而是一场大型的影像行为艺术。就像土星落九宫,总是要经历一些意识和认知的冲击,然后,就这么活下去就好。
这不是一部安德森电影,而是一种安德森体验。从《法兰西特派》开始,wes就悄然转变为愈发纯粹形式主义,结构的变成细碎的,人文的变成抽象的,弥漫着着“just keep telling the story”的后现代惆怅。但还是不免怀念起《布达佩斯大饭店》里那个带着本雅明和茨维格气质的、言之有物的安德森
韦斯·安德森…
精致、空洞的万花筒,所有人都在嘚呗嘚呗嘚呗,说的都是废话。
从布达佩斯大饭店之后,到这部我觉得基本可以放弃韦斯安德森了
3.5,更像是用电影的方式做了一出舞台剧,其讲述形式和整体架构都接近于此。但在文本方面却显得抽象,一切似乎皆是以无意义无关联的事情来进行,加上人物多交集又散,唯一能将此包裹起来的只有宏观的“小行星城”。这么一想,跟以往把舞台做片名正片做衬托的电影相比,小行星城无论是片名还是正片都是名副其实的主角啊
看不下下去是真的,总觉得从《法兰西特派》后对韦斯安德森就失去了耐心,当一些调皮或者趣味不再构成叙事的张力的时候,实在觉得乏味,与此同时又想到了安东尼奥尼,他的视觉造型真是蓄力的.....(我也不想捧一踩一🤧.....
4You can't wake up if you don't fall asleep, 不在这一层被催眠,就无法出现在下一层的舞台。在四面围住的Asteroid City舞台上,演员与alien对视,空间便扩展到了六面;在前后围住的Making Asteroid City舞台上,"Augie" finds his "dead wife",空间又被扩展到了四面。在纵深向入梦与出梦,人们总被不可理解地围困,但奇妙时刻间,在观众视角中不可能的对视中,共鸣偶然发生
喜欢的女演员们,三个巫婆小女孩哈哈哈哈哈哈,和外星人的表情。布景。其他没兴趣
2024siff沪北电影院。韦斯安德森怎么拍出这么无聊的电影。现场字幕搬得离观众席太近了,导致字幕基本被前排挡住,又不好意思坐得很直,整一场电影时时刻刻都在找人头缝看得累死,浪费了我的01座黄金位
为啥评分这么低呢,光是看画面色彩,就不后悔在影院里待上105分钟,更别说戏中戏的设定很有意思,特别是奥吉直接冲进导演房间,再径直走出去,与其他剧组同时也是在《小行星城》中戏被删掉的女演员的对话,他不断追问“我演的对吗”,感觉一下把故事拉到哲学层面。一些梗也很有意思,而且很自然,不是为了搞笑而搞笑。运镜有很多干脆卡点的左右切换,僵硬,但明显知道是导演的设置。一开始以为会很无聊,后来发现完全不是这样,我觉得很有意思。
天书一样的台词,木偶一样的表演,不迷人很烦人
3.6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