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 travers quatre éléments principaux successifs (humain, animal, végétal, minéral), ce film, en permanente transformation, tisse, par ses plans observateurs, un cycle qui relie l'homme et la nature, l'antiquité et la modernité ainsi que l'image et le son dans leur pure durée continuelle et état d'être pour affirmer une communication entre les êtres par-delà leur existence. Précieux et unique.
slow cinema 还是要在影院或者映室看🥵不然真的会持续不断被催眠,然后暂停。。。
这部是睡过去3次之后看完的。
是我的问题,太令人惊艳了,最令人惊艳的是爷爷死了之后的一个俯拍establishing shot 的长镜头,因为导的是一只狗狗,导的是狗狗的调度,狗狗真聪明🥺狗狗朝着迎来的孩子怒哄,孩子终于逃脱后岔路开来了一辆货车直往被拦着的羊窝,镜头却 pan right 跟着逃脱的孩子还有跟着孩子的狗,随着off screen voice 车尾冲破脆弱的围栏声,羊群可能是惊恐的哄叫声,镜头又 pan left 跟着返回去的狗狗揭示了令人难过的场面。
被放进爷爷棺材的洞被关了起来,image变得一片黑暗,接着切到了羊羔从妈妈黑暗的阴道间拉了出来,场面实着震撼,好像是不由言说的隐喻的match cut,令人深感震撼。
接着是这只羔羊的生命,令人担心和心酸,最后因为还小没有从沟上跳上来的能力,所以落伍,走上沟的时候羊群已经消失了,只剩下它一个人了,它的嘴巴和头被绑上了绳结,它就这么绝望地叫着,呼喊着;establishing shots 适配地展现了它的害怕,绝望。
这一个sequence导演基本上一直在导动物,真的好厉害,而且这部片子还是用胶片拍的,可见难度和工程量之巨大。
最后一个sequence是大自然遭到了人类的破坏。
历史感的大树被砍伐用作了人类娱乐的工具。
木头被堆成山丘燃烧变成了木炭,木炭又被人类燃烧化成了灰烬飘渺在空中……Cinema contains indefinite powers.
从遗传学角度讲,物种之间是相互联系的。
这也是为什么我们时常会与自然有莫名的结合感,也是为什么看这样一部影片冥冥中感动得无地自容的原因。
从矿物→植物→动物→人,这可能是地球、自然形成的过程;抑或按照影片顺序:人→动物→植物→矿物,是否是人自我修行、自我价值的过程。
尘归尘,土归土,所有事物绕一圈最终又回到原点。
迟暮的牧羊人靠着用羊奶换来的教堂的灰尘过着日复一日的生活。
撞破的栅栏是巧合也是注定。
新出生的小羊羔还没来及好好看这个世界,就在荒野中死去。
树在漫漫时光后,在庆典中轰然倒下,烤的漆黑的木炭在火中燃烧,谁家的烟筒冒着浓浓的烟。
一切物质都在轮回,在那个宁静的村庄里体现生命最简单的秘密。
这部由意大利导演米开朗基罗·弗兰马汀诺执导的影片没有对白,没有剧情,大多用固定机位和长镜头来呈现事物本真的状态,但却讲了个及其生动而有趣的故事,天地万物的存在与消亡宛如结尾烟筒里飘散的袅袅炊烟一般,残酷而温存。
在意大利南部的一个依山而建的村子里,有一位牧羊的老人,他的羊每天都会被他带着爬上山坡的草地去吃草,那群羊大概二十余只,黑的,白的;有犄角的,没犄角的,有几只羊已经老得毛发失去了光泽,乳房无精打采地下垂着。
而在这段散漫的时间里老人则会倚在树皮都已经脱落的泛白的树干上闭上一会眼,时不时发出一声咳嗽声,睡没睡着也无关紧要了。
到了傍晚,他带着羊穿过林木茂盛的幽长小径回到家。
他知道自己已时日不长,却不甘心就此死去,于是他去教堂以求得生命的延长,古老的教堂在阳光的照射下漂浮的尘土都显现出来,而这些尘土被他当做了灵丹妙药。
他将一瓶刚刚挤出来的羊奶作为回报,便回去了。
生活在这个老人身上仍然一如往常地继续着,放羊,行走,在田地里拉屎,吃药,睡觉。
连地上的石头,远处的山峰,天上的云彩都没有变化。
岂不知岁月是把杀猪刀,悄无声息地便消解了生命。
老人还是在一个午后死去了,无力地挣扎了那么几下。
那一天的光线尤其敞亮,羊们从被撞破的羊圈里鱼贯而出,有的爬入老人的房间,带着新奇感,他们永远不会意识到躺在床上的老人已经长眠了。
而小镇的人们则聚在一起,将老人送葬。
但也仅此而已,太阳西落,夜幕降临,人们在葬礼之后散去,羊群也回到了羊圈里,像什么都没有发生一样。
在老人死去之后,一只幼羊出生了,幼羊是白色的,落地时身上还残留着纷杂的羊水和长长的脐带。
幼羊一如其他同类一般成长着,羊群自然也换了主人。
除了有常的生老病死的自然法则之外,无论人还是动物,都还得面对着命运无常的作弄。
小白羊在一次外出吃草是被羊群拉下,它悲伤地嚎叫了几声,随后来到一个树下,那棵树如鹤立鸡群一般,比其他树高出来一大截,在一块空旷的草地中遗世独立。
而羊则蹲在了树下的凹陷的坑里,大小正好,仿佛上天给它准备好了的葬身之处。
天空依然澄澈,羊望着它,最后一次思考这世界。
不知过了多长时间,至少羊的尸骸都还已无影无踪了。
人们成群结伴地来到这个大树下,电锯一响,大树应声倒下。
大树被拖回小镇“参加”古老的祭祀仪式,它再次立了起来,即使只剩下光秃秃的躯干,甚至还被一个男人攀爬至顶。
仪式结束后,大树被大卸八块,白色的枝干犹如白骨,好的“骨头”作了木材,成了家具或者房屋的栋梁,而细小的“骨头”作为木炭的材料,用作燃烧。
木炭厂里,从小镇拉来的木块被堆了起来,接着外面撒了厚厚一层煤灰,宛如巨大的坟墓,当炭火放进去少顷后,灰黑的木炭就完成了。
紧接着小镇的居民会开着车买上一车木炭。
木炭被扔入了壁炉,屋顶的烟筒里冒出来袅袅炊烟。
影片结束。
我尝试着复述了影片的内容,但毕竟文字过于枯燥而抽象,相对于影像的丰富性力有不逮。
所以接下来我就电影本身而言分析一下。
一:在主题和情节上虽然说电影并不具有普遍意义上的情节,但正如我上文所说,用看似散漫的镜语诉说了一个动人的故事。
而导演借四个消亡的故事其实是在说世界的永恒与生命的轮回。
《四次》这个标题即来自于古希腊哲学家毕达哥拉斯的理论。
毕氏认为灵魂不朽,在四种生命形态——动物、植物、矿物和人中循环重生。
也就是说,所有的生灵之间有内在灵魂上的平等。
而导演正是基于这样一个理论来讲述小镇的故事。
从人到羊到树再到木炭,正好对应人、动物、植物、矿物四种,而且影片开头既是结尾时工人制造木炭的镜头,于是整个影片形成一个闭环,预示着万物的循环和生命的轮回。
在我看来,影片之所以打动我,很大的原因来自于其不加修饰的生活化内容,没有刻意地去讲述什么,也没有去人为地制造冲突,一切自然而然地发生了。
而且缓慢随意的节奏也让观众和影片中的人物一样去思考人生与世界。
而有些生活化的动作也能够引起共鸣,比如在影片中间一个孩子在追赶大人的时候被一只狗挡落了去路,于是和狗对峙着不敢前行,抓住机会才冲了过去,而此时大人们早已不见了踪影,于是小孩哭着跑了。
这些小小的细节让我想起了儿时的生活。
电影不正是如此吗?
艺术不正是如此吗?
那些共通的情结最能打动人。
二:在镜头语言上首先,这部电影最大的特点就是没有对白,而且全程自然音响,不仅是对原始电影默片时代的致敬,而且对于中国观众来说减少了制作字幕和找字幕的麻烦。
要知道,在电影诞生伊始,是纯粹的光影的艺术,而且是以写实性和长镜头为主,而本片中静默的远景、全景以及长镜头的使用,让荧幕变成了一扇窗户,观众在窗户里边,故事在窗户外的远方。
这样做使影片从生活和艺术两个层面上做到了返璞归真。
虽然时隔半个世纪,但作为意大利电影,本片依然能够看到新现实主义的影子,而且导演在写实主义美学的基础上也进行了对电影叙事技法和运镜上的探索和创新,无疑这种创新是有价值的。
一棵树,从山地到村庄,高过所有屋瓦,污水流淌⋯又干涸的⋯斜坡,一只小羊在雪地过夜,住棚节的晚餐,在人类的哨声中死去,每人掰下一根枝条,曾被蓝天注视,蓝色与挺拔,是昨日的欢宴,风高过屋翎,烟囱冒出炭火的片羽,言语栖息在行为之下,远去的小货车,满载云影和羊毛 《四次》 2023年5月27日
《生命的四次旅程》意大利导演米开朗基罗·弗兰马汀诺作品。
继《幸福的拉扎罗》后,又一部走到心底的意大利文艺片。
全片没有背景音乐,没有语言,只有自然的声响,人、羊、树、炭在各自独立又相系的寻常存在与生命来去中发出本能的声音(咳嗽声和喘息,铃铛响和咩叫,风吹树叶声,木炭开裂声)。
导演“万物平等地存在”的生命大爱观自然地表达坦露,正是这种“人的语言体系消音”,人的居高临下“霸权”式的表达视角的消解,才能在作品中践行这种态度与观念,“只有从自然里发出的声响才是无差别的、通行的“语言””。
拍摄的视角也无处不在提醒我们放下“人类绝对第一叙事与观看主人公”的傲慢、蒙昧与乏味,小白羊、松树、乃至黑炭与烟尘,也有各自生命存在形态的对这个与人类共享“同租”的世界的观望,一个生命对自然中其它生命的观望与见证,而它们的视角也许比人类彼此间及投注于自然世界的更为平等坦率甚至有情。
我在夜里小羊看向镜头的双眸中的星星点点,与风拂过山坡松树沙沙回应的画面中,直接地领会到了这种自然本真因而平等的目光。
生命宁静真实在一起的感觉。
无差别的生命存在每一刻都是对“生命的意义是什么?
”的如实回应,即使是多年如一日的早起穿衣、赶羊上山、坐在同一片山坡放羊咳嗽、傍晚赶羊回家吃饭吃“药/尘土”睡觉,或是一年四季站在同一片山坡面对晴天清风与雨雪风霜。
死亡可以是偶然事件,而生命不是一场随机无主的偶然。
以自己的生命形态张开每个细胞的生长力与感受器,去体验这场自己主体在场的体验旅程,别轻漫与错过自己每一刻的临在吧,这就是活着的“好日子”。
有一个场景觉得很难划过,老人应该是知道每天从教堂求来服下的“咳嗽药末”其实只是教堂清扫得来的灰尘,他仍然天天服下,那一天丢了药包的他连夜赶到教堂拍门讨要,然而无人回应,第二天他被发现逝去在自己床上……这种表达感觉到了作者对宗教很复杂的态度,很有余味的处理。
结果就是全片静静默默看完,给微恙低能量的人提供了一场特别对症的心灵镇静与梳理抚触。
米开朗基罗·弗兰马汀诺是一位天才,而《四次》在他手中是一把解剖存在的柳叶刀。
在意大利南部枯荣交替的山丘上,羊群、牧人、树木与烟尘构成了生命的四重变奏,但导演真正凝视的,是物质在时间中的流变与坍缩——存在的本质,或许正是这种永恒的逃逸与回归。
影片以牧羊老人的死亡为锚点,展开一场无始无终的轮回叙事:躯体分解为尘埃,尘埃被火焰裹挟上升,火焰的余烬滋养树木,树木的汁液被孩童啜饮。
这看似线性的链条,实则是海德格尔“向死而生”的拓扑学演绎——每个存在者都在向自身的终结敞开,而终结本身又成为他者存在的基底。
当镜头长久凝视羊群啃食草根时,草叶的震颤不再是单纯的物理运动,而是存在者之间暴烈的能量交换,是列维纳斯口中“他者之脸”的无声呼救。
弗兰马汀诺用近乎现象学的镜头语言,剥离了人类中心主义的滤镜。
牧羊人咳出的痰液、山羊咀嚼的草茎、烟囱上升的炭粒,在绝对平等的影像权重中,共同编织出德勒兹式的“块茎宇宙”。
当摄像机以昆虫视角掠过泥土时,人类引以为傲的主体性轰然倒塌——我们不过是物质流变中的临时褶皱,是赫拉克利特河水中偶然成形的漩涡。
那些平淡却惊心动魄、被无限拉长的静默时刻:教堂搬运圣像的队伍在山脊蠕动,风将尘埃吹向未知的维度,老牧羊人临终前的呼吸声与羊羔的哀鸣共振。
这些时刻暴露了海德格尔所谓“存在的被抛性”——我们被毫无理由地抛入时空坐标,被迫在有限性中寻找意义。
而当孩童将树脂涂抹在树干时,树脂既是伤口愈合的痂,也是存在者互相渗透的证物,是梅洛-庞蒂“肉身本体论”的绝佳隐喻:世界通过我们的身体思考自身。
焚烧木炭的浓烟升向天空,与教堂钟声共同构成存在的复调。
这不是东方哲学中空泛的轮回,而是西方现象学与后结构主义在影像中的激烈媾和——物质不灭,但形态永劫回归地更迭。
弗兰马汀诺用摄影机证明了巴塔耶的断言:“神圣性存在于排泄物与圣餐饼的等值中”。
当我们目睹羊群踏过老人骨灰时,终于领悟:所有关于永恒的寓言,不过是物质在熵增定律下的短暂喘息。
片名往往是电影的线索所在,也是看懂一部影片的绝佳角度。
因而,理解片名是理解电影的关键。
在观影的过程中,我一直在自问导演所谓的“four times”,到底是指哪“四次”。
直到影片末尾,烟囱里冒出一股青烟,我才明白导演所谓的四次,或许是指“四次”不同的生命周期,而这四种生命的周期,又是一体的。
第一次,是一棵松树的生命周期。
从老人与小羊的庇护所,到人们欢庆新生(新年或新婚)的工具,又被木炭厂加工成木炭,然后进入人们的家中,包括老人家里燃起的那盆炭火。
第二次,是一位老人的生命周期。
但是导演在这里只为我们展现了他的晚年,孤独寂寞的晚年。
他每天的生活是放羊、拉屎、求药、睡觉,最后由一只狗与一群羊告诉人们自己的死亡。
第三次,是一群羊的周期。
从影片开始在老人背后偷袭,到搞乱老人的家,再到生出小羊,最后在风雪中饥寒交迫而死。
第四次,导演交代的并不明确。
或许是指老人额头和松树皮上的蚂蚁,他们则是一直运动不休。
导演没有展示蚂蚁的死亡,但是随着老人与松树的消失,上面附着的蚂蚁自然也会不见。
整部电影之中,几乎没有任何对白,且镜头往往距离人物很远,并静止不动。
导演近乎用一种写实主义的方法,在向我们展现生活本身。
PS:写这篇影评的时候,没有提前看几位大神的影评,没想到毕达哥拉斯的学说。
与他们的理解有相同,也有出入,但整体而言,还是基本能够感受到电影的主旨的。
这部电影与莫言小说《生死疲劳》表达方式有相似之处,但后者的感情更为强烈些。
“天地不仁,以万物为刍狗;圣人不仁,以百姓为刍狗。
天地之间,其犹橐籥乎?
虚而不屈,动而愈出。
多闻数穷,不若守于中。
” 老子《道德经》第五章“我实实在在的告诉你们,一粒麦子不落在地里死了,仍旧是一粒,若是死了,就结出许多粒来。
” 《新约圣经》约翰福音第十二章《灵魂的四段旅程》是2010年的一部意大利电影,是意大利导演米开朗基罗-法尔马提诺的第二部剧情长片。
不过,“剧情长片”这样的说法,似乎有点不太精准,因为从某个角度来说,《灵魂的四段旅程》没有剧情、也没有对白,单纯由四组看似独立的观察影片组成,更像是一部短片集或是纪录片。
然而,从另一个角度来说,这部片子又剧情丰满、对白丰富,讲述一段生机盎然的生命故事--这种矛盾的理解结果,其实正是这部电影之所以出色的地方。
有人将《灵魂的四段旅程》称为意大利版的《生命之树》,但我个人觉得,《灵魂的四段旅程》透过更简单的方式,呈现出更为朴素和更为开阔的生命观,无论是在意境上还是手法上,都比《生命之树》这部获得戛纳影展金棕奖的作品更显出色。
■内容与视角《灵魂的四段旅程》的内容很简单,先是一个住在乡村的老先生每日靠放羊和出售羊奶为生,老先生在死去后,一只小白羊哇哇坠地、来到人间。
这只小白羊在一次放牧的过程中从羊群中走失,开始在森林里独自徘徊。
春去冬来之间,小白羊栖息到一棵大树底下并终结生命于此。
这棵大树后来被村里的人砍下,运到村里作为祭典活动之用。
祭典之后,大树就被人们砍成木头运到木头堆积场。
这些木头后来又被拿去熏烧成为木炭,烧成的木炭则被分送到村里的各家各户。
如果从人的视角、从一般剧情片的角度来观看这部影片,可能既看不到完整的剧情、也看不到可以感动或思考的故事。
但是如果从“生命”的角度切入,便立即能产生非常具体的体悟。
有人说,《灵魂的四段旅程》是基于古希腊哲学家毕达哥拉斯的灵魂论。
毕达哥拉斯派主张,人是有灵魂的,而且灵魂会轮回转世,在人、动物、植物、矿物这四种生命形态中循环重生。
但我认为,《灵魂的四段旅程》虽然以这一灵魂论为基础,以生命的四种形态来看待万物,但在理解和诠释上则不限制在简单的灵魂转世上头,内容中所涉及的四段旅程,更可以看做各自独立的生命历程,从天地的视角来感受万物生命的消长。
■镜头语言与叙事方式虽然说《灵魂的四段旅程》是以“天地万物”如此宏观的视角来观察生命的起灭,但这部影片完全没有落入宗教式崇高、但却又狭隘的精神感召与呐喊。
这部完全不依托语言对白来表达创作者想法和观点的作品,完全借由宏观与微观镜头的切换,借由叙事主线与支线的隐微交错,让生命本身来感动生命。
影片画面主要是由中远距离镜头和近距离镜头两类组成,其中远镜头主要呈现的是一种疏远、不带感情的观察视角,但这样的视角却又透过细微的镜头移动和转动,传递出一种好奇和关心的态度,仿佛天与地正静静地看着老先生、小白羊、大树、木炭在时间长河里的变迁。
而这四个生命、四种生命形态的消长与变迁过程,便构成影片的叙事主线。
沿着这条叙事主线,由于四个生命主体都置身在简单重复的场景和作息之中,隐隐间给人一种无趣、卑微且不由自主的生命状态。
例如老先生年岁已大且身体虚弱,独自过着简单甚至贫困生活。
老先生每日早晨起来便去放羊,回来后会去村里送羊奶,顺便去附近的人家领取一种草药粉。
再次返家之后,他会将捡拾来的浆果放在锅子里。
到了夜晚,他脱去层层外衣、饮下草药粉后便就寝。
影片透过固定的场景、固定的镜头位置和角度,呈现出老先生这种日复一日的单调生活。
直到有一天,老先生在放羊的时候到草丛中排便,不慎将草药粉给掉落。
夜晚就寝时,老先生四处找不着这草药粉,只好急忙忙地出门去索要新的药粉,但因为所有人都已经入睡、无人应门,老先生最终只能颓然回家。
结果隔天早晨,老先生没能准时起身,不久竟然就在床上断气死去。
与此相似的是,小白羊的突然走失、大树在茂密森林中被看中并砍伐、木头被人们送去熏烧成为木炭,都给人一种天地无情、生命无常的伤感。
这便如同老子在《道德经》里说的:天地不仁,以万物为刍狗。
然而在叙事主线之间,是那些不断岔出的近镜头,当这些镜头扫向这四个叙事主体之外,看进不为人知的世界时,却突然给人一种生命的感动。
就像老先生在草丛中排便后匆忙离去,镜头突然带向那个草丛,画面中出现了那个被老先生掉落的草药粉纸袋,但除了这纸袋外,还有一大群忙碌地赶来搬运纸袋的虫蚁。
而当老先生隔夜卧病在床、未能起身时,牧羊狗儿跑到路上朝着村里办活动的人群吠叫,害得他们在匆忙间忘记拉上货车的手刹,结果货车撞破羊群的围篱,羊儿四处乱跑,其中更有些羊儿跑到老先生家里,将他盛放浆果、悉心捆绑以防虫蚁偷吃的锅子给撞下桌子。
这一切一切来回切换和延伸的微观视角,呈现出的是天地间的生生不息与福祸相依,是超脱个体与短暂生命的宽阔胸襟,是“佛纳须弥于芥子、于芥子中现大千世界”的世界万象。
从个别生命的角度看来,生命的意义在于此生成就了些什么、在于此生得到了些什么,而这一切往往必须待到盖棺时方能论定。
如果在即将离去之时,人生总体是丰衣足食且幸福安乐,并且,或是积攒了财富、或是成就了功名、或是子孙绵延,则可说生命有所意义,否则便是虚度生命的人。
然而,在广阔的天地间、在悠悠的岁月长河里,生命意义无差别地存在于每一个瞬间和每一个事物里头。
■生命的意义在人们眼中看来,老先生的生命卑微且无意义,而他掉落草药粉更是不幸,造成他的生命嘎然终止、荒诞而逝,然而在天地岁月的眼中,因为老先生牧羊,村人们才得以获得羊奶滋养身体,老先生掉落的草药粉和浆果,则生养了更多生命。
至于之后小白羊的走失,虽然没能因此安养天年、产乳给予,但牠的身体却又生养了大树和无数寄生在树上的生命,而大树的被砍伐和熏烧却也成就不同的生养。
这正如《新约圣经》上所说的:一粒麦子不落在地里死了,仍旧是一粒,若是死了,就结出许多粒来。
自古以来,“生命的意义”便是人们汲汲营营、不懈探讨的议题,无数哲学家都想找出人生在世、生来死去的目的所在,想由此总结出正确的生活态度和生活方式,更由此衍生出种种神学,提出来生和灵魂的概念,以解脱死亡的恐惧和生命的虚无。
不同于西方的古典哲学思想和各种神学思想,《灵魂的四段灵魂》采取老庄式的宏观生命观,跳出以“个人”、乃至于以“人”为中心的思考方式,从天地的角度、从众生平等的角度,来观察和体现生命的意义。
《灵魂的四段旅程》全片都在自然光下拍摄、没有任何对白和配乐,时时回荡耳边的是来自大自然的声音,老先生身上的铃铛声、牧羊狗儿的汪汪叫和小白羊的咩咩叫,整体色彩和调性是自然、美好且祥和,有人用“诗意的镜头”来描述,不过因为这几个字不仅概念模糊且已经被用滥,不如就简单地说是影片里头人事物的宁静与不做作、森林田野的开阔、各式景致里头饱和且自然的明艳色彩、以及镜头与画面那不疾不徐的推进和切换速度,给人一种内心澄净和放松的感受,完美地呼应影片的宽宏主旨和超然氛围。
在这样一部没有语言对白、没有配乐、没有灯光操作的作品中,镜头是导演与观众进行交流的唯一语言形式。
影片中,除了老先生和小白羊这种人们比较容易理解的生命形式外,还涉及大树和木炭这种不为人熟悉的生命状态,因此,如何形成顺畅的叙事节奏、如何以有形的事物来传递无形的生死概念,需要非常出色的镜头语言功力才能达成。
影片中,充分利用重复和联想手法来进行表述,让人从具象中理解抽象、从“可理解”中理解“不可理解”。
例如透过众多虫蚁在大树上积极忙碌的单一近镜头,便传递出小白羊的死去和大树的生机勃发。
例如用盖棺动作及其后的黑屏来呈现老先生的死去,而当同样的手法出现在木头被送进去熏烧时,大树的生命终结便赋予了联想后的理解。
这种透过相似性来理解万事万物的方式,除了是一种镜头语言、一种叙事手法外,恰恰也是一种推己及人、同情和包容的处世态度。
其实,《灵魂的四段旅程》并没有为“生命的意义”这一永恒命题给出答案,但它却给出一种看待生命的方式和态度。
相比于《生命之树》里头那种基督教式、有偏向性的“信我者、得永生”,《灵魂的四段旅程》予人的是更为开阔的胸襟,如同老庄思想一般地提示着,人们眼中看到的幸与不幸、生与死,都只是天地运行的一部分,幸与生有其意义,不幸与死也有其意义,而这样的意义却又只是一种短暂的和相对的概念,既不是永恒不变、更不是颠扑不破。
若要深究,个体的生命或许没有绝对性的意义,但“生命的意义”又何尝不是一个无意义的提问?
豁达和超然,用心感受生命,或许比苦苦追求生命的意义更有意义。
小白羊怎么从沟里出来的?
平和。
奇妙的电影
人羊树碳的相继交替,物质间的转换,生命的四次轮回(轮到碳的时候我有些懵了),周而复始,安静坦然。 7.2
@2024-06-03 19:34:07
万物皆有灵
不懂
歸類成紀錄片算了。。。
生而为人,很幸福。
风物诗 好像云南啊……山区果然都好像
老派风骨。
【家乡民族情怀/无对白/7.8】有一种遇到了意大利的归隐家乡的老帕一般…
似懂非懂
静。
看似毫不相干的人、羊、树,被导演赋予了似有似无的联系。
牧者的離去,給這個版人類工具化的世界帶來混亂與麻煩,但大自然的可愛是,她們不一會就給你復原。當然不是每一個沒有宗教意識的共同體都做得到。
没有看出回环,倒是觉得尘埃落定,灰飞烟灭
把意大利农村的八卦闲聊视觉化了,东家的老头,西家的羊,老王家的孩子结婚啦,山里有棵高高的树,后来当柴火烧了……要是用来烤全羊这事就圆满了。
我相信很多人是看了电影后再看了简介然后再评分的···说实在的- -对我来说这片比生命之树更无趣····的确题材和手法是很不错···但这需要花掉1个半小时么?做个精短的短片不是更能够让人直接了解到四次的含义呢···
学生愚钝,如果不看剧情介绍的话,真心看不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