彩塑男孩
Retablo,安地斯噤恋(台),板画男孩
导演:阿尔瓦罗·德尔加多·阿帕里西奥
主演:玛佳丽·索利埃,Amiel Cayo,Junior Bejar,Mauro Chuchon,Ubaldo Huamán,Hermelinda Luján,Ricardo Bromley López,Claudia Solís
类型:电影地区:秘鲁,德国,挪威语言:克丘亚语,西班牙语年份:2018
简介:14岁的男孩塞贡多,长大后想要成为一个像他父亲一样的故事盒制造者,继承家族的遗产。在前往安第斯山脉社区庆祝活动的路上,塞贡多偶然发现了父亲的秘密。这使得他的整个世界一片混乱。被困在沙文主义的环境中,塞贡多试图在沉默中处理所有发生在他身上的事情……详细 >
6.8 异域风情有点喧宾夺主,直到彩塑被摔碎之前,完全被秘鲁的文化带走注意力,破碎之后,相比出柜,是更深一层的觉醒
他生于粗狂辽阔的天地中,却不幸死在了逼仄的时间荒芜里。他有幸存活了下来,却不幸地早早就死去了。无尽的窗后跌落了最后的父亲,幽暗门里锁住了曾经的男孩,只有狭小木盒中,才活着父子的初心。
在多伦多同志电影节上看的电影,这是我看过的第一部秘鲁电影,也是第一部克丘亚语电影。配乐和父子俩做的泥塑都为电影增色不少,男孩矛盾心理的刻画也非常棒。结局很悲,我走在回家的路上都难以释怀。不过儿子接过了父亲的衣钵从事传统艺术,也是告慰了父亲的亡灵。很心疼小小年纪就承担太多东西。
2019秘鲁版《那山那人那狗》+《谁先爱上他的》,又一部同妻题材。巨大的仙人掌,就像巨物一样恐惧而危险,照射男孩发现父亲性向真相后的心理。“你是个艺术家,而不是个农民” 母亲怒气之下打破所有彩塑,比伤人还痛心。她的悲愤离去,把世俗的、亲代的眼光更鞭笞的血淋淋。“我不能扔下他不管不顾”、“我们可以搬到别的镇上,我们可以重新开一个工作室” 儿子为爸爸做的彩塑,所有的情绪都在失去和无奈中化作成长,泪目。斑斓的彩塑,纯色的绿红毛衣…这个世界需要不一样的色彩。
睡前看这么悲的电影真的好嘛?还是再补一部吧!今天凑巧看了两部二十线国家的电影也是醉了!各大宗教简直就是同志天敌!人性何在啊!
拍摄画面极致的对称,风景如画、人文景观引人入胜,父亲的结局太虐了
老故事放在新环境。只可惜这个新环境似乎对故事没太大帮助。
新瓶装旧酒,这次的瓶是秘鲁风情款。
#1st HIFF# 利马-柏林Generation 14plus(水晶熊泰迪熊小奖)-圣赛拉美单元。作为处女作很不错了,青春期的性压抑加上秘鲁小村庄对同性恋的不宽容,加上艺术家/农民这个身份问题,处理得相当不错。歌舞音乐服装很有南美风情(其实也有点贩卖奇观的意思)。长镜头有的还不错,不过大多时候有点楞……
金鸡电影节展映的电影还被删减了,有什么意思,少了那一段根本匪夷所思啊,给电影四颗心,给主办方差评。这是对电影导演最大的不尊重吧。查朗戈琴是安第斯山的灵魂。
电影里情感的走向如同南美一样简朴而执着,死亡有时真的可以让活着的人卸下重担。
冲着quechua电影去的 秘鲁乡间的的景色极美 然而主题意外的progressive
继承了父亲的手艺,是否也继承了父亲的性向?爆裂无声的父子情,镜头语言尤其干净,男孩的眼睛会讲故事。跟“心底的逆流”恰好构成呼应:在秘鲁这个国家,无论沿海还是内陆,环境带来的悲剧已经是无解的循环...
全片以受限视角来进行阐述,加之镜头克制精简,与电影主题的气质相符合。在一个极端保守的社会环境中,对于性的容忍度是很低的,连带着电影里的性暧昧都是雾一般迷蒙。精神的压抑需要肉体的痛苦来释放,所以男孩用力搓洗身体,用皮带抽打自己。男孩和父亲搓背时中间的镜子,隐喻了两代人的性压抑。
好几次窗、柜、棺的视角非常经典,几位演员的表现也很出色,另外秘鲁🇵🇪的彩色泥塑真的很漂亮,下次必去安第斯山脉亲自看一看。Que bonitos retablos de Peru!
北影节 首都电影院西单店 节奏非常非常好 长镜头叙事契合片子的气质 演员都很好 含蓄 且有力
南航版本少了5分钟
基本自始至终保持着从男孩出发的封闭视角,这样的处女作完成度相当可以了,只是这样的故事用这样的视角显得有些弱了
彩塑在影片中其实是缺席的,对于父子俩只是谋生的工作而不是艺术,不构成父子俩性别身份和社会身份的塑造(本来艺术既可以反映身份,身份又可以影响艺术),所以镜头中甚少父子俩制作彩塑的实际动作,也没有对彩塑主题或形式的探讨。另,太多无意义的长镜头,儿子木着脸大口喘气走路的长镜头就像是在看丧尸片。
所以说啊发展中国家的落后乡村是没有txl的,舆论真的会杀死人。儿子大概率也是txl吧,遇到一个喜欢的直男想奋不顾身地抛下祖上传统技艺和他去打工。有比较才有伤害才有安慰,人真的是欲求不满,我还在苦闷未来要孤身一人,但这大世界还有很多没有过爱甚至活下去都艰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