摇滚最原始的样子,让我们回到最开始,回到那最纯粹的时候。
自由,理解。
日漫电影的画风越怪异。
内容越独特,这配色,泛白,美妙的空镜头。
人物的呆滞,奇特的造型,光怪陆离。
中二无厘头名字搜这个更好找哦!
《摇滚吧!
中二乐团》.......................................................................................
简单和随性的线条、颜色与台词,表现最原始的冲动和最真切的感受。
无厘头点缀的可爱,荒诞包裹的真实,让屁股甩掉黑脸,跟着节奏涌流摇摆抖动,我砸碎贝斯吹起竖笛闪转腾挪跑上一路飞上了天涕泗横流高歌自由呀呼!
本想听些音乐、图一乐,音乐是真的音乐,乐是真的快乐,我也是真的爱上了。
《摇滚吧!
中二乐团》这个译名让我第一眼无感,但想想原名「音楽」可能也不会吸引到我,好在封面独特的画风戳中了我,让我想起《乒乓》。
最后看到是坂本慎太郎配音,好像没听过这人,于是搜些他的歌当饭后甜点,点进歌手个人页面惊讶地发现已关注2年多,哈哈哈哈哈哈(这个眼神莫名有看我无语的感觉了。
除了一些非常著名或者非常好记的名字,我发现自己真不太会记创作者的名字,尤其是最有感觉的作品反而会让我忘记创作者的存在。
现在听着歌,看来自己的喜好变化不大,能听一晚上;听到现在,觉得歌的调性和这部动画也有些相似,看来自己的喜好还挺一致。
看完就是开心,这是今年目前为止的最大惊喜。
音乐 (2019)8.62019 / 日本 / 动画 音乐 / 岩井泽健治 / 坂本慎太郎 驹井莲
近期开始清扫冷门片,《音乐》可以算得上是后劲比较大的动画了。
呆滞又简约的画风,冷冷的笑点在一开场就让人憋不住笑,没有复杂的笔墨,简单的一两句就能戳到人的笑点,这是典型的日式冷笑话效果。
简单的故事,简单的框架,简单的人物,但是却包纳了热血的音乐故事、懵懂的爱情线索、中二的校园生活、对摇滚乐的致敬。
所有的一切都传递出简单的舒服感,消解掉所有的高潮元素,只有最后的演唱会略微花笔墨酝酿了感动,但依旧很克制,其余的部分一直以后现代主义对出现的种种进行解构,这种微妙的处理是化繁为简的高明。
黑场后的片尾曲才是影片高潮,歌词写的也不错,字幕滚动的时候回味悠长,停留种种复杂的情感,其中就让人留恋的是校园中二却热血的美好。
▪️摩加迪沙 - 索马里 🇸🇴我的最新作品在#QQ音乐#发布了 ■️听听去索马里首都摩加迪沙旅行的故事分享专辑 JVR Rams《الصوما لمقديشو》 https://c.y.qq.com/base/fcgi-bin/u?__=H8jvSw4q @QQ音乐 #JVRRams
电影开始,当我盯着这简单到像是儿童画册的画面,疑惑道这电影也能有高分?
我倒是要瞧瞧有什么玄机。
然后,便一发不可收拾的开始了自我狂欢。
先说音乐相关。
电影里埋了很多只有摇滚乐迷才能发现的彩蛋。
森田在推荐专辑的时候拿出的是king crimson的
资深摇滚乐迷见到这些彩蛋简直欲罢不能。
kc
蒙太奇片段
古美术乐队上台除了彩蛋,影片本身的音乐也让我相当意外。
研二等人在开始一起排练的时候,我嗤之以鼻,心想这都是什么玩意儿。
再等到他们上台以后,我开始期待研二的竖笛,和只能演奏最基本节奏的贝斯鼓能搞出个什么化学反应。
接着果然被震撼到了。
摇滚乐器配上竖笛,演奏出了毛利战舞的味道,没有任何违和感,颇有二手玫瑰的电吉他配唢呐的意思,身体就不自禁的swing起来,直到研二那腾空一跃,最后的几句调调被哼唱出来,整个影片也达到了高潮。
你问最后?
当然是研二带着亚失矢去迪士尼啦!
(笑)再说回画面。
画面看似简单得像儿童画册,实则对故事表达和人物塑造完全没有影响,甚至可以说是加分项。
因为这部电影本身就带有幽默的本质,这种简约的画风和电影的内在刚好相得益彰,在笑点处有种看搞笑网络漫画的感觉,也更突显出主角研二这个混混老大的反差萌(特别是结尾研二的开心一跃)。
特别值得一提的是,电影中大量使用动画中少见的移镜头、摇镜头、以及手持记录仪一般摇晃的跟镜头,在研二去音乐节路上及上台演奏的时候使用特别多,且帧数非常高,以至于让我觉得像是用录像作特效滤镜处理后得出的画面。
而故事本身嘛,用电影另一个译名概括是再恰当不过了,“ 摇滚吧!
中二乐团 ”。
(PS:当电影结束以后,坂本慎太郎的名字在演员名单中出现,我惊掉下巴了。
)
生活是马路边的红灯停绿灯才能走,是嚼碎米饭咽下去的吞咽动作,是早晨从睁眼到清醒需要花几分钟,每天重复着一成不变的无意义行动。
-你摸喜欢的女孩屁股以寻找悸动,换来结实的一拳揍。
头皮的光秃是你生无可恋的程度,从没见你为哪件事感到激动。
-直到与音乐相逢。
-直到与音乐相逢。
海水变成了岩浆在血液里流动,灭绝的恐龙跳舞到宇宙爆炸尽头。
这无聊的世界有了鼓点节奏,你终于有点事儿愿意主动。
-这音乐唤醒沉睡的狗,带来过电的疼痛,我想起了成年以前第一次被动画感动,直到现在我还在做梦,用理想烧烤灵魂,对抗成人世界的空洞。
-我一无所成,残缺简陋,孑然一身,孤苦如狗。
那也是一条狼狗,天生好强,没服软过。
-我不关心明天有没有蔬菜水果,日常里的点滴计算早已烦透。
只有,那口气吊着我,狭窄视野里只有一块好肉。
这十年没吃到就下一个十年,总有一天咬在嘴里绝不松口。
-我还太弱,现在我还太弱。
不够功利又不够纯粹,做不到浑然忘我的进取,又无法坦然躺平,任时间蹂躏。
抛不下负累,甩不开杂念,只是一个最最普通的理想主义者。
-所以,才爱你这份洒脱。
光头。
有一天晚上,想睡前看点轻松的片,看了中二封面觉得看起来挺轻松的。
然后那清奇的画风,和主角一样一本正经却带着幽默的中二感,太好笑了!
例如研二他们想应架,要和隔壁学校的混混打,然后一路走,一路走,发现三个人都不知道隔壁学校怎么走,然后就莫名其妙地在问路的拳馆呆坐……人物冷不防的对白,淡淡的表情,出其不意的后续,都是这种中二式幽默感的关键。
而且,画风也是线条松散,看似很随意的画法,松散的线条和彩铅水彩的笔触也给人轻松感,但仔细看,每个场景都非常细致。
人物的走路动作也根据性格塑造有所不同。
最搞笑的两段是,隔壁学校的飞机头在超市等主角出来打他,没想到别人以为他们是来应征临时工的,然后一群混混莫名其妙地上车去干活;还有就是飞机头混混们在主角演出当天拦路,放狠话说给两个选择,要么被他们打趴,要么把琴砸烂……话没说话,主角拿上把琴砸烂,太出人意料的好笑了!
一想起就觉得好好笑哈哈哈哈哈最惊呼牛逼的一段是,古美术乐队第一次听到主角乐队的音乐,那个意识流的画面表达,用各种不搭边的元素的切换来表达听音乐的情绪变化,太有意思了!
那一段我啧啧称奇了!
总体是一部很轻快,无厘头却耐人寻味的片子,很适合夏天捧着西瓜看!
啊,失策了,前段时间想看这部电影,然后到处找扒不到资源,好不容易从朋友那捞到个资源,还是只有英文字幕,一直没去看,今天下午看完后,和朋友交流才发现,B站居然前两天刚刚上了熟肉(那我今天下午艰难的肝完生肉倒底是为了什么)整部动画看完还是蛮有意思的,画风很独特,好像是真人转描的,然后画出这么一个“琦玉老师”,还挺有喜感的(但是里面那种暂停画面,那种有话憋着就是不说的感觉真的看的我好着急)整个作品的篇幅并不算长,也是讲的一个小故事,就是三个无所事事的小混混突然开始玩音乐,然后认识了学校里的一帮搞音乐的同学后一起去参加音乐会的故事。
影片本身也不是什么励志的作品,反而具有一种戏谑性,这种戏谑性也更多体现在人物的动机上,研二他开始玩音乐到中途放弃音乐再到最后参加音乐会,全程的动机都是不明的,就像是打发时间的消遣一样,这里就要来谈谈影片的主题,我这一两个月也看了一些和音乐有关的作品:《四月是你的谎言》《利兹与青鸟》《黄色潜水艇》等,我觉得和他们比起来,我认为导演在片中并没有试图表达什么深刻发人深思或者感人的内容,反而是一个很简单的理念,音乐是没有门槛的,三个搞音乐的小混混根本不懂音乐,没有问题,连乐器的结构和使用方法都不大懂,没有问题,研二中途也感到乏味退出了,后面又因为好玩而加入了,不坚持到底也没有问题,用竖笛来演奏摇滚乐,也没有问题,在演唱会现场吼叫,也没有问题,这些都不是问题,都不是阻碍你接触音乐的障碍,音乐是快乐的,这就足够了。
借用宫园熏的话来说:音乐是自由的。
(这一点给我的感觉和黄色潜水艇也很像,那个作品也是很愉悦很“放肆”的)我觉得这种“放肆”的感觉其实很好(虽然我不会乐器233)其实这个动画本身也是一样,不会画,那又怎样,动作不够写实,运动很奇怪,那又怎样,这些都不是问题,都不应该是阻拦你做自己热爱的事情的障碍,甚至没有热爱都没有关系,哪怕只是打发时间去玩都可以,这也比那些口头上喊着热爱,一直在准备,从来没有付出过实践的人要好多了,里面的阿雅其实也是一样,被邀请去唱歌后,她一直在自己练歌,但是最终也没有真正在舞台上唱歌,反观研二,即使他不会唱歌,只是在舞台上嘶吼,但是他参与到了“音乐”当中,他超过了大多数志向高远而犹豫不决的人,总而言之,去做就是了,然后享受快乐(Just do it and have fun) 说完主题的部分,我想再聊聊我在看完后想到的另一件事,男性的情感表达障碍,这一点是前段时间在看纪录片《面具之下》中,里面提到的男性从小受教育要具备某种“男子气概,阳刚之气”,不能示弱,不能轻易流露出悲伤或者是难过的情绪,要做个男子汉(be a man)虽然这讲的是美国的现状,但是我认为是全世界都普遍具有的一种情况,在长期受到这样的教育和熏陶后,男性看似具备了所谓的“阳刚之气”但是更多的,失去了共情能力和情感表达能力,会有一种情感表达障碍。
看回电影,研二本身话很少,也极少的透露出自己的情绪,我在想,有没有可能,无论打电玩也好,打架也好,玩音乐也好,都是他自身在寻找宣泄自己情感的渠道,影片的最后,他也向阿雅提出了要不要去迪斯尼乐园玩,有没有可能也是自己尝试去表达情感呢?
当然,说这些,必然会被说是过度解读,这里也就不多提了,也就点到即止吧。
啊,失策了,前段时间想看这部电影,然后到处找扒不到资源,好不容易从朋友那捞到个资源,还是只有英文字幕,一直没去看,今天下午看完后,和朋友交流才发现,B站居然前两天刚刚上了熟肉(那我今天下午艰难的肝完生肉倒底是为了什么)整部动画看完还是蛮有意思的,画风很独特,好像是真人转描的,然后画出这么一个“琦玉老师”,还挺有喜感的(但是里面那种暂停画面,那种有话憋着就是不说的感觉真的看的我好着急)整个作品的篇幅并不算长,也是讲的一个小故事,就是三个无所事事的小混混突然开始玩音乐,然后认识了学校里的一帮搞音乐的同学后一起去参加音乐会的故事。
影片本身也不是什么励志的作品,反而具有一种戏谑性,这种戏谑性也更多体现在人物的动机上,研二他开始玩音乐到中途放弃音乐再到最后参加音乐会,全程的动机都是不明的,就像是打发时间的消遣一样,这里就要来谈谈影片的主题,我这一两个月也看了一些和音乐有关的作品:《四月是你的谎言》《利兹与青鸟》《黄色潜水艇》等,我觉得和他们比起来,我认为导演在片中并没有试图表达什么深刻发人深思或者感人的内容,反而是一个很简单的理念,音乐是没有门槛的,三个搞音乐的小混混根本不懂音乐,没有问题,连乐器的结构和使用方法都不大懂,没有问题,研二中途也感到乏味退出了,后面又因为好玩而加入了,不坚持到底也没有问题,用竖笛来演奏摇滚乐,也没有问题,在演唱会现场吼叫,也没有问题,这些都不是问题,都不是阻碍你接触音乐的障碍,音乐是快乐的,这就足够了。
借用宫园熏的话来说:音乐是自由的。
(这一点给我的感觉和黄色潜水艇也很像,那个作品也是很愉悦很“放肆”的)我觉得这种“放肆”的感觉其实很好(虽然我不会乐器233)其实这个动画本身也是一样,不会画,那又怎样,动作不够写实,运动很奇怪,那又怎样,这些都不是问题,都不应该是阻拦你做自己热爱的事情的障碍,甚至没有热爱都没有关系,哪怕只是打发时间去玩都可以,这也比那些口头上喊着热爱,一直在准备,从来没有付出过实践的人要好多了,里面的阿雅其实也是一样,被邀请去唱歌后,她一直在自己练歌,但是最终也没有真正在舞台上唱歌,反观研二,即使他不会唱歌,只是在舞台上嘶吼,但是他参与到了“音乐”当中,他超过了大多数志向高远而犹豫不决的人,总而言之,去做就是了,然后享受快乐(Just do it and have fun) 说完主题的部分,我想再聊聊我在看完后想到的另一件事,男性的情感表达障碍,这一点是前段时间在看纪录片《面具之下》中,里面提到的男性从小受教育要具备某种“男子气概,阳刚之气”,不能示弱,不能轻易流露出悲伤或者是难过的情绪,要做个男子汉(be a man)虽然这讲的是美国的现状,但是我认为是全世界都普遍具有的一种情况,在长期受到这样的教育和熏陶后,男性看似具备了所谓的“阳刚之气”但是更多的,失去了共情能力和情感表达能力,会有一种情感表达障碍。
看回电影,研二本身话很少,也极少的透露出自己的情绪,我在想,有没有可能,无论打电玩也好,打架也好,玩音乐也好,都是他自身在寻找宣泄自己情感的渠道,影片的最后,他也向阿雅提出了要不要去迪斯尼乐园玩,有没有可能也是自己尝试去表达情感呢?
当然,说这些,必然会被说是过度解读,这里也就不多提了,也就点到即止吧。
我知道一个超级牛逼的乐队,古武术,主唱是个日本光头高中生,叫研二。
这乐队牛逼是因为他们的首次公演。
是这样的,临他们公演的前一秒,这个叫研二的,也是他们乐队的灵魂,拿着笛子一脚就蹦进了他们乐队的音浪里。
他之前是贝斯手,鬼知道他为什么要拿笛子登台。
据说研二上场的时候,屁股后面还追了建工高中的社会青年,他们要围殴研二,可这挡不住他的蛇皮走位,丫绕过拳头,不带停地吹着笛子,一脚就跃过人墙,飞进了舞台。
他们音乐,um……给我的感觉是收敛不住的荷尔蒙,肆意的,自由的,飞驰的像课桌里被锁了三年的万匹马,一下子被释放出来了。
他们的节奏贼有劲儿,像脱轨版的重塑雕像的权利,密集的鼓点,纯粹的制式,最后被拉不住的笛声一下子撕开了,音符散落在了枣红色的天空里还有个活儿好的佐证,古武术的音乐感染了一支民谣乐队,叫古美术,之前这个民谣乐队的主唱像极了科特柯本的二流模仿者,拘拘谨谨做人,满目忧郁,家里收藏了三万张唱片,是那种只能靠音乐证明自己存在的社恐高中生。
据这家伙口述,他第一次听到了研二的音乐,就意识到了自己的东西是shit,后来,在舞台上,他听到了研二的笛声,一下子就被点燃了。
与其苟延残喘,不如纵情燃烧。
听到古武术的音符后,他就被科特附体了。
一下蹦上了舞台,担当起了电吉他。
这是属于他们的高光时刻,也是他们的首次公演。
后来怎么了啊?
后来,才是让他们牛逼的地方。
演完那次,古武术就地解散了,据说主唱玩腻了乐队,要去谈恋爱了。
你知道的,摇滚乐嘛?!!
你知道的,青春啊?!!
似纵情燃烧后的流星划过,就跟你那仅存的青春荷尔蒙春梦片段似的,一下子就溜走了。
因为音乐,因为躁动,因为摇滚,因为找不到,因为短暂,因为纵情燃烧,所以值得被回忆,值得被被截出来纪念。
毕竟,回不去了。
如果非要找古武术和他的光头主唱,你只能在一个70分钟的视频里找到。
这个视频的名字叫《音乐》。
1作画和细节牛逼疯了,不论多少钱搞的炫丽画面和特效,也比不上跟着鼓点运动的线条更能表现摇滚与爱 2艺术并不在于逼格,而在于表达与突破 3邀请女孩子去迪士尼,堪称这个时代的月色真美 4最后那场演出真的无敌
前面没问题 后面演唱的时候 我真的睡着了 对不起 我还是对摇滚乐没有一丁点的兴趣
+
我和同事闲聊,最近听到音乐节拍,不跟着动,身子就会难受。她说:很好啊,听到音乐就跟着舞动也是对音乐的一种尊重。虽然不懂乐理,像古武术乐队一样盲,但音乐带给我很多无法替代的感受。
全手绘,转描,众筹,超过七年的制作时间,凝聚成了这样一部另类的青春音乐动画。随意到任性的简笔画风,一看就是强者的男主人设,艺术性的作画和乐曲,随心所欲的剧情编排,奇妙的青春物语。组建乐队是突发奇想,没了兴趣也是一时起意。贝斯可以换成竖笛,民谣也能秒变摇滚,青春就是这样肆意而有活力。“一起去迪士尼乐园吧!”
真的中二 ,这眼睛,这笛子
欣赏无能。
比较小众?真的没怎么get到
不明所以
我的现实比片子刺激
以为找到了新的宝贝,没有想到…2分给动漫背景!
草!
很中二,欣赏不来
哈哈哈!音乐也好动画也罢都很好地贯彻了一个「玩」字 不求技术多么精妙 但求风格上的奇思妙想,就像最后音乐节上森田和研二不约而同的选择 直逼魔方大厦的死鱼眼人物在多平面基础上通过运动的变速突然调动风格的变异 以出其不意的炸裂方式让线条暴走甚至线稿化来打破日常系人-景分离的初始设定,这也给了转描替代手绘作画一个源自故事的功能动力。音乐的魅力及其挑起的情绪异动得以借助视知觉的基础装置间的搏斗(多平面机器被电影机器的突然撕裂)完成一种技术性的表达,也因此避免了单一装置动画在叙事上对台词的高度依赖,造就了这部极度留白(无论是为了节约成本还是刻意的风格化追求)的神作!同样由于这个原因我们也可以谈论其中的环绕、追逐、穿越等手持「镜头」而非多平面作画,一种「武术」对「美术」的掀桌式挑衅
日和画风,音乐及剧情都没到点上。
离大谱,这都是什么奇怪的笑点
好汀
看不懂
青春啊。
太神经病了哈哈哈,一个神奇的故事,极简画风到音乐时突然就复杂了,挺好玩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