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先,黄继光是值得敬仰的,导演的肺腑之言也令人感动,有句话叫穷人的孩子早当家,好的作品不光靠诚意,资金也非常重要,看看国外那些评分颇高的军事类题材 ,就能明白……当然,本片找到了破除局限的最好办法,那就是主抓人物形象,对经典场面进行构建,既保证逻辑严密,又必须真情实感,如此这般,即便残缺,亦算的上别样红花了……
文/梦里诗书提及黄继光,相信大家的第一印象,是舍生取义,用血肉之躯堵上敌人枪眼的英雄,但在这个印象之外,多数人对黄继光的认识是模糊的,而《特级英雄黄继光》则让人近距离的走进了他,从朴实真挚的情感,到写实残酷的战火,电影用细腻生动的镜头再现了一位英雄有血有肉的成长。
作为一部家喻户晓,单从名字便可知道结局的电影,留给导演创作的空间其实也非常有限,但《特级英雄黄继光》的精彩正在于它追根溯源的再现了黄继光于平凡中铸就不凡的过程。
鲜活立体的人物,首先离不开真情实感,在电影中,从黄继光入伍与母亲的告别,到战场寄回家的家书,电影关于亲情的笔墨不多,但却紧密地将家与国的关系连接在了一起,而黄继光在部队与战友们的生活,则让人更加立体的走进了这个只有21岁年轻的生命。
这世界从来没有天生的英雄,电影从黄继光参军入伍到壮烈牺牲的过程,并没有神话夸大,原来在参军时,他曾因为个矮差一点没有被录取,原来,初次面对真实的阵地,看着血肉横飞的残垣断壁,也会两腿发软,原来初入部队,一心渴望立功的黄继光被分配成了通信员,内心也会有着抵触,正是这些普通平凡的视角,贴近生活的情感塑造拉近了观众与英雄原本的距离。
在塑造人物的同时,电影的另一个亮点,在于对抗美援朝上甘岭战场尽可能地做到了真实。
不同于试图再现战役全貌的战争电影,《特级英雄黄继光》有更多的精力将自己的焦点放在主人公身上,从新兵入伍到历经战火的锤炼,电影虽然没有过多的特效成份,但在场景、服饰和道具的每一个细节上都尽可能的做到了还原,这种真实将观众仿若置身战争,而电影中谁也没有拥有主角光环,上一秒志愿军战士还再收集敌人的子弹,但下一秒牺牲便随之而来,战争永远都是残酷的。
历经战火洗礼的黄继光,从初入战场的渴望立功到为了保家卫国而要打赢战争,他的思想在发生转变的同时,电影也让观众从他的成长中明白了我们为什么而战,也只有明白了这一点,我们才能真正理解为什么黄继光会在生命的最后时刻,不惜牺牲生命,也要堵上敌人的枪眼。
电影一个让人记忆尤深的地方也正在于,在牺牲前已经负伤疼痛难忍的黄继光,回想起了自己的母亲,家与国在此刻在他的脑海中融为了一体,他的牺牲不是为了自己,而是为了身后的祖国,为了千千万万个和自己一样的家庭,所以他必须为了赢得这场战争,牺牲一切,哪怕是生命,他是我们的特级英雄,但更是一个原本普通平凡的人。
英雄也是凡人,但平凡同样能孕育伟大。
在残酷的战场,特级英雄黄继光没有异于常人的钢筋铁骨,他同样也是有血有肉的人,他也有家有着自己牵挂的母亲,然而最终使他成为英雄的,是为了保卫祖国保卫家的精神信仰,而黄继光更是一个缩影,正是因为志愿军中有无数像黄继光一样的英雄烈士,我们才完成了一场 看似不可能的胜利,才拥有了如今的幸福生活,他们永远值得我们铭记。
继续推荐电影 《特级英雄黄继光》黄继光的故事,是小时候看小人书知道的,他为了战斗胜利,用胸膛堵住了敌人的抢眼。
十月一号早晨,小米电视就推送了这部电影。
看后,留给我最深印象的,是电影对真实场景的追求。
其实这几年,大概是对各种战争神剧的反省,影视界开始流行一股真实风,例如《山海情》等。
《黄继光》的细节也有很多真实的亮点。
比如机关枪都是打点射,波波沙冲锋枪会卡壳,打一阵需要换弹夹,指导员提醒遇到炮击要把双脚分开(免得一个弹片切掉两个脚),黄继光把自己的军帽盖在牺牲战友的脸上,然后拿起牺牲战友的美军钢盔戴上,还有剧情表述的敌我伤亡大致相似等等。
电影中的敌人也是美国面孔,这是对的,因为黄继光参加攻占597.9高地,也就是上甘岭主高地的战斗,时间是10月20日,对手就是美军,在10月25号之后,志愿军基本稳固了上甘岭阵地,美七师伤亡太大打不动了,才把南朝鲜第二师换上来送死。
其实老电影《上甘岭》里,志愿军防守坑道战斗,大部分时间的敌人应该是南朝鲜军。
总之,这部电影非常值得看,我特意去豆瓣给了五个星的好评。
这么垃圾的电影给这么高的分?
咋想的啊,第一次让我觉得豆瓣电影也和猫眼什么的一样不值得信任,极其失望,这电影别看了,浪费时间,除非你单纯想接受爱国主义教育,演技差,结构也差,看得我都要睡着了,这个十一全都是爱国主义教育,多来点红海行动行吗?
这玩意还是别给那么高分了好吗?
更可笑的是,还得写够140字,多么可笑吧?
呵呵呵呵呵呵呵呵呵呵呵呵呵呵呵呵呵呵呵呵呵呵呵呵呵呵呵呵呵呵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
抗美援朝题材的网络电影《特级英雄黄继光》讲述了战士黄继光从参军、不断训练,到在朝鲜战争上为了整个部队的胜利英勇堵枪眼,成为特级战斗英雄的故事。
该片真实还原了我军英模之一黄继光的英雄事迹,再现了英雄的成长历程,表现了黄继光及我军官兵的铁血战斗意志、无畏牺牲精神,也表现了他们对祖国的使命感、荣誉感和对和平、未来的憧憬,弘扬了伟大的抗美援朝精神。
该片系国家广播电视总局网络视听节目精品创作传播工程扶持项目、北京市广播电视局“青春中国梦”网络视听精品创作项目入围作品。
一开始看到剧名,我是拒绝的,“黄继光堵枪眼”从小时的课本到c6的荧屏,这个故事太过于熟悉,熟悉到荧幕还没开始就能猜到剧情。
事实我错了,导演的镜头才真正带我走近这个熟悉又陌生的英雄,知道他是如何从通讯员成长为战斗英雄。
想必导演是做了些功课的,喊话、卡壳、哑炮、震爆内伤、三三制…很多细节让人感觉很真实,也很残酷。
但是有些镜头的尸体假人和伤口妆差欧美还有点意思。
感动、鼓舞、热血沸腾…“黄继光”三个字不仅仅是一个名字,一个部队番号,更是在那个时代背景下的中华儿女为新中国抛洒的头颅与热血。
时代在召唤……
看完剧后脑海里久久萦绕着那句话“任何困难都难不倒英雄的中国人民”
通过b站阿婆主的剪辑推荐看的,说实话,如果不是自来水的宣传,光是看到这个名字我是不会点进去看的。
电影名实在是太红太专太土了,这几年,被好些主旋律电影整得有点ptsd。
整体看下来才发现虽然不是顶级战争片,但是从小事说起,起转承合,有考据,有泪点。
剧本非常扎实,从个人的角度讲了为什么要参军,以及参加的军种需要做些什么,上阵前的训练,还原的服化道,严格按照史实拍的剧情,巧妙糅合的亲情,战友情,家国情。
看名字就知道剧透的结局,加上母亲的一句疼不疼的蒙太奇剪辑,高潮给的点很到位。
让观众的情绪得以抒发。
之前看某湖某川高潮戏总觉得差点什么,代入感不强,感动吧差了一点,不感动吧想想真实纪录片就想哭。
演员也有小鲜肉,小伙子眼里有光啊,演技也很好。
母亲的演员出场不多,但是一看就是定海神针。
其他演员碍于灰扑扑的造型和没咋塑造的人设有点分不清。
夜戏可能手机屏幕上看着有点黑,放大荧幕肯定有质感,不是那种一看背后就是有好几个探照灯照着得夜晚。
总体来说作为网络主旋律大电影完全超出我的预期了。
之前也不知道哪里来的偏见,就是对这些名字看起来又红又专又土的主旋律不感兴趣,总觉得就是不好看,肯定是教条,其实回头去看以前好多的主旋律战争片都拍的很有深度,剧情其实也不是一味的教条。
这是一部配得上黄继光的电影,不玩花活,认真讲故事,真实还原战斗场景,可惜本身是网大,资源倾斜有限,即便如此也远胜同期的《勇士连》。
更可贵的是,在这个滥竽充数的国庆档,它不圈钱,并没有像往常的那些下线电影还想着收费,只为更多人看到英雄的事迹,这才是正能量、主旋律该做的事情。
一部很值得观看的电影
这是一部近几年来最好的抗美援朝电影,比《金刚川》《长津湖》好一百倍,一千倍。
因为看过了这部电影,我们才知道志愿军战士为何不畏生死,为何能顶着敌人的机枪冲锋。
电影里黄继光告诉我们答案:如果美国鬼子来了,我们的世世代代都要挨饿受冻,我怕的是这个。
最朴素,最朴素的语言,每一个志愿军战士都是抱着这样的信念,走上战场,冲向敌人。
这短短一句话,比什么“我是第XXX个兵”,比什么口号都要深入人心。
只这一句,这部电影就高于此前拍摄的《金刚川》《长津湖》《狙击手》,因为这才是主旋律电影的真谛,让观众了解英雄,明白英雄为何而战。
他们不是为了立功,不是为了杀人,不是为了荣誉,为的是我们这些后辈,能坐在温暖光明的屋子里,能喝着可乐,吃着饼干,在电脑上骂战。
没有大场面,没有高级的电脑特效,没有小鲜肉,没有老戏骨,有的是一个个普普通通的战士,他们眼里都有光,他们都有信念。
当战友牺牲了,他们也流泪,但很快就擦干眼泪,继续战斗。
他们没有迷茫,面对敌人没有怜悯,因为敌人就是敌人,为了新中国,他们必须战斗。
没有多余的文戏,更没有多余的武戏。
面对战争,每一个人都是平等的,参加过淮海战役的教导员李旭,瞬间就没了。
正高兴的收集着敌人弹药,准备返回战壕的赵克春,瞬间就没了。
小梁为了让战友能发射无后座力炮,开枪吸引敌人火力,当战友高兴的看过来时,他满脸是血,已经停止了呼吸。
吴三羊前一刻还在把手榴弹挂到身后,才起身就被打倒,没了。
中弹后,没有鹞子翻身,没有空中转体,每一个牺牲的战士都只像是脚下一滑,倒下就再也没能站起来。
黄继光最后扑向敌人枪口时,身体歪斜着,踉跄着,机枪子弹打穿了他的身体,为后继战友换取了关键的几秒,让他们能冲上阵地,夺取最后的胜利。
这一切都非常真实,仿佛置身于战场之中,我们不是在看戏,而是亲身体现那场战争。
不用那些大导演,不用那些大明星,不是漂亮的脸蛋,不是钢铁超人,不是准确的走位,不是华丽的是武打动作,我们看的是英雄,是真实的英雄,是他们为何而战。
《特级英雄黄继光》满分。
小时候我奶奶就讲过黄继光堵枪眼的故事,听收音机好像还听到过黄继光的故事,小学加入红领巾团队的时候老师也讲了黄继光的故事,好像也有一篇课文讲的黄继光。
没想到把这个心心念念三十来年的英雄人物终于拍成电影了。
不知道故事拍的是不是和小时候听说的一样,雷锋和董存瑞不知道什么时候还能再拍成电影,非常期待
金家现在真幸福,代代相传
没看出来什么优点……就是为了特级英雄去的,不知道是高估了当时的人心还是低估了……
好看,小学课本的故事还是很感动,挺用心的。推荐
中规中矩,观看下来比较平淡,情感渲染和推动不够,没有回答根本性问题,为什么?驱动力?当然,对战争细节的表现值得称道,但是不够打动
7.5/10.烈士的事迹名扬祖国,英雄的精神永记心中。可惜的是可能是限于篇幅,细节还是太少,整体逊于李延年。
主旋律这么拍不就挺好的嘛,他们都是英雄。
三分只给英雄。影片的质量,最多给5分。结构、桥段设计都是50-60年代战争片的套路。表面上看,细节很到位,服化道抖不错,但是仔细看都是槽点不合理。很多桥段都是为了表现而表现。让看客根本不能共情。所谓的感动,其实是各位看客自我感动,而不是被电影感动到。
无语
这部电影说明我们是可以拍出智商场面在线,达到欧美一流战争场面水准(欧美很多战争片也是烂片),并且能够言之有物地表达中国人自己的东西的战争片的。在战争场面上,不是呼啦啦一顿子突突突就上去了,而是根据不同的形势一个坡一个坡一个火力点一个火力点地拔掉。在战场外还安排了一些军事科目的戏,让你知道做一个合格的兵不是在战场上突然变出来的,而是和我们日常工作一样需要逻辑需要下功夫。影片在有限的片长里依然能够塑造出黄继光的成长,从一个想要立功的年轻人成长为一个认识到立功是把这个仗打赢的合格战士。在战友悉数倒下,即将功亏一篑的那一刻,重要的已经不是黄继光是如何想的或者他想要的是什么,重要的是你知道他对于祖国、战友和他的同胞是多么地热爱。他热爱的不仅是一个抽象概念的“祖国”,更是得来不易的没有压迫的生活。
今年是上甘岭战役70周年。在收复0号阵地的战斗中,特级英雄黄继光起到了决定性作用,而0号阵地为志愿军转入坑道防御作战赢得了宝贵时间。影片的战斗场景很真实,阵地上到处是打光子弹的波波沙;由于弹药不足,志愿军进攻前,两个火箭炮营仅打出一轮齐射;黄继光将莫洛托夫手雷扔向敌碉堡(很多文章和影视剧里的爆破筒是不对的)……
优缺点很明显的一部片子,小版《能文能武李延年》,在军事呈现上均贴近军教片,但剧情呈现应向《能文能武李延年》取经。某巨献主创看了后续同题材影视剧,会脸红吗?
节奏不好,张力不够,字体蹩脚
好好好
牺牲
这部电影讲的故事,我们并不陌生,我们大多数人们都知道这个故事黄继光是我们永远不能忘的人
导演的镜头语言非常能戳到我,战士们在战场上奋勇杀敌,牺牲壮烈,断肢乱飞;在上甘岭战役中,更是标注了具体的方位和时间点,显然是经过精准的调研和考察,用心之至;最后,在战士们的前仆后继下,字幕毅然打出“寸土未失”,简直是绝杀,掷地有声,余音绕梁,让人回味无穷。
第一次知道黄继光来自四川,第一次了解他是一名通讯兵,第一次知道他是家里老三,第一次了解他和他母亲的故事,第一次真正了解他从参军、训练、战场到最后牺牲的全过程。感谢这部电影。
假大空
很认真的作品啊。
致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