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废话在前 】真是糟糕的礼拜天。
高清电影好难下。
想着分析人物设置也就懒得追究画质,看了个枪版。
事实证明我错了,低估视听效果现世报,特别在Ethan每次犯病眩晕的时候,恶心的画质让我恨不得将自己与电脑同归于尽。
关键这个故事实在陈旧简单又粗暴。
克制住观影时每分钟250次高频闪过的吐槽冲动,尽可能以理智客观来去分析这部电影。
【 言归正传 】以男主角特工猛男Ethan辐射,电影中的人物主要分为两部分——工作:美女特工VIVI, 敌人白化,狼,小喽啰穆斯林,意大利会计;家庭:女儿ZOE,妻子Tina;两线汇集:黑人一家(情节上表现在特工工作的辅助,思想上是对Ethan家庭情感的一个侧面反映)看人物大概就能猜出这部电影讲的是男人在工作与家庭之间的平衡,好莱坞一贯主题与核心价值的宣扬。
刚好又是两条叙事线,经典模式。
大致套路总是刚开始两条线都是困难重重,男主角屡屡受挫,行进到后来,两线汇合,一条支线辅佐男主克服另一条支线的困难。
经历种种磨难,男主终成人生赢家,事业家庭两丰收。
完。
花瓶样的VIVI卖力装酷,越酷越假越无脑,不过也好,省的抢去男主的英雄风头。
而且这么白痴的角色,Ethan没对她产生感情我们做观众的也不会唏嘘,VIVI的存在就是为Ethan如柳下惠坐怀不乱,最后回归家庭提供了最有力的支持。
另外,(老)帅哥搭美女是这种片的标配。
敌人白化和狼,笔墨和对峙太少了。
造型上光头如伏地魔阴暗的造型感觉到位。
但戏份上完全没有给足。
只是开篇,地铁站,还有最后的舞会短暂露面。
而且蠢的要死,这就导致敌人和男主的对峙力量失衡。
敌人都成炮灰了,这游戏打赢了也没什么值得骄傲的。
在见到真正的大BOSS之前,Ethan先要搞定小喽啰穆斯林和意大利会计。
这两个人算不上多出彩(因为笑料实在太老旧),但起码没有走偏。
情节上一直维持着和另一条支线家庭若即若离的关系(穆斯林的家庭观是对Ethan的支持,甚至后面穆斯林的女儿还帮助剧情发展,使得Ethan破译spider的秘密找到了差点被迷奸的蠢女儿)。
小喽啰可爱而轻松,反正这片演到一半大概也撑不起高冷悬疑了,索性用小喽啰踩实叙事,通过小情节让故事好玩媚俗些。
当然松弛有度的节奏感是所有电影都应该具备的素质,只是这片除了轻松的松,就是无聊。
驰是一直驰不起来(不争气的反派啊!
)。
女儿ZOE这样一个美女都能让观众讨厌,这就说明性格刻画真的有问题。
ZOE五年未见父亲,对其产生隔阂,叛逆理所应当。
但是她的叛逆有两点硬伤,第一,人格分裂(对母亲温顺对父亲偏执),这已经不是简单的态度不同,而是原则都出现了偏差,即第二点,底线过界。
ZOE没有做过什么善事,母亲出场不久就出差,毫无铺垫,她打破了之前的乖乖女形象,去参加狂乱派对,差点被性侵。
幸亏父亲及时出现。
这本来是一个温情的扭转点。
但ZOE醒来过后,又开始别扭(别掩饰了,根本就是作!
),父亲又显得不够宽容,咄咄逼人,巴不得看女儿出丑逼供她记起前一晚因为蠢差点被李天一一行捡尸这事。
唉。
这是什么父女啊。
难道不应该是顺着ZOE在厕所呼救,Ethan英雄出马,两人出来后,ZOE大哭,来场走心的宣泄崩溃与内心吐露,父亲兼顾宽容与愧疚努力让女儿忘去不开心,然后两个人学骑自行车(自行车是好梗,但是坐飞椅太土了,且之前女儿喊父亲迅速赶来坐飞椅也显得胡搅蛮缠,想一出是一出的神抽抽的样子,洒狗血堪比郭敬明小说)。
其实我自己最喜欢的反倒是导演和编剧没有狠心荼毒过分染指的黑人一家。
他们对生命有种热烈的活力和真爱,那种爱很原始。
同时也是对Ethan内心向往的一种投射。
一些小的细节:比如Ethan从开始抵触这一家,三次黑人小男孩与其击掌,他的态度渐有改变,一唱三叹,重复的形式赋予观众注意其意义:Ethan的转变与心情展现;还有Ethan说的那几条规则,在捉意大利人回家的时候,留了一个短短的镜头即小男孩搬凳子坐在房门口,一本正经地替Ethan看守房屋,以防他人闯入。
还有那场原始的接生场面。
令人感动。
不过这电影最大的问题还是节奏。
前面偶有提及,不赘述。
两条线的交集太少,缺乏冲突。
每一条线经营的都不够。
不是东风压倒西风,就是一条压了另一条风头。
白瞎了美女帅哥和干净利落的动作场面。
“霹雳娇娃”的导演和“飓风营救”的导演合力捣鼓了一部叫做“三日刺杀”的电影,所以,我们很“应该”的看到了以下几种情况:穿着紧身衣酷酷的女特工、为和女儿团圆的特工父亲、不得已要去执行的任务、借电影之名游览巴黎风光…像“霹雳娇娃”“飓风营救”一样,本片也有一条清晰的主线,“霹雳娇娃”是任务,“飓风营救”是救女儿闯关,而本片是“父亲与女儿的互动”,不夸张的说,看了本片的父女戏,可以让你忘了是在看一部动作片,所有打斗,追车。
爆炸等“主菜”,都成了父女俩插科打诨的陪衬,就好像你要去吃饭,却发现喝水喝饱了。
看得出来,导演Mcg负责影片节奏,编剧吕克贝松负责叙事结构,前者很负责任的完成了工作,而问题出在后者,吕克贝松这几年太神经刀,时好时坏让人不忍直视,在本片中,他居然真的把父女戏码当做主料,这让一众男性观众情何以堪。
(男性观众多半是为了看动作戏)不过换个角度,本片的父女戏还真的蛮有趣的,首推自行车,在父女之间搭起了一座桥梁,这辆自行车也尽了最大可能完成了自己的搞笑工作。
次推拷问环节,一个特工父亲逼迫自己的犯人告诉女儿意大利面酱汁怎么调,通过对手的女儿得知自己的女儿去的夜场在哪里。
再推借住的非洲人一家,这些桥段生动且有趣,本来可以成为一部动作片的最佳调剂品,但还是那句话,把配料当成主料,喧宾夺主,那只能是吕克贝松故意为之了。
或许本来侧重点是在动作戏的,没想到拍着拍着就跑偏了,索性错有错着,这也不失为一部比较另类的动作片。
我相信女性影迷还是会很喜欢他这部作品的,而男性粉丝们,我们只能祈祷吕克贝松尽快找回自己那片阿司匹林了,毕竟在普罗大众上,动作片还是得有动作啊!
老凯文·科斯特纳华丽丽的亮相,病怏怏的收场。
与狼共舞的一代终于可以带着不那么遗憾的收场了。
影片节奏明快,镜头还算流畅,虽然暴力视觉的镜头少了点,但一看便知这和吕克·贝松有关系。
如果暴力美学的长镜头再多一些,无疑站在监视器后的就是吕克·贝松了。
作为一部在法国拍摄的影片,家庭的温馨浪漫是必不可少的,但标致的小跑PK了奥迪可是够残暴的了。
我都说烦了,老是有那么一批人总是鸡蛋里挑骨头,说这电影哪哪不合理,有意思吗,电影就是为了消遣娱乐的,你不想看可以不看啊,没人求你看,不要误导别人,这个片子绝对可以看,你觉得不好,让你来,你更不行。
这个片子有亲情,有爱情,有动作,有情节,你还怎么样,这些人就是怕别人遗忘?
这些人什么都不会满意,你说这杏是酸的,他要吃甜的,你说是甜的他又要吃酸的,你说这是酸甜适中的,他又说要不就酸要不就甜,还是说你电影不好,怎么都不会满意。
不错的片子,看一看。
影评其实就是大家看完之后交流一下,吐吐槽的地方,没必要上纲上线,还动不动就上升到导演不行,监制不行,甚至编剧又被脑残
跟着凯文回国的taxi和被女儿嫌弃的自行车,看法国美景,光线衬托的景色太美,都怀疑是文艺剧情片。
之后果然极其文艺的:1. 跟女儿玩风中的秋千,重温儿时旧梦;2. 学自行车的广场,桥段真老,幸好巴黎景色能弥补,俯瞰崖下城市、淡黄朦胧的房顶,还有女儿坐车头顺坡而下时的街道也是干净清爽古典雅致的美到心坎。
3. 教女儿跳舞,民族风的抱枕壁画地毯,不豪华但别致的老屋。
室内晕黄的灯光温馨甜美。
4. 海边别墅过圣诞,cancer为他赢回了家人和生活。
那个劝老婆回心转意的桥段真是太不用心,难怪被老婆责怪从不关心家庭,但风景不错。
多次有意无意的展现美丽的法国风光,埃菲尔铁塔前吃中餐、清冷整洁的街道飙车火拼•••以为父女线是调剂,动作谍战才是正统。
大boss死后才肯相信这就是纯粹的父女磨合,连预料的磨难桥段都弱化成了斗嘴。
做做广播体操就完成了一桌麻将的杀戮。
动作戏90年代香港都用老了。
1. 水泥房顶是泡沫工程吗?
好穿透易杀人,不懂弹道不应该只是射中脚底吗?
2. 电梯碎头,残忍;在地铁准备故技重施,拿地铁当凶器玩得太大注定失控,结果自己撞成肉饼。
倒卖脏弹的老大居然不沾兵器,站在旁边干瞪眼,一贯的最后一秒冲上电梯扬长而去,他却倒霉的原地等候,不过男主更倒霉总在关键时刻犯病。
3. 兵不厌诈,一个埃菲尔铁塔的玩笑就解决了两条人命。
找人的技术含量真真不够看头。
4. 剃毛酷刑,搞笑。
钻车厢的双胞胎爸爸,喜剧演员出生吧,为一副表情贯穿始终的男主弥补了活力。
可惜爱女儿的爸爸设置得矫情,男主救他还特地告诉他因为你是个好爸爸。
5. 岔路口的劫持,他带的是防烟面具不是防射的吧,这么近距离多人多次射击就是毫发无损。
小男孩没被流弹射中还鼓掌欢呼,他的存在就是为了证明法国人民跟某国人一样唯恐天下不乱,公交车的出现也纯粹为了证明交通很堵,现代的孩子很懂也很好斗。
6. 意大利会计师的妈咪菜谱救了命。
又是一个纯搞笑的。
之后温情的嘱咐黑人小伙2小时后放了他。
你之前之后杀的那么多人都没家没口的吗,突然如此感性的杀手难以理解。
7. 黑人大家族多么特别的出现,非洲人真是喜欢黄色,就像朱尔斯明朗的笑容一样热烈。
以为会有戏,只是为了证明他是个好人,生了宝宝取了伊森的名表示感谢(想念碟中谍的伊森)黑老爹真喜感,这片子融汇了太多不同型格的演员,难怪一直难以确定它是什么片型。
8. 反派太弱:这么多人死他手下,还派个这么弱的徒手去了结他,结果,准备要逃的,还弄出那么大动静,静候警察来抓啊。
难怪伊森一人就搞定了你们一个团伙。
9. 这个桥段也是醉了:兜了一圈世界太小了,一转身就在电梯遇见你。
喜感也莫名,之后也没发展女儿男友家族那条线。
色彩比动作是更吸引我的所在:1. 皮装卡其裤配大同小异的围巾再搭配减肥成功的巴掌脸,有点胡茬但整体干净清爽。
习惯牛仔装束的他可惜在法国这个浪漫国度也被女儿男友和黑帮接连嘲笑。
终于换上了上司和女儿建议的西装。
气质一下大众并low了不少。
不过拉松的黑领带白衬衫那副看着老婆的姿态还是很诱人。
Vivi处黑大个的存在就为了贡献一套西装,以为准备给他配备助手,谁让每次关键时刻发病,放走了头目和头目头号助手N次,估计这病一激动就犯,所以看到大boss和老婆都要犯一犯。
2. 老婆的身材真赞,棒棒的身材果然是配黑色小礼服最赞。
性感得肉色丝绸睡衣引得年过半百的老公也心脏噗噗的发病了。
可惜戏份不多、人物设定用处不大,不过进车离开前的一眼真能称之为惊鸿一瞥。
妈妈甜笑时的酒窝很有蜘蛛女的即视感。
3. 绿色底的彩虹围巾。
感觉是美国气质浓郁的男孩,跟女主一样。
不喜欢女儿的设定。
所以对男孩也没多大感觉,看见他父亲跟大反派一道以为会有终极boss或反转。
结果就是为了给大boss坠电梯时配合下激情戏。
4. 上司vivi的红唇各色发,见领导还正正常常,见凯文就疯疯癫癫,一头杀马特一副不良相,没有一次会面是正儿八经。
只踩踏板不看路开跑车耍帅去扰民,市井街头就随便掏枪跟人暧昧。
男主一家是温情片,她的穿插是情色暴力大杂烩,来为走偏的所谓三日刺杀拨回点血腥杀戮吗?
她是比14岁少女还叛逆的领导,是官高压力大吗?
奇怪这种能力资历居然位居凯文之上。
不过海边送完圣诞礼物的一抹怪笑还是比较美的。
果然,美不美跟行为有关。
Ps 冷漠中情局,医生宣告死亡后,上司宣告再见,vivi找他重用他并给他试用药,以为之前两人有渊源。
仅仅因为她的性格跟外观一样另类。
2022.02.20
中情局资深探员伊森·伦纳率众正在塞尔维亚贝尔格莱德一家酒店截击一桩脏弹交易,不想装扮成服务员的女特工被军火贩子阿比诺认出,用电梯做铡刀给活活切掉脑袋,细思极恐,不寒而栗。
接着是一番追逐和枪战,伊森控制住阿比诺,却在最后一刻晕倒,让罪犯溜之大吉。
医院诊断伊森患了脑瘤已经晚期,中情局旋即宣布他退休,这让伊森忧伤的同时又有一丝惊喜,终于可以有机会可以陪女儿了。
伊森回到法国巴黎的家,开门的是个小黑孩,进屋发现是一大家子陌生人,自己的家具没了影,房间也被重新粉刷成一种不知道什么颜色。
报警后警察说根据一个什么保护非法居住者的法律,最早来年开春春暖花开时才能让他们搬走,一下子伊森没了脾气,只好回去和这家人约法三章。
好不容易找到妻子蒂娜,见到女儿左伊,父女俩生疏的如同陌路人。
伊森给女儿买了一辆紫色的自行车,谁知那是她九岁的喜好,现在早就变了,看来要好好下功夫来重建父女亲情。
不想中情局女特工维维安·戴丽沃尔又找上了他,以有特效药可以延缓他生命为诱饵请他协助抓捕这伙人的头,一个叫夫冈·布劳恩,绰号狼的人。
要说这中情局真TM没有人情味,人都病成这样了还趁人之危不放过。
杀人这活伊森轻车熟路,就是五个人也不在话下,一样摆平,电梯里谈妥协议和注射第一针特效药。
妻子去英国伦敦出差,让伊森照管女儿三天。
谁知女儿是个问题少女,第一天就在学校把人打了,晚上又谎称去同学家过夜不见了踪影,伊森终于在一个派对上找到服用了致幻剂正被几个小流氓非礼的左伊,伊森决定按照他的规矩教育左伊,先从学骑自行车开始。
伊森一边执行任务,追踪目标,一边尽一个父亲的责任,为女儿排忧解难,他抓来一个出租公司老板米塔·伊玛兹,带到他的家里当着马里一家人的面关进卫生间严酷审讯,用胶带贴到皮肤上,一撕下来就是一条血印,疼的米塔嗷嗷叫,很快招供,听说米塔有两个女儿,伊森很虚心的向他请教育女之道。
绑架了阿比诺的会计师圭多,同样带来家里拷问,马里一家人已经熟视无睹了,正好女儿来电话问他如何做意大利面,得知圭多是意大利人,干脆顺水推舟让意大利佬和她女儿直接交流。
左伊哪里知道,电话这头教她做意大利酱汁的圭多是个被他爸爸绑架惊恐不安的人。
米塔·伊玛兹问伊森你为什么不杀了我?
伊森答“因为你比我更懂得做父亲”。
大概是受到圭多聊起他母亲做意大利面时的幸福感感染,伊森放过了他。
看来凡事涉及到女儿和家庭亲情,都能让伊森手下留情。
追杀狼至地铁站台,伊森旧病复发晕倒在地,阿比诺又故伎重演,把伊森的头推出站台,用列车来切割,不想最后一刻伊森清醒过来,反把阿比诺甩进车底,狼乘机逃脱。
女儿男友家的派对上,和狼不期而遇,又是一场血腥屠杀,最后一刻,伊森决定遵从妻愿,放弃杀戮。
这个片子拍的比较严谨,从人物服装到情节的编排,有调侃的地方,但没有花里胡哨的卖弄,华而不实的噱头。
看了它的预告片,以为是像《飓风营救》那样砰砰砰一路打过去的。
看完后是完全的出乎意料啊。
战斗什么的已经完全跑题了,成了陪衬, 反而是全程各种幽默,让人看得非常欢乐,可惜的是越到后面越戏剧化,已经吐槽不能了另外片中有一小段脱衣舞,在公共场合观看的同学请自己留意避免尴尬反正呢,这不是一部枪战片总体评分:3.5/5.0(评分修正,原3.7)娱乐指数:3.9/5.0票房表现:投资2800万,成本算是比较小了,北美首周1224万,全球票房5259万,似乎人们是冲着枪战去的,当然贝克·吕松那漏洞百出的剧本也要负上一定的责任。
要是奥斯卡有最坑爹反派这个奖项的话,恐怕片中的几个反派就能包揽全部提名了。
包括最后逃跑的那两个小弟,钱都白花了有没有。
不过这也不能怪他们,编剧为了营造笑点,愣是将反派的智商调到普通人之下,导致一个时不时就倒地不起的特工在战力上完全碾压他们。。。
都不知道以后有没人愿意接这个编剧写的反派角色了要说印象中最搞笑的桥段,就是伊森去找他女儿那里了吧,那个被推的人真是笑趴了,不得不点32个赞另外伊森实在不厚道,胖子反派都帮他那么多次了,竟然还这样对别人黑人一家也相当有爱,超热情。
不过说中国菜,吃的却是寿司。。。
明知道副作用可以用伏特加解除,为啥行动时不带一小瓶在身上。。。
老掉链子话说最近好莱坞是怎么了,貌似退休特工的片子都在讲父女关系啊。。。
才发现编剧又是贝克·吕松!
难怪特工都喜欢搞父女关系,难怪反派的智商都这么有问题。
至少这部很搞笑,就不说他了
一部不算很特别的美国动作片,一部美国主流价值观的电影。
故事的背景很简单,CIA的特工在身患绝症后决定金盆洗手。
这时候CIA要他完成最后一单子买卖,作为交换是以一种可以延长生命的试验性药物。
在完成最后的任务的过程中,除了一些并不算大手笔的动作场面,还穿插着一些搞笑的元素,当然最重要的,是在家庭与任务的矛盾中,家庭永远是在首位,同时又不愿放弃完成任务而获得延长生命。
类似的以特工的为背景的电影看了很多了,我最喜欢的还是《碟中谍》和《007》系列。
相比之下,《三日刺杀》的情节没啥太多的新意,但好莱坞式的制作也注定不会难看。
还有不时打动人的杀手锏——再冷酷的杀手在面对亲人与孩子的时候都是那么的温情。
影片大部分在巴黎取景,美丽的巴黎街景让我想起了小李的《盗梦空间》,一部我非常喜欢的电影。
两部电影都有很多在巴黎的取景,让我这没有去过欧洲的土鳖对巴黎对欧洲充满了向往。
与《盗梦空间》的相似之处除了巴黎的美景,还有最重要的,共同的价值观:回归家庭。
《盗梦空间》中各种惊心动魄的情节都是源于一个目标,小李要回到美国的家和孩子团聚 。
《三日刺杀》也类似,消除以前的误解与不快,重新获得老婆和孩子的接纳,一起生活。
这就是美国主流电影不变的核心价值。
以前看了很多看了也就看了,更加关注情节,而对于这种情节背后的价值观理解并不深。
现在不同的是,一个人在国外待久了,就慢慢而深刻地体会到家庭的重要性。
人生的目标和意义可以有很多种,但作为绝大多数的普通人,到最后家才是真正唯一的温暖港湾,也是强大不变的精神支柱,真是没有什么同和家人一起生活相比更加重要的了。
今天聊聊美国电影《三日刺杀》。
片名3 Days to Kill (2014),别名三日杀戮 / 3日限杀令(港) / 特务杀很大(台)。
猛地一看,这部《三日刺杀》和救完女儿救老婆的《飓风营救》很像,但仔细一看,又不是那么回事。
《三日刺杀》的一条线索和拯救亲情有关,而为了吸引观众们的眼球,加入的花瓶线索让影片变得有些不伦不类。
说到《飓风营救》观众们第一印象就是老当益壮的连姆,年过花甲依旧不服老,为了拯救家人性命、也为了拯救家庭亲情关系,大杀四方,打得敌人那叫一个落花流水。
而这部《三日刺杀》的家庭线索也颇为类似。
老帅哥凯文·科斯特纳同样年逾花甲,同样面临着家庭危机。
他扮演伊桑,常年担任CIA特工,随着最后一次任务完结,他发觉自己的身体状况急剧下降。
原来伊桑已经是癌症晚期,剩下不多时日。
没有了利用价值后,CIA也终于批准了伊桑的退休。
伊桑准备利用生命的最后时光陪伴家人,弥补常年缺失的丈夫、父亲角色。
故事到这里还是比较正常的退休特工弥补家庭剧情,但导演加入了艾梅柏·希尔德扮演的生硬的花瓶角色薇薇后,影片定位变得十分迷离。
《三日刺杀》到底是特工片还是亲情片已经变得不重要,在花瓶薇薇持续不间断地展示身材相貌后,影片讲什么已经不重要了,观众们只会看到艾梅柏·希尔德各种皮衣、风衣造型。
其实如果本片能够像《飓风营救》那样,将特工线和亲情线结合起来也就算了,偏偏两条线索显得互不干涉。
设置花瓶薇薇是本片的亮点也是败笔。
也只有身材相貌一等一的艾梅柏·希尔德说出“我是所有人的菜”,才显得不违和,反倒是伊桑的拒绝倒是显得十分做作。
但薇薇的出现同样显得喧宾夺主,观众的注意力和期望都集中到了她的身上,伊桑的剧情反而成了配菜。
《三日刺杀》中的特工线索显得十分匪夷所思,薇薇开场表现得信心满满,可是实际行动中却没有拿出任何行之有效的方法,除了找到一个随时可以倒地昏迷的退休濒死特工,其余时间都用在换衣服和发型了。
如果真的想要完成刺杀重要目标任务,怎么也会找靠谱的人实施靠谱的方法,怎么也不会让一个花架子带着不稳定的枪手去冒冒失失地执行任务。
只能说明这次任务并不是一个很重要的任务,前面CIA局长的一套说辞也不过是虚张声势,他肯定调查清楚了,反派光头也是个空有造型的装哔货。
伊桑自知时日不多,满脑子想的都是和家人修复关系,将有限的时间完全投入到修复家庭关系之中,完全成了柳下惠,美女坐怀丝毫不乱,即便是战斗时,也要停下照顾家人感受。
要是伊桑换成詹姆斯·邦德,估计就轮不到薇薇摆造型了。
总体来说,这是一部给人感觉十分生硬的爽片。
又想让观众们在特工线动作谍战情节爽一爽、又想让观众们在花瓶的美色上过过眼瘾,结果却是喧宾夺主,两条线索都没有经营好。
除了看看演员们的颜值外,整体显得比较生硬,让人爽快不起来。
大叔花瓶拉郎配,喧宾夺主点太背。
这里是硬核影迷集散地,欢迎关注公众号:妙看影视
开头一段很有商业大片的派头,但也就开头了,后面就是流水账了整部片子简直就是男主一个人的演技撑起来的,其他演员别说演技了,连死跑龙套的都说不上在动作片内加入家庭温情,想复制连姆尼森的飓风营救以及急速天劫的成功,但真心做的不伦不类整部片子充斥了黑色幽默和轻喜感效果,但是都做的不伦不类,镜头转换太快,节奏该紧的地方紧该松的地方松,如果没有男主的演技,我真不敢想象片子会变成什么样子可能是我太挑剔了,但是好的剧本,人物冲突和笑点以及泪点应该是让人感觉理所当然的,但这部片子搞的。。。。。。。。。
就好像国内的一些所谓的贺岁喜剧大片,有时候真的感觉有点被人逼着笑的感觉,为什么那么多人怀念周星驰的老片,那才是真正的无厘头
赫德妖艳得刚好
电影漏洞很大,不过为了女主的颜和我喜欢的凯文,就给三颗星啦
动作场面不错
看点就是凯文科斯特纳的镇场能力,部分情节真的吐槽无力,尤其片尾vivi跨在凯文身上,导演脑残啊
相当相当平庸的电影。
模糊 角色有病
大量的晕眩镜头有种玩《使命召唤》的感觉,虽然不是3D,也还好不是3D,要不看镜头就要吐了。经常穿插着美式幽默让人忍俊不禁,算是还不错的中成本电影O WAIT ,,,21 FEB 09:30PM 算是自己看的第一个首映了,标记下
亲情戏大于动作戏,虽说啰嗦了点,但动不动就插科打诨的幽默让两个小时的电影没显得那么无聊,大叔已经老成大爷了,为了你在剧中点了份中餐,多给一颗星~
其实从笑料到剧情都是很典型的吕克贝松,可是你们考虑过自行车的感受吗!厕所一场戏妥妥的穿越回保镖,果然叔控是无法好好看父女情的。昔日男神其实这么多年也没有太大变化,这把年纪谈谈情杀杀人就够了
zuō
导演脑子里一团浆糊,啥都有啥都说不好。
很不错的警匪动作片,设定了擒匪和父女情深两条主线。凯文科斯特纳一把年纪做起动作来也不含糊啊,干净利落。
还有点搞笑
还不错,没有飙风营救那么紧张,但多了一份幽默与温情。一开始出面的女特工弄了半天竟然是打酱油的!
略怪略有趣略不靠铺什么都略沾一点的动作?剧情?悬疑?科幻?喜剧片。。。
剧情连及格都勉强 三星给奔六的男神和逗逼法国大叔
多好看
在孟买metro big cinema看的,当晚观众不到10人,我,一位包装机械工程师和他妻子,还有两对年轻情侣。有很多点,我们都笑了。当时氛围很好,对这片子印象也好
故事是那种想当然式的发展,观影的时候一度怀疑是不是吕克贝松年纪大了所以偏爱这种上了年纪的特工与女儿之间各种浪漫桥段。Amber Heard的这个角色是全片最令人讨厌的角色。
这不是一部动作片,重心在父女关系的修复,一个父亲的觉醒,试问中情局老练杀手如何收了手,是绝症救了他,每当目标处在被击杀的范围,病魔准时报到,而艾梅柏·希尔德这个角色完全就是上帝派来的天使,虽然这个天使有点儿邪魅,让人摸不清立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