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朱的爸爸走了。
他变成了孤儿,故事就是从这里开始的。
出殡时,小朱需要拿出爸爸的遗照,可是小朱没有,便画了一副爸爸的肖像。
歪歪扭扭的,很丑啦,这就是小朱的第一幅画。
小朱遇到了愿意收留他的陌生人,是他上学的校工老爷爷。
因为都是孤儿般长大,他很理解小朱,并且教会了他坚强。
和爷爷待在一起的夏天是美好的,他可以坐在他爷爷单车上,问一些蠢问题。
或者和爷爷去废墟里捡宝贝。
就这样,有爷爷陪伴的夏天很快就过去了。
直到妈妈揭开了小朱的童年日历,她找到了小朱。
小朱来到妈妈家时,并不开心,甚至惶恐。
因为小朱妈妈和继父有了自己的孩子,妈妈告诉他,“小朱,妈妈不再是以前的妈妈,对于这个家,你只是个过客。
”继父对他冷嘲热讽,整天阴着脸。
小朱的童年,很快就被成年人的尔虞我诈,勾心斗角,排挤阴狠的现实注满。
他的妈妈是个妓女,很晚才回家。
有次,小朱肚子饿,半夜跑出去找妈妈,妈妈问他“路那么长,又走夜路,你不害怕吗?
”小朱说,“不怕,只要不在你的家,我就不怕了。
”家为什么会让他害怕呢?
这是因为他画的第三幅画,《走失的哥哥》,来自于一个小朱的梦。
梦里有个哥哥,他走丢了。
按理说,小朱不应该对哥哥有记忆的,却把消失的人画了出来。
没想到,这幅画招来了警察,也招来了继父的毒打。
原来,继父打死了他的哥哥,并把他封死在了海边的肖波块里。
新生啊,《停车》里的小女孩妮妮啊,《阳光普照》里的阿豪啊,《医生》里的felix wen吶,降生时,都是天使。
但是,他们长着长着,就变成了环境的模样。
新家给到小朱的,则是失语的恐惧。
小朱使妈妈的家变得更冷了,到处充斥着冷嘲热讽,敌意,威胁,恐惧,甚至是对母亲的内疚,都是因为他的到来,都是因为他……这就像每个人对童年的记忆,有些是不太敢相信的,要么模模糊糊,要么就是被再次美化的,怎么会有大人杀死一个孩子呢?
有美好吗?
有的。
钟导的灵魂风格人物登场了,纳豆饰演的手枪仔,他把边缘人物的心酸,无奈,孤独和善良刻画的淋漓尽致。
邻里说手枪仔的家是彗星撞地球遗留下的,大家都说这个家伙是个烂泥扶不上墙的人。
可他最要好的朋友就是小朱,一个肝胆相照,厕所里剩一张纸分两半的伙计。
这让我想到了《大佛普拉斯》两个朋友之间的友谊。
彼此心照不宣,总能把最甜美,最温柔,最英雄的梦讲给对方听。
手枪仔总干小偷小摸的事,比如偷自行车,抢小朋友的班费,甚至入室偷盗。
每次,小朱都会被带上。
在小朱面前,手枪仔就是自由自在,神通广大的大盗。
手枪仔在小朱面前,就是手枪仔,不再是烂泥扶不上墙。
手枪仔就是这么个人,混身上下散发着啊q,浪漫的,天真的,甚至有点英雄主义般的气息,当然也有最重要的---善良。
有一次,他们入室偷盗。
手枪仔发现了这家桌子上的盲文,便告诉小朱,“这一家咱们不能多偷,盲人要治病,他还需要钱的,快放回去。
”就像成人怎么会杀小孩,小偷怎么会只偷毛毛票票呢?
后来,小朱和这个梦幻老哥朋友分开了,因为被警察抓了个正着,警察骂手枪仔是全台湾犯罪圈的耻辱,偷也偷不好。
手枪仔出狱后,小朱去手枪仔的家找他,那房子看起来的确是彗星撞过的,房子双层,少面墙。
然后,小朱在转角一看,发现手枪仔正陪着他的盲人弟弟一起读书,既认真,又耐心。
他们家又穷又落魄,甚至还有一个需要人照顾的爷爷。
可是,他们家有手枪仔这样的哥哥存在,整个家都是温暖,光辉的。
运气再差,再穷,环境再糟糕,又能怎样呢?
手枪仔善良,温暖,纯真的部分感染了小朱,所以他画了第二幅画《我最好的朋友》,一副气坏老师的禁作。
自此,所有暗的明的,阳光的,灰色的人和环境,都被钟导摆在了小朱和观众面前。
此时,老师让每个人拿出一面镜子,对着镜子画各自的《自画像》,也是《第四张画》。
受人生,社会,美好,坦途,挫折,阴暗沁染过的小朱,或者你,会画一副什么样的自画像呢?
最后,钟导把这《第四张画》送给了一个人。
P.s:Felix wen,他就是钟导第一部纪录片《医生》中自杀的小朋友。
一个既光明,又阴暗,看起来既晦涩,又熟悉的复杂人类。
《第四张画》是值得推荐的一部好电影。
从小被母亲遗弃的男孩小翔,由于相依为命的父亲去世,使得他再度与多年不见的母亲重逢。
小翔随着母亲进入她新的家庭,并开始跟性格阴郁的继父同居,然而当年跟随小翔母亲一同离开的亲哥哥,现在却消失在所有人的生命里,不知任何去向。
亲哥哥失踪所带来的打击,加上每天活在继父凶狠阴影当中。
同时,地方警员更开始插手介入这起失踪案。
而在小翔所画出的一张张肖像画当中,这些陆续出现的人们逐渐构筑出小翔生命的轮廓,并在最后的第四张画里头,透露出惊人的发展及真相。
总有一些电影是看完就想删掉的。
至于原因,你们还得听我慢慢的说——《第四张画》
2010年的《第四张画》其实是一部非常厉害的电影。
尽管它不那么出名,也没有被太多人所记得。
可了解的人应该知道,此片拿到过不少奖项。
而且每一次提名,几都是沉甸甸的荣耀。
比如钟孟宏所获得的金马奖最佳导演奖,再比如,郝蕾拿到的最佳女配。
很多人都说郝蕾演技好。
的确,在跟郝蕾同龄的女演员中,还真没几个是能跟她比高级的。
尤其在小影的印象里,她总那么特别,是根本不会取悦镜头的存在。
然而就是这样的郝蕾——演艺生涯那么久,却只拿到过这么一座颇具影响力的奖杯。
所以光冲这个,《第四张画》就不得不看。
至少,它对小影有着致命的吸引力。
故事要从一个叫小翔的孩子说起。
小翔,他刚一出场就没了父亲。
在单亲家庭中长大的他和大多小孩不同,比如说,他很小就学会了独立。
哪怕是在父亲的葬礼上,小翔也能从容淡定的去面对那些前来吊唁的人。
如你所见,小翔父亲的遗照由他亲手所画。
那是他的第一张画,只为纪念他逝去的家庭。
没了爸爸以后,小翔像以往一样孤独的生活。
可他毕竟只是一个孩子,所以在不被照顾的状态下,他也偶尔会偷饭来喂饱自己。
这件事被校工知道后,校工便收留了小翔一阵子。
不仅给他饭吃,还会给他讲很多很多道理。
跟校工在一起的这些日子,小翔很开心,甚至还一度被校工嫌弃话唠,以至于命令他不许说话。
直到小翔的妈妈出现——那个曾经只带着哥哥离开的女人,终于肯带走小翔一起生活了。
由于是再组家庭,哥哥也在很多年前就已经走失不见。
所以当小翔来到这里以后,他并没有感受到家的温暖。
妈妈一如既往的工(卖)作(身)。
继父则带着弟弟在夜市摆摊。
总之,他们都没什么时间可以用来关心小翔。
而就在这时候,小翔通过“厕纸之交”认识了手枪仔。
别小看这张厕纸——
正是因为传递了这个,小翔才跟手枪仔成为了朋友。
“没想到你小小年纪就义薄云天啊。
”
跟手枪仔在一起,小翔明白了学习的“无用”。
并时不时就与他一起策划打劫,或者是偷东西。
完全的流氓?
也不是。
有一次在偷到盲人家的时候,手枪仔选择了放弃行动。
他没有过多的说些什么,但在这句话的背后,小翔看到了一颗善良的心。
手枪仔的出现,让小翔头一次懂得了朋友的意义。
尽管这个朋友有点痞,但两人却无话不说,患难与共。
甚至,就连最私密的地方都可以与对方分享。
记得有一次老师让同学们画出好朋友最明显的特征,于是,小翔就画了这个……这是小翔的第二张画,意义是,唯一的朋友。
如果说,直到遇见手枪仔之前的小翔也只是一贯承受了孤独而已。
那么接下来发生的事情,就更让人觉得不忍。
说来也是奇怪,自小翔来到新家以后,他的哥哥总时不时的就托梦给他。
这个梦,他告诉了妈妈,也在意外的状况下告诉了警察。
难道哥哥的消失另有隐情?
没错——早在三年多以前,小翔的妈妈因为诈欺坐牢,在那些日子,一直都是继父在照顾着孩子。
然而有一天,他居然因为一时失控,最后打死了孩子。
在小翔的印象里,他早就忘记了哥哥的模样。
但凭借着梦中的记忆,他画出了第三张画……
总的来说,这是一个小戏精跟一帮老戏骨的故事。
许多网友评论——从电影中的表现来看,这部片子中的每一个人都值得获奖。
更重要的,它还有一个特别重要的内核,那就是以孩子的视角,看尽充满忧愁的生活。
这也是为什么我想看完就删的原因——没有什么能比“承载现实”更残忍的事了,更何况,承载者还是一个孩子……
电影里有段话我记得特别清楚,当时,校工对小翔说——“干烧的青蛙很难存活,但即便遍体鳞伤,你也要努力的从瓶口中跳出来。
”
生活不就是这样吗,纵使有再多的不幸,也要努力摆脱。
因为在死之前,没有谁的人生可以得到一个完结。
人生或哭或笑,都是互不相干的。
小翔的第四张画,导演用了一个漆黑的画面来做隐喻。
会是什么呢?
小影觉得,或许是成长,或许是未来,总归会是跟孤独的自己有关。
人这一生,有很多个侧面,不同的侧面,就有不同的破碎。
为什么总说越长大,越难感到幸福——因为认清大人的世界,最后都需要我们付出代价。
想看?
关注微信公众号:深夜影荐,回复片名即可观影。
要说这片怎么好?
我觉得就是这么漫无目的的随笔给拍得不无聊就OK。
平铺直叙,表达的东西都在这里了,不好理解就对了,就高深了,其实,只是流水账,年纪到了,一切自然,各人各命,其中几则小品而已。
一篇好作文,思路清晰、词藻华丽、运用各种技法,中学时代老师的说法。
其实,屁类,想那么多的东西就假了,纯粹才美。
想到杨德昌。
The Fourth Painting(第四张画)2010看这部电影有两个原因,一是喜欢郝蕾这个演员,二是本片获得了金马奖。
这部电影下载完也有一段时间了,正好放在我看够了好莱坞电影与日本电影的间隙,更换一下口味。
影片的故事发生在台湾一个乡下。
一个小孩子,父亲刚刚去世,无依无靠。
在一个校工的帮助下,联系到生母并搬来与她同住。
可是她生母已经结婚了而且又有了小孩,他似乎成为了一个外人。
在生活一段时间后,这个小孩子在梦中发现自己还有一个哥哥,根据继父的说法,哥哥是走失不见了。
其实,他的哥哥是被继父打死了。
她的生母知道事情的真相,但是却无动于衷。
小男孩因为交到一个坏朋友而被带到警察局,通过这个坏朋友的讲述,警察知道了他哥哥的事情,就把他继父找来问话。
害怕的继父回到家里后,威胁小男孩老老实实的过日子,不要说出真相,否则也要让他消失。
于是,可怜的小男孩子,在这个母亲不关心,父亲不疼爱的情况下,开始了新的生活。
本片通过四张小男孩的画来贯穿故事。
第一张画是父亲的遗像,父亲的生命结束了;第二张画是坏朋友的生殖器,证明这是他最好的朋友;第三张画是死去的哥哥在梦中的景象,他在想他的哥哥;第四张画是他自己,他要坚强的靠自己活下去。
这是我的理解,可能不太准确,但我的水平也就如此了,如果还有更有深一层的含义,我是参悟不透的。
影片想要通过这个故事,展现从大陆来到台湾的一批人的生活现状:大陆来台湾的女人,做着最底层的工作,吃了很多苦,十几年了,生活现状并没有多大的改善;即使有了孩子,也不能保护好,更不能给他们一个好的生活环境。
片中的生母,历尽生活的坎坷后,已经迷失了自己,自己的孩子被杀害了也无动于衷,是一个没有灵魂的女人。
此外,失去父亲的小男孩子有着非同一般的成熟,有着与他年龄不符的心智,生活的艰辛让他变得很成熟,而且他将来的生活会更坎坷。
台湾电影总是有着独特的风格,乡土气息浓郁,还有着很深的人文情怀,这也是我喜欢台湾电影的原因。
本片也是如此,台湾恬静的农村风光,朴实的对白,非常传统的中国文化,都展现在银幕上。
这些元素,是大陆电影中很难见到的,即使有也会被中国导演按低俗、愚昧的方式拍摄,这样的国内电影我都不忍看下去。
继续说本片,本片的画面是灰色的,压抑的,而且有着一种冷冰冰的感觉。
即使是小男孩与校工在一起、与坏朋友在一起的温馨时刻,影像风格也是冷冷的,并不感觉到温暖。
编导想要通过这种方式,传达出影片那种凄凉的情绪,以及小男孩的那种无助。
这样一部电影,看得心情很沉重,就像影片的色调一样,使人的心情变成了灰色。
本片给我印象最深的场景,就是郝蕾出场的几个片段。
她的戏份不多,但短短的几分钟就展示出她精湛的演技。
尤其是她在歌厅做妓女时的表演,几个眼神,几个动作,就将一个老鸨的形象演绎的传神到位,让人信服。
她对于母亲这个角色的诠释也恰如其分,想要尽到母亲的责任,但是却没有尽到全力,而且还惧怕现在的老公。
对于失去孩子的痛苦更是通过几分钟的表演就展现出来,在教室中颤抖的双手,近似失控的表情,让我感受到她失去孩子的痛苦。
郝蕾凭借这十几分钟的表演夺得金马奖最佳女配角奖,实至名归的。
本片的其他演员,没有给我留下太深的印象。
小男孩的表演中规中矩,没有特别亮眼的表现;继父的扮演者戴立忍给我的感觉不够凶狠,不像是一个可以杀死孩子的继父;金士杰不说了,他虽是老戏骨,可惜角色的发挥空间有限。
总之,郝蕾的表现太抢眼,抢了他们的锋芒,看来台湾演员的演技跟大陆演员比较起来,差一个档子。
看完这一部台湾片后,我更加喜欢台湾片的调调了,什么时候大陆也能拍出这种风格的电影?
至于本片,很压抑的故事,很灰色的风格,不看也罢,毕竟看电影的主要目的是娱乐,开心就好。
序列:0380[电影天堂www.dy2018.net]第四张画BD国语中字.rmvb2011-06-06
画面里有风景的台湾电影总是很美,台湾是太平洋中的一座孤单岛屿,身世飘零,蒋介石一心传承儒家传统文化,而后来的统治者却力图将台湾与大陆隔离,加上日本多年的占领,以及亲美的政治倾向,台湾文化逐渐变得兼容并包,进而具有独特的韵致。
曾经有一段时间很喜欢台湾电影的清新,如《海角七号》、《最遥远的距离》,这些电影更像是风景宣传片,充满了寂静无人的海岸和回响的涛声。
《第四张画》的画面同样清新,像夏天的风吹过乡村的田野,但是情节太简单,一个继父错手杀了妻子与前夫的儿子,仅此而已,看到评论里说这电影有多么多么深刻的内涵,导演想通过四张画表现自己的种种意图,在简单的故事架构上不可能加载太多的内涵,就像一个十来岁的小年轻不会是国学大师一样。
杨德昌的电影丰富深刻,因为给出来的人物和细节数目庞大,往往要看好几遍才能慢慢体会其中的意义。
整个片子的人物性格刻画也显得薄弱,男孩朱云翔年幼,本来就没什么性格,郝蕾饰演的母亲因为戏份不多,只充当了一个说故事的角色,估计是平时小清新惯了,风尘气不够。
作为片中的杀人犯,戴立忍演的继父倒是比较阴沉,显现出几分心理变态的气质,但总的来说还是不够鲜明,想想吴镇宇和黄秋生演的变态吧,一个面部特写就能让你不寒而栗。
最初看到这片子是因为它标着“悬疑”的标签,开始的一段也让我有些期待,但是戴立忍在中间的一段独白让关键的情节一泻千里,剩下的时间都成了故弄玄虚。
《第四张画》有一张海报是小男孩低着头,让我想起了《一一》海报上的后脑勺,只可惜牛逼的电影总是那么少。
生活总不会就这样轻轻松松。
人的一生总会有磕磕盼盼。
村上说:光是承担我那点生命的重量就已经很累了。
所以不要再抱怨生活了,这是你应该负担起来的苦难。
[小翔]医生说:“小朋友,你爸爸今天就要离开你了。
”护士说:”你在这里陪着你爸爸,等他走了以后通知我们。
“里面是冷色的病房,窗户外暖色的树叶飒飒作响。
小翔拿出一张草纸,吹了吹,分成两张,撕下一张,盖在了爸爸的脸上。。
10岁,父亲离开了人世。
没有干净的衣服,小翔去山里,用泉水洗,一失手,衣服就顺着水流飘走。
找不到一张父亲的遗像,小翔画了他的第一张画。
大礼的时候,只有他一个亲属。
就这样送走了父亲。
以后怎么办?
还要生活。
于是中饭就偷学校老师的便当,晚饭自己下泡面吃。
没有朋友,放学以后一个人走很长很长的路回家。
第二天偷便当的事还是被学校的校工发现了。
当被问及怎么家里没有人准备便当的时候,小翔说爸爸过世了。
爸爸在的时候,医院的阿姨会给些东西。
拿起碗,一边扒着饭一边委屈地哭了。
在那以前,哪怕爸爸过世的时候,小翔都没有落下一滴泪。。
[校工]校工摔了小翔的碗。
”你要我同情你?
““你才几岁而已,你的人生才刚过一点点。
”--很小的时候,和小朋友玩的时候,空袭警报响了,校工躲在防空洞里。
等警报停了,校工奔回家,发觉已经找不到自己的家了。
找了整整一天。
就是找不到父母---每个人都不是那么简简单单,快快乐乐。
即使是校工,平凡不能再平凡的普通人,可他却没有任何抱怨,因为这是生活。
那以后小翔就跟着这面恶心善的校工,去收垃圾,卖垃圾赚取生活费。
小翔唤他爷爷。
坐在爷爷的自行车后,穿梭在田野间,夕阳余晖照着他们。
[妈妈]爷爷:“这世界上还有什么比亲生妈妈更好的么?
”妈妈带走了小翔。
妈妈从大陆来,为了一张台湾的身份证付出了很多。
本以为可以在这里好好的生活,但其实没有。
坐过牢,晚上陪酒赚钱。
被人泼酒也一笑了之。
冷漠,本不想冷漠,只是生活的激情已被消耗,只剩下无聊的日常琐事和一具疲惫的身躯。
[胖哥哥]“我小时候看过一部电影,就两个人,骑摩托车旅行。。。
我就在想,有一天,找一个好兄弟,一起去浪迹天涯,你有没有想过啊?
”他偷摩托车,抢小朋友的钱,到别人家里偷东西。
他是坏人?
他因为小翔借了张草纸给他而觉得他很有义气,请他吃饭;看到别人家里有盲文的书,说这线我们拿不得。
他是好人?
他只不过也是一个不再相信老师的小孩了。
[继父]因失手打死了自己的孩子。
却因为面子的关系,把孩子的尸体扔到了海边掩盖了起来。
一位这一切都结束了。
但他的内心不会放过他。
他的余生就生活在罪与罚的煎熬中。。
所有做过的一切,你以为不再会有人知道。
但是总会留下痕迹。
那个足印,只会在海浪的不断冲刷下更加深刻,清晰。
[小翔]第四幅画--- 照着镜子画自己画什么不重要,而是他已开始了自己的人生。
-想写的太多,但我终究还是写不动了。
你也只有看了才会明白,我居然对这部片子赞赏有加。
所有的人都不是那样简简单单。
这部片子也一样。
包含了很多故事和生活的辛酸。
但正如结尾,可以看出导演对于生活还是抱有希望,因为还年轻,还有机会创造属于自己的人生。
也许导演只是想要告诉我们:不要抱怨生活,每个人都有各自的苦难,肩起生活的难易苦乐,努力前行。
正如这个片名,整部电影围绕着男主角小翔所描绘的四张铅笔画大致勾勒出了小翔的童年。
第一张画:父亲的遗像影片一开头就以小翔父亲的死展开叙述,没有交代父亲的死因,从小翔的脸上看来一切好像都很理所当然,生活依然继续,在父亲的葬礼上他也不曾流泪,也许对于一个孩子来说他还不能够接受,或许接受了也无法改变,他只是很用心的为父亲画了一张遗像,为父亲洗了件干净的衣服,但是正如被流水冲走的衣服一样,小翔的生活开始飘零无依第二张画:我的“好朋友”这一部分可谓是影片基调最为轻松的部分,被母亲带走后,小翔结识了新朋友“手枪仔”,两人一起骑摩托兜风,一起吃小吃,合伙抢小朋友的班费,去别人家偷东西,在这段时光中,小翔获得了童年难得的乐趣。
所以当老师要他画出自己的好朋友时,他把手枪仔最突出的特征画了出来,令人哭笑不得。
第三张画:走在堤防上的哥哥搬到继父家中后,在曾经哥哥生活的房间中,小翔每晚都很难睡着觉,在有一晚他的梦里,他甚至梦到了自己哥哥模糊的影子。
导演使用的是一个远景,整个画面十分阴郁,小翔的哥哥一直在海边的堤防上走着,走着.......瘦瘦小小的身躯显得无依无靠,使人不知不觉的也走入了那个梦境。
影片进行到这,给我们留下了最大的一个悬念,那就是小翔的哥哥到底去了哪里?
第四张画:最难描摹的其实是我们自己第四张画后的故事让我们大惊失色。
小翔的哥哥再也无法回来,因为继父已经残忍的将他打死,所谓的失踪只是一个借口。
其中有一段继父对于小翔哥哥小翼魂灵梦呓般的独白十分出彩。
导演借鉴了基耶斯洛夫斯基《蓝》,继父笼罩在一片朦胧的蓝色当中,对于自己曾经的失误进行了沉痛的自我剖析。
导演对于光影的调度控制的十分精妙。
影片结尾处老师要同学们画一张自己的肖像,小翔一直拿着镜子饶有兴趣的看着,最后慢慢的闭上了眼睛......本片根据台湾真实的失踪儿童事件改编,整部影片以一个孩子的视角来反映社会现实,并不像一般的此类型的影片,基调少了些沉重,多了些耐人寻味的隽永,却使主题反映的更加有力与丰厚。
不管是因为空袭与父母失散的学校校工,家境贫穷带着瞎子弟弟老弱父亲的“手枪仔”,为获得台湾身份证付出代价的的大陆来的母亲,还是生意失意脾气暴躁的继父,每个人其实都是社会的受害者,这也体现出导演对于人文的关怀。
第四张画并不是一张真实的画,以正在照镜子观摩自己的小翔结尾,其实也是在给所有人提出一个问题,我们究竟要怎样才能描摹出我们自己?
最难描摹的其实是我们自己第四张画后的故事让我们大惊失色。
小翔的哥哥再也无法回来,因为继父已经残忍的将他打死,所谓的失踪只是一个借口。
其中有一段继父对于小翔哥哥小翼魂灵梦呓般的独白十分出彩。
导演借鉴了基耶斯洛夫斯基《蓝》,继父笼罩在一片朦胧的蓝色当中,对于自己曾经的失误进行了沉痛的自我剖析。
导演对于光影的调度控制的十分精妙。
影片结尾处老师要同学们画一张自己的肖像,小翔一直拿着镜子饶有兴趣的看着,最后慢慢的闭上了眼睛......本片根据台湾真实的失踪儿童事件改编,整部影片以一个孩子的视角来反映社会现实,并不像一般的此类型的影片,基调少了些沉重,多了些耐人寻味的隽永,却使主题反映的更加有力与丰厚。
不管是因为空袭与父母失散的学校校工,家境贫穷带着瞎子弟弟老弱父亲的“手枪仔”,为获得台湾身份证付出代价的的大陆来的母亲,还是生意失意脾气暴躁的继父,每个人其实都是社会的受害者,这也体现出导演对于人文的关怀。
第四张画并不是一张真实的画,以正在照镜子观摩自己的小翔结尾,其实也是在给所有人提出一个问题,我们究竟要怎样才能描摹出我们自己?
张小黑经常挂在嘴边的一句话是:姐演的都是内心戏,可丰富了。
以此来还击大家对她为人淡定麻木的评价。
内心戏我们看不到,内心画我们也不了解,尤其是孩子们的。
点评价的时候犹豫了一下,到底是纳入中国电影标签还是台湾电影标签,究竟是给个惯常的四星还是冲到底五星。
从演员来说,台湾演员居多,有了郝蕾的加入,整个阵容就又不一样;从电影内容来说,让我想起《看上去很美》,而内心戏的丰富程度,恐怕也只有台湾电影的细腻能做到。
台湾电影,五星!
整部电影的节奏和韵律是我所喜欢的,不紧不慢,一个故事娓娓道来,配合的电影音乐在节奏的把控上加分不少,四张画,把一个简单的故事串联起来。
戴立忍说,这样的故事可能时时刻刻都在台湾上演着,希望借助这个电影去唤起人们对孩子的关注。
想想我们小时候,似乎没人知道我们在想些什么,自己都不知道。
偷东西、逃课、作弊、抄作业、和邻居打架,丝毫都不认为是什么坏事,只知道,自己想去做这样一件事,就单纯地实现。
从这个程度上来说,倒是很行动派的。
在孩子的世界里,没有道德、没有伦理、没有是非对错,跟大人无法沟通,因为大人总会用他们的各类条条框框去评定一个人。
只是,大人是否真的就明了自己在做的事情。
我想,就算是镜子对着小翔的继父,第五张画怕是也画不出他的内心了。
这么帅的继父,凶狠起来,皮笑肉不笑,也是一样吓死人,
缺席 父 母 兄 友 還有第四張畫上未被描繪的自己 所有人都曾 且正在缺席
刻意,过火和闷骚,
剧情台词都矫揉造作。可是画面很好看
突然让我想起了<<一一>>虽然我已经不记得<<一一>>的剧情了...但是那种感觉和相似. 片子的摄影和配乐很出彩, 小演员的感觉也很到位. 很多人的生活因为他的故事而展开,有一种思绪烂漫的悠然情怀. 説不出理由的喜欢...
郝蕾的戏份没有那么多,但每一场戏都很精彩~~
人生有很多的不幸,要像沸水中的青蛙一样跳出来。
郝蕾还是那么美。演技依旧出色。小孩很像张洋洋啊……校内上有个分享不是说台湾小朋友连唐诗都不会背几首吗?我让你们看看台湾小学生背的是神马!!
这种类型的片,以后还是应该少尝试。
美丽中含着哀愁,哀愁中含着希望。
摄影不错,看来日本摄影师比大陆靠谱不少,剧本一般般,虽然给人感受很特别
小孩演的挺好的,双眼皮,好可怜的样子,校工金士杰和小混混纳豆也不错,老师关颖漂亮,就是不知道最后第四张画能画出什么,会是继父杀人的图么
从哪儿看的来的,说郝蕾是唯一不取悦镜头的女演员。
看了32分钟,索然无味
开头就不好,主要是不自然,立意也乱七八糟,艺术水平不够靠生殖器和性爱来凑,低俗空洞,不知所云。
詼諧的台灣鄉間人際圖譜,少年人的步履不停,鐘孟宏的掌控力越來越厲害了,但他仍然有極大上升的空間。
把劇情都讓演員說出來,糟糕的說故事方式
纳豆包皮过长……
一个人的画能代表他心里真实的想法。。。
冗长拖沓晦涩,摄影还可以,有几个风景的镜头挺美。郝蕾这么肥了,sigh~