昨夜看完电影,当孙燕姿的歌声响起,压抑的感觉一直沉闷在胸口,回到住处,再打开这支歌曲的MV,理解完全不同,无尽的心酸触在心底。
不从拍摄手法,仅从故事上说说我的看法吧。
第一段故事叫《背影》主角是陈柏霖,可是当初选择再见的对象是父亲。
父亲在公司变故后,选择了悄无声息地离开自己的孩子,我们无法体会选择当初父亲选择离开孩子内心的那种痛苦,但是很巧妙,陈柏霖经历了,随着小琪一个又一个电话,到最终冷冰冰的“拿掉了”三个字,陈柏霖也失去了自己的骨肉,当他终于体会到了自己与骨肉割舍的痛楚,再看到父亲现在不堪的生活,矛盾交织的复杂心理,让我带入了。
电影巧就巧在每段故事并不是单一的故事,每段故事中的参与对象不是只有两人,而是三人,或者更多。
就比如第一段故事,他讲了儿子终于在偶然间遇到了自己的父亲,却只能选择不相认,自己的父亲当初选择了离开,知道自己还在,却不再见面,而他的弟弟,拥有着父亲却并不珍惜。
在最后,愤怒的他殴打了自己的弟弟,在发泄自己矛盾的痛苦的同时,也选择了与自己未出世的孩子告别——小琪去做流产。
第二段故事最为揪心,我也最喜欢。
当来自新加坡的一封信打扰了陈柏霖的生活,终于,不得不让他把回忆拉回到童年乡下的那一段,自己必然早已告别、不愿忆起的往事。
两个少年,按动车铃作为信号相约湖畔游泳,在那个隐秘的国度里,他们没有同龄人,彼此是彼此仅存的朋友,青春年少,两个伙伴之间的暧昧情愫或者就在大人的口中变成了不堪,于是,父亲变责令他不要再去湖边,真正的意图当然不能说出口,于是,“自杀的渔夫”这一桥段便成为了父亲警告儿子的理由。
翠绿的青山,荡漾的湖水,轻柔的薄雾,潮湿的空气,故事就在这样一个美丽而暧昧的环境下展开,两少年简单的对话和动作,心思的细腻和眼神的变化,都像针一样戳着我。
他们仅有彼此,却不知道那究竟是友情还是什么别的,或许只是依赖。
到后来,父亲发现自己的儿子再次失踪,愤怒的父亲去向湖边,儿子害怕地躲起来,匆匆逃离后,却不知道自己的父亲,此时已经在那潭湖水里,为了救他的伙伴,而淹死了。
不知道,当他得知了这件事,对自己的心里,将有多少的自责、对自己曾经仅存的依赖的伙伴将有多少的怨恨。
所以,时隔多年当他选择来到监狱,选择将自己多年未见的伙伴——此时,他再次成为了对方仅有的依赖的时候,面对着童年那段尴尬而痛苦的故事,他的勇气、沉默和痛苦可想而知。
可是他那样做了,他去了,他把他的伙伴带回了湖畔。
他埋掉的不仅仅是他伙伴的骨灰,更是对童年那一段故事的埋葬。
当最后,镜头划到两个少年快乐地骑着单车,阳光明媚,车铃铃铃响着的那一刻……再也回不去了。
第三段故事与之相比略显平庸。
两段纠缠的忘年恋。
一段禁忌而惊骇,一段是毫无结果的单相思。
小PIM喜欢着老师,就像当年老师爱着自己当年的老师一样。
但结果不同,小PIM什么也没有得到,她只能回头看看自己偷拍的和老师的合影,用眼泪填满眼睛,而老师那感情,是在多年后的思念与秘密。
孩子、当年的衣服、岁月的侵蚀……当后来镜头拉向熟睡的老师与坐在椅子上沉思的陈柏霖的时候,一次预谋的重逢,或许在以后,也再没了相见的必要。
三段故事把无数种纠缠复杂的感情杂糅在了一起,无论如何总有一种感情让人不难带入,每个人与人告别、与事告别、与回忆告别,留下遗憾、留下辛酸、留下痛苦,我知道你还在这世界上,但是我不得不离开你,在心里对你说声再见,当我不得不再次的面对你,所有的记忆被连根拔起,那就是时候该结束了,哭一场,比什么都好用。
调子我还蛮喜欢的,但是最后一段实在太泰国了,分分钟看不进。
背影--让我想起朱自清的那片散文,可惜陈总没能得到文中那种父爱,所以对于能够得到父爱却不珍惜的弟弟分外痛恨,怒其不争,艾己不幸。
能够部分能理解为什么他在知道女友最终拿掉孩子之后的那种哀伤,自己生活的不幸让自己没有自信去承担自己下一代的幸福,而在这一切真正发生的时候却又痛恨自己的无力。
西八,扯什么犊子呢!
优柔寡断的人们啊,爱爱的时候记得带套套,生活欠你的,但孩子不欠你。
湖畔--隐晦到我差点看不出来,但是还是让我抓到了蛛丝马迹。
一上来巴比的震怒只是让我觉得,湖边是要少玩儿,每年夏天总是吃掉那么多小孩儿,巴比教育地对!
教育地绝对有道理阿!
但是让小林子离他儿子远点是几个意思?
难道结伴玩儿不比一个人玩儿要安全点?
当工友对巴比说:听说你儿子又去湖边啦,为什么要邪魅一笑?
最后巴比为了救基友……嗯,从此基友天各一方,在,也不见。
毕竟隔着生死一条线。
但当知道以后再也不会见的时候那种悲伤还是蔓延到眼眶,马尿也就忍不住了,啊,终于啊,当死亡之海敞开在眼前时那种恐惧与无助,那种悲哀与绝望唯有爱才能将其消解吧。
所以小林子说,谢谢你。
再见--不加评论。
恨不得快进。
Ps,那什么拯救你,杨佑宁的发际线(哭哭)。
故事1:负分。
对这个导演很失望,好多镜头搞的背景虚化那么狠,你以为很有意义,实际,呵呵。
故事二:给它8分,一片湖,两个光溜溜的男孩子,在湖里肆无忌惮的游泳,什么都不说,妈蛋,太他妈美了,我可是个直男啊!
这故事棒的不得了不得了。
片中两个男孩坐在门口对他们后背的那个镜头超级喜欢,还有就是最后一次陈德明在湖边看林仁政那个镜头,像那种仙女沐浴图啊,哈哈哈。
故事三:负分。
pim那演员找的不好,20岁女孩的感觉根本演不出来,找个再年轻点的很难吗?
这剧情有啥可拍的,还搞个互联网时代的烂演讲,我真是bi了狗了。
最后问一句,为什么找陈柏霖,就因为他是面瘫吗?
注意这部片子,是宣传时候陈柏霖张孝全的同性之恋,以及陈柏霖蒋雯丽的接吻。
于是想这个片子一定要看看,还在暗自纠结“再见,再也不见”。
整部片子留白的部分都毫无耐心的跳过,还是会在陈柏霖出场时候叫一声“大仁哥”。
陈柏霖的角色总是淡淡的,之前大部分是淡定的超然以及无所谓,这次是淡定的压抑。
那个热情的司机热情的招待,陈经理总是拒绝,说自己只是个打工的。
他与他父亲对坐餐桌,他父亲豁然的口气说以前炒人家,现在被炒,还要给现在的儿子买电脑却认不出曾经的儿子。
于是他去揍那个儿子再独自哭泣。
大概,这就是跟他父亲真正道别,再见,知道他在那里,也不会再见。
他去看临刑的张孝全,看着年轻那两个小朋友真心无法代入他们曾经的相处。
蒋雯丽一出场带着她标志性的温婉,只是果然老了。
她从卫生间出来,问“我真的没变吗”,她那年岁的颈纹触目惊心。
考虑剪一个她那样的短发。
漂亮的老师总是会有崇拜者,陈志斌之于谢教授,pim之于陈教授,岁月轮回。
那个吻并不突兀,陈志斌吻后那个委屈难过小孩子的哭泣,真是看的心都碎了。
父子,伙伴,师生。
三个故事,三个人生,却相信是这也可以是一个人的不同经历,不同阶段不同时空的际遇。
忻导演的镜头总是很慢,配有电子轻音乐,很舒缓的感觉。
镜头都很美,从角度、选景来说都很好。
陈柏霖演的三个角色,虽然都挺有感情的,但没有演出角色本身的职业感。
背影里的高管,湖畔里抱孩子的爸爸,《再见》里的教授,三个演得都不像……片子整体很文艺,故事都是欲说还休,留白很多,每个故事其实都可以刻画和描写很多,但导演很克制。
很期待《再见》是个圆满大结局。
师生恋最后也能走到一起。
《湖畔》很伤感,特别是在死刑犯林仁政说“最近时间过得很快”和陈德明去认遗体那里。
《背影》也很伤感。
应该说整部片子的基调就是伤感。
片名《再见,在也不见》,取得寓意深长。
英文名distance,更能说明片子里的疏离感。
本来,我是冲着导演忻钰坤和主演陈柏霖、杨佑宁去看的,结果第一次在电影院里盯着大银幕,如坐针毡,走也不是,留也不是,无比尴尬。
其实周末的影院里,小小的一个厅,加上我,只有六个观众。
我想,也好,本来有着文艺气质的影片就不适合人头攒动的环境里放映。
我可以比较自在,放松的观看。
第一个故事主要表现亲情,父子之间。
事业失败,离家一别许多年的父亲,在一家工厂干着拾垃圾的活,因偷窃单位的货物而被开除。
把这一切看在眼里的儿子与父亲相对而坐时,父亲根本认不出他是谁。
不仅如此,父亲早另组家庭,还有一个已经在读中学的小儿子。
父亲说,不再想回到老家,反正已经离开那么多年了,可以说,很无情。
可是对于小儿子,他却百般溺爱,如此窘迫,还不断满足小儿子的种种过分需求。
但小儿子在被打时,仍然哭诉,没有人管我啊。
就是说,大儿子觉得没有得到父亲的爱和呵护,他是有点恨父亲的。
父亲觉得自己很用尽全力在爱小儿子,但是他不明白,小儿子也觉得自己没有得到他想要的亲情。
三个人都像是笼子里被亲情所遗弃的可怜人,被爱着的,并不有所察觉和感恩。
不被爱着的,怎么也不明白,同样是儿子,父亲怎么可以如此残忍,抛下他。
秦沛演得真好,眼神里都是落魄生活里,小人物的无奈,失落。
他努力想给予小儿子呵护,可他却很悲哀地成了小儿子的提款机。
相对而言,陈柏霖演得太温吞了, 面部表情木讷,没能传达出那种对亲情的渴望和怨怼。
他的这种表演状态贯穿整部影片,并且越往后,越让我觉得有种打了空拳的感觉。
本来故事应该一个比一个让主角不能再平静如常,内心压抑多年的情愫,会在终于见到那个人时爆发,即使不爆发,那眼神里也应该流露出爱恨交织,明明有千言万语要说出来,却在相见的那一刻,不能说,或说出来,也是惘然的惆怅。
比如杨佑宁演的两人在监狱会客室时见到他时,满眼的泪水,颤抖的嘴唇,哽咽的样子,都是人物应有的反映。
少年往事里的两个小演员也演得挺动人,一个人对另一个的依恋和爱慕,只能藏在心里,但是又一次次地相约去游泳,胆颤心惊地共处。
明明是禁忌,却忍不住。
只有在对方的眼神不看着自己的时候,匆匆地看对方一眼,又匆匆收回目光,那一刻,让人心动。
有网友说,是因为第二段里表现的是同性恋情结,所以导演为了能顺利上映,而让整个故事那么隐晦,已致许多人看了觉得他们之间只是深深的友情。
我只能说,在中国大银幕上,在二十一世纪已经过了十六年的今天,同性恋题材还得这样拍,真是悲哀。
第三个故事更让我抓狂,我在只有六个人的小影厅里坐立不安。
为什么呢?
不是女人大男人十几岁的恋情让人尴尬,是两位主演的对手戏里,没有让观者产生化学反应,两人站一块,没有丝毫情侣的样子。
眼神里都是陌生和不适,是不搭,没有可信度,没有说服力。
是像两个完全不相干的人在不同的空间里表演的独角戏。
没劲。
没劲。
没劲!
到是那个泰国小女生对年长老师的眼神里分明有崇拜,爱慕和渴求。
本片无疑是对陈姓人士的一场浩大报复。
陈柏霖身为领衔主演,演绎了三个槽点可以填满太平洋的故事。
而这三个故事的主角分别叫陈德明,陈志彬,和——陈经理。
前面两个名字甩下来就已经将千千万万人砸到吐血,而陈经理,更是强力地图炮,充满了对所有陈姓经理的满满恶意。
我本想问说导演你到底对姓陈的有什么误解?
可是随后我就发现,诶,导演之一也姓陈?
我衷心希望大家看完下面的故事梗概后,就不要去电影院浪费生命了。
别问为什么,电影标题都告诉你了——再见。
以下吐槽高能剧透预警↓↓↓本片是由三个故事组合而成的。
第一个故事,陈经理去广西出差,遇见了因不明原因失散多年的老爹,然后他们也没相认,再然后他把老爹的另一个儿子打了一顿,坐在路边楼梯上哭,因为他女朋友打胎了。
哦故事结束了。
你别问我这几件事情有什么联系,我不知道。
也别问我为啥女票一直给他打电话他不接,我也不懂,唯一的解释大概就是索尼手机赞助需要多一点镜头吧。
▽ ▽ ▽第二个是一个关于湖边的故事。
在这个故事里,陈柏霖的名字叫做陈德明。
陈德明和发小男孩每天在湖边玩,就是鸳鸳相抱何时了那种。
然后陈德明的老爹就不让他去湖边玩,因为老爹的同事曾不怀好意地和他说:“哎呀听说你的蛾子每天都去湖边玩啊?
”还伴随着迷之微笑。
诶诶导演我想问问,是我漏看了什么吗?
这个湖边有什么传说吗?
是说去湖边玩能遇见夏雨荷吗?
为什么好像去湖边是个很羞耻的事情?
反正我没得到答案。
再后来老爹到湖边和发小去撕逼,让他不要靠近自己的儿子,然后发小溺水了,但是老爹死了。
我不懂为什么溺水的是发小但死的却是老爹,这可能就是湖边的神秘之处。
再后来过了很久,久到陈德明都从少年演员换成陈柏霖了,他的发小被判死刑了。
为啥死刑?
我不知道。
临死前陈德明探监,发小问他你好吗,他说我结婚了。
诶?
诶诶?
所以在第一个故事里你演直男让女票打掉了孩子,到第二个故事弯的反而生孩子这样真的好吗?
确定这么做没有问题吗?
不会教坏小孩子嘛?
不过陈德明也使用了索尼手机,我便释然了。
▽ ▽ ▽第三个故事陈柏霖叫陈志彬,是个不晓得为什么三十岁就能当教授的角色。
他去泰国某大学当客座教授,吸引了一个泰国迷妹。
然而他心心念念的却是自己的老师蒋雯丽。
他和蒋雯丽在酒店深情剖白心意,后来他俩就疯狂地接吻,持续了大概两三秒的样子。
再后来就完了。
然后我一点都不想提他老师15岁的女儿是他的孩子这件事。
哦对了,故事里那个迷妹也给陈志彬打电话,陈志彬依然没有接,索尼手机又有几个特写镜头。
电影就这么结束了。
我只能说还好结尾有孙燕姿唱的主题曲。
很好听。
▽ ▽ ▽但我依然很愤怒,因为我本以为影片中间至少能听到几次她唱的歌,然而我太天真了,片中不仅没有歌,甚至连所谓的bgm都没有,更有甚者,没有bgm的同时,居然连台词都没有几句。
我不晓得这个长达一个半小时的电影台词有没有2万字。
我只知道这么随随便便拍几个片段凑成的电影沉闷又无趣,无趣到连我对陈柏霖颜值的好感都要消耗殆尽。
我也不知道什么叫做所谓的文艺片,但我认为这三个字不应成为一个烂片的遮羞布和观众不买账的理由。
观众不是傻子,你不能靠着打擦边球沾点同性恋或是师生恋就来揺大旗装逼格博眼球。
我也不懂为什么这年头将几个微电影凑够一个半小时就可以堂而皇之地称自己为电影。
这已成为公然圈钱的惯用作案手法,手段低劣,而作案者却屡试不爽毫无悔意。
不得不说这个片子让我想起了今年情人节大片《奔爱》(3.6分),没看过的可以去了解一下。
我甚至猜想这三个故事是和奔爱的五个故事一起拍的,但因为八个故事凑成一个电影太长了,于是分成两次来卖。
至于为什么有这种猜想,因为它们烂得太一脉相承了。
简直想不通是为什么要将它们要凑在一起,除了比谁更烂我想不到别的更好的解释。
或许埋藏在最深处的原因就是他们需要联手报复姓陈的人吧,这是多么的处心积虑而又深藏不露。
最后的最后,姓陈的都输了,赢的只有索尼手机。
诶不对我又想了想,大概索尼也是被报复的目标吧,因为看了这个电影的人——真的会想买他家的手机吗???
(利益相关:本文作者为陈柏霖 真·迷妹。
)((╯‵□′)╯︵┻━┻)原文链接:https://mp.weixin.qq.com/s?__biz=MzAxNzkzODE5Ng==&mid=2247483765&idx=1&sn=a9101434d95021e579cd43495ff0a525&scene=1&srcid=05191tTu6ParFkr1Kq1CRYM0&key=f5c31ae61525f82e8b1df4f500dfabf22b29a230e10c9b503683097712bb11003e45bccd8b8101919bef013072150b22&ascene=0&uin=MTQ5NTIwODE0MA%3D%3D&devicetype=iMac+MacBookPro11%2C1+OSX+OSX+10.11.4+build(15E65)&version=11020201&pass_ticket=Rklkpg9OS1lhSre921cVWfUWyfBVIXyW3ui%2Fv0sni%2BzF%2Fi1T%2BxnOaGDLHsgxXEqD
这部电影是某次出差飞机延误,被迫坐在机舱内等待被迫看完的。
看完的当下,并没有觉得这部片很出色,甚至觉得极其冗长温吞,一如那时候等待延误飞机起飞的心情。
可是每一次听回孙燕姿唱的主题曲,我倒又一次又一次回想起这部片。
陈柏霖是我很小就喜欢的演员,很多人觉得他演来演去都是一种调调,我也认同。
可我就喜欢这种调调。
说回这部电影,里面很多镜头正是因为太细腻了,连起来就显得格外的冗长。
很多人都在聚焦一段关系的失去,聚焦感情在岁月年华中的变迁,我却更多看到一个克制的人,和这个世界的格格不入。
这一种描述自我与世界关系的感觉,总会让我想起,可能是至今看过最多遍的电影《Lost in translation》,译名叫迷失东京,斯佳丽主演的一部很不斯佳丽的电影。
P.S.然而胆怯如我,原来一直没有写那部影评。
我深信,这世界,其实每个人都是一座孤岛,你努力修建很多桥梁,你建起了海陆空全方位的渠道,可是真实的你、真实的自己,又能被你的爱人、家人、朋友接受多少?
这部电影描述了一个某些时候很勇敢,大部分时候都很不勇敢的自己,我们也往往不愿意去回望这样的自己。
而这,才是真正的:在,你也假装不见。
请不要忘记那座孤岛。
金马影展的开幕影片,一部真正意义上的分段式电影,讲述亲情、友情、爱情三段不同的故事,由三个不同的导演打造,却由同一个人演绎,保持统一的情感基调,别有一番韵味。
《再见,在也不见》,一个很有意思的片名,既然再见,那难道不是再也不见,为何又在,也不见呢,主题曲《在,也不见》更是让人产生无限遐想,而影片的英文名《Distance》则像是在说,即使相见也有那永远无法跨越的鸿沟。
《背影》——再梦一次,就醒了亲情的段落由中国导演忻钰坤在广西拍摄完成,陈柏霖饰演一个沉默寡言的外派经理,在外派途中意外遇到多年前负债出逃不知所踪的父亲,而他已经由当年叱咤风云的商人变为扫垃圾的瘸腿老人,还抚养着一个不孝顺的小儿子。
朱自清在散文《背影》中所描写父亲是关怀体贴而又沉重的,而影片中陈柏霖这样一个事业有成的儿子只是跟在落魄的父亲身后,这其中或许包含着恨意,透过摄像机看着那个人的生活,被嫌弃,被驱逐。
他甚至还跟踪自己的“弟弟”,这两个儿子,两个不同的人生,一个父亲不在身边渴望去接近,一个父亲在身边却得不到丝毫关爱,这样的设定无疑给影片笼罩了一层伤感一层更深的思考。
最终陈柏霖决定不告而别,这正是一种“在,也不见”,既已找到,却也安静的离开,不打扰或许是更好的选择,即便是父亲,还是不见为好。
虽有怨恨,但那依旧是血浓于水的亲情。
《湖畔》——再念一次,就忘了友情的段落由新加坡导演陈世杰在台湾和新加坡拍摄完成,陈柏霖和杨佑宁两个真正的好兄弟,从小一起在湖边戏水长大,若干年后,陈柏霖接到一封来自新加坡的挂号信,才得知杨佑宁已被判刑入狱死期将至,他又为被判死刑的兄弟踏上送行的旅途。
兄弟,每个人都会有,他是用来陪伴的,也是用来记录过去的,过去的美好,过去的痛苦,陈柏霖的父亲因阻止儿子去河边玩耍无果,被他的兄弟引入河中溺亡,让这对兄弟不再相见,两人谁都不会想到,当初的无法面对会是永远的错过,而多少年后的监狱相见却是不如不见,这让“在,也不见”有了更深刻的含义,见,即是分离,即是死亡,这最后的相见让经过时间洗礼各怀心事的两人再次将心交在一起,但相见不如怀念,时过境迁剩下的只有麻木。
兄弟,请珍惜;再见,请放下。
《再见》——再伤一次,就懂了爱情的段落由泰国导演西瓦罗•孔萨库在曼谷拍摄完成,上海的年轻教授陈柏霖远赴曼谷讲学,却遇到自己昔日的恋人——相差十几岁侨居泰国的老师蒋雯丽,而初到曼谷的陈柏霖又意外受到了一位泰国女孩的青睐。
初恋相遇却发现早已物是人非,恋人重逢却是一种若即若离,这种感觉恐怕只有酸涩在其中,这次的相见,一个事业有成,一个已为人母,他们都早已不是当初的那个自己,一个泰国女孩的介入却让原本简单的故事变得看不清结局,两人之间的持续的距离感是“在,也不见”的完美诠释,而最后酒店的相拥激吻,是十二年前旧情复燃的释放,也是面对现实不得不告别的无奈。
人生若只如初见,再见,早已落寞不堪。
三个迥然不同的“不见”故事,用陈柏霖及一个“见”字相连,有一种平行时空的感觉,三个导演三种不同的风格,将亲情友情爱情三个最基本的感情蕴含其中,分明是一个个片段却不显脱节,片段间契合的十分巧妙,始终将一股淡淡的离愁贯穿其中,但过于文艺的气息扑面而来让人感到有些不适,擅长告别的陈柏霖对于三段感情的处理有些过于平淡,但在蒋雯丽秦沛两位老戏骨的加持之下依旧让人觉得情感冲突十足,杨佑宁与陈柏霖经历多次合作配合默契,举手投足间都让人感到舒服,泰国女孩的可爱给影片带来一丝丝清纯,不得不说这是一部及格的分段式电影。
生活会告诉你原来再见,就是在也不见,因为再见,永远有着他在,也不见的距离。
5月10日的北京颐堤港,陈柏霖穿着非常得体的西服在影厅门口为首映礼做准备,不知被哪个粉丝看见了忽然大叫了一声他的名字。
陈抬起头本能就是一个微笑,既然被发现了他就大大方方的抢了一个话筒,他说,好像主持人还没来哎,我就先代替一下吧。
说着就领着大队伍浩浩荡荡的进了场。
怎么回事啊?
他在大场合下是如此的自如又得体。
我们回到电影,在那样能发觉每一个细微表情的镜头下,陈柏霖也尽了力,尽管这个尽力,可能会被遭到一些异议。
陈柏霖在三个故事的表演里体现出了一致性的隐忍,有一度我甚至于以为这是一个人,代表了一个人无能为力的三个维度。
在第一个故事里,陈在出差的城市一次次的跟踪当年欠债逃跑了的父亲,看着他落魄而勉强的生活,以及新家庭里新的儿子的宠爱和被嫌弃。
他跟踪的节奏很慢,情绪发酵的也很慢,到了最后跟父亲有一场面对面的较劲,秦沛饰演的父亲轻松的咨询他给新儿子买电脑的事情,全然不知道对面坐着的是他的另外一个儿子。
是你的话会怎么做怎么办?
陈柏霖的选择是去默默的揍了那个毫不知情的弟弟。
我们在他打的过程反复猜测究竟是因为这个弟弟对父亲不好?
还是因为这个弟弟抢了自己应该得到的父爱?
又或者仅仅只是因为看不惯他吊儿郎当的习气?
导演用一种充满了自制的镜头和种种无关紧要的细节继续拍摄了陈柏霖在打完人之后无法自制的大哭了一场。
于是我们看到了那个最最残酷的真相:是他自己,感到无能为力。
所以,在那个过分殷勤的司机拍马屁的时候回答,我也只是打工的。
所以,一次又一次的按掉对面爱人的电话,与爱人通话拒绝的时候,就像自言自语。
所以,鼓足勇气给妈妈打了一个电话想告诉她遇见了爸爸却最终没有提起。
所以,每一跟踪都好像是一场情不自禁的浩大勇气,却终于消灭于无声息。
所以,他打得是那个懵懵懂懂的弟弟,而不是藏在钱包里挂在心里过不去的父亲。
无法承认自己是如此的虚弱,如此无能为力。
而这种无能为力,继续的蔓延在第二个故事,第三个故事。
我一直在想,“在也不见”到底是怎样的一种情绪,是一个人更强大的表达还是一个人更虚伪的表演。
看电影的时候我明白了,原来命运的随波逐流,是一个人最顽强的抵抗。
三个故事里的三个人主角无数个配角,有的软弱、有的被诱惑、有的世俗、有的不肯真实面对的自己。
可是,这才是人真正的样子呀,电影在努力做的,就是正面侧面的塑造出一个个立体的人,以及他们所能遇到的人世间所有的无助。
读懂了这份无助,你才会更加的体会到人是这样身不由己的弯曲,而这种弯曲充满了善意和怜悯,让人在寸步难行中继续前行。
三个导演的风格并不同,这是所有分章节电影都不可避免的劣势,但它们却都有一个我很喜欢的明显的技术性延展(可能是因为陈哲艺导演监制的原因),那就是对多余的细节的描述。
例如第二个故事里陈柏霖去监狱看杨佑宁很仔细的安检过程,例如第三个故事里反复的吃饭喝酒的过程。
这些细节与主线的故事并没有什么关联,但导演们很用心细致的描述每一个枝桠,他们却占去了电影好大一片时间,我在观影非常隐忍的情绪中舒缓一口气的时候忍不住想,就是这些多余,看起来的多余,构建了我们最真实的人生,而人生的大多数时光,都是这样机械重复而无意义,也真是因为这些多余,才使得那些在记忆中闪着耀眼光芒的见面,沉重婉转不可磨灭。
我没有给这部电影打分(要发表还是打了),因为我与这部电影利益相关。
出品方是我的前东家,出品人和制作人都是我曾经最敬爱的老板们。
这是公司制作的第一部电影,个中曲折自不必言说,我记得当时很多客户打电话来问我说找不到张总,问我张总去哪里了,我就半开玩笑半认真的回答,他逐梦去了呀。
四十岁的不惑之年逐梦,不像是选择梦想,更像是被梦想击中。
而就在前几天,一位做网络视频直播的朋友找到我跟他谈秀场模式,我去下了映客看了二十分钟,然后出离愤怒。
我几乎觉得我们下一代的文化彻底完蛋了,整个交流的过程里没有任何有意义的内容和情绪。
然而在首映散场我跟着三个读大学的粉丝小姑娘离开的时候听到她们讨论,她们说哎呀我还蛮喜欢这样不辩解不表白的情绪的,虽然陈柏霖亲上蒋雯丽的时候我快受不了了,但他们演的很到位呀。
我在她们激烈的讨论细微的用词之中忽然间舒乐一口气,笑了。
这个世界并没有变得更好,但这个世界也没有变得更坏,这个世界从成为世界的那一天开始,就跟今天一模一样。
真正的鲜活的人们并不是意气风发蔑视一切,而是痛苦的活着,并且深爱着世人。
去看看吧,看看里面那些痛苦的人。
去看看吧,看看那些有信念的人们的努力。
再见。
每一次再见就是死去一点。
而在也不见,实在是比我们乐观多了,不是吗。
水军救不了烂片
就最后一段稍有趣一点。若不辞而别,是否遗憾就能拖延?
2016.3.6 于阿姆斯特丹。亚洲电影节闭幕影片。看得我尴尬癌犯了。本次电影节最差影片。还我票钱!
英文标题显得没那么作,第一段的无声我很喜欢,第二段的交叉还有戏剧感很喜欢,第三段可以说最平常,只是交织的情感和母题相对应·
是内地院线片类型的裨益补充,尤其是第二段的湖畔陌生人。但作为电影短片,拍得实在太憋气了。三个故事里头陈柏霖都是苦大仇深脸,吃不消啊。
【20160517 国贸万达】
有意压低气氛好捉急...
算是挺动人的那类电影,感觉适合一个人静静在家里看。每一段我都能代入。
太矜持
一段友情,一段爱情,一段亲情,然而三段故事都没有讲好。
不闷但是不厚实,尤其最后一个。
看完这个,我不得不同意陈教授在泰国的那场演讲,人跟人之间到头来始终都只是孤独的自己而已~~~再深的情感再执着的人,都会在时间的催促下变了模样。而一场又一场仪式般的再见,都只是逐渐少掉的我们自己。
?
文学家可以自我垂怜黯然感伤,电影这个催泪的媒介却更符合这个事情。连贯着看倒不是件好事情,毕竟看着陈柏霖越来越年轻是件奇怪的事情,那只能各自拆解了。陈姓男子的在也不见想必都是纠结的,大家都是第一次为人,总该要自己学回去应对,不知所措是正常的,这样反而更接近了真实,更接近了本质。本质是什么?人就是趋利避害的动物。想要?要不到?那还见不见,见了又怎样。倒不是说一定会释然,去应对见面的场景并不见得是最好的答案。总之,你自己选吧,不要听信别人的别哭,你哭不哭都可以,随你,在你
片名没什么吸引力。闷得发慌,压抑。三个多年以后再次相见的故事,主演都是陈柏霖,但故事完全没有交集。《背影》意外遇见离家出走好多年的父亲。《湖畔》去见临刑前的基友。《再见》师生恋。
陈柏霖吻上蒋雯丽的时候,全场都炸了
看着他跟蒋雯丽激吻我坐如针毡
麻木
道别的故事。父子情、同性恋、师生恋,无论什么情感,始终有道别的一天,那天可能是死亡带来的,可能是偶遇带来的,可能,是期待已久的重逢带来的,但,道别,终究回来,人在,也不见。不得不说,最后孙燕姿的片尾曲是片子最吸引我的地方。
亲情、友情、爱情,用情牵绕人心,用情剖析人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