思考深刻:影片不仅仅是对生命和死亡的哲学思考,更是对人与人之间深厚情感的赞颂。
它让观众在观影的同时,也完成了对自我和人生的深刻反思。
观影体验:整部电影节奏适中,既有轻松的调性也有感人的泪水,让观众在欢笑与泪水中感受到生命的脆弱与宝贵。
《最后的话》是一部兼具思想性、艺术性和观赏性的佳作。
它以独特的视角和深刻的内涵,为我们展现了生命的真谛和人性的光辉。
无论是对于喜欢探讨生命与死亡主题的观众,还是对于喜欢温暖友情故事的观众来说,这部电影都是值得一看的。
在今天这个事无巨细都需要借助于攻略的年代,我觉得自己真的已经厌倦了各种各样的精神鸡汤和实操技巧。
坦白讲,如果一个30岁以上的成年人,还需要靠别人的攻略来指导自己的人生,那么大概率上人生的下半场依然是懂那么多道理,却依然没能力过好。
但我愿意让这部我连刷三遍的《最后的话》的女主角Harriet成为我的人生标杆,因为她是酷女人范本。
二十岁的时候,我们并不能完全领悟世界是弱肉强食适者生存的残酷真相,三十岁的时候终于明白世界确实不是温情脉脉的。
而为了拥有对生活更多的主动权,我们必须要全力以赴才能不把这美好的世界拱手相让给懒惰的人。
而Harriet就是那个全力以赴三次方的人生范本。
年轻时,她是个野心家,是peers眼里的bitch,是下属眼中的女魔头,是女儿眼中没有感情的工作机器。
但她熠熠生辉,是自己世界里的王者。
年老时,她依然是个野心家,是Anne眼里不可理喻的刁钻客户,是电台DJ眼里抢自己饭碗的老怪物,是女儿眼里三十年来都没有进行过任何的自我反省的无药可救的陌生人。
但她还是熠熠生辉,还是自己世界的王者。
这种不可一世的自我简直是酷毙了。
有时候我们觉得世界过于庞大而复杂,身处其中的每个人都要扮演着一千个角色,而每个角色的定义者和评判者都不是自己。
而我们却经常要为了那个别人口中的定义和评分疲于奔命戴上无数副面具。
但时间和阅历这个万能的神却慢慢教会我们一个道理,其实人生是极简的,而所有的定义与评分都只有一个裁判:自己。
Harriet依然是那个自我的三次方的人生范本。
她知道自己抢了别人的饭碗,但她还是抢了,因为她不能忍受工作结果的不完美;她知道福利院的小孩们都过得很惨需要她的物质支持,但她不能忍受老师们毫无新意的说教和stupid的规矩;她知道她用卡车把年轻时候竞争对手的公司名字中的一个字母拖走,别人会在背后骂她还是那个死性不改的老bitch;她也知道这么多年她确实没有做好一个传统意义上的母亲的角色。
但又有什么关系,让自己爽和让别人爽本来就是一对矛盾体。
至于她的女儿,坦白讲,父母和子女,从脐带切断的那一刻起,就是两个独立的个体了。
而任何一个母亲,她也首先是一个社会人,其次才是一个母亲。
是的,最后她还是没能和自己的女儿真正和解。
但是有什么关系?
谁规定了人生一定要和所有的人与事都和解?
或许Harriet可以柔软一些,因为她明明也释放过很多善意,年轻时候给同事的职业指点,老年之后给陌生人Anne和孤儿Brenda的温柔,以及对女儿不动声色的关心。
但这也是她的权利,柔软或者坚硬都可以。
又有谁规定我们一定要对别人和颜悦色轻声细语呢?
而这位酷老太最厉害的地方就在于虽然全世界对她恨之入骨,因为她觉得其他人都是bullshit,都不如她。
但是她不动声色地成了身边人的标杆。
电台的负责人觉得她的节目amazing,Anne因为和她的短暂相处而有勇气辞去鸡肋的工作去追求更大的世界,至于她的女儿,虽然气得饭都没有跟她吃完,但她对着女儿的背影骄傲地说:看,这么优秀,因为她是我的女儿。
这种对人生全力以赴的执念和十足的把握感实在是太酷了。
而这种十足的把握感给了我们两个启示:一是,全力以赴做好你自己,如果你对自己的人生满意,大概率上别人也会觉得你带着光;二是,人生的悲喜或许不相通,但人生的努力是相通的,在此处成功的人在彼处也差不到哪里去。
昨日看了一部暖心之作——最后的话(the last word),由美国丽人Amanda Seyfried与老牌奥斯卡影后Shirley MacLaine主演,讲述年老、体衰的成功商人Harriet要求当地报社记者Anne为其写讣告而引发的一系列故事。
影片内容看似平淡无奇,但内在的情节桥段却散发出不少人生的感悟,个人觉得值得一看。
最后的话(the last word),三个女人(老年人Harriet、年轻人Anne、小女孩Brenda)一台戏,三个性格迥异的女性角色凑在一起,演绎了一出充满戏剧感、满载人生哲理、温馨感爆棚的人生戏剧。
虽然对于许多观众来说,影片的套路(人物对立面、故事的起承转合)比较陈旧,但是细细观看、琢磨、研究这几个的性格、人生、思维模式却又让我们受益颇多。
接下来的段落中,个人会对这几位人物进行详尽解析。
Harriet:特立独行、乖僻、毒舌、有思想、睿智、外刚内柔。
所有这些特质,老妇人所拥有的,代表了某一类人。
换句话说,“Harriet”这个角色的设定,就具有一定的指代性,特指“一类人”。
哪类人?
真实、有能力、有才学、刚直不阿、享受人生、活在自己世界中的那群人。
在当今这个社会,这样的人太少了!
谁不是阿谀奉承、追逐名利?
靠本事吃饭,在某种层面来说,已然成了“笑话”;“忠言逆耳”更是敬而远之。
所以类似“Harriet”这种性格的人,最终只有两条路可走,一条“顺应时代,屈身自保”,一条“归隐世外,远遁他乡”。
Anne:坚持、自信、乐观、隐忍。
这又代表了另一类人的特性。
哪类人?
涉世不深、有理想、有抱负、积极面对未知将来的那群人。
这种人,以刚入职的青年居多。
他们,懵懂于现代的人情世故,享受于世界的色彩斑斓,眼中的憧憬冲淡了现实的残酷,对于明天的向往抹杀了今天内心的压抑。
这些人拥有青春的冲动,拥有美好的理想,却未必看得清自己真正的需要。
正如影片中Harriet在吧台前质问Anne“写诗的意义?
”,暗示其看不清自己真正的向往。
Brenda:简单、纯洁、小孩心智。
这是影片中第三类人的指代特质。
哪类人?
不少人说这明显是指代“儿童”,个人认为答对了一半。
具体的说,这些特性指向的是“心智犹如儿童般纯洁的人”,这种人分布于各个年龄层,有些是天生的乐天派,有些是后天的“知足常乐”主义。
他们单纯无邪,看见世界的罪恶,却依然坚守着自己那片宁静、纯洁的天地,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
导演以这三类人作为叙述对象,将他们之间的故事串联起来打造了这部影片,虽然俗套,却很感人。
尤其值得一提的是,观众可以从这些角色的性格特征中影射出了自己的影子,好像面对镜中的自己,一览无遗。
写在最后。
这个世界充满了各式的人,充实着各种诱惑,每天各样情绪压榨着我们,虚伪、贪婪、欺骗、疑惑、无奈、孤独、忍让、气忿、嫉妒、争夺、埋怨、自私、善良、博爱。
我们该怎样抉择?
选择用何种心态面对?
选择做怎样的人?
真的需要静下心,好好思考一下。
导演★★★☆☆(作品的节奏、叙事、寓意把握不错)演员★★★★★(Shirley MacLaine的演技没得说,Amanda Seyfried在教堂中宣读讣告、潸然落泪,演技真实,不做作)剧情★☆☆☆☆(比较老套,最大看点是各式性格的人物)视效★★★☆☆(一般向)音效★★★☆☆(Harriet客串DJ时的几首歌不错,其他一般了)推荐人群:所有人更多影评+剧照首发于“floyd与helen的旅途集锦”,谢谢
暖心的小故事,控制狂老太太、混沌中二讣告写手和毒舌小太妹的组合,为写讣告而探寻老太太的人生历史,何尝不是一次探索自我的冒险旅程。
从来不会留意报纸小小一角的讣告,人生长河岂是几句话能容得下,可是归于尘土了也只能高度浓缩。
女主说得对,“我是一个讲道理的人,可别人在我死后才写讣告就不合理了”。
Now i gonna shape my life 🌞
版权归作者所有,任何形式转载请联系作者。
作者:寻找(来自豆瓣)来源:https://movie.douban.com/review/8635981/一个毒舌的老太太配上一个迷茫的女生和一个叛逆的女孩,彼此相爱相杀,这种套路之所以吸引人,是因为通常你最不喜欢的那个人说的话每一句都真理了。
毒舌老太关于人生的政治正确都让你哑口无言,忍不住三省吾身。
愈朝前走,我愈不敢随意轻判一个人,因为你不了解他的过去,不清楚他的现在,更不晓得他的将来,你又如何做出好坏的判断?
这是我此刻并仍将持续相当长一段时间的状态。
女版《遗愿清单》从女性视觉讲诉了富婆人生最后的反思,诠释了某些人关于生活意义的理解。
什么叫活过?
也许有人需要通过《饭祷爱》般的自我发掘;也许也有人会像阿曼达在剧中被激发而顿悟。
无论如何,时间不会停止,生命不可逆,但世界仍旧是生生不息。
作为一部被定义为喜剧的影片,虽然话题沉重,却从头至尾洋溢着温情。
淡淡的叙事手法,让人仿佛看见时光从身边缓缓的流过。
没有无助,只有从容不迫。
你有想过81岁的电台DJ为什么会去当DJ么,你有想过旁边桌子的老太太面对比她年轻很多有长得很像相像的姑娘为什么放声大笑么,你有想过雇佣拖车破坏广告公司大门的老太太和这家公司有什么过节么,你有想过带着一个黑人小孩和一个邋遢的年轻报社记者自拍的老太太为什么会停在路边的汽车旅店么,或者,你有想过读起来规规矩矩的讣闻背后是一个什么样的人么。
这里,你跟着电影,跟着一个满足现状,不敢称自己作品的年轻姑娘一起去发现,一个敢于冒险的人生,需要什么,会发生什么,以及最重要的,为什么。
今天要介绍的影片是 <最后的话> /
阿曼达饰演一名城市日报的讣文写手她总是能够将一个人糟糕的一生 用言语包装得 似乎有所成就这也正是哈莉叶劳勒看上她的一点她想在人生还没走到终点的时候 就已经完成令她满意的讣文以此 将她控制欲极强的一生 画上完满的句号
可是这并不容易因为她不仅是一位控制欲极强的老人更是一个言语刻薄 极度追求完美甚至可以说是吹毛求疵的人物
尖酸没错 刻薄也没错她对园艺师的工作挑剔对理发师的工作不满意甚至常常对牧师发脾气
她或许不善与人相处但 那就是她强势的性格交到阿曼达手上的100多人的名单里完全没有一个人 会说她的好话不仅是工作上的伙伴 没有人喜欢她就连她的家人 也许久不曾联系仿佛哈莉叶劳勒的一生 并没有什么好的素材可以写到讣文里面这让阿曼达 不甚苦恼
可事实真的如别人口中所述一般?
从生活中贴近你要了解的人物你会看到一个立体的她从以前的新闻报道中 你了解到她是一个广告界才女
从以前下属的言语中 你了解到她也曾受了很多委屈
从以前留下的唱片中 你找到她搁置已久的热爱
从她对少年少女的忠告里 你了解到她敢于承担风险也敢于与别人不同
从一段不长不短的自驾中 你看到一个孤独又懂得生活真谛的老人
从生活中 贴近她你才能感受到对于你 对于很多人的期待她能够看透你的忧虑 告诉你需要怎样变得成熟她能够看透你自己都不自知的潜力这确实是了不起的事情用我重焕生机的生活 向你致敬你用生活影响了我我很高兴能够认识你即便曾经你让我一度怀疑自己
我现在要过一个新的人生很可惜 你不能够再做评判但至少不会让你失望你说的没错以前我 有的是女孩的幻想现在我 有的是女人独立的、自主的思想
以此向你致敬你会不会大笑呢?
是谁救活了这部片子从剧情上讲哈莉叶劳勒 是一个81岁也不改本色个性鲜明 不会妥协的人她能够在81岁重新翻起心爱的唱片 当起DJ你就该知道 她对与生活有着热爱而这是一种让人吃惊、让人敬佩的生命力
从演技上讲哈莉叶劳勒 演出了垂暮老人的孤独不能否认 她也想过结束生命但是碰倒了酒杯的她 可能也会觉得滑稽吧怎么可能真的 自己结束生命呢?
哈莉叶劳勒 也演出了独立女性所该具备的决断力提前找人 替自己写好讣文与自己建立的公司 与那些看不起女性的人 彻底道别与男人竞争 与自己竞争她从不输于任何人
如果你要认识一个人一定要从生活中 认识Ta文章的最后 想要告诉大家 光xiu 也开始写公众号了 哈哈哈希望大家喜欢这样一个温暖的 光xiu微信号: 一束热热的光xiuOR xiuxiuxiu_light光xiu 还有很多光芒 希望分享给同样需要光芒的你
首发于微信公众号:[君君电影院],ID:TVwanda你有没有想过——遥远的某一天,在你的葬礼上,人们会如何描述你这一生?
也许你会觉得这个话题不可思议,但仔细思考一下,每个人都会过世,都会被世人盖棺定论。
不同的只是,我们不会去纠结身后事,而这部电影里的老奶奶会:《最后的话》I 2017豆瓣:7.4
影片围绕着一个退休的老奶奶,试图控制她身边的一切,包括她自己的讣闻。
(讣闻指向亲朋好友报丧的通知,附有死者生平事迹)然而帮她写讣闻的Anne却发现,这个老奶奶名声很臭,她的亲朋好友都不愿意说她一句好话。
无奈之下,Anne只能被迫与老奶奶相处,也逐渐发现了老奶奶不为人知的一面……
影片开场展现的老奶奶,就是我们在日常生活中最不待见的那种:毒舌刻薄,
狂妄自大,
还乱丢东西,
被人比作一朵行走的乌云。
在意识到自己的身体大不如前,控制欲极强的她,决定亲自找人给自己写讣闻。
于是她找到了Anne——Anne有多年写讣闻的经验,能把死的写成活的,把臭的写成香的。
然鹅,再牛逼的写手,也不能将这个臭名昭著老奶奶美化——所有人对她,都是抱怨和厌恶。
她的妇科医生说:没见过这么易怒的女人。
一个大爷满眼委屈+愠怒地说:她是个极其讨厌的女人,我恨她,恨死她了!
以及被要求说她一句好话的时候,这位女士回答道:如果她死了就天下太平了,这句好吗?
Wow这老奶奶能做到人人得而谩骂之,也是一种能力呢!
但自己的讣闻,绝对不能写这些有损名誉的话啊——于是她决定临时抱佛脚,创造美好的人际关系、对社会做出贡献,并将此放在讣闻内容中歌颂自己……
她到儿童边缘服务项目中,找自己想要“救赎”的儿童,并“看上”了一个叛逆的黑人女孩——不要想多了,她只是希望用自己的“伟大”来感化小女孩……
老奶奶甚至一大把年纪,去应聘DJ职位——不仅代替了别人的位置,
还带着小女孩,做早间DJ,在播音室听着音乐high起来了……这大概就是真正的“睡你MB起来嗨”吧。
而这一切,只是因为她想要做DJ,这是她一直以来的梦想。
试问有多少人,放弃了自己的理想呢?
影片最后刻画出的老奶奶, 是因为睿智、勇于做自己,才特立独行不容于世的。
与她相处最久的Anne和小女孩, 都渐渐发现了她的可爱与智慧……
这不禁让君君思考其了自己的人生——每天朝九晚五,游走在两点一线间,似乎每天都很忙,却什么也没有留下,这样的生活,到死去的那一天,又有什么值得总结呢?
也许人生并没有那么多可以畏惧或留恋的——不想要什么,便去放下;想要什么,就去追寻;没有那么多条条框框值得去遵守吧。
君君也不希望,在自己的葬礼上,他们描述的是我28岁结婚,30岁生子,65岁退休,如今因病去世,享年xx岁……什么也没有。
既然如此,何不在入棺材前尝一尝危险的好滋味呢?
《最后的话》是1968年上映的美国电影,由杰弗里·哈雷导演。
薇诺娜·瑞德,雷·罗马诺等人主演。
《最后的话》讲述男主人公平日里主要靠帮助想要自杀的人写遗书来养活自己。
最近他刚刚接待了一个客户,工作还没有完成,就与客户妹妹陷拆入了爱河。
中文名最后的话制片地区美国导演杰弗里·哈雷类型爱情片长13 分钟
强悍的叛逆女性,至死都牢牢掌握着话语权。配乐出色
好看,收获颇丰。怎么能把一个孤独不招人待见控制狂的老女人的死前故事拍得这么感人。失败才能进步,摔得鼻青脸肿才是生活。音乐让当下更重要。原声好好听。
she challenge you to be better
可爱的故事~以及我肯定是Amanda的颜粉。。
不知道为什么看到后面的拉广告牌狂欢看到沙发上默默去世,有种女版big fish的感觉,虽然故事不同,但都是要离世之人一生印象被推翻的概念。难受。她骄傲地去世了,改变了她和他她它。对逝者最好的祭奠不是告别,而是把ta记在心里,最成功的人生也是有人向ta学习。
三个女性,三代人,一个温情小品,简单俗套却好看。我们特立独行与世界格格不入,只是因为我们热爱生活的方式和你们不同。阿曼达其实就是当下大多数的我们,可大多数人虽然活着却早已写好了烂俗的悼文。你愿意去安逸的做蠢事,还是冒险去做一个了不起的事?make your choice
电影中潇洒的人生反而电影却拍得没那么潇洒,后面太黏黏糊糊了。
一个牛逼的特立独行的霸气的孤独终老的老太太找女神阿曼达写讣告的故事 有才华的人总是孤独的
不是说小妞电影再加上帮助糟老头老太太找寻自我改变人生的类型已经拍的稀烂了吗 怎么还敢拿出来拍 温情是温情 阿曼达没得挑 但太套路了
前不久还看过Shirley在桃色公寓的出演,那时候还是二十出头的芳华少女,现在在最后的话里已经是垂垂老矣
“fail on your face. Fail spectacularly.”能这么无所畏惧活了一辈子,最后的谢幕时刻,也是被所爱的人围绕,这才是华丽的一生。ps 配乐很不错~
7/7/2017 be proud
真无聊,又是一个老套的相互拯救的故事,主角一定会在影片的结尾来一段发现自我的、感恩的演讲…突然觉得美国类型片是真的能胡糊弄观众
be brave。
看过~
3.5星,这大概就是人之将至,其人也善吧。
每一个正常人都是一个卢瑟,每一个成功者都是一个精神病...正能量或戳中泪点都是导演和演员的功力
阿曼达抬头纹都有了
女强人到最后才体会到生活的快乐
希望自己的讣告怎么写,祭文中会有什么内容,谨循“死者为大”,通常不会有什么坏话。但身为死者的自己,对礼节性的,没有诚意的致辞,尤其又有一种毕生都不肯说假话的信念,以及强迫性人格,一定不会肯罢休。每个人一生都会有一个记忆点,不会是你挣多少钱,也不会是拥有什么地位,金钱和权力永远也不会是获得敬重的方式,创办公司,爱摇滚乐,做公益的捐赠,同样只是一些性感的事迹,与其他人并没有直接的相关。“要用自己的智慧去启发所有迷失的人。”这一点倒是毫不夸张,这是她毕生所坚信的追求,不轻易妥协,守护规则,并尝试将规则的体系与其他人共享;如果一个人一生所做的是这样并不轻易被人所觉察,或者被普通人所觉察的事,至少她有理由让优秀的人发现各自的优秀,做“潜能激发者”。她对自己清晰的认知并没有辱没自己的智慧,她是对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