讲述是抽象的,会让读者快速的产生概念;描述是具象的,会让读者脑海中产生相应的图像,然后读者会从这些图像中自己得出概念或者结论。
看完这部纪录片,我终于知道为什么有些纪录片食之无味,乏善可陈——一般纪录片只是在讲述,而《非洲》是在描述。
用画面、音效、用文字讲述非洲大陆上鲜活的、有血有肉的故事。
首先这部纪录片在画面上就赢了,每一帧截下来都是电脑壁纸,镜头转换与光影色调完美结合。
开篇震撼人心的自然景观足以吸引着人继续看下去,很难想象地球上竟然有如此美妙的景象。
看到了这片广袤的非洲大地,顿时觉得西湖的山山水水充满了小家子气,就像是未出过远门装扮精致的闺阁姑娘。
而非洲是饱经沧桑又淳朴自然的老者,野生动物们在这个老者身边奔腾跳跃,让这片大地焕发出青春的色彩。
沙丘
瀑布
盐地
喀拉哈里干涸河道
星光摄像机下的夜空
寻找水源的野生动物 更加难得的是这部纪录片是讲故事。
运用镜头之间的剪接转换,把故事讲得精彩非凡。
最惊心动魄的莫过于披甲蟋蟀捕食红嘴奎利亚幼雀最后被反杀,惨被同类啃食。
野生动物的现实世界比人类想象残酷得多,弱肉强食,每一天都在为生命战斗。
红嘴奎利亚幼雀
披甲蟋蟀 纪录片运动慢动作和音效,加强了观众的感官感受。
长颈鹿搏斗时特意用慢镜头记录下双雄争雌的画面,加重相互缠斗搏击的音效,配合悲壮凄然的背景音乐。
开始长颈鹿优雅的走姿就像是欧洲贵族小姐,没有想到这沉默寡言动作悠游的“小姐”也会暴躁动怒,前后画面的反差颠覆了以往的想象。
长颈鹿
缠斗中的长颈鹿 这部纪录片是有温度的。
非洲草原的干季饿死了还在哺乳期的小象,象妈妈脱离群体陪伴着她的孩子,命运就是这么无奈,任凭她怎么叫唤,这只小象都再也醒不过来了,生死场上的博弈,是用生命做代价的。
镜头越来越远,越来越远,只剩下母象在荒芜的草原上孤独地走着……走着……
死亡小象
绝对美妙 绝对震撼的生态场景动物生存尚且如此不易 人类没有理由躺平如果没有先进的科学技术水平 高超的摄影技术 这些对动物如此深入的描绘和场景根本无法展现 我们也只能囿于身边的小小世界 无法了解到更加广阔的世界我们应该心怀感激 应该敬畏自然 尊重其自然规律 保护生态环境 更应该自立自强 做好自己的本职工作 不断提升自己的竞争力 现如今的内卷何尝不是动物界的优胜劣汰呢 其实引领人类进步的 永远是一小拨精英 多数人注定无法成为那一小拨精英 既然如此 那就做好追随者 在自己的能力范围内发光发热 何尝不是一种成功纪录片看的越多 越感叹个人的渺小 世界之大 每个生物 每种文化 每个种族 世界每个角落 之于每个个体 都有其存在的意义 海纳百川 有容乃大那么多的美妙风景 那么棒的人生体会 我还没有尝试 怎能选择安逸 加油 每个人
有那么一瞬间我竟然恨我的祖先们居然发明出了那么多高科技,保护他的子孙后代能过上温饱不愁的日子。
使之脱下衣服无法再去适应温度每分每秒的变化,脱下鞋子无法再感知土地的深沉,离开电子产品可能只剩焦虑与暴躁。
当发现自己与别人的不同时,被自己可爱到了o>_ 对于自然的热爱早已融入我生活的方方面面了,请千万不要把我当一个柔软的姑娘看待,我从小真的是和男生打架打大的,永远都想不通的是那些偷猎者是如何忍心,如何下得去手结束、剥夺无辜动物的生命(金钱的诱惑真不小)。 但我也承认在对物种多样性的破坏中,你、我、他,我们每一个人都参与了这场大屠杀,人口激增所带来的致命性伤害远远大于偷猎者们。 17岁空有一腔热血去解决前人无法解决的问题是远远不够的(但我知道自己已经迈出了第一步——感知自然的能力),哭到眼泪不止,渐渐理解了"保护环境"绝不仅仅是一句口号,包含了:对自由的追求、生的渴望、爱的召唤。 愿我将来走的更远、见的更多。 时刻提醒自己不丢掉理想与善良,结识一群真正和我一样的志合者,朝心中的圣地前进,永不停歇。
BBC的纪录片从不会让人失望,再看《非洲》依旧如此。
精美的画面,震撼的情景,很长时间后依旧在我的脑海中不断地浮现。
提到非洲,我们能想到什么?
沙漠,草原,尼罗河……可能就是我们对非洲的传统印象。
但其实,非洲远比我们印象中的那个贫穷,干渴的大陆更具魅力。
我常常想,拍摄纪录片与其他电影有本质区别,相对于其他电影的反映导演和开发商意志,纪录片则更多地担当了一种责任,一中呈现真实的责任。
作为一部自然纪录片,《非洲》显然已经做到了极致。
在非洲大陆辽阔的土地上,历时四年,用摄像机捕捉记录,将那那在天地之间发生的生命的一个个奇迹完整地呈现在观众面前。
让全球的观众都能领略到放生在这个神秘大陆——非洲上的别样的精彩。
以前听过一则寓言,说的是在大草原上生活着斑马和狮子,每一天早晨太阳升起,狮子就会想,我一定要更强壮,如果跑不过最慢的斑马我就要饿死;斑马想,我一定要跑得更快,如果我跑不过最快的狮子,我就会被吃掉。
于是每一天早上斑马和狮子同时跃起,为生命的存在而更加努力。
这其实不止是寓言,相同的故事在非洲大陆每天都在上演,物竞天择,适者生存的自然法则在这里得到了最好的诠释,这也就铸就了一个个的生命传奇。
作为世界上最后一块还没有被无情开发的土地,非洲成为了众多野生动物最好的家园。
水在这片土地上事急缺的,所有生物的生命历程都是围绕着寻找水和享受水的过程进行的。
动物的出生,繁殖,迁徙,死亡……从古到今,历时千万年,宇宙亘古不变的规律在被运用,自然的进化在这里体现。
而将这种精彩用镜头呈现出来,《非洲》很好的完成了任务。
看罢《非洲》,不觉感叹,“非洲,世界因你而精彩!
”
看完了非洲,BBC果然是最优秀、最敬业的团队之一,四年的拍摄,摄制组总共吞下6500片抗疟疾药,35℃高温在热带雨林中每天行走半程马拉松的距离连续3周寻找拍摄对象,在世界最热的撒哈拉沙漠中正午坚持数周拍摄银蚁,冒着生命危险拍摄,才有了这部作品的呈现,片中,你会为无数个镜头深深震撼,大自然鬼斧神工罕见的风景之美,生物之美,动物的萌,力量之美,美的无法言表。
非洲,作为世界上最大的荒野之地,有着世界上最多的动物,但它并不是动物的天堂,动物的生存环境异常残酷并且更加残酷,持续干旱,高温,缺乏食物,生存空间减少,偷猎者众多,动物为了生存,要使出浑身解数。
你会惊诧并深深敬佩它们生命力的顽强。
希望我们在许多许多年后还能看到它们并且它们能与人类共存,而不是只能在电视中看到。
看了它在豆瓣的评分,是我没见过的9.8分。
的确是一部难得一见的精品。
自从纪录片这一影视体裁诞生以来,自然生态一直是最受青睐的题材之一。
早在1895年,德国电影制作人马克斯•斯科拉达诺夫斯基在一部18分钟的黑白短片《拳击的袋鼠(Das Boxende Känguruh)》中第一次把野生动物搬上了荧幕。
1907年,英国博物学家奥利佛•派克仅靠几根绳子维系生命,在苏格兰圣基尔达岛的岸崖上记录下了当地鸟类的生活。
他的首部电影《在鸟的世界里(In Birdland)》在英国热映数周,派克也借此开创了英国人在自然类纪录片这一领域的先锋传统。
这一传统的继承者是1957年成立的BBC自然历史部。
这个全球第一个专门致力于记录自然的电视部门经历了广播、黑白电视和彩色电视几个年代,而在最近的三十多年里,自然历史部在题材发掘、视角革新、效果改良方面恐怕无人能出其右。
另一方面,BBC的制片人们对自身和影像——人与自然的定位却是始终如一的,这种定位早在20世纪30年代就已初见端倪。
在关于非洲荒野的30年代影像中,美国夫妇马丁和奥萨•约翰逊记录了他们射杀动物的“探险故事”——这些放到现在会成为众矢之的的狩猎集锦满足了当时观众追求刺激的猎奇心理。
而同一年代,英国人切里•吉尔顿却推出了《冰冻星球》的雏形:在他的《欢乐的探险之旅(An Adventure in Search of Laughter)》中,吉尔顿极少干预影片主角——被他称作“小喜剧演员”的企鹅们的“演出”,自己大多出现在背景里,至多摆着手模仿一下“喜剧演员”的憨态。
今天的电视屏幕上我们依然看到这样两类泾渭分明的纪录片——一类近似于好莱坞“探险类型片”,其中人是自然的参与者乃至征服者,譬如史蒂夫•欧文系列;另一类则遵循更纯粹的记录风格,人是不出镜的观察者或出镜而不作为的“陪伴者”,譬如大卫•爱登堡的系列作品。
麦克卢汉认为,媒体是人体的延伸。
自然类纪录片可以说是这一媒体观最朴素的体现。
在城市化和数字化的时代,这些纪录片担负起将宅居动物的感官延伸到荒野中各个极限的任务。
BBC自然类纪录片的每一次新技术引进几乎都是为了一场眼睛的革命:水下摄像机和红外摄像机帮助眼睛适应深海和黑夜;微形摄像机把眼睛带入草丛和地底;鸟背上的摄像机实现了真正意义上的鸟瞰;高倍放大镜头聚焦昆虫的身体;卫星镜头提供宇航员的视野;热成像则提供了蝮蛇的视野。
所有这些技术成熟之后,《非洲》带给我们的几乎是一种“上帝视角”:从太空中的非洲大陆轮廓到箭蚁“太空服”上的纤毛,尽收眼底。
技术上的完善给纪录片的视角带来了无限可能。
像南非沿海围猎沙丁鱼这样一场自然界的大戏已经在《蓝色星球》中已经呈现过了,没关系,在《非洲》中让鲸鱼成为主角,让观众的视线顺着巨鲸搅起的湍流冲向鱼群。
同一集里的海龟孵化也是老戏了,但是这一次从破壳而出的小海龟身后望向大海,观众才真切地体会到什么是“不可能完成的任务”,如同在第一人称游戏中,镜头引导观众代入海龟的世界观,一起参与到下海任务的完成中。
这一段有点像是《拯救大兵瑞恩》的开头,同样残酷只是方向颠倒。
在《非洲》中,感官的延伸并不局限于眼睛,让人赞叹的还有影片对声音的处理。
BBC同时弥补了人类视觉和听觉的缺陷,人为强化了自然界的声响。
从长颈鹿的决斗时重击的回响到箭蚁的窜流声,我们在影片中听到的声音比我们真的身处野外时更加清晰,夸张的音效有效地辅助了镜头的戏剧效果。
《刚果》一集的声音更为丰富有趣,毕竟在雨林中,录音可能是比摄影更有效的生态记录方式,它往往比镜头交待了更多的物种。
(希望BBC出品一部自然录音带配上爱登堡的解说。
)有人会认为野生动物是纪录片的理想拍摄对象,毕竟动物不会“做作”,实则不然。
在发现摄影师和其他工作人员在场的情况下,大多数野生动物会情绪紧张,表现不自然。
要捕捉动物的“私生活”,最好的方法是让摄影师乃至镜头隐形。
为此BBC纪录片中使用了各式“间谍”式摄像机:混进狮群的遥控“石块摄像机”,潜伏在牛羚群中的“乌龟摄像机”、“鳄鱼摄像机”和“蜻蜓摄像机”,恭候老虎的“树干摄像机”、“原木摄像机”等等。
和红外触发相机一样,这些摄像机往往能帮助人们获取宝贵的生态资料。
在BBC拍于2010年 的影片《老虎失落之地》中,相机陷阱捕捉到了生活在不丹海拔4000米山坡上的老虎,这一发现为黯淡的老虎生存前景带来了一丝希望。
拍摄野生动物的另一大麻烦,在于镜头里的动物往往无所事事。
找到拍摄对象需要丰富的经验和第一手的资料,想拍到特定的行为更是要求精确与运气兼备。
BBC自然类纪录片常常通过超高速摄像和缩时拍摄的结合扭曲时间,以戏剧时空的形式呈现自然时空,从而让“无聊的大自然”符合“精彩”的标准。
作为温血动物,我们对于时间的理解和变温动物是格格不入的,在它们的眼里我们的生活恐怕是难以想象的聒噪。
于是在爱登堡的《蛇》中,我们看到一条非洲岩蟒数周内的生活在缩时拍摄中飞速掠过,而不到一秒钟的捕食镜头则通过超高速摄像分毫毕现,甚至被拿到X光镜头下分析,这样的手法在《行星地球》中也是屡见不鲜。
缩时拍摄可以说是纪录片对人类眼睛的又一场改造,肉眼无法察觉的过程在缩时镜头下得以展现。
爱登堡1995年的系列片《植物私生活》中就大量运用这一技术表现植物的明争暗斗,在几秒钟内缩现开花的全过程。
在荧幕上,似乎一切有机体都变得像恒温动物一样活跃。
但缩时拍摄的功能还不止于此,在《冰冻星球》和《非洲》观众在一分钟内目睹了“沧海桑田”式的地貌变化——冰川的移动和沙丘的变迁。
就这些细节来说,BBC的“地球系列”确是关于地球本身的纪录片,它所呈现的是一个浑然一体的“盖亚”——动植物真菌土壤岩石大气,万物相连且有灵,牵一发而动全身。
所有这次技术的整合和题材的融合还不足以让BBC的“地球系列”成为自然类纪录片史上的里程碑,真正使其封神的是那条贯穿整个系列的理念:把地球拍成外星的样子。
你以为雷德利•斯科特的异形经典描绘了这个星球上闻所未闻的恐惧?
不,特写镜头下,南美雨林中“异形”正从一只子弹蚁的头部爆发出来。
你以为只有斯皮尔伯格才能为我们创造一个爬行动物统治的世界?
不,给一个十条科莫多巨蜥撕扯水牛的低机位镜头就可以。
你以为只有在卡梅隆的潘多拉星上才有魔法般的荧光真菌?
不不,魔法天天都发生在赤道非洲雨林的夜晚。
一个个疑似CG动画的镜头提醒我们,单论美学意义上的创造力,人类也依然只是自然的学生。
如何才能拍出一个惊艳的非洲?
这是BBC给自己制造的难题。
且不说大大小小的非洲专题片,2001年的BBC系列片《野性非洲》已经是对非洲大陆的一次全方位考察。
事实上,爱登堡出道时刻意避开了非洲,因为他的同事阿蒙德和米凯拉•丹尼斯夫妇已经选择了非洲作为拍摄地点。
即使如此,《非洲》仍然充满了惊喜,同时再一次完美地体现了“大地系列”以大地为主题的宗旨。
一组简单的镜头作为佐证:《卡拉哈里》中,镜头先是给向独行的豹子,接着移到空中,镜头中的黄黑相间的摇曳草丛仿佛披上了豹子斑驳的外衣。
动物与其所栖息的生境在这种“反保护色”的错觉中既在生态亦在美学上融为一体。
BBC的“地球系列”诞生以来,许多人褒奖其在拍摄角度和解说态度上的客观冷静。
其实完全的客观和冷静在自然类纪录片中是不可能也不可取的。
BBC的策略与其说是保持中立不如说是瞄准了观众群中尚未被调动的情感和心绪。
把自然类纪录片中传统的正反角对调,在观众同情猎物的时候让他们看到捕食者的不易和脆弱,引导人们关注“冷血动物”温情的一面,把人类生活中的风趣、荒诞、诡谲、尴尬等种种微妙的元素融入自然界,这些都是《非洲》对BBC自然类纪录片传统的继承。
它让所有的物种成为影片的主角,包括撒哈拉沙漠里那只西西弗斯式的蜣螂。
爱登堡和他的纪录片的特殊魅力,正在于他们为观众提供了一个万物皆美、各生妙趣的视角。
或许我们在看过《蓝色星球》、《行星地球》、《冰冻星球》和《非洲》之后,会以这样一种新的方式爱上这个星球,以至于我们相信即使哪一天我们穷尽了地外星空的全部奥秘,这一颗星球依然是我们最不舍的地方。
原本是为了打发时间才去纪录片排行榜上找到了这部片子,然而第一集就让我欲罢不能,这比之前所看到的自然类的纪录片要好太多。
摄影组忍耐着非洲极干,极热,瞬间万变的天气气候,克服艰难险阻,让我们得以看到撒哈拉沙漠的酷热、热带雨林的善变、非洲的星空……,为了拍摄沙漠地形在风力作用下的变化,摄影组真的将拍摄设备放在沙漠达一年的时间,而为了拍到大象夜间的行踪,摄影组又冒着生命危险在树顶上待了数个夜晚……这是我们能看到的艰辛,还有更多拍摄的艰难我们无法看到,只能从每一帧令人震撼的画面中去感受,谢谢摄制组!
此外,6集的纪录片向我们展现了辽阔的非洲海陆空各种类型的生命,他们习性不同,但却都有一个共同点:都在为了能够生存下去而努力奋斗,屎壳郎在高达50度的撒哈拉沙漠里执着、不泄气地想要把好不容易找到的粪球推过沙堆;风滚草哪怕已经早已旱死,但是只要能接触到水源,便能立即冒出新芽和嫩枝……然而这些正在与非洲自然环境搏斗的生命,现在还要面临人类的挑战,因为温室效应,喜寒的狮尾狒不得不迁往更高海拔的地方;因为人类对象牙的需求,越来越多的大象被偷猎者猎杀……还好现在已经有很多人在为了保护他们而努力,但是这个世界上更多的是那些事不关己,高高挂起,甚至是直接造成了这些杀戮的人。
当雪山崩塌时,没有一片雪花觉得自己有责任,而如果世界只剩下人类这一种物种,这个世界又有何意义呢?
lt is amazing!
非洲是个神奇的地方,看到了好望角、东非大裂谷、乞力马扎罗山、刚果、撒哈拉沙漠等生存的许多动物,不禁令人感叹造物主的鬼斧神工,如银蚁在沙漠中的危险的十分钟、犀牛的濒临灭绝、家燕穿越撒哈拉沙漠……这一个个场景现在回想起仍然历历在目!
尤其是大象、狮子、金龟子等许多动物为了拥有交配权所做的努力!
而反观现在的大龄剩男剩女不由得感叹这究竟是历史的进步还是后退!
影片的最后一集名曰《The furture》,更是将纪录片提升到了一个人文的高度,世界的高速发展却将无辜的野生的动物空间逼入绝境,保护非洲,保护环境,保护我们共同的家园。
如同迈克尔杰克逊《we are the world》写的那样:There is a time when we should heed a certain call当我们听到了恳切的呼唤Cause the world it seems it s right in this line整个世界都站在一条线上Cause there s a chance for taking in needing our own lives需要作出一个选择引导我们的生命It seems we need nothing at all看起来似乎我们不需要什么I used to feel that I should give away my heart曾经我以为可以用心灵来慰籍他们And it shows that fear of needing them事实上他们也的确是需要爱Then I read the headlines and it said they re dying there然后我读头条 说他们将死在那里And it shows that we must heed instead我们必须伸出援助之手We are the world四海皆一家We are the children我们都是神的子民We are the ones who make a brighter day创造美好的未来要靠我们So let s start giving所以,让我们开始奉献自己But there s a chance we re taking我们正在做的抉择We re taking our own lives是在拯救自己的生命It s true we ll make a brighter day just you and me我们真的可以创造更美好的明天就靠你和我Give in your heart and you will see that someone cares将你的心传递给他们让他们明了有人关心他们Cause you know that they can feed them all他们的生活才能更坚强、更自由Than I read the paper and it said that you ve been denied然后有天在报纸上看到你已经否认And it shows the second we will call我们必须伸出援助之手We are the world四海皆一家We are the children我们都是神的子民We are the ones who make a brighter day创造美好的未来要靠我们So let s start giving所以,让我们开始奉献自己But there s a chance we re taking我们正在做的抉择We re taking our own lives是在拯救自己的生命It s true we ll make a brighter day just you and me我们真的可以创造更美好的明天就靠你和我No there s a time when we must love them all有一刻,必须兼爱众人And it seems that life it don t make love at all而人生却仿佛完全没有爱But if you d be there and I ll love you more and more但如果你坚持,我会更加爱你It seems in life i didn t do that纵然人生不像那样We are the world四海皆一家We are the children我们都是神的子民We are the ones who make a brighter day创造美好的未来要靠我们So let s start giving所以,让我们开始奉献自己But there s a chance we re taking我们正在做的抉择We re taking our own lives是在拯救自己的生命It s true we ll make a brighter day just you and me我们真的可以创造更美好的明天就靠你和我We are the world四海皆一家We are the children我们都是神的子民We are the ones who make a brighter day创造美好的未来要靠我们So let s start giving所以,让我们开始奉献自己But there s a chance we re taking我们正在做的抉择We re taking our own lives是在拯救自己的生命It s true we ll make a brighter day just you and me我们真的可以创造更美好的明天就靠你和我We are the world四海皆一家We are the children我们都是神的子民We are the ones who make a brighter day创造美好的未来要靠我们So let s start giving所以,让我们开始奉献自己But there s a chance we re taking我们正在做的抉择We re taking our own lives是在拯救自己的生命It s true we ll make a brighter day just you and me我们真的可以创造更美好的明天就靠你和我We are the world四海皆一家We are the children我们都是神的子民We are the ones who make a brighter day创造美好的未来要靠我们So let s start giving所以,让我们开始奉献自己But there s a chance we re taking我们正在做的抉择We re taking our own lives是在拯救自己的生命It s true we ll make a brighter day just you and me我们真的可以创造更美好的明天就靠你和我We are the world四海皆一家We are the children我们都是神的子民We are the ones who make a brighter day创造美好的未来要靠我们So let s start giving所以,让我们开始奉献自己But there s a chance we re taking我们正在做的抉择We re taking our own lives是在拯救自己的生命It s true we ll make a brighter day just you and me我们真的可以创造更美好的明天就靠你和我
The Cape of Good Hope, on Africa's southerly tip. Here, two great seas meet. One, the warm Indian Ocean, the other, the chilly Atlantic. And as they mingle, so they create a billowing cloak that draps the summit of Table Mountain.E04 好望角 | The Cape of Good Hope
桌山 | Table Mountain
一、 厄加勒斯暖流 | The Agulhas1、绿蠵龟 | Green turtles
黄嘴黑鸢 | Yellow-billed kites
螃蟹 | Crab
2、蝴蝶 | Butterfly (谷歌雨林 | Google Rainforest)
3、开普敦戈龙戈萨国家公园 | Gorongosa
长须鲶鱼 | Whiskered Catfish
4、厄加勒斯暖流与赞比西河(Zambezi)、林波波河(Limpopo)、萨韦河(Save)交汇
巨型王鱼 | Giant Kingfish
门塔图河 | Mtentu River
5、德拉肯斯堡山脉 | The Drakensberg Mountains
二、本格拉洋流 | Benguela Current
大白鲨 | White Shark
非洲企鹅 | African Penguins
纳马夸雏菊 | Namaqua Daisy
金龟子 | Monkey Beetle
跳羚 | Springbok
三、相遇
布氏鲸 | Bryde's Whale
同样置身于鲜明弱肉强食链条的人类并没有权利去对自然界的“其他”进行指责,更不用说将更多的同情放置在弱方。
BBC此片的绝佳之处就是即便在“零距离”里表达了这种“同情”,但是正片里丝毫没有人为的掺入。
同时任何出于平衡生物链的人为介入“帮助”,起因都是人的“破坏”。
在这种前提下,“零距离”里不管是摄影师还是岛民都是善良可爱的天使... ...每一集都会带来极大的震撼:小龟独自一龟游向蔚蓝深处、雨林群舞的蝴蝶、公园小生态圈的多样、河流裹挟的沙子在海洋形成的水底景观、巨型王鱼逆流而上毫无目的的朝圣、开闭开的沙漠之花、个性鲜明的非洲企鹅、直男本男的金龟子(把女朋友挤下去是什么鬼?
)、被蝴蝶“花”笼罩的跳羚、全黑眼珠的跳羚、屁股很奇怪的跳羚、如果开心就蹦跶的跳羚(跳羚处音乐配得极佳)、有可爱条纹肚皮的布氏鲸...小龟真是太可爱啦好想去潜水看鲸鱼想看跳羚这集的有的地名动物名也很有意思:桌山(Table Mountain)、金龟子(Monkey Bettle)、林波波河(Limpopo)、萨韦河(The Save)...
sooooooo amazing !!!
如此鬼斧神工,呈现一个遥远的世界,仿佛另一个星球。
如果没有每级后面10分钟的补充,我们不会知道摄制组有多辛苦。
拍摄撒哈拉沙漠沙丘的移动耗时2年最后仅成为14s的镜头;拍摄热带雨林,摄像大哥后背爬满了虫子,衣服都烂了;随时都有危险,一个撞大树的大象、一只水牛、一个毒蝎子……就是在常人难以想象的艰苦环境下,BBC 为我们呈现了一场视听盛宴,为我们展现非洲的世界。
看完后我们充满敬畏之心,既是对工作团队也是对生活在非洲的生物。
撒哈拉沙漠环境艰苦,几乎寸草不生,最顽强的银蚁也仅能在烈日下至多呆几分钟,而沙漠里的屎壳郎都值得人敬畏,就是这样让人深恶痛绝的环境却滋养了另一端的热带雨林;我们刻板印象里脾气暴躁的犀牛在夜间竟然和同伴有亲密热情的互动交流,而长颈鹿、跳羚、海龟、大象……如此之多的生物……BBC 太擅长叙事了,镜头画面、后期配乐、节奏控制、以及最后一集的抒情……吸引观众全神贯注,完全被节奏带着,兴致勃勃看一群似乎与我们生活完全不相干的生物,但就是有这么多的生命和我们一起存在于地球上啊,就是有人在默默地保护着它们,就是有人费尽千辛万苦的呈现它们啊……生活远远不止我自己眼前的这一摊,生命之外还有生命。
无可挑剔的纪录片。
四年六集,BBC拍得非洲也许是动物们最后的乐园。白发苍苍David Attenborough,在第六集中,用极优雅的口音,介绍着各种环保进步,与我看来,于人类的野心只是螳臂当车。在经济利益驱动下,人类是野生动物的癌症。
拍的特别好……拍到很多动物之间或惊险或温暖或沉痛或好笑的故事。狐獴超级傻会被鸟骗走食物,长颈鹿打架是用脖子抡的,小海龟爬向大海萌翻了可惜只有30%能最终到达海里连寄居蟹都能弄死它们,大象宝宝走不动了只能渴死妈妈在旁边眼睁睁的看着,有种鸟儿终身一夫一妻相守相厮你捕鱼来我做巢
非洲大陆令人神往
完美
跟人类星球是一个类型的,很棒。
看了第五集,撒哈拉沙漠。分集,卡拉哈里沙漠,东非大草原,刚果,开普敦,撒哈拉,未来。
白颈岩鹛不错
真心觉得分太高了 是不是装逼党太多了
下午六点的晚餐时光
撒哈拉沙漠、东非大草原、刚果热带雨林、卡拉哈里荒漠、好望角……这里有最险峻的风光与最珍奇的物种。BBC EARTH又一经典之作,带你纵览非洲这片神奇的热土、最后的伊甸园。最好的非洲纪录片之一。
神奇大陆,我好想去哇!!!
摄影是纪录片中的上乘,配乐是上上乘。BBC的地球系列总是让人难以抗拒。
野生大自然永远是人类的情绪稳定剂。缤纷的生物在沙漠,草原, 雨林下生存、繁衍。说来奇怪,那份狂野,狡黠和萌动一次又一次抚平我们的精神世界。
美的我快要窒息了!!!!!!!!!!!!!(掐脖子
非洲生机勃勃
相对于最近看过的《大裂谷:非洲的心脏》和《加拉帕戈斯群岛》还是差了一截。
跳羚 哈哈哈哈哈哈
有些内容跟以往看过的纪录片重合了,剧集制作仍然是不错的~
BBC每一次都在进步,从来没让人失望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