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服化道打call,为小演员们疯狂打call。
也不知道导演上哪找的这些宝贝,一个个都成精了!(绝对是褒义)周姑娘不光眉眼有几分晓旭姐姐的神韵,气质台词妆容服饰无一不加分呐,对着雪雁指桑骂槐的神态,怼李嬷嬷时的牙尖嘴利,羡慕宝姐姐有妈妈自己还嘴硬酸人家时的傲娇又心酸……所有的角色都给力,宝姐姐美到融化啊,一脸的大家闺秀,凤姐小眼珠那么一转,真是让人忍不住想要夸,头一次见刘姥姥时候的处处看不上却也不曾缺了礼数,政老爹生气的眼神我看了都心里一紧啊,原本觉得宝玉脸太尖,没有“面若中秋之月”,但是人家演技好哇,面对政老爹时候的胆怯和面对女孩子们时的神采飞扬,还有王夫人在宝玉被打后的那场哭戏,真的闻者流泪啊。
定位明确的87版致敬之作,诚意满满,最爱的除了小演员就是化妆,妆容提气质不少啊。
一想到林妹妹刚进贾府时也就十来岁的样子,就是孩子们的那个年纪,就无比地有代入感,讲真,我半夜追完,哭了好几次。
激动的观众再一次语无伦次地为小演员们打电话!!!
两天看完,巧姐一个回忆杀赚到了我的眼泪。
一个掐头去尾留核心的片子,主线都有还原,唯一差了一点点的是宝玉婚礼没拍,真的遗憾。
主线简单,多少闲时欢声笑语,都成了零落之时戳心之句。
“别让我费事。
”这句话真的很娇。
熟稔都在等闲之间。
世人都晓神仙好,惟有功名忘不了!
古今将相在何方?
荒冢一堆草没了。
世人都晓神仙好,只有金银忘不了!
终朝只恨聚无多,及到多时眼闭了。
世人都晓神仙好,只有娇妻忘不了!
君生日日说恩情,君死又随人去了。
世人都晓神仙好,只有儿孙忘不了!
痴心父母古来多,孝顺儿孙谁见了?
最符合原著年龄的红楼梦真真是钟灵毓秀 情感真挚我觉得这版的 金兰情一幕 拍的比87版好因为比87版情真意切小孩子演戏 永远比大人真诚 因为他们不会假的其实文革里把红楼梦定位成反封建 是很值得商榷的里面的女孩子虽然有的精明事故 有的天赋聪灵 但是比较都是小孩子 都是一家人 哪有那么多的危机四伏 一会有有说有笑起来了台湾蒋勋解读的红楼梦我特别喜欢 因为他独特的用青春的主题去看 以前很少有人注意到每一个儿童都是钟灵毓秀而大观园就是青春的乐园每一个人都曾经有一座大观园 都曾经是宝哥哥 林妹妹清 灵 真 善所以这版的红楼梦 让我看到了悲伤的另一面 就是快乐 红楼梦有喜有悲 悲喜交集没有那么大的可乐 哪来那么大的悲伤这版的红楼梦 是喜剧红楼梦没有沉重的主题 就是一群小孩子打打闹闹 快快乐乐是那个永远青春的大观园我在豆瓣的第一百篇影评 献给一生最爱的红楼梦
国庆回了老家,玩了两三天后开始在家里百无聊赖地躺着。
我老爸在客厅里一阵又一阵哈哈大笑着,我没忍住好奇心,跑过去瞧,老爸看我进来笑着说:“你快看,这个小孩子演个老奶奶演得好好笑。
”
我往电视屏幕看去,左手边竖排着电视剧名字《小戏骨:红楼梦之刘姥姥进大观园》。
“啊,我看过这群小孩演的戏,他们之前还演过<白蛇传>呢。
”我边说着也边跟着津津有味地看了起来。
去年也是在国庆同一时间,《小戏骨白蛇传》播出之后就引起热议。
有褒有贬,但普遍夸奖的多。
那时我只是猎奇地看了一集,只觉得小朋友们模仿能力惊人,但是论演技还是略微稚嫩夸张了些,我又对白蛇传戏曲式的对话向来不太感冒也就没有继续看下去。
没想一年后他们居然又对经典“下了毒手”,也是够大胆。
如果说一个小女孩扮演的未见过世面的刘姥姥进入大观园,闹出了各种让人啼笑皆非的事情,所带来的巨大反差,是如我老爸之类中老年所喜闻乐见的看点,那么旁边这十几个牙齿还未长齐,一脸婴儿肥,却举止端庄拿着手帕掩嘴而笑的小妹妹,才是真正勾起我年少时阅读红楼的记忆,吸引我拿起手机搜索片源,从第一集开始看起的真正原因。
这部剧总共9集,每集除去片头片尾曲,也不过20来分钟。
10月1日播出到现在,手机客户端流量已突破1.4亿播放量,豆瓣持续保持9.3的高分,稳居豆瓣十月上半月口碑榜首,好于99%的古装片。
今天看的时候也依然有9.2分的好成绩。
人民日报官方微博国庆期间也多次充当“自来水”安利这部剧。
按以往国内网友对国产剧经常给出4分、5分,能有7分就不错的严苛要求来看,小戏骨红楼梦这9分简直就是奇迹。
红楼梦至今被翻拍了无数个版本,但大多都反响平平。
根据平台数据及网友反馈,这部由小戏骨们翻拍的电视剧可以说是距最经典最具口碑的87版之后,最受网友喜爱的红楼梦了。
也是最接近原著人物年龄的一版,黛玉进贾府时也就六七岁,10来岁的小演员饰演10多岁的剧中人物再合适不过。
有网友担心小孩演大人戏会尴尬,怕小孩用力过猛,或表情举止太过夸张,或模仿痕迹太过明显,已经看完全集还二刷了的我告诉大家,这些担忧其实是多余的。
小朋友们演得太好,一开始你还能停留在技术层面感慨他们演技的精湛,但很快你就会深深地陷入剧情里,为人生的无常唏嘘不已,泪水潸然,完全忘了这竟然是一群只有10岁左右的小朋友在飙戏。
看看这些网友们的评价,你就知道这群小朋友的演技有多惊人了。
而能赢来这样一面倒的好评,离不开他们背后的努力。
拍戏时正值七八月份酷暑,小朋友们却穿着厚厚的冬装棉袄拍摄冬天的戏份,常常一场戏排下来,妆容补了无数次,衣服也里外全湿了个透。
但他们却没有半点怨言,甚至觉得这辛苦是值得的。
贾宝玉的母亲、王夫人的扮演者奕儿,戏外接受采访像个小大人似的告诉你,“要想做演员,必须学会吃苦。
”
最让我感慨的是他们在哭戏上的情感把握,可以说是做到了炉火纯青的地步,记者一说那你们能不能给我们表演一下,他们也不想着自己其实有拒绝的权利,就立马开始认真的酝酿起情绪来,一会儿功夫,你已经可以看到他们眼里蓄满了泪水。
哭戏虽说是一个演员的基本功,但如何哭,哭得是否到位都很体现一个演员的功力和水平。
情绪不够不行,太过了把自己哭崩溃了也不行。
像元春省亲的这场哭戏,那么大的场面,演元春的小朋友陈舒宜既要哭出对亲人的思念和身不由己的痛苦,还要压住场面表现妃子的威严和雍容,既要保持情绪,还要念好台词,控制好表情、神情、举止,对于一个老戏骨来说实属不易,更不用说这是一个05后的小孩子了。
这剧里像陈舒宜这样,让人忍不住对小孩子们的用心表演连连称赞的桥段俯首皆是。
贾宝玉挨父亲贾政打的戏,虽然打到屁股上的板子原是海绵做的,但是因为演贾政的小演员认真融入角色,使出了劲,打得狠,抽在身上还是会很疼,尽快如此,演宝玉的小松还是忍住拍完了。
一旁演丫鬟袭人的小演员,忍不住说道:“看你这样我心都碎了。
”后面记者采访问他,“原本导演要给你屁股上垫东西的,你怎么不要?
”他认真地回答:“这样拍出来的效果真实些,我也好演些。
”
之所以这么喜欢这部戏,无非是孩子们的认真、专注打动了我。
第八届曹雪芹文化艺术节上,小朋友们还现场给大家表演了戏里面的经典片段,这功力就像是话剧表演的厉害程度。
没有对87版的反复学习推敲,没有无数次的用心排练,不可能有这样的效果。
难怪87版的贾宝玉扮演者欧阳奋强在现场观看之后感慨地说,“演得比我们那时候还好。
”这显然是由衷而发的实话。
听完欧阳老师这么说,一旁的小演员个个连连说:“没有没有。
”老师谦虚,孩子们也谦虚。
现场的红学会会长张庆善看到泪目,满脸欣慰的说,“我感觉红楼梦你们比我还熟啊。
”回想起上一次让我感慨小朋友的演技不得了的时候,还是日本00后小演员芦田爱菜以及和她同龄的小朋友们在《再见我们的幼儿园》、《明天,妈妈不在》的惊人演出。
现在才知道,原来我们也有这么棒的小演员。
饰演林黛玉的小演员周漾玥3岁多就登上央视,几乎已经参加过央视所有大型文艺演出和节目:非常6+1、音乐快递、大型童话剧《等你长大》。
2015年接拍了人生第一部电视剧《且行且珍惜》,出演小女一号,300多场戏,扮演一位自闭症儿童,演得惟妙惟肖,深得人们的喜爱。
林黛玉的这个角色,是经过层层选拔和试戏,最终才脱颖而出。
其他小演员亦是如此。
我们能在银幕上看到他们那几个小时的戏,都是他们背后经过无数的努力才获得的。
这让我想起了《霸王别姬》里,小赖子和着小豆子从戏班子里逃跑出来去看了京剧名角在台上表演的那个画面,底下人头攒动,掌声如雷,小赖子哭成泪人,嘴里还不忘念叨着:
现在的小孩演戏自然不会受到挨打,但是严苛的高要求自然还是少不了。
白蛇传苗选的时候,有一个参赛的7岁小妹妹,没酝酿好悲伤的情绪,没唱好戏曲对话,怯生生地求着评委,“再给我一次机会好不好。
”评委说,你先到一边去吧。
原是想给她酝酿情绪的时间,小妹妹却以为评委不给她机会又或者因为自己没表现好,躲在昏暗的小房间里不出来,工作人员打开门的时候,看到她在里面哭得稀里哗啦。
小朋友毕竟年纪尚幼,重新上了台,手里有模有样认真地比划着,却控制不住地哭,硬是唱不出声来,看得人又好笑又心疼。
心想何苦让小孩来受这些折磨呢。
但是转念一下,谁又不是在一点又一点的挫折里长大的呢。
只要是孩子喜欢,那提早让他们明白,喜欢的东西是需要努力需要坚持的,未尝不是件好事。
但有人觉得,历练孩子可以,没必要让他们去演大人的戏。
这确实是一个波受争议的话题。
似乎每一部有小孩主演的戏,演得太成熟太认真,低下总是不乏抗议的声音。
觉得小孩就该有小孩的样子,为何要让他们去扮演成人,学成人那套复杂的人情世故呢。
确实有些成人的东西不适合小孩太早接触,比如爱情、暴力和一些太过负面的人性的东西。
就像一开始导演潘礼平也认为红楼梦并不适合他们拍摄,但是后来再三考量,觉得从刘姥姥进大观园的角度切入,教导小朋友们富人不要看不起穷人,要懂得知恩图报,好人有好报,这就有了很好的现实教育意义。
不过话说回来,小孩其实从一出生就一直就在模仿大人,从来就没有停止过,你想制止都制止不了。
那何不如就引导他们学习模仿一些经典的、正面的东西呢。
懂得多不是小孩子不该拥有的东西,懂得多也不会夺去他们的天真和可爱。
我们眼里的成人世界和小孩眼里的成人世界是不尽相同的。
而像有的网友说这是满足恋童癖的说法,就有点严重而不当了,这就如同批评街上穿着性感的女性其目的是为了吸引偷窥狂的注意一样荒谬滑稽。
当然这部剧还是有不少缺憾。
比如小孩子们有些时候表演还是过于刻意,导演让哭就哭,让生气就生气,可以看出还是略浮于表面,没有一个细微而必要的过渡神情。
又比如,最后拍得太过仓促,所有人死的死,散的散全部都集中在这最后一集里拍了出来了。
不过这些都是可以理解的,毕竟演员都还是小孩,有此演技已是非常了不得。
另外小孩子身体精力限制,拍不了太长的戏,况且这一部剧侧重的就是刘姥姥的故事。
就像导演说的,原本红楼梦是给大人看的故事,现在让小朋友来拍,吸引小朋友来观看,能够传承经典,致敬经典,给孩子传递正面的价值观,这是我们想达到的目标。
显然,这目标已经达到了。
总的来说,非常推荐大家去看这部小小的电视剧,看完后你兴许会如我一般,又忍不住想重温下87版还有曹雪芹的原著。
也希望这群小戏骨能走好演戏这条路,保持对演戏纯粹的热爱,在将来成为受人们尊敬的大戏骨、老戏骨。
另外,私心期待以后的我们,不仅仅只有向经典致敬的作品(当然这没什么不好),还可以有纯原创的关于小朋友饰演小朋友的优秀影视作品,相信应该很快了。
红楼一梦,大观园里儿女多娇;扬眉吐气,言论场中好评如潮。
相信在网上微博,贴吧中,会有很多大神的人物品评、剧评和长评,作为默默无闻的粉丝,就不班门弄斧了,主要写一下对小戏骨红楼观后感和个人分析。
10月1日是个喜庆的日子,建国纪念日同样也是假期,忙碌的工作学习期间,终于迎来一个星期的放松的日子。
同时,小戏骨红楼的首播也在这天,由于一个月前放开三国的漂亮口碑,还有那一张张还原度高达90%的精美海报,粉丝们增加了很大的自信,对这部红楼萝莉大观园有了非常高的期待。
作为粉了快一年的谷米,我自然是不会错过这次红楼视觉大餐。
早早放下手头事,打开湖南卫视的网络电视,等待小戏骨红楼的卫视首播。
和期待的一样,熟悉的87版红楼曲调响起,使我很快就进入了观剧状态,体会那满纸荒唐言。
等到晚上7点多,又迫不及待充了会员,观看这长达9集的红楼梦。
小戏骨红楼的服化道基本上借鉴87版红楼梦,服饰的还原非常不错,虽然达不到87版那样精妙绝伦,但已经是在时间经费有限范围内的最好的程度了。
演员阵容方面非常的强大,小戏骨剧组“老人”的力量出动了一半,奕儿、戴恩、肖扬、冰冰、达达、周艺等,经验相对丰富,而新鲜力量则非常亮眼,黛玉、宝钗、元迎惜三春,还有凤姐、大嫂子、周瑞家、邢夫人、赵姨娘、紫鹃、平儿、刘姥姥、巧儿等角色,一个个古装扮相都特别和谐,不出戏,并且形象上来说非常符合该人物的气质,端庄大方的,温婉贤淑的,可爱活泼的,人物形象和角色灵魂完美统一,可谓是百花齐放。
当然最重要的是,这部剧是红楼,以女孩子为主,这一个个可爱的小萝莉们,构成了美好的萝莉大观园。
花了一个晚上,从7点40分到12点20分左右,一集不落的无快进的把9集红楼给看完了,看完之后第一感觉就是特别爽,以往小戏骨经常是三四集就结束一部剧了,这次一次放9集,几个小时的观感体验酣畅淋漓,非常舒服。
有两个方面令人印象深刻,第一是欣赏方面的。
小戏骨的情节基本符合87经典版红楼,台词方面,女儿们一颦一笑中,嬉戏打闹中基本没有违和的地方,即使只是表现大观园里的小萝莉的日常,演员神韵,话语,举手投足都彰显着红楼儿女的高雅显贵,令人赏心悦目;第二是转折处矛盾方面的处理。
故事主要矛盾自然是第四集元妃省亲,之后的宝玉挨打和第九集的红楼悲剧,这些矛盾都是在预示着这个大家族由盛到衰,由泰及否的过程,情节流畅,衔接自然。
而这一个个转折处,无不展现出小戏骨剧组独有的优势,良心哭戏,孩子们天然无雕饰的泪水,一次一次敲击着戏外的观众。
特别是矛盾大爆发的第九集,情感共鸣处,满屏心酸,让人不禁青衫湿,泪沾裳。
由于三国的叫好不叫卖的播放量,二十天前才写了一篇文章分析小戏骨至今为止的作品,得出白蛇红火是一个天时地利与人和的偶然现象,之后如同白蛇一样红火的作品的出现,只是一个小概率事件,但目前小戏骨红楼的热度和口碑,似乎自己马上要被“摸脸”了,哈哈,这样也不错啊,这种小概率事件最好更多的发生。
而这个国庆,貌似这个小概率事件真要发生了。
首先是“天时”。
小戏骨红楼的天时似乎是前所未有的好,一如之前的白蛇。
87版红楼梦30周年之际,红迷们心怀感恩,缅怀红楼儿女情;10月初,国庆黄金周的黄金档播出正好也是小戏骨白蛇一周年的日子。
去年小孩演戏的市场还未被搅浑,如今山寨林立,乱想丛生,路人观众可能已经有了审美疲劳,不可能像白蛇那样一下子给人一种惊艳之感,但是即便如此,如今的天时却是难得一遇的。
其次,就是“地利”。
不知道是不是吸取了红孩儿的经验,这次红楼几乎所有东西一律借鉴87原版,连主题曲也不例外。
87版红楼梦的曲子是由作曲家王立平做的,一如白蛇传作曲家左宏元,王立平也是非常天才的老艺术家。
红楼曲子他用了几年的时间才琢磨出来,如履薄冰,生怕配不上这个千古名著,单单葬花吟的制作就花了超过一年多的时间,终成高雅的红楼梦曲。
听过红楼梦的曲子就知道,这些曲子曲风悠扬悦耳,古风古韵,文学韵味博大精深,最重要的是红楼曲调多是悲凉萧瑟的主基调,虽不似千年等一回那么脍炙人口,但用在剧中,对情节的发展、烘托人物内心情感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特别是最后面的第九集,可谓是催人泪下的第九集,这其中红楼曲子功不可没,毕竟音乐的力量是最能触摸我们内心真实世界的。
还有一个很重要的地利就是宣传的力度。
不知是何原因,小戏骨红楼上湖南卫视播放了,这是其他剧所没有的待遇。
播放前的宣传力度相对以前的不声不响有了很大的提高,吸引微博上的许多大V纷纷转发点赞,这同样也是很难得的事。
最后当属“人和”。
关于这一点,一直以来小戏骨剧组都做的很不错的。
导演们的用心,其他各部门的良心,小演员们的拼命和对演戏的热爱,在花絮中体现的淋漓尽致,往往让许多粉丝们动容。
这次当然也不例外,甚至有过之而无不及。
以奕儿、戴恩、肖扬、冰冰、达达、周艺等为首的“老人”们,演技在线,稳定输出,王夫人的端庄,主母气质,贾母的威严与笑容可掬,探春的富有才情和独立自主的个性,她们的出现让各家粉丝会欣喜,好评不断。
最让我惊艳的则是“新人”们的出彩演出,她们大多没什么拍戏经验,许多孩子甚至是第一部戏,但她们的演技却是自信和自然的,形象和气质和人物几乎完美的符合,半文言文似的台词,说的非常流畅又不失古代人说话的礼节和端庄。
林黛玉一出场,很恰当地诠释了行动弱柳扶风的姿态,那微微的蹙眉,那水汪汪的眼睛,非常神韵;王熙凤的朱唇未起笑先闻,咯咯咯的笑声,丹凤三角眼灵活的转动,精于算计的形象跃然纸上;宝钗的端庄大方,明眸皓齿,如一朵红莲初出水,大家闺秀的仪态一览无余;李纨的静美典雅、邢夫人赵姨娘的阴狠美、紫鹃、平儿、周瑞家的落落大方、刘姥姥的憨态和感恩、元春的自带皇族气场、三春的无线wifi和套娃式的姐妹日常等等,无论是小的人物还是红楼主要人物,都非常合情合理。
演技方面,和三国一样,个人认为又是一个新的突破,不得不感叹后生可畏啊。
比那些面瘫流量小鲜肉好的太多了。
这次的人和,小演员们演技在线,百花齐放,塑造了一个个赏心悦目的形象,一个个温暖人心的面庞。
如果这次再次红火起来了,以玉洁姐姐、潘导为主的剧组团队自然功不可没。
综上所述,这次天时地利与人和条件和去年这个时候的白蛇非常相似,有意抑或着无意之中,红楼天时地利与人和契合的非常好,可能又一个“白蛇”的奇迹即将诞生,红楼一出,重现向经典致敬,学经典传承经典的初心。
红楼一梦,作为喜爱经典的粉丝,不愿再梦醒。
同时,作为谷米,骨粉,真爱粉,我依然秉承这样的观点,一如同白蛇,红楼的天时地利与人和同样可遇不可求,四大名著的高深的文学造诣,87版红楼梦的唯美展现和30周年的红楼情怀,感人至深的红楼女儿情,这个经典红楼实在难得。
惟愿小戏骨继续不忘初心,砥砺前行,传承和创新中张弛有度,收放自如,传承我国经典影视文化,成为影视圈里七八点钟的朝阳,成为一股影视圈的清流。
祝小戏骨红楼收视大吉,创造奇迹!
见龙在田写于2017年10月2晚
这几天追了小戏骨红楼梦,真是让人出乎意料的好啊!
黛玉完全就是个原版啊,话说曹雪芹的原著中,黛玉进府时,年龄应该就是这么大啊!
宝钗也是演的很大气的样子;宝玉出来时,稍许有点小失望,因为个人感觉不够好看,但是演技弥补了一些;王熙凤和刘姥姥最让我惊喜,王熙凤的眼神真是很让人入戏了;刘姥姥的小人物样子,也是惟妙惟肖。
总之这部小红楼中小演员的演技,比之前那部红楼梦真是更让人信服。
为小演员们打call。
虽总是口口声声说自己不是俗人,但看到微博上这么火我还是看了,人嘛科科总想着证明自己是不一样的烟火不是?
也有一部分原因是宝钗抬起头的那一霎那,莞尔一笑,我的老脸也跟着荡漾了起来。
这让我不得不佩服导演,这是从哪儿选来的这些个小美人。
于是就毫不犹豫地办了会员,知识产权要普及,大家也要看正版不要去求资源。
说实在的看定妆照视频李纨出现时就有弹幕说“这肯定是李纨没跑了”,加上这个孩子本身就带有温婉的模样,长的是真好看,感觉如果给她一个大人的身子也不会觉得违和,但这个角色本身就是平平淡淡的样子,所以没多大演技出彩的地方也没什么过错。
我最喜欢的就是演王熙凤这个小女孩,台词是真好,口齿清晰,咬字也很清楚,说话声音很脆很清透,让人听了就很舒服,小眼神带着些许狠厉和算计,之前这个角色让邓婕老师演的实在太棒,所以在看之前我对王熙凤这个角色是带有“考验”的心态在等待她出场。
因为其他的角色或温婉可人,或小家碧玉,或果敢要强,这些特质孩子饰演起来难度应该不是特别大,再加上有87版红楼作为教材,孩子学东西又特别快,但唯独王熙凤这个角色对于孩子来说着实不好拿捏,刚出场爽朗的笑声让我怀疑过是不是有幕后配音,后查了一下发现都是这群孩子们现场收声,厉害了,还有调戏刘姥姥时的大段台词像水萝卜一样干干脆脆清清爽爽的就说出来了,尤其要表扬一下这个小演员在演抄家那段戏的表演,书中本身王熙凤是两面都不想得罪的,所以一直在中斡旋,两边的台阶都给的足足的,这让我想起之前看的一版红楼演的好像王熙凤和探春成了对立面,看起来像王熙凤主张搜东西,可这并不是书中想表达的意思。
最后临死的一幕,闭上眼还有一滴泪从眼角划过,也是奇了怪了谁能想到三十岁的我也会因为看一群孩子演戏而哭。
黛玉一直是我的心肝肉,记得高中时课外选读中有一篇《黛玉初入贾府》我几乎是一个字一个字抠出来读的,起初我有些担心哭戏太多,这个小女孩不能很好的入戏出戏,结果这个小女孩说哭就哭,拍摄结束就和小演员们玩玩闹闹,有一段花絮导演说开始,她喊着等一下等一下,酝酿了几秒就说可以了,再抬头已经是眼圈泛红,含着泪微皱眉头,我的心也都跟着她去了,她有一句台词“从会吃饭就吃药”,腔调一出我就猛拍大腿“有了有了,就是这个感觉。
”且剧中小黛玉那微微吃醋怼人的小模样儿真是让我不知怎么办好。
这是宝玉要摔玉时黛玉无措的样子,宝玉啊宝玉你可真是…看到林妹妹哭你不也心疼吗?
当然这部剧也有缺点,本着不要捧杀的心态也是要说一说的,有些动作还是略显生硬,比如宝玉摔玉的时候,王熙凤说自己该打该打时的动作,还有姨娘撒泼时的动作,其实我在看这部剧到中后半段时就已经忘了这是群孩子在演戏了,袭人希望宝玉搬出园子说的话让我感觉她就是个大人,还有王善保家的妈妈那副小人仗势兴风作浪的嘴脸实在精彩让人气的牙痒痒,但是到姨娘撒泼那里我一下子出戏忍不住大笑,第一主要是她在换牙,有一颗小牙牙掉了,再有就是她表演成分略重,还带着稚嫩,看着她坐在地上哭喊着没人给她做主,让我忍不住想给她一颗棒棒糖。
不过也无伤大雅,大家起初看这部剧其实大多数都是本着“逗小孩儿乐”的心态,就像自家孩子在幼儿园要表演了,虽有瑕疵但大人们也会捧场鼓掌,但真的仔细看了之后发现这部剧的几个孩子都很惊艳,瑕不掩瑜,在这个一代嘲笑后一代是脑残的现在,我甚至能感觉到这些孩子在用他们肉乎乎的小手狠狠地抽打着大人们的脸,这群孩子真的不得了,给他们个证明自己的机会,真的会让人眼前一亮。
且相比较这些年的电视剧,仙侠古装剧泛滥,虽故事情节不同但套路都差不多,甚至演员也都是那几个熟脸,人物性格也都千篇一律,让人看着乏味,要么就是抄袭,在不就是打着女性崛起的旗号却还是依靠男人…这会员还真是办了之后就没什么想看的了。
另外我不是很喜欢有人说这是消费孩子,还有人说要给孩子一个快乐的童年的,说着什么…该什么年纪就做什么年纪的事情,看看自己多大岁数了,结婚了吗?
存款多少了?
你也应该在你的年纪做适合的事情不是么?
如果你和我说每个人有选择自己生活的权利,那就别用同样一种方式绑架孩子,双标的很烦。
你觉得孩子不喜欢演戏的话,会有如此好的演技和台词功底吗?
多去看看片场花絮,孩子们玩的很开心而且很享受演戏的过程,让孩子做自己喜欢做的事才是正确的,我发现很多人对待孩子的态度,大多抱着指望他十八周岁pia的一下成人懂事成熟,你敢这么做我都不敢这么信。
另外说句实在的,你以为你在哄孩子,殊不知有时孩子在哄你,到底是孩子要童真,还是你想给孩子你所失去的童真?
以上。
——————————————————这段时间不断的有人私信骚扰我,跟我讲着各种规矩、不合适和伤仲永,我在强调一遍,小戏骨本意并不是造星,而是现在的社会很多孩子已经不太懂我们的传统经典了,小戏骨他们拍了很多部作品,《红楼梦》只是其中一部,其他的作品还有《花木兰》《刘三姐》《白蛇传》等等…而且在编剧过程中导演也会避开敏感部分,《红楼梦》这条主线本就是讲凤姐无意的施恩结果救了巧儿一命的因果,导演原话是说“要让人们眼里有穷人,不要瞧不起穷人。
”也不知道戳到你们哪一根神经了就一直私信我和我讲各种规矩。
而且你知道什么叫消费孩子吗?
用孩子来增加自己的曝光度,卖孩子人设那才是消费孩子!
这几个孩子是认认真真演了戏交了答卷的,何来消费一说?
想想孩子们表演歌舞,台下一群领导老师家长,还有的家长很喜欢在饭局上“来来来给你这几个叔叔唱首歌。
”相比较这种敷衍的回应,才容易把孩子的爱好给毁了吧,小戏骨把孩子们的表演欲专业化一点搬到大荧幕中来怎么了?
喔对了还有说这是满足大人恋童心理的,我都不知道说你什么好,如果按照你的逻辑,那么枪战片不能拍,因为满足了有暴力倾向的人的心理,警匪刑侦不能拍,因为好人会学着犯罪,家庭伦理也不能拍,爱人容易出轨,同性恋题材也不能拍,直的看了都会变弯!
省省吧,你给坏人放一万遍有教育意义的片子他也不见得变好,所以是你有问题,还是作品有问题?
我不是不喜欢辩论,不回复不是我认输,而是我这个人辩论太认逻辑,最后容易造成我自己钻进逻辑的牛角尖中,毕竟我是个喜欢对着镜子问“你是谁”的人,我怕头疼。
所以以后过来我地盘找事的人一律删除,别问我是不是心虚了,老娘不是收钱办事的不惯着你们的毛病,这个楼是我的,我想干嘛就干嘛,因为我有钱,任性!!!
看这些孩子们演的红楼梦,忽然就忘了她们都是孩子,脑补着书里面的情节,看着比李少红的好多了,比其他的垃圾剧都好,比如,大情妇,瞄准,还有新梁山伯与祝英台,竟然让祝英台开始爱上了那个马公子,乱弹琴!
好在根本就不看这个垃圾剧!
我看这些孩子们演的很好,有些人给她们打五星也是可以的!
附几张图片,大家看着像是孩子们演的么?
个人挺喜欢这部剧,看一下影评,发现喜欢的人说演技,而不喜欢的人,普遍在讲“道德”。
首先,这部剧是抱着“致敬”、“学习”的心态来演绎,用导演潘礼平的话说是“站在巨人的肩上”。
这样的学习模式我觉得是很好的。
至于小孩子“涉世未深”无法体会主角所在的处境等等问题,表示赞同,但对于小孩子,大可不必在意“世故”二意,年幼时把演技练好,长大后再探讨人情世故,总比长大了再谈“演技”要好得多。
接下来我想说的,真不能让我内心平静。
我想问的是,咱们的小孩子为什么年纪小小就得和爱情隔离?
似乎小孩子只要和爱情相关并出现在公众视线,就会被人骂。
看过原著的人都知道,这部剧对爱情作了大幅度删减,以至于一些没了解过故事的人对这部剧的情节发展有些摸不着头脑,而这部剧又因为“红楼梦”是爱情故事,便被各种“戴帽子”。
那些反对的人,灰姑娘 睡美人 白雪公主的爱情更“马丽苏”,竟然作为童话故事被全世界的儿童拿来阅读,你们怎么不去反对?
这些童话甚至是那个“罗密欧朱丽叶”都能走进中小学文艺表演的舞台,中国的红楼梦为什么就不能让小孩子来演绎??
国外的可以看,我们华文圈里的就不行,难道国红楼梦肮脏、中国封建社会下的爱情肮脏?
中国的小孩不能感受爱情艺术的美吗?
说对小孩子各种不良影响的,我就问,小时候坐在电视剧前感受着紫薇尔康、小燕子五阿哥之间甜腻腻的爱情的那批小屁孩,长大了是不是就辍学、早孕、强奸嫖娼卖淫无恶不作,所以造就了这些人如此深的怨念?
我总觉得,那些叫嚣“小孩子就应该有小孩子的样”的,和封建社会中说的“女人就应该有女人的样子”在心态上是一样的。
爱情这东西和亲情一样,正常人都会遇到,是客观、合理和普遍存在的,应该是引导孩子正确地认识它,让他们知道过早的爱情对身心发展的危害,而不是像避瘟疫那样规避它,又或者扭曲地在孩子的世界里否定它。
虽然都是小演员,但是他们很努力,他们自己的演技来向87版致敬,特别是小黛玉,小小年纪有如此的表演值得我们估计,相信未来有更多更多的作品可以带给大家。
同样我觉得现在应该多一些对古著进行良好的宣传,而不是一味地爱情篇,好的我们要传承,不好的我们可以改进,这样影视圈也会越来越进步,相信未来越来越好
和年龄不符的怪异。不过刘姥姥是可以的。
王熙凤的选角也是绝了
给宝玉、宝钗、黛玉、王熙凤疯狂打call!第4集 贾政打宝玉那里 贾母(陶冰蓝)的发挥惊为天人最后一集看哭(因为知道结局太悲,除了越剧版电影红楼梦,之前没有一部红楼梦忍心看完结局的)
宝钗好灵
六一儿童节特别节目。真不知道从哪儿看出来的演技,带着一种居高临下的共情。没有一个演员是领悟了角色的,空洞都写在脸上。认为他们是演员就要接受演员的标准。哗众取宠,民智未开。平等对待不是因为孩子就优待看轻,而是真正尊重职业素养。
比白蛇传要差很多,很多小演员都尬演。关键是老版红楼梦演员演成精了,珠玉在前,一比较。。反正我是看不下去这个cosplay的。为什么白蛇传没这种感觉,因为叶童 赵雅芝那种舞台风格的表演比较好模仿。换成红楼梦这种浑然天成的,就不行了。。特别是那个宝玉,领导亲戚吧。。。
黛玉和宝钗这两个小姑娘选的好,特别灵气!还有扮演元春的小演员跟87版的长得好像。
不行,还是差点意思。
★★★☆服了豆瓣评论区了,我算是见识了,这片土地活活长出了大片大片的美国白人,说什么消费儿童,真的是喵喵喵???那么你当年看〖哈利波特〗的时候怎么没那么多屁话?感到一丝欣慰,原来中国不是没好演员,是选角系统出了猫腻吧
1)这演技,完全吊打目前众多流量小花好么!!2)这群娃娃咋这么能演啊~~~简直太棒了!3)看87版都看不进去的我,一口气看了9集;4)请这群娃娃们千万不要长残,千万不要作妖,好好长大,真的,中国未来的戏剧就靠你们了~~
扮相不错,然而原著也有十二三岁啊,这些演员才十岁左右,再考虑到古今的教育/心理年龄的不同,看着有点毛骨悚然,恋童癖肯定是高兴了,所以这真的好吗?
真是演技太稚嫩了,没有韵味,这么多人好评无非是看在孩子上
这个系列一直爱不起来的主要原因是用成年人的模式去调教孩子演戏,就像看到日常舞台上的儿童节目一个眼神一个表情都是成年人的理解和教导。当然这种教习本身功过各半,师傅领进门修行在个人,没有天赋的孩子充其量只是cosplay,为舞台而生的孩子不会被埋没并会一直发光。
相当微妙啊…虽然裁剪得支离破碎,但整体上前兴后衰的大局感是搭起来了。照顾小孩子演技,哭戏明显占比过重。选角都相当合适,凤姐、宝钗、湘云、李执都是单看就觉得在拍子上的,宝玉和贾政的娃娃脸真的隐约有点像。总的来说除了唱段过少、须1.5x速播放之外还不错看。
真没想到那么受追捧?[费解]从一开始就觉得让小孩深入成人世界的情感去演绎,是不合理甚至残忍的。结果因碾压小鲜肉流量明星,越炒越火。电视台不怕消费儿童,观众看这个就真的感动入戏么?反正叔没有[doge]说得不好听,全是套路。儿童要磨演技,就木有能排的适合儿童的戏么?整片都在COS服化道表情…
陪着闺女看了一两集。
五星全部给孩子们可爱认真天才的表演,制作也非常用心。向87版致敬的心态很正。虽然很稚嫩,不过原著里的姑娘们应该正是这个年纪。黛玉气质准确,也绝美。几乎每个孩子包括龙套都很棒。贾政打儿子那场,大伙儿的演技都要飙出天际了,包括宝玉。希望小朋友们因此剧而得益,也能够正常快乐地成长。
本阿姨正式变为痴汉,里面的孩子咋都这么可爱又好看还会演戏呢?!!忍不住要为她们摇旗呐喊!!!
看得浑身难受
演技都在配音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