站在所謂的民族大義面前,是不是就有了殺人的理由?
以色列及巴勒斯坦的鬥爭是我們這些局外人所不能明瞭的。
為甚麼非得用這麼爆裂的手段去反抗?
為甚麼可以不惜犧牲一切,甚至是犧牲人命,也要尋個 同歸於盡?
我理解不來。
是因為受到的苦迫實在太多,不得不站起來,以自己的血肉去擋格一切?
是因為相信為真理而死的人能立見天國?
我不懂。
我只是在質疑這樣做的時候,有多少是真的為了民族。
以暴力去作出抗爭,抗爭的目標真的是所說的那些東西嗎?
沙伊和加列被派去以色列作人肉炸彈,但在潛入以色列的過程中卻被發現,只好中途折返。
二人一先一後的重遇蘇哈。
在蘇哈與加列同車的一段路上,蘇 哈問加列是不是真的只有這種手法才能得到想要的東西。
加列搬出了阿拉,說是為了真理的死都是值得的。
蘇哈卻指出死亡並不能帶來理想國,死了不過是死了,不 過是生命的散失罷了,死亡換不來理想的國度,反而給了對方一個藉口,因為你殺了我的人,所以我要殺回你的人,如此下去,只會沒完沒了的,你殺我,我殺你, 最初是想改變世界,到了最後也不過是不斷的復仇罷了。
加列最後選擇了放棄,沙伊卻決定繼續下去。
然而,繼續下去又是否好事?
一個人的死亡就能換回理想中的天地麼?
死亡不能帶來救贖,換來的不過是悲 傷罷了。
蘇哈的父親是革命組織的靈魂人物,在很多人眼中,她的父親是個英雄,一個為理想而失去生命的英雄。
但對於不曉得父親原來還在世上的蘇哈來說,她寧 願父親還活著,也不想他成為英雄。
「光榮」不過是一種自我安慰的方法罷了,其實再多的光榮也減不了失去親人的悲痛。
「相信為理想而死能上天國」也只是一個 說服人去完成任務以及安慰死者家人的法子而已,沒有人真正的從死亡中走回來,所有說的都是猜想,又有誰知道有多少人真正的上了天國?
又有誰知道這世上是不 是真的有所謂的天國?
況且所謂的為了正義到底又有多正義?
耶姆找加列與沙伊去做死使,原因是對方殺死了我們的人,所以我們得要復仇。
復仇又有多正義了?
如果你殺了我的 人,那我殺了你人也算是正義。
那麼,在你復仇之後,我再度復仇又是否稱得上正義?
所謂正義,不過是主觀的看法。
你傷害了我,你就是不義,相反,我傷害了你 卻是為了正義而戰。
其實雙方都是一樣,也不過是為了自己罷了,沒甚麼正義可言。
沙伊的殺戳也都是為了自己。
加列開始的時候以為這一次的計劃是為了理想而 戰,可沙伊從開始的時候就沒有考慮要去改變世界,也沒有想過自己是要為這個世界做點甚麼。
他成為死使只不過是為了洗脫污點。
沙伊的父親是個背叛者,母親沒 有怨過,雖然她曉得背叛為這個家帶來了多大的傷害,但她更明白丈夫做的其實是為了這個家。
可是沙伊並不明白父親所做的事,他只覺得這是一個很大的污點,要 洗脫這個污點唯一的方法就是自己成為「義士」。
只要自己成為發動襲擊的一員,「榮耀」就足以洗脫所有的東西。
然而,榮耀跟本不能帶來救贖。
他的死亡或許會 令所有人對他的家族改觀,但對他的母親而言,這只會是一個更大的災難,所帶來的傷害就正如當日父親為他帶來的傷害一樣。
http://www.chinakolau.com/wordpress/?p=189
很早就开始留意这部片子最初只是因为喜欢它的海报且对于影片所讲述的故事很是好奇毕竟对于以巴冲突中所谓的炸弹人的了解只是限于新闻的只言片语现在想想,当时多半是抱着猎奇的心态吧再看这部电影已是在它获得金球奖最佳外语片奖之后了或许是因《慕尼黑》珠玉在前《天堂此时》并未给我带来更多的震撼同样是犹太裔导演一样的巴以冲突题材但与史蒂芬的《慕尼黑》相较却是完全不同的角度与风格《慕尼黑》整部片子看下来感受最深的是流畅的镜头和镜头中所传达出来的让人极度压抑的氛围除此之外,就是片中阿里的眼神虽然斯皮尔伯格在处理人物性格时,将巴方人员定位得十分温情也许这样更能让暗杀小组的成员质疑行动的价值?
但在阿里与艾瑞克谈起“土地”的意义时我能清楚得看到他眼中的狂热那是一种殉道者的眼神《天堂此时》则是另一种感觉不同于《慕尼黑》由于基本上取景自纳布卢斯破败的街道废弃的建筑物以及充满灰尘的空气电影一开始就给我展现了一个浮躁不安的环境从半山坡的荒草中俯视这个拥挤噪杂的城市看不到半点天堂的影子我很难想像,处在一个随时会出现交火,生命没有保障的地方人们对未来能怀有怎样的希翼又有谁能像那些置身事外的学者们一样冷静的分析做出长远打算萨德就是这样一个青年他随时准备着为真主献出生命他相信只有这样自己才能进入天堂但生活总是充满种种意外在琐碎无望的生活中他遇到了一个天使那是一个受过法国教育的女孩子虽然是”烈士“的遗孤但她的气质与思想似乎都与这个地方格格不入没有缘由的,他们就是互相吸引了也许一个美丽的故事就此开始了而他的命运也能因此而改变然而,”天堂之门“在此时向他打开了:“就是明天,在特拉维夫“”明天?
“”没错,你准备好了吗?
“”当然,服从真主阿拉“故事后来的变化对我来说已经不重要了按照我的思维方式一个对生活开始抱有希望并对这种自杀性攻击开始质疑的人在经过波折和多次选择的机会后我很难理解他最终仍要选择这条不归之路影片结尾在一辆摇晃的巴士上镜头慢慢的推进最后定格在萨德的双眼然后是一片空白在他眼中,我看不出任何情感... ...ps:这部电影很奇怪,居然同时遭到色列人和巴勒斯坦人的强烈反对我不知道,是因为他表达了真像或是其它另:阿拉伯人果然还是留大胡子比较帅
其实片子在一开始还是挺轻松的,甚至还有些搞笑,俩人在修车厂修理喋喋不休挑三拣四的老头,在山坡上喝外卖的茶却只给一个人的钱,还用非常牛逼的动作示意送外卖的小鬼滚蛋。
在看到这些镜头的时候,我以为这会是一部轻松的电影,然而紧接着,事情急转直下,二人被派去执行自杀爆炸,我这才突然意识到,这是一个发生在巴勒斯坦的故事,在那里,是没有什么轻松和搞笑可言的。
于是,我揪着心看完了这部两个小时的片子,连片尾的字幕都全部看完,因为我想听一下,导演会用什么样的音乐来给整部影片结尾,很显然,导演和我一样沉重,他在片尾没有用任何音乐做背景,只是黑色的背景色和白色的用阿拉伯文写的字幕,这时,我又一次突然意识到,整部影片里好象都是没有音乐的,原因还是一样,在那样的地方,不管什么样的音乐都会显得很突兀。
可以这么说,这是一部非常简单的电影,没有复杂的线索,没有纠葛的感情,没有错综的人物关系,没有枪战,没有追车,没有裸露,只有巴勒斯坦那些破败的城市,被炮火炸得百孔千疮的建筑,飞扬的尘土,行色匆匆的路人,和一个个手执武器的大胡子。
然而,影片却在最细微之处,一次次的让人无法呼吸,比如行动前夜的家庭聚餐;比如Said弟弟的那件上衣;比如凌晨四点的的那杯加了四勺糖的茶;比如临别的最后一吻;比如Said那双深不见底却异常坚决的眼睛。
Said最终选择了与他父亲相反的路,他身背炸弹,坐上了满载以色列军人的汽车,镜头拉近,屏幕上只有他的双眼,此时,天堂在何处?
真主在何处?
2021.07.11
巴勒斯坦青年沙迪和卡莱德
沙迪女友苏哈黄瓜切成片,番茄旋成段,没有沙拉和各种调味品做佐料,最多沾点盐,用手捏着吃,还说好吃,不知道咋好吃的,反正今天的中国人是不以为然的,可这是片子里巴勒斯坦人日常生活的真实写照。
人体炸弹
人体炸弹组织上派亚马尔通知沙迪和卡莱德两个青年作为人体炸弹,去执行一次自杀式恐怖袭击活动,命令宣布后要贴身监护人体炸弹直至去执行任务止,因此而吃住在人体炸弹家,大概也有不让他分心没时间走神的意思吧,想想都恐怖,和亲人马上要诀别了,却不能有一丝一毫的表现出来,多么残忍和冷酷。
反抗有很多种,用人体炸弹来制造恐怖袭击属于泯灭人性的极端行为,再高尚的事业也不应该成为理由。
宗教的洗脑还真的够强大,足以让人心甘情愿的赴死。
临别前,组织领袖阿布•凯伦亲切的接见了这两个有去无回的人体炸弹。
仪式搞得庄重而神圣,但是难掩虚假的谎言和残忍的行为。
领导接见
最后的晚宴最令人不寒而栗的是捆绑炸弹的皮带居然涂上了强力胶,即使反悔也没有退路了,只有一死。
毫无人性道义可言。
且不说中国有句“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的古语,躲在后面让战士们去送死,咋看都像极了当年的国军将领们。
甚至还不如国军将领,国军急了还知道重赏之下必有勇夫的道理呢。
临别赠言
两个人体炸弹一路的持续洗脑“只有不怕死的人才掌握着命运”,咋听都有点扯,不怕死的人也只能是去撞大运,根本不可能掌握命运。
真希望两个青年人能对滔滔不绝的亚马尔问一句“说的辣么神圣,要不咱们一起……?
”不知亚马尔会当场吓尿裤子不。
两个青年人提出“爆炸以后会发生什么?
”时,亚马尔显然没有准备,愣了一下,旋即随口回应“两个天使会来引领你们,你们看着吧”,又拿宗教糊弄人,这也太扯了吧,死球了还咋看着?
也不知是巴基斯坦青年是单纯好糊弄还是他们的教义太肤浅,反正上帝和神忽悠不了佛系的中国人。
开弓没有回头箭
衣着奇怪的沙迪在穿过铁丝网和中间人阿布•察包波汇合时以色列军警不期而至,慌不择路的沙迪和组织跑散了,身上绑着炸药到处乱逛了一天,才被找到。
沙迪女友苏哈成功策反了卡莱德,沙迪却义无反顾的走上了不归路,在以色列特拉维夫,上了一辆坐满以色列军人的公交车……。
可以想象,一道白光,血肉横飞,尘埃落定,两个巴勒斯坦年轻人的生命伴随着几个以色列军警的生命一起永远的逝去,一切恢复平静,明天太阳照样升起。
有这么一类电影。
当其它电影的所属国或是中国,或是美国的时候。
它的所属地——巴勒斯坦被占领区这类影片,最大的特点就是:从一看到它所属的“国别”,就有一股浓郁的悲伤扑面而来。
天堂此时Paradise Now2005-09-07导演:[荷兰]汉尼·阿布-阿萨德演员:[以色列]卡伊斯·纳塞夫[以色列]阿什拉夫·巴姆01一提到中东,几乎多数人的下意识,都是是非之地。
中东这片土,最能成为人们谈资的也是它由来已久的纷乱。
几个晚辈围着年长一些的先生,嗑着瓜子,听着书。
就像是在说着些张家长、李家短的闲话。
可是那段历史颠过来、倒过去的说,也无非是些事外人看的门儿清。
《天堂》这部影片,搁在首位的亮点就是它的剧组构成。
编导汉尼·阿布-阿萨德,生于巴勒斯坦的荷兰籍。
男主卡伊斯·纳塞夫,以色列籍巴勒斯坦裔。
男二阿什拉夫·巴姆,豆瓣简介只有一句说明了是以色列人。
一溜都是与巴以有关的人,讲的也是与巴以有关的故事。
但是他们聚在一起,也不讲历史,也不讲纷乱。
只单唠了些“关于人肉炸弹的那些事儿”,就已经让人窒息。
摆在这里的中东,再不是曾经那个可以说笑着当谈资的话头。
而是真真正正的,鲜活的,关于人的故事。
说它讲的是关于人肉炮弹的故事,但实际上全片从头到尾没有半点血腥。
甚至,就连一个流血的镜头都没有。
大环境一拉下来,统共就三四个中心人物。
说的是两个被选中做人肉炸弹的小伙子的故事。
偏偏还絮絮叨叨地拍了一个多小时,多少乱纷纷的人在这里面都成了背景。
明明按题材该分在剧情片,导演偏偏给它整成了现实片。
关于剧情的走向,导演也没给个明确的方向。
大篇幅的水平镜头下,装的是众演员们除了悲伤、迷茫以外,就没有太多其他情绪的脸。
好像导演在说,你看吧,这就是中东的现实。
我只告诉你,这里的中东真正的模样。
于是,只按着片中几个重要人物的动机,简简单单就能将他们三等分划。
02第一类,是以男主塞德为主,投反抗票的“恐怖分子”。
塞德(卡伊斯·纳塞夫 饰)是个地道的巴勒斯坦人,拥有着难以割舍的悲惨身世。
塞德的父亲,被判是通敌分子。
至于他父亲到底做了些什么事,塞德不知道,我们也不知道。
塞德母亲说,他父亲所做的都是为了家里人。
外界说,通敌叛国的人就该死。
一回到家,面对的是亲和的母亲,和跟他嬉闹的弟弟。
一出门,头顶上压下来的是铺天盖地的新闻;周围遍布的是“杀光通敌分子周围人”的言论。
塞德从片头一入镜,伴随着的就是那双盛满了悲伤和迷茫的眼睛。
明明所有的事,都似乎与他无关。
但的的确确,所有的事都需要他来承担。
当接到被选做人肉炮弹的任务时,塞德整个人都像是懵的。
相比于接到任务后,兴奋到无以复加的伙伴,塞德似乎一直都很迷茫。
他甚至还问他的导师,“任务完成之后呢?
”导师信誓旦旦地说,“你们的灵魂会结伴回家”。
可是他不停敲击的手指,却早已揭穿了这个脆弱的谎言。
塞德似乎也早已了解,关于天堂,可能真的是个谎言。
所以从一开始,他就没有明确的相信过。
但是对于做人肉炮弹这件事呢。
他也徘徊过。
在事情破败之后,他与同伙人失散。
塞德做的第一件事,就是重返以色列区,企图在人多的车厢引爆炸弹。
可是塞德最终退却了。
因为一个孩子。
于是他转身回家,兜兜转转,像是绕了一整个城市。
走了很多的地方,见了很多的人,心里还是很烦。
他有着温和的母亲,淘气的弟弟,甚至还有一个刚刚相恋的情人。
他有太多的割舍不下,通片看下来,他是那个最不该去做炸弹的人。
但是修表店里贩卖的录像带就像是个残酷的笑话。
通敌分子的录像带要比烈士诀别书更贵。
就好像,通敌家属的身份要比烈士家属来的更为沉重。
如果说巴勒斯坦就是个令人窒息的地方,那么塞德就是那个最窒息的人。
巴勒斯坦的风太大了,所以会有打不着的火柴;
关不起的窗。
永远无法过滤干净的水;
走不过去的路;
还有人人都笑不起来的脸。
这一切,真的,太沉重也太无力。
如果不反抗,就真的只能这么过一辈子了。
苏哈曾经问他,“为什么选电影院?
”。
塞德也曾经反问,“为什么是我们?
”。
问题太沉重,谁都解答不了。
既然命运无法怪罪,那么只能将怨气归于敌军。
如果不是以色列,父亲就不会通敌。
错的不是我们,而是这一整个世界。
于是,炸弹的闪白亮起。
原来这世界真的没有天堂。
03第二类,是卡勒德所属的“懦夫”。
卡勒德(阿什拉夫·巴姆 饰)不同于塞德,有着完全不一样的灵魂。
甚至,他过于纯真的性格,在整部片子里,都显得有些格格不入。
作为兄弟,他是极仗义。
在上级已经认准了塞德通敌的时刻,他第一时间站出来声援、力援伙伴。
作为烈士,他是最积极。
在接到人弹任务之后,不同于塞德的迷茫,他是真的很兴奋自己要成为烈士。
虽然,他其实并不懂得,这到底意味着什么。
他年轻气盛、疾恶如仇。
面对被敌军打断了一条腿的父亲,他大言不惭地说,“如果是我,宁愿断两条腿。
”面对摄影机,他慷慨激昂的宣读着手中的烈士诀别书。
激愤到塞德这个旁观者的情绪,都被感染。
可是就是这样的壮志勃勃,在一直出故障的摄影机面前成了一个可悲的笑话。
于是,所有的雄心壮志,在他见到妈妈做的饼的那一刻,瞬间化为了乌有。
“妈,趁我还没忘记。
在阿尔·阿尔盖达有水过滤器,比卡纳泽的要便宜,你去那里买。
”他说。
说破了天,这也不过是个才二十多岁的被拐骗的孩子。
相比于塞德的心思成熟,卡勒德就像跟着荆轲去刺秦的秦舞阳。
之所以不怕死,是因为所有人都告诉他,这世界上有天堂。
那个被所有人合力编织出来的成人童话,只有他一个是真的相信了。
再到后来,在苏哈的声嘶力竭之下,他终于明白。
哦,原来,这一切都不是真的……他也开始学苏哈的话。
回去吧,这样盲目送死是没用的。
他真的懂了苏哈那番话吗?
不见得。
他所说的不过是个借口。
他在害怕。
他怕死。
他懦弱。
可是导演又让他显得如此的顺理成章。
是的啊,也是个没长大的孩子,怎么可能不害怕呢……
04最后一类,是苏哈和杰尔马一类的“知识分子”。
说他们是知识分子,其实他们不过只是比旁人更多了些见解。
但实际上,在“到底该如何做”的问题上,他们比谁都支吾。
苏哈作为英雄之女,是生活在另一个世界里的佼佼者。
她自一回来就表示,对恐怖袭击以色列的不满。
她的言论,似乎更贴近身处中国的我们。
就是啊,如果打不过,为什么还要去送死?
杀害了那么多的民众,舍弃了自己的生命,又换不回自己的国家。
到底,为什么呢?
苏哈口口声声地说,除了恐怖报复,还会有其他形式的抗议。
结果通片下来,她只不过提了个,与以色列谈人道。
卡勒德都不信。
与敌人谈人道。
原本就很可笑。
没有军队,力量不足,是谁都知道的现实。
也似乎是谁都改变不了的命运。
苏哈声嘶力竭地呐喊,埋怨,说到底,也不过是对整个世界无力的宣泄。
至于,另一类杰尔马,则是更为糊弄的一方。
他更像是传说中,那些劝别人去死的圣人。
他一边在编造天堂的神话,另一边又在叫人不要去看死去的惨状。
他一边在鼓吹“灵魂结伴回家”的谣言,一边又在为送别人去死感到自责。
他是巴以地区焦虑的结合体,一定要做些什么。
就算是以牺牲他人的生命作为代价,也在所不惜。
因为只要这样,自己就能感到安慰。
在这无力的社会,“我”还一直在奉献。
但其实说到底,这也不过就是个自欺欺人的笑话……
三种态度,寥寥几人,九十分钟,说尽了巴勒斯坦平民的现状。
如果现实果真无奈到无力支撑了呢?
导演提出了问题,却没有给出标准答案。
这么沉重的命题。
谁都不会解答……通片累积的压抑情绪,在一片闪白过后只剩了沉默。
没有片尾曲,黑底白字的滚屏在荧幕上静悄悄地走。
寂静的影院,仿佛带着所有人回了趟巴勒斯坦。
感受那种沁入骨髓的窒息……
图片来自网络文末点赞喜欢小朕,点个[关注]再走呗o( ̄▽ ̄)d想要资源的小伙伴,点赞私我φ(>ω<*) 该文章由小朕先生独创,转发请询问作者并注明出处,谢谢。
一直看的時候, 想起了慕尼克這部電影。
慕尼克是代表以色列, 立見天國是代表巴勒斯坦。
兩套觀點與角度皆完全不同, 甚至可以說他們是相反的, 但看過這兩部戲的我, 卻一點也不混淆於其中。
可以說, 慕尼克 是比較感情為先的戲, 而立見天國卻以寫實行先, 也勝在比較客觀的去說故事。
人肉炸彈、以巴問題, 對於在生活在香港這一塊還為"巴士阿叔成為熱話"的"樂土", 可能真的不會理解為何人家會為自己的國家而不要命去做。
看電影的好處是可以從比較間接地了解一些你平時不會知的事, 例如比較嚴肅的政治話題。
全片沒有血腥渲染, 在片未的留白, 卻震動了我的思緒。
这里没有天堂。
将年轻的生命献给不可知的真主到底有何意义?
当宗教成为一个符号,成为一种工具,一切都看的如此清晰和盲目。
伟大的灵魂和盲目的生命的结合,就注定了这是悲剧的诞生。
《慕尼黑》和《天堂此时》在同一时间,地球的两个角落发出自己的声音:仇恨和暴力根本解决不了问题。
不管是以色列还是巴勒斯坦,都是被命运栓住的狮子,越是想逃脱民族的命运锁链,就勒的越紧。
机关枪、人肉炸弹、直升机、定点清除,仇恨和暴力使得一场战争变得没有胜利或者失败,只有无休止的死亡。
只是影片也只能点到这里,哪里才是方向,哪里才有未来?
如果以色列人不对以色列国的建国持有羞愧之心,如果巴勒斯坦人不能接受现状,那两个国家都将被被悲剧的命运所缠绕。
原文见我的blog:http://www.tianya8.net/2006/03/blog-post_15.html
对于宗教和政治,我无评论可写。
对于剧中人的命运,除了唏嘘还是唏嘘。
生活在那样的地区,背负上那样的身世,不是几句言语也不是几部电影能够改变他们的思维,能够挽救得了他们的生命的。
只是我们都希望,无辜的人不要成为牺牲品,世界本就残酷,但愿还有天堂。
影片的很多细节是颇值得玩味的,比如那段录像场景,辛酸而又讽刺。
而我更要提一下两次巴士上的不同境遇。
一次,赛德正准备走上公车引爆炸弹,可他犹豫了,看到一个孩子后,更是选择了放弃;一次是在片尾,赛德还是义无反顾地坐上了巴士,为影片画上了一个无奈的句号。
没有天生的人肉炸弹,人其实都有血有肉,都有着自己的七情六欲,只是没有人给他们享受真正人生的机会。
珍惜生命,珍爱和平,一句大话,却也是实实在在的真理。
周末去影院看了今年的奥斯卡最佳外语片《天堂此时》,以色列导演从巴勒斯坦人弹的视角,探讨战争带来的痛苦。
说实话,并没有比我想象的更震撼。
但这也许,才是生活的真相。
用极端的方式去换取自由,或者平淡无奇地活在当下,其实也是天涯和咫尺的辩证而已。
两个生活在约旦河西岸贫民窟的年轻人。
一个是通敌者的后代,从来没有过尊严,内向而不苟言笑;一个父亲被以色列人砍断腿,对占领者深恶痛绝。
一个想洗刷与生俱来的耻辱,一个想荣耀平凡庸碌的人生。
一个在行动开始的时候犹疑不定,一个为如是的死亡义无反顾。
如果故事就是这样在最后的爆炸中结束,那么这充其量就是一部模拟的纪录片。
戏剧总要有戏剧性的元素,以色列人的作品总要有一个独特的立场。
高潮来自于二人绑好炸弹越过边界以后,却因突如其来的军车干扰,而走散了。
行动不得不被临时取消。
人物的内心挣扎在二人互相找寻的过程中一点点展开。
突然来临的死亡也许并不可怕,你还没来得及想,就已经是天堂。
可是如果给你机会在那一刻之前去思考,那么这一切,又值不值得呢?
天堂,是否有天堂。
永远相信安拉。
在主人公看来,这是不容置疑的信仰。
这也是他们自己深信不疑,为了圣战而献身的动机。
只不过在最后的24小时里,信仰,似乎动摇了。
于是,有了出人意料的结局。
Said 和Khaled,画面上,他们是两个和Jack和Ennis一样英俊的男人,他们也曾在故乡山丘的墓地旁喝酒聊天,乘兴起舞。
他们也有对爱情的渴望和对亲情的眷恋。
是什么,让他们选择了用这样的方式进入天堂?
正如前面所说,我认为这其中“信仰”并不是最根本的力量。
很多人认为信仰不容置疑不可挑战,是因为他们从来都不去质疑和挑战而已。
这就好比爱情,我从不问自己为何爱你,所以我才爱的疯狂。
Said和Khaled是不怕死的人,但是当他们第一次从死亡线上回来的时候,他们不得不去面对死亡的意义。
当他们发现烈士的录影带和通敌者的录影带在商店里是同样价钱,当他们在以色列看到一样手无寸铁的妇女和儿童……因为生活在贫民窟,所以一生只被允许跨过约旦河一次;因为背负了父亲的耻辱和冤屈,所以生命永远没有尊严;因为终日生活在炮火和动乱中,所以年轻的旅程还未开始就已经看到终点;因为一无所有,所以终日面对着废墟,炮火和坟场;因为心灵孤独,所以没有能力去笑,也没有能力去爱。
Said说,没有尊严的人生没有意义。
Khaled问,他死后家人是否能得到好的照顾,他的形象是否可以在故土变得无尚光荣?
我以为,这才是他们真正的动机。
政治,宗教,地域,文化,信仰——超越一切之后,是人性中最美好最美好的本能——对自我的肯定和对自由的追求。
讽刺的是,这样美好的动机,却能够带来毁灭性的灾难。
和肮脏的利益冲突一起,夹杂在血迹斑驳的历史教科书里,沉默,死亡,腐烂,被扭曲。
如果我们不能走近,它们将永远是一个望不穿的道德黑洞。
而谁曾想,那黑色深处埋葬的,却是有着同你我一样的,不能被误解的,无比珍贵的,光明。
每个人心里都有一个天堂。
可有些人的生活却是地狱。
每一个人都终其一生去找寻光明。
可是那路途竟然这样崎岖。
天堂此时。
我相信。
天堂何时?
我怀疑。
自打钢琴师以来很久都不会去找一部这样虐心的电影来看了。
同是取材自动荡的阿拉伯半岛,奥斯卡最佳的《拆弹部队》更像是一部战争纪录片,不会产生太强的代入意识,而在《天堂此时》中,追随着两个普通的“人弹”,常常会想如果是自己身上绑满炸弹在生生死死间来回会是什么情形,死亡的威胁会像悬在头顶的达摩克利斯之剑令我焦躁抓狂到崩溃的吧。
两个人中的卡勒德活泼热血,正是脑海中对所有逞着宗教狂热份子和人弹们的经典形象,这样的人不论在什么国家什么时代都有,好比文革时的红卫兵--领袖的话都是对的,领袖要打到牛鬼蛇神,领袖要砸烂一切艺术文化,安拉要打圣战,安拉要杀异教徒,安拉要复仇……于是炮灰们埋葬了生存的意义,高举着安拉之剑前赴后继地去了。
所幸的是,最后的最后他终于回味起生的喜悦和快乐,回头是岸了。
卸下炸药的过程仿佛完成了一个仪式,一个蜕变的仪式,他似乎明白什么才是真主真正的意志。
而另一个人萨义德,他的平静一开始就令我惊讶,这样一个温醇的人,与基地录像带里高举ak47叫嚣的极端主义者是那么截然不同,为什么也要去做人弹?
而且刮了胡子后萨义德的气质反倒更贴近于犹太人,英雄的女儿可能爱的便是他身上的这种安详。
片子越到后来越感到他绝不可能是为了那些所谓宗教民族的伟大目的去赴死,他似乎原本就明白这种行动断不会对以色列的高压政策产生任何影响,只是又一次无意义的送死。
当看到萨义德回到自己温馨的家,坐在洒满阳光缀满枝条的白墙下与母亲温柔地拉着家常时,才明白原来他真正在乎的其实是自己的家族啊。
为了洗刷叛徒父亲带来的屈辱,为了让家人挺直腰杆在名誉高于生命的伊斯兰社会生活下去,他选择了同胞们最能认同的方式灰飞烟灭,在屏幕变白的那一刻,我的脑中也是一片惨白,前面几十分钟所积累的嘲笑,压抑,释然,愤恨,惋惜通通归结为一种深深的无力感。
一步步踏上祭台,头也不回-看哪 !
上帝的羔羊,除去世人罪 孽的 。
出自《约翰福音》
3- 看了一半睡着了
巴勒斯坦恐怖组织派两个年轻人去以色列做人肉炸弹,接头人没出现,撤退时一个肉弹落单了,另一个肉弹找到晚上找到了他,第二天继续任务,另一个肉弹想终止任务,落单肉弹自己去执行了恐怖袭击
几次转折都没说清 还有一点说教
ZZZQ
有些时候,重要的是你不去做。
编剧祝明:以色列投资,以色列导演,以色列演员,以色列上映,搞了一部反思巴勒斯坦恐怖组织有多不人道的片子,然后拿到电影节,代表巴勒斯坦参赛。剧本都不敢写的荒谬。“大屠杀记忆是我们独有的”——这套说辞,对我们有利;“恐怖组织记忆是你们的”——这套说辞,也对我们有利。
覺得比較悶,如果在戲院看應該較有感染力。
对于长久以来的恩怨,是否一定要以武制武,是否一定要以不人道制不人道呢?历史都已经是历史了,最后有人明白了,有人还是执迷不悟。。。
以色列拍?以色列演?以色列炮制的巴勒斯坦电影?
果然我实在不喜欢政治宗教相关的东西
印象中这是我第一次看巴以战争的片子,很沉重,很沉重,很沉重
似乎大家都对结尾处的闪白印象深刻,但最吸引我的一幕却是主角放走那辆公车后,主角阴暗的脸终于被阳光照亮,象征意义十足。
老早看的……
看的时候鸡皮疙瘩一层一层的
乏善可陈
有点虐心! 中东版法鲨很可爱!
he sent this dvd to me 4years ago
对中东问题不是很了解,看片对敌对的双方也就没有什么偏袒,更多是感叹信仰的力量,可以让一个个鲜活的生命,那么义无反顾的走上献身之路。
不太明白
我不相信天堂,我只相信现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