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人称是给孩子的,叫托尼。
然而,他讲述的却是他母亲的故事。
影片很沉闷,不得解。
人物的性感都是一维的,不复杂。
倒是托尼,我并不清楚他为何最后要刺死他的母亲。
感情的宣泄似乎也不足以成为唯一的理由。
朱丽安,倒是可以轻松的说,我只想搞个大派对,邀请所有的朋友,让他们阿谀奉承我,让他们以我为荣,让他们爱我。
我就是这么单纯。
芭芭拉是这个华丽世界的牺牲品,从电影演员到社交名媛的转变并不成功,优雅的外表下潜藏一颗野蛮的心。
她与儿子安东尼身上流淌着同样的欲望秉性,最后却都无法逃脱被它毁灭的命运。
冰火情融等到芭芭拉意识到自己婚姻不幸的那一天,她也许会想起自己强迫老公参加各种社交晚宴的那段时光。
那是战后的欧洲,经历过二战的贵族们不顾新时代的到来,在自己的命运尚未被暗夜覆盖前,仍然可以偏居璀璨的角落,对着镜子顾盼生姿。
往昔的电光幻影留存着她最美的容颜,而今她抛弃演员事业,嫁与橡胶业大亨布鲁克林。
镁光灯前的丽影是不见了,欧洲的交际场上却因此多了一个好手段的交际花。
如果说芭芭拉的性格是一团烈火,布鲁克林的性格则完全相反,可说是一个冷如冰的美男子。
他的荣耀光芒全来自他的祖父贝克兰,一个特殊橡胶材料的发明家,令他可以衣食无忧,过上探险家的生活,着迷于远古村落的神秘历史,向往消失的印加帝国遗址。
他是自然界的探险家,她是社交界的冒险客。
两人的结合自是冰与火的融合,虽有激情的碰撞,更多的却是难以相容。
结婚之后的芭芭拉表现出了性格上的极端不稳定,酗酒,爱发脾气,以及严重的抑郁症。
她的精神问题也许是遗传自母亲,也许是婚姻加剧了她的病态。
但婚姻的牢笼未能禁锢她爱表演的天性。
虽然不久之后,他们有了儿子安东尼。
那一晚,她望着浴缸中的婴儿,只是远远地注视着,不敢靠近,以免礼服被溅出浴缸的水花沾湿。
此时,她的心尚未在儿子身上,她要在今晚的派对上开一个恶作剧。
如她所预期的那样,衣冠鬓影的绅士男女拿禁忌与金钱取乐。
西蒙妮面对老公抛出的“愿不愿意为十万美金吃上一块人肉”的问题,并未立刻作答,手捻樱桃的梗在酒里来回打转,脑中思索着漂亮得体的答案以应对大家的殷切期盼。
芭芭拉抛向老公一个难题:是否愿意和出门遇见的第一个女人回家?
布鲁克林竟爽然表示愿意,芭芭拉笑而不语,微扬的嘴角吐出烟雾模糊了她的面容。
待到席散出门之际,芭芭拉面对迎面而来的的士,大笑不已:既然你可以,那我又为何不可与第一个遇见的人回家?
芭芭拉跳上的士,留下愤怒的丈夫扬长而去。
芭芭拉的放荡行为早已超出丈夫的忍耐极限,而安东尼的到来又让他们之间的关系发生微妙的变化。
禁忌文学转眼间,安东尼已经八岁了。
父母带着他在欧洲大陆之间游转,犹若草原上居无定所的游牧民族,但不是为了生存,而是为了享乐。
芭芭拉与布鲁克林凭借家族生意带来的丰厚财富,得以不必工作,只做自己喜欢的事情。
法国、意大利、西班牙,他比同龄孩子经历更多,却也失去了一个安稳的童年,他好像做坐在旋转木马上望着眼前万花筒般转过的生活,由此而生的不安全感激发了内心的叛逆。
在巴黎那段时间,他已经能用法语阅读小说。
爱慕虚荣的母亲自然不放过这一炫耀的机会。
一日,寓所来了一位曾为普鲁斯特做传的老作家尚皮耶·苏威特。
芭芭拉兴奋不已,普鲁斯特那些繁复拗口的长句子是她所不能消化的,这位作家写的普鲁斯特传记同样因为她的法文不够好而没能仔细阅读,但这并不妨碍她缠着苏威特表达仰慕之情。
但她好奇地向对方询问普鲁斯特是否是同性恋的传闻,却暴露她专注八卦多于文学的肤浅本质。
芭芭拉牵着安东尼的手,想让儿子阅读一段法文给大家听。
安东尼打开那本烫金红皮的小说。
犹豫再三,抬眼瞧了瞧母亲,最终还是支支吾吾的放弃了。
镜头给了那本书的内页一个特写,虽然作者的名字躲藏在画面的右上角,但萨德两字早已道尽天机,《朱斯蒂娜,或喻贞洁的厄运》作为萨德的代表作,以其可怕的性虐描写而备受争议。
苏威特打个圆场,也许孩子是太累,就别念了吧。
没想到这下可惹恼了芭芭拉,怒斥苏威特其实道貌岸然,方才望着自己的背影用法语说出轻浮之言。
上流社会的虚伪被芭芭拉无情地嘲弄,无论是之前她扬言要与陌生人回家,还是怒而斥责苏威特的伪善,皆因性情使然。
父子迷情父亲对儿子多少有了嫉妒,似乎安东尼“抢走”了芭芭拉。
而安东尼身上多少有些俄狄浦斯情结,虽然他不经意间流露出的性取向更像是一个弯男。
母亲近于罗曼蒂克的爱意和父亲近于愤怒的妒忌,无疑加剧了这段婚姻的瓦解。
1967年,西班牙的卡达奎斯,芭芭拉一家在此度假。
安东尼或是骑马,或是坐在海岸边弹着吉他。
随后,他与父亲一边聊天一边等着芭芭拉的出现。
布鲁克林见妻子久等不来,责怪她作为演员的本性依然没有改掉,一如既往的做作。
安东尼为母亲辩解,只换来父亲的斥责。
面对同一个女人,父亲与儿子采取了截然不同的态度,预示他们此后远离与依赖这个女人的命运。
布兰卡是安东尼在海岸边结识的女子,独立有个性,很快吸引了安东尼的注意。
布鲁克林对这个人也很感兴趣,还向儿子打听她的名字。
安东尼以为父亲关心自己。
父亲也以后来人传授经验的态度敷衍了事。
布兰卡为这个死寂入水的家庭带去一点点涟漪。
芭芭拉极力撮合两人。
当晚,百页窗外泄进的微光为裸体相对的两人镀上了一层银边。
布兰卡望着面前柔嫩的少年,赞美了他,嘴唇迎上了他的面颊。
1968年,一个行色匆匆的女人走在马约卡的机场大厅,粉红色的服装像是出席闺蜜的聚会,墨镜后的诡笑却泄露了她此行的目的。
刚下飞机的布鲁克林搂着布兰卡,犹如度完蜜月归来的新人,而这里只是他们的中点站,马上两人就要匆匆赶往下一站。
等候在那里的芭芭拉迎面走来,谩骂声响彻整个候机厅。
她无法控制自己的情绪,不仅是知道她已无法挽留丈夫,同时也为安东尼担心。
布鲁克林却一脸云淡风轻,不时做出无所谓的表情,这段婚姻早已不在他的心头。
辱骂完毕的芭芭拉离开丈夫,等上机场外的计程车。
这一幕恍若当年那个恶作剧的夜晚,她与陌生人回了家。
这次却成了真,只是少了女王戏弄他人的快感,多了一份借陌生人取暖的凄惨。
缺席的男人父亲与丈夫的缺席让这个家庭一步步沉沦。
显然,父亲的背叛让安东尼更加成熟。
他仿佛老了许多,从他拿烟的姿势,倚在沙发上的坐姿,及至走在路上的步伐,都如同一朵苍白的花朵,无力与倦态在他的脸上流淌而过。
他是颓废派的诗人,把自己置身于光明与黑暗的交界。
他在男朋友的画室里流连忘返。
少了父亲的约束,他开始大胆寻找自己理想的同性之爱。
芭芭拉的命运在此时已经达到了悲惨的顶峰,丈夫弃她寻新欢,儿子走上弯路难以掰直。
她像一个孤苦无依的怨妇,独自拾级而上,慢慢步入那没有光亮的黑暗之中。
当芭芭拉来到儿子的居所时,安东尼正接过艺术家男友用嘴递过的香烟。
这支烟被芭芭拉一把夺去,嫉妒地看着他们。
不久,寂寞的芭芭拉也找到了男人。
山姆是专门陪欧洲贵妇玩乐的男同,行使丈夫的职责,陪她们吃饭、听歌剧。
不过,山姆比较特殊,这项工作对他而言,与其是赚钱,更多的只是为了让自己开心。
善解人意的山姆用心灵鸡汤式的话语治愈芭芭拉,鼓励她参与社交名媛的聚会、拿起画笔绘画。
但芭芭拉怎能料到山姆怜惜着安东尼,并把这份心意传递给他。
敏感的安东尼在黎明时分登山姆的床榻,作画失败的芭芭拉狂野地抱住山姆。
母亲与儿子都是一样的缺爱,山姆成了他们疯狂索取爱的对象。
终于有一日,山姆躺在了芭芭拉与安尼的中间,他的两只手分别抚摸两边的面颊。
这种畸形的爱自然无法维持太久,山姆离去后,失去心灵寄托的芭芭拉陷入更深的抑郁中,在这种非理智的状态下,她与安东尼发生了一段不伦之爱。
寂静的大宅里只有他们的喘息声回荡其间,两个受尽伤害的人只能以这种突破禁忌的方式沉沦下去。
安东尼受到母亲的遗传,神经愈发脆弱,终于在妄想中用刀捅入母亲腹中。
他这一下是如此决绝与无情,芭芭拉立刻丧命。
安东尼冷静沉着地点燃一支烟,拨通了警局的电话。
他坐在母亲的尸体边,吃起刚叫来的中餐外卖。
过往的记忆如同前世闪过他的脑海,他爱芭芭拉胜过任何人,最后却亲手杀死她。
此时的他心灵反倒坦然许多。
影片改编自真实事件,安东尼后来进入精神病院,释放之后因再次行凶被送进纽约的赖克斯岛监狱。
最后,安东尼以自杀结束了生命。
影片上映之后,山姆的原型塞缪尔·亚当·格林撰文表示他确实与芭芭拉发生过恋情,但自己绝非双性恋,没有与安东尼发生过关系。
他想通过法律途径控告制片人,但到去世的时候都未解决,也让这段迷离的往事随他而去。
根据真人真事改编的有钱普白伦理片,大概是爹有钱但天天探险,于是妈(朱利安摩尔,老年美国唐嫣)经常出轨宠爱儿子,儿子(小雀斑)是给,妈雇黑皮西班牙铁t勾引结果儿子不感兴趣反而和伪西班牙黑皮矿工(小茶杯饰)好上了,爹和儿子女朋友跑了,妈和儿子男朋友和儿子3p了,分手了,天天搬家,妈自杀未遂,儿子天天照顾(你们真有钱),妈觉得儿子怎么还是给要跟儿子做,最后儿子受不了把妈杀了的故事很难看,这么狗血还能拍得难看真是服了美国人了,每十分钟都在看女主戴墨镜到不同的国家说蹩脚的美式小语种装逼,上次看她还是在克洛伊,一位被阿曼达勾引又玩不起的中年侄女——啊,朱利安摩尔,你的脸就是美国中产的卫道士,让我一看就很萎这个片子让我想起少许灰烬,明明简介都很劲爆但拍出来真的很难看,我主要想让美国主演道歉,一个罗伯特帕丁森一个朱利安摩尔,导演还非当受抚慰拍……请问哪里有魅力了……还有很多本应是白学名场景的困惑床戏,我真的服了,尴尬对我来说是褒义词,但我从头到尾只有困惑:这谁?
怎么睡了?
我脸盲了?
这不还有第三个人看着呢?
怎么又睡了?
你们怎么不问问别人啊!
看了Julianne Moore主演的Savage Grace, 一齣看了數天依然在我腦海裡徘徊的電影. 於夏日電影節揀選此片都是因為Julianne Moore, 卻對導演Tom Kalin認識不深, 故事簡介也就是網上短短的介紹, 略略知道是今年Cannes康城參展的電影之一, 就此而已.電影改編自Natalie Robbins及Steven M. L. Aronson合著的同名作品Savage Grace.看前沒看影評, 只知道有網友說電影不知所謂, 於是不再多細看, 便去看電影了. 或許有人不接受電影中的道德倫理, 一些令人咋舌的畫面. 但整體而言, 我卻頗喜歡此片. 我覺得導演作了許多嘗試, 很用心, 希望可以一次過加入許多元素. 或許就是Tom Kalin的豐富製作經驗, 他導演的作品不多, 曾監製過"I Shot Andy Warhol"(1996), 相信他這回是有點野心, 渴望給觀眾一個感嘆號.看畢電影的第一個感覺是, 它故事性很強, 是劇情及演技並重的電影, 而Julianne Moore的演技一再被肯定. 看過她演"Magnolia"(1999), "The Hours"(2002)及"Far from Heaven"(2002)都有很深刻的印象. 這次她的大膽演出或會令某些觀眾反感, 不過我覺得她演得非常出眾. 飾演Barbara Daly Baekeland(Julianne Moore)兒子Tony的Eddie Redmayne也相當不俗. 基本上整齣電影都是他們二人的故事.攝影也很值得留意, 許多鏡頭角度都刻意安排, 看到導演的心思. 他喜歡給演員的眼神一個大特寫, 的確它們帶出來的訊息比許多對白更有力. 兒子從小孩到成長後的轉接鏡頭運用了他的眼睛及一隻馬的眼睛來交接, 雖然手法有點老土, 但或許加強了導演著重演員眼神來說故事這點. 而且兒子Tony的雙眼又確是電影中十分重要的元素. 因為整齣電影都是從他的POV出發, 從頭到尾他就是故事的主人公, 故事一開首便用他的旁白來交代他的一生, 從呱呱落地到成年. 這個就是他的一生, 他的故事, 而其母親也是主角. 用兒子的POV來說故事, 感染力很大, 不知道原著本身是否也一樣, 不過如果用母親的POV來說, 整個故事都不一樣了.Julianne Moore被丈夫粗暴對待那一幕, 她的目光往門外看, 其實應該是沒有人的, 但那個角度令人感覺到是其兒子窺探了一切. 可見電影以兒子的POV作出發點的感覺很重.記得電影初段有一幕是兒子還是個嬰孩, 睡在床上. 父親和母親前後腳回家, 父親Brooks(Stephen Dillane) 看著床上的兒子, 說他是一個好男人. 而電影末段, 兒子在警車上, 目無表情, 旁白是他給父親寫的信上說: "If you ask me what it's like to be in prison, I am telling you, it's just like what everybody thinks."很淡然的語氣. 一個本來無瑕又接近完美的嬰孩, 到最後變成一個殺人兇手. 而當中其母親可說是罪魁禍首. 由始至終, 兒子都是個無辜又可憐的受害者.有說Barbara Daly Baekeland和兒子在沙發上那幕是"幫助他", 或許她一直希望幫兒子改變其性取向. 但個人又覺得, 從一開始, 母親便想掌管兒子的一切, 而同時她也依賴著他. 或許自她丈夫的心已離開她那一天開始, 又從她想操縱其丈夫卻失敗那天開始, 她的目標便轉移到兒子身上. 兒子不但往後的日子都成了她的丈夫, 亦被她操縱一生. 我個人認為, 其兒子的性取向是其母, 以及他們兩夫婦的破碎關係所一手做成的.有沒有留意電影中Julianne Moore和兒子從巴黎搬了到倫敦之後, 與友人提到一作家的名句, 其實她記錯了, 原句應該是"When a man is tired of London, he is tired of life; for there is in London all that life can afford."是Samuel Johnson於"Boswell's Life of Johnson"一書中的一句. 而電影中她卻說是巴黎, 其實倫敦才正確. 或許正正反映出她的情緒不穩? 導演/作者有沒有其他意思?個人認為, 導演的野心很值得欣賞, 大膽的嘗試, 把原著(本身亦是七十年代真人真事改編)放了在銀幕上. 情節緊湊, 沒有冷場, 成為令人不斷思索的作品.喜歡有關人性, 家庭, 親情等等的電影. 雖然此片的道德標準都超出了常人所能接受, 但給人極深刻印象. 不是說認同當中所帶給我們的訊息, 但電影的手法, 演員的演繹, 鏡頭的運用, 各樣都值得觀眾細味.
我说的话,跟影片没多大关系,都浸没在我对人物关系的想象里了。
看过影片的人,一定会知道我在“涉及影片内容”,没看过片子的想必也看不懂我在说什么。
这是基于影片而发出的臆想。
废话有很多。
只有太喜欢影片的人才有可能看完。
如此冷漠,却都急迫地需要被爱。
托尼像极了芭芭拉,大概总是跟母亲待在一起。
父亲从最初就觉得母亲是背叛者,她看不起他,他还是忍不住被她吸引。
布鲁克斯明显表现出的控制欲,他认为是她的祖父的遗传。
他认为父亲并不是值得提的人物,而祖父才是强者。
布鲁克斯热衷探险,这也是芭芭拉所欣赏的。
布鲁克斯寻找祖父的踪迹,他背后承受的事贝克兰家族。
而芭芭拉对这个家族的事全然无视,她活在自己的世界里,要享受,要刺激。
只接受自己认为合适的事。
一点不顺心就要大骂发泄。
终于遇到就算发泄也不能释怀的事情。
布鲁克斯的离开,让她的人生都毁灭了,她跟出租车司机上床,还打算付他钱。
她自杀未遂,勾引他的儿子。
她抓着他的儿子决不放手,与他合为一体,让儿子成为她的陪葬品。
芭芭拉在外人眼中是光彩照人的疯女人,在丈夫眼中是不守妇道的高傲的女人,在儿子眼中是骄纵的不可违抗的母亲,而后来是残破不堪的要把自己吃干抹尽的女人。
托尼一直都是克制和平静的。
他在于时刻都带有点神经质母亲时也很泰然。
他是了解母亲的,正因为了解,擅自决定了要杀死母亲。
不是冲动的选择。
可能说已经很久以前就在考虑了,也决定了,只是没有动手。
母亲的绝望轻易侵入托尼的情感。
托尼一但要作为彻底的知情者站出来,就不得不采取毁灭的行动。
他生在这样的家族里,他有这样的父母,包括他母亲的一切,他都认命并且在其中游刃有余。
托尼是被动的,他是芭芭拉的儿子。
他承受的会比他的父亲,布鲁克斯还要多。
布鲁克斯选择对他的人生会有关注的布兰卡而离开母子俩,他的离开在表面上是对母子俩的背叛,但在托尼的旁白中否认了这件事对自己的伤害,托尼认为母亲受的伤害更重。
芭芭拉不能忍受自己的丈夫跟一个小女孩跑了。
就像很久以前不能忍受托尼是个同性恋一样,但当她意识到自己的能力有限,并不能改变现状的时候,她就破口大骂。
她绝对不会输在嘴上,她会四种语言,是个对年轻人来说是恶魔的女人。
芭芭拉当众咒骂吃嫩草的布鲁克斯,而她却在自家沙发上解了儿子的裤子纽扣。
她从来都一点也不卑贱,高傲凌然的做个冲击者和破坏者。
她的占有不是像布鲁克斯那样简单粗暴的强奸式性爱。
她会在你被她吸引后带你上床,做爱是符合她内心需要的,随性但是却有要有着挣扎的感觉。
我在一瞬间觉得芭芭拉原来出去鬼混是为了维持她与布鲁克斯的扭曲关系,她对布鲁克斯的渴望让她这样做,而布鲁克斯是满足她的欲望和其他一切需求的载体。
芭芭拉是活在自己的世界的,而她又追求这个世界的秩序感,她是中心和秩序。
托尼带回来的女孩,她要让托尼上她,而结果是托尼上了她,布鲁克斯也上了她。
都无所谓,可是布鲁克斯却因为这个女孩离开的自己,这种“毁灭感”或许就是芭芭拉所需要的,她能从中获得快感的。
平庸是不被忍受的。
托尼爬上萨姆的床,这是乱伦关系的开始。
实际上托尼完全可以爬上布鲁克斯的床。
如果这样芭芭拉就用不着自杀了。
接着萨姆爬上芭芭拉的床,托尼很自然的就也爬上去。
尴尬的萨姆早早离开了这母子。
难怪回到巴黎的芭芭拉要自杀了。
扭曲纠结的欲望在狭窄的空间中会越积越多,得不到释放。
如果3P的时间段可以作为快乐的来做参照,那么以后就是不放纵和不快乐。
没有中间人,两人又要面对的道德或者是其他的压力(两人获得性高潮的可能少)。
最后在厨房里的谈话,托尼问芭芭拉,纸条是怎么回事,她为什么要写纸条。
这时候,托尼就已经拿起刀子了。
我不太明确托尼究竟是因为什么才拿起刀子的。
肯定跟愤怒和羞耻是无关的,甚至不是为了谁。
他说:“现在你平静了。
”托尼结束了芭芭拉,但一切都没有结束,他感到饿,他点了外卖。
他被判到精神病院,后来跟外婆回到美国。
相隔差不多十年,他在争执中刺伤了外婆,不久就自杀了。
我担心托尼一直都活在芭芭拉的世界里,甚至连他的性向都是受芭芭拉暗示的。
托尼的精神世界全是关于这个女人。
我认为托尼的死法是塑料袋窒息也算是他人生的佐证。
只是这个男孩他在没有爱的世界里渴望爱,终于在他冷漠的母亲那里获得了存在感。
窒息是没有空气的死法,是把你从来没有离开过的东西与你隔绝的死法,是挣扎和残酷的自杀法。
我想托尼是知道这个的。
他知道的太多就得死。
抱歉我忘记了这是一部涉及乱伦或是同性恋的电影,直说吧,在影片中这两样都排不上禁忌的位置。
真正的禁忌是像“纸条”那样的密语,只要说出来,托尼就要杀人。
就像掉在路边的冰淇淋,会招来蚂蚁一样,是出于本能的。
谋杀是一场意外,过失杀人,自杀是有预谋的,但自杀未遂。
结果摆在那里,其他悬而未决。
我没有看过原著,却听说是编剧了不起的改编让电影成为有剧情有张力作品。
很多人觉得这是部不知所谓的影片,但我却看了两遍。
我觉得除了演技值得认可外,编剧和导演把人物那种荒诞和变态做得很清析。
你说一部电影再好,你再喜欢,过十年你还能想得起来多少。
估计我能会忘了那个骑马镜头,因为很多电影里有,但是吃冰淇淋的会记得。
我会记得芭芭拉数扣子的桥段,也有可能在杀人后点一大份外卖。
Tony Tony Tony念你的名字,记住你苍白阴郁的脸对于芭芭拉而言,Tony是她仅剩的骄傲,所以他不能有任何瑕疵,他是完美的,顺从的,不容亵渎的妈妈的骄傲所以在聚会时,她会因为客人对Tony的不够重视而歇斯底里,她要的是掌控当Brooks离开,她恼羞成怒,愤然离去,她坐在车里样子虚弱,可想到天使般的儿子时,又重新获得无尽的骄傲,于是,她雄赳赳气昂昂的生活下去可是天使堕落世间Tony肆意的活着,他阴郁而绝望,没有未来,只在他偷偷去给爸爸送信的时候,才微微露出那颗脆弱的心,他把刀插进母亲的身体,神情平静,然后报警叫外卖,坐在尸体旁边,动作庄严芭芭拉的爱很自私,很极端,Tony活的太迷惘,太脆弱。
只好拥抱,直到勒断彼此的骨头,好像才感觉到一点点暖。
片名跟內容都甚富挑逗性,為文字上的角力還添了一份立體感。
片頭男孩的一句"冷熱交鋒下的蒸氣",已經為劇情埋下註腳。
電影中有不少類似的智慧型對白,讀來引人入性。
Julianne Moore演活上流社會的花蝴蝶,縱然傷得片體鱗傷,還落力地以高姿態出現。
但世界是公平的,現實是會殘酷地展現在每個人身上。
再美的女人,都敵不過時間;愛情,同様。
兩者要敗壞時,就如缺堤般,一發不可收拾。
一直按奈的情感,恒將崩潰。
或者,凡是她愛的一切,都會顯得無能為力。
然而,真正傷得體無完膚的,還另有其人。
目睹一切,又無能為力;離開,又找不到出口。
兒子躲於小小的洞裡,為著保留丁點的安全感。
異性戀到同性戀到亂淪,都充斥著男孩對愛的無力感。
他無法主導眼前的一切,也不明怎様才算得上愛。
戲中一直出現的狗圈,或者就是他唯一真正愛過/得到過的。
但悲哀的是,那已經是小時候的事了。
當愛到了一個地歩,缺乏了表達的方式,人就開始走向異端。
片尾男孩嘴角牽起的笑容,跟片頭的對白作了一個回應。
他不過是一縷似有還無的水蒸氣,但我們都忘了蒸氣能傷人。
然而,當我們記起時,都已經灼傷了。
虽然个人并不喜欢同性恋,也比较反感他们,往往一些事情出自他们之手会被人们扣上更严厉的帽子,诸如超级bt之类但他们有他们的生活,有他们的自由,有他们的天地我承认当初下这个片子的初衷很邪恶,没想到却是如此沉重的题材,想思索些什么,偏偏却一片空白,对于芭芭拉来说,家庭重于一切,但她却被人误解,这和她的行为方式有关,片子细节表现的很完美,当然看到那个双性恋的家伙和托尼,芭芭拉在一张床上大笑时,心里很不是滋味,这算什么,互相认同,戏剧化...
不得不说片子剪辑得确实很厉害,很多关系和故事交代不清,很容易让人一头雾水。
都说芭芭拉是荡妇,我倒不觉得,因为丈夫经常去探险,没人陪伴,难道让这样的女人老老实实呆在家里,守活寡吗?!
对男人人们不要求他什么,但对女人人们要求得太多太多了,似乎女人一旦结婚就应该专一、顺从。
芭芭拉的丈夫其实不爱芭芭拉,只是被那种妖艳、柔媚所深深吸引,不知道自己做丈夫应付出什么,给女人什么,只知道她归自己所有。
芭芭拉太寂寞和空虚了,没有工作,所以对情感的所求加倍,但可惜一直满足不了,即使“水性杨花”,和不同的男人交往,但她不快乐,心底的需求还是一直渴望着。
托尼在这种家庭中长大,没有奇异的地方,我倒觉得新鲜。
其实我觉得不是芭芭拉对儿子感情模糊,反而是托尼,我总觉得他对自己的母亲很暧昧。
希望满足母亲,通过自己的陪伴让母亲快乐,当母亲和别的男人交往时他很生气。
最后乱伦、同性恋,我都没觉得托尼是快乐的。
小狗的死给托尼带来了很大的心理创伤,我在想,是否因为托尼想留住母亲把她杀了,永存于心?
这部电影根据1972年11月11日的伦敦谋杀案改编,其实电影并不离奇,离奇的反而是人生,只有比电影更精彩的人生,记住!
有关情节:社交名媛芭芭拉曾有望成为好莱坞明星,后来去嫁给橡胶巨头布鲁克斯,生下儿子托尼,芭芭拉对儿子有种强烈的控制欲,这在布鲁克斯和托尼女友私奔后愈演愈烈。
此时,托尼发现其实自己喜欢男人,为了纠正儿子的性取向,芭芭拉雇佣美女来引诱托尼,未能如愿。
心态扭曲的芭芭拉决定抛开一切伦理道德,逼着儿子和自己上床,忍无可忍的托尼最终把餐刀刺进了自己母亲的胸膛。
相关背景介绍比电影还悲惨的罪恶之家这部题材邪恶的奇情电影改编自娜塔莉.罗宾斯和史蒂芬.艾伦森的同名著作,内容与原著内容完全保持一致,更令人震撼的是,那也根本不是小说,而是一桩案件实录,记录了发生在伦敦的芭芭拉.戴丽.贝克兰德谋杀案的来龙去脉。
这起案件发生在1972年11月,当时轰动了全国,媒体的连篇累牍报道曝光一个破碎家庭背离伦常的故事。
丈夫布鲁克斯是人造橡胶发明人、塑料大王之孙,妻子芭芭拉出身名媛,由于贵妇生活和渴望得到的明星生涯之间巨大的落差,使得她一度精神崩溃抑郁。
丈夫出走后,芭芭拉彻底放弃自己,一度自杀,割腕时被儿子及时相救。
芭芭拉就此把儿子当成救命稻草,导致托尼最终出现精神问题。
最终悲剧发生——托尼杀死了母亲,之后还悠然的打电话到餐馆叫外卖,当年他25岁。
影片以襁褓中的托尼为开头,他的旁白贯穿着电影始终,亲口讲述自己一步步走向歧途的过程,最后他被押上警车。
在囚禁中给父亲写信为结尾。
但在现实中悲剧还远远没有结束。
被抓后,托尼在一家精神病院呆了8年后,因管理失误而被释放。
然后他搬到纽约奶奶家,不久又把奶奶刺伤,被关进了瑞克斯岛监狱。
直到1983年,托尼用代表着贝兰克德家族的塑胶袋闷死了自己。
赞朱丽安 :)
太難看,不敢拍又不敢死磕拍什麼倫理題材嘛。小雀斑這個時候真的不好看,摩爾阿姨只能說我一直不喜歡。倒覺得爸爸的形象可親。
Eddie大美人
红发的美丽女人
WTF???完全没看懂乱伦的动机,留白太多刻意装文艺,一会就他和她睡,他和他睡,他们一起睡,他和她睡了。小雀斑的黑历史无疑。
沉默于极端中的悲哀荒诞下的人间失格
还挺喜欢此片似近又远的气质。
可作为教育心理学电影!
小雀斑,为什么你时而很帅,时而又丑得不像地球人T T
摩尔这位老女神怎么越演越变态?
Julianne Moore老演这种角色!糊涂啊!字幕组太业余了!
这个女人美毙了美毙了美毙了。俺好爱她T T
乱七八糟
我斑太美,话说Eddie和Moore阿姨还真像母子都那么白那么多斑啊哈哈……剧情实在无力吐槽,居然还是真实事件改编!所谓人生赢家Hugh Dancy其实只出场了一会会。。。演员都很好,可惜导演的掌控有问题,故事表现的并不好。另外,看到的版本翻译也很差…… [67]
因为毕竟有许多类似的如《母亲,爱情的限度》之流,所以对于惊世骇俗的情节没有太多震撼,只是可惜国人的译名主要着墨在这“欲”上了,虽说人的一切冲动皆源自性冲动,但是似乎和电影不在一个层面上,其想要表达的也许同样是偏执的母爱,可由于把太多时间分散在了如父爱的缺失等方面,所以看得有点乱
7.5 Julianne Moore was AMAZING.
雀在采访里曾提到为了拿到这个角色自己如何在暴雨天蹚过曼哈顿 是Julian说you’re ginger and you have freckles you basically just look like my son. So young and already so pretty.
资产阶级的无聊浮华空虚,真是批判的好教材,建议大学老师拿来放弘扬无产阶级劳动可贵性。他们为什么这么淫乱,片子里小雀斑跟他妈大雀斑说了,因为不用work啊!
贵圈有点乱,没太看懂……
做下去的瞬间,我惊呆了!SO COO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