纵情一曲
Aimer,酣歌畅爱(台),爱,饮和唱,终曲欢宴,雷利的生活,Life of Riley,Love, Drink and Sing
导演:阿伦·雷乃
主演:萨宾·阿泽玛,伊波利特·吉拉尔多,卡罗利娜·西奥尔,米歇尔·维耶尔莫,桑德琳娜·基贝兰,安德烈·杜索里埃,阿尔芭·贝露琪,杰拉德·拉缇戈
类型:电影地区:法国语言:法语年份:2014
简介:科林(安德烈·杜索里埃 André Dussollier 饰)和凯瑟琳(萨宾·阿泽玛 Sabine Azéma 饰)是一对戏剧爱好者,在两人排练新戏期间,他们收到了一个惊人的消息,那就是他们共同的好友乔治(安德烈·杜索里埃 André Dussollier 饰)患上了不治之症,时日无多了。 乔治生病的消息让凯瑟琳..详细 >
5.0 基本抛弃电影布景,调度、转场退化成跟电视情景剧一样,也基本上没有剪辑,摄影师也基本干不了什么,打光也带着剧场味,最小化了电影本身的价值,就快退化成了对舞台剧的记录,私以为这样改编戏剧很不好,甚至去拍这样一部电影都显得缺乏意义
对于我们年轻人来说,聆听一位富有思想和见地,有比你多活了数十年的老先生去讲述他在人生暮年对于老年和死亡的思考,是有益、高深又有趣的(也许带着痛苦)。“哦,原来在阿伦雷乃眼中,死亡是带有一种戏谑感的轻松呀”这是我在看完导演的作品以后首先想到的。他的这种轻松态,也是建立在对终极不可知的妥协背面的吧。雷乃最负盛名的电影《去年在马里安巴》《情人》都带有一种碎片化的叙事方式,黑白片,很先锋,但到了老年的这部电影,不论是是颜色还是叙事,都给人一种“丰富、圆润”的感觉。他的心路历程如何?真的是很令人好奇!
后来才知道是大师作品,因为是大师,所以这么肆无忌惮的让前半段的节奏慢到无以复加的地步。我差点以为电影节看的唯一一场电影竟然是个烂片。如果能忍到中后半程,提前退场的观众们应该会改变看法的。一个根本没出现的人物,用6位周边人物进行了栩栩如生的刻画。结尾挺黑色幽默哒。
看的时候一直在想一个行将就木的人到底希望以怎样的方式被后世铭记,结果他拍出来的是这样轻松诙谐,一个不存在的背影,轻飘飘地来去……感觉不是文艺青年的正确打开方式!不过还挺法国。
最后的桥段和洪尚秀的《我们善熙》异曲同工啊
丑人多作怪
1400!
雷乃的最后一场实验,这次“实验”的大致内容是,插画取代场景,企图用“死亡”、“纵欲”为人物编织一个完美的不在场证明。乔治·莱利戏里成功,雷乃戏外也险些成功——配乐、布景、灯光都出彩,就平庸故事来背锅吧。
因为一些事没能完整的看到电影。我是个有强迫症的人,看电影一定要从头看到尾,不能断不能少。今天我心里其实已经很冒火了,但却没发出来。由于几件事的相互关联影响,最终造成了我今天进场迟了,而且迟的挺久。其实这跟电影里所表现的戏剧冲突很像,一些看似不相关的事汇聚到一起造成这样必然的结果。
Alain Resnais执导的最后一部剧情电影,就像是一部阐述“最美夕阳红”的法式小品。场景布置非常有趣,高度饱和的色调,犹如糖果纸一般,欢快的节奏更是一扫沉痛阴霾,让失去的悲伤无处遁形,就只是几个老年人在处理情感问题,最后各得其所,欣然离去。
醉
布景简单而可爱,毕竟Sabine Azéma 是随时随地都能入戏的演员。雷乃拍给自己的最后一部,Sabine、André 都来送行,单单缺了Pierre Arditi,不能不说有点遗憾。
fatally
3.5 还算不赖,但这片好像不需要由雷乃来拍
论质量,就值二星半
绘画与舞台剧在电影中的呈现,从雷乃最初的《梵高》他对电影形式的关注一直未曾改变。缺席的乔治就像导演一直所想要探究的记忆,所有人都在追忆和乔治的过往,而乔治虽未曾出现却影响着每个人的生活。最后留下的,是少女与死神。
这种围绕着一个全程都不在场的人结构戏剧冲突的尝试,感觉很熟悉。应该是在三岛的《萨德侯爵夫人》那里,围绕着不在场的那个被假定享受着淫乱快感的萨德侯爵,几个女性抒发自己的忠诚观。雷乃应该是少数几个在题材上忠诚于自己年龄的导演,而他的形式创新,即使比起盛年的戈达尔来也不遑多让。
舞台化的场景和乔治本人的缺席都很有意思。其实“乔治”就是导演的一个隐喻,观众们知道是他在牵动整个故事但是却永远都看不见他。
前半段昏昏欲睡,实在感觉自己才疏学浅无法与大师产生共鸣。戏剧冲突从乔治同时邀请三个女人去小岛度假开始,越来越有味道。汽车驰骋在色彩斑斓的乡间小道上,以及小镇一座座房子的漫画质感的画面作为舞台剧上一幕的结束与下一幕的开始,是电影与舞台剧的完美融合。雷乃想告诉我们,关于爱,关于生活。
缺失了作为电影的些许意义。阿伦雷乃此前的一切意象化尝试和实验风格都曾让我深深着迷,晚年的这部片子则明显是玩脱了的表现。色彩构图艳丽无比,其全部内容也仅限于此。或许是借一次葬礼向自己逝去的时光致敬?片尾放在棺材上的照片倒是有些触动。6.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