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 republic, madam, If you can keep it为什么我们是一个伪共和国,因为我们每一个人没有努力去尽到自己的责任,去保护共和。
关于这部电影,没有什么比下面这个豆瓣影评更切合我的理解了。
--这部电影和我几年前看过的一部电影有异曲同工之处:真相至上。
那部电影讲的是一个记者对抗整个政府的事情。
要理解这个电影的价值,首先要了解一个背景:在美国,新闻媒体是独立于政府的,换句话说,政府没有权利影响媒体,或者暗示媒体该写什么不该写什么。
政府能做的事情就是千方百计的防记者偷窥秘密。
在这个事件中,V.P.的真实身份由白宫官员故意泄露给记者发表在公开媒体上,这个事是不合法的。
但有罪的是官员,而非记者。
不过如果记者拒绝交代消息来源,那么有罪的就是记者了(电影真相至上,描述了类似的一个事情,由于记者拒绝透露消息来源,最后是记者入狱)。
在电影发展的过程中,当总统办公室的人发现质疑政府的报道时对手下说:把网上所有关于这件事情的报道打印一份给我。
我以为他后面会说:给网管打电话,全都给我删了!
结果发现我习惯中国特色了,事实上,总统办公室的人拿着一摞从网上下载的打印稿,除了皱眉头,啥办法都没有。
以一己之力对抗整个国家机器可能么?
我想不可能,但是对抗白宫呢?
不要把白宫等同于整个国家机器,因为它只拥有行政权,我们还没有算入议会的立法权和法院的司法权。
所以,只要你敢用真相去挑战白宫,议会和法庭都会和你站在一起的。
这就是民主。
用男主角的一段演讲概括他的行为:“他们的行为不是针对我,也不是针对我妻子,而是针对你们,所有的民众。
如果这让你感觉到愤怒,感觉到被代表了,那么就行动起来!
当年宪法二稿定稿后,本杰明富兰克林走出独立厅,路上有位女士拦住他,问道:您留给我们的政府,是什么体制?
富兰克林回答说:如果你们能保持, 那就是共和政体(a republic madam, if you can keep it )治国的责任,不仅在少数特权人手里,要想民主强国,摆脱专治暴政,那么每一位公民,都该坚守职责,无论是指出街头的坑洼,还是指出国情咨文中的谎言,都要敢于发生,勇于质疑,向政府索要真相。
民主并不轻松,但这是我们的国土,如果我们尽责,这将是我们子女的乐土.....” 全片没有高潮部分,纯叙事风格,对于外交官该不该在纽约时报发表社论和政府为敌在这个片中连一点争议都没有,以及对于V.P.该不该走上法庭为自己辩护也没有任何疑问。
对政府的态度可以用一句台词来总结:““瓦莱丽,我声音比你大就证明我对吗!
” “白宫的声音比我大一百万倍就证明它对吗?
” 在豆瓣看到对这句话的评论(来源于”一大坨“豆油):“这一段西恩潘与特工妻子的对话是全篇的高潮,通常电影高潮在结尾,这部片子就在这段对话。
一贯的,西恩潘表现了对政府、对手握巨大权力的人的不信任,这是根植在一部分美国人骨子里的精神,从独立宣言开始。
有如此坚持如此勇敢的公民,才可能有更好的能讲真话的政府。
美国并不是模范,不必一提到民主法治、权力制衡就拿出美国来证明或者反证,美国的制度是众多民主制度中的一种。
一种不太坏的制度。
一种建立在对人性充分理解基础上的制度。
”这正是我想表达的想法。
Now, if that makes you angry or feel misrepresented, do something about it. When Benjamin Franklin left Independence Hall just after the second drafting, he was approached by a woman on the street, the woman said, “Mr. Franklin, what manner of government have you bequeathed us?” And Franklin said, “a republic, madam, if you can keep it.” The responsibility of a country is not in the hands of privileged few. We are strong, and we are free from the tyranny as long as each one of us remembers his or her duty as a citizen. Whether it’s to report a pothole at the top of your street or lies in States of the Union address, speak out! Ask those questions. Demand that truth. Democracy is not a free ride, man. I’m here to tell you. But, this is where we live, and if we do our job, and this is where our children will live. God bless America.譯文(非我翻译):現在,如果你們認爲自己被誤導,覺得憤慨,那就行動起來。
本傑明•富蘭克林第二次起草憲法之後,走出了獨立廳。
在街上,一個女人向他走來,說道:“富蘭克林先生,你要給我們一個什麽樣的政府?
”富蘭克林說:“一個共和政府,但要你們去保持。
”一個國家的責任,並不在少數特權人物身上。
要讓國家強大,不受獨裁統治,就需要我們每個公民不要忘記自己身爲公民的責任。
不管是看到街道上的坑坑窪窪,還是看到國情咨文中的謊言,都要說出來,提出質疑,要求得到真相。
民主不是輕易就能得到的,這是事實。
但這是我們生活的國度,只有我們盡到自己的責任,我們的後代才能繼續在這裡生活。
美國萬歲。
显然,当下这个节骨眼观看这部电影,观众容易产生不耐烦的情绪,欧美联军现在都在攻打利比亚了,伊拉克战争那点陈年旧事还一提再提,烦不烦啊尽管这又是一部噱头十足的“真人真事”政治惊悚片,我们除了对此Wow一声之外还能有更多的惊喜吗?
由此我又产生这样一个消极的念头:真相一次次被揭露又怎样?
真相是什么真的重要吗?
知道了真相能改变任何结果吗?
也许我们过多地谴责和嘲笑天朝的“民.主”现状是毫无意义的,世界上那些最古老最先进的民.主制国家同样只由少部分强权阶层操控着,不仅操控着本国的进程,也相当程度上地决定着世界的走向。
按照“弱肉强食”的丛林法则来看,这一切确实都是场Fair Game没错。
以蝶某人之见,影片的节奏把握和场面调度都存在不小问题,导致风格上的摇摆不定,缺乏一个完整而统一的叙事气质。
另外影片在表达政治观点和表现家庭关系两项主要内容上也互有顾此失彼之嫌。
恰如Sean Penn和Naomi Watts在本片中貌合神离的搭档演出,前者是出了名的“反布什主义者”,接下这个片子几乎就是为了能够痛快地喊一嗓子。
后者则清楚表示自己更多地关注“这个人物的内心以及维护这段婚姻的过程”,是基于个人情感的考量而出演。
于是乎,曾在【21克】中产生过完美化学反应的两人,这次的步调完全不在一个频率上。
或许,带着过于主观消极的心态写下以上文字对这部片子也不是很公平。
我想到一个办法:把这部片子当做参考资料编入下一代的历史教材中,毕竟这是真实发生过的事,并且它也喊出了一些很理想化的口号。
布什任职期间,一位CIA的女特工收集伊拉克是否有大规模杀伤性武器的情报过程中,发现这一切根本就是捏造。
白宫内部为了保存颜面,转移公众视线,把女特工的身份公诸于众,使其身处险境。
女特工为了保护自己和家庭,与丈夫共同反抗政府,并把事实昭告天下。
这种政治型的电影我还是能看进去的,但是像《告密者》那种的就真不行,实在是太考验耐性了。
美国真是个自由的国度,虽然这部电影是揭露布什政府攻打伊拉克内幕的,但就这部电影的主题来说,在中国想拍这么一部揭露本国当权政府内幕的,而且还指名道姓揭短的电影完全是痴人说梦的,永远不要想。
先别说拍这种电影了,就是引进片稍有点敏感性话题的都会毫不犹豫大刀阔斧的砍掉。
唉,这样是有什么用?
该知道的还是知道,不知道的在怎么也不会让你知道。
就说现在的日本核辐射,中国已经检测到了,是告诉你没事,就算有事了又能怎么样?
有事的话也不会告诉你,他能说快跑吧,不跑就辐射死了。
跑哪去?
再说也不会告诉你,这一恐慌了还了得?
所以说,被骗的永远是老百姓。
2011/4/3
故事的开始,不妨让这位大老板科普一下“和平”的相关概念。
整个故事,基本是以这位仁兄主导的一系列行动为背景。
不过,这次的特工,并不是风度翩翩的007,也不是貌美如花的霸王花。
这位“普通”的情报员,基本也就是做一些“普普通通”的事儿,情报工作这回事儿,好像也没那么多的惊险。
然而,到了故事后期,我们也会发现,在这一系列“程序性”的事件中,决定了太多人的生死。
当事件最终没有发生,那些在这些事件中“死去”的人,大概从此不会在历史中留下姓名,或者期待多年以后的解封。
或者,期待能有一部电影能过过审,从中管窥一二。
风度翩翩的西恩潘,在故事里头和007也沾不上边,而且在故事的开始,已经江河日下。
昔日的辉煌不再,老外也没功劳簿可躺。
西恩潘心里头是不是有点别扭就不得而知了,反正每次“聚会”,西恩潘总是语出惊人,破坏气氛的一把好手。
故事聚焦的事件,其实也没什么好说的。
老外“策反”的方法也相对单一,无非是威逼利诱什么的,从来不和人谈什么崇高理想。
简单粗暴而且有效果。
可惜的是,这次特工策划的事件,最后失败了。
至于为什么会失败,大概有好几个版本,最根本的一点,大概是调查结果不是故事开始的大老板想要的。
不会揣摩圣意,其实一点也不冤枉。
在过程中,老外吃相丑陋的嘴脸也是暴露得一览无遗,利用完人转眼就过河拆桥。
不过,这些都不是故事的重点,所以关于过河拆桥这事儿,老美也就一笔带过罢了。
关键是在这起事件中,宅家无所事事的西恩潘觉得有话要说。
这时候,妻子和老公的价值观发生了剧烈冲突。
西恩潘觉得要勇敢的把事情真相披露出来。
而久经考验的特工,却觉得这事儿经不起考验,大事化小小事化无方为上策。
这事儿,也就和某些“关键人物”说的那样,搞死这两小只,对他们而言,实在是不费吹灰之力。
先抹黑、再诋毁,一个人对抗强大的机构,很快就会被淹没。
吼得大声就是对的吗?
其实在很多情况下,就是这样的。
如何做一名“美国好公民”,其实也是一门学问。
你不乖乖听话,整个家庭都遭受波及,然后,各种被挑动的民众会360无死角的给你施加压力。
即便是曾经的英雄,也有办法让你一夜之间跌下神探,成为不折不扣的狗熊。
西恩潘始终是不服这口气。
幸运的是,西恩潘身处的那个环境,还有发声的机会,也有发声的可能,更有发声的权利。
事情的发展,西恩潘以一己之力挑翻了大人物,虽然,这种事情,总是会有人出来背锅,让大老板置身事外。
然而,已经相当了不起了,至少,能在有生之年为自己翻案,这已经是了不起的成就。
这样的故事,我等也只能看着眼馋罢了。
第一,我等没有这么勇敢,因为缺少西恩潘这样的底气。
第二,我们也没有这样的机会,至于为何,不可说。
布什政府并没有掌握伊拉克与尼日尔交易大规模杀伤性武器材料的证据,却依然悍然发动第二次海湾战争,其司马昭之心,路人皆知。
美伊战争造成伊拉克满目苍夷、生灵涂炭,给伊人民带来沉重的战争灾难,同时布什政府不顾美国国内民众心声,采取措施压制反战呼吁,民众对布什政府怒火中烧、义愤填膺。
为了维护政府正面形象,布什政府副总统命人无耻出卖CIA核不扩散部门优秀探员瓦莱丽,造成服役25年的瓦莱丽离职并颜面扫地,瓦莱丽的前外交官丈夫乔也一并卷入政治漩涡,成为政治牺牲品,对此乔据理力争,瓦莱丽却消极逃避,认为以一人之力对抗整个国家机器如登天之难。
公道自在人心,终于间谍门事件让布什政府颜面扫地,瓦莱丽和乔沉冤得雪,真相水落石出。
西恩·潘和娜奥米·沃兹的组合着实令人期待,不知道为什么,这部片让我想起西恩·潘和妮可·基德曼的《翻译风波》,大概是两者均反映了政治是多么恐怖吧。
這個影片被翻譯成公平遊戲。
很明顯用叻一個諷刺噠手法。
我在想。
我們到底生活在怎麼樣噠一個世界裏。
到處充滿這謊言和背叛。
為國家效力噠後果是竟被國家捲入不仁不義之地。
這是美國。
我們嚮往噠美國。
中國呢?
如果有人敢像Joe那樣說出實話捍衛自己噠權利為國家眞正噠未來謀發展噠話。
我們早就被暗殺叻。
哪還會等到那些眞正噠壞人被繩之以法?
開玩笑。
美國這片土地至少還能夠說眞話。
還有將壞人繩之以法噠機會。
而我們甚嚒都沒有。
更不能說現在政治格局有絲毫噠不好。
更不能祇出國家需要改進噠地方。
我們無時無刻不被和諧。
這不是自由。
其他不想多說。
這就是差距。
Ps:女主角是很多年讓《King Kong》沉醉噠“美人”……另外我還看到《Friends》裏噠拉拉Susan同學。
哈哈。
“一个国家的责任,并不在少数特权人物身上。
要让国家强大,不受独裁统治,就需要我们每个人不要忘记自己身为公民的责任。
不管是看到街边的坑坑洼洼,还是看到国情咨文中的谎言,都要说出来,提出质疑,要求得到真相。
民主不是轻而易举就能得到。
这是事实。
但这是我们生活的国度,只有我们进到自己的责任,我们的后代才能继续在这里生活。
”片中的这段读白,应该已经很好的诠释了这部影片。
世上哪有什么公平,程度不同而已。
但这部讲述不公平的电影却能让人看到公平。
完美的公平也许是这样的,你躺着坐着站着,公平就在那儿,不偏不倚,唾手可得。
但有人的地方就有浆糊,能把最完美的设计糟蹋成污泥。
在寓言中乌龟能跑赢兔子,在童话中王子能斩杀恶龙,现实中权力大嗓门就亮。
影片很好的体现了这点,主角的决心,勇气,犹豫,以致于恐惧,就像黄昏到午夜一般的糅合无缝且层次分明。
如果仅仅如此,那就进了公共澡堂了。
影片通过夫妻最后的同心,让我们看到了一个原本若隐若现的支点--言论目田和司法程序。
通过它,所有人都又机会可以撬动地球,赢回尊严。
影片中最让我心碎的一幕是这样的,男主在饭店里和人吃饭,尿完回来发现,一女的在他朋友面前搬弄他的是非,还竟然被说动了。
他生气,争论,语塞,撤退,郁闷。
坏人害你那叫遭遇和受罪,真正的悲剧是正直的人彼此固执于自己的真相而互相伤害。
有时我们还真可能是不明真相的一大撮,到时候虽然我们没法给人带去正义,但至少,不要送去不必要的悲剧。
这片子看完前半部,想起那个“让你丫不戴帽子”的段子,伊拉克就是那只倒霉的兔子,有没有证据不重要,表面的流程走了就成~看到后半部,西方的法制优点就出来了,大家都在一个笼子里关着,你打我一拳,我也有踢你一脚的可能,栏杆里面人人平等(现在例子:实习文员MM也能给老一拉下马);在天朝就不同了,P民们在笼子里关着,有能力的都在笼子外面,P民们被笼子外面用小棍捣,还不能吵吵(来劲不是,你是想S啊,还是想S啊,还是想S啊),有种你撞栏杆吧,搁劲撞~明面上看,V.P家这事一定得维权到底,老公主攻、媳妇支持、家人鼓励、媒体起哄、网络关注率也高、连法律制度竟然也嫩给力,这要再不维权就真对不起国家、对不起人民了~但细看一些场景:1、V.P家男人连私人聚会上都2了叭叽,事事较真。
2、V.P 家小丫锲而不舍的套那马桩子,姥爷子还一个劲鼓励。
3、媒体、网络全程传播,某主动河蟹屏蔽类。
4、V.P家男人去大学小教室给学生演讲 民主精神(社交网络里也盖茨在大学小教室里演讲的场景,国内估计大学里最火的就是成功人式的励志和商业培训吧,在国内讲技术、讲理想神马的忒不打粮食)。
民主不仅仅是制度的规范,更应该是一种精神,从每个人做起和坚持的精神。
环境就像屋子一样,天天自己不打扫,别人不可能打扫,盼着保洁来(得...笼子太坚固、保洁进不来),那就一直脏着天天抱怨吗!
还是来点实际的吧:在公共场所自个遵守点秩序,也提醒别人遵守点秩序;在各种关系上,尽可能维护和使用自己的权利,同时也尊重着别人的权利;在言行上,尽可能表达理性的观点和正确的行为。
至少这样做,有可能会让整个社会环境有向好的趋向发展~PS 老美的商业片的确有险恶用心啊,总是在力图描述一个完美国家机器里,有个别的坏人,让人对国家机器充满希望。
而天皇的媒体,总是为了整体形象,而屏蔽掉个别的坏人,让人对整体失望。
「14th BJIFF 保利北京坊」非常好的俄味儿后现代,很对我胃口。高纬地带永远灰蒙蒙的天,西伯利亚植被茂盛但脏兮兮的地,仅有的五段无调性的配乐,人的孤独、克制、疏离。路边泥地里摆摊的老大爷卖的是冯内古特和多甫拉托夫,荒凉破败的西伯利亚与绝地求生中的荒岛别无二致。片中无人大声说话,似乎也没有一个人露出过哪怕一丝微笑,甚至连愤怒都那么不着痕迹,父亲深深的眼窝叫人看不出喜悲。警察的那句话颇堪玩味:Я же тебе говорил, не то время. 是啊,не то время.
7.0/北影节第五部 清冷 肃杀 叛逆 逃离 移动长镜头组成了全部内容 配乐很紧迫惊悚 无睡点但无共情处
不闷,也想不到什么豆瓣缩写,叙事也没什么毛病,挺好的。
3.5
尽管经常跑电影节 但也觉得本片… 挺没意思的。两星给风景和故作深沉的长镜头。
#BJIFF 公路片中的安哲,流淌着塔可夫斯基的风声,只是这份旅途没有终点,绵延的情绪也不知因何生发,风霜雨雪在北回归线以北的荒原上无所依从,父女的隔膜更无从着落…… 我总感觉胶片的质感增添了影片“大师之风”的气质,作为电影最本初的物质本体,它似乎总怀有某种原始的神秘和母性,令我安眠。
BJIFF2024 No.3柯达胶卷拍摄,好冷酷的影像,是否太过沉闷?风格想起《寒枝雀静》,后者都更富有生机些
抱着镭射灯让整间车厢不那么空旷,打开投影机让整座小镇不那么单调。卡车司机游走在寂寞的公路和泄欲的黄碟里,后面骑摩托车追上来同样孤独的灵魂。我跟父亲同在车厢里却无话可说,父亲和我都发生艳遇却都不快乐。前面鱼疫绕路,我们像风车园里的扇片。把母亲的骨灰撒向大海,也把自己的寂寞留在北方。
在凛冽荒芜的土地上流浪 如风车旋转 没有终点 巨大的扇叶将阴影遮蔽在女孩身上 占据着画面 向远处排开 孤独没有尽头的生活绑架着这个青春期女孩 压抑和对父亲的仇恨日益升温 导演通过大篇幅的流浪生活和土地环境描写用平缓的长镜头 将这股绝望压抑的气氛向观众释放出来 最终女孩砸车出走 用自己的方式实现了青春期的冲动与成长
2024BJIFF 不失为一种末日
大师级别的摄影和留白,但长镜头过多,节奏过慢,配乐过少,我没睡着只是因为电影院太安静了很害怕全场只听见我打呼噜🥲
#76th Cannes 导演双周# 8.5/10 极其强大的情感洪流,萧瑟荒芜的广袤土地孕生若即若离的依连关系,在每一次凝视下冲发,刻印在孤独的内外隔阂间。@14th BJIFF
胶片的质感太美了
不懂评论说的什么“故事”“叙事”,好震惊,这种弥漫出荧幕的张力与情绪竟然无法被感知。无言的隐隐对抗的相互厌弃又牵挂的父女关系,女儿反复追问的未来,被甩在时间外的村子与放电影的游牧民族,揍人也被人揍的男人,那么想去的海边原来是为了撒下妈妈的骨灰,一夜的放纵与回归……草原上飙车带起沙尘的镜头太酷了,那瞬间觉得幸好我有来看
BJIFF 女儿很美,对俄罗斯又多了点了解
北影节@党史馆,开头就猜到整个走向的电影,个人觉得慢镜头长镜头还挺好看,但影院至少一半人睡了,是在家里自己一个人很难看下去的电影
沿着老塔的脚步走来,往凯鲁亚克的方向走去。
影片像是一个摄影集
最开始,父亲开车,女儿在后座吃泡泡糖,莫名有种《洛丽塔》的感觉hhhh
外部环境的压力迫使父女靠近,面包车里则形成身体的斥力。摄影机与景物的距离构成人与世界的比例尺,居无定所的状态渗入每一口呼吸的空气,连同凝滞的情节被锁在镜头之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