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沐爱河

Like Someone in Love,东京出租少女(港),像恋人一样(台),剧终,终,结束,ライク・サムワン・イン・ラブ,The End

主演:奥野匡,高梨临,加濑亮,绪方义博,森礼子,洼田金子,中西良太,铃木美保子,岸博之,大堀幸一,辰巳智秋,春日井静奈

类型:电影地区:法国,日本语言:日语年份:2012

《如沐爱河》剧照

如沐爱河 剧照 NO.1如沐爱河 剧照 NO.2如沐爱河 剧照 NO.3如沐爱河 剧照 NO.4如沐爱河 剧照 NO.5如沐爱河 剧照 NO.6如沐爱河 剧照 NO.13如沐爱河 剧照 NO.14如沐爱河 剧照 NO.15如沐爱河 剧照 NO.16如沐爱河 剧照 NO.17如沐爱河 剧照 NO.18如沐爱河 剧照 NO.19如沐爱河 剧照 NO.20

《如沐爱河》剧情介绍

如沐爱河电影免费高清在线观看全集。
光怪陆离的国际大都会,日本东京。灯影暧昧的酒吧内,人们窃声交谈,笑语欢歌。酒吧一隅,穿着打扮与周遭格格不入的明子(高梨临 饰)面带焦虑。她是一名女大学生,为了学费而在声色场所出卖笑靥。此时此刻她正与多疑的男友(加濑亮 饰)在电话里纠缠。是日祖母突然来访,但明子犹豫不决是否该去车站看看老人。本就心情烦躁,加上店长(点点 饰)的工作安排更让她情绪失控。夜幕降临,失意的明子最终来至客人的住地。那是一位84岁的退休大学教授(奥野匡 饰),也许因为明子与亡妻容貌相似才让老人将女孩召唤至此。疲惫的女孩无暇享受老教授精心准备的美酒佳肴,简单交谈后便沉沉睡去,一夜无话。 次日,教授驱车送女孩回校,心与心的交流仿佛仍未停止……热播电视剧最新电影飞向蓝天海盗2:鬼怪的旗帜疯狂世界幸福一家人辣舞姐妹歌之☆王子殿下真爱革命超力少女男神时代怪奇宅梅花森林四月一日灵异事件簿新生六居客第二季不可思议的教室拉马努金皇家律师第一季家宴无尽之河爱奴新赌国仇城图书馆员:圣杯的诅咒Pastel日常今生是第一次王者联盟之神秘病毒城市猎人塔拉德加之夜空之境界第三章痛觉残留百灵潭仁光受难记百花深处猪猡之王

《如沐爱河》长篇影评

 1 ) 如同报纸上的新闻

故事简单讲,老人花了钱,应援女郎去服务,这是一种平等的交换。

援交女郎,选择不去见姥姥,选择欺骗男朋友,但通过工作获得报酬,是出卖身体和道德换去钱的平等交换(在她看来平等,因为老板没有强迫她一定去,如果她觉得不值可以不去,或者可以在火车站见姥姥)。

男孩子,想得到女孩子纯洁的爱,但没有钱可进行交换,所以无法得到。

年迈的老人,生活富裕,习惯利用经验应付社会的事物,对待工作也不那么急迫。

说着“事缓则圆”,以自己的那一套应付着极速变化的社会,以为一切尽在掌握。

于是被身后的车笛急切的催促着。

冲动的年轻人,当得知被骗以后,恼羞成怒,失去了理智。

应援的年轻女子,被迫不能去见姥姥,又被男朋友狠狠的揍。

面对男朋友,她也觉得羞愧,抬不起头。

看来做援交女郎,也并不是被日本社会广泛接受的事情。

是处于道德批判下的事情。

导演没有偏袒哪一方,只是如同拿着DV记录了一切。

故事如同刊登在报纸上的新闻。

记录了日本现代社会的一个现象。

“应援女郎应该如何应对工作和生活。

”故事没有电影般的结局,可以想象,老人自以为正确的编造了一大堆谎言,自己把自己弄得陷入泥潭,晚节不保。

女孩失去男朋友,继续或者停止这份工作。

男孩子,恼羞成怒,仇恨这个社会和利益既得的老人。

似乎会得出这样结论:这三个人,仿佛都成了受害者。

最后的答案,又只能是“这个无情的社会”吗?

人性和道德在一切都明码标价的社会里,真的可以贴上标签贩卖吗。

或者说,在这个社会又是很公平的,只要你想得到需要的,都可以通过自己现有的去交换。

 2 ) 谁教会了我们撒谎?

阿巴斯-基亚罗斯塔米喜欢把电影当作艺术来看,希望电影能够像诗一样。

诚然,他总会给我们带来具有诗歌意味的电影,但我还是愿意把他看作是一名用镜头来描述人生,社会,世界,以及人的一位观察者。

上一次阿巴斯-基亚罗斯塔米利用车窗这一道具的时候是在《樱桃的滋味》中,一心寻死的中年人,在枯焦而又满目疮痍的土地上面,寻找能够掩埋他自杀后的尸体的人。

吉普车在飞扬灰尘中一圈一圈地兜转在山路上,遇见了形形色色的人。

这些人都在伊朗社会中扮演了相应的角色。

让我们透过车窗来窥视这个受尽创伤的国家。

《如沐爱河》的故事虽不像《樱桃》中涉及了死亡和救赎那般沉重的话题,但却让人更感到荒凉。

同时,导演再次将车窗这一道具运用的淋漓尽致,来展现一个高度发达的社会中,人的生命被挤压改变的状态。

这次,著名的伊朗诗人导演想要我们看的城市是东京。

女大学生明子(高梨临饰)坐在去“客人”家里的出租车上,听着外婆给她的电话留言。

从留言我们可以得知,外婆从叔叔那里打听到她的电话号码,似乎是听说了她和友人都在做援助交际,特意赶到东京来看她。

外婆留了5通电话留言,希望能和她一起吃午饭。

最后外婆也没能等到明子,自己在车站边的拉面馆吃了拉面。

明子一条接一条地听着外婆的电话留言,窗外是东京的夜,繁华,喧嚣,哭了。

东京的夜在这里失掉了神秘感。

因为这次在镜头中,它离我们太近。

而它倒映在车窗上的影子,又是那么扭曲。

明子在唇上涂抹上大红色的唇膏,趴在后排座位上睡着了。

女孩明子的角色在这部电影中充满了无力感。

这种被剥夺和束缚的地位不仅仅来自于影片给予她的这个特殊职业,还源于这角色在影片中的动作。

明子出现在镜头中的时间非常多,但是绝大多数时间,她都是坐在车里的。

在一个狭小的空间里,以静态的样子出现。

在老教授家里,她坐在沙发上;进到卧室后,她坐在床上,并且很快就睡着了。

包括在出租车上,一个多小时的车程,她都在车的后排座位睡觉。

毫无疑问,这是个十分疲惫且不开心的角色。

不仅如此,她亦被剥削掉主动权和决定权。

白天的时候,她仍旧是坐在老教授的车上。

男朋友来找碴,她无力解决面对。

逃到学校去考试。

然后又听老教授的建议去了书店。

之后谎言被戳破,老教授开车去街角接她,她背对着镜头,人还是坐着的。

老教授去买药的时候,她仍旧是坐在楼梯门口的台阶上。

影片中有显示老教授接工作电话的镜头,有下楼去便利店买东西的镜头,动作按照他的年纪来讲,算是十分迅速了;男朋友有较多肢体动作,也有在汽修行工作的镜头;只有明子,从影片开头在酒吧接听电话的时候,就一直处在一种凝滞的状态。

没有一个符合她正常身份年龄,行走在东京街头的动作出现。

如果有那样的镜头,她应该是青春的,朝气蓬勃的样子。

在《如沐爱河》中,明子因为一些原因,是个彻底失掉主动性和生活动感的角色。

我还没去过日本,但是经常听人说起日本。

说那是一个有生之年值得去很多次的地方。

在阿巴斯基亚罗斯塔米的《如沐爱河》中,东京看起来不过就是另一个人类在此挣扎生活的城市。

大家找寻自己不得,找寻爱不得,只学得了在社会中撒谎。

这令人神往的国际都市,化身为一个单纯地使人与人产生关系的地方。

而在这里,女人和爱情,是可以作为一种商品来出售的。

如果说这故事没头没尾,这评价实在算不上苛刻。

我们不知道明子所演的女大学生究竟来自什么样的背景。

有人评论说她援助交际的原因是为了付学费,我们也许可以进行这样的猜测。

从对话中,唯一能确切得知的就是她初到东京之时,就开始援助交际了。

而对于另外一个主要角色,退了休的知名社会学教授,从他的邻居“窗口阿婆”那里可以得知教授有个女儿和外孙女。

但似乎是发生过什么,教授和女儿之间没有往来。

这些碎片透露出的人物讯息,似乎就是导演想要描述的东京。

东京的夜景,远看原本是超越人世间一切的繁华。

但当明子从车窗里面看出去,这夜却是那么的丑陋,那么的孤独。

东京的夜,又是如此寂寞。

教授在他临街的公寓二楼,满室的书中间,摆着各式照片。

有亡妻的,有外孙女的。

女孩来了后进到他卧室,他只是一直叫女孩去客厅里坐。

说给她煮了家乡口味的汤,配料是樱花虾。

东京的白天,有个年轻男人,他是明子的男朋友。

他充满着力量和莽撞,希望能够按照自己的意愿生活,并且认为自己的想法是正确的,觉得只有进入到社会中才能了解社会,在学校里是学不来“社会学”的。

在日语中,只有开始工作的人才被称之为“社会人”。

故事里面出现了几次“社会”这个字眼;老爷爷是有名望的社会学教授,明子所学专业是社会学,男孩子是地道的“社会人”。

东京的日,是整齐的街道和更多的谎言,美丽干净的城市也终在阿巴斯的视角中失去了魅力。

作为社会人,便要不停地在寂寞的夜和平静的日中穿梭,直到我们习得它的规则。

明子必须要学会的规则是社会的双面性。

在白天,明子是一名大学生。

在晚上,她做援助交际。

但可笑的是明子根本不会撒谎。

在故事的刚开头,安静的酒吧中,聚集了过夜生活的男人女人们。

女人们都长相颇好,妆容精致又浓重。

明子在接听男朋友的电话,她在撒谎,但她并不擅长此道。

男朋友怀疑她在撒谎。

不依不饶地要知道她在哪里,连一同的女伴接听了电话也没能打消他的疑虑。

最后,她在男友的命令下去洗手间数了地上的瓷砖。

很明显,她所在的酒吧的洗手间和她声称所在的洗手间的瓷砖数是不会一样的,在她男友高超的侦查技巧之下,她的谎言在明日会被戳穿。

女孩是裸妆,没画眼影,没擦口红。

满室的春色,她像是一枝野花开错了地方。

女孩一脸的窘色,不知道要怎么对付她的男友。

第二天白天,男朋友在学校门口围堵她。

女孩好不容易冲进学校去考试。

男孩坐进了阿公的车里,问:你是哪位?

老爷爷很巧妙地回答,你觉得呢?

男孩子涉世未深,说,是外公喽。

老爷爷也没纠正他。

因此严格意义来讲并不算说谎。

明子考完试出来,坐在车后座。

老爷爷娴熟地说,啊,你刚才不是说要去买书?

明子十分紧张,一直问老爷爷他和男朋友说了什么。

两人把男友留在汽修行后,她担心地对老爷爷说,可是我以前和他提过,我的外公是个渔夫。

老爷爷说,没关系啊,你又没说是你爸爸这边还是妈妈那边的。

明子一脸恍然大悟,轻松释然的表情:啊,对啊。

于是我们就在这样的日夜交替中,学到了撒谎的必要性和便利性。

人们说在恋爱中的人爱撒谎。

这部电影也的确叫Like Someone in Love。

讽刺地就是这三个人,没有一个“in love”。

明子对男友的感情应该连喜欢都不是,只是不讨厌的同时外加对于自身生活状态的迷茫。

男友不相信书本,只相信自己的社会经验。

但是他的社会经验实际上少得可怜,他对爱情的理解就是把明子娶回家,因为他认为这样明子就必须尽到妻子的义务,包括向他汇报自己所有的行踪。

显然,言语中他也是不支持明子读书的。

而作为有声望的社会学教授,特意挑选了明子来他的家,主要原因是因为明子长得像自己的外孙女。

明子将自己宽衣解带,坐在卧室的床上,邀请老教授去“温暖她”。

教授只是一直坐在椅子上说,去外面坐吧。

故事快结尾时,明子嘴角被男友打破。

坐在教授家楼下的台阶上。

邻居是个只能从窗口看世界的阿婆,因为她有个智障的弟弟需要照顾。

阿婆问她是不是教授的外孙女,明子面带微笑,流利地撒着谎。

阿婆问她,你的嘴怎么了?

明子停顿了一下,说道:我牙疼。

也许"Like Someone in Love" 是想说我们在社会中身不由己,言不由衷的样子就好比是恋爱中的人吧。

 3 ) 阿巴斯的东京作文

《如沐爱河》。

虽然场景是在都市里,仍然有公路片的况味。

主人公们象在《樱桃的滋味》里一样,开着车转来转去。

据说阿巴斯是在东京四处观察,根据自己所见所感编出这个故事。

实在了得,对一个了不起的观察家来说,距离感带来敏锐和准确。

这是阿巴斯交出的关于东京的一篇作文。

这篇作文的主角不是别人,就是东京。

东京是什么?

超大的都市,商业饱和到匪夷所思,人和物,都饱和到匪夷所思,这样的超级都市是能把人压垮的。

秋子年轻、从乡下来,到了这样一个各种事物爆炸般存在的地方,她会怎么样呢?

她就有了那样的表情。

第一个在酒吧的场景,我印象最深的就是她的表情,她看上去傻傻的,就是一副土样,对介绍人的纠缠、男朋友怀疑的纠缠,毫无意志力地应付着,那眼神好像随时怯怯地在观察对方的反应,虽然嘴里诺诺地重复着不能配合的理由,其实不过是机械木讷的条件反射罢了,甚至在最后发出尖叫,也只是尖叫,其中没有任何意志力。

尖叫好之后,就跟着人家走了。

然后就公路了,上了出租车。

出租车上花了大量镜头拍司机的脸。

这是一个过场人物,但主角是东京嘛,所以这也是东京的一张脸。

在这个人物脸上都市的空洞表露无遗,仿佛没有性别,更没有喜怒哀乐,在这样一个城市里做一个司机,又有什么是能被自己掌控的呢?

生命力完全被抽光了。

不用解释他的来龙去脉,大家都懂的。

老头出现了。

老头倒是挺好、有来历的一个人,他是作家、社会学者、翻译家,他曾经有家人,有妻子和女儿,现在一人生活,慢腾腾在家里走来走去的身影显得孤独,但偏偏这种孤独并不完整:我最惊异的是他的房间实在太吵了,就在马路旁边,车水马龙、摩托车飙车的声音24小时不断,白天除了交通声还传来孩童的玩闹声,还有不断响起的电话铃声、随时粗暴地闯入他的时间、不由分说无法拒绝的工作。

“东京”这个主角不断地入侵,所以他的孤独也是现代都市人的孤独,是碎片化的,没有深度,没法酿造出什么,比如美酒和诗、比如思念。

秋子不爱喝家乡汤的细节透露了她来东京的理由:年轻人总是厌恶家乡的。

她只知道厌恶家乡,厌恶到就算心中还有情也义无反顾(看到奶奶在车站苦苦等候的身影还是流泪了),但不知道来东京寻找什么。

这里看上去什么都有,又仿佛空无一物。

所以“都市生活”已经被抽去所有根据和来历成为我们唯一的选择,无需回答为什么,除此之外还有什么可能吗?

我们被切断了来时路,乡村属于老年人,已经回不去了。

为什么学社会学?

为什么跟这个男人交往?

为什么做call girl?

接下来做什么?

她通通不知道。

她总是很悃,这也是被都市生活所困的人的普遍症状,不是吗?

我们总是睡不够,从未睡得很香过。

悃来自被剥夺一切主动性和自发性,跟司机的没有性别和表情的脸一样。

老头的专业其实是挺有深意的,一个房间几乎被书架占满、自己几乎被如山的书压倒的学者,一个对社会做了一辈子研究的“专家”,却被一个“砖家”一块砖就打倒了。

我们看到他工作的时候他都在翻译,暗示社会学是个外来的、异质的东西,它对东京能有什么作用呢?

那位“砖家”倒很厉害,他一针见血地指出那不过是一些过时的外国书籍罢了,根本解决不了切身的问题。

“砖家”本身就不过时吗?

他是另一个乡下人(这也许可以解释秋子为什么会和他在一起,他让她感到熟悉),虽然年轻,却抱持着祖父灌输的传统价值观,坚持结婚前拜见家长的习俗,天真地认为结婚、使自己获得丈夫的身份就能解决一切,他其实真诚有礼又脚踏实地地工作,实在是个好孩子,但他就是没办法应付这个生活,当简单的幻象破灭时,他只好拿出砖头发泄到某个人身上,因为他不知道这一切都是谁造成的,“拔剑四顾心茫然”。

我觉得这部电影的关键是老头的设定,他的家是一处“书斋”,但这个都市其实容不下一个安静的书斋,他的社会学暴露在社会之中,如同危卵。

他的整个意图从未实现,他叫秋子来,买了酒、做了秋子家乡的汤、准备了蜡烛,也许他本想从长得象妻子和女儿的秋子身上获得一点人际的慰籍,可这个愿望和安排不断被各种琐事和意外打断,要么是突如其来的工作、要么是秋子的悃,以及秋子男友出现后越来越逼近的威胁。

从老头身上我们看到人和人无法沟通,别人无法符合你的期望,不断地应付小意外,直到被大意外打倒。

仿佛赤裸裸生活在人群中,每个人单独看都是理智的,合在一处却是疯狂,象一起挤在一叶扁舟,不是沉沦便是失控。

因为我们已将个人的理智拱手让给了更大的东西,那如同matrix一般的东西,那打造了东京这般巨大怪物的东西。

如沐爱河?

别开玩笑了,这里什么都有,唯有此物欠奉。

 4 ) 阿巴斯的身份游戏

如果人与人之间没有固定的身份,那么我们可以讨论的东西,或许会更多,更深。

例如,咱们可以暂时成为亲人,让我细心聆听你的内心,理解你到底有多想被爱,多想被人紧紧搂着。

这或许在陌生人面前会显得举步维艰,但当感觉来临时,其实每个人都差不多有一刹那,可以扮演一个自己似曾相识的角色。

而阿巴斯的电影,就是有那么几部在身份游戏的领域里让人饶有兴味。

例如有早期的《close Up》;近期的《Copie conforme》;和12年的新作,《like someone in love》。

我之所以不使用中文译名,是因为《如沐爱河》的翻译,似乎在字义上将原文标题进行倒置。

中文的成语,像是在用一个故事,来形容一种感觉;而阿巴斯的原意,是想用一种感觉,来形容一个故事。

这种似是而非的感觉,一切都集中在"like"这个词身上。

也就是说,故事一开始就没有计划。

一切都是临时的,不经意的。

所有角色,都从感觉出发建立一段松散的关系,又从松散出发破坏之前所有的关系身份。

援交女孩明子,本来计划今夜复习,准备明天社会学的考试。

可偏偏临时被安排要接一位"重要的客人"。

于是百般无奈下,来到了退休大学教授的家中。

老人热情地招待了明子,像是孙女一样和她聊起了许多关于自己的事。

早上起来还亲自驾车,送明子到大学考试。

可是在校门口静候多时的明子男友,却误以为他们是爷孙关系。

于是他上了车,开始和这位"似是而非"的爷爷,聊起自己想娶明子的决定。

故事就是这么推演下去。

男友称教授为伯伯,教授称明子为孙女,明子称教授为爷爷,而教授也从嫖客,升级为认真为明子着想的亲人。

所有一触即发的关系,都只源于一个误会的碰撞。

可问题是,这种误会最后竟然认真起来,以至于所有人都在临时的偶然下,默许了这种荒谬的身份游戏。

你是他,他是我,我是任何人,只要你想谁,我就像谁。

互相之间犹如俄罗斯轮盘的随机转换,说的每一句话都是为了我想象的对象,而不是你的本身。

人与人之间,真实的交流开始被虚假的感觉替代,最后就那么一刹那,你突然发现是与不是根本就不是问题,而问题反而是,什么才是真正的身份。

我的意思是,你真的能知道,自己在生活中正以你的真实身份和别人交流,而不是以一个扮演的身份去维持一段"就像这样子"的关系吗?

这是一个艰难的问题,就好比我要明确自己是谁,自己来自哪里那样一筹莫展。

于是在多数情况下,大家其实都如明子他们那样,在人与人的海洋中,上演差一点就成真的身份游戏。

躺在一个陌生人的怀抱里;轻吻一个谈不上恋人的朋友;爱上一个从不认识的情歌王子;相信一个从网上认识的人。

逻辑上,这些都是荒谬的事情,却凭着我们兴之所至的孤独,成为了唯一能解锁寂寞的密码。

犹如沐浴在自我意识的感情海洋那样,从自身想象的形而上出发,来到一切都只是仿佛的虚无世界。

在这里,真实是一道没有轮廓的符号。

即便是最浓情的拥抱,都只是"如"恋人般陶醉的臆想,充满着浪漫的即兴空虚。

或者说,自从我们相信上帝已死,唯美的形而上游戏便是人们的唯一意义。

于是阿巴斯的身份游戏,从另一方面又在摇荡着人性的风铃,似乎想在没有信仰的今天,告诉我们孤独的必然性。

只是东京的街角依然沉默乏味。

站在窗台的退休教授,最终只能被识破假象的男友,扔石头砸死。

于是玻璃碎了一地,就想我们的梦那样,终究还是要醒。

 5 ) 如沐爱河的你,如沐春风的我

很喜欢这种故事推进的方式和节奏把握,人物推动着情节发展,先闻其声的对话,酒吧里,卧室里,车窗里……,不同身份的切换与关系的联接像开枝散叶般缠绕着野蛮生长,看不见的根脉莫名就觉得粗壮用力又扎得很深,结结实实的,绵延整个大地,整个人生。

印象深刻的几段,一个是在出租车上听到的那七条留言——司机面无表情平稳驶过灯火阑珊的夜色,霓虹闪烁人影晃动像迷雾般笼罩着疏离着车窗里外的两个世界。

祖母的声音清澈明朗,家常便饭一样絮叨着从早上出门一直等到天黑,临上车一小时前还想着能见到自己的孙女,约好了就站在火车站的雕塑下面等她……

孙女请司机拐到火车站,巨大雕塑下面的那团模糊身影一闪而过,孙女请司机再绕一圈,离开。

眼眶里的光亮转瞬即逝。

祖母的话平静而温暖,忽远又忽近,像是从遥远的童年传过来,短短的几句话就度过了在家乡的所有时光……另一个是老教授跟小秋的相处,一举一动都是那么忐忑又温柔,迟缓又认真,怜爱又无措,那纯情的样子像极了如沐爱河的人。

有那么几个瞬间,身份与关系的错乱让我恍惚觉得,小秋能得到这样的关爱与呵护也挺好的。

直到那砰砰的撞门声,和那块石头猝不及防地砸击,碎裂声扎破耳膜,迷幻般的情感依托在眼前轰然倒塌,纯白色的窗帘飘悬在空中……那曾经用几句话就度过整个童年,用一个晚上度过几百个夏天的时光,早已随风而逝。

 6 ) 在这个世界上,有多少人能沐浴在爱河中?

《如沐爱河》是伊朗导演阿巴斯·基阿罗斯塔米拍的一部关于日本作家老头与援交少女的故事。

片名就暗藏玄机。

《Like Someone in Love》,中译为“如沐爱河”,多么诗意梦幻。

爱河潺潺,世间又有几多人曾沐浴过?

然而片名的重点是在这个“Like”(“如”字),“如”沐爱河——说明在爱河里沐浴着的只是假象,只是片中人的一厢情愿。

人人皆渴望爱与被爱,但大多数人只得到爱的幻象而不自知,或着说,不愿去戳破。

一个“Like”(“如”字)就能将梦境打碎。

这是现实的力量,也是阿巴斯电影的力量。

在大学学习社会学的援交少女明子,明子多疑易怒的修车工男友,八旬丧妻退休教授(明子接的客人),三人复杂的性格、身份关系与命运的交集构成这部并非以情节取胜的电影本身的张力。

这个张力,来自人在真实生活中的困境。

三人都想被爱,只是他们实施的方式不一样。

一个想控制爱,一个想利用爱,还有一个是想制造一种爱。

他们都在试图说服自己正沐浴爱河,真实情况其实是爱已干涸。

看阿巴斯的电影,就是在看人在各个处境中的困境。

你就像一个窝在咖啡馆的作家,偷偷观察形形色色的陌生人,看他们的穿着,听他们的谈话,幻想他们的生活。

阿巴斯的电影好处是,他老人家为你提供了最佳的旁观视角(电影大师的视听语言)。

你只需要备好清酒,旋暗灯光,调好坐姿,便可静静欣赏。

影片开头便是一个长镜头,人流涌动,这是风月场的群像。

女主明子通电话的声音作为画外音出现,是男友在拷问她的行踪。

一个反打镜头,明子第一次现身。

后来,明子的老板过来给她安排工作,明子不从,几番推辞,可无论她怎么拒绝,主仆双方无形的权利鸿沟使明子无法摆脱今晚的客人。

这时,老板出门接电话,导演在这里借助玻璃的反射,将他穿着白衬衣的庞大身躯笼罩在明子较小无力的身影之上。

谁控制谁,观众一看便知。

开往客人家的出租车上,明子由于自身处境导致无法与奶奶相见而默默流泪。

汽车经过东京繁华的夜市,车窗外便是明子坠入的漩涡。

悲哀过后,生活继续,明子突然收泪,在累得沉沉睡去之前也要先涂上口红,进入工作状态。

这一刻,实在令人心疼无比。

到客人家后,发现对方只是一个年过八旬思念亡妻的老头,神气风发的明子娴熟地使出对付客人的万种风情,仿佛瞬间变了一个人。

发现这个老者并无什么攻击性(只是因为她与他的亡妻神似,想与她多说说话),她才又真正卸下武装,省略套路,结果自己累得在床上睡着了。

整部电影都是以上这些迷人耐看的细节。

三个主演的表演敏感又克制,不像日本传统的表演风格。

这是阿巴斯的魔力,也是真实的魅力。

冷眼看世界,结果最后自己看出热泪来。

 7 ) 基亚罗斯塔米的东京

基亚罗斯塔米的东京图文版烦请移步http://www.douban.com/note/247188337/[荷兰]伊恩•布鲁玛 著王立秋 译电影导演,和小说家一样,最好的作品经常出现在它把作品设定在他们最熟悉的地方的时候。

流亡可以砥砺想象,但也同样会窒息想象。

因为在不熟悉的语境中很难变得亲近。

当然,少有的通晓数国语言的世界主义者,像麦克斯•奥弗斯(Max Ophuls)那样,能够几乎在任何地方执导电影——伯林、巴黎、好莱坞,甚至阿姆斯特丹。

导演迈克尔•哈内克(Michael Haneke)——并非流亡者——在法国和德国以及他的故乡澳大利亚都导出了杰作。

而如果没有比利•怀尔德(Billy Wilder)的维也纳式的风趣,恩斯特•刘别谦(Ernst Lubitsch)的德国式的复杂,让•雷诺阿的法国式的精细,好莱坞又能干什么呢?

但文化迁移的失败——其中一些是有趣的失败——也同样常见。

在艺术家不得不以他们不懂的语言工作的时候特别如此。

大岛渚(Nagisa Oshima)是个好导演,但他执导的,由夏洛特•兰普林(Charlotte Rampling)和一头大猩猩(她的爱慕对象)主演的法语电影《马克斯,我的爱》(Max, mon amour)却糟透了。

米开朗基罗•安东尼奥尼(Michelangelo Antonioni)执导的美国片,《扎布里斯基角》(Zabriskie Point),也一定是他最糟糕的电影之一。

一些西方导演试图在日本导演电影。

大多很糟糕。

德国的“登山片”专家阿诺德•弗朗克博士(Dr. Arnold Franck)就在1937年拍过一部由年轻的莱妮•里芬斯塔尔(Leni Riefenstagl)主演的,日语的纳粹宣传片,讲的是一个在神道神社和冒烟的火山的布景中自我牺牲的日本英雄的故事。

1953年,约瑟夫•冯•斯登堡(Joseph von Sternberg)——公认地,这在他早年杰出的才华上打上了一道苍白的阴影——也拍过《安纳塔汉传》(The Saga of Anata-han),讲的是搁浅在太平洋一个岛上的一个日本女子和十个男人的故事。

片子拍得并不成功。

更晚近的外国导演在日本导演的作品更好一些。

索菲亚•科波拉(Sofia Coppola)的《迷失东京》(Lost in Translation, 2003)有趣、富有洞见,令人陶醉,但她的主要人物是美国人。

克林特•伊斯特伍德(Clint Eastwood)的杰出的战争片,《硫磺岛来信》(Letters From Iwo Jima, 2006),虽由日本演员主演,取景却不在日本。

现在,我们有了伊朗导演阿巴斯•基亚罗斯塔米的《如在爱中人》(Like Someone in Love,又译如沐爱河,恋爱中人)。

演员都是日本人,故事也完全发生在东京附近。

《如在爱中人》有基亚罗斯塔米关注的一切:时间的推移,人类交往的神秘与偶然,死亡的阴影,爱的幻想,在运动的车辆中与世隔绝的亲密。

但布景在日本感觉并非任意;它是有道理的。

东京,极度现代的都市,和它看起来拼接了到处和无处(everywhere and nowhere)的霓虹闪烁的商业涂鸦和建筑,对基亚罗斯塔米关于陌生人之间的亲密的故事来说是完美的。

对大多数外国游客来说,东京看起来惊人地熟悉却又深刻地陌生。

基亚罗斯塔米是东京的陌生人,但他对这个城市的描述却又异乎寻常地细致入微。

基亚罗斯塔米执导这部电影的想法来自一个影像。

在乘出租车穿过艳俗的六本木区的时候,他拍到一个站在街角的,上了年纪的女士。

她是谁,她在干什么,为什么她在那里,是一个孕育着多种可能性的谜。

事实上,她是基亚罗斯塔米雇佣的一个在随机场所造型的临时演员。

这就是基亚罗斯塔米筹备他的电影的方式,用摄像机拍摄的舞台生活的片段,就像为准备一副巨大的画作而作的素描一样。

他着迷于钉在日本电话亭上的应召女郎的相片。

经过一段时间后,片段开始汇集成一个关于一个来自外省,在首都以应召女郎为生的大学生的故事。

街角的那个上了年纪的女人成了她的祖母,在地铁站徒然地等待她的孙女,而那个女孩正乘出租车从她身边经过。

那个应召女郎(高梨臨)正在前往一个上了年纪的教授(奥野匡)的公寓路上。

他们不曾谋面。

他不想和她睡觉。

他们闲谈。

他铺开桌子打开一瓶香槟,仿佛要在他死前重现一幅过去很久的浪漫场景。

女孩在床上睡着了。

晚餐没人动。

次日清晨教授开车载女孩去她的大学。

她嫉妒的男友看着他们抵达。

女孩打发他。

在她在室内考试的时候,男孩走进车,把教授错当成她的祖父。

稍后,在男孩发现教授的真实身份的时候,他对他的家发动了暴力的攻击。

此后发生了什么我们永远不知道。

教授想要什么依然是一个谜。

事实上,关于主要人物的生平我们知道得也不多。

过去只有暗示可循。

从他们的对话、他们的习惯、他们的恐惧、他们的执念中,我们也没得到多少信息。

几乎什么也不知道,然而在电影结尾的时候我们却感觉,我们认识他们。

这就是基亚罗斯塔米独特的天才之所在。

他探索人的性格,人的生活的多样性,却不解释,不把生活变成有始、有中、有末的简洁的故事。

生活不是逻辑的,我们与他人的遭遇亦非逻辑。

人们很少是他们看起来的那个样子——对他们自己来说如此,对他人来说亦如此。

这就是为什么基亚罗斯塔米的电影,尽管经常是超然的,甚至是人为造作的,感觉却像是生活。

他获得这一效果的方式之一,是对他的演员们——甚至在他们表演的时候——保留(影片的)故事。

台词是按天给的。

就像在真实生活中那样,他们永远不知道接下来会发生什么。

《如在爱中人》中表演最出众的是奥野匡,一位专业的电影临时演员,他对他是电影的主角一无所知。

他与(女孩)嫉妒的恋人在车中的遭遇,具有与一个陌生人的真实的亲密接触的一切试探性的尴尬和误导性的亲近。

在某种意义上,他们不是在表演;他们,可以说,是在电影中生活。

这是基亚罗斯塔米作品中另一个反复出现的主题:艺术与生活之间的多孔的(porous)的边界,本真性的虚妄本质。

他最杰出的电影之一,《樱桃的滋味》(Taste of Cherry, 1997),以摄像机对基亚罗斯塔米和他的拍摄我们刚刚看完的这部电影的班子的摄影作结。

《如在爱中人》以东京外一个真实的地点为电影而建造的一所公寓里的一个惊人的暴力场景作结。

和基亚罗斯塔米通过出租车的车窗拍摄等待的女士的影像一样,我们观察他人,并用我们自己的想象填充他们生活的谜。

通过他的艺术作品,基亚罗斯塔米给我们(呈现了)生活的一个部分,熟悉,却又深刻地陌生。

我们时代的一个艺术悲剧,在于对伊朗电影——伟大的现代电影文化之一——的系统的破坏。

一个接一个地,伊朗最好的导演们在他们的神权政府的压迫下停止在本国拍摄电影。

賈法˙潘納希(Jafar Panahi)进了监狱。

穆森•马克马巴夫(Mohsen Makhmalbaf)在巴黎憔悴。

基亚罗斯塔米,也许是所有伊朗导演中最伟大的,可以继续在伊朗生活,却不能在那里拍摄他想拍的电影。

然而,如果说有人能够克服在外国的环境中工作的文化障碍的话,那么,那个人就是基亚罗斯塔米。

作为一个现代主义者,他在他的伊朗电影中游戏时间、道德和偶然的概念;这些电影被削减到了如此的地步,以至于他们几乎变得抽象。

《樱桃的滋味》,关于一个开着汽车四处转悠,怀着说服别人帮忙掩埋自己的希望接洽随机的乘客的想要自杀的人的故事,布景在德黑兰,却几乎可以是在任何地方。

然而,感觉上它又不像是在任何地方。

人是伊朗人;他们在伊朗;他们说波斯语。

这使得一部甚至是相当形式的电影也显得真实,植根于生活。

基亚罗斯塔米在西方拍摄的第一部电影,《原样复制/似是有缘人/被认可的副本》(Certified Copy, 2010),由朱丽叶•比诺什(Juliet Binoche)主演,是在托斯卡纳拍摄的。

然而,对我来说,这部电影并没有无根的古怪感;场景是任意的——美丽是当然的,但却是任意的。

没有什么根本的原因要求必须把一个关于一个法国古董商(比诺什)和一个英国作家(威廉•西梅尔)的神秘恋情的故事设定在托斯卡纳。

他们讲英语和法语。

在整部电影中也没有一个重要的意大利角色。

但也许,这就是重点所在。

就像对罗伯特•罗西里尼(Roberto Rosselini)以瑞典的英格丽•褒曼和英国的乔治•桑德斯为主角的的《意大利之旅》(Journey to Italy,1954)来说那样,外国的场景使这对情侣之间的疏离感戏剧化。

他们在一个压迫性气泡中存在,与他们熟悉的环境隔离——也许,有点像导演自己的处境。

《意大利之旅》和《原样复制》,以及,的确,《樱桃的滋味》的一个共同之处,是大多数行动,是在车中发生的。

再一次地,在基亚罗斯塔米最近的这部电影中也如此,这部电影,在我看来,比《原样复制》更令人满意。

说它是外国人在日本拍的最好的电影还是低估它了。

它就是一部伟大的作品。

阿巴斯•基亚罗斯塔米的《如在爱中人》将在本月的斯德哥尔摩电影节上映并正在法国和日本上映。

美版将于2013年发布。

2012年11月13日,11:15a.m.[注]译自Ian Buruma, Kiarostami’s Tokyo, NYRblog: Roving thoughts and provocations from our writers, http://www.nybooks.com/blogs/nyblog/2012/nov/13/strangely-intimate-kiarostamis-tokyo. Trans. Liqiu Wang.©NYREV。

译文仅供学习交流,转载请标明译者出处。

 8 ) 一种习以为常的变态

《如沐爱河》是一部很戳我的闷片儿。

我在很冷静的状态下观影,全程没有移情。

就像《迷失东京》,它也在讲述由压抑带来的孤独,或由孤独带来的压抑的故事。

这二者,都是注定的悲剧。

里面的角色都是正常人么?

里面的角色都是畸形人么?

我倾向于前者。

但这里的“正常”仅仅意味着一种常见,而非一种健康。

霓虹灯下的现代化大都市——东京,为了继续社会学的学业而被迫卖身的女孩,为满足自己学术精英主义情节或抚慰丧妻丧女之痛而“拯救失足少女”的老嫖客教授,完全服从社会建构的持有朴素价值观的底层男性......我们都知道这是一部很假很戏剧性的电影。

但最可悲的事情是,观影者对于电影里每一个细节都能完全地领会。

或许我们早就习惯了。

无所适从地从一件事逃离到另一件事,从一段关系逃离到另一段关系然后继续麻痹自我“反正明天又是新的一天”;坐在计程车上,看着五颜六色的广告牌却突然想起年迈的家人,那种断裂与迷失感,至少,我有过。

是的,这部电影里的每个角色都很正常,这种正常是我们习以为常的变态。

阿巴斯的上一部作品探讨的是假戏真做的爱情,这一部作品里的假戏真做,不仅仅是教授与少女扮演爷孙,依我看,更是在探讨一种生活逻辑,如何在压抑的生活里通过假戏真做的自我表演去满足自己内心的欲望?

最后,那块窗户碎了,打破了用声音和画面双线叙事的一边不安一边又平静的诡异电影氛围。

电影戛然而止。

假戏真做,终究是会被一拳干碎的。

 9 ) 书和女人有什么共同点

要回答影片里的这个问题,就得先解释下另一个公母千年虫的笑话,而要解释清楚这个笑话,则又得扯上戈达尔那句常被电影人夹缠不清的叨逼叨了:电影始于格里菲斯,而止于阿巴斯。

怎么理解?

熟悉阿巴斯身份的人都知道,他既是导演,还是编剧、诗人。

熟悉阿巴斯电影的人也知道,他的影片重点不在故事,而在文本。

其惯常主题是从电影的虚构特性出发,力图还原故事背后的真相,以内容和结构的形式考量,则是将作为虚构艺术的电影带回到挖掘真实的生活中来。

一句话,就是关于真假的模糊、混淆、切换、交融问题。

这样看来,《如沐爱河》自然还是一部典型的阿巴斯式电影,影片简介里更是将其称为《合法副本》的续篇。

《合法副本》里,阿巴斯为其真假命题引入了“赝品”这一概念,即原样复制的副本能否代替真品发挥其本身的原创性及不一样的美学价值,影片给出了自己的答案。

而同样在形式上,导演也作了诸多以假乱真式的探索,如身份转换一幕。

两个初次相识的男女被咖啡馆的老板娘误认作了夫妻,两人出到店门外后,影片竟在不加提示的前提下,真的让两人成为了一对夫妻。

很多观众都把这幕看作阿巴斯童心未泯式的行为艺术,个人严重不同意,余华在评价《河的第三条岸》这篇小说时这样说到:这位巴西作家在讲述这个故事时,没有丝毫离奇之处,似乎是一个和日常生活一样起初的故事,可是它完完全全不是一个日常生活的故事,它给予读者的震撼是因为它将读者引向了深不可测的心灵的夜空,或者说将读者引向了河的第三条岸。

在我看来,阿巴斯这一不世出的天才创意,足以和若昂·吉马朗埃斯·罗萨写作《河的第三条岸》的构思相媲美。

解决了真假互换的问题,《如沐爱河》就不难解读了。

在老作家的家里,他和援交女孩的谈话从一幅画开始,单刀直入,马上就是关于真假性的设疑暗示,女孩说自己既像画中人,又像相片中作家的女儿,还像相片中作家已去世的妻子。

而从老作家细致入微的体贴和情调氛围的布置看,他叫来援交女孩,显然并不是为了肉体的慰藉(或说不只是为了肉体慰藉),潜意识里,这个女人应该是作为妻子身份对应的。

但女孩的疲累让这场烛光晚餐难以为继,他为其把灯熄去并拔掉电话线,这轻手轻脚的爱怜,显然又是把后者看作了自己的女儿(晚辈)。

当第二天白天女孩男友出现时,身份的游离是从误会开始的,男友以为他是女孩的祖父,他不置可否,一边借题发挥说自己也可以是男孩的祖父,一边又安慰女孩说祖父可以有两个,一个是教师,一个是渔夫。

至此,身份的真假属性被作了擦边球处理,含义的模棱两可也让真假显得更加虚实难辨。

而当身份因意外而被澄清,一切真相大白之时,老作家将挨打的女孩带回家中,在家门口的台阶上,因为邻居的误会,女孩被看作成了老作家的外孙女,后者这次顺水推舟,爽快地承认了下来。

而老人表现出来的关切、呵护、心疼,俨然也真的就是她的外祖父。

短短一天的简单故事里,在看似波澜不惊的暗涌激荡下,两人的身份及相互关系在多重猜测试探的组合交替之下,就这般不知不觉地产生化学反应并完成了以假乱真。

而影片的微妙则在于,从假到真的前后互换里,那一刹那的恍惚温情,恰是沉重到轻盈,生活到诗意的飞跃。

 10 ) 琐碎日常交流片段,现代社会的缩影,确实让观众有“如沐爱河”之感

非常琐碎的日常生活交往片段,涉及的场景不多,从酒吧、的士、教授家、学校、修车厂、家、街道完成了一整部近两小时的电影。

主人公教授是一位孤独、有学识但渴望得到陪伴的老人,女主人公是一位经历着生活和情感困境的女孩,他们俩因为朋友的介绍单独在一个晚上相处因此结缘。

关于叙事,影片习惯从车内驾驶室的主观镜头拍车外,还有在街对面拍摄,营造前景,造成一种川流不息人群熙熙攘攘的景象,而自己要找的人就在那,一眼就可以看见。

这恰好是现代都市社会的缩影,人群川流不息,会失去眼神聚焦点,但自己要找的人立刻在人群中一眼就可以看见。

关于特色片段:邻居老太打开窗向明子搭话,讲自己和教授的故事,“窗户”就好像她打开了自己的一扇心灵之窗,敞开心扉和一个陌生人交流,是一件在现代社会中何等温暖的事情。

“窗户”也是她人生的一个缩影,她的人生就是在这里度过,“我就喜欢在这扇窗后看经过的人们”,可见这扇窗是联通她与社会、她与其他人的窗口;还有结尾片段突如其来的高潮,女主的交往对象愤怒前往教授家,想找明子麻烦,但在教授的保护下使男生徒劳。

房间外的紧张气氛和屋内试图安抚女主的教授形成了反差,这一段是电影的高潮,通过敲门声、砸车声以及砸玻璃声将紧张氛围推向高潮,作为一对刚认识不久的陌生人,愿意彼此信任并且得到帮助是何等温暖之事。

关于人物的刻画:女主交往对象的刻画是比较明显的。

第一次出场是在车上与教授的交谈,可见他是一位强烈渴望爱情并且真诚的男生,但是由于涉事不深而且过于追求爱情所以性格比较急躁。

第二次认识他是在他的工作地———修车厂,从女主口中得知他是一个有魅力的男生,镜头转向他工作时的状态和与人交往的自然、坦荡有礼貌,让人信服确实他是个有魅力的男生。

第三次出场是结尾,暴躁、粗鲁的脾气性格反而与前形成反差,让观众产生紧张感和好奇,但电影在这戛然而止了,这确实也是对现实生活的一种再现,在生活中确实有些事就是无疾而终了,也没有结果,发泄完便没了下文。

总之看完这部电影,确实会感觉到陌生人之间那种深深的“如沐爱河”的温暖感,两个彼此不认识的人,通过简短的交谈便简单认识了彼此,两个人彼此信任并且愿意出手相助。

现代社会的交流多是如此了,一般从心的交流占少数,大家都是简单交流几句便觉得可以确立关系,交流变得越来越简洁明快,可能这就是现代人的交往方式。

《如沐爱河》短评

骚老头子

7分钟前
  • mr.children
  • 还行

晚安,夜的罹患,早安,昼的壮观,choose处死了时段,如此相像的面值被毫不相干地望穿,生活的样卷被揉成纸团,无所谓寒暖,有所谓松宽,拔掉的电话线插上心算,“室”已至此而追认梦的偏转,不详与不祥合体成一场骚乱,口红与牙痛是女士专用的心软,敢用一天流行慌张的逃窜。

9分钟前
  • 放大的夜遇
  • 推荐

说不清楚的感觉

13分钟前
  • 阿may
  • 还行

沉默的镜头语言。。。

16分钟前
  • 饱食而遨游
  • 较差

成熟的电影语言,细节无可挑剔。但故事本身的完整性真能用所谓开放性来代替吗?此外,片中男女主角都是学社会学的哦!那个妹子已经至少进入大二,还在考试中把进化论答成是涂尔干的,学业堪忧啊;不仅如此,这妹子一到东京上大学,就干起了现在的兼职哎,既然如此还不如早工作算了,读什么社会学啊!

18分钟前
  • 曳尾于涂
  • 推荐

這麼多年來耐著性子看完的最悶的一部電影 幾乎毫無觀影的愉悅感 ……看到那麼多溢美之詞 只是無力產生任何共鳴……

21分钟前
  • H.弗
  • 较差

中文译名还挺好的。但感觉更像是在河里乘舟漂流,没有帆,没有桨,也不知道会往哪里去。只是切实地感觉到人们溢出的爱意,和被自己无法掌控的爱,束缚和拉扯的感受,正像是无法抗拒水的独木舟。但是也真的没有想到,河流的尽头真的是瀑布。

26分钟前
  • 消亡之人
  • 推荐

真的沒看懂

28分钟前
  • 奥菲莉娅
  • 很差

片中角色如片名所示,每人都像是在恋爱之中,却没人真正理解爱。Akiko周旋于男友和援交对象之间,虽然疲于应付,却用尽了谎言和欺骗;Watanabe虽然为老不尊,却也想要道貌岸然的提供关心,虚伪之极;Noriaki则是将爱人视为所有品的跳梁小丑,其固执的大男子主义令人发笑。可怜了等待着的老奶奶。

33分钟前
  • Nakadai
  • 还行

看不太懂

35分钟前
  • 难叮
  • 较差

玻璃、车,都市的隔绝、孤独和陌生感。身份与谎言。谎言马上成真、身份马上虚无的时候,一块石头让人惊醒。

38分钟前
  • 圆首的秘书
  • 力荐

节奏真的太慢了

39分钟前
  • 晨曦⍤⃝🍜
  • 较差

nonsense

40分钟前
  • VOYAGE Ryan
  • 很差

片子的质地非常柔软轻盈,悬念营造的漫不经心,又有撩动心弦的效果。身份的错认并非有意为之,而源于对于自我认知的迷惘。形象的丰满皆出自他人的叙述之中,而车声人声高跟鞋声等环境音的采集又时刻孤立着身处都市的你。看完如沐爱河,好想把自己一夜情的故事拍出来。

42分钟前
  • 嘟嘟熊之父
  • 力荐

无力欣赏这话痨电影 一个场景屁大点事 可以说几十分钟

44分钟前
  • Zzzz
  • 很差

12年就想看,16年在资料馆看了大屏幕。失望,愤怒。老头子自以为是的丑陋面目,年轻女孩的自私懦弱,成年男子的暴怒和偏执,老年女子的窥测妄想,以及所有毫无存在感的配角。犹如泥潭中挣扎的癞蛤蟆,哲学思考exm?丝毫美感也无,惺惺作态。

49分钟前
  • 咗咗
  • 较差

1.计程车里向外观望姥姥的外孙女,她让司机再绕一圈,她泪眼婆娑;火车站雕像下的姥姥,周围只要有年轻人经过,她便不停环顾,寻找外孙女的身影;那5封电话留言,是一个淳朴老人发自内心热忱的期盼与等待,让我听着,内心不停的发酸难受;2.结尾处,老人慌张迷茫的步伐亦是让人心痛。两片段5星。

50分钟前
  • 有心打扰
  • 还行

如沐爱河,重点在这个“如”字,兜兜转转,城市的嘈杂喧嚣是一只巨兽从四处夹击,行差踏错,无一幸免,只有教授对面的奶奶真的沐浴在爱河。

55分钟前
  • 一只害羞的🥟
  • 还行

平静之下暗流涌动 好片!

57分钟前
  • 阿泽
  • 推荐

ダラダラしてるセリフ、そじゃないっていってんじゃん、行きたくないっていってんじゃん、だめだっていってんじゃん……むかつく💢

60分钟前
  • 维拉角的采珠人
  • 较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