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花深处

百花深处,100 Flowers Hidden Deep

主演:冯远征,耿乐

类型:电影地区:中国大陆语言:汉语普通话年份:2002

《百花深处》剧照

《百花深处》长篇影评

 1 ) 时代变迁下的人文关怀——浅析电影《百花深处》

电影《百花深处》讲述了一位“疯子”冯先生找搬家公司,搬他两进两出的大院子,但眼前却只有一片荒地和老槐树的故事,描绘了在时代变迁、快速发展的老北京城下物是人非的景象,以及传统文化淹没于历史长河之中的苍凉无奈。

从片名寻场景。

导演陈凯歌用他一贯的忧患意识,一脉相承的文化忧思展现它对于人和社会的永恒关注。

老槐树和漫天的荒凉土地被钢筋水泥丛林包围起来,展现的是当今社会传统文化和信息化的科技创新相互形成矛盾的一面。

《百花深处》不仅仅是电影的名字,还是影片中故事发生的场景,不禁让我想到了陈凯歌所执导的另一部电影《朱辛庄》,也只是单纯的一个地理称谓而被赋予了社会性的意义,将影片中人物和事件的意义寄托在这个场景,充满了无限的象征意义。

从台词诉人物。

通过电影的台词,观众们从演员最基本的对话之中,了解到陈凯歌所想表达的场景,慢慢展现的是一幅处于时代变迁下新旧相互交叉的社会生活背景。

陈凯歌通过孩子,年轻人,老年人,用不同的角度展现时代所带来的不同的影响。

孩子的:“爸爸,我的电脑呢?

哎呦喂!

”是科技在不断进步,信息化技术普及的发展,仰拍的一个高楼的画面,所展现的是与老一代人生活于自然、生活于纯真所不同的一面。

这个孩子代表的是全新的21世纪,这样一个新时代下的新人类,他们从小所接受的便是科技化和信息化的教育,他们肩上所担负的是未来创新发展的使命。

搬家工人说的:“如今就这老北京,才在北京迷了路呢。

”是城市拆迁变革,不断的修葺扩建下,城市褪去所有的老旧,当浮华散尽后高楼耸立的现代化建设的改变,展现的是鳞次栉比的高楼大厦的画面,这一类人代表着与时代发展相适应的年轻人,他们往往更有充分的能力和勇气去面对新事物的发展,跟上时代的步伐,同时在他们身上仍旧饱含着老一代人的质朴和善良,他们所扮演的是一架承接新旧变化的桥梁。

“疯子”冯先生比划着说的:“这是我们家影背,这是我们家院子,两进的院子。

”是老一代人的生活的环境,他们年纪已老,对于社会的发展改变原有的样貌的不适应,他们没有接触过新兴的科技产品,没有被拘束在林立的火柴盒中,在他们的身上展现出来的更多是对美好传统的怀念,对往昔生活的不舍,是一种与现代社会发展过快的不适应的无奈和感伤,他们所代表的正是慢慢逝去的传统文化,更是一种古物的情怀,身上所表现的是传统文化的古老而又美丽的一面。

从颜色析道具。

一顶黄色的帽子,一身红色洗的发白的运动衣衫,一条张扬的红色运动裤,卡其色的夹克外套,标准的老年人的打扮。

主人公的衣着装扮配合着电影整体昏黄风格的色调,形成一种独特的视觉压力。

由最初的展现时代背景的旧,慢慢感受到的是导演所要传达出来的苍凉无力,在视觉上的一种疲倦乏力的状态。

这时所感受到的是一种压抑在胸口的,难以排遣的,郁郁寡欢的情感,以及对待现实的社会的一种深深的压力和无奈。

让观众慢慢带入剧情的发展,跟随着导演镜头的节奏感受着时光的变换,体会到的不是城市表面浮华喧嚣的状态,而是一种历经了沧桑的深刻同情和惋惜,一种疲惫过后的无声寂静。

搬家工人们砖红的工作服下是折着领子的西装衬衫,时代的改变,就体现在他们衣服的变化之中。

他们抬的不是现今的大衣柜,而是紫檀木的衣橱,是老一代人含蓄的美的品味。

金鱼缸,花瓶,前清的灯座,铃铛都是些小小的装饰物件,它们象征着传统的工艺品,承载着的是文化的重量,是老一代人的审美和所珍视的古董文物,也是代表着老一代的审美品味。

伴随着背景音乐的鼓点声,慢慢加入笛子的吹奏声,花瓶因为打火机的传递而破碎,象征着传统文化的丢失,也象征着老一代与新的事物相不协调,相不适应的状态,也是年华老去,人是物非的苍凉迷蒙之感。

冯先生的号啕大哭,是对于传统文化灭亡的痛惜,而年轻人金钱的相让赔偿,却是一种文化的重新正视和桥梁作用的体现,他们的质朴于此展现。

车开进被土掩埋的沟中,拾起了铃铛的外壳,更是对于文化的继承和发扬的新的态度,展现出来的便是构建一个传统文化与新兴科技相互融合的未来,是导演所想表达的对于传统文化重新发展的美好愿望。

最终特效的设计,还原了传统的两进两出院子的场景,铃铛的清脆响声,是梦回故土的无限怅惘,伴随着冯先生的痴话,黄昏下的孤独的剪影,除了一抹对于传统文化的消逝重来的凄凉之外,也蕴含着其独特的未来希冀。

 2 ) 往事如烟

百花深处好,世人皆不晓。

小院半壁阴,老庙三尺草。

秋风未曾忘,又将落叶扫。

此处胜桃源,只是人将老。

——顾城《题百花深处》“百花深处”是北京一条胡同的名字,短片代入感极强,文学氛围也很浓,让人看完心里五味杂陈,意犹未尽的感觉。

老胡同、四合院、鱼缸、紫檀衣橱、灯座、前清花瓶、铃铛……物件在影片中成了传统文化遗产的代名词,虽然这些已经不复存在,但它们带给人们的美好记忆和生活情调不会消失。

冯远征把老北京的调调演绎的淋漓尽致。

话说迷恋旧事物达到一定程度的人,是可悲还是不识时务呢。

伤春悲秋,那些活在过去的人,我们叫不醒他,也没有权利把他叫醒,最后,终究是有人疯了……

 3 ) 影片之所呈,即是“百花深处”之所现

正是因为传统的、非经济的文脉印记必将被先进的、经济的工业印记所大面积取代,才使得这部作品传达的情感尤为真挚。

我们都明白一些“老宅子”将不可避免地变成“大高楼”,因此随着影片中搬家公司的卡车驶向“百花深处”时,心中的情感才更加五味杂陈。

诚然,冯远征老师对片中神经病这一角色的诠释堪称完美,然而私以为陈凯歌导演设置的“找到铃铛”这一情节才使得影片的冲击力获得了前所未有的升华——在这个实在的铃铛出现之前,“百花深处”只存在于神经病的脑海中,也使他在“搬家”过程中表现出一种迂腐而荒诞的旧社会遗毒形象;而在这个实在的铃铛出现之后,“百花深处”则伴随着铃响,以水墨画的形式呈现在我们每个人的眼前。

那一刹那,似乎我们真的能够与神经病这个角色产生共情,明白他所留恋且珍视的“家”为何物,并贪婪地希望此情此景能够长存,而非有朝一日被夷为正常人眼中所见之废墟。

印象中,百花深处胡同目前应该仍旧完好保存于护国寺附近,北京二环内作为历史保护区域,也保障了四合院这一传统聚居模式能够在未来得以延续。

实际上,影片最令人印象深刻的地方恰恰在于,它使我们深刻体会到了当一种无可替代的文化价值被另一种势不可挡的工具理性所损毁时,存在于我们心中的那种最为自发且真挚的不舍与无奈。

常言道“一个时代有一个时代的使命”,然而这部影片似乎也在向我们强调着“不同时代的使命之间应当是向前兼容的,而非相互对抗的”。

在当代社会无法规避的工具理性思维背后,我想,是不是每个人心中的那片“百花深处”也在变得弥足珍贵呢?

 4 ) 百花深处 影评

在十分钟年华老去的系列作品中,陈凯歌导演运用了他一贯的创作风格,讲深刻富有哲理的思考融入进了通俗易懂的寓言故事中,从而达到寓理于情的效果;《百花深处》这部作品,讲述了一个“疯子”冯先生,请搬家公司为他搬一所不存在的房子,而工人们又装模作样的搬那些只有他才能看到的“家具”的荒诞故事,尽管看上去可笑,但内容却发人深省。

在影片的开头,“慢点”这句台词被反复的强调了多次,作者在这里想要慢下来的究竟是什么呢?

我认为,除了是剧情中让工人慢下脚步之外,更是作者想要借角色之口,对那个匆匆忙忙发展的时代说一句“慢点”。

然而,正如影片中那个不理会工人言语的小孩一样,时代也并不会因为存在这样的呼声,就慢下前进的脚步。

作者用仰拍的方式给了高楼一个特写,随着镜头的上摇,凸显出了人物的渺小,映衬出了高楼所代表的,历史规律的坚不可摧,渲染了一种压抑的氛围,也同后面从车窗探出一个脑袋的,象征着传统的冯先生形成了鲜明的对比,更加强化了表达的效果。

在城市繁华的道路中,作为“老北京”的冯先生显得局促不安,甚至认不得回家的路,而这也恰恰体现了在当代中国快节奏的发展中,千千万万个跟不上时代潮流,而被无情的抛弃在历史浪潮中的小人物内心的无助和迷茫,巧妙的将历史的宏观与个人命运的围观融合在一起,一种悲剧感油然而生。

场景从高楼林立的都市逐渐转移到破败的旧城区,这一转换象征着探寻的过程,即从现代社会想着古老的过往的一种探寻。

百花深处胡同深处冯先生的家早已荡然无存,留下的只有一株矗立在空地上的老槐树。

槐树的意象有一种中国人自古以来安土重迁心理的象征,而在这里也同时象征着几乎被破坏殆尽的传统文化最后的记忆,然而,这份记忆是深深扎根在脚下的土地当中的,正如那些逝去的历史是深深扎根在这个民族,这个国家之中一样,是不能被轻易抹去的。

在工人们帮冯先生搬他不存在的家具时,失手“打碎”了一个花瓶,实际上,在轰轰烈烈的城市化进程中,被建设者们“打碎”的那些他们未曾看到的古老传承又何止一个花瓶?

但是,这些属于这个民族的记忆真的消失了吗?

我想并没有,这整部影片搬家的历程,不正是一步步向着古老过往寻根的过程吗?

正如影片中冯先生的台词所说:“您看,这不是在这儿吗,找着了!

”这些记忆,这些文化,不过是被遗忘在了历史的一角,湮没在了浮躁的尘埃之中,只要拨开灰尘,细细的去搜寻,我们依然可以找回那些被我们遗忘的行李,而影片也诣在提醒我们,在时代进步的同时,不要把这些真正珍贵的东西给遗忘了。

影片的最后,在清脆的铜铃声中,我们又一次的看到了记忆中古老的四合院,听到了磨剪子的吆喝声,他们一直都在那,正像那夕阳中的老槐树依然在那一样。

纵然年华老去,岁月流逝,铃声依旧清脆。

 5 ) 《百花深处》影评

《百花深处》是由陈凯歌导演的一部"十分钟年华老去"系列的作品。

这部微电影以一位搬家公司工头的经历,展现了老北京冯先生对‘百花'深处胡同的眷恋。

导演在表现城市快速发展的同时,用传统文化的衰落与消费主义的盛行,表现出新旧更替之下的时代的变迁。

影片中镜头、果别的使用与意象的呈现十分巧妙。

影片中导演大量使用运动长镜头:"搬家"过程中镜头不间断的由工头和另一个抬“金鱼缸“的工人转移到一旁嗤笑的工人,在刻画搬家工人形象的同时对“搬家”场景和工人们的运动进行了洋细完整的记录,使得情节连贯真实。

除运动长镜头外,导演也善于使用短固定镜头。

短固定镜头往往用来描述或强调细节,导演用在对话场面:工头坐在车里一边翻看单子一边与站在车门边冯先生的商量搬家事宜,这让剧情信息集中明确。

为之后观影者与冯先生情感距离的建立做了铺垫,同时也建立了镜头的节奏感。

既表现了冯先生的“疯“和搬家公司的无奈,也落造出一种流畅的荒诞恢谐感。

景别的使用对刻画北京的环境有着重要意义。

冯先生坐在白色卡车内看向窗外,一个高楼矗立、高架层叠的样貌展现在他的面前,这是他所陌生的场面。

此时远景、大运景的空间感使观影者产生一种情感超脱感,让观影者在了解到行车环境的同时,与冯先生的“无法融入”产生共鸣。

而此后的远景:工头眼中百花"深处胡同,则被突出了残破、陈旧、颓败的特点,与繁华、高速发展的城市另一面开形成巨大的反差,表现了工头与冯先生的情感转变。

影片中的意象也根据城市的两个面貌多现出不同的意义。

高楼、高速成了新生势力发展的象征,孤独的大槐树与残破楼则变为传统文化衰落的代名词。

新旧更替发生着,它处在陌生与熟悉之间。

铃当的当子找着了,它在陈旧的成墟之上,铃铛的壳手也找到了, 它在新填的沟里。

一个铃铛分成了两个部分,一个留在原地,一个随着泥土被带走,当它重新组合起来,让人产生一种穿越时空的感觉,正如影片里虚实重叠的呈现:白墙黑瓦红柱子,院中有棵大槐树。

铃声叮叮当当的,引发观影者想象它多年前遇着刮风下雨时的声音,也让观影者联想起冯先生找着铛子时的欣喜。

冯先生提着铃铛奔向大槐树,逆光的拍摄在勾勒人物与树木轮廓的同时将冯先生与新兴的高楼分离开来,不仅增添了影片的空间感与艺术感染力,也烘托出一种诗意、神秘的气氛。

再表现了传统文化与新生文化的碰撞后,表现出了传统文化仍然磅礴的生命力,为影片的主旨披上了一层复杂性。

这部电影通过对冯先生面对新旧两种环境不同的态度,细腻而真实地表现了在高速发展的社会中,传统文化者对盛行的消费主义与外来文化的"对抗",从而表现出新事物的旺盛生命力,同时也揭示了时代发展过快,传统文化衰落,及年华易逝的悲哀。

这部影片无疑会引导观众,在追求新兴事物的同时,回忆并寻找以往的生活印记,使许多生活结奏过快的人看到细微处的美好。

影片具有一定的现实意义。

 6 ) 观后感三题

1.冯先生对于新旧家的矛盾情感搬家通常被称贺为“乔迁之喜”,冯先生最后拎着大铃铛奔向夕阳下的槐树,喊着“搬新家咯!

搬新家咯!

”,似乎也充满了幸福的情绪。

然而整个影片都传达出老北京被新北京替代且不可挽回的悲哀,潜藏在冯先生搬家之喜背后的,是他对于老胡同的不舍与怀念。

老屋已被拆迁,冯先生的归属却并没有随之迁走,而是永远留在了百花深处、大槐树下。

悲与喜的矛盾情感融于一身,张力即在此。

2.水墨胡同的虚实界限影片用水墨展现出冯先生眼中的百花深处,但在画卷缓缓展开时,镜头频频给到司机。

正如影片一开始仰拍新北京的高楼大厦时,镜头也时时切到冯先生,暗示这就是他的视角。

因此,导演想通过虚实的模糊,表现司机对冯先生产生认同,似乎他也能看到冯先生眼中的老北京胡同。

作为对比的是,司机身边其他搬家工人的表情各异,证明并不是所有人都理解了冯先生的世界。

3.时间主题时间是影片的重要主题。

导演在表现时间时,一是通过虚拟的水墨画展开,直观地向搬家工人和观众(观众与工人产生共鸣,共同理解了冯先生)展示老北京的风貌。

二是通过声音这一非直观的感官信息:冯先生捡到小铃铛后一直絮絮叨叨地诉说风铃声之美,让工人们听“多好听啊”;在沟里捡到大铃铛后,他跑着跳着奔向大槐树,似乎通过一个小部件的失而复得重建了整个胡同。

视觉形象的变化表现出时间的流逝,而从过去传来的铃声则体现了永恒。

 7 ) 人生归途,哪里都是百花深处

10分钟的小影,极富戏剧张力。

但要说转折多么突兀,倒也没有,随着卡车驶过的一大片拆迁荒地,故事的走向已经有了端倪。

中国人对故土的眷恋由来已久,但其实人生的每个阶段,都有每个阶段的百花深处。

拿笔者来说,儿时在父亲单位大院里长大,度过了孩童时代,后来大院拆迁,举家搬进了城市另一头的新家,如今每次回到故土,一有时间就会一个人兜转到大院那片废墟,看着它从残垣瓦砾,到如今拔地起几栋新式的商品房住宅。

这是笔者人生第一阶段的百花深处,终究是变了大样。

自打上学记事起,每个学期的寒暑假都会去县城的外婆家,院子里的栀子花香,夏日阳台上的蒲扇和竹椅,还有街坊邻居电视里的《紫日》,成了那些年月里所有的记忆。

后来高中学业愈紧,外婆年纪也愈大,这样的日子也越来越少。

今年立春,外婆化作春泥,魂归故土,第二阶段的百花深处,自然也随之消逝。

而后,无论是大学时光,还是入世后的奔波,都成了人生第三第四阶段的章节。

现代城市化的发展,使得每个人的故土和精神家园都不再局限于一处,变的四散飘零。

人总要往前走,处处皆故土,处处是百花深处。

 8 ) 《百花深处》镜头语言

在中国影史上,陈凯歌导演用哲学的思索,将好电影树立到新高度。

以千禧年间为背景的微电影《百花深处》中利用搬家的契机,通过包工头心境的转变,无声地讲述了百花深处的变化,体现时代更迭无可避免的无奈。

用镜头语言向观众传达了浓烈的思辨色彩。

整部片子以精心设计的传统镜头拍摄方式为主,通过镜头运动,向观众平静地叙述老北京胡同里的一段岁月。

片头一开片运用摇镜头带过一栋高楼浏览环境,向观众展示故事发生的背景。

紧接着在冯先生探出车窗的画面里,以移镜头和摇镜头的方式环顾北京城,模拟车中人的视线投放,向观众展现新北京高楼云集的迅猛发展。

深入北京 镜头架在车前窗,以移镜头的方式呈现给观众一片泥泞的废墟,不到30秒的镜头将新老北京做强烈对比,更是突出了老北京的远去。

到达目的地,多次运用远景的景别展现百花深处的破败、荒凉,光秃秃的泥土地和屹立不倒的大槐树成为百花深处唯一的也是最后的景观。

大篇幅的时间和精力描绘搬家现场,主要以全景的镜头将观众的视觉置放至人物搬家的大动作上,加以路人带着自行车避开远离,暗讽搬家一事的滑稽,深有讽刺意味。

以冯先生的视角刻画花瓶的摔落,由实转虚隐喻冯先生梦的破碎;紧接着拉镜头由人物拉至环境,把观众拉回现实,虚实结合;再以由远景推进的镜头描绘冯先生的号啕大哭,带领观众深入角色内心世界,对冯先生信念崩塌的极致刻画,成为极具思辨色彩的经典一幕。

片尾,对百花深处虚实结合,向所有人展现冯先生眼里老北京的时代,最后以冯先生手持铃铛奔向落日这个唯美而有诗意的一刻,将全篇带入结局。

将笔墨放在找铃铛上,意味着冯先生找到了时代的证明。

片尾在冯先生奔向落日中结束,隐喻了百花深处时代的落幕,而冯先生则永远追寻着属于他的时代。

百花深处--时代深处的记忆。

以搬家为线索揭示全篇主题,每一个传统而又不失意味的镜头,体现了它恰到好处的意义,充分体现了导演的批判风格。

时代的更迭日新月异,终有一天,我们都会成为时代深处的记忆,和大槐树一起屹立在岁月的洪流里。

百花深处 (2002)9.12002 / 中国大陆 / 喜剧 短片 / 陈凯歌 / 冯远征 耿乐

 9 ) 百花带来深处思考

《百花深处》这部影片虽然不属于三大电影主题:生、死、爱,但不可否认,“传统文化”的坚守合第五代导演及当今人们对于“寻根”的期待与追求。

陈凯歌的”冯先生” 应远而生,导演及演员的塑造细腻而真实地表现了“守旧“一派对于故土的依恋及对传统文化的热爱。

顺应历史思辨时,表现了中国人民世世代代努力生活,并在舶来文化对传统文化冲击时坚守自己传承的积极民族心里。

同时,借助搬家公司工头作对比,批判了“消费主义”,讽刺传统文化与舶来文化产生隔闯的现实,希望新老两代的文化认同共存,在发展新文化时不忘继承优秀传统文化,对所有文化都能抱以“取其精华,去其糟粕”的态度。

故而,影片值得观影者回味与深思。

 10 ) 画面分析

(0.5-0.55)用仰拍的方式给了高楼一个特写,随着镜头的上摇,凸显出了人物的渺小以及高楼的宏伟,也给人一种非常沉重压抑的感觉。

(2.48-2.52) 在影片中的中间部分,一个镜头从一个破烂的画框里去拍摄搬家车驶入百花深处一个画面,在画面中,画左一个树桩遮拦了整个画面的三分之一,车子从画右驶向画左,慢慢消失在画面中,导演刻意通过这样的一种方式去营造一种窥视感和距离感,表达着作者面对即将改变的事实却又无能为力,而表现的一种无奈。

(2.02城市,3.08旧城区)场景从高楼林立的都市逐渐转移到破败的旧城区,这一转换象征着探寻的过程,即从现代社会想着古老的过往的一种探寻。

百花深处胡同深处冯先生的家早已荡然无存,留下的只有一株矗立在空地上的老槐树(3.28)。

槐树的意象有一种中国人自古以来安土重迁心理的象征,而在这里也同时象征着几乎被破坏殆尽的传统文化最后的记忆。

《百花深处》短评

拆掉的院落,拆不掉的心灵归属

5分钟前
  • HolyRiver
  • 推荐

留下许多情 不敢在午夜问路怕走到

8分钟前
  • 储蓄泪窝
  • 还行

“关山难越,谁悲失路之人…”短评区这句完美概括

13分钟前
  • 玳安
  • 还行

要是陈凯歌的长片都有这水平多好

16分钟前
  • 削恩·王
  • 力荐

又是大学看的

21分钟前
  • Mm
  • 还行

意犹未尽。

23分钟前
  • 不爱陌生人
  • 还行

时代的变迁,对快速发展的错频去,不同年代生活方式的差异。

28分钟前
  • frontboy
  • 还行

真好

29分钟前
  • 橙七七
  • 推荐

《霸王别姬》的内核,没拍出新意,或者说我对北京没有共同记忆。十分钟年华老去

31分钟前
  • 北野武花肉
  • 还行

时代车轮滚去,碾落昔年模样,总有人躲在车辙印里,不愿离开。

34分钟前
  • 土豆会开花
  • 力荐

凯歌,请滚!

38分钟前
  • irki
  • 较差

看评分我都不好意思打三星了,但确实不多喜欢这个故事。

41分钟前
  • 我自己去买花
  • 还行

好文学的表达,感觉像读了一篇短篇,还是特别好的短篇。

43分钟前
  • 懵星
  • 力荐

导演角色选的做作,回忆画面做作

47分钟前
  • 还行

陈凯歌还有这一部好电影啊,无实物表演,很棒

52分钟前
  • 小方方爱小兰兰
  • 力荐

牛逼,不愧是学院老师让学习的片子

54分钟前
  • 杀死那个火车
  • 力荐

陈凯歌自己不适应新的电影环境,二十一世纪之后拍的都是什么玩意。

56分钟前
  • 豆瓣逗你妹
  • 还行

老气横秋

58分钟前
  • 复暕良
  • 还行

15位大师,陈凯歌唯一一位中国导演,配位!对老北京最深的爱,20年前的冯远征和耿乐满脸胶原蛋白,老北京的四合院和胡同文化能保留下来该多好!紫檀的衣橱!金鱼缸、花瓶,前清的灯座,都是古董啊。瓷器的破碎(china),意味着传统文化的破碎。铃铛里的档子~如今只能在百花深处。不要走的太快,不要忘了回头看看来时的路

59分钟前
  • 陶子冬
  • 力荐

就这一部短片,国师这辈子就要低一头,就这一部短片,陈凯歌在我心目中就掉不下去。这是种只有同道中人才能懂的情结。

1小时前
  • 老阿飞—故园
  • 力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