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丁总在提及的是相互的联系 吃面方式与父亲相同动作的联系 收到男主礼物也要回赠给小刀的联系 反复提及母亲自己一个人在家需要马丁的联系 包括最后被绑架马丁后咬自己更用力的牙印 都在说明他十分在意种种的联系纽带 希望能彼此感同身受 那么可以猜想下和她妈妈睡一张床是强调自己与父母的回忆也用挑逗话语想让男主成为自己的继父 继续强化父母与自己的联系 因为受邀看到男主一家无论房子还是表面亲情他都太羡慕了 羡慕到了深深的欲望中。。。
他的"掠夺亲情"计划 从这一刻启动了 (麻醉师说过在停车场见过马丁 但是没有理睬打招呼的他 与上次见面判若两人)与其观后疑问道:死的要是其他两人呢?
答案早就给出了 只能是小男孩 不会是其他人 只有男孩死了 男主才能体会到马丁的痛苦 就像之前提到过马丁对自己咬的更用力更血腥 说道: 只有这一种方法才能让你我更好受些 这最后他还再强调自己与他人的联系
有一件事儿令看过本片的我的朋友们耿耿于怀:孩子们是怎么病的?
而且,用现代医学根本找不到合理的解释。
真的是那个男孩下的蛊吗?
事实上,这个问题我解答不了,可能编导也解答不了。
也许这个问题在这部惊悚片中显得太过突出,分散了我们理解本片的兴趣和注意力。
好吧,你已经看过电影了,那我问你几个关于电影的问题。
如果你觉得有些问题你有些答不上来,那有可能你真的错过了一些解读它的重要信息。
1.父亲第一次见到男孩是在什么地方?
后来他们去了哪儿?
在父亲送男孩儿表这个段落里,摄影机用了一个超远的大全景镜头,然后一点点拉进到正在交谈中的两个人,这样做会给观众什么样的感觉?
2.在第一次家庭晚餐的段落,一家四口都谈了些什么?
父亲不喜欢弟弟的长头发,但妈妈喜欢。
说到让弟弟和姐姐做家务时,弟弟提出自己溜狗而让姐姐浇花,被父亲拒绝了。
这个细节在此后的电影中有什么伏笔?
他们交谈的语气是不是很奇怪。
好像是要飞速地把话说完,而不带任何感情。
事实上全片大多数的对话都是这样的语气。
为什么要这样处理?
3.回到卧室父母和母亲做爱。
他们是如何进行的?
母亲说:“全身麻醉?
”是什么意思?
他们做爱的方式是不是有点古怪,想说明什么?
4.父亲和母亲去参加晚会。
母亲说弟弟钢琴越弹越好,要给他买钢琴。
而父亲说姐姐来初潮了。
这些台词想说明什么?
难道初潮也是可以炫耀的吗?
5.男孩来父亲家拜访。
弟弟提出看男孩的腋毛。
男孩做了。
姐姐告诉男孩儿她来初潮了(电影第二次提到这点)。
男孩要抽烟,弟弟不允许,但女孩允许。
男孩想出去走走。
弟弟拒绝。
姐姐提出带狗去,男孩拒绝。
后来姐姐在大树下给男孩唱哥,并第一次抽烟。
这段戏在表达什么意思?
6.父亲去回访男孩家。
男孩提出看《土拨鼠之日》,电视中传来电影里的台词:“你怎么知道我不是上帝...”男孩的母亲勾引父亲,夸他的手漂亮,并吻它。
她难道不记得正是这双手要了她老公的命?
这双手后来又被谁提起过?
7男孩到医院说自己的心疼,他指着自己的胸口告诉父亲他非常难受。
男孩要求看父亲的体毛,说自己的母亲身材很好,“你会看到的”。
男孩显然想让父亲成为自己的继父,他为什么要这样做?
是为了报复吗?
如果父亲真的变成了男孩的继父,这个故事会不会消解?
8.在片中,溜狗和浇花这两件事,总是由父母代劳。
你注意到这里面的暗示了吗?
9.电影中的镜头几乎不做横向的运动(很少),它只向两个方向运动,推,或者拉。
当一个段落开始时,镜头一般是一个远景的镜头,然后非常缓慢的、小心翼翼地推向被摄空间。
这会有怎样的效果?
看到这样的镜头观众的心理会受到什么样的影响?
10.男孩一直打电话给父亲,纠缠他。
后来他开始追姐姐。
当父亲发现男孩儿在勾引自己的女儿时,给他打了个电话。
但男孩没有接。
男孩儿为什么不接?
11.电影的前半部分几乎没有非现场的配音,但当弟弟说自己腿不能动的那一刻,响起了不是很强烈的鼓声。
后来,这样的非现场音响越来越多,越来越有压迫感地被使用,它的作用是什么?
12.当弟弟被检查证实没有任何问题而离开医院时,在电梯边突然摔倒。
这时,电影用了全片唯一一个俯拍视角,这样用的作用是什么?
13.接下来的一个镜头,是姐姐搂着男孩,在摩托车上。
画面的色调是诡异的蓝色。
姐姐的眼里含着泪水。
她是否知道了爸爸的秘密?男孩告诉她多少?
14.女孩儿回到家,妈妈在浇花。
她问了一下在医院的弟弟的情况,然后突然问妈妈:你怎么样?
妈妈觉得奇怪,但只是说,我没事就是有点累。
妈妈想让姐姐以后接替弟弟浇花,但姐姐头也不回地走掉了。
她为什么这么问?
15.得知男孩儿的诅咒后,爸爸将信将疑。
当弟弟开始不吃东西时,他强迫他吃下平时爱吃的甜甜圈。
但态度十分粗暴。
后来他还试图测试儿子有没有说谎。
给他讲自己小时戏弄父亲的经历。
为什么要讲那个非常无耻的故事?
16.姐姐想和男孩儿做爱但被男孩拒绝了。
他说:我以为我说清楚了......不要成为累赘......他为什么拒绝,这和父亲拒绝他母亲有关系吗?
17.姐姐也发病了。
爸爸这次是怎样劝她吃东西的?
和劝弟弟是有什么不同?
18.母亲逼问父亲事情的真相。
他们俩在什么地方进行这次谈话?
两人的身体姿态各是怎样的?
母亲的脸上为什么带着少有的微笑?
19.姐姐在男孩的指引下站起来并走到窗前,但母亲却生气地没收了她的手机。
难道母亲不希望女儿康复吗?
20.母亲找到男孩谈话。
她说:我不明白如果是我老公杀了你爸爸,为什么我们要受到惩罚?
她在暗示什么吗?
男孩讲的关于吃意大利面的方式的话是什么意思?
“当我知道我吃意大利面的方式和别人没什么两样时,我特别失望,甚至比我知道父亲的死还失望。
”他想表达的意思是什么?
21.父亲在万般无奈后,绑架了男孩并殴打他。
男孩先是咬伤了父亲,然后又用同样的方式咬伤自己。
他想用这样的方式告诉父亲什么?
22.姐姐和弟弟在床上有一段对话。
大意是姐姐知道父亲没有杀死男孩,她说他做的对,否则就会死四个人。
她告诉弟弟他一定会死的。
并说我们都是爱你的。
弟弟说,他们是爱我的,爸爸给我买了钢琴。
但怕你妒嫉没告诉你。
姐姐说你死后把你的MP3给我吧。
弟弟听了这话就爬去找了把剪子把自己的长发剪了。
然后爬到爸爸身边,说自己早就该剪掉长发,他还想去浇花(又是浇花)。
这段戏想要说明什么?
23.母亲再次和父亲做爱,和第一次有什么不同?
做爱后她对父亲说了些什么?
24.母亲带着姐姐和弟弟来到地下室,她跪下去吻了男孩的脚。
这表示什么?
25.姐姐想诱惑男孩和自己一起逃走。
不成。
她自己逃走。
被找到后她对父亲说:您给了我生命,只有您可以拿走它,您现在就杀了我吧,用来拯救我的母亲和必死无疑的弟弟.....说这番话时,她是怎样的表情?
她为什么紧盯着父亲的脸?
“belovde,brother from certain death.”在暗示什么?
26.姐姐说了什么,母亲打了她?
当弟弟眼睛出血时,她喊的是什么?
27.抽死签之前,母亲为什么要换上父亲喜欢的那件黑裙子?
而父亲为什么说:无论穿什么,请快点。
28.既然弟弟已经必死无疑,父亲为什么要用抽死签的办法做出最后的决定?
在蒙面开枪时,他有没有作弊?
29.电影结束于父亲最早和男孩碰面的快餐厅。
这次是女儿在吃薯条。
还记得男孩在电影开始是怎么谈到自己吃薯条的吗?
姐姐在最后走出餐厅时,回看男孩,有什么特殊意味吗?
她会不会离开家庭去找他?
30.片尾使用了巴赫的《圣约翰受难曲》(谢谢慕白,以后看电影还请教你哈。
),你听了有怎样一种感受?
紧后一个问题:有人觉得演姐姐的演员哪里有点像蒋欣吗?
隐喻的意思是,先讲了个故事 A,并可以推导 A',因为 A 是可理解、符合逻辑的,所以 A' 也是。
但是故事 A 本身讲得荒唐,所以就算有人解读各种象征意义,我也还是觉得这片子本身太蹩脚。
在片子里,除了孩子得病这件事本身,其他都是自然的、正常的。
那么 Martin 应该是什么来头?
1. 神,不可冒犯,因果律武器;2. 巫术师,蛊降;3. 常人,投毒。
片子里排除了 3,然后表现为服从,认为是 1,但是没有仔细确认是否是 2。
Martin 咬下自己一块肉,并不能代表其不可战胜,也可能仅仅是人类的疯狂。
男主只有持枪恐吓,并朝腿上开了一枪,但是我想大部分人能接受死亡,但未必能抗住疼,男主又是医生,凌迟之类的酷刑应该有希望问出是什么巫术。
我的疑惑在于,为何全家如此快速的接受 Martin 是神而不是巫术师。
如果是想这么快的去接受现实,不如直接拍成《电据惊魂》那种上来就倒计时做选择题了。
如果是神,不可逃避,那也应该是男主自杀就可以了结,而且这已经偏重了,就像开车撞死人不该判死刑一样。
但 Martin 惩罚的不是男主本身,而是他的家人,这就是非正义的了,因为男主没有杀家人的权利,这样你不是在跟一个神、而是跟魔鬼在谈条件,那也就不应该信任魔鬼会兑现承诺。
但是看到有人列举了片中镜头,多处映射耶稣。
我必使他们在围困窘迫之中,就是仇敌和寻索其命的人窘迫他们的时候,各人吃自己儿女的肉和朋友的肉。
《旧约·耶利米》19:9 里的这一段,信上帝者觉得圣经没什么问题,但无神论者看着觉得圣经这么恶心的玩意你们怎么会信呢。
就如同这部电影一样,一些人接受了圣经的设定,觉得一切都没什么问题,这片子到结束,魔鬼 Martin 继续横行于世,杀人犯生活照旧没被抓捕,女儿妻子对杀人犯父亲/丈夫也坦然接受继续共同生活,这么一个怪异的结局,很多人毫不在意,只说这事导演的个人风格,你看其中很多象征性的手法如何如何。
电车难题衍生了很多傻比版本,在看过各种讨论和解释后,我倾向于解决提出问题的人,而不是怎么回答问题,更何况在片子里这个版本,是在自己家人里选。
如果我是男主,先折磨 Martin 并确保他活着,如果拷问不出来是什么巫术,在把他妈也抓来折磨威胁,然后当着他面枪决他妈,处决他,再自杀赎罪。
可能结局还是全家死光,起码尽力做到了所有能做的。
我觉得不去承担责任、转而讨论可以再生孩子的,算不上人,也不应该有幸存的资格。
《旗鱼行动》开头,就有一句台词,谈论起电影时说到“这是道德观念,坏人不能赢”但看起来大部分人对这片子的道德观点毫不在意。
我可真庆幸我是个无神论者,出生在一个无神论占主流的国家。
另外男主女主我都非常喜欢,男主我最喜欢的片子是 杀手没有假期 ,那个片子中,所有人都超有原则,跟这片子中的形象可谓黑白两极
据说这是地狱阎罗殿门口的对联。
说的是人,总会犯错,不犯错的不是人,是神。
我们犯错后以什么样的心态去面对接下来的生活。
这幅对联是神给我们的提示。
一个人,如果对于自己无心的错,耿耿于怀,甚至从此一心不分善恶,远离光明和正道。
这个人绝对上不了天堂,也不可能得到大众的赞赏。
一个人,如果对于自己无心的错,理解,并且原谅,然后依旧积极生活,努力改成错误,这才是我们人类的主旋律,也叫光明,也叫正道。
有人会说剧中医生不该喝酒手术,这就是有心作恶。
可是剧中还有台词说,这个医生以前一直手术前喝两杯,也不多,而且次次完成手术很好。
设身处地,换位思考,感同身受,理解万岁,有哪个医生,有心要病人死在手术台的?
我们人类对于自己,对于他人,就应该怀着一颗包容的心态,去理解他人,去原谅他人,原谅自己。
他也是人,他不是机器,他习惯了手术前喝两杯,又不是两瓶,而且一直以来完成手术都很好,这才是人,怎么了,你们要用道德绑架他成为神吗?
确实,医生手术前不该喝酒,可是恰恰是这种小瑕疵,小错乱,才导致了地球上出现生命。
难道这也算大逆不道,需要死一个亲人来惩罚吗?
这难道不就是人区别于神的特征吗?
这部电影灌输的一种逻辑是带有恶魔色彩的,一切的为恶,都是有很多很多的理由和借口的,一切的为善,却仅仅只是因为心底一软,下不了手。
这才是正道,这才是光明。
这才是人类生生不息的源动力。
片子里面宣扬了一种看似公正的邪恶,无心之过得不到原谅,有心作恶却义正辞严。
这个世界怎么了。
为什么魔鬼的呢喃可以摆放到如此高级的位置播放给全世界的人,不应该焚烧,深埋吗?
作为媒体就应该有媒体的责任,而不是去宣传例如孩子亲手杀了母亲。
母亲亲手弄死孩子,诸如此类的故事。
即便你有一万亿个借口。
下不去手,才是真正的一心向善。
善就是每个人心底的那一份原谅和包容。
宣扬善良。
光明。
正道。
是媒体的责任。
是的。
我知道。
这个世界当然有黑暗,就像每个人脚底不小心沾上的烂泥。
但是你见有几个人把脚底的烂泥抹在额头出息大型宴席的?
这部电影就是在把世界上的肮脏,摆到台面上,给大家看,把屁眼里抠出来的没擦干净的脏东西,拿出来给每一个人闻闻。
哎。
还有人在赞美,说它很有特色,其臭无比的非常另类,精彩。
悲哀。
1.好多人觉得不如龙虾,我倒是觉得比龙虾更上一个台阶。
在一种不可能的境遇之下,人性暴露的更加充分。
只有极端情况才能看出来人性,这个也是在现实里面验证过的。
和平年代,大部分可能都是母慈子孝,会有犯罪变态,但是不会跑出既定轨道太多。
像某些特殊历史时期,那丑恶的人性,儿子出卖父母的事情;光辉的人性,舍身保护文化遗产之类,才能真的显现出来。
这电影就是这样。
背景是虚假的,故事是虚假的,但是人们的反应,人们的感情却是真实的,并且在故事里面显得更加突出。
正常生活当中我们很少能遇到至亲之中三选二的情况,至于需要动手杀人那更是少之又少。
但是醉酒,复仇,在子女之间的偏爱,却处处能见端倪。
大部分的情况之下这些都是一些细节,心中可能偏爱儿子多了,看见女儿就烦,但是平常会控制会压着,像医生的老婆一样。
衣冠整齐,温文尔雅。
在电影的境地之中我们才能看见这东西爆发出来,把它揭露出来。
不然的话,也许就是压着一辈子,那么压抑着。
女儿能感觉出来,儿子也能感觉出来,但是都积攒着,也许就这么一辈子,在这阴影之下活着,其实影响一点也不亚于这电影里面的极端情况。
说它比龙虾好,就是因为它比龙虾更加抽象,更加以小见大。
整个故事还是我们熟悉的现实社会,剧情的放大镜只是这么一个莫名其妙的诅咒一样的东西出现在那。
这像是巫术的东西巧妙就在非常好理解,短短几句话快速的话就说出来了,没有喧宾夺主,观众们还是会继续把注意力集中在这故事真正讨论的人性上面。
但是龙虾的设定有些广大了,有互相杀人,有未来,有改造科幻的成分,弄得跟饥饿游戏一样。
故事背景的理解就要花很久时间。
虽然讨论的还是人性,但是这个人性的放大镜太花哨了,让人很难再把注意力集中在本质上面。
2. 被放大的细节复仇心理。
主要在Martin身上看得透彻,医疗事故这种生活中多了去了,很难裁定。
生活之中只能忍气吞声,甚至连是不是医疗事故都不知道,但是这故事里面却看得真真切切。
家庭中的张力。
家庭看起来和睦,一开始什么事情都没有的时候。
孩子聪明,父母恩爱,就像我们大多数人的家一样。
出了事情之后血亲之间的裂缝就被无限放大了。
姐弟争宠,弟弟快死的时候姐姐想的只是MP3。
故事到后面,姐姐知道只能孩子之间二选一的时候,姐姐爬着挣扎着在父亲面前表现想要获得求生的机会,装可怜装懂事。
大了之后可能会姐弟情深,但是小时候这种受组织间的争执仔细想想,确实是这么丑恶,争抢玩具,父母之前互相撒谎,在这荒诞故事里面这点人性被看了个清清楚楚。
医生自己对孩子的那点丑陋也明显很多。
他摔儿子,用互相坦白真相的方式企图逼他说出来他自己想听到的真相。
这一方面看出来父亲对子女的极端不信任,另一方面也有大人把自己身上的错误强行移驾到孩子的影射。
医生知道是自己的醉酒导致了Martin恶毒的诅咒,但是他不想承认是自己的错误他不想承认现实,就把这种暴怒这种感情强行转嫁到小儿子身上,欺骗自己其实小儿子在装病,把面包圈塞到他的嘴里。
多少时候大人就是这样把自己的错误强行放到孩子身上的。
意淫。
这个比较明显,就是医生的老婆帮他同事打飞机,还有Martin的妈妈勾引医生种种。
这些东西现实中都不可能发生的,但是人们的想法却非常真切。
哪个人敢说没有在脑子里面意淫过其他人。
这些人性的丑恶之处全都被放大,在故事中让人仔细的审视观察。
3.人是带着原罪出生的并不只是什么宗教上面的说辞。
人性中丑恶的一面在每个人身上都有。
我自己看的时候确实感同身受,虽然自己的经历没这么夸张,但是这些,包括争宠的部分我都觉得如芒刺在背。
这电影对人性丑恶方面的剖析入木三分,从情节开始就是如此,只是单单的故事就让我感受到了点鲁迅的风骨,讽刺之辛辣。
作为电影它的用光,剪辑更是配合了剧本。
慢镜头一个接着一个,节奏的把控一方面给人时间思考,另一方面又逼着观众去看着分解下来的丑恶人性。
特写也是,在生活当中,碰见一些不愿意看的你可以把头扭过去欺骗自己,但是这巨大的特写让你不得不面对暴露在阳光下的给老头打飞机的贤妻良母,摇尾乞怜,企图抢夺弟弟生命的姐姐,还有喊着我月经初潮的年轻小女孩。
剪辑之中经常插入的一些物品的恶心的镜头,比如意大利面,洒满番茄酱的薯条,还有最开始的心脏,都让观众时时刻刻觉得恶心,觉得难受。
音乐的强烈震动,突然的巨大声响,都让人没办法平静下来,甚至有些抓狂。
电影是形式的艺术,这兰斯莫斯从剧本把控到导演,让形式和内容完全合在一起写出了这辛辣的讽刺,对人性的剖析。
这电影不会让人觉得赏心悦目或者若有所思之类,它就是把人性一点一点解剖开来,放在显微镜下逼着你去看。
我觉得确实做到了。
4.电影只是把人性恶的一面剖析出来看了,人当然也有光辉的一面。
但是他们并不是互相排斥的。
比如说这导演把人性拍的过于丑恶之类的,并没有这种说辞。
这电影只是在讨论人的恶而已。
善恶一念间,总是在人心里的,只不过看哪个表现出来而已了。
这部电影的导演在说什么呢?
我认为他不相信世界上存在无私的爱。
就算存在,也不是自己能够得到的。
而导演在影片中的化身,是马丁。
这的确是一个复仇的故事,但马丁的复仇不是针对杀父仇人的复仇,而是对于他得不到的,无私的爱的复仇。
应该没人会否认,这是部古怪的电影。
马丁和史蒂芬医生在开场的相处模式令我迷惑不已,他们到底在干什么?
说是地下约会?
但他们的举动又没有多亲密。
说是朋友见面?
医生送手表给他的行为和马丁的回应又太奇怪。
而且里面的人物都有种奇怪的僵硬感,就好像是一帮塑料模特活了过来,过着虚假的美好生活。
这让我更难评估他们行为背后的含义,导演到底要表达什么呢?
说实话,这让我作为解谜爱好者更享受其中了。
片中前半部分唯一比较像人的角色,是马丁的母亲,可她的表现也透着一种表演性质很强的古怪饥渴,就好像是她其实并不渴望史蒂芬医生,却表现得渴望他,简单来说,就是表演痕迹过于明显。
就好像医生一家在表演广告里的“真实”,她在表演美剧里的“真实”,只有马丁一个人真实地按照欲望活着,这又让他显得更为畸形和格格不入。
而我怀疑这种真实正是他祈愿成真的力量。
一开始我猜测,这是个只能说实话的世界。
但后来发现人们是可以撒谎的。
我又猜测这是个不能表达感情的社会。
后来发现片中的感情表现简直不要过于赤裸。
医生一家中,史蒂芬最爱的是妻子安娜,所以她并没有出现不良反应,其次是女儿,最后是儿子。
他对他们的感情表现也很明显,虽然僵硬…比如在餐桌上回护女儿,替她浇花等等。
说实话,如果只是凭借影像语言的话,我甚至怀疑他并不真爱他们,只是社会规定他必须爱他们,而这种爱法是更符合刻板印象的,父母爱情是摆在第一位的,然后母亲偏爱儿子,父亲偏爱女儿,规整得很假。
但如果他其实谁都不爱,那么巫术或者诅咒应验应该分不出优先级,所以只能说设定里他是爱的,但是他只会这种虚假的表现方式,这也是他让马丁最为又爱又恨的一面。
而片中的其他人也是如此僵硬,他们不会表达感情,表达的方式不是套路地示好就是刻板地惩罚。
安娜最爱的是自己,其次是儿子,最后是史蒂芬。
她根本不爱女儿,最后甚至抱着儿子,让女儿爬着去地下室。
虽然她跪下来,像犹大祈求耶稣原谅一样对待马丁,然而她的眼中毫无悔意和对马丁伤口的怜悯,只是出于求生做出的姿态。
而女儿为了存活也无所不用其极,甚至上演了一出假到不行但又无必壮烈的卖惨以博取父亲的同情。
还有很多影评里说,死的是小儿子鲍勃,因为他是最圣洁的人。
看得我嗤笑一声,他才不圣洁,他通过剪短头发和说想当医生来讨好父亲,试图挽回他在父亲心中的地位,因为他知道父亲更爱姐姐,更可能选择让他死去。
此时我明白了,这是个极端自私刻板的世界,里面每个人物的动机都是如此势利且令人作呕,根本不会表达感情和柔软的部分,只会表演,甚至马丁也是如此,只是他更诚实地面对了自己的渴望。
他也不想改变他们或者自己,只想让他们把自己的自私暴露出来,并以此作为情感的要挟。
他想成为其中坐拥权力的一员。
自始至终,马丁从没在别人身上得到过真实的回应和爱,即使是在他死去的父亲身上也是如此,他并没有多爱他,他只是遗憾一个能通过吃意大利面相似点证明他存在的人死去而已。
他更不恨史蒂芬,史蒂芬因为失误把不爱马丁的原生父亲除掉了,正好可以把他取而代之。
一开始马丁想让史蒂芬融入自己的真实家庭,然而史蒂芬做不到。
于是他就想加入马丁的虚假家庭,这样他不但拥有了一个可以一直要挟爱与付出的对象,也许还能借此融入这虚假的世界,与他们一同伪装。
为此他需要除掉拥有同样“儿子”位置的鲍勃,而且这个仪式需要由史蒂芬完成,作为他除掉了马丁父亲的代价,还能报复史蒂芬对他真实家庭的拒绝。
然而在马丁和家人们充满了杀机的算计下,史蒂芬还在逃避自己的真实感情,他先否认问题的存在,然后试图让校长替他做选择。
当他哭泣时,我仿佛能看到导演对着这个镜头冷笑的样子,因为他的哭并不是出于感情,而是出于自己曾经做出的决定还有现在的动摇,哭他的选择变得更艰难了,而不是哭他即将进行的杀戮。
最后史蒂芬愤怒爆发的时候才是他最真实的时刻,当他对窗户吼叫:“你不就是想让我上你和你妈吗?!
”马丁却恰恰在这时选择了回避,这也是他品味到复仇快感最强烈的时刻。
史蒂芬撕裂伪装的那一瞬间,其实也不是他想要的,所以他回避了,他想要史蒂芬保持虚假的自我,他就可以加入一起虚假了。
但史蒂芬在撕裂的那瞬间体验到了马丁每天都在体验的痛苦——真实的自我不被接纳的痛苦,需要讨好别人才能被认可的痛苦,这让马丁感到畅快无比,哪怕因此被殴打也再所不惜。
何况不管讨好还是殴打都不能改变他的意志,这又进一步地加强了他的权力感,施加给了他人自己的不被接纳感。
而这一个整个献祭过程,马丁就是想让史蒂芬反复品味这种痛苦。
当献祭结束时,他渴望史蒂芬能主动提出收养他,接纳他成为虚假天堂中的一员。
这就是为什么开头他们之间的关系很像地下约会的情侣,因为他们之间的关系是最糟糕的情侣关系——权力博弈。
关系双方都想通过争夺注意力来比个输赢,然而双方其实都是输家。
而在这部电影世界里,所有人之间的亲密关系都是如此,所以它才显得如此空洞。
然而马丁内心深处总知道,希望会落空。
所以结尾他只是痴痴地看着那扇透出圣光的门,等着他被合上。
虽然如此,能让史蒂芬品尝过这种痛苦也好。
先说剧情,因为在看的过程中有点担心,不要到结尾耍一个什么花招啊,如果结尾怂掉的话整部电影就没有意义了。
最后果然导演给我了解脱,兰斯莫斯果然是兰斯莫斯。
所以这部电影就是老老实实地讲了这个过失+偿还的故事,没有退缩。
这部电影好像在讲上帝,其实是在讲命运;好像在讲命运,其实是在讲还债。
(科林法瑞尔在对 Anne Thompson 为 Indiewire 所做的采访中说:it toys with the ideas of fates and responsibility and past transgressions catching up with us in the guise of the fates playing a part in all of our paths. (这部电影)把玩了每个人在生活中都会遇到的有关命运和责任的概念,以及,过去的不轨行为伪装成命运的样子来施加给我们的惩罚。
)补充:我个人理解,生病就相当于命运降临,命运降临是不允许也不需要问为什么的。
马丁这个形象象征的是上帝,虽然不是很直接、百分百一一对应的那种比喻。
当然,观众可以根据个人喜好,把生病的原因合理化为超自然、诅咒、等等,怎么合理怎么想。
但追究到最后,究竟什么机制导致他们生病,不是兰斯莫斯想要探讨的问题,他想探讨的是一个看似全能、对自己优渥生活有完全掌控的中年男子,在面对一个孩子时突然失去掌控,处于被动的那种情景;以及孩子和父母在这种情况下做出的种种自私自救却又可以理解的行为。
说到底,兰斯莫斯谈的是人与人之间的关系。
Dogtooth中探讨的是父母与子女的关系,《龙虾》探讨的是婚姻关系,《圣鹿》探讨的是命运和责任,以及面对权力时优势劣势的关系。
《圣鹿》最特别的地方就是,它慷慨又大胆地给观众提供了一个很有冲击力的观影体验。
每个观众体会到的情感和把剧情合理化的方式都有不同,大概这就是法瑞尔所说的“兰斯莫斯是个很慷慨的导演”。
《龙虾》的慷慨在于,无论别人怎样问结局,导演和演员都一口咬住没有答案,因为那个结局没有官方答案,每个观众都可以投射自己版本的逻辑和因果。
而《圣鹿》则是结局基本明确,但在人物动机和演员表演上比《龙虾》有更多涵义不明的地方,让观众尽情投射。
所以当看到豆瓣上有影评人说“不知道讲了什么,问导演,他自己好像也说不出来”,真是令人感慨,显然是没有看懂电影。
很多时候演员面部表情只要很细微,放大到电影银幕上就可以看起来很明显。
观众也会对一个含蓄或意味不明的表情自行投射情感并做出判断。
虽说一般电影里常见到这种手法,但兰斯莫斯让他的演员从头至尾做出这样的表演,就产生了一种风格化的效果。
演员的表现都很好,没有看出有纰漏的地方。
感觉演员真的很不容易。
科林法瑞尔的表演真的是“provides gravitas for the whole movie”(抱歉从哪里看来的不记得了)。
因为情感沉重的戏几乎都在他身上。
开始 Martin 和 Martin 妈妈带来的不祥和不舒服的感觉,孩子莫名生病的压力和不愿接受事实的挣扎,后来 Martin 的邪恶感,故事进行到中间的宿命感,后部的艰难抉择,到付诸行动,重力都作用在男主角身上。
难怪法瑞尔会夜里失眠。
(拍《龙虾》的时候,导演会在晚上睡觉前给科林法瑞尔发短信,摘抄布列松的《电影书写札记》,一日一句www)整部电影最妙的地方是Martin咬了Steven胳膊之后,为了给他展示什麽叫一还一报/公平/正义,又咬了自己的胳膊,之后说,“Do you understand? It’s a metaphor. It’s symbolic.” (你明白吗?
这是一个隐喻,这都是象征性的。
)这是一句冲破第四面墙的台词,Martin既是在对Steven說話,又像是在对观众说话。
我看到这里整个人都shook
Steven對Anna的經典pube rant片段:Killing of a Sacred Deer Clip: Mashed Potatoes 摄影很优秀。
因为个人喜好的关系不喜欢太多过于平稳的滑动镜头和zoom in,然而!
其实很多滑动的镜头都带有一种动态的颤抖。
剪辑也很成熟(剪辑师Yorgos Mavropsaridis,人称「黑鱼」)。
《圣鹿》中的镜头和剪辑好像比The Lobster里运用得更多样。
Lobster的plot更紧密丰富,有一种细腻持久的孤独的情绪。
而圣鹿的plot就是,犯错-›还债。
情绪掌控上,则既有压抑沉重,又有惊悚/悬疑。
兰斯莫斯这个人还妙在,他好像是一个很看得开的人。
谈到作品,他说“永远都会有改进的空间,有的方面失败了,另一些方面却成功了。
下一次就试着多成功一点,少失败一点,就几乎像Beckett说的那样”。
(Samuel Beckett,爱尔兰的一位先锋派小说家,剧作家,戏剧导演和诗人。
他说 "Ever tried. Ever failed. No matter. Try again. Fail again. Fail better.")他现在也会愿意接拍电视剧。
以前没有钱拍电影的时候也就接拍广告赚钱,还说拍广告也学到了很多东西。
(补充一点有趣的:他还参与了04年雅典奥运会开幕式的视觉设计。
)联想到之前看到近期另一部口碑不错的电影the Florida Project的导演Sean Baker说自己绝对不会去拍电视剧。
以前没有钱的时候,只能去拍婚礼,那可能是他人生中最低潮的时候了。
有趣的还有兰斯莫斯说不相信电影中存在现实主义,所有的东西都是构造。
而Sean Baker是现实主义,喜欢Ken Loach那样的导演。
ww
工作照另外一些零碎的印象片段:1. 带血的手套丢进垃圾箱里,好像象征着医生把自己的罪过抛到脑后2. 麻醉师说他认识卖表的朋友可以给Steven打折,然而Steven给Martin买的时候并没有找麻醉师,更说明他的傲慢(?
),不稀罕为了省钱而费周折(???
)3. Bob坐在床上,腿第一次麻掉的那个镜头,zoom in过去,他的床头上方挂着一幅画,画里是一只鹿(……) 4. Martin要看的电影Groundhog Day,“You are not a god. You can take my word for it. This is twelve years of Catholic school talking.”还有学校合唱团排练的那一幕,镜头向前移动的过程中,映在玻璃上的十字架上的耶稣逐渐消失。
5. 妻子求Steven,「杀一个孩子我们还可以再生」,还裸体躺平,没有效果。
所以她又去求Martin,给他医伤,亲吻他的脚(全片令我最不舒服的地方),最后放走他。
6. 女儿似乎很早就知道并接受了这个现实/设定/命运(从机车后座上流泪开始),儿子也平静地接受了(怀疑是Martin在趁Steven和妻子都不在的时候去探望他,那时知道的。
他有一个若有所思的表情,后来在病床上也流泪了)。
妻子也在调查之后平静地接受了。
孩子和妻子都想从医院搬回家住,因为他们都知道这是医治不好的。
Steven想报警,妻子说那没有用。
所以,加上光影的效果,整个电影给我一种透明感,命运已经轻松地渗透Steven身边的一切,然而他却久久不愿承认。
最后一幕在快餐店里,配乐是巴赫的圣约翰受难曲 BWV245: 1「主啊,我们的统治者」7. 在影院看,整个人沐浴在囧林的毛茸茸里8. 数了十字架出现的次数,数到了五次ww 1. 医生演讲时礼堂大厅上方的装饰灯 2. 医生办公室柜子上方的bookends 3. 合唱团排演时玻璃上的倒影 4. 校长室牆上和桌子上摊开的纸 5. 家里天花板上的影子 最后旋转开枪,餐厅会面,电影结束走出影院的时候,感觉自己好像和整个厅的观众一起做完了一场邪教仪式。
第一次写影评,并不是想说什么,而是因为评价写不下……给这部电影打分真的挺让人纠结的,刚看的时候我一点都不觉得那生硬的仿佛机器人一般的对白有什么吸引人的(即便现在看完也是如此),糟糕的叙事让我感觉极其无聊看不进去,而且将进一个小时的铺垫让人昏昏欲睡,一部电影前前后后看了一个礼拜,无数次打开关上打开关上……但是电影最后对于人性的揭露却又如此深刻:犯错的父亲却是这个家庭中唯一能免责的人;为了活命甘愿放弃孩子的母亲、故意表态让父亲杀掉自己的姐姐,就连最小的儿子都会自己把头发剃掉来取悦父亲,为了活命所有人都竭尽所能,所有人都放弃了所谓的亲情与尊严。
我以为,作为父亲会自杀而保住妻小的性命,但是事实证明我错了……我以为,作为母亲会甘愿为了孩子而牺牲自我,但是事实证明我又错了……我以为,作为姐姐会为了保护年幼的弟弟而自我奉献,但是实事证明我还是错了……我以为,年龄最小的孩子应该还不懂得如何像其他人一样去取悦身为“当权者”的父亲,但是事实证明我终究一错到底……而且不知道有没有人发现,在父亲发现自己杀的是儿子后,在长达数秒的镜头里,一滴眼泪都没有流,而是发出了一声近似送了一口气的叹气声……原来“当权者”在内心中,真的是有自己的偏好的但是我们能说什么?
他们有罪吗?
他们只是想活下来,所有人,他们唯一的愿望就是活下来,而当他们全都默认“当权者”拥有无条件的生存与选择权利时,他们就开始取悦这所谓的“当权者”。
就这么简单,活下来,就这么简单的三个字。
就这么简单。
所以我说,圣鹿未死。
因为它在这部电影中根本就不存在。
《聖鹿獵殺》(The Killing of a Sacred Deer)電影由一片漆黑序幕,平靜幽暗的配著舒伯特(Franz Schubert)“聖母悼歌”(Stabat Mater)作背景音樂,冷不防突然插入全屏血淋淋在解剖的心臟,鏡頭慢慢拉遠展現心臟手術的過程,畫面之震撼直接挑釁觀眾的感官和忍耐;但同時聖樂混和著血腥的影像,卻出奇地呈現一種近乎神聖和諧的病態美學。
導演雅高.蘭思莫斯(Yorgos Lanthimos )在第一幕已畫出腸預告,這是一部令人不安,關於「解剖人心」的電影:開場一刻以解剖心臟剖開觀眾的視覺神經,到之後解剖看似正常美好的家庭、看似平凡空洞的人物角色,一層扣一層,逐個的剖開其內心幽暗,同時也剖開觀眾的情緒感官。
導演雅高.蘭思莫斯較為香港觀眾認識的是前作《單身動物園》(The Lobster),由海報設計到電影故事都風格詭異荒謬,一看心寒印象難忘。
來到《聖鹿獵殺》更上一層樓,故事取材自希臘神話,在特洛伊戰爭爆發時,邁錫尼國王阿伽門農(Agamemnon)獵殺了獻祭給狩獵女神阿耳忒彌斯(Artemis)的聖鹿,更狂妄自比神高,因而開罪了阿耳忒彌斯,一氣之下女神控制風浪困住了阿伽門農王的艦隊,令其無法前往特洛伊;為了贖罪不得以之下,阿伽門農王將自己女兒伊菲革涅亞(Iphigenia)犧牲作祭品獻上,唯有血債血償才得以解困。
在《聖鹿獵殺》中雅高.蘭思莫斯把希臘悲劇重現,混合了聖經和神祕學元素,大量的意象符號和隱喻帶來了當代警世的神話續篇。
電影開場血淋淋的震撼鏡頭,隨著男主角外科醫生Steven(Colin Farrell 飾演)的手術袍和手套脱下,沾滿血的雙手瞬間回復完壁潔白,但鏡頭詭異地停留在垃圾筒內的血袍和手套,暗喻了這當代的阿伽門農王Steven,隱瞞著曾經因醫療失誤沾血的雙手,是否也可以如此簡單就洗淨脫罪了?
抑或像神話中血債還是要血償?
導演考妙地控制著電影的張力和挑戰觀眾的耐性,在前奏2分鐘解剖心臟的驚駭場面後,上半場的45分鐘進展是莫明奇妙的平靜,只是除了Steven的「美滿家庭」外,插入了神秘的關鍵男生Martin(Barry Keoghan 飾演),但導演又刻意不去交代人物關系,而角色的笑容和生硬怪異的對白都帶著強烈的疏離感,加上大量的性暗示,引觀眾隨劇中角色陷入撲朔迷離不安的謎陣。
發展到下半場雖然逐步把人物關系解構,但導演卻同時又建構起另一個超自然的神秘謎團,領觀眾從不安墮入不知就裡的無名恐懼。
「一癱瘓、二食慾不振、三雙眼流血、四死亡」,口出自怪異鄰家男孩Martin對Steven家人的詛咒,這醫學不能醫治,科學不能解釋的黑暗力量侵蝕著Steven的「美滿家庭」,詛咒逐步應驗,令表面和睦相愛相親的家人變得互相隱瞞背叛,餘下的死路一條把近親人性扭曲;最後Steven只得贖罪,不得以之下將其中一個家庭成員犧牲作獻祭,以血還血的超級荒謬祭禮配著巴哈(Bach, JS)的“約翰受難曲”(St John Passion)落幕。
導演雅高.蘭思莫斯的故事和風格詭異外,亦善用聲畫矛盾營造出一種深層次的不安:開場的血腥畫面用“聖母悼歌”中「耶穌基督懸停在十字架上」(Jesus Christus schwebt am Kreuze)一段神聖歌詠配合,結尾用“約翰受難曲”詠唱「主啊,我們的統治者」(Herr unser Herrscher)一段完結;電影偶而在慢鏡或文戲極平靜正常的畫面中,隱隱沁著尖銳刺耳的音效或山雨欲來的敲擊;筆者尤其喜歡Steven情竇初開的女兒清唱Raffey Cassidy "Burn"的一段,直像洗腦神曲:Cause we got the fire, fire, fire…We're gonna let it burn, burn, burn, burn…We're gonna let it burn, burn, burn, burn…那份矛盾造成的張力聽得心寒又異常過癮。
《聖鹿獵殺》就是那種你未必一定能看得明白,但又莫名奇妙被吸引著的電影;導演也不預期你完全明白,像電影核心中的男孩Martin是神是魔是邪是正,是如何擁有那邪異的詛咒力量,導演都沒有刻意去解釋或探討;科學文明以外存在著很多不能解釋的神秘現象,人在理性以外也存在著很多不能理解的行為反應。
電影開場已隱喻外科手術醫生Steven解剖過無數心臟,透過醫學解剖和手術能治療「人心」的病,但自已的「心病」卻是能醫不自醫,「美滿家庭」各人都各有「心病」,各存詭詐。
導演透過希臘悲劇式的荒謬人物,突顯人的罪性和扭曲,在日光底下看似正常美好的人生,總或多或少有不可告人的陰暗祕密。
Everything is more than a little off-kilter in this world. By putting the subjects of conversations and many actions absurdly outside of the social norm, Lanthimos succeeds in creating a sense of unease in the viewer, and in making banal content feel forbidden. There are obsessive, repetitive discussions of trivialities like the preferred sort of watchband, or the appropriate quantity of body hair.In the most perverse sense, Lanthimos films are comedies. In his films, laughter is generated by the transgression of the rules of behavior, language, and custom. An off-the-wall disregard for any norms results in a crazily absurd world where everything is backwards. Funny-strange becomes funny. In that way, Lanthimos violates his own cockeyed rules with “The Killing of a Sacred Deer.” It’s a far grimmer film than he has made in the past, with the heaviness of torture and violence. Just when you think he’s gone the limit with violations, he steps over one more line.
飞机片。正太颜萝莉腿。希腊人永远拍北欧式肃杀。平滑推镜头会有种“大事要发生”的感觉。客厅里一戴上头套我就想起了哈内克的funny games,血都凝固了。音乐实在是“硬要”让人平地里生出宿命感,不喜。Keoghan明明是个铁爱尔兰姓,长得实在太中亚了……
开头的摄影和配乐太用力过猛;电影后半部分越来越流畅和自然;心理惊悚,情节很不错;感觉总体受拉丝冯提尔(音乐用法)和库布里克影响,跟大开眼戒有些相似,在模仿大师,在努力向大师靠近,但也只是模仿和靠近。 10/24,·Regal NYC·
看得出兰斯莫斯仍在摸索属于自己的视听系统…
今年第一部,最喜欢的一组镜头就是电梯缓缓下,一个上面的俯拍,刻意拉远的镜头、声音巨大的配乐、阴暗的色调,正好看的时候在吃东西,第一个镜头就被恶心到了。反正宗教什么没太懂…只知道那个讨好父亲剪头发的儿子最后还不如想背叛父亲逃走的女儿…值得思考的还很多 去补课希腊神话了。
延续《龙虾》那种情绪最小化下的冷静疯狂的气氛,把人性推到最残酷的夹缝里。这次被考验的是“家人”。全片真是干冷决绝至骨髓了。
故弄玄虚越来越不知收敛,影像风格倒是趋于纯熟。
#1882#从开始就压抑,感觉随时会爆发的疯狂
不好意思,如果人物没有社会意识,寓言只是幼儿看的寓言,女神换成谁也不管用。在我看来女神的愤怒和一个单细胞生物的应激反应没有任何区别。对付单细胞思维,随便拿出点人类智商来都会好看很多。比龙虾难看,更关键的是龙虾有森林蹦迪戏,这部没有。
的确出色,没有龙虾的居高临下,平视角观摩人间,神秘感诱发的恐惧,再一点点地变化成悲剧
thoroughly enjoyed it
室內戲的大廣角鏡頭把影像中的人壓縮變形,低機位或略高機位的移動跟拍製造畫面的縱深,對空間的呈現還是有想法。略怪的對白節奏(刻意非正常人的談話腔調)。俄羅斯輪盤是致敬哈內克?導演沈溺在自己創作的遊戲規則,狗、龍蝦與聖鹿,動物世界
当你随便拍一些镜头再随便编一个故事再随便剪一剪再让演员说一些不知所谓的台词,你就会看到很多伟大的人来帮你解读出一部圣经或者古兰经或者佛经或者随便什么了不起的神作。
看这种电影真的很累,配乐,镜头,满屏幕的符号隐喻,然后用细若游丝有时候甚至是没有)的“线索”串在一起,在这种“艺术行为”的背后我仿佛可以看到创作者不可一世洋洋自得的嘴脸。(btw表现“摄魂”多用几个推镜+升格就行?您可拉到吧)
知道你讲了一个复仇预言,杂揉着父权啊,宿命啊巴拉巴拉,但是这表达能力实在堪忧。改编以后麻烦表述清楚一点。
感情空洞和剧作缺陷不是用风格可以掩盖的。风格我是喜欢的,但到后面就崩盘了。
前半部分看的电影,后半部分谷阿莫。寓言故事没明白,但是一家人为了讨爸爸欢心而各用招数还是蛮有趣的。小男孩儿为了讨好爸爸而剪短头发。尼可基德曼在SUV里帮人打飞机。
较之于酒后手术杀人的医生,我更讨厌为了复仇而滥杀无辜的马丁。不了了之,为了悬疑而悬疑,无趣得很。
#Cannes 77th 补课【X】最本质的兰斯莫斯,只适合抖音解说观看的电影。
我反对阴谋论,反对诛心说,剧中人物没大师们说得那么复杂阴险。父亲是个老实的良心医生,一次无心的失误致人死亡导致心生歉疚,想通过自己的努力来抚平男孩的伤口,拒绝男孩母亲的诱惑,却惹祸上门,告诉我们滥好人做不得;母亲以家庭为重,照顾子女,严格要求,但发现悲剧不可控制时,当科学医术被不可知的命运打败时,她为了家庭,忍痛放弃病重的儿子也无可厚非,为麻醉师手交求真相、亲吻男孩脚求原谅也可以理解,而并非心机婊;女儿成长期渴求异性,追求不一样的生活也可以理解,最后想牺牲自己救全家更是感人;儿子不多言不多语,从叛逆到临死前剪发希望父亲喜欢让人心痛。这是个曾经幸福的家庭,却因为男孩的诅咒而幸福不再,悲剧啊。男孩为了复仇不择手段,即使女孩献身真爱来临也毅然拒绝,被囚禁暴打面对死亡威胁也固执己见,他的人生也是悲剧
task list: use Lanthimos's unique emotionless monotone to talk for a day and freak everyone ou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