其他内容见同名GZH。
一、关于《钟声》这部电影的名字叫《钟声》,电影开头确实也以钟声为引,但后面就没有再出现过所谓的“钟声”,而是展示了各种各样的“噪音”。
这些“噪音”有生活化的噪音(比如铝罐拖动、碰撞的声音),也有社会化的“噪音”(比如受害学员的抱怨、儿子要钱的态度和说话),还有抽象后的“噪音”(比如自杀者的影子、男主在一楼时隔壁玻璃后的人影、门铃上面的不明图像)。
听到,或者说接触到这些“噪音”的结果是什么呢?
是人的异化,或者说癫狂。
影片里有不少出现了异化的角色,比如最开始自杀的哥们,他把那些洋葱切得过于细碎,又煎了太久的时间;比如吃饭的儿子,在听到父亲讲完话之后突然开始笑,画面一切又正常了;比如收拾铝罐的母亲,把那些罐子压扁的瞬间表情怪异地扭曲了一下;还有那个在餐馆里拿起刀突然要袭击女性的人...在短短的45分钟里其实这种异化现象并不少,他们突然表现出不正常的状态,像是变了个人。
其实最开始自杀的人说得还挺直白的:我的脑子一半是人一半是机器,我只在有限的时间里清醒。
这句话其实对帮助理解这部片起了很大的作用,之后的异化现象我也就明白了,不一定是脑子变成半人半机器,但总归被属于每个人自己的”钟声“给逼疯了。
二、关于男主影片里出现的那些之于男主而言的“钟声”或者说“噪声”不少,我就不一一列出。
但我认为正是男主产生了这种对“钟声”的意识,才愈发无法忍耐它。
这一点有点像当一个人受伤后,他越关注自己受伤的地方,那个地方就会越痛一样。
反而如果一个人没有把意识放在那边,伤口带来的疼痛就会被身体慢慢习惯。
男主所遇到的这些噪声也是如此,从以前到现在就有,而且就这么积累着。
但是当他第一次听见之后,或者说当他第一次被提醒有这类声音之后,他将注意力转向了这些噪声,从以前积累至今的叠加之后各类新增的噪声让他迈向癫狂的道路从慢走进入飞奔,一如电影里男主埋完尸体之后越跑越快的样子。
再把噪声简单化,将其作为男主的各种压力来理解,那么压力根源是什么?
我认为是钱。
首先是职业收入,男主现在当老师收入显然不如去当法式小餐馆的厨师。
影片里没有具体提到其差别,但是男主在面试完之后回家和妻子聊的那段话基本也算把收入差距给暗示了,大意就是当了厨师之后生活会更好一些。
其次是家庭收入,男主的家里应该也不算有钱,还要靠妻子捡各种铝罐来换钱。
男主一家喝啤酒,但是仅有男主和妻子两人饮酒的情况下家里可以积攒这么多铝罐吗?
何况妻子这边又很明显是个家庭主妇,脱产,没有收入。
影片里给了两次妻子提了三大包铝罐去处理的镜头,其实还挺明显的了。
最后是儿子要钱说的话,儿子没要到钱来了一句你丫没钱吗?
好家伙直接给男主干红温了,甚至在儿子回房之后还盯着厨房里的刀看了好一会。
三、关于结尾男主在影片中有多次表现出情绪很异常的状态,有些是前后有比较明显的剧情提示,有些则没有,我把我觉得没有的列一下:①第一次是杀完人第二天上班在教室里看到没人坐的凳子时;②第二次是当天从教室离开后朝右边狂奔的瞬间(看到警察的时候立刻停了下来);③第三次是在家里听到门铃看到显示屏里的画面时;④第四次是从家里出门看向无人的街道时。
①看到凳子时很惊恐男主看到凳子之后过了好一会才露出大口喘息的吃惊喝恐惧表情,我认为是男主在意识到自己做了什么之后属于自己的那一半慌了。
男主动手+埋坑时的状态就像拿刀捅自己的哥们说的那样,一半是机器,处于一个异化状态。
另外,这里班上的学员说看到了明美(受害者)大概率是真的看错了,小概率是她也受到了噪声的影响出现幻觉。
这个小概率的理由是男主作为这种个人授课带班的老师,单独拿一天出来教明美上课,她个人的学费理论上要比其他大班上课的人要高。
而从明美说话的态度来看,是个非常作的人,所以有一定概率她本身就会给别人带来噪声,从而受到排挤另外安排课程(或者干脆一开始她就付费的单独授课制)。
②离开大楼后向右狂奔男主之前正常的时候有向右走过,也是去看那条小道,不知道在看什么东西。
这次是恐惧之后离开的大楼,出门前照了一下镜子,一出去停顿了一下后就立刻向右狂奔,看到警察时停下。
从男主跟警察告别走的方向看,男主回家的方向应该是离开大楼后向左,所以无论是第一次的see还是第二次的run,都和男主正常回家的方向不一致。
个人猜测男主有点像在逃避,是潜意识里对现有生活的不满,以及对噪声的远离行为。
如果把回家这件事看作继续现在的生活,那么选择和家背道而驰的方向自然便是从现在的生活中逃脱。
那么第一次看,可以理解为男主在选择与现在的生活不一样的道路后,看到的却是一片未知,就是那条从来没有走过的小路,他看半天也只能看到拐角处,看不到更远的未来了,最后只能再回头;第二次的狂奔,则是男主意识到自己杀人之后,对现在的生活更加恐慌,想要立刻逃跑,但是那条小路现在不仅看不到更远的地方,还有个警察站在离他不远处(挡住男主看向远处的视线),让他根本不可能从现在的生活中抽身,因为下场很可能就是他的未来被社会暴力抽象化的代表(警察)截断。
最终男主选择捡起丢在地上的可乐瓶(生活与眼前的拮据,拥抱压力源),转身往家里走去。
男主没有把可乐瓶带回家可能一方面是没办法卖钱,也可能是男主还是抱着反抗的想法,但只能做到这种事情(也可能两次看都是在找可乐瓶...)。
③门口显示屏里的不明图像我一开始看还以为那是谁的眼球,然后眼皮在那上下翻来翻去,后来发现也不像。
如果套用我在②里的未知论解释,倒是可以说得过去,即男主的未来其实就跟门里显示屏的图像一样,已经是一片混沌了。
第一是男主的职业混沌,人家法式小餐馆已经不要他了,而现在这个厨艺老师短期内出了两次事故,之后还会不会有人来上他的课还未可知;第二是家庭的收入混沌,既然职业不确定性变强,收入自然也要受到强烈的影响;第三是个人的未来混沌,明美的尸体会不会被发现,警察什么时候会来抓自己,自己是不是天天都要活得这么提心吊胆,这些全部都是压力,全部都是噪声,最后混成一团,只等着某个人把自己惊醒,或者惊吓到自己,就像门外不知道谁按响的门铃。
④从家里出来看向无人街道同样是未知论,哪个方向都看得到尽头,或者说看不到尽头,哪个方向也都看得到结果,或者说看不到结果。
与前边的狂奔不同的是,男主很明显在这一段有多次看向镜头的画面,那显然他不是所谓的看向某个方向,而是导演在用他刺向观众,他是在看屏幕外边的人,是在看你!
现在压力(钟声/噪声)来到...最后男主进屋,看到屋内光照到某个房间门口有一双腿的影子,这个我不是很理解,有想法的可以留言讨论下。
从个人的角度而言不是很推荐,不过这片也只有45分钟,看了也不算浪费时间。
想猎奇的或者没体验过这种莫名其妙的感觉的可以看看,以上。
此文刊登于北京电影学院学报- 2016年第4期 总第130期(日)莲实重彦/著 (美)戴维·布伊斯特/英译 刘斐/中译
字数补丁:摘抄自 godannar 为《蜘蛛之瞳》的评论 无意义之意义 “ 一个艺术家一旦发现了艺术形式上突破的可能,他就很难放弃再进一步的欲望。
…… 以黑泽清的情况而言,我更愿意把一切解释为某些观众对这位导演认知上的一个错误。
在普通观众眼里,他是一个类型片导演,只不过他的作品是对传统意义上某些类型片的反转。
但是实事求是地讲,黑泽清更像是一个有着固定艺术风格和固定诉求的先锋派导演。
如果把他划为类型片导演的话,那么这种类型片也是只属于他一个人的,而不是对观众某种固定期望的回应。
当观众错误地把他划为类型片导演时,他们总会希望得到可以推测的艺术体验。
但黑泽清不会给予观众这些固定的体验。
当他对电影形式的创新和观众的期望之间产生落差时,无法理解便不可避免地产生了。
”
一星的垃圾片子,给一星纯粹是因为没有负分的选项。
如果这片子不是黑泽清的作品,试问它会有那么多人五星评价么?
一部惊悚恐怖类的短片,不惊悚不恐怖,各种无意义故弄玄虚的镜头和配乐的堆叠,居然如此多的评论在试图做一些连导演本人都没想过的所谓的“ 解析 ”,尤其是当你只能讨论视听语言的时候也恰恰佐证了这部短片的失败。
如果只是为了彰显自己的特立独行和标新立异去强行分析解读一部失败的作品,其实在别人看来这样的行为与小丑无异,对别人尤其是对自己坦诚一点吧,这反倒比给自己搞一些虚伪的标签和人设更特立独行和标新立异 ,真实也更酷。
各位扪心自问一下,真的觉得它值得五星吗?
烹饪,用热量使食物变得更可口、更易消化、更有营养或更安全。
烹饪行为的目的性使得人类主动地去改造食材,从满足最基础的饮食安全需求,延伸至满足味觉享受,再到菜品摆盘满足视觉审美需求,甚至烹饪过程从后厨转移到餐桌前也成为一种延伸经济价值的展示和表演,烹饪的内涵在工技、艺术、科学、经济、社会方面得到拓展。
人类的发展史就是一部祛自然化的历史,用热或火来准备食物是人类独有的活动。
考古证据显示至少 30 万年前就存在用火做饭的现象,不同地区文明之间农业、商业、贸易和交通运输的延伸为烹饪提供了许多新的原料。
新的发明和技术,例如用于盛水和煮水的陶器的发明,扩展了烹饪技术,现代厨师将先进的科学技术应用于食物准备中,以进一步增强菜肴的风味。
回归烹饪行为对取自自然的食材进行加工的本质,烹饪行为是对自然的异化,同时昭示着人类从自然界分离开来的原罪,烹饪是人类异化进程的一个侧面。
田代和松冈在课堂上的冲突中田代告白道:“我也并不是因为喜欢才来这学做饭的,我只是想用做饭来分散自己的注意力。
”对于田代而言,烹饪的过程没有生产食物,算不上劳动,同时也感受不到任何消遣,只是转移注意力的空洞的消费行为。
而在课堂这个教学环境当中,松冈对他的指导则使得田代的活动行为、行为目标、行为过程分离,比半个脑子已经变为机械更深层次的异化也产生了。
面对松冈关于剥离鸡腿的指导和规训,女学员不断诘问:“我一定要这样做吗?
”,松冈告诉她:“不行的话可以跳过这一步。
”女学员:“什么?
你这么说,就有些瞧不起我的意思了,请你说一下非得这样做的理由,要是无法解释清楚,我实在难以接受。
如果是还在活的时候进行剥离,我还能理解,但是在这种半生半死的状态下处理实在有些恶心,啊,原来它没有头啊,那像手一样的是它的翅膀吗,不行,它越看越像人了。
” 对于女学员而言,食材处于一种半生半死的状态,令人恶心。
这不难理解,对于生物和食物这生死光谱上的两端而言,食材确实处于一种似是而非暧昧不清的中间态,难怪越看越像人了,像极了被异化的、丧失了诘问的气力的、既无法好好生活也无法痛快去死的现代人。
松冈的职业是一名厨艺教师,并不是一名厨师。
专业教师这一身份同样也是学徒和专业从业者之间的既是且非的中间态,以至于松冈求职的时候光顾着头头是道表现自己的个性,却不懂得雇主对于一名好厨师的要求可是要带来实实在在的经济价值。
这样一种中间态也使得松冈这个角色在课堂和求职的不同场景下产生了权力结构的滑落。
有趣的是在他两次求职的段落中竟然展现了对教师职业的三次反复态度。
他到底想不想成为一名教师呢?
“作为一名教师而感到自豪,可能是有什么奇怪的妄想在驱使着我。
”就颇值得玩味了。
在家庭用餐的段落里,松冈先是肯定了儿子“有爱好就是好,干什么都有活力。
”漫长地停顿过后,突然冷冷来了一句“不过还是要注意分寸。
”典型的东亚式规训。
儿子紧接着解颐大笑,确实没有什么比讥嘲更能戳破“父”的威严假面。
后面父子对峙更加剧了松冈父权位置的滑落。
儿子想向松冈借钱资助学长创业,但松冈并不重视儿子的想法,几乎下意识地不屑回了句“什么东西?
”儿子问“20万没有吗?
”此时父权的威严和强力受到挑战,松冈只能转移问题焦点到“这不是有钱没钱的问题。
”但儿子根本不在乎,抛下一句“那就算了。
”转头就走,不给松冈任何找补的机会。
第一次面试后回到家,松冈和妻子说到今天面试很顺利,妻子却问是什么面试,而后又简单应和了两句,一点也不关心丈夫的动向和想法,貌合神离不过如此。
在课堂上,烹饪作为授课内容;在餐厅里,烹饪作为一种被出售的服务;而到了家庭里,烹饪作为一种社会再生产活动则由妻子承担,烹饪早已不再是烹饪本身,成为窥见异化的一道切口。
妻子用餐被打断,神经质地起身将厨房收集的易拉罐送至屋外,可能她也听到了异化的钟声?
临近片尾又送了一次,而这次她恶狠狠踏扁了易拉罐,就像用刀一遍遍刺穿蛋糕胚的田代一样,就像背对房门左手不断翻弄解压玩具的儿子一样,就像扔垃圾似的将整鸡抛开的女学员一样。
而经历了田代的自裁、女学员的诘问、求职的失利、儿子的嘲笑、妻子的漠视,松冈最后也濒临崩溃,被规训和被异化的人们一齐陷入失落和疯狂。
以上都是我瞎掰的。
至于为何为《钟声》选择烹饪课的设定,黑泽清本人表示并没有什么太大的理由,但当他看到克林特·伊斯特伍德《从今以后》中的烹饪课场景时,他觉得不锈钢台面上排列刀具的场景可能会相当可怕,这取决于你如何拍摄。
在松冈的烹饪课上,无机不锈钢台面上排列着刀具,学生们将鸡肉从骨头上拆下来,然后将刀具插入发酵的面包面团中。
虽然对于烹饪班来说这是很自然的事情,但工作环境却充满了真正紧张和危险的气氛。
所以每次有人拿起菜刀或菜刀,每当不锈钢底座奇怪地反射光线时,我们都会情不自禁地畏缩起来,感觉有什么事情要发生了,是否一个原本应该安全的工具突然变成了致命的武器,被人挥舞着。
不知道这个原本应该绝对安全的地方,是否有一天又会恢复原来的恐怖本性。
恐惧逐渐增强,而最终决定性的时刻终于到来。
冰冷的光影规律地、无形地扫过(切割)天花板低矮的料理教室。
外面,城市里的电车按照它的节奏哐啷啷地穿行在固定的轨道。
这个教室,这个城市,好像存在着什么,在哪里?
有时候,那个问题,那个声音会从这个城市,从教室、从黑暗的地方,以一种完全不熟悉的方式说话,TA说的话如此特别,如此与众不同,完全跟这个从众的声音割裂开来,TA试图撕开这个教室,这个家庭,这个城市的另一个面向。
但是,TA是那么的奇怪,他摇来摇头,把TA甩出脑海,他谋杀了TA。
TA时时刻刻想要跳出来,他努力压住TA,但毕竟他是那么强大,电车行驶在轨道上,满载着人群。
小餐馆需要有提供价值的厨师,警察有他自己的任务。
谁会听他的自我表达?
死人才不会说话。
才不会喋喋不休——那些让自己显得不正常的东西。
谋杀之所以可怖,在于死亡的尖叫,一种把一个东西使劲压缩到一个密闭的盒子里的那种痛苦。
而它一直将如钟声回响。
春天到了,门前一树的春花。
这样的生机背景里,是如同坟墓一样的暗黑门扇。
那里的死亡气息和春花形成一种诡异的张力。
很喜欢的镜头:料理教室里变幻的光影、脸部的特写、电车声和穿行而过的电车带起来的风、跨江长桥上的奔跑、料理教室大楼出口的大镜子、照完镜子后声音的突然噤住、啤酒罐嘈杂的哐啷声、啤酒罐被脚挤压的尖锐和发泄、黑色的杂物间珠门帘上的白光及杂物间杂乱的东西、住屋门打开后的嘈杂声、门外的一树春花和暗洞一般的房门纪念UCCA里看的电影。
发现原来可以有新的隐喻的视角看恐怖片。
看到随意放在桌上的一把刀,你会想到什么。
当黑泽清回到自己熟悉的领域,影像和声音都变成杀器。
这部45分钟的电影,洞穿了氤氲在锋利的刀具、空阔的房间、公共空间、陌生人这些现代生活典型元素周围的惊悚气息,最后又一把将家庭和家人拖下水。
吉冈睦雄饰演的松冈老师,一边经营自己的小型烹饪学校,一边参与面试想进某家知名餐厅。
学员田代经常说些莫名其妙的话,说自己常听到怪声,脑子被偷换成机器。
某天,他当着众人把刀子插到后脑。
警察开始介入调查。
工作上的事似乎与家庭完全隔绝。
松冈的三口之家在片中出现三次。
田代自杀后,略显疲惫的松冈回到家,三人共进晚餐,儿子吃着饭突然发出诡异的笑声,母亲条件反射一样离开饭桌,到厨房取出积攒的易拉罐,倒进院里的收纳箱。
下一场,松冈从受害者骤然变成加害者,当学员明美喋喋不休地对鸡肉发牢骚时,他拿出刀扎进明美后背,明美挣扎倒地,松冈追砍。
收尸,运尸,埋尸,拿着铁锹在桥上奔跑。
家庭第二次出现。
松冈回家吃饭,儿子上学离开,妻子整理易拉罐。
转天,其他学员告诉松冈,明美回来了,正在等着老师。
镜头面对着困惑的松冈,松冈面对空荡荡的椅子。
一阵椅子与地面的刮擦声。
学员狂奔而逃,松冈五官扭动,肌肉抽搐,浑身发抖。
他们看到了什么?
看到恐惧比看到恐惧的对象更恐怖。
松冈继续参加面试。
他滔滔不绝,侃侃而谈,丝毫不顾对方已经露出不耐烦的表情。
餐厅负责人很快打断他,结束面试并离开。
松冈似乎依然没有觉得问题出在自己身上。
餐厅某个客人突然举刀冲向另一个客人。
混乱中松冈自顾自地离开。
家庭第三次出现。
儿子要一大笔钱,被拒绝。
妻子在院子里踩易拉罐,表情狰狞。
松冈在房内游荡,看看儿子邪魅的回眸一笑,看看储藏室混乱的杂物,可视门铃突然响起,但只有杂音没有画面。
松冈冲出屋外,巨大的尖锐的噪音伴随空荡荡的街道,成为本片最压迫的片段。
当松冈返回时,他站在门口,凝视着空房间,良久。
是“外面”更恐怖,还是“家”更恐怖?
除了被迫回答警察的问题,松冈几乎没有与任何人有任何实质交流。
田代多次向他求助,他仿佛没有听到,明美提出疑问,他也没有正面回应,餐厅面试官只能看到他的自我表演,一家三口更是各自活在自己的世界。
所有人都没有声音,或者所有人的声音都被对方反射回来,人来人往其实是一座孤独森林。
异化在“自我”和“他者”之间同时进行,谁为鱼肉,谁为刀俎,取决于谁先举起匕首。
这是每天都出现在社会新闻上的情景。
黑泽清对光的运用如神来之笔。
当窗外列车驶过,明暗交错,飘忽移动,尤其是田代自杀、明美被杀时,鬼魅人间,鬼影曈曈。
声音在电影中起到更关键的作用。
列车行驶的声音,刀具碰撞的声音,座椅滑动的声音,刀具插进肉体的声音,易拉罐摩擦的声音,当生活万箭齐发,主角的沉默震耳欲聋。
电影最后一幕可以有多种解读,可能是杀戮已经完成,可能屠杀即将开始,也可能这一切都是男主的幻象。
那些犹如梦境的自杀、谋杀真实发生过吗,还是一个无能男人的内心发泄?
一部都市黑色寓言,既可以上升到现代文明对人的异化,也可以具体到无差别暴力犯罪频发的时代痼疾。
每个人都是不可或缺的一环,丧钟为每个人而鸣。
人一旦有任意资本,想方设法奴役他人已是迫不及待提上日程,无论出于有意无意任何目的,但在其包含真实致命的侵略性里总是反复令现有科技无法规避裁决之未解之题。
战争毫无疑问将此规模地推向极致,不论是惴惴其栗的受害人抑或咄咄逼人的疯狂施暴者,即便在他们最后同样凝结的悚寒眼神中也无法呈现出一缕恐怖的身影,这是所有故事的终结,同时又是所有故事开端;现实总是一边卷甲衔枚地翻着斤斗朝我们而来,然后又后空翻滑稽而去,尽管这种运动和滑稽就是现实本身,又有谁会为这种进程感到孤独和恐怕,人们永远只会把暴力将之供奉并乐在其中。
黑泽清功力不减当年,《chime》虽短但是非常好看。
1.眼神戏chime的概念由听觉感官引入,而后反其道行之放大了视觉,片中有大量的眼睛、眼神戏。
第一个被关注到的是这个小哥一种迷离的眼神,给人感觉仿佛在听什么声音,把声音概念具象化到了眼神里,小哥自己说是听到了报时声(maybe钟声)。
这位小哥的演技挺不错,我查了一下,他竟然是小日向文世的儿子
接下来是男主角的眼神,这个眼神很不对劲,这一处可能预示着他已经听到了所谓的报时声,但是并没有跟任何人说
然后是他出来以后,似乎在寻找着什么,在空旷的街道上,朝着没人的地方看
这里有一处空镜。
女学生被杀死后,有人说她就坐在那把空椅子上,男主角是看了一会,然后非常惊恐,眼睛里透出了前所未有的恐惧
空椅子
随着剧情推进,在咖啡厅里有人拿起刀要杀人,他的眼里逐渐漠视了杀戮,证明他内心的不断异化已经到达了某种程度
结尾他听见门铃声后推门出去,依然是在空旷的街道上,依然是在寻找什么,眼神飘忽不定,甚至有几个瞬间是看向观众的,看的我脊背发凉
2.假"像"一些影像,把一个虚构故事转变成了真实的恐惧影子时而出现时而消失的影子
玻璃窗里若隐若现的人影。
虽然这段后来男主角出去后发现是那个刑警在那里站着,但是我反复看了很多遍之后发现玻璃窗闪现的人影不止一个人,至少有三个人的人影从那里闪过,而要知道,刑警是一个人来的……
角色定位的假象开始我认为男主角可能是以一个受害者身份出现在全片里的,所以当看到女学生拿刀切鸡肉的时候,我以为她是被异化的那一个,以为她要拿刀砍男主角,结果突然反转,男主角在后面抄起一把刀把她给捅了
这段的打光有点东西,从男主角追着女学生砍到抛尸,室内莫名闪着光,像是探照灯来回照一样,反复看了几遍,发现中间光停过几次,这段的打光真的很值得品味
空镜头的假象尾声时给了男主角家家门口的闭路电视近一分钟的镜头,里面闪着奇怪的东西,看不出是什么,反正不是什么正常东西,好像都不是地球的东西
奇怪的画面最后一个镜头,是定格在男主角家门口的。
男主角开门出去找了一圈,什么也没找到,回到家关上门,镜头就定格在了门外。
看着毫无生机的样子,又给人感觉有一个什么东西就站在那里,站在那里等待下一个被异化的人
3.迟到的chime结尾再次回归听觉,以门铃声具象化了chime,chime这个词可以是钟声也可以是铃声,这个门铃声可能就是具象化的幽灵呼唤
男主角听到门铃声其他听觉部分还有如同厉鬼哀嚎的火车疾驰声音,这个是贯穿全片的,还有一些刻意被放大的脚步声以及尖叫声,这些都是黑泽清常玩的声音技巧行了,说到这吧,黑泽清挺厉害的,我等着看幕后花絮纪录片
*短评超字数名为料理的过程,实际上始终是操控着受众(即食客)反应的黑箱魔术,厨师们投入人人都知晓的原料在厨房的黑箱中进行着只有他们知道究竟发生了什么的操作,并期待着食客们的反应。
令人吃惊,电影竟然是完全相同的过程。
影像作家们在外捕猎得到的素材,添加各种奇妙的香味物质,音响,光影,蒙太奇,食材被分割成碎片甚至粉末混合到一起后发生奇妙的化学反应,观众们如何才能明白怎样组合才能产生理想的味道呢,电影制作无疑同样是这样一场庞大的黑箱魔术。
一位名为黑泽清的魔术师这次实验了他的创新菜品,看似是对“声音”这种香料的钻研吗,其实不是的。
一位男学生描述着一种疑似钟声的异响,可观众们却无法听见它。
一名宣称下厨会令人心平静的厨师,却不在家中做饭。
一个角色注视着一个方向,镜头却不会移动过去,而是在那个角色离开后在他注视的方向重新建立窥视。
一个由幽灵操作的外部机械惊惧了看见他的所有人,可唯独观众甚至没有资格看见它的影子。
事实很简单,因为这一切构成的是完全相同的法术,在工整的机械化厨房中,我们时常便能发现实际上应该解释为列车穿梭所留下的光影,可没有列车会在一个房子之前反复经过,这个现象昭示着观众所能看见的画面的外部始终存在着一个笼罩可见区域的巨型机械,操控着这个世界的动向,正是它创造了这些异响和光影,以料理这种黑箱魔术作为剧情的世界原来也是一个巨大的黑箱魔术。
影片最后,主角推开门,伴随着巨大的机械的轰响,我们终于得以看见这个外部机械真实的样貌,那是胶片,主角来回张望着寻找着自己的位置,随后摆动双臂,作为这个巨大机械的零件开始运作。
如同那个隐蔽的从不见身形的机械操控着电影中角色的反应,黑泽清也期待着你们的反应,当你在电脑上关闭影片或是离开影院,属于他的名为影像的黑箱魔术就此完成,而你们都是他安排的演员。
开头有一次钟声,结尾是门铃响,楼上那位兄台说的对,是有点像传染病,啊对还好我看完他的评论了,好像是没有杀妻杀子的镜头啊?
神马玩意之看完记不住系列Very good很好,You're great你很棒!
我评分就两种,1种1星,1种满星你很棒!
你很棒!
你很棒!
你很棒!
你很棒!
你很棒!
你很棒!
你很棒!
在东亚诸国的超高压社会中,任何一个备受压力的普通人都会随时承受不住这西西弗斯的巨石,从而在一瞬间彻底崩溃做出相当极端的恐怖之事。《钟声》里普通人的“破防”在黑泽清的镜头中,如同光天化日下出现在自家客厅的阴沉鬼影一样阴郁渗人。这常人无法听到的“钟声”,更像是苦撑的溺水者喉咙里最后一下呼救,自此之后,理智和灵台归于深渊之中,而此时支配身体的,是来自混乱的恐怖大魔。
#10302. 74th Berlinale-Berlinale Special。黑泽清的视听构思和导演技巧真是无懈可击到几近化境,强大的镜头调度能力真的能凭空召唤幽灵。当然篇幅太短就会让故事没法充分展开(所以这是个电视企划还是流媒体企划?)。
不一样的,有点意思。
都市噪音真的会把人逼疯。
意犹未尽。黑泽清是理念型的导演,镜头下的人物是他的试验品,抑或装置艺术品,冷暴力被他赋予了哲学色彩,他的所有片子,语境上日本独有,放之欧美就不灵,即便豆瓣评分较低的《毛骨悚然》,也是我的最爱之一。为了生计,导演有时拍商业作品,也会见缝插针地去浇筑自己的理念,这一点三池崇史、园子温、冢本晋也就没他贯彻得彻底;后现代社会的阴翳迷茫,喧嚣疲惫,人类故作坚强,却渺小脆弱,传染病一样扩散的神经官能性抑郁症,肉体空心,情感麻木,无所依傍的症状被他一路解剖;二、三十年来孜孜不倦地呈现秩序下面的紊乱,礼貌背后的冰冷,退让背后的侵占,杀戮背后的无痛感,灵与肉毁灭的过程让人触目惊心却水到渠成,人类是多么可怜的生物!《钟声》45分钟已经功力毕现,只拍成短片有些可惜了。
其实没看懂。这是表达社会的冷漠么?我相信每个人生活里都会碰到类似这种想动手的瞬间吧??
被短片呈现的神秘氛围和奇异恐怖深深吸引到了。钟声如同预兆,引出诡异,继而传染、蔓延,入侵到人们的日常。每每凶案降临,列车便行驶过去,黑泽清以现实的声光影做出了灵魂出窍的惊悚场景。
什么必玩意
这是一部画面并不可怕,可是看着看着却被里面那些平常的声音吓到的电影,有点意思
不是 这部片有一丁点恐怖之处吗?!日本人连抛尸都如此无趣
莫名其妙的垃圾片
列车的行进好像催命符。把声音放在“前端”无时无刻在刺激心理,无限放大个人的缺陷仿佛这个社会没救了,其实呢。
还是在玩莫名的恐惧的戏码....
日常中扩散开来的恐惧因子,虚空中逼近的异常,夹杂着血肉与无序的入侵。黑泽清自己致敬自己的高概念恐怖短片,聚焦自己曾经最拿手的社会化恐惧的传染与连锁的母题。看得出来导演玩的还是很开心的,仿若拾回了出道前拍摄实验电影时的单纯与快乐,回首不同时空中的自己,对导演生涯一次回归初心的表达,黑泽导演一定是很满足的。至于电影本身只能说是有曾经的才气但不及灵气,缺乏有力的故事导致晦涩的表现手法最终也只能演变为一场抽象的炫技,往本子里填充奇特的灵感和镜头设计其实对现在的编剧来说并非难事,但能否重回X圣治、回路、呼喊......那样的故事质感,这并不是单单用“本片只是一部短片”就可以对导演的能力有所宽容的,不过在这日式恐怖片青黄不接的时代黑泽导演还愿意尝试就已经值得观众欣喜了。
充满表现主义色彩,突出放大那无形的“钟声”。因心理压力过于沉重而突兀杀人,这是对这种病毒式肆意传播的心理疾病的艺术化处理。外聚焦式的人物刻画,冷静克制的手法,像我们呈现出一副现代社会“集体失语”的病症。结尾画幅大小和质感的变化,一瞬间像是走进了现实。
短片4星,长片就0星。短片的体量从不要求你完整讲完一个故事,传达多重因素,而本片对音效,故事,氛围,人物脑海中的影像传递是以一种逼近的迫切观感。也正因为是短片的缘故,就讲可以不明白,给予出充分的镜头,人物,叙事,视听美学,已经完全是吊打的水平了。一旦长一点,就是黑泽清老师精神分裂了,找一群神经病在这里杀人和故作高深又不jump scare精神病大电影了。本片的炫技,视听,留白都是一个高级的艺术性短片。
好久没看过这么深井的电影了,实在讨厌这种压抑的社会氛围,压抑到有那个大饼。导演技术不错,只是主角又是这种被男导演拍腻了的挫男实在无趣又恶心。
从丰田提出精益生产开始,日本就为全球贡献了流程化的典范,这个打着节省成本的名义实则作为控制策略的理论如今泛滥至各个领域。从今天的角度看,无论是内部的上升空间还是外部的完全竞争(精益演变到本质为了生存),这套理论的作用力从单向的控制转向互相的钳制(人均输出者)。影片借用最能凸显钳制的师生矛盾来揭示主题,当不同立场与视角的声音被否定/忽视,各方的精神格斗便开始了。另一边,因流程化对人脑创造性的破坏,渐渐失去了主体性,因而受到异灵的袭身,导致精神分裂与理智丧失。餐厅面试一段我也曾经历,被流程化过度侵蚀的大脑无法进行正常沟通,继而进入又一场精神格斗。影片最恐怖的地方在于这一切都没有救赎,或许事实就是这样…
这是啥?
故弄玄虚,恐怖感全靠观众自行想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