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的第一场BFI电影节的电影。
Spencer看了这部电影,感觉我很像戴安娜,尤其是她强忍着眼泪哭的时候,就像极了我前段时间每天暴哭的样子。
电影让我最震撼的片段是戴安娜的臆想和音乐的高潮相结合,太棒了,好几次这样,以为是真的,其实是假的。
就是女主的情绪到达了极致,很喜欢配乐,好像是大提琴(不太懂)在这里我就知道为什么我觉得我像戴安娜了,因为这里的戴安娜很情绪化,整部片子都让我非常压抑,因为戴安娜一直处于情绪崩溃的状态,而我就是如此,经常崩溃女主演技很棒观影体验很棒,沉浸式体验,我爱上了无字幕英语电影,我大概看懂了70-75%,由于语言限制,还没有完全看懂,下次再看!
摄影很棒,对于我这种视觉动物来说,这真的是可以称之为视觉盛宴,每个镜头,演员服装,汽车(复古911和劳斯莱斯太美了),屋内装饰等等为什么大家都那么喜欢戴安娜?
我喜欢这部电影,我的性格像戴安娜,但我不喜欢戴安娜。
我们都是靠自由活着的人,无法被束缚当我们生活在大众视野下,所有做的小事都被放大的时候,我们是否能够接受失去自由的代价?
夜晚11点钟,从英国的电影院里走出来,和同学分别后,一个人走在王子街上,风吹在脸上,我在街上小跑着,好舒服,好自由。
我从电影院出来的感觉就好像Spencer从王室里逃脱出来,因为电影很压抑,结束后我也好像解脱了一样。
我好喜欢夜晚在大街上,自己或者是和朋友一起,夜晚总是让我觉得自由。
在异国,我竟然一点都不害怕这么晚一个人走路,坐双层巴士回家。
即使我如同往常一样,坐反方向,坐过站。
但是我还是好快乐好自由。
现在就想多买几张BFI的电影票
影片对于压抑的刻画,生动流畅。
放纵的舞蹈片段可以理解是对轻松结尾的铺垫,但我们都知道,即便结尾再轻松美好,这都是一出彻头彻尾的悲剧。
短暂的喘息之后,瞬息的轻快和自由之后,她还是困在不堪的泥沼里,并最终殒命。
(今天看到威廉和卡米拉两人主持活动的新闻,消失的凯特和或有的三,再次感慨人性之卑劣)一直在思考压抑的源头。
民众和媒体的过分关注,这让她成为了流通的货币,这会是一部分原因吗?
后来的纸条解答了我的困惑,nope。
本来以为是交浅言深的失误,后来发现,至少在影片刻画中,那是她的力量来源。
答案至此明晰。
原计划里,她应该是一个软弱可欺,任人摆布的傀儡。
可她偏偏未能让人如愿。
归根究底,不过是权贵及其附庸们有意或无意中,为了捍卫自己的信仰和地位,对忤逆了自己心意的戴安娜进行了规训。
这种规训又何尝不是肮脏枯朽的封建帝制对人性的践踏和掠夺。
又或者是高位者对他人的蔑视和摆布。
不免在想,查尔斯死时是否会忏悔,人死前是否真有审判。
纵使有审判,这种人也绝不会有半分忏悔吧。
人性里的恶,如不加以教育,本就是浑然天成。
动物世界运行的基本法则。
如果真有神明,卡米拉怎么还能今时今日同戴安娜的孩子一起代表英国主持活动?
虽然公道自在人心,but karma may not real. (回想好多自我正义的执行,john wick ,冬恩,pp里的哲学讨论也算。。。
斯宾塞。
不管怎么说,最终她找回了自己。
片名和汽车外卖,扣题了。
这部电影简直…令我震惊。
除了海报是好看的,其余根本没法看。
整部影片小K一出场就把我给雷到了,她演得也太差了吧,浑身上下就写满了两个字:做作!
虽然平日她演流水片较多,但记得之前看《锡尔斯玛利亚》时,还真心觉得她演得不错,是可塑之才。
现在想来,都是靠朱丽叶比诺什带着。
这回轮到她独挑大梁,立刻就漏了底,演技差太远太远。
并且,神形全都不似。
歪头驼背先不说,就她那闪烁的眼神,黛安娜是不安,而小k的眼神却是飘忽不定同时又在不停放电。
喂喂,同学,真不能这么演,矫情过头了。
另外,镜头用得也不对,经常是毫无来由的各种角度给小K大特写。
对,没错,书本里写了,近景表现悲伤。
但大家要知道,只有演技足够好的演员,才撑得住大特写,而小K的这些近景反而更加暴露了她自身的缺点。
这些问题,难道导演都看不见?
还有音乐音乐,那从头到尾的哀怨的音乐,根本就不给观众任何喘息的机会,完全是在强迫大家投入到这种怨恨又无奈,悲伤又可笑的情绪中去。
仿佛在说,喂,你们给我看好了,我这拍的可是悲剧啊!
🙄️ 这也罢了,偏偏到了收尾,为了体现自由的快乐,音乐瞬间来了个180度转变。
请问,你们是小学生吗?
拿出这种水准。
10分打6 算是客气,个人觉得,基本可以算是烂片了。
通过类似戏剧或梦魇的演绎,配合牵引情绪的交响配乐,还有华服和美景,这一版的戴安娜是美的。
这种美带有一丝在崩溃边缘的寒冷,外加一些戏剧夸张的“矫情”,像极了英国南部的白崖。
这显然不是关于戴安娜的典型叙事。
去除经典逸事,将关键性的情绪变化浓缩于短短几天,然后放在银幕上,对表演张力的要求可想而知。
在这一点上,Kristen其实值得一个提名的鼓励。
但戴妃绝对的共情感召力,被冗长的情绪反复消磨殆尽。
关于“矫情”的部分,演技的确不够自然。
可能是由于希望贴近原型,K过多借助于举手投足的细节,从而失去了塑造人物的平衡。
这虽加强观者对角色的可信度,也造成了情绪共鸣的阻碍。
当然,这一部分,其他演员的集体背景式演绎也需要负一些责任。
从引用安妮博林的一刻起,有些期待就经历了逐渐落空的过程。
父权社会的安妮和上个世纪的戴妃对比,已经去除了阶级性或皇室故事的经典共情,却也缺失有力的关于女性觉醒的思考。
影片更多向两者的一致性靠拢,放弃了更具有突破性的尝试。
隐晦的同性关爱似乎代表了大众对人物的爱,包括结尾的那张纸条,的确是令人笃信的美好。
但压抑的女主,在过于挣扎的戏份中并没有提供更具有突破性的态度。
结尾虽美,但我宁愿镜头停止在她驱车离去的乡间道路上,而不是在短暂解脱带来的没有意义的安慰上。
当然,该片优点是导演运用电影手法的效果叠加。
配乐的凄厉配合空镜的冷色调,人物的哀鸣配合历史的悲剧,几乎完全放弃叙事性,试图带人投入到情绪推跌且稍带惊悚的痛苦独白中。
最后的最后,6.5分。
(文中图片原图均来自豆瓣)「不语」,公众号“不著”每周四影视单元,更多内容可关注微信公众号(搜索"willyi_")个人喜好,欢迎讨论,拒绝骂战
除了优雅端庄,得体大方这些刻板印象,我对戴安娜王妃便无更多的了解了。
但显然,斯图尔特连这些刻板印象的演绎都并未做到,或是她无心在此方向塑造,她更像是把王妃演成了一个反叛的摇滚歌手,一个自由斗士,这明显与开头这些形容词,是背道而驰的。
并不是说不同角度的塑造是不允许的,当演员想要颠覆原型人物表面化的形象,冲破大众视野里惯性认知的桎梏时,一个完整的故事,扎实的剧作是大前提。
而遗憾的是,尽管用了王妃的本名作为片名,这部影片对人物痛苦的来由,总轻描淡写,语焉不详;对人物的每一次发疯,总羞于作更多的解释,而因为仅仅只聚焦圣诞前后的这三天,对难堪现状的描述更像是在隔靴搔痒,无法抵达人物内心最深处的状态,这让片中斯宾塞的失态和神经质,轻飘飘浮在空中,找不到落点和源头,反而更像是孩子任性耍的小性子,幼稚又不懂事,所以观众无法欣赏她,也无法同情她。
从这个层面讲,当然不是演员的问题。
开场的第一句话里,斯宾塞就说了句“FUCK”,这像是斯图尔特开始就给观众划了重点——看,我演的王妃是不一样的。
于是此后的120分钟里,斯宾塞嗓音低沉嘶哑,脖颈前伸,耸肩含胸,性格粘人又不羁,总想出逃,总想反抗,无奈一次次被打回原形,于是一次次表演痛苦。
即使在凸显人物内心时,晃动的镜头和急促的配乐在努力加持,甚至还有珍珠项链这个辅助情绪外化的道具,她的演绎,还是太像“表演”,不松弛,不细腻。
不管是吃珍珠的臆想,还是车轮下下横尸乡野鸟的隐喻,都显得太设计,太不高明,将创作者的算计暴露无遗。
但不得不承认的是,这部片子仍然具有优雅又温柔的整体气质。
胶片呈现出浓稠的质感,油画般的配色,不管是斯宾塞闪动的眼眸,还是空旷的草坪和绿树,整个世界都仿佛笼罩在柔雾之下。
大量的滑轨运镜和广角镜头,极大程度展示了宫殿里金光闪闪的装潢,放大了那种复古的奢靡与华丽。
而这样不断强化氛围和电影感觉的原则,也同样被沿用到了人物与剧作上。
这种不断放大情绪的拍法,让斯宾塞拖着华贵的香奈儿礼服穿梭在午夜光影变幻的走廊,放纵地奔跑在公路与草地,美则美矣,却仅此而已,像是一场创作者自我陶醉引起的自恋式的失控。
当有限的叙事篇幅沦为渲染氛围的工具时,对人物动机的描述与深层挖掘自然向后靠。
之所以说斯图尔特演的斯宾塞,永远只有表面的痛苦,是因为那些本该成为呈堂证供,成为不断要压垮骆驼的事件,也是十足表面。
排满的日程,规定好的套装,晚宴前称体重的传统,远远不能传达王室生活的窒息与压迫感,这些更像是我们老百姓认知里,王室成员的“工作内容”,于是这些事件,便意味着无法逃避的职责。
我们更容易将斯宾塞眼中的束缚定义为幼稚,将她的反抗定义为矫情,她甚至是在为赋新词强说愁,结尾奔向炸鸡店与伦敦桥,更像是在炫耀贵族偶尔体验中产生活的优越感。
至于她真正的梦魇和病根,我们无法从这部片子里知道了。
女王全片说的两句唯二的台词,在我看来是全片最酷,最具有现代女性价值的两句话。
一句是在斯宾塞夸奖她的裙子时,她表示这也不是他们规定要穿的那条;另一句是全片反复提及的“你将会被印在钞票上,你只是货币。
”即说明,她也不乏在有限范围内,作出反抗规则的举动,而她同时又清醒地知道自己处于历史洪流中的位置,于是她选择不作说明,不作表率,只是不动声色地接受。
她或许也有过斯宾塞这样的时期,想要反抗向往自由,但她终究选择了大局上的稳定与繁荣,这是一种历尽千帆后的成熟,因此她能在世界舞台上站稳脚跟几十载。
而戴妃的悲剧或许在于,过多的执拗与自我让自己转不过弯,她选择了最背离本性的一条路,却无法承担其带来的代价,在漫长的岁月里也无法舒展与自洽,于是她的灵魂,只好在无尽的痛苦与自我消耗里消香玉陨。
贵族的日子不好过,这点在戴安娜的身上是成立的……不谈自由的权力是虚假的,想象所有的一切都被规则包围,佣人是麻木的、房间是冰冷的、服装是违心的、宴会是死气的,“这里只有一个时态,没有未来,过去和现在都是同一件事”,“我已经准备好把我的未来当做硬币上的一张脸来代代相传”……物质富有,精神空虚。
佣人比不上玛吉,房间抵不过荒宅,服装不如破衣,宴会不胜快餐,何为天堂?
何为地狱?
当玛吉说喜欢戴安娜的时候,一个瞬间的惊喜就能打破所有阴霾,使人重获新生,因为这对她来说太难得了。
影片通过行为尤其是面部表情的刻画来展现女主的痛苦焦躁,例如将扯断的珠子吃下、音乐声刺耳、暴食、撕开窗帘拼命呼吸、自残身体、试图从梯子跌下等,给人一种快要窒息的感觉。
戴安娜厌倦了千篇一律,厌倦了在大众面前保持良好的形象,厌倦了灵魂不能自由,厌倦了这个称为家的地方。
她选择了一条属于自己的道路:要么逃,要么死。
《斯宾塞》不是一部标准的传记片。
正如不少媒体所评价的那样,这是一部使用了《闪灵》式拍摄手法的心理惊悚片。
这部影片聚焦戴安娜王妃。
但正如片名《斯宾塞》所揭示的那样,这部影片关注的并非是戴安娜王妃的显赫社会身份——一个具有巨大社会影响力的、高高在上的公众人物。
相反,它回归到了“戴安娜·斯宾塞”这样一个渴求自由、希望摆脱王室桎梏的真实女性个体。
这部影片摒弃了常规传记片里详实的背景刻画,而是选取了三天圣诞假日期间的桑德灵汉姆庄园来承载故事的发生。
全片通过大量具有压迫性的场景刻画,如:阅读《安妮·博林》传记、令人反胃的王室就餐场景、与查尔斯王子在台球桌前对话、和王室管家对话等细节来凸显戴妃的心理活动以及她在王室所遭受到的禁锢。
这很容易让观影者置身其中,并与主人公产生共情。
但不少媒体对这部影片评价一般,他们认为克里斯汀·斯图尔特的表演过于外放与情绪化,没有很好地展现出大家心目中的戴安娜王妃。
此外,这部影片也缺乏恰当的背景铺垫。
可我不这么认为。
关于戴安娜王妃与查尔斯王子之间的关系以及后来的婚姻破碎,可谓世人皆知。
那这一切的根源是什么?
戴妃在非公开场合时,作为一个普通女性,面对复杂的情感问题,是否可以有其更加情绪化和日常化的一面?
我认为,这部影片起码选取了一个剖面来尝试回答。
从这个意义上来讲,《斯宾塞》或许是当下最值得观看的女性电影之一。
此外,我喜欢克里斯汀·斯图尔特的表演。
抛去那些戏外的各种八卦,自《暮光之城》后,你能清晰看到克里斯汀·斯图尔特在演技上的巨大进步,这在与朱丽叶·比诺什对戏的那部《锡尔斯玛利亚》中便展露无遗。
“暮光女”,不再是对她的标签。
有趣的是,早期在《暮光之城》戏内外与克里斯汀·斯图尔特纠缠不清的“嫩牛五方”罗伯特·帕丁森同样早早就开始向实力派演员转型。
《大都会》《迷失Z城》《好时光》《灯塔》,部部让人惊艳。
当然,《信条》中的尼尔一角,真正让大众了解到其商业价值与演技并存。
现在,我们有理由期待罗伯特·帕丁森版的蝙蝠侠了。
说来有些唏嘘,在由流量明星转型实力演员这条路上,像克里斯汀·斯图尔特和罗伯特·帕丁森这样的演员,还是太少!
首先,这个美术真的了不起。
充满了精心的设计,如同给皇室做的盛宴。
所有的细节都充满了精巧。
先看海报。
像极了德加的作品
海报像极了德加的芭蕾舞演员系列的作品。
充满了隐喻。
德加这个系列的作品。
表意就是美的另一面。
舞台上光鲜亮丽的芭蕾舞演员的背后。
不唯美。
不雅致的另一面。
也揭示着这个电影的主题。
美的另一面。
所有的画满都充满了巴洛克风格的形式感。
只有小K饰演的戴安娜王妃的大纯色衣服显得与整个画风格格不入。
反衬着背景的死气沉沉。
这也是靠画面去表意。
这个蓝,似乎在一幅古典油画上突发了一次事故。
画笔不小心掉在上面了。
这里更是明了 在他与丈夫台球桌对弈的戏份里。
看似她站在白球之后。
纯洁光亮,占据主动。
但是丈夫的那面不光有一个黑球,还有一大堆球。
暗示着她主动出击的独木难支。
最后白球被黑球攻击。
出轨的反倒有理。
这些都是精心设计过的。
总的来说,这个电影的美术还是让人欣慰的。
就美术而言。
我肯定给个高分。
尤其那个发型,还原得太像了。
还有很多镜头的构图,都充满了巧思。
深受巴洛克风格和印象派影响。
我干美术的,四分都给美术。
像马思纯演第一炉香似的无语,克里斯丁扭来扭去、耸肩、缩脖子、大喘气变现为焦虑。
这时候的戴安娜应该是抑郁焦虑,而不是青春期少女的倔强叛逆,不如去看crown,把戴安娜拍得太肤浅太神经质了,是不是因为今年伊丽莎白承认了卡米拉王后的地位,所以要拍个电影黑黑戴安娜才好顺利登基,唏嘘啊,戴安娜的两儿子威廉和哈里人呢?
不过梅根已经带着报应向他们走去了,想到这儿平衡了,一般人的婚姻生活的一地鸡毛和戴安娜的“我的婚姻太挤了”相比也相当难 ,海报很棒低谷的时候用过一段时间,不愿意以正脸示人,把家里的镜子都撤下来了。
“你走开的话我会没事”。
戴安娜戴上那串卡米拉也有的珍珠项链,参加万圣节的聚会,想象自己把珍珠项链扯断,珍珠掉落在奶油蘑菇汤里,一口一口地吃掉珍珠。
其实都是自己的幻觉但依旧走到厕所忍不住吐了,故意穿错衣服,不吃安排的食物,都是对现有事物的小小反抗态度。
通过这个电影我确信了克里斯丁小k 背后资本很有能量,不论是她那弯腰驼背的气质能稳站香奈儿头牌那么久,还是这部大烂片能提名女主,背后的资本很牛。
在沙滩那段和霍金斯的对白,两人真的不能同框啊,一同框演技高下立判,哪个幼儿园哪个博士生对比的太强烈了,
小K是真美,但也是真的没有气场。
虽然能看出她已经注意体态了,但依然和王妃有些格格不入。
出场的问路戏眼神闪躲的并不自然,虽然当时戴安娜身心俱疲,但毕竟这里都是路人,委实过于战战兢兢了。
眼神再坚定一些,笑容再柔和一些,或许更能和之后身在皇室时的无望形成对比。
另外就是全程戴安娜都带有极强的情绪,到场迟到,吃饭迟到,照相迟到,和孩子在一起被人叫吃饭不出来,自己呆着被人叫吃饭不出来,该吃饭的时候不吃,晚上自己摸进厨房,并时时刻刻产生幻想。
她的态度似乎在表现隐忍,但所有行为都在反抗。
或许这是要表现她内心的拉扯,但看上去却更像混乱。
影片最大的问题或许是,节选戴妃三天的反抗,却不提其成因。
只一句他竟送我相同的项链,和被皇室的规则所束缚。
这让不了解戴妃的人和了解戴妃的人都会产生不好的体验。
另外就是影片基本上立足于戴妃的立场,虽然她的情绪控制也并不一定会让观众对这个角色产生共鸣,但显然女王和王子都是被置于了反面的位置,这点多少让人有些尴尬。
威廉和哈利真个更喜欢和母亲在点满蜡烛的房子里玩真心话大冒险,而不是在大草地上猎雉鸡么。
当然你可以说王子们厌恶拿枪所以讨厌后者,但前者真的是会这个年纪的男孩子兴致盎然的游戏么。
而最后戴妃的反抗就是带孩子们出来吃KFC。
然后呢,她势必还是要回到宫禁森严的皇宫去。
但我们都知道戴妃故事的结局,虽然令人扼腕,但如抛去阴谋论,她是死于与皇室对女性的禁锢和社会对隐私窥探的反抗中的。
可以说她是选择了更为强烈的对抗的。
而电影节选的片段却避开了这些,而是着重于她内心的挣扎和痛苦。
而自始至终她的抗争都势单力孤,杯水车薪,甚至显得有些歇斯底里。
戴妃之所以被人们记住与纪念,并不仅仅是因为她是皇权和婚姻的受害者,还是因为她所做的慈善事业和亲民态度。
而电影全然不提后者,这让戴妃在情节中就是以一个受害者的弱势形态出现。
多少有一些以偏概全。
因为是根据真实悲剧改编,再现了戴安娜与英国皇室决裂的那个“圣诞节”期间的故事,也还是吸引人的。女主获得即将揭晓的本届奥斯卡金像奖最佳女演员提名。导演是智利出生,拍过不少历史人物电影。对历史题材有兴趣的观众可看。
最后带着两儿子在奔跑,在泰晤士河边吃炸鸡,真的松了一口气,好好奇英国皇室为啥没有被历史所淘汰?(真的有好大段没听懂讲什么)
片子的问题在于历史上任何一个被规矩和习俗约束着但又向往自由的皇室女子都可以是戴妃,但为啥戴妃凭啥是独一无二的戴妃?这个问题一直贯彻始终得不到有效的解答。心理戏如果写到这,还解决不了这个问题,那就原地爆炸吧。但这一缺陷倒给予KS一定的呈现空间,KS表现的其实是自己,只是口音和形态还是照着方法派去,结果造成:如果戴妃就是KS这个样子,那我就很喜欢这个戴妃,这是通过KS的表演弥补了编导上的缺陷,所以我很想她拿今年的小金人。
侍者对她说:It’s all set。她回答说:这话听起来真可怕,就好像一切事情都已经发生了一样。
一部人物状态主导叙事的影片,而状态的呈现主要通过镜头。推拉、广角、仰拍、跳切,简直电影技术大赏。一个皇室,一个面孔会出现在以后货币上的女人,一个换衣服必须拉上窗帘的女人,一个濒临崩溃的女人。甚至可以说这是一个约翰.卡索维茨式的女性角色,一个在沉沦和寻找本真此在的张力下进入“垂死”状态的女人。不过没有卡索维茨那么绝望。最后段落时空的跳切和场景的布局颇有《去年在马里昂巴德》的影子。话说小K这种辨识度过高的演员似乎更适合纯虚构的角色。
导演看多了 Instagram live,突发奇想说我们就按这个风格拍一部电影吧!
第一夫人的时候我以为是演员演得刻意,现在看来是错怪娜塔莉波特曼了,导演简直有毒,照着第一夫人的路复刻了一次。不是焦点集中于一人,就把人物讲深了,因为“剧情弱”不具戏剧功能,演员只能被强调去“演”,刻意感就出来了。戏说的部分就还蛮矫情的,打猎的时候跑到枪口下就 离谱。倒是真挺适合拍MV的,预告片不就挺好看的嘛。
Benefits Chanel and KFC more than Stewart or Larrain……咳不是……工整大方、远离奇观的王室传记片,没把黛安娜拍成神经质。从孤独的保时捷开始,到安妮博林再到清冷的背景衬着红色外套,不少类似的精致巧思撑起导演的野心,包括道具的细节、镜头走位还有配乐什么的都经过深思熟虑,留有揣摩导演意图的空间,不是那种专为冲奥的独角戏。不过这片子当然也是捧角儿的。许多特写镜头给到主角的脸,而她的表演“在矫揉和精湛之间来回游走”,看出压力想必是很大,还没到举重若轻的境界,好在呈现得还算克制完整。一想到当年《锡尔斯玛利亚》里那个给比诺什做点缀的小配角现在已然成为独当一面的奥斯卡竞争者,不禁又要感慨一句人生无常,谁知道呢。
K是有多想拿奖……恳求导演离开好莱坞吧,老是用女演员+传记片,他不烦我们观众也烦了
不得不说的是,与以往我见过的戴妃形象相比,比如美剧《王冠》,甚至是戴安娜本人出镜的纪录片,斯图尔特这一版的戴妃实在是太美艳了,而且不管和真实情况的吻合度有所少,她的桀骜不驯、顾影自怜都让人印象深刻。特别是影片中两次扯断珠链,既表明了挣脱王室华丽桎梏的抗争,也暗示了难以摆脱红颜薄命厄运的结局。
画面和节奏都很喜欢,但是拍得太浅了
6月12号fancl斯宾塞,有个姐妹放映完直接开骂屏摄、装修,我支持你!
演员总有一种油腻颓废的气质,跟戴安娜真人有一丁点相似嘛?
7/10。本片的运动镜头主要由横移和跟拍推拉完成,一个俯仰中戴安娜开车回到构图拘禁的王宫,回到了象征秩序之中,侵略性观看的摄影机贴近身体、突出面部特写,引发了戴安娜一系列情绪反应:她动作细微地抽搐、动嘴巴和歪脖子、啜泣和崩溃。这强调她背负着王室婚姻的沉重焦虑苟活,她极端的自我(偷取稻草人的外套,晚宴上吞咽汤中珍珠后去洗手池呕吐),可以解读为母亲身份的情感冲动,这从戴安娜和俩儿子围着蜡烛玩扮演士兵的问答游戏中看得出来。跳切的妙用:安妮·博林的幽灵劝戴安娜挣脱了项链/精神负担之际,室内与室外空间轮换,戴安娜先后穿戴婚纱、黑纱帽配大红衣、晚礼服和淡黄色衣帽,在走廊和大厅舞蹈,最后向荒原奔逃。这处身份的寻找使许多细节具有了重要的暗示性:不供暖的寒冷宫廷、称体重的天平、钉缝的窗帘,展现了秩序之下的扼制。
下定决心整理婚姻前三天的戴安娜王妃,斯宾塞是她的姓。很多心理戏,丈夫明目张胆的出轨,两个儿子还小,没有一个人可以帮她,包括王室。唯一信任的女仆,被换掉,自己的私生活被媒体过度关心,而王子不被所扰。回忆起无忧无虑的童年,更觉得孤独和缺乏爱。王室的清规戒律,束缚住她,吃什么穿什么,自己都不能做主。儿子害怕打猎,作为母亲只能冒着生命危险去“现场营救”……怎么看,戴安娜都太让人心疼。明明她没有错,仿佛全世界都在害她。斯图尔特很用力,戴妃的抑郁、崩溃还是很令人难过的。发型和动作还是很有感觉的。
突然特别能理解戴妃的心情,她没有错而且美丽,原本能经营很幸福的人生。但她置身的体系没有缝隙。他的男人毫无爱的回馈,而这是一个骗局,不能由她左右分毫。明明是她尽了全力,但偏偏永远在局外,而她进入这个局是骗局,反过来所有矛头指向她。
电影里的黛安娜是一个仪态很差、流于表面 又空洞又神经质的丫头,对,毛丫头。一点端庄都没有,小K演啥都是自己。感觉被误读了…还有不知道是疫情影响还是怎么了不光是电影、娱乐我觉得全世界都在倒退
看出导演和演员都很努力,但是,有些东西是努不出来的,举手投足间它天然的就在那儿了,任你再难为自己也走不完那最终的几步路……请勿碰瓷《闪灵》,4⃣️🌟是看在诚意的份上的
我的身体很沉,一半来自珠宝,另一半来自痛苦。我的时间很紧,一半用来就餐,另一半用来呕吐。人生早已暗无天日,却还要被柔软的铁幕围住。灵魂早已泣不成声,却还要被闪耀的项链束缚。体面而虚伪,精致又粗俗,整齐而刻板,庄重又轻浮,这是无数人梦寐以求的豪门格调,是我无数次渴望逃离的炼狱熔炉。戴安娜王妃的传记片,体量不大,但确有过人之处:音效叙事的成功典范。复杂且华丽的配乐编排,对塑造氛围和情绪起到极大推动作用,甚至有点喧宾夺主。提琴如同催命曲一般刺耳,闪光灯则如同枪杀。在旧庄园的大厅中,斯宾塞握住手电筒,如同重返英灵殿的圣骑士。她宁愿在一片漆黑的旧庄园里与鬼魂为伴,也不想走进看似祥和欢乐的冰冷晚宴之中。她和旧衣服对话,和鸟对话,和鬼魂对话,但就是无法与自己的命运对话。最后,她变成了守护童年时光的稻草人。
戴安娜应该是「死于」不按时吃饭、不按顺序穿衣服以及经常迟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