突然想明白一点,来佐证我这个标题。
如果没有那张彩票,如果没有那次宜家的体验,那么这个结局也许就不会是这样吧。
导演在开头把主创的所有名字都印在了宜家的价格标签上,正好呼应了最后因为一张没有兑奖数额的彩票一切分崩离析的结尾。
正证明了,金钱一开始就是这部电影的主题,所有的变性也好,谋杀也罢,亲情背叛也好,友情羁绊也罢,甚至是最纯粹的善良,在金钱面前都是不堪一击,堪称儿戏。
我觉得安狄就好比是当下时代的骆驼祥子,在一个物欲的社会,普通人看上去已经不可能损失像是祥子那般的过度劳累,征兵,家破人亡这样大的变故。
而这些不过是换了一种方式存在,就如同至亲的背叛,挚友的决裂,善良被利用,甚至被反戈,等等这些。
而两性的自我认知差亦是一种荒诞,更加放大种种人性的卑劣。
直到最后我都在奇怪,为什么苏荷母子第一次出现在安狄家里的那次谈话,苏荷没有说一句话,就像一个哑巴。
我甚至以为是被家暴聋了一直耳朵最后影响了她的语言表达,但是现在我明白那不过是她下意识的在利用儿子作为一个小孩楚楚可怜的姿态,最大化的去博取安狄的同情心罢了。
但是司机在一开始利用安狄的目的就很明显,那条刻意递上的手绢,那通恰到好处的电话,还有各种圆滑的说辞,都是为了击中安狄脆弱的核心。
最后是小孩子,才七八岁而已,这段记忆很快也许就会从他的成长中抹去,他只会记得爸爸妈妈带自己重建美好生活的快乐时光。
那张彩票,谁也没有去管它的数额有多大,有的人会想那是一百万,对有的人来说也许是一千万,总而言之,那个数字就是你放下道德和牵绊的尺。
其实并不是我们有多高尚,是普通人的生活中,根本没有多少过于强大的诱惑罢了。
看之前翻了评论,很多人说演技一般,剧情不好,林心如鸡肋,李李仁太man,导致我对这部戏的想看程度降到了冰点,但由于刚好有点时间,就还是看了。
只能说戏剧化不等于极端化,有时候真的不需要处处养眼。
先说大家诟病最深的李李仁,说太man太不够放开,太不像一个Trans。
但是如果说这个男人曾经有家庭,和社会牵绊时间已经很长了,他其实很难直接做到像是《华灯》的宝宝那样妖娆妩媚,也没法做到她做好朋友那样无所谓。
能够做自己,她最大的胜利是选择做自己。
在开始的时候,她带着原本对世界的认知,却遭到了这个世间从没体验的欺骗,暴力,凌辱,和漠视。
如果自洽是她要学习的首要目标。
在刚刚经历过警察的暴打后,接连是好朋友的离世,满身的伤痕更加要她学会如何保护自己,带上墨镜,遮掩度日,唯有彩票寄托自己的希望,让自己每天都带着这些日子证明自己还是自己。
直到遇到一对落魄的母子,还有失聪同事,久违的温暖让她体会到生活里的甜蜜,只是这种甜蜜的平衡关系,只是相互撕扯的糖纸,精心包裹下,却藏着难以言表的味道。
很多人说为什么要奢求更多,希望得到同事,其实无非是情感,久在世间行走,谁不希望多个人陪自己,更何况是自己隐忍了这么久,做回自己,更加希望自己认为的自己能有人接受和欣赏,一直在隐忍,试探,反复,纠结。
最终在天降大奖的时候,一切平衡就像一块玻璃板被坠下的锤子敲击的支离破碎。
很多人觉得心如的角色鸡肋,其实我觉得心如是安狄往后的人生,一开始的善良相信,向往美好生活,得到后才发现原来暗中标注的价格,付出的辛苦往往过犹不及。
就如同安狄,对世界的善良,一次次的非议,质疑,嘲笑,漠视,最终变成对这个世界怀疑,猜忌,虚伪。
而安狄在获得大奖后,她的人生并没有更幸福,反而,在一切落幕,才发现,自己人旧是那个被儿女憎恨,社会遗弃,众人不解的那个真实的自己。
就像是一开始一样,被刺裸裸的拍照,暴击。
剧情并没有大起大伏,对于中奖的反差也没有挥金如土的俗气,其实我觉得这才是真实,安狄真的想要这笔奖金吗,不见得,从听到电话的反应来看并没有常见的激动到失控,她只是认为可以把大家喜欢的家具买回来了。
可以帮助大家了。
对于李李仁的外表,我个人觉得是喜欢的,并不是因为变了,就一定是美艳动人的。
外表和性别不是他选择的,而他选择做自己,才是最难的,这让我想起了一个多年前的网红,大喜哥,可能很多人都已经淡忘掉了,但是他对自己的认识就是这样,又何必在乎他美丑呢,很多人是因为要做自己,而不是做美女,评价外表的话,我觉得也不是这部戏想让我们看见的角度。
最后说一下环境,其实我们每个人都做过恶人,知情不知情都有过,不过要清楚理解,越成长越需要看到人的本质不是表象得来的,需要我们去尊重,你可以不理解,但别伤人。
影片将镜头探向了边缘社会群体:跨性别者,非法移工,听障人士,剧情围绕这三种社会边缘人群中的个体代表展开。
影片虽然名为《迷失安狄》,但其实跨性别者在片中只是一个符号,他所代表的是不被认同的边缘群体。
不论是跨性别者安狄,还是非法移工苏荷,还有听障人士阿金,他们在社会底层苦苦挣扎,最终被人性左右。
影片以安狄的视角去看待他所遭遇的一切,前半部分安狄的生活是悲惨痛苦的,中间因为苏荷和阿金的出现,他的生活出现了一丝光亮。
然而到了最后,人性被欲望左右后,又是惨不忍睹的现实,看得人既忧伤又无力,久久不能平静。
女儿婚礼那段有点刻奇了。
我作为女儿角度来看完全也是“你凭什么来打搅我的生活” ,非常自私。
我个人对于男性的共情能力甚至是品格向来都很悲观,不是某个男性,不是某类男性,是所有,包括mtf,我甚至有时候觉得我放当下互联网语境应该要被称为terf,可能吧(反正这段非常让我生理不适,完全是自嗨)。
(只要生理性别)男人不管忍受什么煎熬 经历什么苦难,就只能是男人。
(可能太本质主义)但是男根本不能真正共情女性的愤怒,如果将生理性别男身份认同女且并未激素治疗/手术的男 称为女,就是在掠夺女性生存空间+极大程度增加女性权益被侵犯风险。
或许也可以理解为我在一种顺性别霸权、维护男权对女性塑造,whatever,依旧认为gender和sex不要混为一谈。
男跨女首先不能在sex上与生理性别女共享压迫,这种“寻求认同”本身还是在强化这种绝对选择权的叙事,还是很男啊,挺割裂的,既要又要也算被你们男的玩明白了。
推动大众意识对多元性别和身份认同的认知接受程度的电影不是这么拍的。
看不下去了。
所以andy为什么在妻子去世后tran了?
女儿干嘛说妈妈是andy害死的?
两个孩子和爸爸怎么会变成这样的?
evon的朋友怎么死的????
理发店有啥用吗?
咋就突然起火了?
马来西亚电话卡没有实名制吗?
非法遗留不是结婚了吗?
户口没解决?
遇到警察就跑为啥不抓?
苏荷带着儿子去红灯区找工作?
我一肚子问号真不理解
画面拍摄一流,讲了个压抑中带点希望,最后一切都破灭的故事。
里面不合理的地方蛮多,比如阿德并没有给安迪任何恋爱的暗示,为什么安迪一厢情愿地扑了上去,对一个人好也许是友情。
安迪从一个善良的人演成了傻瓜。
李李仁的演技细腻,确实下了很多功夫去观察女性的动作,研究女性的情感。
安迪的老婆是怎么死的,为什么他女儿说是他害死的?
故事没有交代。
现代社会对跨性别者宽容很多,至少我个人是没有歧视的,不知道为什么安迪生活的环境如此糟糕。
安迪女儿结婚时,其实他完全可以在这个群特殊的日子选一件西服,不必非要在任何时候都证明自己是个女人。
李准基不也看起来挺媚,不一样很成功?
最后就是林心如的演技。
有人收留看不出“喜”,母亲去世看不出“悲”,圣诞节家人合照看不出“暖”,被不喜欢的男人卡油看不出过多的“怒”,背叛恩人看不出“自责”。
少的其中1星给不合理的故事瑕疵,另外1星给林心如没有进步的演技。
她当制片人还不错,终于肯演一次别人的妈妈,演技实在有些拉垮。
第一李李仁真的不能扮女装,太吓人了。
第二这部片是想表达人性的本质就是丑恶吗?
中间那段圣诞聚餐和雨中欢舞都是虚幻的假象,还有男主/女主 evonne 这种人如果现实中存在,确实也挺让人讨厌的,难怪ta儿子女儿都那么讨厌他。
永远一幅自己是世界上最单纯最善良的样子。
本来那个听障司机小哥只是把他当作同事,ta也明知道人家喜欢正常的女人,在小旅馆小哥宁愿睡地上都不愿意和他睡一张床,ta还觉得自己很受伤。
后来彩票真的中奖了,借着酒劲想跟人家发生点什么,小哥不愿意,她还委屈死了的样子。
难道ta还能指望小哥能喜欢ta?
最后知道小哥是为了彩票,ta竟然把彩票给了小哥,结果小哥带着母子二人跑了。
至此evonne才觉得自己的世界崩塌了,被这些一起有过温情时刻的人(苏荷母子儿子和阿德)背叛了。
反正作为旁观者觉得Andy/evonne这种人一点也不可怜,活到当了爷爷的岁数了还能这么蠢,只能说活该,完全是自作自受。
这部影片倒是蛮有教育意义的,这个社会的人现在就是如此,即使你帮了她/他,就不要指望人家打心里感激你。
毕竟谁也看不见谁的内心深处,做好自己就可以了。
千万不能圣母心泛滥,不能当烂好人,不然受伤的势必就是自己。
期待了很久的片儿,看完有点失望,以下几点1:男主李李仁演的很一般,而且太man,完全没有演出变性人的感觉,感觉很出戏,甚至有时候想笑,相反演男主闺蜜的lucy演的就非常好,非常生动,以至于我怀疑他生活中就是变性人。
2:虽然我很喜欢心如小姐姐,但觉得心如演的一般,作为出品人和监制,有种硬生生给自己插入了苏荷这个角色,对于这部电影苏荷这个角色完全是多余的。。
而且里面林心如柔顺的秀发,干净的衣服,干净的包包,细皮嫩肉的脸,完全没有非法劳工留宿街头的感觉,还有一些细节演的也不好,比如在给客人按摩的手势一看就不像做按摩的。
人设也不成立,苏荷在给客人按摩的时候,很明显的排斥被客人的性骚扰,以及 Andy 招待苏荷, 苏荷要把对她很重要的项链送给 Andy ,这些都说明 苏荷是一个有思想,有原则,独立的人,这样一个人为啥又莫名其妙跟阿德搞在一起,并且跟阿德一起把彩票偷走了?
如果林心如演出绿茶白莲花、心机婊的感觉,我还能接收。
3:阿德演技很好,但人设不成立,前面演的很实诚,以至于我认为阿德是真心把Andy当朋友的,后面莫名其妙的嫌弃Andy和投彩票的行为让人不解。
4:编剧功底很一般,我更想看到 Andy和 Lucy闺蜜的线,闺蜜那么点戏份就GG了,以及想看Andy和阿德的感情线,最后阿德欺骗Andy感情我更能接受,剧本没深度,甚至觉得无聊,有些情节也比较矫揉造作,比如雨中摔倒还有看家具的情节。
底层之下的底层,代表了跨性别者的悲凄世界。
尽管男主一再选择相信,到底还是败给了人性。
什么是爱?
怎样才能做到永恒?
我们常常听到鼓励的话语,诸如加油做自己,却在取向问题上相形见绌。
大的环境根深蒂固,勇敢踏出那一步便无法获得绝对的尊重。
谁能够彻底拯救一个人的内心?
男主和自己达成和解,却遭到亲人孩子的恶意揣测,是他不对吗?
还是错的本就应是刻意的冷漠。
善良会变质,亲情会破碎,人生终是艰辛,所以不用太过取悦别人,对自己好一点就行。
假如你把所有的力量都放到别处,支持不住就会坍塌,到头来还是害了自己。
假如人人都献出一点爱,世界将变成美好的未来。
麻烦多点理解和包容吧。
电影想要展现和揭露社会边缘人的压抑生活,主角evon是变性人,苏荷算是黑户,阿德是残障人士,都是底层人士,却各有各的不幸经历。
evon为了变性,为了成为自己,失去了建构多年的稳定生活,被误解、被歧视、被辱骂,但是有句话怎么说,麻绳总挑细处断,一场意外还失去了自己变性后的好朋友lucy。
看到很多影评中的人都在说李李仁的演技不好,并没有把evon的女性形象给演活,不如Lucy的表现来的灵活生动,我反而觉得李李仁的表现非常符合evon的人设,要从数十年的的社会规劝中的性别身份中跳脱出来,五年的时间并不长,并不能让她很好的适应自己的女性身份,她就应该是那样拘谨的,不够活泼的形象,因为,并不是所有的变性人都是那么自信的,大多数的变性人,并不像我们所能看到的那极少数的人一样,那么的自信,那么的坚强。
可能更多的是在慢慢的接受自己身份的转变过程中,艰难的重建自己的生活和自信。
个人来看,片中表达的不大好的地方是女儿和evon婚礼结束后的对手戏,也许导演是想要表现性格沉默的父亲无法言说自己痛苦和挣扎的情绪,但是在歇斯底里的女儿和父亲之间,总感觉给人的压抑感过于强烈,也有点不合情理,evon既然迈出了去婚礼的那一步,也许在婚礼结束后直接离去,或者是坦然的面对女儿的崩溃,可能都会比原片的表现形式更好一点(也是我个人的拙见罢了)。
还有最后结尾的时候,evon发现自己中奖了,但是苏荷和阿德却把彩票偷走,这个情节的设置,按照剧情的发展是可以理解的,是说得通的,但是总觉得让人不适。
这种底层互害的情节,确实可以带来更强烈的冲击感,能给观众留下更深刻的印象,但是这样的情节设计,有点脱离了电影本身的变性人的主题了。
我更情愿看到彩票中奖是一个乌龙,也不想要看到黑暗中簇拥在一起取火的人为了生存而互相欺骗伤害。
也许这个就是电影的魅力吧,这样的情节设计,会引起更大的讨论,但是这样的情节设计,实在是让人觉得不得劲儿。
导得一般演的还行说的是李李仁啦当然
只看到了人性的灰暗,掩盖了所谓的城市之光。。。对于煽情的情节纯靠脑部,虽然也感动了一下,却觉得这故事只言片语,让我们以后还怎么善良。
?
林心如是把电影当mv在拍吗
像在精致餐厅尝过饭后甜点后把最后一口酒抿尽,然后向窗外淋雨的人瞟过的轻轻一眼。杀伤力不大但侮辱性极强,让人不适
马来西亚赶上,今年亚洲国际都要集齐了
以为是相互救赎,其实是把你推向地狱。这就是人性。如果我碰上这样的事,我也没脸看我自己,也会给我自己打低分,所以这部电影两颗星。导演其实是想告诉我们:在利益,诱惑面前,很多人的善良都会被吞噬,而片尾安狄仍在幻想他们的新家,是说安狄还是那样的单纯。可是好人并不一定会有好报...演得最好的就是那个女儿。
倒是觉得不难看。但最后20分钟的结局反转就很让人讨厌,感觉有居高临下之感,我非常讨厌那种“看,这就是所谓人性”然后轻贱人了“人”的方式,而且自己感觉是,反而是一些边缘群体对主流的一些标准和价值追求的时候还有一点自尊体面而言,这种中产阶级幻想生活对几个风雨中相依偎的人的生活的摧毁,实在庸俗。
太刻意了 我想世界上还是善良包容的人更多 就算没有也希望电影中可以有一个好的结局 毕竟现实已经很难过了
过于假了,且拙劣的模仿达拉斯买家俱乐部。
好人无好报
压抑,越低层的小人物越经不起人性的考验。实在不喜欢林心如。
喜欢这种安安静静的电影有点感伤有点致郁
你们很难理解,不怪你们,但既然不打算理解,就不要去看了。
三星给李李仁和剧本,但想说的是:湾湾电影近年来喜欢模仿日本。因为不够资金于是想另辟蹊径把边缘文化当作挽救颓势的稻草。其实不能。
本以为是边缘人的相互救赎。没成想是善良人被欺被骗的惨淡收场。
这电影好像叫嚣着,我是特殊人群,不要歧视我,有种倚老卖老的感觉
共患难易,共富贵难。lgbtq想真正融入普通人的群体不容易。
开头挺生猛,本来以为有机会继续挖掘深入,没想到转头又走向了悲催三角恋,可以善良,只要别蠢到相信爱情就好,人嘛,想活的更好无可厚非,所以对于结局也没什么好说的
人物说死就死说变就变,矛盾靠情绪爆炸推进,剧本如此轻浮,李李仁的表演又味同嚼蜡,难怪无缘金马。还是觉得陈泽耀潜力很大,但可能口音限制了他没法去台湾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