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第一影,彻底哭成狗。
炮火纷飞的年代过去了,幸存的战士已到耄耋之年,无赫赫战功,只剩早已斑驳的三枚军功章保存在铁盒里。
他靠守着又破又老的屋子,与参观的游客合影维持生计,两元一张。
难得高兴地拿公共电话拨通了老战友电话后,他划去了一直小心保存的电话本上,最后一个战友的姓名。
几天后一个有阳光的下午,他换上留存的旧军装,穿上破洞的黑袜子套上了仅有的老皮鞋,用不多的零钱去小卖部买两瓶白酒,颤颤巍巍缓步上山。
在曾经是战场的山头,拿碗与老战友的英魂共饮, 不觉已满脸通红。
乌云遮蔽阳光,又是战场黑烟弥漫。
日寇开始进攻,战友们满身焦灰,紧握步枪站在身后。
军歌毕,杀字起。
那些年龄早已定格在70年前的年轻战友们依旧冲向日寇,用命与敌人近身相搏。
年久失修的纪念碑下,端正摆着他刻了很多个日夜的木板,上面全是战友们的籍贯和姓名。
历史是最普通的士兵们在战火中改写的。
不能遗忘。
不敢遗忘。
《老兵》这部影片以其深刻的主题、精湛的表演和独特的叙事方式,成功地为观众呈现了一幅震撼人心的历史画卷。
影片聚焦于一群曾经为国家浴血奋战的老兵,通过他们的命运变迁,展现了战争、人性、家庭与时代的多重交织。
首先,影片在主题上深入挖掘了老兵这一特殊群体的内心世界。
他们曾经在战场上英勇无畏,为国家付出了巨大的牺牲,但回到社会后却面临着种种困境。
影片通过细腻的情感描绘,让观众深刻感受到了老兵们内心的挣扎与痛苦。
同时,影片也展现了他们坚韧不拔、勇往直前的精神风貌,这种精神成为了影片中最动人的力量。
在演员阵容方面,《老兵》同样堪称出色。
演员们凭借精湛的演技,成功塑造了各具特色的角色形象。
他们通过细腻的表演,将老兵们的喜怒哀乐、悲欢离合展现得淋漓尽致。
观众在观看过程中,仿佛能够感受到每一个角色的心路历程,与他们产生共鸣。
影片的叙事方式也颇具特色。
导演巧妙地运用回忆、闪回等手法,将过去与现在、战争与和平、家庭与国家等多个层面相互交织,形成了一幅立体而丰富的画面。
这种叙事方式不仅增强了影片的观赏性,也使得观众能够更加深入地理解老兵们的命运与心路历程。
此外,《老兵》在视觉呈现上也颇具匠心。
影片的色调、构图和摄影都充分展现了导演的审美追求。
特别是在展现战争场面时,影片通过震撼的视觉效果和紧张的节奏感,将战争的残酷与无情展现得淋漓尽致。
这种视觉呈现不仅增强了影片的冲击力,也使得观众能够更加深刻地感受到战争的残酷与无情。
当然,影片也并非完美无缺。
在某些情节的处理上,或许可以更加细腻、深入一些。
但总体来说,《老兵》依然是一部值得一看再看的佳作。
它不仅让观众了解了老兵们的命运与心路历程,也引发了人们对于战争、人性、家庭与时代的深刻思考。
综上所述,《老兵》是一部主题深刻、演员出色、叙事独特且视觉呈现精良的影片。
它通过老兵们的命运变迁,展现了历史与时代的波澜壮阔。
这部影片不仅是一部视觉盛宴,更是一部能够触动人心的作品。
我相信,《老兵》将会在未来的电影史上留下深刻的印记。
最近在看三八线,今天看完老兵眼角有泪。
主流媒体为何不多宣传这类大义和社会真实存在的问题?
老兵坐在纪念堂门口,参观人群离开后,那种孤独感。
下棋的时候,老兵那句:我不要钱。
等等画面,看完内心很激动。
希望我们多多关注这些老兵,算是对历史的尊重,也是我们在享受前任浴血奋战得到的果实后的一点点馈赠。
老兵加油!
影片讲述一位抗战老兵住在旅游景区,每天,有无数的旅客来到他这里参观红色文化所留下的历史印记,而他,这个抗战的幸存者却无人问津。
时间流逝,幸存的战友一个个的离开对他的触动很大,他决定用剩下的时间将战友的那些残存的记忆刻于木板,让他们的这段故事在世上留下一丝印记。
老王:当年五六个鬼子都不怕,还怕你这步棋啊?
-何卫国:狭路相逢勇者胜。
打鬼子我也没怂过。
-老王:你说咱这下下棋 喝喝酒 多有意思,那要是当年 可能就是你死我活了吧?
-何卫国:那也碰不上。
打完鬼子我就回来了。
打鬼子的日子痛快,打完了,后来就没意思了。
-老王:咱们都是小老百姓,那些事咱们都做不了主,只是为了吃口饭。
剧中,说到打完鬼子就没有了。
十几年(经常说成八年抗战,实际上31年就已经开始了)的与异邦周旋,经过艰难的拼杀,终于赶走了日本鬼子,本以为赶走了日本鬼子可以太平了,不料还要与自己的同胞杀个你死我活。
厌烦了战争,厌倦了各种厮杀,最后却不得不再拿起枪!
为了什么?
真的是如所说那样么?
历史本来就是姑娘,任胜利者蹂躏···········但是历史终究会被还原,留予后人说。
明天是纪念抗日战争胜利七十周年暨反法西战争斯胜利七十周年的天安门大阅兵。
很长时间没有写点东西,我想想该怎么表述。
首先得从认知死亡开始说起,我想对死亡的认知,每个人都一样,随着年龄的增长,越来越加深刻。
我记得小学某一年学校开展一个加强铁路安全意识的活动,先是带着小板凳听一个专家讲讲,然后去浏览一排排全是出了事故的的大照片。
那些照片无不是些血肉横飞,惨不忍睹的画面。
我当时小,觉得有些害怕,但是在小伙伴面前为了不失面子还故意装作镇定。
其次是零五年我的老爷爷过世,迷茫的坐车回到老家后,站在门槛,望着空荡荡的炕头,在悲伤的哀乐之中这才发现和蔼可亲的老人再也见不到了,眼泪毫无预感的就流了下来。
再一次就到了汶川大地震,那时已经普及了网络,看着那些被埋在废墟中的人,让人心碎。
总之我在成长的过程逐渐明白并深刻:生命可贵。
再说抗日战争,抗战最早的影像是黄河牌黑白电视机里的CCTV6,地道战和飞虎队。
那个飞虎队可是童年的心之向往,骑着自行车手握王八盒子,汉奸和鬼子被打的屁滚尿流。
之后在大彩电里看的,多数是八路,除了大概《亮剑》吧,于是和小伙伴玩角色扮演总是说我是八路,对方是鬼子说八个呀漏。
到了初中,历史课本翻到那段时,心中每每像是燃烧了火焰。
这里有个最关键的细节,有一面的描述,是国军的几次大的会战,包括李宗仁站在台儿庄车站那张经典,紧接着就是百团大战了。
到了高中,正值判逆期,什么都想去质疑,同时也很无助不知道什么才是真假,但也像是发现了新大陆。
我开始逐渐了解,八路军叫国民革命军第八路军,那么其他的军呢,他们在抗战中起到了什么作用?
之后便不断的看各种影像纪录片,到了现在,终于这些浅显的东西在心里有个论定,起码被自己所认可。
抗日战争是当时国民党的国民政府和中国共产党和领导下的一次全民族的抗战。
可以说战争从九一八事变就已经开始,前后十四年之久,只不过九一八到七七事变之间当时的国民政府及蒋介石政府未表态要和日本干,只是局部的冲突,但是这期间是打了仗的,比较著名的有,第一次凇沪抗战,长城抗战。
打仗就是要流血牺牲的。
到了七七事变以后,日本扬言三个月灭中国,但第一战凇沪会战便打了三个月,这三个月我们后人看来扬眉吐气,但是其过程实在让人心痛。
试想一下,在上海,平原地带几乎无遮掩,又周围临海河流众多便于舰船活动。
日本海陆空立体三百六十度的进攻,我们那一丁点的海军空军迅速覆灭,于是就只能用军人的血肉之躯在阻挡。
前后三个月投入六十万,(也有说七十万以上)七十万兵力死伤二十五万(也有说三十万以上)。
可以这样描述,拉过来一支队伍上去,不出半个小时,便由于敌人炮火太猛死伤殆尽,再上另一支队伍。
可以这样设想,那些十七岁刚参军的战士,走的时候胸口佩戴大红花,乡亲们送他们到村口热泪盈眶,他们心中豪情万丈。
刚上战场,都没见过飞机,还感到好奇,就倒在了炮火之中。
这样不公平的战争就是座巨大的绞肉机,太多的年轻军人就此长眠,他们的宝贵的生命就此画上句点。
父母就此失去儿子,妻子就此失去丈夫……中国政府军队即国军伤亡322万余人,其中阵亡约132万人;中国共产党军队损失58万余人,其中阵亡16万余人(供参考)历史造就了当年十万青年十万兵,无数英雄儿女为了国家抛头颅洒热血,而历史也同样导致了今天的我们只记得去纪念一部分英雄。
这就是我要表述的内容,我们记得狼牙山五壮士,也应该记得死守四行仓库的“八百壮士”。
我们宣扬百团大战,就应该宣扬凇沪会战,南京保卫战,徐州会战…不论输赢,生命可贵,在抗战中牺牲的每一个生命便值得我们今天的中国人肃然起敬。
我想这也是历史前进和祖国发展的必然。
最后,愿在抗战中长眠的英魂们能够安息,明天就是对你们的举国纪念。
今天的中国,国力一天天强盛, 卧塌之侧再无他人酣睡。
作于2015.8.15
影片的整体色调是灰黑色的,时间流淌得非常缓慢。
全片镜头极少切换,绝大多数是固定镜头,镜头就像藏于暗处,被动地记录着佝偻着背、老态龙钟的何卫国无聊的生活。
加之基本寂静的周遭环境,简单明了的故事情节,寥寥可数的人物对白,奠定了本片内敛压抑的感情基调。
导演在五十分钟内设置了三个悬念,环环相连。
影片讲述了一位抗战老兵住在旅游景区,每天都有无数的旅客来到他这里参观红色文化所留下的历史印记,而他这个抗战的幸存者却无人问津。
随着时间流逝,幸存的战友一个个的离开对他的触动很大,他决定用剩下的时间将战友的名字刻于木板,让他们的这段故事在世上留下一丝印记。
这部片子几乎没有任何宣传,选择在2015年9月悄悄上映于几家视频网站,无疑是在默默地向抗战胜利70周年表示致敬。
在当今的内地电影市场娱乐化的大环境下,这样一部扎实的电影,值得被更多人看到。
作为给年轻人的爱国主义教育的意义,或许比《我和我的祖国》之流更深远。
看片子开头的时候心情挺浮躁的,感觉渲染的气氛过于了,完全可以平淡一点,在不过于渲染的悲壮的平凡情愫里体现真诚。
看到后面部分后还挺能理解对主人公的内心活动和外在表现联系的这种表达,情感是片子的维系,让人难免激起人文关怀的恻隐之心,自然而然地想起在凉山的一些彝族老人,平凡的生活固然没有电影渲染的那么壮烈,却也因为平凡和普通甚至是凄惨荒凉的晚景折射出许多难言自明的阴郁。
希望自己以后能够尽己所能的分享人文关怀,为了让自己不那么悲伤
偶然发现了这部片子。
虽然只有朴素的表达,几乎没有什么对白,老爷子的演技依旧让我崩不住眼泪直流。
特别是最后那段时空交错般的画面。
这群人为共和国的建立拼过命,而无论是共产党还是国民党士兵,在这段历史中都同样重要、值得尊敬。
影片中的老兵守着早已变成旅游参观点的旧址,赚着给游客拍照一次两块钱的现状,只是他们的一个缩影。
其实他们不仅应该被铭记,更值得在活着的时候被更好地被对待。
而当下的人们或许早已习惯了浮躁的社会,沉迷着明星和流量,没有几个人能说出这段战争的历史,更不要说知道当年抗日战士的名字。
但他们每个人都有名字,每个名字背后都是一个个拿着生命为国打江山的人,就像片末那一张张老人的照片。
或许只有那个小女孩追着老人远去的背影,是导演美好的希望,让下一代、下下一代的孩子们可以不要忘记他们吧。
一寸山河一寸血,或许他们正快速的一个个离开这曾经他们奋斗过的土地,或许他们并不期待什么,只是想被承认。
每个人可能都会有福山“历史终结论”的错觉,一件事15年似乎可以盖棺定论,但怎么会知道事态之后到底如何发展?也只有老兵们走时定格的那一刻,才是他们历史真正的“终结”。长期经营舞台事业的金士杰老师戏实在太好,好到在电影中往往会凌驾电影本身,每句台词明显都经过推敲打磨,反而显得失真,好的电影还是需要导表编美摄,各个环节相得益彰合成的化学反应,长板太长,也是不行的。这应该也是金老师北上阶段最想接的一个角色。
老戏骨,牛逼。。。
主人公根本就不像90多的人,当然其实也很难找到90多的人来给你演戏,但你动作这么麻利是否还是有点..... 桶蘸价值体系和现在尚不相同的时候的历史产物,作为非官方的作品出现了der Mann der nicht genannt werden soll 的名字和声音还是有点惊人的
挺真实的,人才是最重要的
立意很好,但是篇幅太短,充满了仪式感,没有丰满的故事,充其量算个小品,片尾真实老兵的敬礼值得加一颗星。《老兵》2018-196
一寸山河一寸血,共军国军都是兵!金士杰演技太牛啦
整体一般 结尾老兵照片有些触动
选题好
觉得做什么都难以弥补他们的身心伤痕,即使深知他们要的未必是补偿,而是被承认。片子看完又哭了好久。
共军国军,能抵抗民族侵略就都是好军……
影片以一个看似平凡的老人为主角,他是一位曾经经历过战争的老兵。通过老人的回忆,我们得以了解他过去所经历的战争场景,以及战友间的情谊。
含蓄过头便成了卖弄,全片靠老戏骨撑着,而男二却像是电视剧里出来的。立意加一星。说实话不喜欢没头没尾的所谓微电影,你可以叫小品,但你要是自称为电影,请你好好讲故事
老兵不死,红色意志逐渐凋零!那些被遗弃的历史需要重新让人铭记,铭记在骨髓上。
一颗星给主题,一颗星给片尾的字幕和照片。起承转合不及格扣一颗星。90多岁的角色塑造的还是年轻扣一颗星。老兵住的房子到底是自己的还是政府的爱国主义教育基地?给两块钱是不是政府给老兵的全部优惠?除此之外老兵没有经济来源?还是说老兵替政府看爱国主义教育基地,政府不给钱只给拍照两元和门票分成?这个细节交代的极差,扣一颗星。实际上,片尾在2015年的山坡上,日本鬼子又一次降临中华大地,造成了意象上的政治错乱,也是应该扣一个星的。(难不成一个90多岁的国民党抗战老兵无比怀念抗战?)
更多的还是在骨子里的感动与缅怀 但过于故事太平了🧐
这不就是一个合格短视频吗?
有情绪没故事,有意识没落实,有技巧没内容。摄像不错,演员不错,置景不错。
为了拍而拍,值两星,但主演是金士杰,那就两星半…
从古至今,对于征战沙场的战士,最好的勋章不是上衣左胸前的金属,而是身上的伤疤!
两星给老兵,拍摄陈词滥调,外行宣传片的水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