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抽烟的阮经天,是世上最帅的男子。
我是想只谈作品不谈演员,但这部关于路途的电影,有太多阮经天的影子。
从一开始的浪子人设,到某一刻对某一个人他认真了,到留在原地,再到轰燃的爆发。
都有太多的相似。
“路途这个角色,我演了这么些年的戏,虽然时间不长,却是我最难抽离的一个。
”“如果我是路途啊?
5分钟电影就结束了。
‘带我去纽约?
’‘带啊’‘娶我?
’‘娶啊’。
”“这一点我跟导演讨论了好久。
”“一个很爱很爱很爱的人。
”说这些话的时候,他有过长久的沉默。
2015。
路途的故事2月份杀青,演员自己的故事3月份开始,现在看,生活和电影竟能如此相似。
这一年是怎样天翻地覆,我都不知道,因为我那时并不认识他。
我认识他,跟好多人一样,是因为年末一档综艺节目。
他和央视,拉着手一脸反差萌的告诉你,什么叫你以为的只是你以为的。
打脸吗。
对于自己不了解的事情,跟风附和,然后明天就打脸。
这样的例子数不胜数,可为什么我们还是记不住?
于是我查了他所有的新闻。
还看了他所有的作品。
我想知道这个眼神干净、一脸真诚的boy到底是怎样的人。
他是一个演员。
很认真的演员。
从角色来说,每一个角色,不管最后结果怎么样,他大概都留了自己的一片灵魂在里面。
而路途,却应该是留了自己的一点灵魂在他身上。
路途。
路途对于自己的下场应该能想到的吧,毕竟迎来送往过很多的人。
但他依然去到自己最不愿意去的城市,面对一个已经跟了别人的女人,甘愿为她冒生命危险。
这个转变突兀吗?
对于有些人来说是,对于有些人,只需要一瞬间。
路途的设定里,整部电影他的情绪都是隐藏,把自己保护在一个可以掌控的环境中,面对客人都是微笑,面对下属则是平衡和周全。
不断的一夜情,释放的也只是欲望,隐藏的永远是感情。
所以从路途的眼神里,在各种场合你看到路途的时候,你很少看到感情。
能看到玩世不恭,但没有太多别的。
这是导演对于角色的理解,因为路途不能让你看到。
然而,她出现了,然后,“我吃醋了。
”这句话时路途的眼神,是前半场路途唯一暴露感情的时刻。
从这一刻起,路途后来的命运就注定了。
这个眼神干净纯粹到可以流淌。
这个眼神也似曾相识。
在关锦鹏另外一部片子里,在一个类似阮经天的演员身上,他也曾少年得志然后长处谷底。
说到这里就不能不提到米先生。
对于米先生和路途,导演处理的真的太隐晦。
三刷的时候,才看到一些端倪(小天的身体是上天的恩赐,没办法不多刷):比如开头米先生对唐尼说,(阿鹃) not my cup of tea.比如递给阿坤小费时,米先生握住的手迟迟不肯松开。
比如路途走过时,米先生追随的目光。
比如阿鹃找米先生要求出国,三哥那个复杂的羡慕嫉妒恨的眼神...既然是文艺片,就要沉下心来看,才能看明白。
认定了阿鹃以后,从来没有认定过谁的路途,开始嘴硬。
"我不是一个会吃醋的人。
"毕竟浪子的形象也是需要维持的。
然而嘴上这样说着,他却愿意接受分开,愿意给她她想要的东西,甚至愿意搭上自己的命。
从一个浪子,变成了现在这样子。
这是像谁呢。
爱一个人,从来都是先认定的那个人输。
但有人就输的起,因为他带种。
最后,路途离开了。
没有哭天抢地,而是悄无声息。
最后的最后,是他意气风发的带着自己的兄弟们。
那是路途最帅的时刻。
而我忘不了的,还是路途和自己的女人,和兄弟,一起在敞篷车里快意人生的日子。
"一个很爱很爱很爱的人。
"世界上有很多美好的事物,它不一定是属于你的。
那年的那天,夜色很好,我对小伙伴如是说道。
这个小伙伴后来也去了纽约。
他当时憋了一会,笑着说,你可真是Noble。
其实很多时候,我也不想的。
我怀念 怀念往年外貌早改变处境都变情怀未变看过了预告片就等着415,之前在上海的首映见面会很遗憾没有去参加,今天电影上映第一时间就去看了,果然,没有失望。
90年代的出国潮在我这个年纪不陌生,一拨又一拨的人渴望出去,去那个想象中遍地黄金的理想国度,最后,也许,我过的很好只停留在笑容满面的照片中,只停留在“New York is so beautiful ”。
影片以阿坤的视角去看路途,他的老大,一个有着隐晦身世的老大,好几个镜头我仿佛看见了郭绍男,喜欢阮经天的人对这个名字肯定不陌生,但路途更多的是潇洒,肆意,左右逢源,甚至自夸都是没有人可以骗得了自己,直到遇上有着女明星一样眼睛的阿鹃,他动心了,收敛了不再和别人调情,他喜欢阿鹃,也知道阿鹃想要的他给不了,或者说,给了,阿鹃也未必要,所以前半段他的态度是表面玩世不恭心里情真意切。
在路途说到阿鹃妈妈让阿鹃去见男盆友的时候,开始说不会吃醋的,后来又说吃醋了,我想是动了真感情吧。
在知道阿鹃执意要去纽约,替她给米先生钱的时候,我想应该是爱了吧。
到了纽约的阿鹃才知道梦想大过爱情换来的是个骗局,只是一切都回不去了,阿鹃应该是想不到路途会去找她,路途也想不到最后的孤注一掷就是终点,纽约果然是路途逃不掉的宿命。
整部片子客观的说有的地方衔接有点突兀,但影响不大,是个好片子,其中叶童老师演的金小姐很出彩,之前看见面会视频里导演说拍金小姐哭的那场一条过,不愧是老戏骨,这段我泪目了,BGM里的“外貌早改变,环境都变,情怀未变”这种心境我懂。
还有就是路途到了纽约在窗外看他妈妈时候的眼神,落寞的让人心疼,后半段的路途更有感染力,情绪起伏也较之前的大,阮经天处理这种转变处理的很自然,演技到位的。
说到阮经天,绯闻是别人嘴里的,真诚是大家看见的,演技在一众偶像中也是拿得出手的,从和尚到路途,看的见的是转变,而他在背后的努力只有他自己知道,这次的路途他说是最难抽离的角色,我想都是跟爱有关吧。
最近看了阮经天和杜鹃的《纽约,纽约》。
从电影的角度讲,真是一部烂片。
但生活里,有没有那样矫情,觉得每一口呼吸都要用尽全力的人?
我觉得,别的城市这样的人不多,但在上海,大约不少。
阮经天的兢兢业业只做好分内事,杜鹃的高冷自负一心想出头,其实同样典型,上海这座城市,逼得每个人都必须去做极致的自己。
我和Cyco在上海擦肩而过。
她从苏州来,为了看120帧的比利林恩,穿着高跟鞋在上海的老街巷里走到脚疼。
中午十二点,我还躺在凯悦的床上跟她视频聊天。
她说,记不记得我们前次住过的马勒别墅?
我本来以为上海的老别墅酒店都差不多,这次定了一家,差点连床都放不下。
我:这才是真实,老上海的不少居民,就是在这样狭小的空间里生活着。
说起她想要在上海的老街巷住一段时间,去看了租房信息,站在一群国际友人中间,差点没被租金吓晕过去。
去普普通通又隐含风情的小巷子里的餐厅吃饭,不想每一家都爆满,原来那里是最热门的美食目的地。
Cyco很气愤,我理解她,也只能安慰到:在别的城市,你的审美是独特的,超前的,在上海,人人却拥有欣赏美的能力,这不是一件好事么?
是没错,但就是这样才令人气愤啊,因为有一瞬间你会觉得自己毫不特别。
一年前,我还在北京,计划着搬回南方,上海的朋友们都提议我过去,但最终没有成行。
不是上海不好,而是太好,只不过在别处,你尚有可能独自去寻找些别人未及察觉的“遗失的美好”,在这里,但凡美好的事物,都有大批跟你一样的人趋之若鹜,永远没有“捡漏”的可能性。
想要获得好生活,是要去拼搏,去抢的!
并且成王败寇,没有独善其身的可能性。
刚到北京时,和朋友一起住在劲松桥的合租房,有点破旧的老房子,11点以后洗热水澡,会被别的住客把墙壁敲得震天响。
但感觉生活也没有太差,白天出入酒会预览会,衣香鬓影,晚上窝在破破的小沙发上吹暖气,玻璃冰冷得把脸凑近一点仿佛就会被冻住。
那时候,其实是浪漫的,说不上苦中作乐,但至少幻想过灵魂的清冷自由与浪漫,同样的场景搬到上海,好像有点不愿意去忍受了。
怎么办?
当然是努力工作努力挣钱啊!
但人生不应该只有工作是不是?
上海太大,无论渺小抑或伟大,好似都没有尽头。
上海有时太冷,所以人们热爱物质,因为物质的确可以带给你俗世的幸福感。
于我,我热爱上海,但与其生活于此,我宁愿它是一个永恒的缩影,一个迷幻绚烂的梦境,一个着魔的都市。
我会时常路过这座城市,看看你们的生活,那些起承转合。
对于扎根在这里的人,你们是生活的勇者,希望你们都幸福。
个人公众号:chrisbychristang
关于90年代的美国潮,那时的纽约已经成为飞黄腾达的符号。
说到梦想,故事里所有的人都有自己的梦想,好像他们的梦想都在唾手可得却又触不可及的地方。
反反复复的《潇洒走一回》的歌声,可没有一个人是潇洒的。
一群有梦想的女人们。
阮玉鹃,几乎没有什么笑容,她忧郁又狠毒的样子很迷人。
几乎每一个新出场的镜头,都是在镜子前细细的画口红,她一直都努力活成自己想要成为的那个样子,不让生活的狼狈相出现在自己的身上。
她要爱情,也要赚钱,要梦想,也要独立。
她说,我不需要你同情我,你只要记得我现在的样子就好。
在她的心里,大概到了美国,自己就可以改头换面活出想象中的样子。
后来,她成为了纽约客,跟了黑社会的大哥,风姿绰约的现身,然后当她想把过去失去的都拿回来的时候,那也不过是另一个梦。
金小姐,从别人对她的称呼里就带着一个未灭的明星梦,半老徐娘,依旧被称为小姐。
她最后一次出场,从包间的房间赶走KATE,被说“你过气了”。
金小姐不知道怎么安慰在流泪的鹃,听到隔壁的歌声,讲起自己过去做歌星出去演出的经历,去香港,去东南亚,那么多人捧场。
然后是她似笑非笑,似哭非哭的哀嚎。
年轻和梦想,都在岁月之下苍老,再也提不起力气。
莎莎,一个小女孩,看上去打扮的像是风尘女子,哪知最后说考过了托福,也拿到了学校的offer,要走了,阿坤给的打车费也不够到美国去。
一群有梦想的男人们。
路途,他说他最不想去的就是美国,他的爸爸妈妈都在那里,有破碎的爱情,让他惧怕婚姻。
但他戴妈妈寄来的写着NY的帽子,他只抽marlboro。
他从不提美国,他看上去比任何人都美国。
、最后为了爱情前往纽约,并为此献身,那些遗憾,也都来不及了吧。
阿坤,从一个小小的门童跟着老大做起。
他的一部分梦想,是成为路途的样子。
最后他替路途挨打,他说,我就是路途,你们来打我吧。
他终于,有了和路途一样的勇气。
米先生,神秘的华裔。
用曼哈顿大上海酒店的幌子欺骗了许多怀揣纽约梦的人。
他在纽约和路途相遇的时候,他摸着他的脸含情脉脉的说,你瘦了。
那种细腻美好的基情,好像也蛮动人。
最后的枪战场面,米先生对路途说,我们重新开始。
那时,一切的隐秘情感真相大白。
写这篇影评的时候我想起关锦鹏的《蓝宇》,而《纽约纽约》也是出自他之手。
故事的梦想那么纯,爱情那么污。
——《纽约纽约》影评章丘
第一次在豆瓣提笔,其实是不太愿意以这部电影作为处女影评的。
看过的好电影很多,《纽》实在是排不上名号。
闲来无事下午一个人去影院看的这部电影,或许卡对了时机,卡对了心情,让我来了兴致写下了这篇影评。
看预告的时候,着迷于杜鹃那双风一样的眼睛,当机就勾起了我的观影欲望。
巧的是,男主迷的也是那双眼睛……(一)写在前面的感慨故事讲述的是二十世纪九十年代出国热潮大背景下的爱情故事(或者说是诈骗故事?
)。
这种理想主义的爱情文艺片注定不会是被称赞的所谓“好电影”,编剧和导演走的自然也不是卖座电影路线。
显然整部影片卖的是情怀。
九零年代的情怀,文艺的情怀,理想主义的情怀……这种情怀之作,我不认为不是一部好电影。
何况它制作精良,特别是摄制和画面处处体现出美。
电影里的悲剧爱情用主题曲的歌词就能精简概括,“我拿青春赌明天,你用真情换此生”只不过大家都没能潇洒走一回。
95年出生的我自然是不能体会九十年代那种情怀,但这首主题曲《潇洒走一回》我却能一字不差唱出来。
不同的人对同一部电影会有完全不一样的感受。
我所认为的好电影,是那种总有那几个点,能感染到观众的。
而它,感动了我。
电影的主题旋律其实再老套不过了,梦想和生存;欺骗和真情;往上爬和安于现状;背叛和爱情……都是这些嚼了无数年的老蜡了。
不同的是加上了时代背景,加上了鲜活人设。
重新回味这部电影让我想到了陈可辛导演2005年的电影《如果·爱》。
拿这部电影来比较我是万分不愿的,毕竟我实在是太崇拜陈可辛,《如果·爱》也确实是不可多得的佳作了。
但不可否认《纽》的故事和给我的感觉实在和它太像,以至于两部电影的女主在我脑海重叠,挥之不去。
孙纳对林见东的背叛亦如阮玉鹃对路途的背叛;林见东对孙纳的迷恋亦如路途对阮玉鹃的迷恋;还有孙纳和鹃都拥有的那种勃勃野心;以及故事的叙述方式……在这种注定悲剧结尾的电影下,编剧让剧情没有那么的绝望,至少一直到最后,路途都深深爱着鹃,而鹃,也是爱他的。
(二)没有说爱你,不代表不爱你鹃和路途刚认识的时候,鹃认真地问过一句“你真的喜欢我么”,路途或许因为猎奇心理忽略了这个问题。
女孩子本来就很容易对路途这样的男孩子动心,困难的时候帮付洗衣费,陪着一起等车,公交上有意无意的近距离接触……第一次认识时,他们连彼此名字都没有记住。
男孩不问女孩名字,大多都是抱着一种真的不在乎你是谁的露水情缘心理吧。
而鹃这种看似温柔实则刚强的女孩,自我保护心理特别强。
所以在打开衣橱看到镜子上别的女人口红写的告别语之后选择了不告而别。
“我是不是在哪里见过你”“你记错了吧”这种默契的心照不宣是他们的第二次相遇,也是彼此真正意义上的相识。
这一次,路途因为不经意的一瞥,被舞池里的鹃迷住了。
果然爱情都是一刹那。
这一次,搭讪不再用金钱,他为她戴手套,为她披外套。
阿坤口中“从来不缺女朋友”的路途,自此眼里就只有鹃。
而他们爱情的悲剧,也从这一瞥开始……自那次不告而别,鹃就已经对路途或有意或无意开启了自我保护。
爱情观方面,鹃和路途都是悲观的。
“我知道我们不会一辈子在一起,或许一年,或许一天,一小时……”“我说娶我啊的时候你没说话”鹃说出这样的话源于她父母的爱情带给她的对爱情的不信任。
她的母亲把一生投入在她父亲身上最后惨遭抛弃,而她母亲不断地给她介绍各种各样的有钱人相亲。
爱情在她眼里不会是多么美好的东西,甚至只是生存的一种手段。
他在路途身上第一次尝到就是欺骗,她把一夜情误当成了爱情的开始。
当她在路途身上真正尝到爱情的温暖的时候,她感到的还有不安。
这种女孩是不甘成为男人背后的小女人的,她要的是平等的爱情。
而当鹃的与众不同崭露头角的时候,路途也是不安的。
情侣间彼此都开始担心起失去对方时,正是失去的开始。
更加不幸的是,路途父母的经历也使得他对爱情持悲观态度,尤其是婚姻。
在鹃因为害怕失去提出结婚的时候,路途的焦躁显而易见。
他没有正面回答鹃,却讲起了自己父母的故事。
路途的父亲因为躲债远走他乡,在知晓父亲落魄境况的时候,他的母亲选择充耳不闻。
被鹃打断的话里路途想表达的大概就是,在他心里婚姻并不是那么美好,一纸婚书保障不了任何,生存面前婚姻又算什么。
鹃的两次离开,路途都在床上假寐却没有挽留。
就像他电影里之前说过的“我不会吃醋,我不是那样的人”他们的爱情观,都是不去过多干扰,既然你意已定,那我再做什么都是没有用的。
这样被动地爱着。
他们都没有把爱说出口,然而不代表不爱。
(三)离开这个套路的城市,是另一个套路的城市……世界观人生观方面,鹃和路途可以说是截然不同。
鹃对自己的现状完全是不满的。
她的世界迷茫得像是连一盏灯都没有的大雾天。
没有赖以生存的工作,每天相不完的亲,絮絮叨叨人生失败的母亲……但她绝不是甘于平凡的女孩,她会粤语英语日本语,她有梦想,她对外面的世界充满好奇。
而路途,各方面都很完满。
他深谙这个世界的生存法则,他眼中的世界有黑有白,充满欺骗。
尽管他只是个拉门的,但他把这份工作做到了最好。
电影里他记得米先生多久没有光临自己工作的酒店,记得他需要纽约时间的钟表这些细节都能看出他的脚踏实地。
这样的男孩知道自己想要什么,一手掌控和安排好了自己的人生,在所有人都被出国淘金热潮煽动的情况下,拥有各种资源的他依然不为所动,“在上海也能混得很好”他是这么想的。
直到他遇到了那个他不能掌控的鹃,影响了他的一生的鹃。
这样的鹃遇上了这样的路途,路途就成了她大雾人生里的唯一一盏明灯,她的希望。
而路途,为了圆鹃的美国梦,甚至放弃了自己满意的生活,上了米先生的贼船。
记得特别清楚,金小姐对鹃说“我要是你啊,就乘着现在抓住这样的男孩”。
多么赞同啊,然而鹃那双风一样的眼睛就注定了她是那种追求梦想不会满足于安稳现世的女孩。
“我送你来的,我要带你回去”“你想多了,是我自己要来的”“不是每一个女人都想要靠男人”,鹃认真诠释了金小姐这句话。
很多人大概会提出异议,不要放屁了,她靠路途去了纽约,靠米先生认识了唐尼,又靠唐尼在纽约站住了脚跟。
但不可否认,她从头到尾,切切实实都在拒绝靠男人。
不同于kate,她拒绝卖弄;她拒绝路途对她的照顾选择只身一人出国闯荡;识破米先生的骗局她拒绝米先生的收留;她靠自己的能力爬上了米先生的头顶。
有魅力的女人,不可避免的会吸引各种男人主动照顾,而这种往往遮盖了她的能力。
拿邓文迪举个例子,她走到今天全都靠的美色迷惑男人?
别说笑了,且不说她有几分美色,就是美成倾国倾城的貂蝉都不可能有这样的飞跃好吗!
难道所有的成功男士都是傻子吗?
“因为每一个背井离乡的人心里,都有一个很爱又爱不起的人”说这话的时候鹃留下了眼泪。
走出米先生的住处,在纽约一无所有的鹃却打电话给路途报平安,告诉他“NewYork is so beautiful”。
那个画面里我看到的是一个女性的独立人格。
然而最不想去美国的路途还是去了,为了带回杜鹃。
整部电影里我最最喜欢的就是鹃和路途手牵手在唐尼的剧院里奔跑的场景。
爱情和逃亡的配搭有种说不出的迷人,凄美中有一丝侥幸。
也许他们逃出去了,也许他们最后在一起了。
然而导演却给了最后十分钟的大爆发,路途终究是命丧异乡。
很多人质疑这样的电影节奏,爆发点太突兀,让人跳戏。
但不得不承认也因此更富戏剧感不是吗。
鹃终于成为了真正的纽约客,然而终于实现的梦,早已不如她当初所愿了。
十年后双手捧着路途骨灰盒回国的鹃,大概是终于明白了,离开这个套路的城市,是另一个套路的城市……(四)那个男孩,我日复一日的梦
看完这部电影,最爱的角色就是路途了。
这个至仁至义,为爱情而死的男孩……他对阿坤像亲哥哥一样,教育他父亲的骨灰要双手捧着,教给他人生道理,做人的原则。
“你去纽约我不会送你,但你从纽约回来,我一定去接你”然而还是去送了。
他是对朋友这样义气的男孩。
他是每个做着美国梦的人的希望。
他用自己的方式爱着,保护着鹃。
纽约街头看望自己母亲的那一幕特别打动我。
带着母亲送的洋基队棒球帽,站在母亲工作的店外静静观望,欲言又止,在看到带着同样棒球帽的小男孩后那种受伤又不愿打扰母亲新生活的犹豫。
他仔仔细细收好每一张母亲寄来的近照。
他思念他深爱但他不愿打扰。
这种认真感动了我……这样的男孩,不该爱上那样像风一样抓不住的女孩。
我注意到整部电影里鹃很少落泪,有这样一双眼睛的女孩,如风的魅力和如水的温柔下藏着的是比磐石还坚定的意志。
路途死的时候,鹃甚至都没有落泪,但她少有地慌张,少有地奔跑,少有地激动。
最终,这样的男孩,也只能成为鹃日复一日的梦。
(五)也许你也一样注意到了的细节令我很在意的第一个细节是让男女主结缘的那件风衣。
那件风衣应该是鹃的父亲买给她的母亲的,不是上海能买到的一般牌子,还有他母亲那句“女人就像这衣服,再漂亮也总有一天会旧”。
她的母亲,大概也曾经风光正好,然而最终被抛弃。
还有她去纽约前她母亲嘴上絮絮叨叨,却把这件昂贵的大衣扔给了她。
那分明传递的是浓浓的爱。
这件风衣后来怎样了我们不得而知,但它大概是旧了,而我们也没有等到混好了的鹃回去接她的母亲。
第二个小细节是金小姐对自己青春的回忆,“不管是长相,还有唱功,都比我当年差远了”这句话我是真真实实赞同。
叶童的白娘子传奇是经典中的经典。
然而她再美,也真的如鹃妈所言,终有一天过气,老去。
第三个小细节是米先生在渡轮上对路途讲的故事,“去淘金的人,身上是不会带黄金的”。
我愿意相信,米先生讲的真的是自己的经历。
每个异乡人,都有自己的心酸,谁不是有故事的人呢。
米先生骗了所有人,骗了路途,骗了阮玉鹃,鹃又骗了路途……最后的最后,谁骗了谁已经不重要了,毕竟,在我看来,这始终是个悲情的爱情故事。
爱情本来就不讲开花结果,爱过,就是爱情本身。
万万没想到,我在豆瓣上的第一篇长评竟然给了《纽约纽约》。
多年以来,豆瓣对于我的作用就是一本“电影观赏指南”,看电影之前来豆瓣上先看一眼评分成为了习惯。
然而在《纽约纽约》上映以后,我在豆瓣上看见的评分大多数是,要么一星,要么五星。
因此我决定由自己去鉴定一下这部口碑两极分化这么严重的片子到底是个什么水平。
先说结论,及格。
并且让我充分认识到了豆瓣现在水军和黑到了什么程度。
我不想太详细的说这部电影的剧情,直说评分。
关于这部电影的评分,十分制,剧情演技及其他343来分配比重,如果我们做加法,:灯光布景画面结构3分;黄龄1分(这部电影里最让我惊艳的角色);阮经天1分(阮经天的演技被低估的太严重,虽说不能和《烈日灼心》这个level的比较,但是秒掉那些偶像派小生却是绰绰有余了),其中演技给0.5,帅给0.5;苗侨伟叶童杜鹃一共给1分,杜鹃虽然没什么演技,但那张性冷淡脸往那一站,气质就对了;剧情0.5分,因为其实故事梗概和背景基本上是交待清楚了的;一共6.5分。
如果做减法:剧情扣2.5,伏笔和隐线太多,部分背景没有交待,要靠猜,作为文艺片,故事内核的内涵不够,立意太浅薄;苗侨伟莫名其妙的跟阮经天的感情戏,叶童突兀的爆发,杜鹃从头到尾只挤出来的一滴眼泪,演技扣1;一共6.5分。
实际上我觉得,导演想要的《纽约纽约》想表达的是《山河故人》的感觉,可惜阮经天和杜鹃的爱情故事却成了主线,使整部电影风月了,却失去了内涵,同时配角们的角色过于脸谱化。
所以最终呈现出了一种生硬的,为文艺而文艺的状态。
但若要说这部电影一文不值,显然是有些过分了。
毕竟阮经天和杜鹃的床戏,比张艾嘉和董子健的强多了,不是么?!
正经的说,故事勉强完整,演员基本过关,画面构图也用了心,不会出戏,但是没法打动人。
作为文艺片过于肤浅,不能引人思考;作为商业片过于拖沓。
看完电影出来我和小伙伴的讨论点全是阮经天的帅和黄龄的骚。
除了我这种只要不是大烂片就要看的人,以及阮经天和黄龄的粉丝,不推荐任何人去看这部片子。
最后的最后,因为九几年就穿了一件north face的鹃,让我特地去查了一下这个品牌的创建时间。
一个90年代上海盖比茨的故事。
鹃再贫苦还是要赊着洗衣费穿着那件MAXMARA(虽然没有路过任何LOGO但是看廓形应该是),即便是靠睡也在所不惜,因为她知道这衣装是她的靠她的皮,更是她心里的念想,她和穿北脸的终究不是一个追求,即便北脸说我会给你买件新的MAX,可是他能给她的皮依然给不了她想要的生活。
最终她跟了给她皮草和CHANEL的老大再情理之中不过···就像米先生说的,那是她自己选的。
MAXMARA的和穿北脸的终究不是一个路子——“长得丑瞧不起你,长得漂亮,又说你会出去卖。
除非你有钱,要不没人看得起你。
”女人就是这么难做,丑也是你的不是,美也是你的不是,只有有钱才能让所有人闭嘴,管你是怎么才有钱的呢?
有钱了谁还记得啊?
鹃看的太透彻了。
鹃去了纽约后几次出场衣服换了N身,包包却始终是那个经典款金链CHANEL,似乎预示着她的身份。
香奈儿的创始人COCO同样是童年凄惨才华横溢的名三儿(还是间谍呢),人没点不寻常的阅历怎么撑得起设计的活?
不踏着点男人的资源又怎么能乘着年轻成名?
<图片1>《纽约纽约》讲了一个很简单的文艺故事,穷小子阮经天和灰姑娘杜鹃在九十年代出国热盛行的上海,两个人因打炮相爱,却又各自有各自的病症。
阮经天因为父母爱情破裂,恐惧婚姻,在浮躁的出国热中偏执地排斥美国。
杜鹃背负着母亲让她出卖色相的压力,一直想打拼出自己的天地。
但到最后,在上海矜持的美人,到了纽约还是去卖了,口口声声说对方不是自己女朋友的冷酷男人,反倒为情所困一直追到大洋彼岸。
剧情看完没有太多值得记住的点儿。
讲两个人物。
一是叶童扮演的金小姐,有钱有势的中年女人。
老男人见她时油嘴滑舌地说:您真漂亮。
她愣了,之后短暂地笑了一下,那个笑容像是在安慰自己,又像是在嘲笑这个虚伪的时代。
而被男人看轻羞辱之后,她说:“这首歌年轻时候我也唱过,比她唱得好听多了。
”一片纸醉金迷中,她钿头银篦,血色罗裙,想起五陵年少争缠头的辉煌岁月,不知是哭是笑。
而鹃也正是看到这份衰败图景,才更加坚定去纽约的念头吧,她太想出人头地,也太害怕有朝一日颜色故去,如同自己母亲一样,再也没人来买她的这份心酸了。
鹃从头至尾在讲:我希望你记住我的样子。
因为我知道我们不会一辈子在一起,可能只有一年,一个月,一天也说不定。
但我总觉得潜台词是:“记住我年轻的样子就好,我不想让你看见我的衰老。
”旁白里,阿坤说:“大哥说,娟有一双美丽的眼睛,那是女明星的眼睛。
但我忘了告诉他,明星的眼睛,都是演出来的。
”我也这么觉得,爱情里最美的部分不是彼此真诚,而是我明明知道你在骗我,但我心甘情愿着了你的魔。
另一个人物很重要。
米老板。
他串连起了整个故事。
其实直到看完都觉得似懂非懂,但这也正是剧情未完全讲明的一点——米老板喜欢路途,他是个基佬。
所以他骗了所有出国人的钱,唯独带走了鹃——苦口婆心劝不动心爱的男孩,只能带走他的爱人,让他能够清醒过来,看看女孩儿真实的嘴脸。
给他买车、买手表、找到体面的工作,最后摸着他的脸,讲:“你瘦太多了,最近一定没吃好吧。
”直到最后被他失手打死。
很心酸的一段感情。
电影算是用心,能看出下了功夫。
美术、摄影、音乐,都是一流水平。
处女座挑不出一丝毛病,每一帧截下来都可以做屏保,从主演到配角都堪称美人,美到飞起的画质感让人心旷神怡。
但依旧逃不过文艺片的通病,很多情节交代得太过薄弱,未能支撑起情感的起伏波动,难免让人觉得生硬刻板,不能设身处地去感受。
男女主人公太过文艺的台词对话,也凸显了情感脉络的空洞。
将九十年代的上海和纽约作为背景,但看完全片,地域化的符号沦为表象化的简单拼凑,也就失去了它地域背景的特殊质感。
没能扎根接地气,那么由此衍生的故事也就轻飘飘的,不免让观众觉得无病呻吟。
片尾路途只身赴美,躲在橱窗外红着眼睛看望母亲,是原谅她了吗?
终于下了决心去找自己的爱人,是同时也放下了自己心中的镣铐了吗?
影片并未讲清楚,急转直下的结尾像是突然掐掉的梦境,让人不知所然。
最后,不明白所有电影都说,因为父辈的感情有问题,下一代就一定会因此恐惧婚姻,甚至逃避感情。
于我的了解,很多父母感情不够顺利的人,对自己的婚姻反而更加期待而慎重。
反观那些父慈母爱的子女,可能尝过甜头,不会对婚姻持太多热情和幻想,只一味贪享过客般一站又一站的狂欢。
《纽约纽约》也许不是很好看,但它拥有我心中所期待的文艺片的质感,尽管有些空洞乏味,火候不足,但掩盖不了影片的用心和诚意。
无数细腻幽暗的故事剪影,如同一篇有缘人才能读懂的中篇小说,自带隽永伤怀的文艺气息,让人久久难以忘怀。
另外,阮经天和杜鹃五分钟一次的湿吻特写,已经完全可以值回票价了。
偶然路过电影院,站在门口看了一遍所有电影的预告片,不小心被《纽约纽约》这部电影深深吸引了。
那种怀旧的氛围让人很好奇,这是一个怎样的故事。
这是一个关于90年代初上海淘金热的故事,大家向往地球另外一端的美国,那种热切的期盼,好像到了美国就已经意味着成功了。
我差不多就是个90后,村里长大,既不了解90年代,也不了解上海,但是那一曲《潇洒走一回》深深的引起了我的共鸣。
我从小在外婆家长大,舅舅比我大十几岁。
根所有年轻人一样,他也很爱赶时髦,在家买了一台唱片机,放黑胶片的那种。
在农村能有这样的音响装备,现在想来也很是奢侈。
舅舅最爱的一首歌就是《潇洒走一回》,邓丽君也是他的女神。
每天家里反复放着各种九十年代流行的音乐,《潇洒走一回》是我两岁左右咿呀学语时候学会的第一首歌。
我拿青春赌明天你用真情换此生岁月不知人间多少的忧伤何不潇洒走一回——《潇洒走一回》这首歌词,就是这部电影的精髓。
扯远了。
本来是想说说这个电影里的这一段错位的爱情。
他们一见钟情,且爱的深切,但是他们的追求不同。
几乎是两个完全不同的方向。
社会底层的年轻人都想抓住一切机会改变自己的命运。
当有人告诉你只要去美国都能发家致富,只要如何如何就能去美国。
谁能不心动?
路途不心动,因为他妈妈去了美国,却连过年都不曾回来看他一眼。
虽然经常会给他寄包裹,给他买他钟爱的棒球队的帽子,可是一家人不得团聚这些又有什么意义。
所以路途不相信,去美国能比在上海更好。
可他最后还是去了美国,一心想找回阿鹃。
他还去看了他的妈妈,在唐人街的煎饼铺买煎饼,可能还和其他人生了一个小孩。
他连进去问候一声的勇气都没有,掉头走掉了。
从小被父母抛弃,也不愿意和这样的父母相认,宁愿他们都已经死掉了。
在美国混,不一定比在上海更好。
像阿鹃一样看似混得很好的人,也有无奈和心酸。
路途后悔是自己把阿鹃送进火坑,殊不知这条路是阿鹃自己选的。
不论是走秀,还是去纽约,阿鹃自己说的,没有人能逼她。
她愿意做就做,不愿意做就反抗。
这样一个看似犀利而又有个性的女人,比别人都混得好似乎是理所应当。
可是,她还是没能摆脱大时代的压力,最不愿意靠男人的她最后还是靠了男人才混得出来。
这样奋力去拼搏的代价太大了。
路途谁阻止不了,他阻止不了父母去淘金,也阻止不了阿鹃去纽约。
在上海也是拉门,在纽约也是拉门,有什么不同?
他觉得,只有努力,在哪里都可以做得很好。
九十年代物质主义消费主义刚刚兴起,大家都被金钱闪晕了。
每个人都觉得这是掘金的最好时代,自己这么努力,就缺点机会。
理智和疯狂的人终究要错过。
所有小人物的故事,只有放到大的时代背景之下才更有意义。
在九十年代,有无数个阿鹃,也有无数个爱着阿鹃们的人。
这个时代给人太多选择,反而让本来在同一条路上的人各奔东西,越走越远,无法回头。
当我们一味去追求什么的时候,或许需要片刻的冷静,想想这件事情的后果,你是否承受得起。
另外电影里有太多的细节值得回味,节奏和画面感都非常棒。
这些都是一个好故事必备的素质。
阮经天饰演影片的男主,女主阿鹃的饰演者不甚熟悉,但看了一眼就记住了,再仔细看了一眼演员表,原来本名就叫杜鹃。
首先,在本片中,阮给我的感觉就是
自带光环的人物角色
敬业乐业的酒店领班
敬业1
乐业2这些才是那个浮躁年代里最可贵的品质。
有一份喜欢的工作,有一群共事的兄弟于细微处见品质,于小节中学做人坚守一份乐土,不卑微,知进退,不沾染无趣的事情,洞悉人心的欲望。
撇不开人物
因为阮经天饰演的路途的美好,记住了这个90年代经改时期在上海浮躁边缘的年轻人;也因为阿鹃模糊的欲望渐趋明晰慢慢明白这个角色背后的毫无退路。
为什么要在这样的经济时代里叙说这样的两个人?
因为路途人人艳羡的身份背景,有着美籍,出入高级酒店的领班,不缺收入,或者说,只要阿鹃跟他结婚,就可以满足自己到遍地黄金的纽约去释放自己的浮躁,或者出现另外一种不会在本片中发生的选择——留在上海在路途身边安定的生活。
从阿鹃穿着她妈灰色风衣的事里隐约得知一些这个人物背后的压抑与凄凉。
也明白之后她为什么会期许的更多,却也更少。
更多的是她渴望追逐自己得不到的生活,更少是她眼中只有一条路,那就是纽约,她一定要去纽约。
只是一开始没有她妈刻意嘲讽和软硬施压,才显得在这个间隙中有了和路途在一起酝酿感情的机会。
影片中路途否认阿鹃说他不知道她的名字,然后,在试衣镜上写错了阿鹃的名字。
路途对阿鹃等人的淘金梦那时只是明知,但还不了解。
所以才有了从相逢之初的 “娟” 到 “鹃”,到 NYer 的躁动以路途的生命为结尾,只知其名,不知何字;只知其人,不知所需,可见一斑。
阿鹃认识路途后,本不想靠他,她想不通,嫁给路途,难道是给他做一辈子饭,看他拉一辈子门?
所以她先说出来否,直接点破,结婚满足不了阿鹃的欲望。
她想要的路途不明白,还带着她去觅一份得体的工作,以为这是不错的路子,可以照顾得了阿鹃,但差错还是出在阿鹃那双骗人的 “明星的眼睛”。
不得不说这里金智俪的戏爆发了阿鹃的内心。
看看这狰狞的面孔和扭曲的嘴角
这时的阿鹃脱离了路途的控制,趋向于内心的欲望。
这样的经历,洗练了一遍阿鹃,是孤注一掷的第一步,是执迷于欲望走进绝望的第一步。
接下来到路途的成全,被动卷入这场狂欢的躁动。
到NY时,Mafia实现其NYer的现实欲望。
到陷路途于末路,掏空了自己的灵魂。
路途于阿鹃等众人NY淘金梦的差异,一个弃之如敝履,如不涉及绝不会主动踏足;一批趋之若鹜,唯恐登高而不及,哪怕被碾压至最低下卑微,亦可视淘金梦为甘醴。
前者简单平淡自人性之深处散发出柔和的光晕;相较于NYNY之其他众人身上的戾气贪附更显其致。
无奈,爱情让路途陷入NY梦的泥淖,就像有些人远远观着亭亭净植美不自胜,却经不得沾染,一滴致命的浊水便会葬送掉自己,这种代价于路途、于阿鹃都极大。
如果阿鹃在未去NY之前选择留下?
抑或在到NY之后选择跟来找他的路途走?
这一切会不会不一样?
阿鹃嫁人生子,平淡一生,跟路途这样的男人简单平静,相扶偕老。
然而欲望不只是人性,也是时代所致。
在阿鹃那样生硬的生存现实里,只有路途这样看似有背景实则无根底的人才会幸运。
阿鹃NY梦实现了又如何,灵魂已经空空如也。
虽然,只有物质,被满足了。
人们对物质的追求是精神上的本能,是劣根的本质,也是盲目的欲望迷了心智。
自以为会潇洒走一回的所有淘金梦的狂热都被本片中黑灰的色调诠释了一遍,应了阿鹃那句话 “每个背井离乡的人心里,都有一个爱不起的人。
”一如路途之于阿鹃、小弟之于TOFEL女……“当一辈子拉门的,不好麽?
” 路途说。
路途在更衣室里有条不紊的换衣服,带着小弟的服务生队列走过厨房,与旁边师傅打招呼,兄弟与职场糅杂在一起,丝毫不让人觉得厨房的油腻,不同于他人的粗鲁,相对的更为干净儒雅(更衣室的戏不少)路途在NY寻找阿鹃,坐在滩边的石椅上枯燥的吃着汉堡。
前往剧院等阿鹃出现,从椅子上站起的时候,随风吹走了一张垫在石椅上的报纸。
镜头没有给出颓废与冷落。
就像阿鹃衣锦还乡,捧着路途的骨灰回来时脸上没有后悔与伤感。
确实有一些矫情的地方在 但是关于出去与不出去 以及归属感这里无论时代怎么变相信都会有共鸣。杜鹃真美。阮经天后半还行前半较弱 不过颜美 既然算半个纽约观光片 就再多拍点光怪陆离好&#34;迷失纽约&#34;呀
挺一般的片子,很生硬的文艺腔调
可是我觉得很好看啊!
喜欢男女主角以及摄影
不作死就不会死啊~ 看杜鹃一次这么演觉得惊艳,多了就觉得厌倦了啊。
期待4月15日正式上映,这真真是阮经天除了综艺以外最近最好的片子了,每个人都可以从90年代的情怀中找到自己的影子。活在当下,不活在梦里~
很多镜头有《蓝宇》的味道。苗侨伟和叶童真是赞。
故事没讲好,新导演节奏也没把控好
253
没对我的胃口
这比谢霆锋的一生一世还难看呢 怪不得杜鹃一直高冷范儿 因为笑起来不好看。。。
文艺的很做作 像《布鲁克林》但是还没有《布鲁克林》深刻 而《布鲁克林》在我眼中就已经是烂片了 所以这部片更是没有可取之点。
金马影帝小天近年来是在力求在文艺片中再创辉煌吗?可是文艺片很难突围成功的呀!小天的表演还是有看头的,只是故作文艺的腔调,多少让人感觉尴尬。怎么着也得给影帝些面子,三颗星撑死了。
黄龄演技都比杜鹃好多了....
想当导演却只拥有摄影师技能,是一种灭顶的灾难。
画面很美,突然发现阮经天也挺帅的。
她很美,爱很心碎,生活很现实。
摄影和美术还不错,其他一言难尽,生硬的文艺腔。
婊子无情,戏子无义。二者均占。好可怕的女人
纯粹为了上海才4星,阮经天有点意思,杜鹃差点意思。9394年那个时候扭腰客绝对还么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