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救赎》导演加钢铁侠小萝卜特糖泥和雷老大JAMIE FOXX合演的《THE SOLOIST/独奏者》,可谓是近期非正常人类的一个楷模。
评价不高的原因也许在电影切入点的选择上,该导演一贯喜欢将超现实浪漫主义的镜头叙事语言搀和过于尖锐的人性写实,对于《独奏者》说来,前者被用于借精神病患者视觉描绘出一幅非理性化的音乐跳跃之诗,后者则是借同样的双睛来审视一个被惯性思维左右而武断无力的世俗社会;影片调侃的基调将故事的沉重一面多少化解,却并未削减其深度,对于习惯商业片或艺术片的观众未免有点不知所措。
影片与《救赎》相仿的快节奏叙述很是有趣,也可能是该片被诟病的另一个原因。
和一般神仙化妖魔化了的艺术科学天才类型电影不同(《海上钢琴师》《莫扎特》《美丽心灵》……),本片似乎更在于表明,真正非正常的,不是沉醉于音符奇迹却与世界格格不入的灵魂人物,而是每个无法体验诗意的旁人在社会性固有思维下对异己者的分类与批判。
在《独奏者》中,频繁出现的古典音乐作品(几乎全部由贝多芬所作)在实质上暗示和影响了情节以及人物性格的发展。
考虑到有很多人对古典音乐并不是那么熟悉,在此我尽我所能地对这部电影中这些乐曲的使用做一下说明和初步的解读,希望能对大家理解这部电影起到些微的帮助作用。
其中的绝大部分段落能在这部电影的原声中找到,我也会在文章中加以指明。
在这部电影中,最重要的贝多芬作品无疑是第三交响曲(也即俗称的“英雄”),以第一乐章和第二乐章为主。
这首乐曲几乎贯穿了电影的始终,而且我认为它——有意或是无意地——暗示着男主角纳撒尼尔的人生,因此这篇文章最主要的内容也在于这首乐曲。
如果想要完整地聆听贝三,用电驴可以下载到繁多的版本,倘若想要入门,我个人推荐卡拉扬指挥柏林爱乐的录音。
另外,迈克尔•提尔森•托马斯(Michael Tilson Thomas,通常也被称为MTT)和旧金山爱乐一起有一个关于这首交响曲的纪录片,在其中除了有一个完整的全曲的音乐会现场录像以外,还有MTT本人以及旧金山爱乐乐团的部分乐手们对贝三的解读,包括交响曲中的主题、乐句、结构、情感等的产生以及发展,还有一些排练片段,可以用来对交响曲的基本结构等知识和这首交响曲的深层内涵做一些初步的了解。
但是,这个纪录片我没有在网上找到资源……我是在世界音乐精华这门课上看到刘小龙老师放了然后找他刻的盘……我的时间轴采用的是The.Soloist.2009.BDRip.X264.AAC.iNT-XTM版本。
贝三在电影中第一次出现,是在大约0:8:00处开始,史蒂夫听到了远处传来的小提琴声、然后一路循声寻觅而去发现了在贝多芬像下拉琴的纳撒尼尔的段落(原声第1首Pershing Square)。
这一段最初极弱而后随着史蒂夫的步行逐渐清晰的小提琴声,是贝三的第二乐章第一主题的片段。
贝三的第二乐章是一首葬礼进行曲(这一点直接写在了这一乐章的速度标记上),按照某些脍炙人口的传说,贝多芬本人认为这是他提前了数十年为死于流放的拿破仑而写的,在这部电影中多少暗示着纳撒尼尔生命中悲剧的宿命。
纳撒尼尔在这里用小提琴奏出比原谱高出一个八度的旋律,无疑地暗示出他并没有用小提琴拉过这个段落而只是听过,同时也无形地冲淡了原来作品中的悲伤而带有了一些凄苦的味道。
随后是在大约0:21:28处起,拎着大提琴的幼年的纳撒尼尔去上琴课,他哼着的是贝三第一乐章的第一主题;在0:22:27处他给大提琴老师拉的(原声第2首Crazy About Beethoven),以及0:23:40到0:24:14一段他在地下室里独自练习的,也是同样的段落。
在贝三中,这段旋律出现在第一乐章的最开始,紧跟在最初的乐团齐奏的两个和弦的引子之后。
这是一个充满了英雄气概的主题,有着高贵的气质和蓬勃的生命,就如同纳撒尼尔出众的音乐天赋。
而之后从0:25:10到0:25:52的一段,则是第一乐章从光明而充满生机的第一主题过渡到稍微阴郁和抒情性的第二主题的一个中间段。
在电影中这一段落一开始是大提琴的独奏,随后整个乐团的齐奏渐渐地加了进来,很明显地可以体会到这个片段的紧迫、斗争和焦虑感;这一段的画面也同样如此,远处摇曳不清的火光照亮了纳撒尼尔的半侧脸、而面向我们的一侧脸则是黑的,再配合上音乐和剧烈的肢体动作,不安定的感觉油然而生。
由这些犹如交战一般的激烈场景可以判断,纳撒尼尔的精神分裂,在这里已经出现了苗头。
到了0:27:30,纳撒尼尔躺在床上用右手代替大提琴的时候哼着的、一直延续到0:28:54的段落,都是贝三第二乐章的中段(原声第3首Paper Mache World)。
原作中这一段是由弦乐队的不同声部轮流奏出旋律、同时也有着木管和铜管;而电影中的这一段改为了只有大提琴,由一把大提琴奏出旋律,其他分成不同声部的大提琴用拨奏代替了原来其他弦乐和管乐的伴奏。
相比起原作中这一段悲哀甚至有一些绝望的情绪,这里更多的是一种沉静,和一个老妪把陪伴自己一生的大提琴送给一个乞丐之时的希望。
而0:31:57到0:35:00,纳撒尼尔拿到了大提琴之后所演奏的,则是贝多芬第15弦乐四重奏,作品132的第三乐章(原声第4首A City Symphony)。
和之前类似地,在弦乐四重奏演奏的背景之上,全部的旋律都由大提琴来完成。
这个乐章是这首弦乐四重奏的高潮,在舒缓的节奏下有着明亮和高亢的情绪,其中蕴含着柔软然而坚韧的力量;而配合着这一段音乐的鸽子从隧道里展翅而出、在洛杉矶上空飞翔的场景,是不是也可以理解为拿到了大提琴的纳撒尼尔的思绪,也在随着琴弓下流淌出来的乐音翱翔呢?
从0:42:44开始到0:43:50之后逐渐减弱的,则是大提琴与钢琴奏鸣曲的第四首,作品102之一,第一乐章最开始(原声第5首This Is My Apartment)。
这是一个平静而明媚的乐章,就如同纳撒尼尔在LAMP里拉琴和当他第一次来到纽约在茱莉亚求学之时的心情一般。
而紧随其后从0:44:00处开始的,则是贝三的第三乐章。
这个谐谑曲乐章欢快而活泼,同样与排练中的纳撒尼尔的心情相吻合。
再之后从0:45:33开始,再次回到了贝三的第二乐章的主题(原声第6首There Is No Escape)。
这个片段用在这里的悲剧意味可以说是再明显不过了,在排练中可以明显地看到纳撒尼尔的琴弓和其他大提琴没有保持一致,因为精神分裂的影响他已经不能保持正常地听力和演奏的节奏与速度了。
而之后他在化妆室中奔跑和躲藏的段落依旧是这一乐章的片段,但是相比原作,这其中增加了很多的不和谐音,轻易地在悲剧的氛围之上制造出了紧张和恐怖的情绪。
直到从回忆中回到正在LAMP的现实里,才用孤寂的大提琴独奏的这个乐章的旋律结束了这一段。
整个这一段音乐里,由不安到恐惧再到孤独的情感的变化,正是纳撒尼尔经历的反映。
纳撒尼尔和史蒂夫两人在贫民窟里过夜的场景,从0:53:00到0:55:52的一段,是贝多芬第12弦乐四重奏,作品127,第二乐章(原声第11首The Lord's Prayer)。
这个慢板乐章淋漓尽致地体现了贝多芬的精神,庄严而崇高的主题带领之下的乐章宁静而淳朴,有着高贵的感情。
配合上这一段纳撒尼尔的祈祷(可以看一看原声中这一段的曲名叫做什么),带给人一种沉静而自省的感觉。
贝三第一乐章开头的第一次完整呈现,是在0:59:31到01:01:33处,洛杉矶交响乐团的排练(原声第8首Four Billion Years)。
贝三对纳撒尼尔的影响是显而易见的,那些随着音乐的发展而不断变幻的光影和色彩无疑是他对这首乐曲的情感的视觉化;他能感觉到贝多芬写在其中的那些澎湃的生机和活力,就像是这一段结束之后他和史蒂夫之间的那几句对话:“He is in the room.”“Who?”“Beethoven.”之后出现的一段音乐是整部电影里面仅有的一段非贝多芬作品的古典音乐片段,从1:15:06到1:15:33,巴赫G大调无伴奏大提琴组曲第一套,BWV1007之前奏曲(原声第14首Cello Lesson)。
这是巴赫全部六套大提琴组曲中最著名的段落之一,在我印象中这首前奏曲在电影作品中最著名的运用应当是《新世纪福音战士剧场版:Death & Rebirth死与新生》中,碇真嗣在弦乐四重奏排练的体育馆中演奏的片段。
无伴奏大提琴组曲是所有大提琴家在通向演出的道路上必定会要联系的乐曲,只是在这里,用在数十年没有上过课之后纳撒尼尔的第一节课上,对他未免有些过于困难了。
从1:21:43到1:22:29,是贝多芬第14弦乐四重奏,作品131,第一乐章。
这首四重奏被认为是贝多芬的晚期四重奏作品、乃至音乐史上所有的四重奏作品中达到顶峰的一首,而瓦格纳曾经说第一乐章的引子“是在音乐中将忧郁的情绪表达得最好的,这是一种有抑制的痛哭”。
这个乐章的主题冷静而内向,但是在平静的表面之下蕴藏着的是绝望和悲伤;这一点恰恰和此时史蒂夫绝望的心情相符。
随后再次出现了贝三的第二乐章(我们几乎可以将这个乐章称为这部电影的“悲剧主题”了),从大约1:24:40开始直到1:27:23左右结束,在音乐的衬托之下,回忆和现实相互交织,产生了一种奇异的重叠感。
应当注意到的是,从大约1:26:00到1:26:30、纳撒尼尔演奏前调音的一段,和从1:27:00到1:27:23、纳撒尼尔落荒而逃的一段,这两段的音乐是仅有伴奏而没有旋律的,而演奏着一段旋律的本应该是大提琴,这其中隐含的意义不言而喻;夹在两段中间的段落则充满着冲突和紧张。
而紧接在这两段之后直到1:28:00的一段,和几分钟之前一样,是贝多芬第14弦乐四重奏的第一乐章片段,但是这一次出现的片段经过了重新的乐团化配器(用交响乐团而不是原来的弦乐四重奏来演奏),添加了不和谐音和定音鼓微弱的敲击,藉此再一次地体现出了紧张和害怕的情绪。
整个这一大段在原声中是第9首,Nathaniel Breaks Down。
从1:40:38到1:43:51的音乐,则是贝多芬的三重协奏曲,作品56的第二乐章(原声第13首Sister)。
这首乐曲在贝多芬的大型作品中是首少见的娱乐性强于思想的乐曲,多少算是一个异类;但是钢琴、小提琴和大提琴的旋律和乐团的协奏交织在一起,能给听众带来绝佳的听觉和视觉(没错,视觉)享受。
而这个慢板乐章堪称贝多芬最优美的乐章之一,宁静舒缓,主奏乐器之间有着漂亮的对话;在电影中虽然将小提琴和钢琴的部分全部改写去掉了,但是依旧无损于这一段能带给人心灵的平静和澄澈——颇像是纳撒尼尔见到姐姐之后的心境。
紧随其后从1:44:45到1:54:55的很长一段,可以理解为整个故事的结尾的,是贝多芬第九交响曲作品125的第三乐章(原声第15首Mr. Ayers and Mr. Lopez)。
很多人都只听过“欢乐颂”的旋律,然而殊不知整个贝九应当作为一个整体来理解,简单地说是经历了苦难和困境之后不断斗争而得来欢乐的过程。
而这个慢板乐章,或许可以理解为和命运的搏斗之间的憩息;和之前三重协奏曲的慢板乐章类似,同样是带着令人心灵平静澄澈的段落。
而全片的最后一段音乐,在贝九的第三乐章结束之后,再次出现了之前老妪将大提琴送到史蒂夫那里的时候所演奏的仅有大提琴的贝三第二乐章片段;和第一次出现之时相同,依旧充满着沉静和希望。
另外我看的时候还想到一点。
在1:33:43处纳撒尼尔说“B代表……贝多芬”,而我突然想到,他的房间号(B-116),是不是也有着什么含义呢?
然后发现贝多芬的116号作品并不是什么著名的乐曲,同时也想到,倘若这里真的有什么寓意的话,如此隐晦的暗示恐怕不会有多少人发现的吧。
最后提一句,整部电影中最致命的一个错误……这个错误出现在片尾字幕中,1:56:16处画面正中间段落的第四行,STRING QUARTET No. 12 Op.1127, Mvmt. II,不应该是Op.1127而应该是Op.127……太囧了。
记者洛佩兹无意中在街上碰到了流浪汉纳萨尼尔,发现他竟能用只有两根弦的小提琴奏出优美的乐曲,随着调查的深入,他发现这个流浪汉竟然受过高等音乐学院的教育,带着好奇,洛佩兹开始用心去慢慢和这个患有精神疾病的流浪汉完成着心灵的合奏…… 全片用力地放射着暖人的光辉,但是看过之后,心存遗憾。
这是一个好故事,因为来源于真实事件。
但是编剧显然太自信自己的驾驭能力,没有去细致地挖掘故事背后深层次的内容,比如,纳萨尼尔发病的真正原因是什么,难道仅仅是种族歧视这么简单的原因吗?
洛佩兹,那个记者,真正被纳萨尼尔吸引的原因是什么?
仅仅是职业需要加上对流浪者的悲天悯人吗?
两颗心灵彼此靠近、共同奏鸣的真正原因是什么?
——当这些都不被细致的考虑,或是只是人为地涂上掺拌着流行元素的松香后,这部电影也就很难奏出感人的乐章了,所以影片中那些对贫民窟的反映、以及纳萨尼尔早年发病的过程,大多显得肤浅而不着边际,在故事的讲述方式上,也基本乏善可陈。
不过电影仍然值得一看,作为文艺片,它的文艺色彩还是很浓。
首先是两位主演的表演,特别是小罗伯特.唐尼,在片中的表演不一定完全压过杰米.福克斯,但是就他自己以往的表现来看,这次的表现已经相当出色,把自己的魅力和所长发挥的激情四溢,虽然那种对男人放电的眼神让人有些疑惑和不安,但使人赏心悦目还是绰绰有余的,由于剧本的局限,他激情四溢的表现还是略显表面化,但总体来说,比他之后出演的《大侦探福尔摩斯》要更有魅力、要好得多。
片中的音乐是整部电影最值得称道的元素,相当具有感染力,特别是洛佩兹把大提琴交给纳萨尼尔那场戏中的音乐,感人至深。
但遗憾的是,好的而音乐在很多时候都是一把双刃剑,会给你的电影增色,也会挑战你的镜头表现能力,而在这次挑战中,这部电影只能算差强人意。
例如前面提到的送琴一场戏,其实在这场戏中,两位演员的表现都相当到位,对于他们神态的捕捉已经很具有感染力,但遗憾的是,导演为了追求更强表现效果,调动长镜头强加了飞鸟的画面,这种人为而刻意的表现,其实反而消减了音乐本身的的动人力量。
而且最令人遗憾的是,电影的名字是《独奏者》,此时镜头里也是在独奏,但我们却听到了交响乐。
如果此时能够使用现场录音的方式,专门于湍流的汽车噪音间奏出现场的真实琴音,会是什么效果?
——当然,这样做难度很大,但是没有挑战,哪里会有突破?
而没有突破,正是这部电影最大的遗憾。
人生路上,不可能保持心灵的独奏。
电影屏幕上,也没有能百试不爽的单一元素,——好的演员、好的音乐,距离一部好电影的标准,还有好多路。
这部影片,是一个茱莉亚音乐学院的朋友推荐给我的。
他说:这是一个真实的故事,如果你不努力,不专注于你的目标,那么有可能流落街头。
影片倒是没有引起我太多共鸣,观后感:人们愿意帮助你,是因为你是你,你身上有其他人认为的价值所在;如果自己不努力,不争气,就算再多的机会也没有用。
音乐可以安抚人类的心灵。
我遭遇的困境时,想找人说说话,却不知找谁,此时我就会去听音乐。
大提琴低吟之声,仿佛在听他诉说一个故事。
听过以后,雨过天晴,心情也平静许多。
古时候,孔子提倡用礼乐来治国,仔细想想,还有几分道理。
网上去抄些资料。
礼乐治国:古代先贤就通过制礼作乐,形成了一套颇为完善的礼乐制度,并推广为道德伦理上的礼乐教化,用以维护社会秩序上的人伦和谐。
礼和乐相辅相成,构成了一个完整有序的社会政治文化制度。
中国的文化,非常重视礼乐。
礼就是指各种礼节规范,乐则包括音乐和舞蹈。
孔子反复强调“礼、乐”的重要性,认为一个国家兴衰的重要标志在于“礼、乐”。
首先在大的方面,如治国安邦。
孔子认为:一个国家要想和谐、稳固,必合乎礼、正乎乐。
孔子说:“道之以政,齐之以刑,民免而无耻;道之以德,齐之以礼,有耻且格”,礼在这里,是作为治国的一个基本要素来提出的。
剧情很简单,内容却很复杂。
埃尔斯真的有精神疾病么,有或没有。
有时候我甚至觉得他在以精神上的失控来逃避问题。
最开始见到洛佩兹神经质的喃喃自语,遇到关键问题得到大提琴,得到住所,又表现的理性而符合自己的利益。
洛佩兹是真心的想帮助埃尔斯么,是也不是。
一开始他打电话到音乐学校求证是否有这个学生,学校告诉他毕业生名单里没有,因为故事没有爆点,他几乎放弃了埃尔斯。
后来对前妻获奖酒会后对埃尔斯的刻薄评论又加以制止,最后还帮助他联系姐姐。
如果洛佩斯真把埃尔斯送到精神病院,事情会如他想象中发展么,也不一定。
扼杀了埃尔斯精神上的敏感飘忽不定,也可能同时扼杀了他在音乐上创造力和理解力。
唯一同意的是埃尔斯对城市的解读,在地下通道里,有城市的声音。
那里远比一个布置舒适干净的公寓更自由。
总之这是一部情感很微妙的电影,如果你时间很多,想沉浸在一个故事里,推荐看一下这部电影,情绪连贯,节奏稳定。
如果你只想放松一下,还是不要看了,看完后还要思考很多问题,真的很累啊。
但是我们都会妥协的生活下去,一对朋友,相互利用,有争吵也有理解,最后你成了知名专栏作家,我成了乐队成员,还能开演奏会。
这真是一个美好的商业社会,不是么?
喜欢音乐的人,没有音乐对他来说就是地狱。
喜欢钱的人,没钱对他来说就是地狱,深陷爱的人,没有爱对他来说就是地狱,喜欢什么,但没有什么,这个世界对他来说就是地狱。
人们是不是真的需要这么多东西满足自己,平淡或者不平淡那又如何,认真或者不认真又如何,迷路或者不迷路又如何。。。。。。
在很久前就看到这片的预告了,因为是音乐类剧所以就留心了下,但是各大影评对这部改编自真人真事的片却评价不高,其实整片看下来,要不是有音乐穿插着,真的会看睡着,那萨尔的神技却有着这样那样的问题,整部片一直在强调着那个问题,变成了不知道是音乐片还是传记片或者纪录片,到最后已经变的莫名其妙了。
也许拍的太实了,所以感觉不是很喜欢,现实本来就发生在我们的身边,我们不需要在花钱去看现实到底有多残酷,电影,请给我们一个梦就好。
简单说两句:1、其实他从未想要得到主流价值观的认同,从未想被瞩目。
他听到的杂音的恐惧也可证明。
要知道,有一种天才是孤独的,像纳什。
他要的仅是满足自己,这也是他对于艺术对于音乐的忠诚。
2、就连记者本人也是,接近、善待纳撒尼尔也是出于满足自己心理的某处空缺。
他专栏描写纳撒尼尔的自话自说,如同一个絮絮叨叨给自己讲故事的老大爷一般。
他不也是Soloist?
Jammie Foxx,你拉小提琴还能再假一点么?
凭良心说,乐器之后的确比乐器之王难操控多了,不过,此前你在"Ray"中的精彩表现让我对你充满了期待。
此番表现实在叫我大大的失望。
Bach的那首无伴奏平时已经被用的太滥了,可不可以换一首?
整个故事矫揉造作,可惜了两位实力派演员。
很多人批评这部电影主题模糊。
很多人说不明白这部电影究竟想要表达什么,究竟是音乐,是友情,还是种族?
对我来说,感受到的就是四个字:寻找家园。
从纳萨尼亚的角度来看,他是个音乐天才,却不幸患了精神分裂症,无奈辍学,离家出走,在洛杉矶流落街头。
他没有家,也拒绝要拥有一个家。
他习惯了露天的生活,习惯了流浪。
在斯蒂芬要给他找个公寓的时候,他仍然害怕和拒绝。
他代表了无数流浪者中的一个特例。
没有物质上的家园,他的所有家当都装在他那寸步不离的手推车里。
可是,他却有着多么丰富的,别人不能拥有的精神家园啊。
他拉着小提琴的时候,他看到那送来的大提琴的时候,他去听洛杉矶交响乐团演奏贝三的时候,那种沉醉和无可比拟的满足,是多少拥有家园的人所无法拥有的?
另一方面,斯蒂夫-洛佩兹,洛杉矶报的知名作家,拥有所有人梦想的东西,金钱、地位、名声。
可是他的生活却让人觉得充满了无奈和空洞。
他在影片里说了很多话,我就记得了一句:I never loved anything as much as he loves music. 与纳萨尼亚的相遇给他的生活带来了变化。
他在纳萨尼亚的执著中看到了真正的精神家园,尽管他面对的是一个精神分裂症患者。
故事的两面:一是脏乱的贫民窟,那种充满着无家可归的黑人,非常混乱,充满罪恶;一是白人的上层社会,以洛杉矶时报的办公室为代表,那里人们忙碌而压抑,或者看那似乎高雅的酒宴,人们的谈话虚伪而空洞。
一面急需生存的家园,一面急需精神的家园。
纳萨尼亚和斯蒂夫的相遇是一个互相弥补的幸运的巧合。
可是还有那么多的人。
都没有家园。
这样的家园,或者那样的。
这部电影让我想起《八百万种死法》。
纽约有八百万人口,每个人都有一种死法,每种死法都是一个故事。
布洛克选择了其中一个讲给我们听。
我不知道洛杉矶有多少人口,肯定不少。
那里会有多少故事。
斯蒂夫-洛佩兹只是给我们讲了其中的一个故事而已,它里面包含了音乐,友情,阶层,种族,还有很多东西。
有什么关系呢?
这就是生活本身。
我们只是聆听了一个真实的故事。
还有那么多的故事等待发掘。
原罪的代价是死亡 但上帝的礼物是永恒的生命
前一个小时无聊到随时可以睡着并且基本不可惜,尤其是那些表现Ayers听音乐感受的那些shit,风景?色块?认真的?我在看中华小当家?之后四十分钟矛盾突然集中爆发我得说我甚至有些喜欢甚至愿意为了这段多给一颗星;可惜最后的收尾再次深度催眠。导演野心勃勃,毫无才华,浪费演员。
乱。没重点
无关音乐也无关热爱,却是和香港制造一样底层的关注
我不确定艺术是什么,但至少不是永无止境的无病呻吟
自以为是的音乐人都应看看。
啰嗦到我没耐心
开始看觉得不怎么样,后来体会到了一些东西…
冲着导演和唐尼看的,前者让我失望,后者魅力依旧
没怎么看懂
有句话叫什么,隔靴搔痒。这个片子就是这样,始终是不痛不痒,讲什么都没有到点子上。的确我们在鄙视用力过猛的同时呼唤平缓细腻拥有古典美的佳片出现,但呼唤的绝不是这种徒有其型的内心空虚的无聊作品。其实我最不爽的是,才华在哪里,显示给我们看了吗?能考上名校就是才华?
不是我的菜
试着去理解隔阂
你要接受一些现实是永远改变不了的。只能接受。镜头画面依然很美,尤其是在音乐厅听贝多芬得时候那一段音乐图像化的多姿多彩,太震撼了。结尾看到洛杉矶警方驱逐低端人口的街头乱象,自然联想到最近在北京发生的事,有人为此拍电影吗?
乱乱的,想说什么又没说清楚,看得我很躁动
想表現的太多。結果一樣都沒表現好。
似乎看的是删节版,明显的断层,感觉很不好。(巴赫无伴奏怎么可以被拉成那样!不带那样衬托贝三的!)唯一印象深刻的台词 "You can't fix LA." 谁都不能成为他人的上帝,你以为你是拯救了他?
Consuming whom the audience expected to be shocked, could lead to a shock on himself in the end.
有点太用力。
虎头蛇尾!简直是急转直下,别开生面的一个烂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