影片讲述了一位好莱坞小导演为了被欣赏而刷存在感的故事。
维克多是好莱坞众多导演中不为人欣赏的小导演,事业上的不被认可及破裂的婚姻一次又一次的打击着他,对艺术的热爱及对美的执着却又不断唤醒那颗偏执的内心。
恰巧这个时候遇到了天才设计师,设计师利用0和1编码出了完美无缺的美女西蒙尼。
维克多通过利用虚拟的西蒙尼打破了现实的框框架架,从而拍出了理想中的电影,获得了大家的一致好评。
工作中的同事、各种媒体、以及不看好自己的妻子都对他刮目相看。
但随之而来的是公众对虚拟西蒙尼的呼唤,观众多么想见一见电影中的西蒙尼。
维克多制造了一个虚假的人物就必须用谎言去弥补谎言,他不敢想象当观众知道被欺骗后会是怎样的结果。
他创造了西蒙尼但同时西蒙尼更像是创造了维克多。
水满则溢,当过多的赞美欣赏涌向维克多时却在赞美中痛苦不堪。
维克多要的只是别人的认可而不是精神上迷失自我。
他只好痛下决心毁掉那个不存在的西蒙尼,毁掉亲手制作的假象。
结果却为自己带来了杀人的罪名…………我想本片很好的反映了当下电影人的几点困惑。
(1)是该坚持艺术审美听从灵魂的呐喊,拍出真正的高质量电影即使不为大部分观众认可,还是追逐名利拍出能够卖的高票房的商业片。
(2)在科技手段如此发达的时代,是坚持用华丽的特效或者当今的虚拟现实技术来堆积电影,还是坚持原生态用演员的演技来构架。
如果真的有一天电影中的虚拟变成了现实,估计我们大部分的小鲜肉就要失业了。
(3)当我们千方百计的希望得到别人的认可时,是被认可的结果更重要还是坚持当初的本心更重要。
最后,还是得出了一个普遍的真理,无论身处多艰,陪你的永远是亲人。
NO.1关于片名如同影片中表明的那样,S1m0ne是那位完美的虚拟演员的名字,也就是Simone。
同时,也正像Viktor指出的那样,这个名字其实是程序名Simulate One的缩写。
除了这路人皆知的秘密之外,我想说两点。
第一,请允许我隆重介绍Leet这个概念。
leet是一种语言学现象,可以看做是一种主要在互联网上横行的非主流文化。
我可以举一个非常常见的例子来形象地展示一下到底什么是leet,“女口果人尔能看日月白这段言舌,那言兑日月人尔白勺目艮目青有严重白勺散光”,这段中文互联网上被反复重复引用的天才之作就是中文leet的实例。
换句话说,leet其实就是将系统庞大结构严谨的语言文字,特别是文字密码化的过程。
英文中一般是用形体相似的数字或符号甚至是同音词汇来代替具体字母实现语句的密码化,比如用1来代替i,用0来代替o等等。
S1m0ne无疑是leet概念指导下的产物,G@me是一部日本电影的名字,我不关心其电影的具体内容了,用在我文章的标题,一方面是说老子不“知识青年”了,只想琢磨琢磨电影中有趣的东西,另一方面,它同样是对leet的注解。
对了,leet本身也应该写作1337的,1337英文字母转换表如图(点击放大之),有兴趣的同学可以学习一下。
作业:请将如下句子1337一把:Bigteeth,you are so smart!第二,为什么不把S1m0ne这个名字彻底1337呢,比如按照上面的转换表就应该是51(v)0{\}3。
一方面,玩1337的电影观众毕竟还是少数,更重要的在于,这是对“0”和“1”的强调,接受过计算机知识普及教育的人们应该不难理解这两个数或者说二进制对于计算机的意义。
NO.2关于角色名第一,1968年库布里克(Stanley Kubrick)的天才之作《2001:A Space Odyssey》中的超级电脑叫HAL9000,H、A、L这三个字母的后一个字母分别为I、B、M,这一点被无数慧眼识别过了,算是隐讳地向赞助商脱帽致敬。
S1m0ne当中有一些小角色,他们的名字分别是Corel、Claris、Hewlett、Lotus,如果这还不够引起你的警觉之心,试试下面两个:Mac、Dell。
第二,Al Pacino扮演的那位两获奥斯卡提名坚持自己艺术追求的导演名字叫Viktor Taransky,正是他创造了Simone。
Mary W. Shelley1818年在伦敦出版了据称是世界上第一本科幻小说的《科学怪人》,其中那位制造出怪人的科学家叫Victor。
事实上,Mary小姐给自己小说中的人物命名为Victor更是因为受到弥尔顿《失乐园》的影响,弥尔顿在《失乐园》中经常用“the Victor”来代称创造人类的上帝。
NO.3关于故事原型http://photo.bababian.com/20060519/8AEF8549C4216135D77A9209573992D8_500.jpg 不能说S1m0ne是根据真实事件改编的,虽然现实世界好像就是那么疯狂。
但是,一个虚拟人物,一个可以被主人操纵,实时同步地重复主人的动作和语言的虚拟人物,是存在的,她叫Ramona。
说到Ramona不能不说到Raymond Kurzweil,这是一位天才,主要致力于未来学的研究,是光学字符识别、语音识别和文本语音转换领域的风云人物,被另一位天才Bill Gates先生称为“对未来人工只能最具洞见的人物”。
他先是根据一位医科女学生Amy Bluestein的样子确定了Ramona的形体和容貌,然后根据加拿大一位小有名气的摇滚歌手Holly McNarland的样子加以修正。
2001年2月22日,他和他的创作团队在著名的TED (Technology Entertainment and Design)大会上表演,吸引了数以千计的各色人等前往观看。
关于Ramona小姐的更多私密生活,请在此窗户上蘸唾液捅个小洞偷看。
Kurzweil先生对于S1m0ne这部电影的兴趣是可以理解的,他还写了篇评论《Reflections on S1m0ne》,当然其中免不了对New Line Cinema在Simone特技制作上的小气与吝啬嘀咕两句,对于一些技术问题自然是当仁不让地批评两句,比如他说2001年Ramona的那个表演是他们团队20多人合作完成的,而Simone10万现场观众全球电视直播的演唱会竟然是Viktor一人搞定。
NO.4启发和感想谈一部电影对于观影者的启发变得简直就像大便之后要擦屁股一样重要。
这部电影有些台词,特别是Viktor Taransky先生许多睿智的话语惹人深思,比如“我们造假的能力已经超过了我们鉴别事物真假的能力”,比如“骗十万人比骗一个人容易多了”。
对于我来说,最重要的启发有两个,一个就是女儿说得:创造虚假的东西不是你的错,但是拿出来骗人就是你的不对了;另一个重要的启发则是Viktor打开Simulate One程序时,他的那位身为电脑天才整天对着显示器因为辐射而得恶性肿瘤的影迷,Simone的“父亲”Hank先生在电脑屏幕上一字一顿地说:Taransky先生,在我们开始之前,请注意,不-要-靠-屏-幕-太-近。
图片链接个人废话完整版:http://bigteeth.blogbus.com/logs/2006/05/2502933.html
看了这部电影后,觉得美国人的电影优点之一,是创造力,尤其是科幻片。
翻翻导演的片子,发现全是一些令人拍案叫绝的作品:千钧一发,幸福终点站等等。
他就是安德鲁·尼科尔 Andrew Niccol喜欢。
撒谎的最高水准就是,你只说出一个关键词,然后所有人帮你把故事编的完整,并且在他们的脑海里不停的将故事延续这样我想起了,别人转发的《不存在的女友》的故事而simone 就是 一个人利用虚拟的二进制数字0和1 创作出来的所谓完美的存在,然后,人们开始替发明者编造这个完美的童年,恋爱史,喜爱的品牌,热爱的食物,这是极大的讽刺了现实的 舆论媒体在这部电影里,落魄的好莱坞导演,利用一个完全不存在的演员,而争夺了全世界的眼光,让他再次回到了巅峰,然而,当人们开始更加喜爱西蒙妮的时候,他自己却开始了否定自己,开始忘却了最开始的目的然后,他开始,嫉妒起另一个自己,一个被套入了数字模拟化中的自己,甚至变了性别的自己又让我开始深深地反思我自己,我有没有嫉妒另一个自己simone,sim one 某一个人,我们总是热切希望自己能拥有别人身上自认为美好的东西,而这些东西,到底是我们没有,还是说,我们以为自己没有然后,我们开始撒谎,谎称自己身上有着另一个自己有的东西,然后所有人替你圆谎,然后,你开始矛盾,其实我没有啊,你们为什么以为我有,最后,我们开始厌弃自己,厌弃撒谎的自己这就是一种犯贱的怪圈在这部电影里,艾尔帕西诺,完成了他自己的完美的独角戏,也展示给我们看,他的怪圈幸而最后,有着爱他的妻子和女儿然后,在现实中,是不是一定有这么美好的HAPPY ENDING而,那个能继续,无时无刻,义无反顾的告诉你,你确实拥有这些谎言,然后去帮你圆谎的人是不是就能让你碰上,这些都是未知什么是完美,为什么撒谎我们到底拥有什么不如,去探讨探讨自己停止八卦别人停止恶心的怪圈做一个没有扭曲而变态心理的正常人吧
一个导演,为了追求艺术,放弃了毛病大的女主角。
而同时放弃的也是商业片的传统&行为准则,他就要破产了。
但是当他走投无路的时候,他找到了一种用电脑去模拟的演员,那就是simone。
西蒙娜。
他贯注了自己的所有热情&爱到这个虚拟的女演员身上。
结果电影十分成功!
但是一个新的问题产生了,这个虚拟的人是无法出现在观众&媒体面前的。
于是,他种种借口,百般的设计。
但是居然弄巧成拙,众人都认为他成了谋杀simone的凶手。
而在最后的时候他的老婆,也就是他的制片人接手了他的simone,选择了继续去制造假象去维持simone的现实存在,居然还和导演有了孩子?!
最后这个忠于艺术的导演,还是选择了商业的欺骗。。。。
真实与虚拟之间,几乎没有界限。
就像如今我们的生活空间与赛博空间两者早已合为一体,不能分离,而且这种趋势有增无减。
是虚?
是实?
完全取决于观者,若是勇敢的向虚拟空间中伸出手去,也许就会触摸到真实的她,我的西蒙妮。
看到一半的时候很为维克多担心,觉得他无法收场。
在这部影片中我看到了导演的讽刺。
我记得影片中有一句话是这样说的“她已经杀死了你,现在正在杀死我。
”这句话让我记忆犹新。
其实很多人都是这样,沉溺在自己的谎言中被自己杀死。
(或许导演从头到尾都在讽刺电影制作当中的电脑特技。
)维克多曾因谎言得到他想拥有的荣耀,可是他忽略了那些荣誉和喜爱仅仅属于那个不存在的西蒙妮,从头到尾与他无关;维克多也曾被自己的谎言欺骗,他欺骗了世人也欺骗了自己,无法自拔。
也许你和维克多一样的勇敢,为了不属于我们的美好;也许你和世人一样习惯于追求遥远而美丽的梦,安逸于自己的幻觉。
维克多的女儿说:“我们只是不愿意承认被欺骗。
”谎言通常要付出惨痛的代价。
虽然这部影片是圆满的结局,可是在我看来,这种完美,其实是另一种不完美。
制作团队: 导演 / 编剧: 安德鲁·尼科尔主演: 阿尔·帕西诺 / 薇诺娜·瑞德 / 瑞秋·罗伯茨 / 凯瑟琳·基纳 / 埃文·蕾切尔·伍德类型: 剧情 / 喜剧 / 科幻制片国家/地区: 美国上映日期: 2002-08-23(美国)片长: 117 分钟摄影:爱德华·拉赫曼, 主要从事美国独立电影活动。
拍摄的《 卡罗尔》、《 远离天堂》获得奥斯卡最佳摄影提名。
配乐:卡特·伯韦尔, 有15部电影与科恩兄弟合作配乐,参与的电影《卡罗尔》的配乐为其赢得了奥斯卡最佳原创音乐奖的提名。
上映及发行 上映日期:2002年8月23日发行商:新线影业预算1000万美元,票房19,576,023美元 观影疑问:2000时代对于虚拟角色的讨论围绕什么主题?
与现代作品《银翼杀手2049》关于是否为人的主题是否相似?
在维克多按下删除键的瞬间,西蒙妮的虚拟躯壳化作数据星尘,这场数字造神运动的溃败,恰似老子笔下“大曰逝,逝曰远,远曰反”的宇宙循环。
《西蒙妮》不仅是娱乐工业的黑色寓言,更是一场横跨传播学、技术哲学与东方智慧的思辨盛宴。
当虚拟偶像的像素羽翼遮蔽真实星空,我们急需在“冷热媒介”与“吾丧我”之间,寻找抵抗技术异化的精神锚点。
一、媒介炼金术:从“景观社会”到“算法道场” 德波的“景观社会”理论在数字时代演化出更诡谲的形态——西蒙妮的诞生标志着娱乐工业从景观制造跃迁至“算法通灵”。
这位由代码拼贴的虚拟偶像,实则是德赛图笔下“日常生活实践”的终极异化:观众对西蒙妮的狂热追捧,本质是数字劳工在流媒体平台的无偿情感劳动。
而维克多扮演的“媒介萨满”,通过CGI技术完成了一场后现代招魂仪式,将观众集体催眠进由0和1构筑的赛博太虚。
这种技术巫术与庄子“有机事者必有机心”的警告形成共振。
当算法能够精准计算人类的情感共振频率,当神经渲染引擎可以模拟比真实更动人的微表情,老子的“五色令人目盲”便从道德箴言升维为技术批判的预言。
西蒙妮的完美微笑越是无懈可击,越暴露出数字时代“真宰”失位的认知危机——我们在算法道场中供奉的,不过是自己欲望的数字化身。
二、虚实辩证法:庄周梦蝶的赛博变奏电影中记者对西蒙妮真实性的追问,恰似惠施“子非鱼”之辩的当代重演。
当观众明知西蒙妮是虚拟存在却依然为之癫狂时,“洞穴寓言”获得了数字版本:人们不再关心洞外的阳光,反而为墙上的像素幻影发明出新的崇拜仪式。
这种认知困境在“梦蝶”的哲学框架中显露出更深刻的荒谬——当VR技术可以制造触觉反馈,当脑机接口能直接刺激快感中枢,我们何以区分“庄周梦蝶”与“蝶梦庄周”?
彼得斯的《奇云》中“基础设施即存在方式”的论断在此得到印证。
西蒙妮的存在完全依附于数字基础设施:她的“生命”是云计算的结果,她的“死亡”是服务器断电的隐喻。
这种彻底的媒介依赖性,让海德格尔“技术的本质绝非技术性的”警告变得振聋发聩。
当维克多试图用断电终结西蒙妮时,他触碰到的不仅是电源开关,更是整个数字时代的存在论根基。
三、技术“反者道”:老庄哲学的解码密钥电影结尾的失控局面暗合老子“反者道之动”的辩证法则。
维克多创造西蒙妮本是技术理性的胜利,最终却导致自身被媒介反噬,这种“造物者沦为造物”的悖论,正是庄子“物物而不物于物”思想的技术演绎。
当AI绘画程序能自动生成西蒙妮的衍生形象,当深度学习模型让虚拟偶像“自主进化”,《齐物论》中“咸其自取”的哲学命题被注入赛博基因——技术创造的“成心”正在取代人类的“真君”。
这种异化过程在基特勒的媒介物质主义理论中能找到呼应:数字基础设施不仅传递信息,更在重塑主体的认知结构。
西蒙妮的粉丝群体呈现出的集体癔症,印证了尹锡湖“媒介即环境”的论断——当人类长期浸泡在算法环境中,真实世界的“拙”反而成为需要修复的系统错误。
而庄子“堕肢体,黜聪明”的坐忘境界,或许能为数字成瘾者提供一剂解药:只有主动切断媒介脐带,才能重获“见素抱朴”的认知自由。
四、归真之路:在“无用之用”中寻找出口当西蒙妮的电子幽灵活跃在元宇宙的每个角落,老子“大巧若拙”的智慧显露出新的启示。
那些被美颜滤镜抛弃的皱纹,被AI作曲淘汰的跑调哼唱,被虚拟偶像碾压的平凡面容,或许才是抵御技术完美主义的精神堡垒。
正如阿多诺批判文化工业时强调的“非同一性”抵抗,庄子笔下“无用之大树”的生存策略,在数字时代转化为对技术标准化的沉默抗争。
电影中那个坚持调查真相的女记者,恰似数字化浪潮中的“真人”。
她不被算法幻象迷惑,执着追寻“象罔得珠”的认知境界——这暗合维利里奥“知觉后勤学”的警示:在光速传播的时代,唯有保持“目击道存”的直觉判断力,才能避免沦为媒介系统的附庸。
当维克多最终凝视着空荡的舞台,那个未被代码污染的沉默瞬间,或许正是老子所说的“大音希声”——在技术狂欢的废墟上,真实正在以负片的形式显影。
Re:从“不知”出发寻找真实这场发生在千禧年初的媒介预言,在ChatGPT改写人类语言、Stable Diffusion重塑视觉经验的今天,愈发显现出哲学层面的紧迫性。
《西蒙妮》如同一面数字照妖镜,既映照出技术理性的狂飙突进,也反射着道家智慧的不朽光芒。
当虚拟偶像的歌声响彻元宇宙的每个角落,我们或许该重听庄子那句穿越时空的诘问:“庸讵知吾所谓知之非不知邪?
”——在算法编织的认知迷宫中,承认“不知”,可能才是通向真实的第一道门。
《西蒙妮》,Simone,sim+one,即模拟一号。
西蒙妮是一位数字虚拟的女影星,有赫本一样迷人的相貌和姿态,但比赫本更加完美,或者说她的一切可以随心所欲,但又支离破碎、完全依赖。
我一直赞叹这部影片合情合理又出乎意料的想象力,无声无息又力度强劲的批判力和令人如痴如醉的画面带来的畅想和感受。
艾尔·帕西诺(Al Pacino)在影片中饰演一位极具才华的艺术片导演维克多,在商业电影的大潮下十年不得志但仍不愿屈尊就驾,他在与作为电影公司掌门人的妻子离婚后,生存状况落到了最低点。
在新近电影开拍之际选中的女演员又扬长而去。
也许最低谷就意味着即将的柳暗花明。
维克多偶遇多年前的朋友汉克,在电影感悟和计算机技术方面汉克是一个难得的天才。
汉克临终委托律师交给维克多一个遗物,那就是西蒙妮——一个以软件为载体的女影星。
西蒙妮随着影片的公映红遍全球,就像一位偶像被人追捧。
然而,没有人能够见到活生生的西蒙妮,因为她的相貌、气质、音色是数字虚拟的,而话语和姿态是维克多倾心赋予的。
西蒙妮的一切让人着迷,她的神秘给成功蒙上了一层若即若离的魅力。
无论是影视界、新闻界还是影迷们都像追寻上帝一样追寻着这位名噪一时的女影星。
维克多创造西蒙妮除了电影的需要,更主要的是想证明自己的存在和价值,同时,更是要引起他深爱着的前妻的再度垂青。
但是,他的前妻也同众人一样相信西蒙妮的真实存在,她的兴趣完全集中在西蒙妮的 商业价值。
对此,维克多濒临绝望,他开始竭尽全力丑化西蒙妮以获得众人对她的遗忘,但适得其反,人们更加喜欢这位完美影星,更加追探着西蒙妮背后的秘密, 包括所有人信以为真的,她和维克多的私人生活。
最后,维克多难以承受来自各界的压力,便宣布西蒙妮不幸身亡。
滑稽的是,警察局竟然认为是维克多谋杀了西蒙妮,经过了几番周折,聪明的女儿找到了父亲的秘密,恢复了染毒的“西蒙妮软件”。
西蒙妮的重现挽救了入狱的维克多。
结局当然是令人欣慰的,前妻得知真相后被维克多非凡的才华和执著的真情所感动,重又回到了他的身边,随后,一家人共同塑造着西蒙妮和更多的人物……影片极具讽刺力。
不仅讽刺了商业电影的现状,比如,明星追捧、商业利益、愚弄观众等等;反讽了众媒体的前呼后拥、弄虚作假;而且也把一些利益熏心和图谋不轨者刻画得淋漓尽致。
种种夸张的手法让人们忍俊不禁。
维美之人也一定会喜爱这部影片,因为影片的场景似诗如画,像莫奈画布上变换的自然,真实、简单、多彩如梦。
场景的美在于空旷、宽广和孤独的存在之间的对比和映衬,维克多的别墅设在大海之滨,凭栏而望是一际浩瀚的大海,直至水天相接的地方也不见一丝杂质,转眼回望,透过门上的玻璃窗可见盛开的花园和葱郁的树柏。
一处是宽阔无边,一处是繁花簇拥。
影片中有几个镜头都是在无边无际的海洋边维克多似悠闲的生活又紧张的工作,一张一弛凸现自然的魅力和人的灵性,即便这样的海和这样的人,影片也一如既往笼罩在暖色调中,没有任何悲凉和凄楚。
但是,孤独永远是宽广的宿命,就像真正的艺术不能降低它的高度,无论任何方面,不管创作还是接受。
……
在于那句歌词 you make me feel like a nature women
一个虚拟偶像通过媒体可以让人以为是真人偶像,反过来说,媒体带给人更多的是虚拟的快感。
万恶的计算机时代。
俗套太多,亮点太少
6.8/10 题材是真的好,但是拍成喜剧又太过浪费,曾经无数次构思过这种题材的恐怖片,也许惊悚恐怖风更合适?但是这个结局也是属于细思极恐类型的… 早年的木头妹也太可爱了。
阿尔•帕西诺老戏骨各种有!葬礼那段很讽刺我喜欢~
在浪费时间的片子里,还行。。。
说着反好莱坞却是典型好莱坞
我是來看阿爾帕西諾飚戲的,但他身上還是那股教父的味道。不過這個題材倒是有點意思,沒有節操的是,好萊塢那套爛透的劇情模式。
初音未来演唱会
没多大意思
剧本角度太偏,精彩的科技没有展现,大概因为时代太早了(还用5存盘呢)。其实完全不需要阿尔帕西诺来接演这个片子,一则角色偏重,完全是月明星稀。别说角色,他甚至把故事的光芒都给掩盖掉。真希望能有电视台甚至是动画剧组来接此题材。但是,非常非常喜欢这个故事。
Evan Rachel Wood太美太美了啊 Evan Rachel Wood太美太美了啊 Evan Rachel Wood太美太美了啊
记得那个年代,用家里的背投观看此片。大叹画面效果怎能如此精细〜
20年后,虚拟偶像真的火了呢。捏脸,元宇宙正在变的流行,回过头再来看这部电影还真是有趣,如果能像恋爱笔记本那样的设定就更牛掰了。不过这部电影的底层逻辑借鉴了另外一部好莱坞片,包括离婚,电影连续失败等核心。不过不重要吧。
人们需要的是完美 即使她只是一堆0和1
你们根本不懂miku。。。。
帕西诺的演技让人完全感觉不到只有他一个人在演,还是个小萝莉的Delores真可爱啊wwwww
二十年前就玩出的概念如今当下是实现了,全息影像
其实印象中应该是有点儿深度的一个电影吧,但除了这个人造人很完美之外,没什么印象了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