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一月份进剧组开始算起,我已经不间断工作了100多天。
今天五一终于溜回了家一趟。
和家人吃了午饭后,一下午加晚上狠狠看了三部电影。
这是第一部。
“再赠予我一些生活的热爱。
”很喜欢片中这句台词。
因为这次跟组时间太长,同时工作岗位的职责和类型也消磨自身兴趣所在。
不止是失去了对剧组的热爱,甚至失去了对生活的热爱。
但可能我的这份热爱并不是突然丢失的,这次只是碰巧发现了这个事实。
我不能再去依赖别人赠予,我需要通过自己来发现与拾起这份热爱。
回到家后也翻了翻房间里的书架,随手打开一本,当年崭新的书页居然也变成了泛黄且因为潮湿变成像海中波浪一样的质地。
这让我有些吃惊,但也感到奇妙。
时光应该也在我的身体和思想上留下了许多波浪吧。
片中还有一处地方给我留下印象。
在学会阅读后,查斯对玛格丽特说:“我很痛苦,我还是更喜欢我懵懂的样子。
”丢下思考,每日沉浸在快节奏的时代中,享受着奶头乐所带来的情绪里,被各种不重要的信息影响干扰。
这真的不快乐。
我不仅要去探索波浪似的书页,我更要探索波浪似的自己。
从本质上说,《杀手莱昂》、《刺猬的优雅》和《与玛格丽特的午后》都是同一类型的法国电影,前者是男人的童话,后两部则是女性的,尤其文艺女性的童话。
《刺猬的优雅》中五十岁的寡妇荷妮是个矮胖平凡的门房,为人冷漠寡言,毫无特色,但在荷妮紧闭的门背后,却有一个充满了书籍的隐秘小天地。
小女孩芭洛玛与新住户小津格郎先生窥见了荷妮的秘密,他们发现这个一贯泯于众人毫不起眼门房竟有着无比优雅的精神世界,那里有列夫托尔斯泰的俄国风光,还有小津安二郎的“红豆布丁颜色”的山脉,那里住着一个不卑不亢,细腻而渊博的女人。
荷妮在与小津先生几次交往的过程中保持着一个特色,哪怕她心知自己与小津先生再不般配,自己的身份哪怕再细小卑微,她的态度始终如一,不隐瞒、不谄媚,尽管也会背后自怜,却绝不作态。
正是这份坦荡让小芭洛玛着迷,说那是“刺猬的优雅” 。
荷妮的这种优雅,是真读书人的气质——博大的谦卑,孤高的骄傲。
《与玛格丽特的午后》中也有一位读书人——九十岁的孤寡老太玛格丽特。
玛格丽特住在养老院里,每天的娱乐是中午步行去公园,坐在阳光下的长凳上读书。
读着读着,就遇见了也常去公园长凳上吃午饭的乡巴佬杰尔曼。
这个杰尔曼从小便有阅读障碍,个头胖大粗鄙,被朋友们取笑调弄也不怎么在乎,总之就是个粗线条的下里巴人。
杰尔曼与玛格丽特因数鸽子而相识,因卡缪的《瘟疫》一书而相知,谁也没想到完全不是读书料的杰尔曼竟拥有丰富细腻的想象力,他听玛格丽特读书听得入了迷,每天都准时等待那个和书籍的约会。
《刺猬的优雅》和《与玛格丽特的午后》两个都是爱情故事,都有喜有悲,而且还都不怎么现实。
不论是文艺女性荷妮还是乡巴佬杰尔曼,他们都因阅读在某种意义上进入了一个崭新世界,他们所爱的,与其说是某个具体的人,倒不如说是一种人生的可能,一种“逃离鱼缸”的升华。
荷妮是主动而小心翼翼地在她隐秘的心灵世界中寻找这些可能,直到她遇见小津先生;杰尔曼则是误打误撞,懵懵懂懂,直到他终于在罗曼•加里的自传《黎明的承诺》中找到了与母亲关系的终结点。
这两部电影都不完美,都没有对主要人物的来龙去脉作出百分百令人信服的解释与安排,严格说来都算蓄意煽情的产物,但我依然感动得全不在乎,就好象我曾动情于莱昂,不会追究为什么一名杀手会只喝牛奶,为什么街头枪战发生得司空见惯——这些完全不是看电影的重点嘛。
童话之所以为童话,正是因为它们抛弃了现实世界的某些逻辑束缚,将隐藏在人心底最真实渴望挖掘出来,赋予它们形体、气味、感受,赋予它们生命,让它们在最美好灿烂的情境中得以升华。
那么,对荷妮、杰尔曼和玛格丽特这些毫不起眼的普通人来说,究竟是什么让他们变得那么与众不同,让他们从灰暗的现实世界中脱离出来,成为观众眼前那些发出彩虹般光彩的有故事的人呢?
书籍、阅读。
当然是书。
书是有魔力的。
玛格丽特送杰尔曼一本字典,帮他识字,告诉他“你会从一个世界进入另一个世界。
你在迷宫中走失……你停下来……你会做梦……”每一个爱书的人都说“读万卷书行万里路”,但书籍并不只是带人行万里路那么简单,她带你进入的是另一个维度的世界,在那里生活充满了无限的可能性,时间空间都不再是阻碍,从宇宙零秒到世界终结,从一个人的心到万千人的梦,只要你愿意,书都可以将这些无穷无尽的可能性在你面前缓缓展开,有景,有境,有情。
是啊,书中有情。
那些薄薄的纸页上承载的是怎样一些千徊百转浸透了爱恨的文字啊。
有的书是热烈直白的,情感的细枝末节都诉诸笔端,讲解得明确无误;有些书则是缱绻内敛的,她们不谈情爱,但她们描述,描述四季交替中那些最难于捕捉的光影,描述最微妙、最无法定义的小活动、小变化、小涟漪。
但谁又能否认,那些沉默的字母与字块间,在写作者的心与笔之间,没有一股爱意暖流在淙淙流淌呢?
就好象小芭洛玛从没跟荷妮说过“我爱你”,但她一笔一划地画荷妮,画她的小屋、她的书架、她的书,做成卡片悄悄塞进门缝;就好象杰尔曼不会说什么漂亮话,但他给玛格丽特做手杖,他一遍遍地练习朗读,就是为了让小鹿一样优雅的玛格丽特继续与书为伴,与阅读厮守终生。
写书人有情,读书人也有情。
玛格丽特从不嘲笑杰尔曼的无知,她专拣那些抓人心绪调动好奇的片段读给杰尔曼。
杰尔曼感谢玛格丽特读书给他,而玛格丽特却说是两个人一同读完了卡缪,“一个好读者本来就是一个好听众”。
荷妮管与自己相依为命的懒猫叫“列夫”,小津先生的两只灰猫一个是“列文”,另一只叫“吉蒂”。
这是读者与作者之间的小秘密。
谁能想到不同空间里那些毫无关联的个体们,就这样因着那些薄薄的纸页跨过时间与空间走到了一起呢。
没有鲜花,没有掌声,甚至完全没有表达的机会,但随着目光轻轻拂过一个又一个的字、词、句,他或她从此就慢慢进入了他与她的心底。
这感情甚至完全无需表达,不,再华丽的形式也都是苍白。
只有阅读,阅读,阅读。
阅读是读者写给作者的情书。
这无声的情书里承载着真理。
有谁不会“在母亲的坟墓前嚎啕”,又有哪个家庭不是“各有各的不幸”。
书籍的动人不仅是她美丽,也不是她奇趣盎然,她动人是因为那情感真挚、真诚、坦白。
好作品是一颗颗被剖开了的心,所有的秘密、心事、成熟与不成熟的思考、质问、苦闷、沉积、追寻,全都摊开晾晒在读者的眼前。
作者与读者在这条路尽头所共同寻找的是混乱无序的人生里一些稳定、真实、坚如磐石的东西,这东西便是真理,是爱。
我喜欢《与玛格丽特的下午》中杰尔曼被年轻漂亮的女友安妮特莫名其妙地深爱,喜欢玛格丽特那张与非洲孩子们的黑白合影所透露出来的小讯息,也喜欢《刺猬的优雅》中又穷又老没上过什么学的荷妮竟然坐拥书城,是无以伦比的精神贵族。
因为这些人物与书本、语言,与阅读之间的关系从来都不是偶然的。
没有对精神世界的强烈好奇,没有甘于孤独的执著坚韧,没有那一颗保持原初的赤子之心,他们便不能与书籍厮守过那么些平淡而又奇妙的日子,维系那样长久而又热烈的激情。
我不觉得这样的逻辑过分虚幻脱离实际,这是另一个层面上的真实,是每一个人物隐藏在世俗身份背后的精神核心。
于是,书让人发现了爱,爱让人选择了书。
这是多么不寻常的爱情故事啊。
你好呀今天要给大家推荐的电影是2010年的一部典型法国文艺风电影与玛格丽特的午后 (La tête en friche)这是一部洋溢着温暖、温柔与爱的电影Part.1 论说基曼怎么也和文艺扯不上关系,他粗俗而又肥胖,成天混迹在对于书籍嗤之以鼻的loser堆里。
他从小的语法就一团糟,语言老师更是经常当着全班同学的面把他当成嘲笑对象,学校教育不仅没有给基曼带来阅读的乐趣反而加重了他对于学习的阴影。
与此同时,他的家庭教育也是一团糟,不知道生父是谁,母亲甚至总是带着奇怪的语调大声地指责这个她当初费了大力气才生下来10斤的大家伙,说他好吃懒做、肮脏又没用。
基曼就在这样的环境下长大,童年阴影可以说是伴随了他的一生。
可在一个阳光明媚的午后,基曼在一个有着很多鸽子的小公园遇见了95岁的玛格丽特,她温柔、知性而博学,退休前曾是一名学者,而这两个毫不相似的个体就自此邂逅。
这一次,玛格丽特带来了一本《鼠疫》并且主动地读给基曼听,本来对书籍毫无兴趣的基曼马上就被鼠疫的蔓延所感染,并且在每一天的下午都来到公园的长凳上听着玛格丽特为他朗读这一本精彩的书。
仅仅一周,他们就一起读完了《鼠疫》,甚至基曼还记住了书中一些精彩的话语“总有一天,我们都会在母亲的坟前像被抛弃的野狗般哭嚎”。
但是没过多久,基曼就发现了读书的弊端,原先可以懵懵懂懂的混迹在人群中活着,但却因为读书,随着洞察力和思维力的增强,对于眼前的一切似乎都更加清晰了,再也不可能像原先一般安于现状。
基曼对于这个变化感到惶恐,他不喜欢这样,他找到玛格丽特想告诉她这个事实,但是却在玛格丽特生动的描述下,被她的另一本书吸引了注意,再也不看书这个计划自此宣告失败。
在二人温馨的接触中,玛格丽特告诉了基曼她的病情,她得了老年黄斑变性,正在慢慢失明中,不久的以后嗜书如命的她再也读不了书了,甚至还得撑着拐杖以避开路上的障碍物。
基曼因为这位老太太的这番话深深触动,他花了很多时间认真地雕刻、打磨,想给她做一个最合手的拐杖。
经过女友的提醒,基曼也鼓起勇气捧着书对着女友一次一次地练习朗读书,因为他想,那么爱书的玛格丽特即使失明了也离不开书啊。
这一次,基曼让玛格丽特闭着眼睛,他说要给她一个礼物。
是的,这个礼物就是基曼第一次为玛格丽特读书,基曼读的快速而紧张,每读一会就转过头查看玛格丽特的表情,但玛格丽特始终带着和蔼的微笑听着他朗读,我想就是玛格丽特的温柔一直鼓励着基曼坚持读书吧。
但是,有一天,基曼发现住在养老院的玛格丽特被接走了,仔细一询问是因为她的侄子付不起这个养老院的费用,于是把她送到了遥远的、价格低昂的、条件恶劣的养老院了。
基曼开了好久的车,终于在恶劣的环境下找到了玛格丽特,这个优雅而知性的老太太,即使坐在拥挤不堪的人群中仍然捧着书仔细阅读,玛格丽特看到基曼的到来马上就露出了惊喜的笑容。
最终,基曼开着货车接走了这个他早已把其当作亲人的老太太玛格丽特,玛格丽特以无尽的耐心与温柔带他走进了阅读的世界,而他回报给了玛格丽特一个家。
Part.2这不是一个爱情故事,但这故事里却不乏爱。
两个孤独的灵魂互相倾听、互相靠近,有时候这种柔情超越了爱情而存在。
书籍让人变得柔软,玛格丽特不抱怨不愤恨,平静地接受一些变化,享受着阅读与生命,以最大的温柔对待着周遭的事物。
她以花为名,一生都在文字中徜徉,形容词环绕于周,动词像野草一般疯长,有些令您不快,但她却温柔的植入了我这块硬邦邦的土地和我的心。
这部电影里带着法国人特有的幽默与细腻,在这仅有82分钟的电影里,还能把大段大段的时间让渡给书籍,或许这就是法国人的奢侈吧。
(本文首发于公众号“盐盐的私藏书影分享”,每周陪你看一部好电影)
“衰老是一种负担,对其他人来说尤其如此。
但有一点很好,那就是当你难过的时候,你知道你不会难过太久。
”“如果一个孩子没有得到足够的爱,他一定会渴望被爱,你觉得呢?
”“我是个废物,我能给孩子什么” “爱” [很想说爱不能当饭吃orz]“你的词典里没有其他品种的番茄” [查兹查词典的时候很有趣啊]“我想和你一起学习,但我很痛苦,之前懵懂的状态让我感觉更舒适” [但查兹得知玛格丽特即将失明之后买了一本书并练习了朗读]“我的视力正在走向死亡,我们面对死亡毫无办法”“她为她的书而活”[查兹看到妈妈死去的时候哭着呢喃“妈妈”]“很长时间,很长时间,至少五分钟”[玛格丽特第二次把词典留给查兹的时候也包了包装纸][查兹把玛格丽特接回家的路上给她分三明治,是把手里的分成两半然后把下面没吃过的那半递过去,还说“用餐愉快”]“这不是典型的爱情故事,但爱和温柔都不缺少。
她以雏菊为名,在词海中徜徉,形容词环绕在她周围,动词铺就绿色的田野,有股力量迫使你屈服,但她用柔软的文字敲开我坚硬的心房,融化我的心。
爱情故事中并非只有爱情存在,爱很难定义,但它就在那里。
这不是典型的爱情故事,我们在公园的长椅上相遇,她像小鸟一样,轻轻扇动了一下翅膀,她被词语包围,有些词语就像我一样普通。
她送给我了两三本书,那些书页在我眼里活了过来。
别急着离开,你还有时间,再等等吧。
我美丽的小花,还不到时候,再赠与我一些你对生活的热爱。
等一等。
爱情故事中并非只有爱情存在,爱很难定义,但它就在那里。
”
一直以来看法国电影都像在看童话一样,爱与温情是延绵不断的主题,人物细腻的表达和镜头缓慢的推进都像极了童话里散射的阳光,轻柔的诉说。
拿这部电影来说,查尔曼和玛格丽特在午后氤氲的阳光里数鸽子,坐在长椅上阅读,仿佛回到小时候和爷爷一起喂鸽子,谷粒洒满小院,散布各处的鸽子就全部回到地面,看着它们优雅的进食,我自言自语它们也叽叽咕咕,吃饱了大多一哄而散,也有留在地面散步的,可是基本都是昂首挺胸地玩自己的,与人无涉,偶尔它们也会踱步到我面前,或者我蹲着一步一挪地走到它们面前,低头看他们捡着剩下的零星谷粒,时间长了它们也真不怕我呢,有时候甚至我在院子里看书睡着了,想来时它们就在旁边看着我,透亮的眼睛不停地转啊转啊转。
扯得有些远了,不过我实在太爱法国电影里这样和谐静谧的镜头,像《刺猬的优雅》里门房太太看书时和猫咪的共处,还有《漫长的婚约》里最后花园阳光下等待的干净背影,这部电影里查尔曼对猫咪玛格丽特读书的样子。
阅读大概是我能想到的最美好的事情了,一直以来对自己最真实的期待就是to be a reader,a listener and a story-teller。
我之所以成为我,很大部分是因为阅读,这是我对自己小时候最深刻的记忆,是我的出发点也是我这些年唯一持之以恒在做的事情,从小到大梦想换过千千万万遍,可是那些或多或少有各自的原因,而有理由支撑的东西都是可以舍弃的,直到看到唐诺在《阅读的故事》说“我是一个职业读书人”,瞬间才领悟自己这么多年的追逐与辗转不过是希望做一个职业读书人,因为只有阅读是我生命里在做的唯一一件没有理由的事,如果一定需要一个理由,那么只能用查尔曼的话来说了“读书对她来说就像呼吸一样。
”所以,看电影的时候也会常常被安静的专注于阅读的镜头感动:看《生死朗读》最喜欢他们相偎在床上一个认真的读一个专注的听的场景;看《刺猬的优雅》最喜欢门房太太在灯光下对着猫咪读《战争与和平》;看这部电影最喜欢玛格丽特和查尔曼在公园长椅上读书,在养老院的小房间读书。
其实我能想到的最好的两个人相处的方式就是这样,两个人可是一起阅读,可以一起在午后慵懒的阳光里靠着窗户相对读书,可以窗外草坪上一个读一个听,可以在下雪的晚上坐在壁炉前喝着自酿的松子酒阅读,也可以什么都不做,就静静地看着对方,时不时地说话,彼此讲故事。
最长情的告白是陪伴,这好像是我看法国电影最经常想到的一句话,不管是关于爱情,亲情,友情还是玛格丽特和查尔曼这样的温情。
陪伴啊,大概就是查尔曼和玛格丽特每个午后相约读书、喂鸽子,就是查尔曼会每天出现在安妮特公交班车的不同站点等待,就是查尔曼和妈妈尽管一句话都不说但是彼此不容许对方受到一点点来自外界的伤害,哪怕是侮辱性的言语都不可以,尽管要离开还是就在院子里的房车住下。
玛格丽特在给查尔曼读书的时候说:如果一个人童年时没能得到足够的爱,一切都还在等着被他发现。
所以最后的查尔曼在母亲离开后发现了一切,“我们最终都会在母亲的坟前,像被抛弃的狗一样哀嚎”,爱其实是需要发现与领悟的。
这一年来的学习最大的收获是体验,人生在世是活生生地体验,是需要融入其中地生活着的,一切都应该是体验的,爱恨悲喜,鸡毛蒜皮,体验于其中,无大小之分,无多少之别,只是浸入。
最后想说的是,查尔曼在阅读罗马法语字典之后的懊恼与尴尬大概是我们最经常遇到的困境了,就像他对玛格丽特描述的一样“就像给近视眼配上了眼镜,突然一下,能看的太过清楚,于是就能看到一切的瑕疵和漏洞,看清了自己,让我觉得很难过。
我更喜欢以前的自己,一切都很模糊,却也很简单”,我常常羡慕不思考的人,并深深怀念原始的混沌,一切都足够简单清晰,我喜欢澄澈的世界,尽管我不喜欢黑色,偏爱灰色,可是我最爱的永远是白色。
不需要讨论他们之间属于哪一种感情。
爱的种类太多,我们又何须一一分辨。
只要知道是爱,是好,是温柔,是关切,那便已足够。
电影是娓娓道来,平平淡淡的,甚至谈不上什么高潮起伏。
可就是在结尾的短短几分钟,感情浓烈的碰撞一下子引人鼻酸。
玛格丽特,光是念出她的名字已经让查曼心情激荡。
一看到那个娇弱精致的小鸟被抛弃在那样的地方,那便什么都顾不上了,只能冲上去救了她。
观影前一定很疑惑,他俩是如何相互喜爱相互吸引的?
玛格丽特为查曼打开了一所花园大大门。
鸟语花香,豁然开朗。
又谁说查曼是个粗人,他的那些观察和言语明明是最为恰当的。
他感知了世界,感知了爱,感知了母亲,也感知了玛格丽特。
而查曼这个热心肠又直接的粗汉子,也让玛格丽特真心以待。
想想也的确就那么简单,真心而已。
他和母亲的关系在母亲离世后才得到了释放。
他哭着叫妈妈,最后一次扑在母亲身上的时候,一定想起了书中那句,在妈妈的墓碑前像狗一样哀嚎。
书和人生,相互映衬。
而查曼人生的深度和广度也在悄然蔓延。
在得知妈妈对他的爱后,他整个精神面貌都焕然一新。
因为被爱,会赋予人价值和强大的自信,充盈。
而现在,查曼也终于拥有了。
最后俩人在车上吃三明治时忍不住落泪,而自己甚至不知道在为这平淡的剧情哭什么。
是感动于这纯粹的美好和爱吧,而这是我们所有人都需要的滋养。
记得很早以前《第十放映室》做过一期关于法国电影的专辑,还记得里面的有句话好像是这么说的:法国的电影同样带有法兰西民族的个性,处处流露着浪漫的气息和人文的思考,并永远显出对美好生活的追求。
在明媚的午后阳光下,欣赏一部浓郁的法国文艺片,就好像坐在街边露天咖啡馆品读一篇美丽的散文。
而我,只是无意间在一个夜晚与《与玛格丽特的午后》相遇了。
文艺片不需要后期的电脑合成技术,不需要演员们吊上威亚飞檐走壁,它只需要缓慢舒适的叙事、应景应情的音乐。
当然,作为一部温情浪漫的电影,要是镜头中有和煦的阳光或者润泽的小雨,就更加带给观众画面感了。
影片中的主人公沙兹(中华语言果然要比最美丽的法语更加博大精深,神一般的音译——“傻子”)是一个肥胖、邋遢、不会读书、不善表达的小人物,长期与其他一帮小人物混迹于小酒吧,他有一个爱他善良一面的客车司机女友,也有一个带给他生命却未曾给予他足够关爱的母亲。
无欲无求、无惊无喜中,沙兹就这么不明不白的度过了50载光阴,直到那个阳光明媚的午后,在公园的长椅上,他邂逅了95岁的玛格丽特。
对于95岁的玛格丽特,才50岁的沙兹的确跟所有年轻人一样迷茫。
关于19只鸽子的名字,关于随意乱起的自己的名字,名字标签的主人的来历,话题就是这么一步步打开,哲学的思考也是一层层的深入,包括我们的生命在内,我们创造的一切是美丽追求后得到的结晶还是一次次的意外之获?
自己的母亲无意间的怀孕诞下了沙兹,而沙兹与玛格丽特的相遇也是例外。
童年的沙兹是不幸的,从小没有父亲的榜样指引,还因为身材肥臃脑子也不够机灵而不被母亲喜欢,在学校也受到老师的嘲笑······不知道是不是得罪了上帝,沙兹就这么在自卑中一天天长大,他甚至不懂得人际交流的艺术,在朋友想要自杀和因失恋痛苦时,他总找不到正确的话题和方式,反而使场面更加尴尬难堪。
沙兹又是幸运的,这么一个老大不小的下里巴人也有一个懂得欣赏他的善良的女友,并且让他在步入衰败的老年之前遇上了精神不衰的玛格丽特。
沙兹问过女友到底喜欢他什么,像他这么一个人,不会阅读,不会写字,没有专业技能,但女友回答说,你有爱就够了!
这么浪漫温馨的答案对于天朝人民来看是多么的假大空,但在一个充满爱和自由的世界里,这一切其实是如此自然。
在天朝眼里,法国的优雅是红酒、是香水、是皮包;但真正在法国,优雅首先表现在谈吐上。
沙兹绝对是谈吐上的失败者,但一个不优雅的人并不等于他不善良。
我们不是要寻找优雅的绅士,真正首要的是寻找一个善良的灵魂,从这点来看,沙兹的女友是个极其聪明的女人。
拥有这样一个女友是沙兹的福气,所以不要去想那个从未照顾自己的父亲,想想身边有这么一个关心自己的女友是多么幸福的事情。
故事没有交代沙兹如何认识的女友,但与玛格丽特的相遇真的就是一场意外。
这个年老瘦弱、被侄儿送来养老院的文艺女老师给沙兹上了一堂深切的人生阅读课。
读书在学生时期曾给沙兹带来噩梦般的经历,所以沙兹从来都不知道书中会有那么多知识和动人的故事,而孤独的老人玛格丽特也正好需要一个虔心的聆听者。
读书是一个人谈吐的表现,读过什么样的书,就会拥有相应的谈吐能力。
阅读,也是力比多和攻击性的双重升华。
当沙兹尝试用书中学来的语言与那些屌丝朋友交流时,很明显那群屌丝朋友在表现出惊讶之余有更多的羡慕嫉妒恨。
“是做爱而不是搞”,在肉身的快感体验中又升华了精神上的满足。
阅读同时也是倾听,读着作者写出的故事,是倾听着作者的诉说,沙兹能做一个好的聆听者,为什么不能做一个好的品读者。
善良的沙兹自然拥有丰富细腻的感受能力,只是这些感受能力被童年时的责备所压抑,他感受不到母亲的爱,感受不到父亲的存在,所以他以为自己更感受不了冰冷的书本里的世界。
当遇到玛格丽特老人播放的有声书吧,这种倾诉的渴望被潜意识里的自己感受到,这种感觉就像睡在温暖的摇篮里,听妈妈讲那些动人的故事,沙兹从小缺失的母爱在这一刻得到弥补。
终究是年龄太大,沙兹尽管努力练习认字,但也已度过了学习技能的最好时光,字典对他来说太困难也太无趣,里面全是晦涩的字母排列和毫无感情的注解,比起玛格丽特的朗读片段,这本厚厚的字典有太多多余的文字。
玛格丽特没有因为沙兹无法练习识字而沮丧,相反更加注重去挑选那些生动有趣的片段读给沙兹听。
于是,一个人的阅读变成了两个人的互动,阅读与聆听之间,两个人都感受到交流和想象带来的快乐。
突然看得太清楚能够看到更多的美好,就也会看到一些不曾注意的瑕疵。
在沙兹这个年纪,倒还是过的糊涂一点比较轻松,但有一些瑕疵还是照亮了会比较温暖,比如他与他母亲的关系。
从心理治疗的角度,与玛格丽特的邂逅还修复了沙兹和母亲的原生家庭关系。
在影片末段,当沙兹发现母亲孤独一人死在荒凉的阁楼里,还是留下了伤心的泪水,而在料理母亲的后事中,他也才发现母亲隐藏着的无法正确表达的对他的爱。
虽然我们在影片的一个片段中看到了母亲为保护儿子将男友撵出家门,也得知母亲在生病前就早已靠打工攒足了钱为儿子买下了房产,但她依旧是一个不会照顾孩子、不会表达爱意的母亲,其实母亲要是如此憎恨这个儿子又怎么会在没有父亲的情况下生下他呢?
不会表达的母亲教出了一个不会表达的儿子,所以一切的亲情也只能在无言中表达了。
最后的时光,最后的阅读。
玛格丽特那么脆弱衰老的身躯却蕴含着生命的光辉,只是玛格丽特的白内障和家庭经济条件已不允许她继续留在这这个有书读的养老院了。
沙兹理解老人的沮丧和痛苦,就像他可能再也听不到她的朗读一样。
沙兹为她送花、制作拐棍,并尝试自己读一些短篇的诗歌、小说,虽然他的口还是那么不听使唤,但他还不想像失去母亲一样突然又失去这么一位重要的老人。
这个世界最美好的情感就是人与人之间的交流,可以是直接的畅快,也可以是含蓄的沁人心脾间接表达是含蓄的爱,“我不讨厌它”就是“我很喜欢他”,之前的沙兹在朋友圈中就是说话太过直接而不被讨好。
母亲对沙兹的爱始终隐藏在含蓄中,女友对沙兹的支持体现在含蓄的行为中,玛格丽特对沙兹的接受表现在含蓄的交流中。
而沙兹呢,他对母亲、对女友、对玛格丽特、对生活的爱不也是含蓄的吗?
虽然他口口声声抱怨母亲不爱他就不该生下他,虽然他一直自卑不敢与女友去生下属于他们的孩子,虽然他一直在玛格丽特面前表现的足够自信,虽然已年过半百的他就没有感觉自己有过轰轰烈烈的经历。
而故事的最后,他轰轰烈烈了一回,在没有任何证件许可的情况下从养老院接走了彷徨中的玛格丽特······关于爱的故事并不只有爱情,甚至没有“我爱你”,但我们仍然可以相亲相爱。
含蓄的爱,更加柔情。
午后之后为夕阳,时光匆匆,语言承载的情感有限,所以爱的表达是含蓄的。
而你,读懂过他(她)的心吗?
只要用心感受到,希望和爱,永远为时不晚。
这是一篇不专业的影评。
我是在郑州回西安的火车上看这部电影的。
由于买票太晚只购到站票,索性一个人在列车车厢衔接处席地而坐,看起了电影。
这是极少数我看完了会心微笑的电影,亦是这段时间我看过的最好的影片。
故事情节什么的 我就不多说, 算是发生在陌生人间的温暖故事。
Germain 是个平庸的中年男子,文盲,有着臃肿的体态。
从小被母亲嫌弃的他在生活中从事着各种不起眼的工作。
一日,在花园中数鸽子的他碰到了95岁的老太太Margueritte。
Margueritte 开始为他读书,给他讲述自己的一些理解和事迹。
Germain 的生活开始发生点滴的改变,最终他亦是倾己之力帮助了Margueritte。
这样一部剪短而色调温暖的电影让我想起了很多过往。
大部分人都是这样, 平凡,无奇,从事一份小小的不起眼的工作。
典型的小人物。
小人物有小人物的生活,理念,和不起眼的幸福。
小人物与小人物打交道的同时, 亦是少了很多的傲慢与偏见,从而可以以澄澈的目光真诚地对待他人。
这大概就是小人物之间的陌生人式温暖。
看了这部电影以后,我只是想记录下我这样一个小人物碰到的另外的陌生的小人物,我们之间的几次交集, 以及我们之间的温暖。
这样一些人,可能一辈子也就碰到一次,或者两次。
然而却留在记忆里无法磨灭。
【一.丸子大叔】丸子大叔在校门口卖章鱼小丸子, 常常看着他推着个车子埋头很认真地做丸子。
丸子大叔憨憨的,一笑还有一个酒窝,充满了淳朴,一看就是好人。
说起话来总是轻声细气,好言好语的样子。
常常出去吃饭都会买一份丸子。
5块钱9个, 这时候我就会可怜巴巴地说:“卖给我5块钱10个吧”。
然后可怜巴巴地盯着丸子大叔。
大叔就会笑笑,然后拨10个丸子给我。
我也会很开心地捧着丸子走掉。
如此,长久以来, 和丸子大叔便是十分熟悉的。
有时候看到他在西北大学摆摊子,会问他什么时候来外院卖; 有时候和同学路过他摊子还要和他闲聊两句;新年的时候也会和他问声新年好....而他每次都会给我和同学多拨一个丸子。
哈哈。
这学期初, 在丸子大叔的摊上买丸子, 大叔便问我,可否帮他一个忙。
他媳妇也要在大学城摆摊子,可是做丸子的漏斗不够, 他们又不会上网买东西, 所以他想请我在网上帮他买两个做丸子的漏斗。
我便是一口应承下来, 网购这种事情还是很容易的。
我也没多想什么,不去想什么给了钱他们会骗我之类的。
这种信任很简单, 我也很庆幸我这样信任陌生人, 因为他们回报给我了更多的信任。
过了几天丸子漏斗到了,我抱着漏斗去找他们。
丸子大叔没问我具体的什么多少钱, 只是问我该给我多少钱。
我说了以后, 他没有丝毫的怀疑,就把钱塞给我了。
还非给我挑了一大碗丸子 , 笑着说以后来他这儿买都给我挑丸子吃。
其实我还是挺震惊的,我很少这样的去信任一个连名字都不知道的人, 他们却是这样毫无保留地把自己的信任给予了我。
也没想过我会不会去欺骗他们之类的,每逢见到我也是满面的笑容,暖洋洋的。
后来我都不怎么敢去丸子大叔的小车处买丸子了,因为他和他媳妇只要一看见我, 准准会招呼我过去给我挑丸子吃。
人家小本生意, 我不能害人家赔本不是。
现在虽然买丸子很少了, 但是这位大叔的温暖的笑容始终停留在我脑海里, 一笑起来, 充满了信任的淳朴样子,真好。
【二.小姐姐】我小学的时候是极为喜欢猫猫狗狗的, 家附近的猫猫狗狗都和我是朋友, 我上学放学都要去逗逗他们。
每日上学我都会路过一家画廊, 主人是个小姐姐, 依稀记得她烫了头发,笑起来眉眼弯弯。
小姐姐养了一只狗狗,名字叫贝贝。
这只贝贝可是我的心肝宝贝,我是上学也要找它,放学也要找它,贝贝看到我也是亲的不行。
通过贝贝,我和这位小姐姐顺利的成为了朋友。
那时候我才11岁12岁, 小姐姐估计24岁的样子。
从陌生到熟,我都记不得到底是怎样。
只是后来, 我常常去那家画廊, 抱着贝贝和小姐姐聊天。
夏天小姐姐常常会请我吃冰淇淋, 我们两个爱坐在画廊里吹着风扇聊探索频道的一些神秘事件。
小姐姐也爱跟我讲贝贝的很多搞笑的事情,讲贝贝的孩子的一些事情。
小姐姐还借了本《discovery》的书给我,里面有好多未解之谜, 是年少的我的一大爱好。
我也会和小姐姐聊到家里的一些事情, 学校里的二三事之类的。
这样的日子一天一天地翻页, 小姐姐每天都会等着我来看贝贝, 如果我哪天不去,第二天她一准儿会问我怎么不来。
哈哈。
后来小学毕业,再搬家,离开了梓潼路的众多画廊, 我也再没见过小姐姐和贝贝。
印象中,我连再见都没和小姐姐说呢, 就这么真的再也见不到了。
可是她的音容笑貌一直留在我脑海里,虽然模糊,但是却很温暖。
这样的我,和这样的小姐姐,就像 Germain 和Margueritte一样, 从陌生到熟悉, 忘年的交集, 充满了温暖。
【三.快递员哥哥】高二的时候我开始上网买书,08年,那时候网络购书还不像现在这么泛滥。
尝到了网络书的折扣的甜头的我, 基本上把生活费都花在了买书上。
因此一周至少会买一次书。
我就这么认识了给我们学校送书的快递员哥哥。
现在我已经记不起他的长相, 只记得他不高, 但是说话很有力。
那时候快递员还很负责,不会在门口把书堆成一堆,让学生自己来取。
他们常常都是送上楼来。
每次我签字的时候我就会和快递员哥哥寒暄两句, 我也记不得聊的什么了。
一般感谢了他以后他就会匆匆离开去送其他的包裹。
后来他每次来,我都会给他几颗糖果。
他从最初的惊讶,到后来的完全习惯,想来,我还真是个小孩子。
我也不知道为什么会送给这位哥哥糖果, 或许那时候的我真切觉得别人上一趟楼特别累, 自己无以为报, 只有几颗平常上课解馋的糖果聊以馈赠。
日子也是这样日复一日,直到上了高三很少买书,直到毕业。
我便是再也没有见过这位哥哥。
不知道他会不会偶尔想起我, 一个像他妹妹一样的孩子, 常常在他爬完楼梯送书之后给他几颗糖果。
虽然我们都不知道彼此姓甚名谁,可是就是这么单纯地相信别人。
希望他回忆起来,这会是一件很温暖的事情。
我很相信陌生人,并且至今为止都没有吃过亏。
也许吃过亏, 可能我转眼就忘记了。
陌生人,尤其是小人物,虽然常常为大家所忽略, 可是他们常常有着更加质朴的笑容和更加善良 的心地。
就像这部电影的主角。
也许很多人我们擦肩而过,一辈子都没有办法再见, 但是,他们的音容笑貌和真挚的话语却会永远留在记忆里。
ps:在火车上看完这部电影以后, 我旁边坐下了个民工大叔,两三句寒暄过后。
我们俩便开始聊起了他在全国各地跑的事迹。
对我来说, 这是一种新鲜的接触,一个新的世界的打开,也是一种毫无保留的信任。
1我很喜欢将加缪《鼠疫》配上插图的部分。
恐怖的画面一下子活了起来。
这部电影是多么感人,它告诉我们,人的一生,温柔和感恩的心有多么重要。
11分钟的时候,居然看到这只老肥猪,超级老肥猪射了。
我也真是笑出了声。
这是法国影史上最著名的老肥猪,我们养了他40多年。
他居然还活跃着,在吃猪食。
22分钟老太太读了加缪《鼠疫》这样的句子:我们无法想象这样的城市,全无生机,那里没有鸽子,没有树木和花园,没有拍打翅膀的鸟儿和沙沙作响的树叶,我们眼前没有色彩,只能通过昼夜长短的变化知晓四季的变更,只有当气温升高,或者小商贩从郊区带来花篮时,我们才知道春天来了。
——只有集市上,才有春天。
德帕迪约还是那副插科打混的表演方式。
他虽然已经50岁,但是他永远有母子间的相处问题。
他从小受到周围人的歧视,特别是自己的妈妈。
He can't get over it.他们的母子关系是这样的,妈妈认为他的出生太偶然,所以就非常的痛恨这个孩子。
所以两人永远无法好好相处。
这也耽误了德帕迪约的小学学习。
46分钟的时候,他居然学会了查字典。
多美啊,在词语的海洋里遨游。
然后我们知道玛格丽特有个侄子,对她不是很好,住在养老院里也是暂时的。
我们还知道她得了严重的白内障,很快眼睛就要失灵了,不能给德帕迪约读书了。
最后德帕迪约的母亲居然留给他一大笔财产。
还有一个完全黑色的东西,我们知道那是他的脐带。
他的小女友也怀孕了,像妙妙一样可爱。
在我们得知玛格丽特被接去了一个北非的什么鬼地方的时候,他义无反顾的把老人接来和自己住了他总结说,这是一个不同寻常的爱的故事。
2电影里的很多细节相当耐咀嚼。
比如说神奇的德帕迪约,虽然成绩不好,但是却能记住公园里每一只鸽子的名字。
当然了,这也是他自己起的,有强盗,有小三毛,有小胖等等。
他把它们视为自己的朋友,一个个和他们交心。
别看德帕迪约胖的像一头肥猪,但是我们渐渐会爱上这只肥猪。
因为他有一颗金子般的心。
生活在城市里的人,绝大多数人都会忽略具象,而用数字说话。
生活在他们周边的人,他们也不当成人,只是当成数字而已。
德帕迪约会非常认真的给玛格丽特做一个拐杖。
那是一个塘鹅的形状。
然后还上了油漆,送给玛格丽特的时候,他会说还行吧,当然,这是我故意谦虚的说法。
这不是一场平凡的相遇,除了爱与温情,没有其他的形容词。
她以花为名,活在文字中,在缠绕的形容词中,在莺飞草长的动词中,有人以刚挣脱,她却以柔胜出,穿透我身,直至我心。
关于爱的故事中,并不只有爱情,有时候,甚至没有一句“我爱你”,可我们依然相亲相爱。
这不是一场平凡的相遇,我偶然在广场的长凳上寻到她,她并不起眼,如同一只小白鸽,带着她那纤巧的羽毛。
她活在文字中,与我一样在平凡的字词中周旋,她赠我一本书,然后是两本,一页页在我眼前闪现。
别枯萎,还有时间,等一下,还不是时候,我的小花,在与我多分享一些,分享一些你的人生。
等一下,关于爱的故事中,并不只有爱情,有时候,甚至没有一句“我爱你”,可我们依然相亲相爱。
有时候我想,应当把我的心空出一个地方,去盛放不切实际的白日梦,在书本里做过的旅行,简洁而直接信任人的士气以及对爱的轻柔暖和的眷顾。
又一部不用音乐煽情的片,只星星点点的有些钢琴声。喜欢。4星半
法国电影嘛 天然有种艺术感 但也散的让人走神。 大段时间都在念书本 也许这才最能击中文青们
看完尸体都暖了…节奏爆好,每一个情绪点都戛然而止不让人过分沉浸,最终所有的词藻都归于生活叙事,一句不讲爱与理想。她的身边被词语环绕,有些词语像我一样普通。如果这都不算豆瓣青年的梦想生活。谁能让我莫名其妙搬去法国。
看了太多评论区小作文,打个一星解解腻
一部典型的女性电影。女性电影讲的是女性的童话,因为几本书改变了男人的生命,完成了救赎,所以重新有个家就是这份救赎的回馈。比较起《刺猬的优雅》里面的门房老太,我更喜欢玛格丽特,不抱怨不忿恨,平静接受一切变化,享受阅读和生命。我想像她那样精神丰满。就连法国农夫都说得出极富诗意的句子
是书让人发现爱,是爱让人找到书。
調子很溫情脈脈不是愛情的關於愛的故事。法國人最擅長拍的但不是很鈡意這部。大鼻子的形象越來越不堪入目確實有點怪胎樣這麽有愛心自己生母倒不愛和個素未萍生的老太親熱來還準備養老。
一般吧,可能是讲一个原生家庭救赎的故事,但是框架不好,像无病呻吟,估计是跟国情有关。最后也跟自己达到和解,但是很平淡
越了解人从根本上是孤独的,越会把那些恰当的邂逅、默契的关系都当成是生命的奇迹。。。好温暖的电影。
温馨
这个老太太的演员真的95岁了……
在爱与柔情之间,一个罕见的发现,她没有别的称呼,以花为名,以书为存。
以花為名,因書結緣,她優雅朗讀,他安靜聆聽......關於愛而無關愛情,這是一場陽春白雪與下裏巴人之間的忘年交。
有时候还真羡慕法国人漫不经心的生活态度,又可以老少咸宜的谈论加缪,在底层生活的人们日常也充满际遇,各种琐碎的方式填补每一天的空闲,似乎永远都不会无聊,总有自得其乐的办法。人心向善的地方阳光普照。
被评分评论骗着看了好些法国肥皂片
老男孩的閱讀趣是經,三個女人的母性覺醒是緯,男孩生母的母性退得太快而造成遺憾,男孩妻子的母性來得太晚而得到成全,唯獨馬格麗特不快不慢,只憑己身善意獲得重新體驗一次母性/老男孩重新經歷一回養母的遺憾補償。衝入醫院那幕實在很難不看哭。
在爱与柔情之间,一个罕见的发现,她没有别的称呼,以花为名,依书而存。形容词像极地的长发般柔软美丽,动词如杂草一样坚韧,傲然。有些停下来,静悄悄地走进我心里。在爱情的故事里,超越爱情;有时候,不仅仅是“爱情”,然而我们,彼此深深相爱
我相信力量、阅读的力量、从心底产生的力量,但无奈这部电影无论在哪一方面都是突出两个字“着急”,不是那种“导演拍完所有情节后,把很多情节都删了的样子”,而是那种“唉,我就是这么快,铺垫啥的都不存在,跟着我的节奏来”,小人物、平淡生活、阅读延展、互相救赎、与动物的有爱互动、未懂的爱……真的,如果不是这部电影,我无法相信这样一部叠buff的电影我看着会反感,当温情毫无根据的漂浮并被量产后,比冷漠更恶心。
@2024-05-30 16:30:23
家庭教育很奇怪,此男没有成变态,还是个好大叔